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区切换控制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控制方法以及一种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把优先级分配给每个来自一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而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的越区切换控制方法和越区切换控制系统。
近年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从而需要增加用户的容量。减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每个小区的半径的方案被提出作为一种用于增加用户容量的解决办法。减小小区半径意味着增加在移动通信系统的服务区域中的基站总数。结果,可以增加用户可用的信道数目。
另一方面,减小小区半径使得一移动终端增加了越区切换操作的次数。图11(A)是用于解释在通常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操作的示意图;并且图11(B)为示出减小小区半径的情况。
在图11(A)中,假设移动终端110位于基站120a的小区130a中,并与基站120a进行通信,并且移动站110移动到基站120b的小区130b中。当移动终端110从基站120a中移走时,在移动终端110处的来自基站120a的接收信号强度逐步减小,该接收信号强度表示接收至该移动站的信号功率的幅值。
来自基站120a的信号接收强度被移动终端110定期地测量。当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变的等于或小于预测阈值电平时,移动终端110向基站120a发送越区切换请求,以通过从基站120a到基站120b改变基站使得当前的呼叫通信能够持续。通过这种操作,该移动终端110被设于它能够从基站120b接收服务的状态。
从移动终端110发送到基站120a的越区切换请求被从基站120a通过一网络装置,例如基站控制或移动交换中心设备(未示出),向基站120b通知。此后,移动终端110可以与基站120a和120b进行通信。当移动终端110进一步从基站120a离开时,与基站120a通信被断开,并且该移动终端110只与基站120b进行通信。
移动终端110可以与基站120a和120b进行通信的区域是小区130a和130b相重叠的区域140。
当小区半径减小时,如图11(B)中所示,上述越区切换操作被频繁地进行。因此,当小区半径减小时,越区切换的业务量增加,并且由于缺少通信通道而造成通信中断的情况发生。
一种通过为每个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进行排队而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公开于《IEEE Trans.Veh.Technol.》,第VT-35卷,1986年8月,由D.Hong等人所著的《用于具有优先级化和非优先级化的越区切换程序的蜂窝式移动无线电话系统的业务模型和性能分析》(参考文献1),以及《IEEE Proc.VYC-94》,第3卷,1994年6月,由Q.A.Zeng等所著的《具有优先保留越区切换的移动蜂窝式无线系统的性能分析》(参考文献2)。
根据参考文献1,在所有的设置信道中,一些数目的信道总是被保留作为越区切换信道,并且这些专用信道只用于越区切换操作,而不用于通常的新呼叫。通过这种安排,由于缺少通信信道而造成的越区切换操作中呼叫丢失的可能性被减少。根据参考文献2,在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中另外增加用于新呼叫的缓冲器以为新呼叫减小呼叫丢失的可能性,而不会明显增加信道堵塞的可能性和越区切换呼叫强制中断的可能性。
另外,在日本专利特开平7-264656(参考文献3)公开一种根据考虑每个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和方向的计算结果把优先级分配给每个越区切换处理,并根据该优先级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的技术。
每个移动终端以各种速度移动穿过小区。例如一个在汽车上移动的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不同于由步行的用户所携带的移动终端的速度。当每个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不同时,在越区切换请求产生的时刻和越区切换处理完成的时刻之间所允许的时间发生变化。当越区切换处理仅仅按照接收越区切换请求的次序进行时,如果越区切换请求发生的时刻与越区切换处理完成的时刻被延长,则以高速移动的特定移动终端可能会发生通信强制中断的情况。
另外,以高速运动的移动终端在一次通信中发出多次越区切换请求,因为它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穿过多个小区,因此通信强制中断地可能性趋于增加。另外,移动终端通过各种路径穿过小区;一些移动终端从提供服务的基站离开,而一些移动终端在移动时保持与基站之间具有固定的距离。
当移动终端通过不同路径移动时(如上文所述),越区切换请求产生的时刻与越区切换处理完成的时刻之间所允许的时间也发生改变。当越区切换处理简单地按照越区切换请求执行之后,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的延迟可能会在快速地从当前正在通信的基站离开的移动终端中发生强制中断现象。
在参考文献3所公开的技术中,由于分配优先级需要复杂的算术操作,并且优先级被分配给每个呼叫,用于越区切换请求的处理被频繁地执行并且程序复杂。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考虑越区切换请求发生的时刻与越区切换处理完成的时刻之间所允许的时间可以降低通信的强制中断的可能性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种用于为一个在进行移动通信时移动穿过多个基站的小区的移动终端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包括如下移动终端和基站。
一个移动终端,定期地测量用于当前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在测量时间间隔中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并定期地报告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计算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以及
一个基站,定期接收并存储分别来自该移动终端所报告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并且通过把更高的优先级给予所存储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较大的和所存储的接收信号强度较弱的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而执行越区切换处理。
更具体来说,该移动终端包括一个定期测量用于当前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接收信号测量部分,一个在测量时间间隔中计算输出自接收信号测量部分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的相对改变量计算部分,以及一个控制部分,把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计算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定期地报告给正在进行通信的基站,并且当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达到预定越区切换阈值电平时输出一越区切换请求。另外,该基站包括一个存储接收信号强度的数据以及与每个移动终端相关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并且根据每次定期的报告更新数据的存储器表,多个预先根据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而进行分配优先级的队列,把来自每个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根据对应于存储在存储器表中的移动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分配给其中一个队列的越区切换请求处理部分,通过把更高优先级给予存储于该存储器表中相应接收信号更弱的越区切换请求而对多个分配于相同队列中的越区切换请求确定越区切换处理次序的队列次序确定部分,以及对在具有更高优先级的队列中等待的具有更高处理次序的越区切换请求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的队列控制部分。
在本发明中,相对改变量计算部分可以装备于基站中而不是装备于移动终端中。在这种情况下,该移动终端只能够向该基站报告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在基站中的相对改变量计算部分通过利用来自移动终端的定期报告的接收信号强度计算接收信号的相对改变量。
根据本发明,一种用于为进行移动通信时移动穿过多个基站的小区的移动终端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的越区切换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移动终端中,定期地测量用于当前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在该移动终端中,通过在测量时间间隔内测量接收信号强度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
把定期地来自该移动终端的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计算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报告给正在通信的基站;
在基站中接收并存储分别报告自该移动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的改变量;
当接收信号强度已经到达预定的越区切换阈值电平时由该移动终端发送越区切换请求;以及
通过把更高优先级给予所存储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较大和所存储的接收信号强度较弱的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而在基站中执行越区切换处理。
另外在本方法发明中,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的计算可以在基站中执行而不是在移动终端中执行。即,该移动终端只是定期地把所测量接收信号强度报告给正在通信的基站,并且在接收该接收信号强度的基站中在报告的时间间隔内计算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并存储与该移动终端相关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
在基站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的步骤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对应于存储在存储器表中的移动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把来自每个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的优先级分配给多个位于该基站中的队列的其中一个;
为多个分配于相同的队列中的多个越区切换请求确定越区切换处理次序,把更高优先级给予存储在该存储器表中的相应接收信号强度较弱的越区切换请求;以及
为等待于具有更高优先级的队列中具有更高处理次序的越区切换请求执行越区切换处理。
图1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2(A)是用于解释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改变量的方法的坐标图,其中两个移动终端从它们具有相同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位置离开;
图2(B)是用于解释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改变量的方法的坐标图,两个移动终端从它们具有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位置移到具有相同接收信号强度的位置;
图3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在越区切换控制系统中确定每个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处理的优先次序的方法的坐标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移动终端的方框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基站的方框图;
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移动终端的方框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基站的方框图;
图8为示出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中处理越区切换请求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9为示出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中进行队列控制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0为示出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中根据移动终端的移动路径进行控制的示意图;
图11(A)是用于解释在常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示意图;以及
图11(B)是用于解释在图11(A)中的系统内的小区半径减小时的情况的示意图。
下面将参照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
图1中简要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
参见图1,位于基站20a的小区30a中的移动终端10向着与在站20a相邻的基站20b的小区30b移动,并接收来自基站20a的服务。在此时,移动终端10定期地测量来自基站20a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按照测量时间间隔通知给基站20a。另外,在移动终端10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改变量也从基站20a通过一网络(例如,未示出的基站控制装置)通知给与基站20a相邻的基站20b。
在基站20a和20b中存储来自移动终端10的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并且根据预先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而分配的优先级对所存储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进行排列。当从移动终端10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时,与移动终端10相对应的越区切换请求被根据来自移动终端10的接收信号强度分配给该队列,并且在该队列中的等待次序是根据由移动终端10所通知的测量接收信号强度而确定。此后,根据该优先次序执行越区切换控制。
下面将参照图2(A)和2(B)描述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的方法和确定优先次序的方法。
图2(A)和2(B)包括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中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方法的坐标图。其中,图2(A)是用于解释两个移动终端从具有相同接收信号强度的位置离开的情况的坐标图,而图2(B)是用于解释两个移动终端从具有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位置移动到其它具有与越区切换阈值电平相等的数值的相同接收信号强度的位置的情况的坐标图。请注意,图2(A)和2(B)横坐标轴示出时间,而纵坐标轴示出接收信号强度。
参见图2(A),假设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0的移动终端移动到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L1的一个不同位置。在此种情况下,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确定如下:
(PL1-P0)/(PL1+P0)
还假设,一个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0的移动终端移动到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H1的一个位置。在此种情况下,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确定如下:
(PH1-P0)/(PH1+P0)
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L1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改变量由PL1表示。在于时刻t1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PH1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改变量由PH1表示。在于时刻t1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PH1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绝对改变量PH1大于在于时刻t1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PL1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改变量PL1。即,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H1的移动终端以比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L1的移动终端更快的速度从该基站离开。
当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0的移动终端移动到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L1的位置时,上述相对改变量可以定义如下:
(PL1-P0)/PL1或(PL1-P0)/P0
当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0的移动终端移动到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H1的位置时,上述相对改变量可以定义如下:(PH1-P0)/PH1或(PH1-P0)/P0
参见图2(B),假设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0的移动终端移动到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1的位置。在此种情况下,该相对改变量可以定义如下:
(P1-PL2)/(t1-t0)
假设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H2的移动终端移动到在时刻t1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1的位置。在此种情况下,该相对改变量可以定义如下:
(P1-PH2)/(t1-t0)
在于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L1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改变量由PL2表示。在于时刻t1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PH2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改变量由PH2表示。在于时刻t0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PH2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绝对改变量PH2大于在于时刻t0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PL2的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改变量PL2。即,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H2的移动终端以比在时刻t0测量接收信号强度PL2的移动终端更快的速度从该基站离开。
图3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中确定在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处理的优先次序的方法。
如图3中所示,被分配给请求越区切换处理的移动终端的优先级是根据在该移动终端的接收信号的相对改变量的大小而确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结改变量根据其大小分为四级。分配给每个移动终端的优先级是根据在移动终端处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所属的级别而确定的。例如,一移动终端10a属于第2级;移动终端10b属于第3级;移动终端10c属于第4级。最高优先级被分配给第4级,而最低优先级被分配给第1级。
下面将参照图4和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移动终端和基站的结构。图4和5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终端和基站的方框图;
如图4中所示,移动终端10包括:一对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电波的天线部分11、连接到天线部分11的信号放大单元(AMP)12、连接到信号放大单元(AMP)12的无线电单元(TRX)13、连接到无线电单元(TRX)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连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的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15、连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的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16、以及控制单元(MS-CNT)17。
信号放大单元(AMP)12放大通过天线部分11接收的接收射频信号和要被通过天线部分11发送的发送射频信号,并把该发送射频信号进行多路复用以及把接收射频信号解多路复用。
无线电单元(TRX)13对有信号放大单元12所放大的接收射频信号进行准同步检测,并把它转化为一数字信号。另外,无线电单元13首先把要被通过天线部分11发送的发送信号转化为一模拟信号,然后通过正交调制把该信号转化为发送射频信号。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对由无线电单元13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接收信号执行解调制、同步、和错误纠正解码,对数据进行多路复用和解多路复用,对要被通过天线部分11发送的发送信号进行错误纠正编码和组帧,并且进行象数据调制这样的基带信号处理。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也包括用于定期测量来自基站20a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部分(未示出)。
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15按照测量时间间隔计算由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所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
终端接口单元(TERM-INT)16具有语音编码器和解码器(CODEC)和数据适配器功能并与外部连接的手机或外部数据终端(未示出)相接。
控制单元(MS-CNT)17执行控制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控制,并控制信号放大单元12、无线电单元1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15、和终端接口单元16。
当具有这种结构的移动终端10向基站20a发送信号时,通过终端接口单元16输入的信号被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进行基带信号处理。此后,输出自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的基带信号被无线电单元13转化为模拟信号。输出自无线电单元13的模拟信号被信号放大单元12所放大,被放大的信号通过天线部分11发送到基站20a。
当发送自基站20a的信号被接收时,通过天线部分11接收的信号被信号放大单元12所放大。所放大的信号在准同步检测时被无线电单元13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出自无线电单元13的数字信号被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中受到基带处理并通过终端接口单元16输出。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的测量部分(未示出)定期测量来自基站20a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15计算每次测量时输出自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4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
信号放大单元(AMP)22放大通过天线部分21接收的接收射频信号和要被通过天线部分21发送的发送射频信号,并对该发送射频信号进行多路复用以及对接收射频信号进行解多路复用。
无线电单元(TRX)23对由信号放大单元(AMP)22所放大的接收射频信号进行准同步检测,并把该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无线电单元(TRX)23也把要被通过天线部分21发送的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正交调制把它转化为发送射频信号。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4对由无线电单元13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接收信号执行解调制、同步、和错误纠正解码,对数据进行多路复用和解多路复用,对要被通过天线部分21发送的发送信号进行错误纠正编码和组帧,并且进行象数据调制这样的基带信号处理。
相对改变量表25中存储由移动终端10所通知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这是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4所进行的信号处理中获得的。
接收信号强度表33中存储由移动终端10所通知的接收信号强度,这是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所执行的信号处理中获得的。
队列单元31包括多个队列31-1至31-n,并且优先次序是根据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分配给每个队列的。在本实施例中,最高优先级被分配给队列31-1,并且最低优先级被分配给队列31-n。也控制使得较高优先级被分配给在每个队列31-1至31-n中具有较弱接收信号强度的越区切换请求。
当从该移动终端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时,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28根据由该移动终端所通知的存储于相对改变量表25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把对应于该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分配给在队列单元31内的队列31-1至31-n中的一个队列。
转换器29根据由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28所判断的确定结果指定在队列单元31中的其中一个要被处理的队列31-1至31-n。
队列次序确定单元34根据存储在接收信号强度表33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等待于每个队列31-1至31-n中的每个越区切换请求的处理次序。当被存储于接收信号强度表33中的接收信号强度对定期报告测量结果的移动终端的每次报告更新,队列次序确定单元34也根据在接收信号强度表33中的更新数据更新确定结果。
队列控制单元32监控在要被用于越区切换处理的单元中的信道的繁忙/空闲状态,并且监控在队列31-1至31-n中的越区切换请求的存在状态。如果存在可用于在队列31-1至31-n中等待的越区切换请求的信道,则根据每个越区切换请求的优先次序利用该可用信道执行越区切换处理。
控制单元(BC-CNT)27控制信号放大单元(AMP)22、无线电单元(TRX)2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4、发送公用通路接口单元26、以及队列控制单元32,并通过发送和接收控制信号以执行信道管理、无线电信道建立和释放与上级装置50进行通信。
下面描述具有这种结构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操作。
首先描述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28的处理单元。在移动终端10中,来自基站24a的接收信号强度被定期测量,并且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被按照测量时间间隔通知给基站20a。通知给基站20a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被分别存储于基站20a中的接收信号强度表和相对改变量表25。
在此种情况下,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改变量也被从基站20a通过发送公用通路接口单元26和网络通知给基站20b,并分别存储于接收信号强度表33和相对改变量表25中。
移动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被根据该相对改量分为多个级别,并且对应于这些级别的队列31-1至31-n被提供于队列单元31中。在队列31-1至31-n中,最高优先级被分配给对应于最大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的队列31-1,而最低优先级被分配给对应于最小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的队列31-n。
随着移动终端10从基站20a离开,在移动终端10中定期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逐步降低。当所测量接收信号强度已经到达预定的越区切换阈值电平时,移动终端10把越区切换请求基站20a。从移动终端10发送到基站20a的越区切换请求也从基站20a通过发送公用通路接口单元26和网络发送给相邻的基站20b。
下面将参照图8和9描述后续的操作。
当在基站20a接收到从移动终端10发送来的越区切换请求时(S61)该越区切换请求被通过天线部分21、信号放大单元(AMT)22、无线电单元(TRX)23、以及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4提供给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28。通过这种操作,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从相对改变量表25中提取已经存储的对应于已经发送越区切换请求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S62)。然后,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28控制转换器29把用于该越区切换请求的呼叫信息分配给在队列单元31中的其中一个队列31-1至31-n,该队列属于对应于在步骤S62中所提取的级别(S63)。
队列次序判断单元34从接收信号强度表33中提取所存储的对应于已经发送越区切换请求的移动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S64)。队列次序确定单元接着确定根据在步骤S64中所提取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分配于其中一个队列31-1至31-n中的越区切换请求的处理次序(S65)。当等待越区切换处理时,在该对队列中的处理次序的判断结果可以在接收信号强度表33中的数据更新的任何时候改变。
同时,队列控制单元32监控在小区30b中的信道状态,判断其中是否有可以用于越区切换处理的信道(S71)。如果在步骤S71中判断出有可用的空闲信道时,队列控制单元接着检测是否存在等待于队列单元31的队列31-1至31-n中的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72)。
当在步骤S72中发现存在等待处理的越区切换请求,则队列控制单元32把在小区30b中的可用信道分配给该越区切换请求以根据被分配给该存在等待的越区切换请求的队列的优先次序执行越区切换处理,该优先级也被分配给在该队列中的每个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73)。
在此种情况下,由于优先次序被分配给队列31-1至31-n,使得最高优先级被分配给队列31-1,而最低优先级被分配给31-n,等待于队列31-1中的越区切换请求被首先处理。然后,在队列31-2、31-3、…、31-n中的越区切换请求被按照其命名次序而被处理。如果多个越区切换请求等待于相同的队列中,则它们被按照由队列次序确定单元34所确定的优先级次序进行处理。如果多个具有相同优先级的越区切换请求等待于相同的队列中,它们被按照由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28分配给该队列的时间次序而被处理。
假设越区切换请求保留在队列31-1至31-n中,而没有来自移动终端10的关于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的进一步报告。在此种情况下,队列控制单元32忽略来自队列的越区切换请求,而不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然后具有下一个较高优先级的越区切换请求被处理。如果该越区切换处理不能够在该越区切换区域中为特定的移动终端执行,则队列控制单元32也忽略该移动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并且处理下一个具有更高优先级的越区切换请求。
请注意,当新的呼叫产生时,执行通常的处理。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0中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被移动终端10中的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15所计算,并与在接收信号强度一同通知给基站20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每个基站20a和20b或上级装置50,例如基站控制装置或移动交换中心,也可以包含用于通过来自移动终端10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每次报告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的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在此种情况下,移动终端10只允许把接收信号强度报告给基站20a。
图6和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的一个移动终端和一个基站的方框图。
如图6中所示,在移动终端中不提供图4中所示的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10仅仅定期地把接收信号强度报告给移动终端20a。作为替代的是,在基站中提供图7中所示的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35。相对改变量计算单元35从通过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4接收自移动终端10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每次报告计算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然后,所计算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改变量被存储到相对改变量表25中。该表被每个基站结果所更新,并且当请求越区切换处理时由越区切换请求处理单元28所引用。其它处理过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越区切换处理是根据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而执行的。但是,由于优先级是根据在移动终端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而确定的,则该越区切换处理可以在考虑到移动终端的运动路径按照根据从该基站离开的移动终端的速度而执行。
图10解释在本发明的越区切换控制系统中,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路径的控制。
假设移动终端10a在小区30中直线运动,而移动终端10b在小区30中运动并与基站20基本保持相等的距离,如图10中所示。请注意移动终端10a的运动速度等于移动终端10b的运动速度。
在此种情况下,在移动终端10a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根据与基站20的距离从较小电平变为较大电平,然后,从较大电平变为较小电平,但是在移动终端10b中的接收信号强度基本保持常量。因此,当移动终端10a和10b分别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时,由移动终端10a所发送的越区切换请求具有更大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相对改变量,并且它变为比由移动终端10b所发送的越区切换请求更高的优先级,并且被首先处理。
上述用于处理越区切换控制的程序被写入存储介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中,并且当要执行该程序时,把其从存储介质中读出。
如上述所述,根据本发明,为已经被测量出接收信号强度的较大相对改变量的移动终端进行越区切换处理,相对改变量较大意味着以该移动终端以更高速度运动,并且用于完成越区切换处理的所允许的时间更短,可以使它比具有所测量的更小相对改变量的移动终端更优先地执行越区切换处理,相对改变量较小意味着该移动以较低的速度运动,并且用于完成越区切换处理所允许的时间更长。对于远离当前提供服务的基站的移动终端完成越区切换处理所允许的时间比为与该基站保持恒定距离而运动的移动终端执行越区切换处理所允许的时间更短。因此,根据本发明,在以高速度远离当前提供服务的基站的移动终端处的通信被强制中断的可能性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