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通讯信道切换判定单元的移动电话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限制不必要信道切换的通讯信道切换判定单元的移动电话。
下面将作为数字无绳电话系统的实例描述用于工作区域例如办公室和工厂的系统。工作区域中的数字无线电话系统通常在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中运行。
图1所示的数字无线电话系统由交换站10、基站21-23和移动站40构成。交换站10控制基站和通讯线路。基站21-23中的任何一个都与移动站40进行射频通讯。基站21-23分别形成各自的射频区域31-33。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数字无线电话系统中,移动站40的工作原理如下。
现假定移动站40处于基站21的射频区域31中,并且与基站21保持通讯。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当移动站40远离基站21时,移动站40接收到的电场强度将减弱。同时,帧差错率升高,因此通讯质量下降。
当移动站40检测到通讯质量下降时,移动站40就执行信道切换判定流程。此时,移动站40或者选择基站21中的另一个通讯信道、或者选择基站22或23中的另一个通讯信道作为新的通讯信道。利用所选择的新通讯信道保证通讯的持续进行。
通常,向包含已建立通讯信道的基站中的其它通讯信道的切换称为基站中的信道切换(站内信道切换)。同样,向其它基站中的通讯信道的切换称为转交(hand-over)(站间信道切换)。
当移动站40根据信道切换判定流程地结果选择将信道切换到该基站中的新通讯信道时,移动站40测量基站21中的新通讯信道的干扰波,即执行载波检测。当确定信道可用时,就与基站21建立新的通讯信道。通过建立的新通讯信道可以实现利用新通讯信道与基站21的通讯,通讯持续进行。
另一方面,当在信道切换过程中选择转交方式时,移动站40首先在基站21-23中搜索接收信号值最高、且高于阈值的基站。在图1中,假定来自基站22的接收信号值最高,因为移动站40处在距基站22最近的位置上。当搜索到接收电场强度值最高的基站22时,移动站40与基站22建立同步。在成功地建立同步之后,对基站22指定的通讯信道进行载波检测,并建立通讯信道。根据建立通讯信道的结果执行由基站21到基站22的信道切换,通讯持续进行。
在通讯过程中移动站发生移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讯质量随着移动站远离处于通讯状态的基站而下降。同样,即使移动站停在某处,并持续通讯,在产生针对通讯信道的任何干扰波的情况下,通讯质量也会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讯信道切换是必需的。
移动站在通讯过程中总是监测通讯信道的帧差错率,并根据帧差错率检测通讯质量的下降。同样,在检测到通讯质量下降而执行的信道切换判定流程中,通讯信道的帧差错率和电场强度的接收值是选择切换目的信道的决定性条件。即,移动站中的通讯信道切换是根据帧差错率、由帧差错率引起的通讯质量下降检测和电场强度接收值,通过选择切换目的信道而完成的。
然而,在上述传统技术中,在系统安装在工厂内的情况下,其中位于系统周围的设备能够产生可作为通讯信道干扰源的电磁波,很难保持稳定的通讯。在这种情况下,将检测到通讯质量下降,在设备以脉冲方式产生干扰射频通讯信道的干扰波的环境中,移动站将频繁地进行信道切换。
如上所述,在信道切换过程中,通讯信道是在完成对切换信道的载波检测之后建立的。然而,在干扰波不是连续波,而是脉冲波的情况下,信道的建立有时会因为在通讯信道建立时产生的干扰波而失败,即使已经判定在当时的载波中没有干扰波。具体地讲,当信道切换过程中频繁地出现转交流程时,同步的建立有时因为以脉冲方式产生的干扰波而失败。结果,由于干扰的频繁出现,例如通讯中断,提供稳定的通讯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在同步的建立和通讯信道的建立均很困难的情况下,信道切换操作应当限制在保证最低通讯质量的程度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避免通讯中断,使通讯有可能稳定。
根据上面的描述,日本已公开的专利申请(JP-A_Heisei 1-120135)描述了一种移动站中使用的射频信道切换系统。在该参考文献中,当检测到通讯质量下降,且移动站正利用第一射频信道与射频基站通讯时,移动站选择另一个基站建立第二射频信道。然后,移动站通过第一和第二射频信道传送数据信号,而第一和第二射频交替地进行切换,以便切换发送时间间隔和接收时间间隔。在第二射频信道中的通讯质量得到确认之后,移动站将使用的射频信道由第一射频信道切换到第二射频信道。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信道是按照时分方式使用的,防止对正在使用同一信道的其它移动站的干扰。
同样,日本已公开的专利申请(JP-A_Heisei 1-183221)描述了一种移动通讯站。在该参考文献中,检测新通讯信道的过程如下。在利用时分多通讯信道进行通讯时,在通讯信道的时间段终止之后,频率切换到新通讯信道具有的新频率。当新通讯信道的检测终止或超过预定的时间间隔时,信道再次切换回通讯信道。
同样,日本已公开的专利申请(JP-A_Heisei 4-144429)描述了一种移动通讯信道切换控制系统。在该参考文献中,射频区域由多个基站构成。当移动站在多个射频区域之间移动时,通过查找指示出目的基站的外围基站区域表,并根据选中的目的基站将信道切换到新信道,移动站可以保持连续通讯。选中的目的基站满足预定的信道切换条件。此时,为每个目的基站赋予一个优先级,根据优先级从多个目的基站中选择满足预定信道切换条件的一个基站。
同样,日本已公开的专利申请(JP-A_Heisei 8-256369)描述了移动通讯系统中的一种通讯切换系统。在该参考文献中,移动站(21)利用没有用来与源基站(11)通讯的时间段将通讯信道连接到目的基站(12)。然后,移动站将通讯信道由到达源基站(11)的信道切换到到达目的基站(12)的信道,然后释放到达源基站(11)的信道。同时,到达计数(counter)基站的通讯路径连接到源和目的基站(11和12),然后释放连接到源基站(11)的通讯路径。
同样,日本已公开的专利申请(JP-A_Heisei 8-289353)描述了一种控制信道切换的系统。在该参考文献中,TDMA-MCA系统射频通讯系统具有(m×n)个信道结构,该系统具有m个频率不同的载波,每个载波分割为n个时间段。当作为控制信道(S1)的当前通讯信道中出现故障时,控制信道就移向没有用于通讯的通讯信道(S3)。如果这种移动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在预先通知断开通讯信道和自动再连接之后(S5),断开通讯信道,控制信道移向通讯信道(S6)。对断开通讯信道的呼叫位于用于再连接的连接序列的头部(S7)。因此,断开通讯信道的呼叫将连接到通讯刚刚结束的信道(S8和S9)。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通讯稳定的移动电话。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限制信道切换从而使通讯稳定的移动电话。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对通讯信道频繁地产生干扰波的环境下仍能保证通讯稳定的移动电话。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这一目的,移动电话包括差错检测部分和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差错检测部分检测多个基站中的一个基站的当前通讯帧差错率。信道切换控制部分根据检测到的帧差错率和过去的信道切换结果判定通讯质量是否下降。同样,当已经判定通讯质量下降时,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判定信道是否由当前通讯信道切换到新的通讯信道。
信道切换控制部分根据过去的信道切换结果确定帧差错率阈值,并比较检测到的帧差错率值和所确定的帧差错率阈值。然后,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在检测到的帧差错率等于或大于所确定的帧差错率阈值时判定通讯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当过去的信道切换结果表明过去信道切换操作的成功率等于或高于成功率阈值时,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可以将第一阈值设定为确定的帧差错率阈值。同样,当过去信道切换结果表明过去信道切换操作的成功率低于成功率阈值时,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可以将第二阈值设定为预定帧差错率阈值。在此,第二阈值高于第一阈值。过去信道切换操作可以是转交操作,或者是站内信道切换操作。
当过去信道切换操作的执行次数达到预定值时,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可以计算过去信道切换操作的成功率。
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可以根据过去的信道切换结果将第一和第二阈值中的一个设定为预定的帧差错率阈值。在此,第二阈值高于第一阈值。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信道切换结果可以包括转交操作的第一成功率和站内信道切换操作的第二成功率。当第一成功率低于第一成功率阈值,或第一成功率等于或高于第一成功率阈值但第二成功率低于第二成功率阈值时,优选地设定第二阈值。同样,当第二成功率等于或高于第二成功率阈值时,优选地设定第一阈值。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可以在转交操作执行到第一预定次数时计算第一成功率,在站内信道切换操作执行到第二预定次数时计算第二成功率。
移动电话还包括检测来自多个基站的信号的电场接收强度的强度检测部分。此时,当已经判定应当执行信道切换时,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电场接收强度判定是执行转交操作还是执行站内信道切换操作。
同样,移动电话还包括检测来自多个基站的信号的电场接收强度的强度检测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信道切换控制部分包括信道切换判定部分、设定部分和状态监测部分。信道切换判定部分根据检测到的帧差错率和帧差错率阈值判定通讯质量是否下降。同样,当已经判定通讯质量下降时,信道切换判定部分根据信道切换方式判定信道切换是否应当由当前通讯信道切换到新通讯信道。设定部分根据过去信道切换判定部分设定的信道切换结果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中选择一个作为帧差错率阈值。在此,第一阈值低于第二阈值。状态监测部分监测过去信道切换操作的结果,并将其输出到设定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当检测到的帧差错率等于或高于帧差错率阈值时,信道切换判定部分判定通讯质量下降。同样当已经判定通讯质量下降时,信道切换判定部分根据检测到的电场接收强度判定应当执行转交流程还是执行站内信道切换流程。
状态监测部分监测转交流程的成功率,并根据转交成功率和成功率阈值判定转交失败是否频繁发生。同样,状态监测部分根据转交失败是否频繁发生的结果将过去的信道切换结果输出到设定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当状态监测部分已经判定转交失败频繁发生时,设定部分选择第二阈值作为帧差错率阈值。同样,当状态监测部分已经判定转交失败不频繁发生时,设定部分选择第一阈值作为帧差错率阈值。第二阈值设定在具有上限值的值范围内,以便使通讯至少可以在当前通讯信道上进行。
同样,当在转交流程中与多个基站中的一个目的基站建立了同步时,状态监测部分设定转交流程的成功率增加。
状态监测部分包括监测转交流程执行结果的转交监测部分、监测站内信道切换流程执行结果的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状态监测部分将转交流程执行结果和站内信道切换流程执行结果中的至少一个作为过去信道切换结果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转交监测部分可以监测转交流程的多次执行和转交流程的执行结果。同样,转交监测部分可以在转交流程执行预定次数之后计算转交流程的成功率,并判定转交流程是否频繁发生。同样,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可以监测站内信道切换流程的多次执行和站内信道切换流程中的通讯信道建立结果。然后,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在站内信道切换流程执行预定次数之后计算建立通讯信道的成功率,并判定通讯信道是否已经成功地建立。
图1是传统移动电话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结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操作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操作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操作实例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结构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操作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操作实例流程图。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具有本发明信道切换判定单元的移动电话。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具有信道切换判定单元的移动电话的结构框图。参考图2,第一实施方案的移动站由射频部分1、电场接收强度检测部分2、帧差错率检测部分3、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状态监测部分6和信道切换执行部分(未示出)。射频部分1执行与基站的射频通讯。电场接收强度检测部分2检测射频部分1从基站接收的信号的电场接收强度。帧差错率监测部分3根据接收信号检测帧差错率。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在检测到通讯质量下降时判定信道切换方式。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为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设定帧差错率阈值,作为检测通讯质量下降的条件。状态监测部分6监测信道切换操作的结果。
上述各部分的操作过程如下。
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比较帧差错率监测部分3在预定时间间隔检测到的帧差错率和设定部分5设定的阈值。当检测到的帧差错率等于或高于阈值时,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就判定通讯质量下降。然后,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比较电场接收强度阈值和电场接收强度检测部分2检测到的电场接收强度。结果,在电场接收强度等于或高于电场接收强度阈值时,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将已建立当前通讯信道的同一基站内的通讯信道切换流程判定为信道切换方式。同样,在电场接收强度低于电场接收强度阈值时,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将与另一个基站进行的转交流程判定为信道切换方式。信道切换执行部分根据判定的信道切换方式执行信道切换。
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具有两种阈值。一种阈值是通用阈值,另一种阈值是限制信道切换操作的阈值,该阈值用于限制由干扰波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必要信道切换操作。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在从状态监测部分6得知转交失败很少发生时将通用阈值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同样,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在得知转交失败频繁发生时将限制信道切换操作的阈值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
状态监测部分6检测转交流程的执行次数和每个转交流程的执行结果。状态监测部分6在执行次数达到预定值时根据检测结果计算转交成功率,并判定转交失败是否频繁发生。
这样,下面将描述各个信道切换操作。这里,图2中射频部分1、电场接收强度检测部分2和帧差错率检测部分3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众知的。
这样,根据移动站过去执行的信道切换操作结果可以判定在操作时是否存在干扰波的影响。结果,由于干扰波的影响而有可能失败的信道切换操作将受到限制,因为作为通讯质量下降判据的帧差错率阈值已经设定成适当值。因此,在出现干扰波的情况下有可能避免通讯的不稳定性。
下面,将参考图2和图3的流程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所有装置的操作。
首先,在通讯状态启动信道切换判定流程。在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中,确认以前从状态监测部分6得知的信道切换操作的判定结果(图2中的步骤A101)。
如果转交失败频繁发生(步骤A102),那么信道切换限制阈值Eb就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Et。同样,如果转交失败不频繁发生(步骤A103),那么通用阈值Ea就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Et。
其次,在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中,比较帧差错率检测部分3检测到的帧差错率E和在步骤A102或步骤A103中设定的帧差错率阈值Et(步骤A104)。如果E≥Et,就判定通讯质量下降,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增大(步骤105)。同样,如果E<Et,就判定通讯质量没有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不增大。
上述加法过程重复预定次数N(步骤A106),然后,比较加法过程之后得到的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和通讯质量下降计数阈值Qt(步骤A107)。如果Q≥Qt,就判定必需切换通讯信道,因为通讯质量下降了。然后,比较电场接收强度检测部分2检测到的当前通讯信道的电场接收强度和电场接收强度阈值Rt,以判定信道切换方式(步骤A108)。如果Q<Qt,就判定没有通讯质量下降,那么就将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清零(步骤A111)。此后,终止信道切换判定流程。
如果步骤A108的比较结果表明R<Rt,那么就选择转交(站间信道切换)流程作为信道切换方式(步骤A109)。另一方面,如果R≥Rt,那么就选择基站内的信道切换流程(站内信道切换流程)作为信道切换方式(步骤A110)。在判定信道切换方式之后,清除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步骤111)。这由图4示出。然后,信道切换判定流程终止。此后,信道切换执行部分(未示出)执行信道切换。
下面,参考图5描述一个具体实例。
如图5所示,用作通讯质量下降检测判据的两类帧差错率阈值Ea和Eb满足条件Eb>Ea。结果,与利用通用阈值Ea的情况相比,在使用信道切换限制阈值Eb时,信道切换操作受到限制。因此,即使帧差错率因为干扰波的频繁出现而升高时,信道切换操作的数目也可以降低。
这样,在将帧差错率阈值Et设定为阈值Eb的情况下,检测到通讯质量下降的困难程度要高于将阈值Et设定为阈值Ea的情况。然而,将阈值Eb设定为这种值,可以在同一通讯信道中提供最低限度的通讯。电场接收强度阈值Rt设定为电场接收强度,使得在同一基站中可以提供最低限度的稳定通讯状态。
状态监测部分6的操作如图5所示。
首先,当执行转交操作时,转交初始计数H加1(图4中的步骤S101)。转交初始计数H在每次执行转交操作时都加1。然后,在转交操作时确认同步的建立,以检测转交操作的执行结果(步骤S102)。当在某次转交操作中成功地与目的基站建立同步时,就判定转交操作成功,转交成功计数Hs加1(步骤S103)。另一方面,在干扰波以脉冲方式产生的情况下,转交操作中的同步建立有时会失败。
因此,一旦在转交目的基站中的同步没有成功地建立时,就判定转交由于干扰波而失败,在不改变转交成功计数Hs的条件下终止转交执行结果测量流程。该测量流程在每次执行转交操作时都执行。当转交初始计数H达到预定值时(步骤S104),计算转交成功率Hr(=Hs/H)(步骤S105)。然后,比较转交成功率Hr和转交成功率阈值Ht(步骤S106)。
如果Hr<Ht,就判定转交失败由于干扰波的影响而频繁发生(步骤S107)。同样,如果Hr≥Ht,就判定转交失败不会由于干扰波的影响而频繁发生(步骤S108)。最后,清除转交初始计数H(步骤S109)。此后,执行图3中的步骤A101。
当来自状态监测部分6的报告表明转交失败频繁出现时,帧差错率阈值Et就由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设定为阈值Eb(图3中的步骤A101和步骤A102)。在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中,首先相互比较帧差错率E和帧差错率阈值Et(步骤A104)。如果步骤A104的比较结果表明E≥Et,那么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就加1,成为Q=1(步骤A106)。
在此假定通讯质量下降计数阈值Qt=N-3。与采用通用阈值Ea的情况相比,通过将信道切换限制阈值Eb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Et,可以使判定为通讯质量下降的次数减少。当计数流程重复N次时,在步骤A104的比较结果中假定出现E≥Et1的次数满足(N-4)次。在这种情况下,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N-4。因为在步骤A107中Q<Qt,所以就判定没有通讯质量下降,因此不必要进行信道切换操作。然后,清除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这样,信道切换判定流程终止(步骤A111)。此后,信道切换执行部分执行信道切换方式(未示出)。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
参考图6,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相比在以下各点存在差异。即,状态监测部分6监测信道切换操作(站间信道切换操作)的结果,并且由监测转交执行结果的转交监测部分61和监测基站内信道切换操作(站内信道切换操作)的执行结果的基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62组成。
这些方法分别按下述方式执行。
类似于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状态监测部分的操作,转交监测部分61在每次转交流程执行时都按照通讯信道切换方式测量转交流程的执行次数和执行结果。然后,转交监测部分61在测量预定次数之后计算转交成功率,并判定转交是否频繁发生。
基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62在每次执行基站内信道切换时都测量基站内信道切换的执行次数和通讯信道的建立结果。然后,基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62在测量预定次数之后计算通讯信道建立成功率,并判定信道切换状态是好还是坏,即判定信道切换操作是否成功。
下面,参考图7和图8中的流程图详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的整个操作过程。图7中的步骤A104-A111所示的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的操作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的操作是一样的。因此,不再进行描述。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中,帧差错率阈值只是根据状态监测部分6报告的判定结果而设定的(步骤A101)。然而,在第二实施方案中,首先确认在过去由转交监测部分61报告的、转交操作结果的判定结果,类似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步骤A101)。
当转交失败频繁发生时,设定帧差错率阈值的方法(步骤A102)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是相同的。然而,当转交失败不频繁发生时,确认过去由基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62报告的信道切换操作结果的判定结果(图6中的步骤B101)。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信道切换状态良好,那么就如同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步骤A103)一样,将通用阈值Ea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Et。然而,如果信道切换状态不好,那么就如同转交失败频繁发生的情况(步骤A102)一样,将信道切换限制阈值Eb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Et。
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在步骤A101中不频繁发生转交失败的情况下,进一步确认信道切换状态是好还是坏,并最终设定帧差错率阈值Et。
在图4所示的上述具体实例中,帧差错率阈值设定Et是以下述方式设定的阈值,当帧差错率E满足E≥Et时,将基站内信道切换或转交初始化为信道切换操作。因此,为了限制所有的信道切换操作,期望在确认基站内信道切换的操作结果以及转交操作的结果之后设定帧差错率阈值Et。
下面,描述一个具体实例。
转交监测部分61的操作与图5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状态监测部分6的操作相同。因此,不再进行描述。
基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62的操作如图8所示。即,当基站内信道切换作为信道切换方式而执行时,基站内信道切换初始计数C首先加1(图8的步骤R101)。
下面,为了在进行基站内信道切换时测量信道建立的结果,确认在进行基站内信道切换时目的通讯信道的建立结果(步骤R102)。一旦在信道切换时目的通讯信道成功地建立,就判定通讯信道建立成功,因此,通讯信道建立成功计数Cs加1(步骤R103)。
在干扰波是以脉冲形式产生的环境下,在进行基站内信道切换时,目的通讯信道的建立有时会失败。这类似于在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中进行转交操作时出现的同步建立情况。因此,一旦不能成功地建立目的通讯信道,就判定通讯信道的建立由于干扰波而失败。然后,在不增加通讯信道建立成功计数Cs的条件下,终止通讯信道建立结果测量流程。
测量流程在每次执行基站内信道切换时执行。当基站内信道切换初始计数C达到预定值时(步骤R104),就计算通讯信道建立成功率Cr(=Cs/C)(步骤R105)。然后,相互比较通讯信道建立成功率Cr和通讯信道建立成功率阈值Ct(步骤R106)。
如果Cr<Ct,就判定信道切换状态不好(步骤S107),因为由干扰波的影响而导致的通讯信道建立失败在进行基站内信道切换时频繁发生。同样,如果Cr≥Ct,就判定信道切换状态良好(步骤R108),因为通讯信道建立的失败没有因为干扰波的影响而频繁发生。结果,基站内信道切换初始计数C清零(步骤R109)。
当来自转交监测部分61的报告表明转交操作没有频繁发生,或来自基站内信道切换监测部分62的报告表明信道切换状态不良时,利用帧差错率阈值设定部分5将通用阈值Eb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Et(图7中的步骤A101、步骤B101和步骤A102)。
在步骤A104-A106所示的信道切换判定部分4中进行的计数流程重复N次之后,将信道切换限制阈值设定为帧差错率阈值Et。因此,步骤A104的所有比较结果均是E<Et。此时,通讯质量下降计数Q为0,所以Q<Qt(步骤A108)。因为没有通讯质量下降,就不再选择信道切换方式,由此终止信道切换判定流程。
本发明的作用是,在频繁地出现使通讯信道质量下降的干扰波、特别是脉冲干扰波的环境下,限制由干扰波的影响而引起的不必要的信道切换操作,从而保证稳定的通讯。
干扰波在进行信道切换操作时产生的影响由过去的信道切换结果判定。同样,根据限制不必要信道切换操作的结果设定通讯质量下降检测判据,由于干扰波的影响,这种信道切换操作失败的可能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