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构.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1289211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2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195208.9

申请日:

2016.12.22

公开号:

CN106499778A

公开日:

2017.03.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H 1/32申请日:20161222|||公开

IPC分类号:

F16H1/32

主分类号:

F16H1/32

申请人:

宁波引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籽臻

地址:

315141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咸二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减速机构包含输入轴、传动载体、外滚柱、摆线轮、内滚柱、输出轮、输出轴衬套、滚柱轴承及轴承压盖;传动载体与输入轴同轴枢合,以使输入轴相对传动载体同轴枢转;外滚柱可旋转地受传动载体限位;摆线轮容纳于传动载体,且摆线轮受输入轴带动而接触外滚柱;内滚柱可旋转地限位于摆线轮;输出轮连接这些内滚柱而受内滚柱带动,且输出轮配合传动载体限位摆线轮以及外滚柱;滚柱轴承邻接而抵靠输出轮;轴承压盖邻接滚柱轴承于输出轮的相对侧,轴承压盖配合输出轮夹掣滚柱轴承,使滚柱轴承具有一预压力。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减少了机械运转的震动及偏移问题,方便操作,保持减速机构的稳定运行,提高生产的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减速机构包含一输入轴(100)、一传动载体(200)、复数
外滚柱(300)、一摆线轮(400)、复数内滚柱(500)、一输出轮(600)、一输出轴衬套(700)、一
滚柱轴承(800)以及一轴承压盖(900);
传动载体(200),与输入轴(100)同轴枢合,以使输入轴(100)相对传动载体(200)同轴
枢转;
复数外滚柱(300)可旋转地受传动载体(200)限位;
摆线轮(400)容纳于传动载体(200),且摆线轮(400)受输入轴(100)带动而接触外滚柱
(300);
复数内滚柱(500)可旋转地限位于摆线轮(400);
输出轮(600)连接这些内滚柱(500)而受这些内滚柱(500)带动,且输出轮(100)配合传
动载体(200)限位摆线轮(400)以及外滚柱(300);
滚柱轴承(800)邻接而抵靠输出轮(600);
轴承压盖(900)邻接滚柱轴承(800)于输出轮(600)的相对侧,轴承压盖(900)配合输出
轮(600)夹掣滚柱轴承(800),使滚柱轴承(800)具有一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输入轴(100)与摆线轮(400)包含一外
轴承(140)与内轴承(410),外轴承(410)套设在旋转轴(110)上,内轴承(410)套设在偏心部
(120)上,输入轴(100)以偏心部(120)带动摆线轮(4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输出轴衬套(700)连接传动载体
(200),并罩覆滚柱轴承(800)、内滚柱(500)以及摆线轮(4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输入轴(100)以及轴承压盖(900)分别
包含一第一油封(150)以及第二油封(910),两者在减速机构的输入端及输出端紧密配合相
邻的其他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输入轴(100)包含一第一止挡件
(130),而传动载体(200)包含限位第一止挡件(130)的第一限位部(201),并藉此将外轴承
(140)限制于传动载体(200)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摆线轮(400)所包含的第二止挡件
(420),也通过一第二限位部(402)加以固定,形成内轴承(410)一侧的限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摆线轮(400)可再包含一第三限位部
(403)以及一第三止挡件(430),第三止挡件(430)可在第二止挡件(420)的相对侧抵靠内轴
承(4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输出轮(600)包含对应内滚柱(500)的
复数枢槽,且内滚柱(500)可旋转地局部限位于枢槽(60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滚柱轴承(800)更包含一内环部(801)
以及一外环部(802),各自抵靠轴承压盖(900)与输出轮(600),输出轮(600)更包含一内檐
部(602以及一外檐部(603),且内檐部(602)与外檐部(603)分别抵靠内环部(801)以及外环
部(80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轴承压盖(900)更包含一内压板
(9001)以及一外压板(9002),且内压板(9001)与外压板(9002)分别抵靠内环部(801)以及
外环部(802)。

说明书

减速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减速机构,尤其是指一种利用预压轴承而可稳定运转的减速机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减速机虽已属较稳定的形式,但就实际工业条件而言,机构的尺寸误差以
及机械运转振动乃为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特别是摆线针轮减速机,由于其直接由输入轴
连动着摆线针轮以及末端输出轴,加以其内部元件组合也更为紧密,故前述误差与振动相
当容易造成输入轴于高速运转下被压迫而偏移,进而产生不正常的侧向扭矩而衍生断裂问
题。此外,由于运转不够稳定的缺陷,对于大负载的重型机具而言,也容易造成输出轴受损
或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减速机构,用以解决上述的现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减速机构包含一输入轴、一
传动载体、复数外滚柱、一摆线轮、复数内滚柱、一输出轮、一输出轴衬套、一滚柱轴承以及
一轴承压盖;传动载体,与输入轴同轴枢合,以使输入轴相对传动载体同轴枢转;复数外滚
柱可旋转地受传动载体限位;摆线轮容纳于传动载体,且摆线轮受输入轴带动而接触外滚
柱;复数内滚柱可旋转地限位于摆线轮;输出轮连接这些内滚柱而受这些内滚柱带动,且输
出轮配合传动载体限位摆线轮以及外滚柱;滚柱轴承邻接而抵靠输出轮;轴承压盖邻接滚
柱轴承于输出轮的相对侧,轴承压盖配合输出轮夹掣滚柱轴承,使滚柱轴承具有一预压力。

输入轴与摆线轮包含一外轴承与内轴承,外轴承套设在旋转轴上,内轴承套设在
偏心部上,输入轴以偏心部带动摆线轮。

输出轴衬套连接传动载体,并罩覆滚柱轴承、内滚柱以及摆线轮。

输入轴以及轴承压盖分别包含一第一油封以及第二油封,两者在减速机构的输入
端及输出端紧密配合相邻的其他元件。

输入轴包含一第一止挡件,而传动载体包含限位第一止挡件的第一限位部,并藉
此将外轴承限制于传动载体内。

摆线轮所包含的第二止挡件,也通过一第二限位部加以固定,形成内轴承一侧的
限位端。

摆线轮可再包含一第三限位部以及一第三止挡件,第三止挡件可在第二止挡件的
相对侧抵靠内轴承。

输出轮包含对应内滚柱的复数枢槽,且内滚柱可旋转地局部限位于枢槽。

滚柱轴承更包含一内环部以及一外环部,各自抵靠轴承压盖与输出轮,输出轮更
包含一内檐部以及一外檐部,且内檐部与外檐部分别抵靠内环部以及外环部。

轴承压盖更包含一内压板以及一外压板,且内压板与外压板分别抵靠内环部以及
外环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减少了机械运转的震动及偏移问题,方便操作,并且在很大
程度上保持减速机构的稳定运行,提高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机构的爆炸视图;

图2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剖面视图;

图3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传动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输入轴组合示意图;

第5图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输入端示意图;

第6图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一种内滚柱组合示意图;

第7图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另一种内滚柱组合示意图;

图8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滚柱轴承组合示意图。

图中标示:100、输入轴,110、旋转轴心,120、偏心部,130、第一止挡件,140、外轴
承,150、第一油封,200、传动载体,201、第一限位部,300、外滚柱,400、摆线轮,402、第二限
位部,403、第三限位部,410、内轴承,420、第二止挡件,430、第三止挡件,500、内滚柱,600、
输出轮,601、枢槽,602、内檐部,603、外檐部,700、输出轴衬套,800、滚柱轴承,801、内环部,
802、外环部,900、轴承压盖,9001、内压板,9002、外压板,910、第二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减速机构包含一输入轴100、一传动载体200、复数外
滚柱300、一摆线轮400、复数内滚柱500、一输出轮600、一输出轴衬套700、一滚柱轴承800以
及一轴承压盖900;传动载体200,与输入轴100同轴枢合,以使输入轴100相对传动载体200
同轴枢转;复数外滚柱300可旋转地受传动载体200限位;摆线轮400容纳于传动载体200,且
摆线轮400受输入轴100带动而接触外滚柱300;复数内滚柱500可旋转地限位于摆线轮400;
输出轮600连接这些内滚柱500而受这些内滚柱500带动,且输出轮100配合传动载体200限
位摆线轮400以及外滚柱300;滚柱轴承800邻接而抵靠输出轮600;轴承压盖900邻接滚柱轴
承800于输出轮600的相对侧,轴承压盖900配合输出轮600夹掣滚柱轴承800,使滚柱轴承
800具有一预压力。输入轴100与摆线轮400包含一外轴承140与内轴承410,外轴承410套设
在旋转轴110上,内轴承410套设在偏心部120上,输入轴100以偏心部120带动摆线轮400。输
出轴衬套700连接传动载体200,并罩覆滚柱轴承800、内滚柱500以及摆线轮400。输入轴100
以及轴承压盖900分别包含一第一油封150以及第二油封910,两者在减速机构的输入端及
输出端紧密配合相邻的其他元件。输入轴100包含一第一止挡件130,而传动载体200包含限
位第一止挡件130的第一限位部201,并藉此将外轴承140限制于传动载体200内。摆线轮400
所包含的第二止挡件420,也通过一第二限位部402加以固定,形成内轴承410一侧的限位
端。摆线轮400可再包含一第三限位部403以及一第三止挡件430,第三止挡件430可在第二
止挡件420的相对侧抵靠内轴承410。输出轮600包含对应内滚柱500的复数枢槽,且内滚柱
500可旋转地局部限位于枢槽601。滚柱轴承800更包含一内环部801以及一外环部802,各自
抵靠轴承压盖900与输出轮600,输出轮600更包含一内檐部602以及一外檐部603,且内檐部
602与外檐部603分别抵靠内环部801以及外环部802。轴承压盖900更包含一内压板9001以
及一外压板9002,且内压板9001与外压板9002分别抵靠内环部801以及外环部802。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如上文所述。其中输入轴100插置于传动载体200,并由偏心部
120带动摆线轮400行摆线运动。外滚柱300置于传动载体200上,并且被限位而可以自体轴
向旋转。摆线轮400容纳于传动载体200的凹槽中,并位于上述外滚柱300所围成的区域内,
摆线轮400受输入轴100带动时,摆线轮400将配合外滚柱300转动且枢摆。

另外,输入轴100大致可以分为外径较小的偏心部120、以及外径较大的一旋转轴
心110,且输入轴100与摆线轮400分别包含一外轴承140以及一内轴承410,外轴承140套设
在旋转轴心110上,内轴承410则套设在偏心部120上。

摆线轮400另包含一第二止挡件420以限位内轴承410。外轴承140与内轴承410的
设置为使输入轴100分别与传动载体200以及摆线轮400之间稳定运作,避免外部动力源对
后续的传动造成不良影响。

内滚柱500设置于摆线轮400的内壁侧,且同样被限位而可以自体轴向旋转,这些
内滚柱500于另一端连接输出轮600,故输出轮600与这些内滚柱500具有相同的运动轨迹,
输入轴100即是透过摆线轮400、外滚柱300以及内滚柱500使末端的输出轮600减速。

在图1中,减速机构的传动元件由输入轴100直至输出轮600为止,而传动载体200、
输出轴衬套700以及轴承压盖900三者则依序连接,并且罩覆前述的传动元件。滚柱轴承800
可容置在输出轴衬套700内圈中,并且一侧邻接而抵靠输出轮600,另一侧则抵靠于轴承压
盖900。

图2为图1的减速机构的剖面视图。参考图2,由图中可知,实际插置于传动载体200
以及穿入摆线轮400内的仅有偏心部120,旋转轴心110则外露于传动载体200的底部。

由于偏心部120的外径较小,进而缩小摆线轮的摆线幅度,如此可以直接缩小传动
载体200的径向维度,而摆线轮400则透过一内轴承410与偏心部120相枢接,因偏心部120的
外径较旋转轴心110小,使摆线轮400的摆幅得以随之缩小,进一步令减速机构微型化。

在图2中,输入轴100、传动载体200、外滚柱300、摆线轮400、内滚柱500、输出轮
600、输出轴衬套700于径向方向依序同轴枢套且相互套叠,而输出轮600又配合摆线轮400
形状成为内凹形状,如此可大幅降低减速机构的体积。且偏心部120、摆线轮400、输出轮600
基本在同一个平面上旋转,除了减少扭力损失,可以减低元件之间因匹配的误差造成的不
良影响。

输入轴100以及轴承压盖900分别包含一第一油封150以及第二油封910,两者在减
速机构的输入端及输出端紧密配合相邻的其他元件。

再配合图1说明,输入轴100包含一第一止挡件130,而传动载体200包含限位前述
第一止挡件130的一第一限位部201,并藉此将外轴承140限制于传动载体200内。

同理,上述摆线轮400所包含的第二止挡件420,也为利用一第二限位部402加以固
定,藉此形成内轴承410一侧的限位端。而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摆线轮400可再包含一第三限
位部403以及一第三止挡件430,如图2所示,藉由摆线轮400底部的第三限位部403,第三止
挡件430可在第二止挡件420的相对侧抵靠内轴承410。

图3为图1减速机构的传动示意图。请一并参照第3图, 减速机构的实际传动元件
配置如图所示(此图省略输出轮以及输出轴衬套),考量 减速机构的维度问题,输出轴衬套
700在径度缩小时,将会与传动载体200的凹槽边缘接触。此时,过高的外滚柱300将抵触输
出轴衬套700,故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滚柱300的高度系与传动载体200的凹槽切齐,从而避
免上述的抵触问题。当然,在传动载体200与输出轴衬套700所形成的空间中,摆线轮400或
外滚柱300可以微缩调整其形状或高度,例如两者的高度可以进一步缩小至低于传动载体
200的凹槽,借以再度缩小输出轴衬套700。

图4为图1减速机构的输入轴100组合示意图。图5为图1减速机构的输入端示意图。
结合图3参照图4以及图5,在图4中,第二限位部402为一凹陷的环状槽,第二止挡件420为一
C型环,两者皆同轴设置于摆线轮400上。C型环受压后可卡设在前述第二限位部402内,并藉
受压的复位力紧密地抵顶于第二限位部402的内壁。

当然,只要能够在轴向方向抵挡第二止挡件420通过,则上述第二限位部402并不
需限制为凹陷或是环状,例如第二限位部402可以是凸起的,也可以是齿状间隔分布。

而在摆线轮400的底部,第三限位部403可以凹槽形式实施,但不限于此种形式。第
三止挡件430的厚度恰可容置于第三限位部403内,并且供偏心部120穿置而抵靠于其根部。

利用偏心部120与旋转轴心110的外径差异,内轴承410恰可利用余下的空间枢接
于第二止挡件420以及第三止挡件430之间,借以维持输入轴100与摆线轮400之间的稳定连
动。

而在图5中,旋转轴心110外露于减速机构的输入端以连接外部动力源。本实施方
式中,由于旋转轴心110未接触传动载体200,故外轴承140可自外部套合旋转轴心110,并且
抵顶于旋转轴心110以及传动载体200之间,令输入轴100与外部动力源相互匹配。

藉此,传动载体200可配合摆线轮400承载输入轴100的所有运转,并维持其内外侧
的扭矩平衡。

图6为图1减速机构的一种内滚柱500组合示意图。参照图6,内滚柱500与输出轮
600的组合配置如图所示,输出轮600包含对应内滚柱500的数量以及位置的复数枢槽601,
使内滚柱500可旋转地局部限位于枢槽601内,再摆线轮400自转时,即利用内滚柱500带动
输出轮600旋转。

图7为图1减速机构的另一种内滚柱500组合示意图。参考图7,前述的内滚柱500也
可以采用另一种形式与输出轮600连接,每个枢槽601具有小于内滚柱500的外径的开口,如
此,内滚柱500仅能轴向地抽出而无法径向脱离,借以限位这些内滚柱500。

图8为图1减速机构的滚柱轴承800组合示意图。配合图2参考图8,对于减速机构而
言,输出轮600为传动系统的最末端,设置滚柱轴承800的目的有二,第一在于将输出轮600
以及内部其他元件一并封装在减速机构内。其次则为提供输出轮600于出力端的轴承用途。

图8中,轴承压盖900固定于输出轴衬套,滚柱轴承800为如图中受轴承压盖900以
及输出轮600夹掣,并产生一预压力。可理解的是,相较于固定无法移动的轴承压盖900,预
压力将反作用于输出轮600,藉此透过输出轮600来紧固轴向上的其他元件。

本实施方式中,滚柱轴承800可以使用交叉滚柱轴承,但不限制轴承种类。输出轮
600、滚柱轴承800以及轴承压盖900皆分为内外两部分,也就是:内檐部602、内环部801、内
压板9001以及外檐部603、外环部802、外压板9002。在滚柱轴承800为交叉滚柱轴承的实施
例下,自输出轮600开始,来自输入轴100的力量负荷将自动适应滚柱轴承800的结构而被分
为内外两个系统。此外,由于内环部801与外环部802之间具有多个滚柱互相止推,滚柱轴承
800的受力部位形同被拆分得较为细致,且藉由内环部801与外环部802互相配合,最终达到
平衡以反馈外力。

由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所揭露内容,本发明的减速机构至少具备以下优点:第一,本
发明利用枢设于减速机构的输入轴以及输出轴的复数个轴承以发挥稳定传动功效,可以有
效降低因元件尺寸物差、安装不同轴或是震动造成的偏移或断裂问题,提高减速机构的运
转质量。第二,减速机构的各个元件形状彼此配合,且依序同轴枢套呈现层层平行的紧密套
叠的构型,使减速机构的机构能够大幅地缩小。第三,除了令减速机构的传动在基本相同的
平面上完成,本发明同时利用预压滚柱轴承来对各传动元件施予轴向推力,藉此减速机构
运转中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空隙,确保减速机构的性能能够良好发挥。

减速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减速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减速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减速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速机构.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减速机构包含输入轴、传动载体、外滚柱、摆线轮、内滚柱、输出轮、输出轴衬套、滚柱轴承及轴承压盖;传动载体与输入轴同轴枢合,以使输入轴相对传动载体同轴枢转;外滚柱可旋转地受传动载体限位;摆线轮容纳于传动载体,且摆线轮受输入轴带动而接触外滚柱;内滚柱可旋转地限位于摆线轮;输出轮连接这些内滚柱而受内滚柱带动,且输出轮配合传动载体限位摆线轮以及外滚柱;滚柱轴承邻接而抵靠输出轮;轴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