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0520075.2
2014.09.30
CN104789588A
2015.07.22
实审
审中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2N 15/82申请日:20140930|||公开
C12N15/82; C12N15/62; C12N15/29; C07K14/415; A01H5/00
C12N15/8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高彩霞; 王延鹏; 邱金龙
100101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
2014100276312 2014.01.21 CN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关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得到抗白粉病小麦。本发明对于抗白粉病植物的育种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1. 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得到抗白粉病小麦。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白粉病小麦为所述MLO基因被敲除的纯合株。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LO基因为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所述TaMLO-A1基因编码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4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4衍生的蛋白质;所述TaMLO-B1基因编码如下(c)或(d):(c)由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d)将序列5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5衍生的蛋白质;所述TaMLO-D1基因编码如下(e)或(f):(e)由序列表中序列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f)将序列6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6衍生的蛋白质。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是通过在所述MLO基因上进行定点敲除实现的。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点敲除是借助TAL-MLO-L蛋白和TAL-MLO-R蛋白实现的;所述TAL-MLO-L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上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L片段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所述TAL-MLO-R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下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R片段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6. 一种融合基因,包括区段甲和区段乙;所述区段甲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L片段的编码区、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乙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所述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R片段的编码区、所述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甲和所述区段乙之间具有T2A片段。7. 含有权利要求6所述融合基因的重组载体。8. 用于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的物质在制作抗白粉病小麦中的应用。9. TaMLO-A1蛋白、TaMLO-B1蛋白或TaMLO-D1蛋白;所述TaMLO-A1蛋白为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4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4衍生的蛋白质;所述TaMLO-B1蛋白为如下(c)或(d):(c)由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d)将序列5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5衍生的蛋白质;所述TaMLO-D1蛋白为如下(e)或(f):(e)由序列表中序列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f)将序列6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6衍生的蛋白质。10. 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或TaMLO-D1基因;所述TaMLO-A1基因为如下(1)或(2)或(3)的DNA分子:(1)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3)与(1)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所述TaMLO-B1基因为如下(4)或(5)或(6)的DNA分子:(4)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5)在严格条件下与(4)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6)与(4)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所述TaMLO-D1基因为如下(7)或(8)或(9)的DNA分子:(7)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8)在严格条件下与(7)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9)与(7)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Levant)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全世界有43个国家,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4年统计,全世界小麦收获面积32.36亿亩,单产193.8千克/亩,总产6.27亿吨。 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受害。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得到抗白粉病小麦。 所述抗白粉病小麦为所述MLO基因被敲除的纯合株。 所述MLO基因为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 所述TaMLO-A1基因编码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4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4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B1基因编码如下(c)或(d):(c)由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d)将序列5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5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D1基因编码如下(e)或(f):(e)由序列表中序列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f)将序列6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6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1A基因为如下(1)或(2)或(3)的DNA分子:(1)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3)与(1)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TaMLO-B1基因为如下(4)或(5)或(6)的DNA分子:(4)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5)在严格条件下与(4)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 相关蛋白的DNA分子;(6)与(4)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TaMLO-D1基因为如下(7)或(8)或(9)的DNA分子:(7)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8)在严格条件下与(7)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9)与(7)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是通过在所述MLO基因上进行定点敲除实现的。可分别对所述TaMLO-A1基因、所述TaMLO-B1基因和所述TaMLO-D1基因进行定点敲除(即3对3的定点敲除)。由于所述TaMLO-A1基因、所述TaMLO-B1基因和所述TaMLO-D1基因的同源性很高,也可以选择它们的保守区域进行定点敲除(即1对3的定点敲除)。 所述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可位于所述MLO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的保守区。 对于所述TaMLO-A1基因来说,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具体如下: TaMLO-A基因:cacgcaggacccaatctc 对于所述TaMLO-B1基因来说,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具体如下: TaMLO-B基因:gacgcaggaccccatctc 对于所述TaMLO-D1基因来说,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具体如下: TaMLO-D基因:gacgcaggacccaatctc 所述定点敲除的实现方式为: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所述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为锌指核酸酶技术(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TALENs)或CRISPR/Cas9系统。所述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 所述定点敲除是借助TAL-MLO-L蛋白和TAL-MLO-R蛋白实现的;所述TAL-MLO-L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上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L片段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所述TAL-MLO-R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下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R片段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 所述TAL-L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38-68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733-933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AL-R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0-1707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759-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所述TAL-MLO-L蛋白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N端片段、所述TAL-L片段、C端片段和所述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 所述TAL-MLO-R蛋白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所述N端片段、所述TAL-R片段、所述C端片段和所述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 所述N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6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C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684-73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所述TAL-MLO-L蛋白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95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AL-MLO-R蛋白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951-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所述定点敲除是通过导入重组载体实现的。所述重组载体为含有特异融合基因的质粒。所述特异融合基因包括区段甲和区段乙;所述区段甲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L片段的编码区、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乙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所述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R片段的 编码区、所述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甲和所述区段乙之间具有T2A片段;所述TAL-L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38-68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733-933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AL-R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0-1707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759-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N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6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C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684-73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2A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934-95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重组载体具体为将序列10所示双链DNA中的attL1位点和attL2位点之间的部分取代重组质粒pYP010中序列7所示双链DNA分子中的attR1位点和attR2位点之间的部分得到的质粒pYP010-T-MLO。所述重组质粒pYP010为将序列表的序列7所示的双链DNA分子插入pJIT163载体的KpnI和EcoRV酶切位点之间得到的重组质粒。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融合基因,包括区段甲和区段乙;所述区段甲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L片段的编码区、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乙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所述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R片段的编码区、所述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甲和所述区段乙之间具有T2A片段;所述TAL-L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38-68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733-933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AL-R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0-1707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759-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N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6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C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684-73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2A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934-95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含有所述融合基因的重组载体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重组载体具体可为将序列10所示双链DNA中的attL1位点和attL2位点之间的部分取代所述重组质粒pYP010中序列7所示双链DNA分子中的attR1位点和attR2位点之间的部分得到的质粒pYP010-T-MLO。 本发明还保护用于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的物质在制作抗白粉病小麦中的应用。所述抗白粉病小麦为所述MLO基因被敲除的纯合株。所述MLO基因为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 所述TaMLO-A1基因编码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4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4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B1基因编码如下(c)或(d):(c)由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d)将序列5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5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D1基因编码如下(e)或(f):(e)由序列表中序列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f)将序列6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6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A1基因为如下(1)或(2)或(3)的DNA分子:(1)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 相关蛋白的DNA分子;(3)与(1)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TaMLO-B1基因为如下(4)或(5)或(6)的DNA分子:(4)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5)在严格条件下与(4)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6)与(4)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TaMLO-D1基因为如下(7)或(8)或(9)的DNA分子:(7)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8)在严格条件下与(7)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9)与(7)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是通过在所述MLO基因上进行定点敲除实现的。可分别对所述TaMLO-A1基因、所述TaMLO-B1基因和所述TaMLO-D1基因进行定点敲除(即3对3的定点敲除)。由于所述TaMLO-A1基因、所述TaMLO-B1基因和所述TaMLO-D1基因的同源性很高,也可以选择它们的保守区域进行定点敲除(即1对3的定点敲除)。 所述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可位于所述MLO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的保守区。 对于所述TaMLO-A1基因来说,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具体如下: TaMLO-A基因:cacgcaggacccaatctc 对于所述TaMLO-B1基因来说,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具体如下: TaMLO-B基因:gacgcaggaccccatctc 对于所述TaMLO-D1基因来说,定点敲除的靶序列具体如下: TaMLO-D基因:gacgcaggacccaatctc 所述定点敲除的实现方式为: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所述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为锌指核酸酶技术(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TALENs)或CRISPR/Cas9系统。所述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 所述定点敲除是借助TAL-MLO-L蛋白和TAL-MLO-R蛋白实现的;所述TAL-MLO-L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上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L片段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所述TAL-MLO-R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下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R片段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 所述TAL-L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38-68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733-933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AL-R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0-1707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759-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所述TAL-MLO-L蛋白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N端片段、所述TAL-L片段、C端片段、所述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 所述TAL-MLO-R蛋白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所述N端片段、所述TAL-R片段、所述C端片段、所述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 所述N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6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C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684-73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所述TAL-MLO-L蛋白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95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AL-MLO-R蛋白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951-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所述定点敲除是通过导入重组载体实现的。所述重组载体为含有特异融合基因的质粒。所述特异融合基因包括区段甲和区段乙;所述区段甲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L片段的编码区、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乙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如下元件:所述N端片段的编码区、TAL-R片段的编码区、所述C端片段的编码区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所述区段甲和所述区段乙之间具有T2A片段;所述TAL-L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38-68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733-933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AL-R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0-1707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759-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N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136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C端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684-73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T2A片段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934-951位氨基酸残基所示。所述重组载体具体为将序列10所示双链DNA中的attL1位点和attL2位点之间的部分取代重组质粒pYP010中序列7所示双链DNA分子中的attR1位点和attR2位点之间的部分得到的质粒pYP010-T-MLO。所述重组质粒pYP010为将序列表的序列7所示的双链DNA分子插入pJIT163载体的KpnI和EcoRV酶切位点之间得到的重组质粒。 本发明还保护TaMLO-A1蛋白、TaMLO-B1蛋白或TaMLO-D1蛋白; 所述TaMLO-A1蛋白为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4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4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B1蛋白为如下(c)或(d):(c)由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d)将序列5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5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TaMLO-D1蛋白为如下(e)或(f):(e)由序列表中序列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f)将序列6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由序列6衍生的蛋白质。 本发明还保护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或TaMLO-D1基因; 所述TaMLO-A1基因为如下(1)或(2)或(3)的DNA分子:(1)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3)与(1)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TaMLO-B1基因为如下(4)或(5)或(6)的DNA分子:(4)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5)在严格条件下与(4)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6)与(4)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所述TaMLO-D1基因为如下(7)或(8)或(9)的DNA分子:(7)编码区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8)在严格条件下与(7)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9)与(7)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白粉病抗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以上任一所述出发小麦具体可为小麦品种“科农199”。 以上任一所述抗白粉病具体可为抗白粉病致病菌E09生理小种、抗白粉病致病菌E22生理小种或抗白粉病致病菌B13生理小种。 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可在靶序列上产生DNA双链断裂(DSB),细胞启动修复机制,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这种不精确的修复方式可以产生基因定点突变。相对于传统的突变体创制方法,基因定点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通量等优点。 本发明对于培育抗白粉病小麦具有重大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小麦MLO基因靶位点的TALENs在小麦原生质体中的活性检测。 图2为用PCR/RE检测TALENs介导的小麦MLO基因的T0代突变体以及测序结果。 图3为不同组合类型的MLO基因的纯合突变体的基因型。 图4为不同组合类型的MLO基因的纯合突变体侵染小麦白粉病小种E09的抗病结果。 图5为小麦MLO基因的纯合突变体tamlo-aabbdd接菌小种E22和B13的抗病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的。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 pJIT163载体:Guerineau,F.,Lucy,A.&Mullineaux,P.Effect of two consensus sequences preceding the translation initiator codon on gene expression in plant protoplasts.Plant Mol.Biol.18,815–818(1992).。 pZHY013载体:Zhang,Y.et al.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enable efficient plant genome engineering.Plant Physiol.161,20–27(2013).。 小麦品种“科农199”(WT):李俊明;张相岐;张爱民;王志国;安调过;纪军;王静.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科农199.麦类作物学报.2007.368-368;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与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 白粉病致病菌,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属,B.graminisf.sp.Tritici,实施例中分别采用如下生理小种:E09、E22、B13:李洪杰等,中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反应与抗病基因检测.作物学报.2011,37(6):943-954.孙蕾,2014.小偃麦及其衍生后代对白粉病和禾谷孢囊线虫病的抗性研究。 实施例1、方法的建立 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物,大部分基因都以多个拷贝的形式分布在基因组A、基因组B和基因组D组上。小麦MLO基因在基因组A、基因组B和基因组D上都有分布,分别命名为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又被称为小麦MLO基因的三个位点),该三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相似性达99%。TaMLO-A1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编码序列表的序列4所示的TaMLO-A1蛋白。TaMLO-B1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编码序列表的序列5所示的TaMLO-B1蛋白。TaMLO-D1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编码序列表的序列6所示的TaMLO-D1蛋白。 小麦中,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在功能上具有冗余效应,单个位点的突变或其中两个位点的突变均不能显示抗白粉病的表型,只有3个位点同时发生突变时才会显示抗白粉病表型。本发明通过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同时突变小麦中MLO基因的三个 位点(即同时敲除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得到的纯合株即为抗白粉病小麦。 实施例2、重组质粒的构建 一、选择靶序列并设计TALENs 将小麦源MLO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的一个保守区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TALENs(由TAL-MLO-L蛋白和TAL-MLO-R蛋白组成;TAL-MLO-L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上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L片段和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TAL-MLO-R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段,即与靶序列下游部分核苷酸特异结合的TAL-R片段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该TALENs对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的靶序列分别如下(参见图2a): TaMLO-A1基因:cacgcaggacccaatctc TaMLO-B1基因:gacgcaggaccccatctc TaMLO-D1基因:gacgcaggacccaatctc 对于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来说,TAL-L片段的结合区为靶序列中左侧方框标注的部分,TAL-R片段的结合区为靶序列中右侧方框标注的部分的反向互补序列。对于TaMLO-A1基因来说,TAL-L片段的结合区为靶序列中左侧方框标注的部分。TaMLO-A1的靶序列中,右侧方框标注的部分的反向互补序列与TAL-R片段的结合区存在一个核苷酸的不匹配。 在小麦细胞中,TAL-L片段和TAL-R片段分别与各自的结合区结合后,两个不同单体形式的Fok I核酸内切酶(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和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形成具有活性的Fok I二聚体核酸内切酶,在靶序列区域(包括靶序列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切割,产生一个双链断裂的缺口,细胞自发修复该缺口的过程中会引入大量突变(本处“突变”指的是广义突变,包括插入、缺失、狭义突变等形式,这些突变中绝大多数为基因功能失活突变)。 上述靶序列中,中间未进行方框标记的部分中存在一个AvaII酶切识别序列,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AvaII切割。靶序列区域被切割后:如果发生了突变,则AvaII酶切识别序列被破坏,将不能被限制性内切酶AvaII切割;如果没有发生突变,将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AvaII切割。 二、重组质粒的构建 1、将序列表的序列7所示的双链DNA分子插入pJIT163载体的KpnI和EcoRV酶切位点之间,得到重组质粒pYP010(表达载体)。序列表的序列7中,自5’末端第1-1979位核苷酸为UBI启动子,第1995-2124位核苷酸为attR1位点,第3580-3704位核苷酸为attR2位点,第3760-4014位核苷酸为Nos终止子。 2、合成序列表的序列8所示的双链DNA分子,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双酶切,回收酶切产物。 3、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双酶切pZHY013载体,回收约4329bp的载体骨架。 4、将步骤2的酶切产物和步骤3的载体骨架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ZHY013-TAL-L。 5、合成序列表的序列9所示的双链DNA分子,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双酶切,回收酶切产物。 6、用限制性内切酶NheI和BglII双酶切步骤4得到的重组质粒pZHY013-TAL-L,回收约6531bp的载体骨架。 7、将步骤5的酶切产物和步骤6的载体骨架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ZHY013-TAL-L-TAL-R。重组质粒pZHY013-TAL-L-TAL-R中的功能区如序列表的序列10所示。序列表的序列10中,自5’ 末端第1-100位核苷酸为attL1位点,第239-646位核苷酸为N端片段的编码区,第650-2281位核苷酸为TAL-L片段的编码区,第2288-2428位核苷酸为C端片段的编码区,第2435-3037位核苷酸为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第3038-3091位核苷酸为T2A片段(具有自剪切功能的多肽片段)的编码区,第3215-3622位核苷酸为N端片段的编码区,第3626-5359位核苷酸为TAL-R片段的编码区,第5366-5506位核苷酸为C端片段的编码区,第5513-6100位核苷酸为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的编码区,第6107-6219位核苷酸为attL2位点。 8、将重组质粒pYP010与重组质粒pZHY013-TAL-L-TAL-R进行同源重组,得到定向敲除质粒(又称质粒pYP010-T-MLO)(参见图1a)。 重组质粒pYP010中的序列7所示双链DNA分子中的attR1位点和attR2位点与重组质粒pZHY013-TAL-L-TAL-R中的序列10所示双链DNA中的attL1位点和attL2位点发生同源同组,序列10所示双链DNA中的attL1位点和attL2位点之间的部分取代了重组质粒pYP010中序列7所示双链DNA分子中的attR1位点和attR2位点之间的部分,即为质粒pYP010-T-MLO。质粒pYP010-T-MLO中,由UBI启动子启动表达序列表的序列11所示的融合基因,得到序列表的序列12所示的融合蛋白。 序列表的序列12中,自N末端第1-136位氨基酸残基为N端片段,第138-681位氨基酸残基为TAL-L片段,第684-730位氨基酸残基为C端片段,第733-933位氨基酸残基为EL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第934-951位氨基酸残基为T2A片段,993-1128位氨基酸残基为N端片段,第1130-1707位氨基酸残基为TAL-R片段,第1710-1756位氨基酸残基为C端片段,第1759-1954位氨基酸残基为KK突变型Fok I核酸内切酶。 序列12所示的融合蛋白中,在T2A片段中发生自剪切,形成两条蛋白片段,其中一条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1-950位氨基酸残基所示,另一条如序列表的序列12自N末端第951-1954位氨基酸残基所示。 三、转化小麦原生质体 将质粒pYP010-T-MLO通过PEG介导的方式转入小麦品种“科农199”的原生质体,然后提取原生质体的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通过PCR分别扩增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然后将PCR扩增产物进行AvaII单酶切(如果PCR扩增产物不能被切开,说明步骤一设计的TALENs有活性),将不能被酶切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用于扩增TaMLO-A1基因的引物对如下: 上游引物:TGGCGCTGGTCTTCGCCGTCATGATCATCGTC; 下游引物:TACGATGAGCGCCACCTTGCCCGGGAA。 用于扩增TaMLO-B1基因的引物对如下: 上游引物:ATAAGCTCGGCCATGTAAGTTCCTTCCCGG; 下游引物:CCGGCCGGAATTTGTTTGTGTTTTTGTT。 用于扩增TaMLO-D1基因的引物对如下: 上游引物:TGGCTTCCTCTGCTCCCTTGGTGCACCT; 下游引物:TGGAGCTGGTGCAAGCTGCCCGTGGACATT。 部分AvaII单酶切结果见图1b。 部分测序结果见图1c。 结果表明,步骤一设计的TALENs有活性,对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都具有较高的定点敲除活性,TaMLO-A1基因上的单碱基的差异并没有影响TALENs的切 割活性,且对TaMLO-A1基因和TaMLO-D1基因的敲除活性大于对TaMLO-B1基因的敲除活性。 四、转化小麦 将质粒pYP010-T-MLO通过基因枪转化的方法导入小麦品种“科农199”。 在T0代,得到小麦源MLO基因发生定点突变的转基因植株,其中包括只有TaMLO-A1基因发生定点突变的杂合株,只有TaMLO-B1基因发生定点突变的杂合株,只有TaMLO-D1基因发生定点突变的杂合株,TaMLO-A1基因和TaMLO-B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杂合株,TaMLO-A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杂合株,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杂合株,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杂合株(部分杂合株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AvaII酶切的结果见图2b,部分测序结果见图2c)。 将T0代转基因植株经自交,得到T1代和T2代植株,其中包括TaMLO-A1基因发生定点突变的纯合株(tamlo-aa),TaMLO-B1基因发生定点突变的纯合株(tamlo-bb),TaMLO-D1基因发生定点突变的纯合株(tamlo-dd),TaMLO-A1基因和TaMLO-B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纯合株(tamlo-aabb),TaMLO-A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纯合株(tamlo-aadd),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纯合株(tamlo-bbdd),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定点突变的纯合株(tamlo-aabbdd),参见图3。 将重组质粒pYP010通过基因枪转化的方法导入小麦品种“科农199”,得到转空载体植株。 将小麦品种“科农199”、转空载体植株的T2代植株以及各个MLO基因不同组合纯合突变株的T2代植株进行小麦白粉病致病菌的接菌实验。 1、表型观察 生长一周左右的小麦植株,取叶片,将叶片放置在含8.5μM苯并咪唑的琼脂平板上,将小麦白粉病致病菌均匀散洒在叶片上(每个叶片接菌3000个孢子以上),静置培养7天后观察表型。 采用E09生理小种时的结果见图4c。小麦品种“科农199”、转空载体植株的T2代植株、各个单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tamlo-bb,tamlo-dd)的T2代植株、各个双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bb,tamlo-aadd)的T2代植株均具有白粉病发病表型。三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bbdd)的T2代植株没有白粉病发病表型。 2、计算微菌落指数 (1)生长一周左右的小麦植株,取叶片,将叶片放置在含8.5μM苯并咪唑的琼脂平板上,将小麦白粉病致病菌均匀散洒在在叶片上(每个叶片约800-1000个孢子)。 (2)培养3天后,将叶片在乙醇-醋酸(乙醇:醋酸=1:1;体积比)里室温固定24小时。 (3)用水洗涤,然后在乳酸-甘油-水(乳酸:甘油:水=1:1:1;体积比)里室温脱色48小时。 (4)用水洗涤,然后用考马斯亮蓝染液染色5s-10s。 (5)用水洗涤,在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微菌落指数(micro-colony index,%)。 微菌落指数=发育形成菌丝结构的孢子数/(未萌发的孢子数+发育形成菌丝结构的孢子数)*100%。 采用E09生理小种时的结果见图4a和图4b。小麦品种“科农199”、转空载体植株的T2代植株、各个单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tamlo-bb,tamlo-dd)的T2代植株、各个双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bb,tamlo-aadd)的T2代植株的微菌落指数均为20-25%。三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bbdd)的T2代植株的微菌落指数几乎为0%。 小麦植株接种E09生理小种的照片见图4d,小麦品种“科农199”具有白粉病发病表型,三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bbdd)的T2代植株没有白粉病发病表型。 采用E22生理小种或B13生理小种时的结果见图5。小麦品种“科农199”、转空载体植株的T2代植株的微菌落指数均为15-25%。三位点突变的纯合突变株(tamlo-aabbdd)的T2代植株的微菌落指数几乎为0%。 结果表明,小麦MLO基因的三位点的纯合突变体(tamlo-aabbdd)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广谱的抗性。 相对于野生型小麦来说,TaMLO-A1基因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纯合株(单位点突变)、TaMLO-B1基因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纯合株(单位点突变)、TaMLO-1D基因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纯合株(单位点突变)、TaMLO-A1基因和TaMLO-B1基因同时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纯合株(双位点突变)、TaMLO-A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纯合株(双位点突变)、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纯合株(双位点突变)对白粉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而TaMLO-A1基因、TaMLO-B1基因和TaMLO-D1基因同时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纯合株(三位点突变)对白粉病表现出明显的广谱抗病性。 本发明提出了利用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针对小麦抗白粉基因MLO突变体创制的方法及突变体功能的解析,创制了具有广谱抗性和持久抗性的小麦种质和品种,丰富了小麦抗白病育种的材料。
《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获得抗白粉病小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敲除出发小麦中的MLO基因,得到抗白粉病小麦。本发明对于抗白粉病植物的育种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