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410015131.3
2004.01.08
CN1641943A
2005.07.20
终止
无权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R 13/02申请日:20040108授权公告日:20081112终止日期:20130108|||授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变更项目: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高步镇低涌第二工业区 邮政编码:511700变更后权利人:东莞市夏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牛山红头岭一街96号 邮政编码:523000登记生效日:2008.7.4|||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H01R13/02
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
张哲嘉
511700广东省东莞市高步镇低涌第二工业区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罗毅萍
本发明是一种连接器之接触端子,其提供一沿长轴方向插接的对接端子电性连接,具有一预定宽度的狭长接触面,沿对接端子插接行程,此接触面包含一滑动接触区及一终端接触部位,其中,该滑移接触区的面宽小于接触面的预定宽度,因此,当对接端子达到终端接触位置时,由于接触面的滑动接触区其面宽较窄,可降低端子间的电容效应,而提升传输品质。
1、 一种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具有一预定宽度的接触面,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接触面包含一滑动接触区及一终端接触部位,其中,该滑移接触区的面宽小于接触面的宽度。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端子的对接端具有一向下倾斜的倾斜导角。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端子两侧具有卡掣部。
一种连接器的接触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连接器的接触端子,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使用于高频传输连接器的接触端子。 背景技术 一般缆线与缆线的连接方式,是透过一连接器与一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相互插接而形成电性导通,其中,构成电性接触的是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中端子,为方便说明,以下称二端子(连接器端子和对接连接器端子)为接触端子及对接端子。 以目前连接器插接技术而言,对接端子与接触端子插接时,插接需经过一预定行程,当对接端子与接触端子接触后,需先滑行经过一预定间距,然后,对接端子才达至最终位置,形成稳定的传输状态。 由接触端子的接触面来看,上述插接过程按照接触的部位可区分为一滑动接触区及一终端接触部位,由于对接端子最终行程是要达到终端接触部位,滑动接触区随即成为接触端子与对接端子在对接过程中的重叠部分,就电器特性而言,此一重叠部分将产生电容效应,增加传输线路的阻抗,进而影响传输频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之问题,提供一种在对接状态可提供较佳电器特性的接触端子,降低对接产生的线路阻抗,进而提升高频传输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具有一预定宽度的接触面,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接触面包含一滑动接触区及一终端接触部位,其中,该滑动接触区的面宽小于接触面的宽度。 准确地说,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器之接触端子,是提供一沿长轴方向插接的对接端子电性连接,其具有一预定宽度地狭长接触面,沿对接端子插接行程,此接触面包含一滑动接触区及一终端接触部位,其中,该滑动接触区的面宽小于接触面之预定宽度,因此,当对接端子达到终端接触部位时,由于接触面的滑动接触区其面宽较窄,可降低端子间的电容效应,而提升传输品质。 该接触端子之对接端具有一倾斜导角,使接触端子可对接端可埋入连接器壳体内防止翘曲。 该接触端子两侧具有卡掣部,以利接触端子与连接器壳体干涉定位。 本实用新型将接触端子的接触部位分为滑动接触区和终端接触部位,且滑动接触区的接触面小于预定宽度,即具有缩小的滑动接触部位,在对接时可降低接触端子与对接端子之间的电容效应,利于提升传输品质,从而提高整体的传输频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与对接端子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位于连接器中与对接端子对接的示意图。 图中,1为接触端子,2为接触面,3为滑动接触区,4为终端接触部位,5为导角,6为卡掣部,7为对接端子,8为壳体,81为凹面,82为容置槽,83为干涉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及使用对接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为一种连接器的接触端子1,其提供一沿长轴方向插接的对接端子7电性连接,其具有一预定宽度的狭长接触面2,该接触端子1两端分别界定为对接端及接线端,沿对接端子插7接行程(既是由对接端向接线端方向位移行程),此接触面2包含一滑动接触区3及一终端接触部位4,该终端接触部位4即是对接端子7预定接触位置,其中,该滑动接触区3的面宽小于接触面2的预定宽度,因此,当对接端子7达到终端接触部位时,由于接触面2的滑动接触区3其面宽较窄,可降低由接触端子1与对接端子7构成之传输线路的电容效应,并提升高频传输品质。 上述接触端子7的对接端具有一倾斜导角5,使接触端子1的对接端可埋设在连接器壳体8内防止翘曲,而接触端子1两侧具有卡掣部6,同时连接器壳体的对应部位设置相应的干涉部,以利于接触端子1与连接器壳体8干涉定位。 如图3所示,此为一供本发明接触端子1插设的连接器壳体8,该壳体8主要具有复数收容接触端子1的容置槽82,此容置槽82对接端具有一与接触端子1相对的倾斜凹面81,可供接触端子1嵌入,防止接触端子1因对接端子7插入而翘曲,造成连接器损坏,此外,容置槽82两侧具有相对于卡掣部6的干涉部83,以利接触端子1组装及定位。 使用时,当本发明的接触端子1与对接端子7接触,由接触面2的滑动接触区3达到终端接触部位4时,由于滑动接触区3的面宽比终端接触部位4的接触面2窄,因接触端子1与对接端子7相对重叠的表面积减少,可降低传输线路的电容效应,因而提升整体传输频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所描述特征做出的均等、类似变化与修饰,皆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一种连接器的接触端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连接器的接触端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一种连接器之接触端子,其提供一沿长轴方向插接的对接端子电性连接,具有一预定宽度的狭长接触面,沿对接端子插接行程,此接触面包含一滑动接触区及一终端接触部位,其中,该滑移接触区的面宽小于接触面的预定宽度,因此,当对接端子达到终端接触位置时,由于接触面的滑动接触区其面宽较窄,可降低端子间的电容效应,而提升传输品质。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