闪光发生电路 本发明涉及用于产生闪光的闪光发生电路。
通常,众所周知,已知的技术是:在目标物的亮度不足的情况下,照相机与快门的动作同步而发射闪光,来拍摄目标物的照片。这样的照相机设有闪光发生电路,来发射闪光。
图14是传统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200设有升压电路211,它与内部电池1相连,用于控制整个照相机。这个升压电路211将内部电池1的电压升高到预定电压。
而且,闪光发生电路200设有主电容器213,用于通过二极管212存储电能,电能由升压电路211升压。主电容器213的(-)端连接到二极管212的阳极端,并且二极管212的阴极端连接到升压电路211的(-)输出端。而且,主电容器213的(+)端连接到升压电路211的(+)输出端。而且,电阻元件214和触发开关215串联到主电容器213的(-)端和(+)端,而弧光管216并联到主电容器213上。弧光管216具有阳极216a和阴极216b以及侧极(sideelectrode)216c,并且氙(Xe)气封装在弧光管216内。
另外,闪光发生电路200设有触发线圈218,触发线圈218由具有预定匝数的原边绕组218a和具有较大匝数的副边绕组218b组成。原边绕组218a的一端通过触发用电容器217,连接到电阻元件214和触发开关215之间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副边绕组218b的一端连接到弧光管216的侧极216c。原边绕组218a的另一端和副边绕组218b的另一端共同地连接到弧光管216的阳极216a。
在具有上面结构的闪光发生电路200中,首先,在触发开关215断开的状态下,内部电池1的电能由升压电路211升压。升压地电能通过二极管212存储在主电容器213中。而且,升压的电能还通过原边绕组218a、触发用电容器217、电阻元件214和二极管212,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217中。
下一步,当拍摄照片时,触发开关215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地闭合。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217中的电能被释放。结果,电流在原边绕组218a中流动,并且促使电动势产生在副边绕组218b中。因此,由于副边绕组218b的匝数大于原边绕组218a的匝数,在副边绕组218b中产生的电动势被放大以致于很大。由于这个大的电动势作为触发电压加至弧光管216的侧极216c,封装在弧光管216中的氙气被激发。结果,存储在主电容器2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213的(+)端、阳极216a、阴极216b和主电容器213的(-)端组成的放电回路L放电,使闪光从弧光管216中产生。按这样的方式就发射出了闪光。
图15是传统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它与图1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不同。这里,相同的参考数字给予那些与图1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20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
组成闪光发生电路210的升压电路211的(+)输出端,通过二极管212连接到主电容器213的(+)端,并且升压电路211的(-)输出端连接到主电容器213的(-)端。而且,串联的电阻元件214和触发开关219串联,设置在主电容器213的(+)端和(-)端上。而且,主电容器213的(+)端和(-)端连接到弧光管216的阳极216a和阴极216b上。电阻元件214和触发开关219之间的连接点,通过触发用电容器217,连接到触发线圈218的原边绕组218a的一端,而触发线圈218的副边绕组218b的一端,连接到弧光管216的侧极216c。原边绕组218a和副边绕组218b各自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弧光管216的阴极216b。
在具有上面的结构的闪光发生电路210中,当触发开关219闭合时,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217中的电能放电。结果,电流在原边绕组218a中流动,并且在副边绕组218b中产生强电动势。这个电动势作为触发电压加至弧光管216的侧极216c,封装在弧光管216中的氙气被激发。存储在主电容器2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213的(+)端、阳极216a、阴极216b和主电容器213的(-)端组成的放电回路放电,使闪光从弧光管216中产生。
在上述闪光发生电路200或210中,当触发开关215或219闭合,并且触发电压给予弧光管216时,放电开始在弧光管216中瞬间发生,并且发光呈现突变的上升的发光曲线(此后称为突变发光曲线),其中峰值发光量很大,并且发光时间很短发光结束。对于这种突变发光曲线中的发光,通常难以借助于近距离精确的闪光控制曝光。特别是在具有曝光调整电路的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中,用于控制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停止闪光的发射,由于闪光发生周期太短,当发光量调整时,曝光调整电路中的反应延迟不能跟随闪光的发射。这样就产生了问题,即,在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中调整发光量是困难的。
此外,为了在发光过程中停止闪光的发射,非接触开关通过弧光管216设置在放电回路中,并且非接触开关关闭而停止发光。这项技术是已知的,但为了在短的发光时间中得到闪光的预定发光量,要有特别大的电流流过。结果,必需采用大尺寸和昂贵的非接触开关设置在放电回路中来承受大电流。
而且,在具有突变发光曲线的发光中,闪光的色温很高,并且发射具有大量蓝色成分的光。在照片中为了修正光的这种蓝色成分,必需在发光部分之前设置防护器,例如防护器由染色透明盘组成。这就会产生成本上升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中将扼流线圈加在放电回路中,使发光曲线变得平滑。
图16是传统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它这样组成:扼流线圈串联到主电容器上,并且半导体开关元件(thyristor)并联到弧光管上。
在图16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220中,扼流线圈221串联到主电容器213上。而且,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并联到弧光管216上。半导体开关元件222的栅极连接到控制端224,用于控制半导体开关元件222的打开或关闭操作。而且,用于调整半导体开关元件222的栅极电压的电阻元件223,设置在半导体开关元件222的栅极和主电容器213的(-)端上。
在这个闪光发生电路220中,当照相机的电源第一次打开时,‘L’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224,并且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处于断开状态。而且,电能存储在主电容器213和触发用电容器217中。
当触发开关219闭合时,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217中的电能放电,并且电流在原边绕组218a中流动,而电动势在副边绕组218b中产生。电动势加至弧光管216的侧极216c,并且封装在弧光管216中的氖气被激发。存储在主电容器2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213的(+)端、扼流线圈221、阳极216a、阴极216b和主电容器213的(-)端组成的放电回路放电,使闪光从弧光管216中产生。这里,由于扼流线圈221设置在放电回路中,在弧光管216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被抑制。这样,发光曲线变得平滑,闪光的色温降低,并且发光颜色更接近自然光,其中蓝色成分较少。
下一步,在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的曝光调整电路(未示出)中,发光量被积分处理,并且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H’电平的脉冲信号输入控制端224,使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导通。这里,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在导通状态的阻抗,比弧光管216在激发状态的阻抗小(例如1/10)。这样,存储在主电容器213中的电能,从主电容器213的(+)端、扼流线圈221、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和主电容器213的(-)端分流,使发光停止。这里,由于在半导体开关元件222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被扼流线圈221抑制,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可以由允许电流相对小的元件组成。以这样的方式,甚至在近距离发光量也可以被精确地控制。
图17是传统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它这样组成:扼流线圈和半导体开关元件串联到主电容器的两端。
在图17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230中,扼流线圈221和半导体开关元件222串联到主电容器213的两端。
当触发开关219闭合时,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217中的电能放电,电流在原边绕组218a中流动,并且在副边绕组218b中产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加至弧光管216的侧极216c,并且封装在弧光管216中的氖气被激发。存储在主电容器2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213的(+)端、阳极216a、阴极216b和主电容器213的(-)端组成的放电回路放电,使闪光从弧光管216中产生。
下一步,在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的曝光调整电路(未示出)中,发光量被积分处理,并且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H’电平的脉冲信号输入到控制端224,使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导通。存储在主电容器213中的电能,从主电容器213的(+)端、扼流线圈221、半导体开关元件222和主电容器213的(-)端分流,使发光停止。以这样的方式,具有大的峰值的电流,被扼流线圈221防止在半导体开关元件222中流动。
但是,在上述闪光发生电路220和230中,由于扼流线圈221加入,抑制了在弧光管216和半导体开关元件222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会有成本上升和电路基板的面积很大的问题产生。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闪光发生电路,其成本降低并且电路基板的面积减小。
为了实现了上述目的,本发明闪光发生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升压电路;主电容器,用于存储由升压电路升压的电能;弧光管,依靠从主电容器放电的电能来产生光;和触发电路,它设有触发用电容器和触发线圈,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连接到触发用电容器上,并且在触发用电容器中流动的电能传输给副边绕组,使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并且其特征在于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与弧光管一样设置在放电回路中,从主电容器中放电的电能在此回路中流动。
在本发明的闪光发生电路中,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与弧光管一样设置在放电回路中,从主电容器中放电的电能在此回路中流动。由于这个原因,从弧光管中放电开始并且直到发光量的峰值变成最大为止的时间延迟,并且发光量的峰值变得相对小,而发光周期保持较长,这样可得到相对平滑的发光曲线。因此,与传统技术不同,不必将扼流线圈加到放电回路中来得到平滑的发光曲线。结果,成本降低并且电路基板的面积减小。
这里,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可以设置在弧光管的阳极端,或者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可以设置在弧光管的阴极端。
以这样的方式,当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设置在弧光管的阳极端或阴极端时,电路设计的自由度就提高了。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发生电路在放电回路中设有非接触开关。
在非接触开关设置在放电回路中的情况下,在发光开始时刻,非接触开关闭合,使闪光从弧光管中产生。在达到预定的发光量时,非接触开关断开,使闪光停止。结果,在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中可以实现自动调整的光控制。
在设置非接触开关的情况下,最好设置一个分流用二极管,当非接触开关从闭合状态转变到断开状态时,此二极管允许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中产生的反电动势产生的电流被分流。
当使用性能良好的非接触开关时,即它从闭合状态瞬时改变到断开状态,光调整性能提高了,但大的反电动势在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中产生。当设置分流用二极管时,产生的反电动势不直接加在非接触开关上,使非接触开关避免损坏。
此外,触发用电容器可以施加(具有)极性(的)电压,以便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的时刻,帮助从主电容器放电的电流流动到弧光管的阳极和阴极之间。
以另一种方式,除了触发用电容器外,可以设置加压用电容器,用于施加极性电压,以便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的时刻,帮助从主电容器放电的电流流动到弧光管的阳极和阴极之间。
在设置加压用电容器的情况下,优选方案是,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的时刻,主电容器和加压用电容器串联时,加压用电容器与主电容器结合,将一个电压加到弧光管的阳极和阴极之间。
当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的时刻,极性电压加到弧光管的阳极和阴极之间时,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时光很容易从弧光管中产生。结果,触发用电容器的电容量减小,或者触发电压可以减小。
另外,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的时刻之前,触发用电容器可以保持在放电状态,并且,从主电容器放电的电能经过其中之后,可以通过触发线圈将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
此外,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和主电容器最好串联。
由于触发线圈的原边绕组和主电容器串联,原边绕组可作为扼流线圈用来抑制在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结果,可以得到平滑的发光曲线。
而且,本发明的闪光发生电路可以设有分流电路,用于在电流于弧光管中流动的过程中,使从主电容器提供的并且通过弧光管流动的电流分流,从而停止电流在弧光管中流动。
当设置这样的分流电路时,从弧光管的闪光可以在发光过程中停止。这样,发光量可以被控制。
此外,分流电路可以具有:电阻器,它与弧光管串联;和开关元件,它与弧光管并联设置在一个连接点和弧光管的另一端之间,而连接点设置在电阻器和弧光管的一端之间。
由于分流电路具有以这样的方式设置的电阻器和开关元件,当闪光从弧光管中产生时,原边绕组和电阻器都抑制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结果,得到更平滑的发光曲线,并且当来自于弧光管的闪光在发光过程中停止时,在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可以被抑制。
另外,分流电路可以具有串联的电阻器和开关元件,开关元件用于控制分流的通/断状态。
由于分流电路具有串联的电阻器和开关元件,当从弧光管产生的闪光停止时,原边绕组和电阻器都抑制在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
此外,可以设置一个光调整电路,用于根据在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检测预定的发光量从弧光管中发射的时刻,并且指示分流电路对电流进行分流。
当设置这样的光调整电路时,在预定的发光量从弧光管中发射的时刻,从弧光管的闪光可以被停止。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实现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
另外,分流电路可以按可分离的方式与弧光管并联连接。
以这样的结构,在制造普通闪光装置和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自动闪光装置)时,这里,普通闪光装置在发光过程中不停止闪光,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控制闪光在达到预定发光量的时刻停止其发射,可以分别制造闪光发生电路和分流电路,弧光管安装在闪光发生电路中。结果,电路部分可以共用,使制造过程简化,并且生产管理的麻烦减少。而且,当安装电路基板的适配器加到普通闪光装置的壳体中时,可以容易地实现自动闪光装置。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的发光特性和图14所示的传统闪光发生电路的发光特性的曲线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4是传统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5是传统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它与图1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不同。
图16是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该电路是这样组成的:扼流线圈串联到主电容器上,并且半导体开关元件并联到弧光管上。
图17是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该电路是这样组成的:扼流线圈和半导体开关元件串联到主电容器的两端。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这里将描述安装在照相机上的闪光发生电路。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10设有升压电路11,它与内部电池1相连,用于控制整个照相机。这个升压电路11将内部电池1的电压升压到预定电压。
此外,闪光发生电路10设有主电容器13,用于通过二极管12存储电能,该电能由升压电路11升压。电阻元件14和触发开关15串联到主电容器13的两端。
另外,闪光发生电路10设有触发电路16,触发电路具有弧光管16_1、触发用电容器16_2和触发线圈16_3。
弧光管16_1具有阳极16_1a、阴极16_1b和侧极16_1c,并且氙(Xe)气封装在弧光管16_1中。弧光管16_1依靠从主电容器13放电的电能来发光。而且,触发线圈16_3包括原边绕组16_3a和副边绕组16_3b,原边绕组16_3a具有预定匝数,而副边绕组16_3b具有的匝数比原边绕组16_3a的匝数多。原边绕组16_3a的一端连接到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原边绕组16_3a的一端还通过触发用电容器16_2,连接到电阻元件14和触发开关15之间的连接点。同时,副边绕组16_3b的一端连接到弧光管16_1的侧极16_1c。原边绕组16_3a的另一端和副边绕组16_3b的另一端共同地连接到主电容器13的(+)端。
触发线圈16_3将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流动的电能传输给副边绕组16_3b,用来将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16_1上。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弧光管16_1一样设置在放电回路L1中,从主电容器13放电的电能在此回路中流动。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闪光发生电路10中,首先,在触发开关15断开的状态下,内部电池1的电能由升压电路11升压。升压的电能通过二极管12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而且,升压的电能还通过原边绕组16_3a、触发用电容器16_2、电阻元件14和二极管12,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
下一步,在拍摄时,触发开关15与照相机快门的动作同步而闭合。主电容器13的电压通过触发开关15,加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的一端,结果,比触发用电容器16_2的电压高出的正电压,从触发用电容器16_2的另一端输出。这个正电压加到弧光管上16_1的阳极16_1a和原边绕组16_3a上。结果,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放电,并且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使电动势在副边绕组16_3b中产生。这里,由于副边绕组16_3b的匝数比原边绕组16_3a的匝数多,在副边绕组16_3b中产生的电动势被放大得很强。由于这样的强电动势作为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上16_1的侧极16_1c上,封装在弧光管16_1中的氙气被激发。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13的(+)端、原边绕组16_3a、阳极16_1a、阴极16_1b和主电容器13的(-)端组成的回路L1放电,使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以这样的方式,闪光就发射出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10中,当触发开关15闭合时,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上的时刻,触发用电容器16_2将正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并将负电压加到阴极16_1b,即施加极性电压,极性电压用于帮助从主电容器13放电的电能的流动。这样,这个电压与加到弧光管上16_1的触发电压耦合,使从弧光管16_1的发光更容易。
图2是图1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10的发光特性和图14所示的传统闪光发生电路200的发光特性的曲线图。
图2中所示的曲线A是发光曲线,它显示从发光开始的时间到发光结束的时间,闪光发生电路200的发光特性。同时,曲线B是发光曲线,它显示从发光开始的时间到发光结束的时间,该优选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10的发光特性。由曲线A表示的发光量的积分值与曲线B表示的发光量的积分值之间没有大的差别。
如参考图14所描述的,在传统的闪光发生电路200中,由于只有弧光管设置在放电回路中,放电在弧光管中瞬间开始,并且发光产生突发发光曲线而结束,突发发光曲线由曲线A表示。在由突发发光曲线表示的发光中,通常难以依靠近距离精确的闪光控制曝光。而且,由于闪光的色温很高,并且发射的光具有大量蓝色成分,因此,有必要在发光部分前设置防护器,例如防护器由染色树脂材料制成。
同时,在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10中,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同弧光管16_1一样设置在放电回路L1中,从主电容器13放电的电能在此回路中流动。由于这个原因,如图2中曲线B表示的,从弧光管16_1中的放电开始并且直到发光量的峰值变成最大值为止,这个时间被延迟,而且发光量的峰值变得相对小,并得到平滑的发光曲线,使发光周期保持较长。
此外,在闪光发生电路10的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的值,比在传统闪光发生电路200的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的值小。由于这个原因,尽管闪光的光量被保持,但闪光的色温降低,并且发光颜色接近自然色,其中蓝色成分较少。结果,可以得到具有好的拍摄同质性的光。而且,由于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的值小,弧光管16_1的寿命延长。
另外,当本发明与传统技术比较时,成本降低并且电路基板的面积减小,在传统技术中,扼流线圈加入放电回路来得到平滑的发光曲线。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这里,相同的参考数字给予那些与图1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10相同的元件,并且下面将解释特征部分。
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将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上的时刻之前,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20保持在放电状态,并且当从主电容器13放电的电能允许通过时,触发电压通过触发线圈16_3,加到弧光管16_1上。
触发用电容器16_2和触发开关15从阳极16_1a端,顺序串联在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和阴极16_1b之间,弧光管16_1组成图3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20。而且电阻元件14并联到触发用电容器16_2上。
首先,当照相机的电源打开时,触发开关15断开,并且在电源打开后,主电容器13被充电。同时,触发用电容器16_2保持在放电状态。
下面,在拍摄时,触发开关15与照相机快门的动作同步而闭合。电流从由主电容器13的(+)端、原边绕组16_3a、触发用电容器16_2、触发开关15和主电容器13的(-)端组成的路径流动。由于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触发电压从副边绕组16_3b加到侧极16_1c。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13的(+)端、原边绕组16_3a、阳极16_1a、阴极16_1b和主电容器13的(-)端的组成放电回路L2放电。结果,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在触发开关以这样的方式闭合的时刻,当从主电容器13放电的电能允许通过时,电流允许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来得到触发电压。通过这个触发电压,光可以从弧光管16_1中发射。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1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10中,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设置在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端,但在图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30中,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设置在弧光管16_1的阴极16_1b端。而且,非接触开关17设置在放电回路L3中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之间。非接触开关17具有控制端18,用于控制非接触开关17的导通或关断状态。而且,电阻元件14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串联到主电容器13的两端。电阻元件14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之间的连接点,通过二极管16_4连接到阴极16_1b和原边绕组16_3a。
在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30中,首先,当照相机的电源打开时,‘L’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并且非接触开关17在截止状态。而且,电能存储在主电容器13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
这里,在拍摄时,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H’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非接触开关17导通,并且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通过二极管16_4、原边绕组16_3a和非接触开关17而放电。结果,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而且触发电压从副边绕组16_3b加到侧极16_1c。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13的(+)端、阳极16_1a、阴极16_1b、原边绕组16_3a、非接触开关17和主电容器的(-)端组成的放电回路L3放电。结果,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此后,在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的曝光调整电路(未示出)中,发光量被积分,并且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控制信号变为‘L’电平,并且非接触开关17截止,使发光停止。以这样的方式,非接触开关17设置在放电电路L3中,并且非接触开关17被控制,使发光量可以在近距离被精确地控制。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5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40中,非接触开关17设置在放电回路L4中。而且,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的时刻之前,组成闪光发生电路40的触发用电容器16_2保持在放电状态,并且当允许从主电容器1放电的电能通过时,触发电压通过触发线圈16_3加到弧光管16_1上。
二极管16_4和触发开关15,从阳极端16_1a顺序串联到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和阴极16_1b之间。而且电阻元件14并联到触发开关15上。另外,非接触开关17设置在阴极16_1b和主电容器13之间。
首先,当照相机的电源打开时,‘L’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并且非接触开关17在截止状态。主电容器13被充电,并且触发用电容器16_2保持在放电状态。
这里,在拍摄时,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H’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非接触开关17导通,并且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原边绕组16_3a、二极管16_4、触发用电容器16_2和非接触开关17放电。结果,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而且触发电压从副边绕组16_3b加到侧极16_1c。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由主电容器13的(+)端、原边绕组16_3a、阳极16_1a、阴极16_1b、非接触开关17和主电容器的(-)端组成的放电回路L4放电。结果,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此后,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控制信号改变到‘L’电平,并且非接触开关17截止,使发光停止。以这样的结构,发光量可以被精确地控制。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6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50中,非接触开关17设置在放电回路L5中。而且,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上的时刻,组成这个闪光发生电路50的触发用电容器16_2,将极性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和阴极16_1b之间,该极性电压用于帮助从主电容器13放电的电能的流动。
在闪光发生电路50中,首先,‘L’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并且非接触开关17在截止状态。电能通过二极管12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而且,电能还通过二极管12、电阻元件14、触发用电容器16_2、原边绕组16_3a和电阻元件16_6,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
这里,在拍摄时,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H’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非接触开关17导通,并且触发用电容器16_2的一端(在非接触开关17一侧)的电位,突发地下降到主电容器13的(-)端的电位。结果,负电压从触发用电容器16_2的另一端输出,这个负电压比主电容器13的(-)端电压低,差值为触发用电容器16_2的电压。这个负电压加到阴极16_1b上,并且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通过非接触开关17、二极管16_5和原边绕组16_3a放电。结果,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并且触发电压从副边绕组16_3b加至侧极16_1c上。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放电回路L5放电,放电回路L5穿过阳极16_1a、阴极16_1b、原边绕组16_3a、二极管16_4和非接触开关17。结果,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以这样的方式,当非接触开关导通时,在触发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上的时刻,正电压加到阳极16_1a上,并且负电压加到阴极16_1b上,即极性电压加到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和阴极16_1b之间,极性电压用于帮助从主电容器放电的电能的流动。这个电压与加到弧光管16_1上的触发电压耦合,使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发光更容易。
接下来,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控制信号改变到‘L’电平,并且非接触开关17截止,使发光停止。以这样的结构,发光量可以被精确地控制。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7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中,弧光管16_1、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非接触开关17,从主电容器13的(+)端顺序串联在放电回路L6中。而且,电阻元件14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从主电容器13的(+)端顺序地串联在其(+)端和(-)端之间。电阻14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之间的连接点,直接连接到弧光管16_1和原边绕组16_3a之间的连接点。另外,分流用二极管16_7连接到触发线圈16_3和非接触开关17之间的连接点与主电容器13的(+)端之间,即分流用二极管16_7的阳极连接到非接触开关17一侧,并且阴极连接到主电容器13一侧。
在这个闪光发生电路60中,首先,当照相机的电源打开时,‘L’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并且非接触开关17在截止状态。另外,电能存储在主电容器13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
这里,在拍摄时,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H’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非接触开关17导通,并且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通过原边绕组16_3a和非接触开关17放电。结果,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而且触发电压从副边绕组16_3b加到侧极16_1c。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放电回路L6放电,放电回路L6穿过主电容器13的(+)端、阳极16_1a、阴极16_1b、原边绕组16_3a、非接触开关17和主电容器13的(-)端的。结果,从弧光管16_1中放电形成闪光。下面,在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中的曝光调整电路(未示出)中,发光量被积分,并且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控制信号改变到‘L’电平。非接触开关17截止,使发光停止。
当非接触开关17截止时,在刚刚截止前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的电流,被突发地切断,并且强反电动势在原边绕组16_3a中产生。当这个反电动势直接加到非接触开关17上时,会有非接触开关17损坏的可能性。但是,在图7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情况下,由于设置分流用二极管16_7,由反电动势在触发线圈16_3中产生的电流,通过分流用二极管16_7流动。结果,由反电动势产生的大电压被防止加到非接触开关17上,因此非接触开关17得以防止损坏。
这里,当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30,与图7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60比较时,存在两点不同。
一是设置在闪光发生电路60中的分流用二极管16_7,并未设置在图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30中。
这是因为存在差异,分流用二极管16_7应该根据以下因素设置: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的强度,非接触开关17的耐压或非接触开关17从打开状态改变到关闭状态的速度,或即使不设置这样的分流二极管,非接触开关也不损坏。在相对大的电流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这样设计的情况下,或在非接触开关17的耐压相对低的情况下,或在非接触开关17从导通状态改变到截止状态的速度相对高的情况下,需要分流用二极管,而在相反的情况下,不必需要分流用二极管。
此外,图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30,和图7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60之间的另一点不同是,在图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30中,二极管16_4设置在电阻元件14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之间的连接点,与弧光管16_1和原边绕组16_3a之间的连接点之间,而在图7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60中,这些连接点彼此直接连接。
如上所述,非接触开关17导通,并且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放电,使发光开始。这样,在发光开始后,在非接触开关17从导通状态改变成截止状态的时刻,触发用电容器16_2是空的。
这里,当非接触开关17从导通状态改变成截止状态时,在图4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30的情况下,发光在改变时刻停止。但是,在图7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60的情况下,在改变时刻发光不恰好停止,并且发光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充电后停止。结果,可能发生过度曝光。这样,例如在用于微距拍摄的闪光发生电路的情况下,其中发光停止的轻微延迟严重地导致曝光,最好设置二极管16_4。相反,在闪光发生电路安装在不在近距离拍摄照片的照相机上的情况下,可以去掉二极管16_4来降低成本。
图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8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70中,弧光管16_1、二极管16_4、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非接触开关17,从主电容器13的(+)端顺序串联在放电回路L7中。
此外,电阻元件14连接到主电容器13的(+)端、与触发线圈16_3和非接触开关17之间的连接点之间。加压用电容器16_8连接到弧光管16_1和二极管16_4之间的连接点、与触发线圈16_3和非接触开关17之间的连接点之间。电阻元件19连接到弧光管16_1和二极管16_4之间的连接点、与主电容器13的(-)端之间。触发用电容器16_2连接到二极管16_4和原边绕组16_3a之间的连接点与主电容器13的(-)端之间。
在这个闪光发生电路70中,首先,当照相机的电源打开时,‘L’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并且非接触开关17在截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电能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并且电能还通过电阻元件14、加压用电容器16_8和电阻元件19,存储在加压用电容器16_8中。另外,电能还通过电阻元件14、原边绕组16_3a和触发用电容器16_2,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
这里,在拍摄时,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H’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8。非接触开关17导通,加压用电容器16_8的一端(在非接触开关17一侧,被充电为(+))的电位),突发地降低到主电容器13的(-)端的电位。加压用电容器16_8的另一端(在弧光管16_1一侧)具有负电压,负电压比主电容器13的(-)端的电压低,差值为加压用电容器16_8两端的电压。这个负电压加在弧光管16_1的阴极16_1b。这样,在这个例子中,主电容器13与加压用电容器16_8的充电电压之和,即,主电容器充电电压的两倍的电压,加在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和阴极16_1b之间。
此外,当非接触开关17导通时,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通过原边绕组16_3a和非接触开关17放电。结果,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并且触发电压从副边绕组16_3b加到侧极16_1c。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放电回路L7放电,放电回路L7穿过阳极16_1a、阴极16_1b、二极管16_4、原边绕组16_3a和非接触开关17的。结果,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
以这样的方式,在图8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70的情况下,主电容器13的充电电压的两倍电压,在触发电压加在弧光管16_1上的时刻,通过加压用电容器16_8,加在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和阴极16_1b之间。这个电压与加在弧光管16_1上的触发电压耦合,来保证发光。
此后,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控制信号改变到‘L’电平,并且非接触开关17截止,使发光停止。以这样的结构,发光量可以被精确地控制。
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9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80中,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串联。弧光管16_1与串联的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并联。电阻元件14和触发开关81串联在弧光管16_1的两端。触发用电容器16_2设置在电阻元件14和触发开关81之间的连接点、与主电容器13和原边绕组16_3a之间的连接点之间。而且,触发线圈16_3的副边绕组16_3b连接到弧光管16_1的侧极16_1c。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闪光发生电路80中,首先,在触发开关81断开的状态,内部电池1的电能由升压电路11升压。电能通过二极管12、主电容器13和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而且,电能还通过二极管12、电阻元件14、触发用电容器16_2和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
下一步,在拍摄时,触发开关81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而闭合。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放电,并且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使电动势在副边绕组16_3b中产生。这个电动势加在弧光管16_1的侧极16_1c,并且封装在弧光管16_1中的氙气被激发。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放电回路L8即主电容器13的(+)端、阳极16_1a、阴极16_1b、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的(-)端放电。结果,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
这里,由于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串联,原边绕组16_3a作为扼流线圈,用于抑制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结果,可以得到平滑的发光曲线。
图1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0中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90设有电路基板91,上述闪光发生电路80安装至其上。这个电路基板91具有连接端91_1和91_2。
此外,闪光发生电路90设有电路基板92,电路基板92具有连接端92_1和92_2。由半导体开关元件93和电阻元件94组成分流电路90_1,其中电阻元件94连接到半导体开关元件93的栅极上,分流电路90_1安装到电路基板92上。当电流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时,这个分流电路90_1分流电流,来停止电流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被分流的电流由主电容器13提供,并从弧光管16_1中流过。
另外,光调整电路95安装到电路基板92上,光调整电路95依靠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检测预定量的光从弧光管16_1发射的时刻,来指令分流电路90_1分流电流。光调整电路95包括光接收传感器95_1、电容器95_2、开关元件95_3、放大器95_4、可变电阻器95_5、比较器95_6和触发脉冲发生器95_7。
光接收传感器95_1接收弧光管16_1的闪光。电容器95_2存储对应于由光接收传感器95_1接收的光量的电荷。在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前,开关元件95_3被控制为闭合状态,来放电电容器95_2中剩余的电荷。相反,在闪光产生时,开关元件95_3被控制为断开状态,来允许电容器95_2存储电荷。放大器95_4根据电容器95_2的电荷放大电压。可变电阻器95_5根据胶片感光度、光圈、需要的光和阴影等设置阈值。比较器95_6输入放大器95_4输出的电压和在可变电阻器95_5中设置的阈值,并当放大器95_4输出的电压超过阈值时,比较器95_6输出‘H’电平的信号。触发脉冲发生器95_7接收从比较器95_6输出的‘H’电平的信号,并输出触发脉冲。
下面将解释闪光发生电路90的操作。由于当触发开关81闭合并且闪光从弧光管16_1产生时的操作,与上述闪光发生电路80的操作相同,其描述省略。当闪光从弧光管16_1产生时,光接收传感器95_1接收闪光,并且与接收的光量相应的电荷存储在电容器95_2中。放大器95_4根据电荷放大电压。放大的电压输入到电压比较器95_6的正相(+)端。阈值输入到比较器95_6的反相(-)端。比较器95_6将电压与阈值比较,并当放大器95_4的电压超过阈值时,将‘H’电平的信号输出到触发脉冲发生器95_7。结果,触发脉冲从触发脉冲发生器95_7输出。
从触发脉冲发生器95_7输出的触发脉冲,输入半导体开关元件93的栅极。然后半导体开关元件93在导通状态,并且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顺序通过主电容器13的(+)端、连接端91_1、连接端92_1、半导体开关元件93、连接端92_2、连接端91_2、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的(-)端而分流。由于电流在分流电路90_1中流动,此电流由主电容器13提供,并通过弧光管16_1流动,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停止,使发光停止。这里,由于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作为扼流线圈,具有相对大的峰值的电流被防止在半导体开关元件93中流动。
在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90中,由于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串联,当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时,原边绕组16_3a抑制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结果,可以得到平滑的发光曲线,并且当发光量被控制时,在半导体开关元件93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可以被抑制。由于这个原因,可以采用这样的半导体开关元件93,它承受相对小的电流,具有小的尺寸并且便宜。而且,由于设置光调整电路95,可以实现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它控制闪光,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使发光停止。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90中,电路基板92可分离地连接到电路基板91,其中分流电路90_1和光调整电路95安装在电路基板92上,弧光管16_1等安装在电路基板91上。由于这个原因,当制造通过结合普通闪光装置组成的照相机和通过结合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自动闪光装置)组成的照相机时,电路基板91和电路基板92可以分别制造,其中,在发光时,普通闪光装置不停止闪光,自动调整的闪光发生装置则用于控制闪光,在达到预定发光量时使它的发光停止。结果,元件被共用,使生产过程简化,并且产品管理的麻烦减少。而且,采用这样的结构,即,电路基板92安装到适配器中,适配器加在照相机的壳体中,且普通闪光装置安装在照相机中,可以容易地实现具有自动闪光装置的照相机。
这里,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90的描述是针对半导体开关元件93由光调整电路95的信号控制的例子,但它不限于这个例子,并且半导体开关元件93可由与闪光指数相应的信号控制。
图1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1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100设有电路基板101,其中装有电阻元件102,电阻元件102串联在主电容器13的(+)端和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之间。而且,半导体开关元件93通过连接端101_1和92_1以及连接端101_2和92_2,设置在电阻元件102和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之间的连接点,与弧光管16_1的阴极16_1b之间。电阻元件102和半导体开关元件93对应于本发明的分流电路。
由于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装置100,具有以这样方式的设置的电阻元件102和半导体开关元件93,当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时,原边绕组16_3a和电阻元件102都抑制在弧光管16_1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从而得到平滑的发光曲线。同时,在发光过程中,当从弧光管16_1的闪光停止时,原边绕组16_3a和电阻元件102都抑制在半导体开关元件93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
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12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110具有电阻元件111和半导体开关元件93,半导体开关元件93用于控制分流电路的打开或关闭状态,分流电路通过连接点91_1和92_1以及连接点91_2和92_2,串联在弧光管16_1的阳极16_1a和阴极16_1b之间。电阻元件111和半导体开关元件93对应于本发明的分流电路。
由于本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110具有串联的电阻元件111和半导体开关元件93,在发光过程中,当弧光管16_1中的闪光停止时,原边绕组16_3a和电阻元件111抑制在半导体开关元件93中流动的电流的峰值。
图1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闪光发生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13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120中,一系列脉冲信号输入IGBT元件124,来产生脉冲,并且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当这个闪光发生电路120与图9所示的闪光发生电路80比较时,触发开关81由半导体开关元件121代替。半导体开关元件121的栅极连接到电阻元件122和控制端123上。而且,IGBT(Insulated Gate Bipoplar Transistor,即绝缘栅极双极三极管)元件124设置在放电回路L9中,其中集电极连接到弧光管16_1的阴极16_1b,而发射极通过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连接到主电容器13的(-)端。IGBT元件124的栅极连接到控制端125上。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闪光发生电路120中,首先,照相机的电源打开,‘L’电平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控制端123,并且半导体开关元件121在截止状态。而且,内部电池1的电能由升压电路11升压,并且电能通过二极管12、主电容器13和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另外,电能还通过二极管12、电阻元件14、触发用电容器16_2和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
下一步,在拍摄时,与照相机的快门动作同步,触发脉冲加到控制端123上。另外,一系列脉冲信号输入控制端125。由于触发脉冲加到控制端123上,半导体开关元件121处在导通状态,因此存储在触发用电容器16_2中的电能放电。电流在原边绕组16_3a中流动,并且电动势在副边绕组16_3b中产生。这个电动势加在弧光管16_1的侧极16_1c上,封装在弧光管16_1中的氙气被激发。同时,由于一系列脉冲信号还输入控制端125,根据这一系列脉冲信号,IGBT元件124开始开关操作。存储在主电容器13中的电能,通过放电回路L9即由主电容器13的(+)端、阳极16_1a、阴极16_1b、IGBT元件124、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的(-)端组成的放电回路L9放电,并且闪光从弧光管16_1中产生。这里,由于触发线圈16_3的原边绕组16_3a和主电容器13串联,在IGBT元件124中流动的脉冲电流的峰值,由原边绕组16_3a抑制。这样,不需要扼流线圈,并且由此可以采用具有相对小的允许电流的IGBT元件124。结果,成本可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