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1303715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3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174803.2

申请日:

2017.03.22

公开号:

CN106647043A

公开日:

2017.05.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F 1/13357申请日:20170322|||公开

IPC分类号:

G02F1/13357

主分类号:

G02F1/13357

申请人:

环球智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俊

地址:

100000 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乙18号院2号楼5层601

优先权:

2016.12.08 CN 201611119797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代理人:

李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包括背板、LED灯条、聚合型扩散板和OC板,LED灯条嵌在背板内,聚合型扩散板设置在背板的上侧,OC板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聚合型扩散板上设置有微结构,微结构包括出光侧微结构和入光侧微结构,入光侧微结构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底面,入光侧微结构朝向LED灯条,入光侧微结构为一圆形凹槽,出光侧微结构由三棱柱组成,三棱柱的侧面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的侧面相对应的棱角的角度为45°。本发明通过更改扩散板工艺,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模具上进行加工形成特殊微结构,并采用注塑成型生产微结构,生产稳定性高,产品一致性较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1)、LED灯条(2)、聚合型
扩散板(4)和OC板(5),所述LED灯条(2)嵌在背板(1)内,所述聚合型扩散板(4)设置在背板
(1)的上侧,所述OC板(5)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所述聚合型扩散板(4)上设置有
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出光侧微结构(7)和入光侧微结构(6),所述入光侧微结构(6)设置
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底面,入光侧微结构(6)朝向LED灯条(2),入光侧微结构(6)为一圆形
凹槽,所述入光侧微结构(6)的数量设置在一个以上;所述出光侧微结构(7)设置在聚合型
扩散板(4)的顶端,出光侧微结构(7)由三棱柱组成,三棱柱的数量在一个以上,三棱柱的侧
面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的侧面相对应的
棱角的角度为45°,所述出光侧微结构(7)和入光侧微结构(6)与聚合型扩散板(4)采用注塑
成型工艺一体化制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型扩散
板(4)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块(3),橡胶块(3)上设置有凹台,所述OC板(5)安装在凹台上,橡
胶块(3)的侧壁顶触聚合型扩散板(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以三棱柱与聚合
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的侧面为底面,所述三棱柱的高度范围在0.3-0.7mm之间,相邻三
棱柱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8-1.2mm。

说明书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为平面超薄的显示设备,它由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组
成,放置于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显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师青睐,适用于使用
电池的电子设备。目前显示器件市场基本都是LCD显示为主,但因LCD本身不发光,它只是显
示图形或是它对光线调制的结果。因此需要背光源才能使液晶显示屏正常显示,背光源是
位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LCM)视觉效
果。目前背光源的设计基本上有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

直下式背光是将灯条置于LCD的正下方与屏平行的底板上,光线直接从底部射出,
经过扩散板和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膜片优化光线,提供均匀的面光源。侧入式背光是将灯
条置于LCD的侧边的边框上,光线通过背板折射后从屏射出经过背板和扩散片、棱镜片等光
学膜片优化光线,提供均匀的面光源。直下式背光成本低,可以使用较少的LED提供光源达
到电视的目标亮度,应用也较为广泛,但是由于光源在正下方,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使光线
充分混合以便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这就使背光源的整体厚度和重量增加,而且采用直下
式背光一般会出现灯影、暗带和角部暗影等品味不良问题,影响显示屏的背光均匀度,造成
显示品味下降,目前业内对于处理灯影的方式一般通过扩散板油墨印刷,通过扩散板油墨
印刷对生产要求较高,生产的稳定性较差,量产一致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
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包括背板、LED灯条、聚合型扩散板和OC板,所
述LED灯条嵌在背板内,所述聚合型扩散板设置在背板的上侧,所述OC板设置在聚合型扩散
板的上侧;所述聚合型扩散板上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出光侧微结构和入光侧微
结构,所述入光侧微结构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底面,入光侧微结构朝向LED灯条,入光侧
微结构为一圆形凹槽,所述入光侧微结构的数量设置在一个以上;所述出光侧微结构设置
在聚合型扩散板的顶端,出光侧微结构由三棱柱组成,三棱柱的数量在一个以上,三棱柱的
侧面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的侧面相对应的棱角
的角度为45°,所述出光侧微结构和入光侧微结构与聚合型扩散板采用注塑成型工艺一体
化制造。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合型扩散板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块,橡胶块上
设置有凹台,所述OC板安装在凹台上,橡胶块的侧壁顶触聚合型扩散板。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以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的侧面为底
面,所述三棱柱的高度范围在0.3-0.7mm之间,相邻三棱柱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8-1.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更改扩散板工艺,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模具上进行加工形成特殊微结
构,并采用注塑成型生产微结构,生产稳定性高,产品一致性较好。本发明有效解决直下式
背光灯影,暗带,角部暗影等品味不良问题,使背光具有更高均匀度,品味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中聚合型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背板,2-LED灯条,3-橡胶块,4-聚合型扩散板,5-OC板,6-入光侧微结构,
7-出光侧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包括背板1、LED灯条2、橡胶块
3、聚合型扩散板4和OC板5,所述LED灯条2嵌在背板1内,所述聚合型扩散板4设置在背板1的
上侧,所述OC板5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所述橡胶块3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侧面,
橡胶块3上设置有凹台,所述OC板5安装在凹台上,橡胶块3的侧壁顶触聚合型扩散板4;所述
聚合型扩散板4上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出光侧微结构7和入光侧微结构6,所述入
光侧微结构6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底面,入光侧微结构6朝向LED灯条2,入光侧微结构6
为一圆形凹槽,所述入光侧微结构6的数量设置在一个以上;所述出光侧微结构7设置在聚
合型扩散板4的顶端,出光侧微结构7由三棱柱组成,三棱柱的数量在一个以上,三棱柱的侧
面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的侧面相对应的棱角
的角度为45°;以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的侧面为底面,三棱柱的高度范围在
0.3-0.7mm之间,相邻三棱柱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8-1.2mm;所述出光侧微结构7和入光侧微
结构6与聚合型扩散板4采用注塑成型工艺一体化制造。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
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
作出各种变化。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包括背板、LED灯条、聚合型扩散板和OC板,LED灯条嵌在背板内,聚合型扩散板设置在背板的上侧,OC板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聚合型扩散板上设置有微结构,微结构包括出光侧微结构和入光侧微结构,入光侧微结构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底面,入光侧微结构朝向LED灯条,入光侧微结构为一圆形凹槽,出光侧微结构由三棱柱组成,三棱柱的侧面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三棱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