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恒湿空调设备.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1282159 上传时间:2018-04-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4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29444.6

申请日:

2010.10.24

公开号:

CN101975488A

公开日:

2011.02.1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25B 29/00申请日:20101024授权公告日:20120523终止日期:2014102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B 29/00申请日:20101024|||公开

IPC分类号:

F25B29/00; F25B41/04; F25B41/06; F24F12/00; F24F11/02

主分类号:

F25B29/00

申请人:

刘雄

发明人:

刘雄

地址:

710055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号信箱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冷却器、加热器、热源侧换热器、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高压气体管、低压气体管和高压液体管,压缩机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相连,压缩机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高压节点与高压气体管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低压节点与低压气体管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加热器一端与高压气体管相连,加热器另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可以回收利用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低温余热,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适用于对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的场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包括压缩机构 (1)、 冷却器 (4)、 加热器 (8)、 第三节流机构 (7)、 高压气体管 (60)、 低压气体管 (61) 和高压液体管 (66), 其特征是 : 该恒温恒湿空调 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 (5)、 第二节流机构 (6)、 热源侧换热器 (3) 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 所述压缩机构 (1) 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 (60) 相连, 压缩机构 (1) 的入口端与低压 气体管 (61) 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与高压气体管 (60) 相连, 所 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与低压气体管 (61) 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 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 (3)、 第一节流机构 (5) 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所述加热器 (8) 一端与高压气体管 (60) 相连, 所述加热器 (8) 另一端通过第二节流 机构 (6) 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所述冷却器 (4) 一端与低压气体管 (61) 相连, 所述冷却 器 (4) 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 (7)、 管道 (70) 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所述冷却器 (4)、 加热器 (8) 组成空气处理单元 (10), 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 加热器 (8) 处于冷却器 (4) 的下 风侧。
2: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包括压缩机构 (1)、 冷却器 (4)、 加热器 (8)、 第三节流机构 (7)、 高压气体管 (60)、 低压气体管 (61) 和高压液体管 (66), 其特征是 : 该恒温恒湿空调 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 (5)、 第二节流机构 (6)、 热源侧换热器 (3) 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 所述压缩机构 (1) 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 (60) 相连, 压缩机构 (1) 的入口端与低压 气体管 (61) 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与高压气体管 (60) 相连, 所 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与低压气体管 (61) 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 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 (3)、 第一节流机构 (5) 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所述加热器 (8) 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 (6) 与高压气体管 (60) 相连, 所述加热器 (8) 另一端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所述冷却器 (4) 一端与低压气体管 (61) 相连, 所述冷却器 (4) 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 (7)、 管道 (70) 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所述冷却器 (4)、 加 热器 (8) 组成空气处理单元 (10), 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 加热器 (8) 处于冷却器 (4) 的下风 侧。
3: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2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第一温 度检测装置 (31) 设置于加热器 (8) 的出风侧, 控制器 (30) 根据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31) 所检测的加热器 (8)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 控制 第一节流机构 (5) 和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 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干球温 度的控制。
4: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2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第一温 度检测装置 (31) 设置于加热器 (8) 的出风侧, 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32) 设置于冷却器 (4) 的进风侧, 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31)、 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32) 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 制器 (30), 控制器 (30) 根据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31) 所检测的加热器 (8) 出口空气干球温 度, 调节第一节流机构 (5) 和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 使加热器 (8) 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 维持为期望值。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加热器 (8) 出口空气干球温 度的期望值等于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32) 所检测的冷却器 (4) 入口空气干球温度。
6: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2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冷 却器 (4) 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 (7)、 管道 (70) 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所述冷却器 (4) 2 另一端通过一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与低压气体管 (61) 相连。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系统中增设有一蒸发压力传 感器 (D), 所述蒸发压力传感器 (D) 设置于所述冷却器 (4) 与第三节流机构 (7) 之间的管道 或所述冷却器 (4) 与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之间的管道上。
8: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2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三 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由四通阀 (80) 和毛细管 (9) 组成, 所述四通阀 (80) 的高压连接点 (81) 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相连, 所述四通阀 (80) 的低压连接点 (83) 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相连, 所述四通阀 (80) 两个换向连接 点中的任意一个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相连, 所述毛细管 (9) 一端 与四通阀 (80) 的低压连接点 (83) 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之间的管道 相连, 所述毛细管 (9) 另一端通过管道 (67) 与所述四通阀 (80) 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相连。
9: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2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三 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由第一流向控制阀 (41) 和第二流向控制阀 (42) 组成, 所述第一流向 控制阀 (41) 一端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相连, 所述第一流向控制 阀 (41) 另一端通过第二流向控制阀 (42) 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与第一流向控制阀 (41) 和第二流向控 制阀 (42) 之间的管道相连。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2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由三通流向控制阀 (50) 组成, 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 (50) 的常开连 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 (50) 接点 (53) 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相连, 两个换向连接点中的任意一个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相连, 所述三 通流向控制阀 (50) 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相 连。

说明书


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属于空调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目前, 常规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一方面需要利用制冷来克服室内的热量和湿量, 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维持室内温、 湿度必要的精度, 又需要开启辅助的电加热器和加湿器来 抵消空气的过度冷却和除湿, 通常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而与此同时, 制冷所产生的 大量冷凝热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被直接排入周围环境 ( 大气、 土壤或河流 ) 中 ; 另外, 目 前常规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可实现的功能较少, 一般都不能用于冬季既需要除霜, 又需要 供热的场合 ( 如 : 室内游泳池等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能源消耗、 且功能更为齐全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
     1、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包括压缩机构、 冷却器、 加热器、 第三节流机构、 高压气 体管、 低压气体管和高压液体管, 其特征是 : 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 第 二节流机构、 热源侧换热器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 所述压缩机构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相 连, 压缩机构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高压节点与高压气体 管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低压节点与低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 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 第一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 所述加热器一端与高 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加热器另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 所述冷却器一端 与低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冷却器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 管道与高压液体管相连, 所述冷 却器、 加热器组成空气处理单元, 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 加热器处于冷却器的下风侧。
     2、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包括压缩机构、 冷却器、 加热器、 第三节流机构、 高压气 体管、 低压气体管和高压液体管, 其特征是 : 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 第 二节流机构、 热源侧换热器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 所述压缩机构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相 连, 压缩机构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高压节点与高压气体 管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低压节点与低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 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 第一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 所述加热器一端通过 第二节流机构与高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加热器另一端与高压液体管相连, 所述冷却器一端 与低压气体管相连, 所述冷却器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 管道与高压液体管相连, 所述冷 却器、 加热器组成空气处理单元, 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 加热器处于冷却器的下风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其有益效果是 :
     1. 在运行过程中, 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多种功能 ;
     2. 可以回收利用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低温余热 ;
     3. 结构简单, 工作可靠, 成本低廉 ;
     4. 本发明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特别适用于对温度和湿度有要 求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例 1 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 图 4 是本发明实施例 2 结构示意图 ; 图 5 是本发明实施例 3 结构示意图 ; 图 6 是本发明实施例 3 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 图 7 是本发明实施例 4 结构示意图 ; 图 8 是本发明实施例 5 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1
     如图 1 所示, 整个设备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 压缩机构 1、 第一节流机构 5、 第二节流 机构 6、 第三节流机构 7、 热源侧换热器 3、 冷却器 4、 加热器 8 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 冷却 器 4、 加热器 8 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 10 中, 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 加热器 8 处于冷却器 4 的下风侧 ; 沿空气的流动方向, 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31 设置于加热器 8 的出风侧, 用于检测 加热器 8 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包括高压节点 A、 低压节点 B 和常开节点 C 三个节点, 由四 通阀 80 和毛细管 9 组成, 它们的连接方式如下 : 四通阀 80 的高压连接点 81 与三通流向转 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相连, 四通阀 80 的低压连接点 83 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 节点 B 相连, 四通阀 80 两个换向连接点中的任意一个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相连, 毛细管 9 的一端与四通阀 80 的低压连接点 83 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之间的管道相连, 毛细管 9 的另一端通过管道 67 与四通阀 80 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相连。
     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在全年运行过程中, 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工作时, 热源侧换热 器 3 夏季和春秋季作为冷凝器, 向环境散发制冷或除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 冬季作为 蒸发器, 从环境中吸收热量, 用于加热空气 ; 冷却器 4 是空气处理单元 10 中的冷却换热器, 用于实现空气的冷却或除湿 ; 加热器 8 是空气处理单元 10 中的再热器, 用于空气的加热或 再热, 控制送风温度。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
     (1) 单独制冷
     在此功能下, 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全部通过热源侧换热器 3 排入环境 ( 室外空气、 或冷却水、 或土壤等 ), 冷却器 4 对空气进行冷却或降温除湿。
     工作时, 第一节流机构 5 全开, 第二节流机构 6 关闭, 第三节流机构 7 正常工作。 其 工作流程是 : 制冷剂从压缩机构 1 出口端排出后, 依次经过高压气体管 60、 三通流向转换装 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四通阀 80 高压连接点 81、 换向连接点 82、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 节点 C、 热源侧换热器 3、 第一节流机构 5、 高压液体管 66、 管道 70、 第三节流机构 7、 冷却器4、 低压气体管 61, 回到压缩机构 1 入口端。
     (2) 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
     在此功能下, 冷却器 4 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 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利用热 源侧换热器 3 排入环境, 另一部份在加热器 8 中用于空气的再热。
     工作时, 第一节流机构 5、 第二节流机构 6、 第三节流机构 7 都正常工作。其工作流 程是 : 制冷剂从压缩机构 1 出口端排出后, 进入高压气体管 60 被分成两路, 一路依次经过三 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四通阀 80 高压连接点 81、 换向连接点 82、 三通流向转换 装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热源侧换热器 3、 第一节流机构 5、 高压液体管 66、 另一路依次经过加 热器 8、 第二节流机构 6, 也进入高压液体管 66, 两路在高压液体管 66 混合后, 再依次经过管 道 70、 第三节流机构 7、 冷却器 4、 低压气体管 61, 回到压缩机构 1 入口端。
     工作过程中, 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策略是 : 控制器 30 根据设定的 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31 所检测的加热器 8 出口空气干 球温度, 控制第一节流机构 5 和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 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 3 和加热器 8 的制冷剂流量, 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
     控制器 30 对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 : 1) 设定第一节流机构 5 的开度为定值, 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 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 的控制 ; 2) 设定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为定值, 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 5 的开度, 实现对出 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 3) 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 5 和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 实现对出口空 气温度的控制。 (3) 冬季空气加热
     在此功能下, 热源侧换热器 3 从环境中吸取热量, 所吸取的热量, 在加热器 8 中用 于空气的加热。
     工作时, 第一节流机构 5 正常工作、 第二节流机构 6 全开、 第三节流机构 7 关闭。 其 工作流程是 : 制冷剂从压缩机构 1 出口端排出后, 依次经过高压气体管 60、 加热器 8、 第二节 流机构 6、 高压液体管 66、 第一节流机构 5、 热源侧换热器 3、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节 点 C、 四通阀 80 的换向连接点 82、 低压连接点 83、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低压 气体管 61, 回到压缩机构 1 入口端。
     (4) 冬季除湿兼加热
     在此功能中, 热源侧换热器 3 从环境中吸取热量, 冷却器 4 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 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 在加热器 8 中都用于空气的加热。本功能 适用于冬季室内存在湿负荷, 又需要对室内进行供暖的场合, 如室内游泳池。
     工作时, 第一节流机构 5、 第三节流机构 7 正常工作, 第二节流机构 6 全开。 其工作 流程是 : 制冷剂从压缩机构 1 出口端排出后, 依次经过高压气体管 60、 加热器 8、 第二节流机 构 6, 进入高压液体管 66 被分成两路, 一路依次经过第一节流机构 5、 热源侧换热器 3、 三通 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四通阀 80 的换向连接点 82、 低压连接点 83、 三通流向转换 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进入低压气体管 61, 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 70、 第三节流机构 7、 冷却 器 4, 也进入低压气体管 61, 两路在低压气体管 61 混合后, 回到压缩机构 1 入口端。
     图 1 所示方案中的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存在以下两个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一 : 如 图 2 所示,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由第一流向控制阀 41 和第二流向控制阀 42 组成, 第一流
     向控制阀 41 一端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相连, 第一流向控制阀 41 另一端通 过第二流向控制阀 42 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相连,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 常开节点 C 与第一流向控制阀 41 和第二流向控制阀 42 之间的管道相连。
     替代方案二 : 如图 3 所示, 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由三通流向控制阀 50 组成, 三通 流向控制阀 50 的常开连接点 53 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常开节点 C 相连, 三通流向控制 阀 50 两个换向连接点中的任意一个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高压节点 A 相连, 三通流向 控制阀 50 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40 的低压节点 B 相连。上述三通流向 控制阀 50 通常采用电磁三通阀或其它的三通流量控制阀。
     图 2 和图 3 所示方案, 也可以实现图 1 所示方案的所有功能, 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 实施例。
     实施例 2
     如图 4 所示, 它与图 1 所示方案的区别是 : 沿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第二换热器 4 的 进风侧设置有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32, 用于检测冷却器 4 的入口空气干球温度,
     当热源侧换热器 3 是空气一制冷剂换热器时, 图 4 所示方案还可以实现以下冬季 除霜功能, 在此功能下, 冷却器 4 从空气中吸热, 使空气降温除湿, 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 部份用于热源侧换热器 3 的除霜, 另一部份在加热器 8 中用于空气的再热, 以保证空气处理 单元 10 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期望值。其工作流程与实施例 1 所述的制冷除湿兼空气再 热功能相同。 工作时, 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方法如下 : 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31、 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32 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制器 30, 控制器 30 根据第一温度检 测装置 31 所检测的加热器 8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 调节第一节流机构 5 和第二节流机构 6 的 开度, 使加热器 8 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 ( 即 : 空气处理单元 10 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 ) 维持 为期望值。通常加热器 8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期望值等于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32 所检测的 冷却器 4 入口空气干球温度。
     控制器 30 对空气处理单元 10 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 : 1) 设定第一节流机构 5 的开度为定值, 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 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 的控制 ; 2) 设定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为定值, 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 5 的开度, 实现对出 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 3) 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 5 和第二节流机构 6 的开度, 实现对出口空 气温度的控制。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 3
     如图 5 所示, 它与图 1 所示方案的区别是 : 系统中增设有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用于 控制冷却器 4 的蒸发压力, 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 : 冷却器 4 一端通过 第三节流机构 7、 管道 70 与高压液体管 66 相连, 冷却器 4 另一端通过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与 低压气体管 61 相连。
     工作过程中, 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的作用是为了避免在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下, 冷 却器 4 结霜。工作时, 利用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控制冷却器 4 中的蒸发压力不低于某一设定 值, 以防止冷却器 4 结霜, 通常该蒸发压力设定值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蒸发温度为 5.8℃。实 际工作时, 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通常的一个应用方案是使用电子膨胀阀。
     另外, 为了在系统工作过程中, 有效地对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进行控制, 在系统中 增加一个蒸发压力传感器 D, 用于检测冷却器 4 的蒸发压力, 该蒸发压力传感器 D 在系统中 有以下两个设置位置 : 1) 蒸发压力传感器 D 设置于冷却器 4 与第三节流机构 7 之间的管道 上; 2) 蒸发压力传感器 D 设置于冷却器 4 与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之间的管道上 ( 如图 6 所 示 )。
     工作时, 蒸发压力传感器 D 和控制器 30 对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的控制方法如下 :
     1) 当图 6 所示方案在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 冬季除霜功能、 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 功能下工作时, 如蒸发压力传感器 D 所检测的冷却器 4 蒸发压力不低于设定值时, 则控制器 30 控制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为全开, 如蒸发压力传感器 D 所检测的冷却器 4 蒸发压力低于设 定值时, 则控制器 30 利用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将冷却器 4 的蒸发压力控制为设定值 ;
     2) 当图 6 所示方案在单独制冷功能、 冬季空气加热功能下工作时, 则控制器 30 控 制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全开。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 4
     如图 7 所示, 它是实施例 1 图 1 所示方案的变化方案, 其区别是 : 在本实施例图 7 所示方案中, 第二节流机构 6 是设置于加热器 8 的入口端, 而在实施例 1 图 1 所示方案中, 第二节流机构 6 是设置于加热器 8 的出口端。本实施例图 1 所示方案也能够实现实施例 1 图 1 所示方案的所有功能。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 5
     如图 8 所示, 它与实施例 3 图 5 所示方案的区别是 : 在系统中增设有一个第三流向 控制阀 43。第三流向控制阀 43 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 : 第三流向控制阀 43 的一端与高压 气体管 60 相连, 第三流向控制阀 43 的另一端与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和冷却器 4 之间的管道 相连。在冬季空气加热功能下, 当第三流向控制阀 43 开启、 蒸发压力调节阀 11 关闭时, 可 以将冷却器 4 转换成空气加热器, 与加热器 8 一道对空气进行加热。而在其它功能下, 第三 流向控制阀 43 关闭。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也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上述所有方案中, 所述流向控制阀的一个或多个、 甚至所有流向控制阀都能够采 用电磁阀、 具有关断功能的节流机构或流量调节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替代 ;
     压缩机构 1 除了可以采用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级压缩以外, 也可以采用图 1 至 8 中所示的、 由至少一台低压级压缩机 1-2 和至少一台高压级压缩机 1-1 组成的双级压 缩, 此时, 低压级压缩机 1-1 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 61 相连, 低压级压缩机 1-1 出口端通过高 压级压缩机 1-2 入口端、 高压级压缩机 1-2 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 60 相连, 当然也可以采用 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机双级压缩方式。以上所述的压缩机可以使用涡旋压缩机, 或 螺杆压缩机, 或其它种类的压缩机。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 热源侧换热器 3 除了可以是制冷剂 - 空气换热器以外, 也可以是制冷剂 - 水换热器或其它种类的换热器 ; 作为制冷剂 - 水换热器时, 热源侧换热器 3 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 容积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
    

恒温恒湿空调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恒温恒湿空调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恒温恒湿空调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恒温恒湿空调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温恒湿空调设备.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5488A43申请公布日20110216CN101975488ACN101975488A21申请号201010529444622申请日20101024F25B29/00200601F25B41/04200601F25B41/06200601F24F12/00200601F24F11/0220060171申请人刘雄地址710055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号信箱72发明人刘雄54发明名称恒温恒湿空调设备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冷却器、加热器、热源侧换热器、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高压气。

2、体管、低压气体管和高压液体管,压缩机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相连,压缩机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高压节点与高压气体管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低压节点与低压气体管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加热器一端与高压气体管相连,加热器另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可以回收利用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低温余热,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适用于对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的场合。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8页CN101975493A1/2页21一种恒温恒湿空调。

3、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冷却器4、加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高压气体管60、低压气体管61和高压液体管66,其特征是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热源侧换热器3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所述压缩机构1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压缩机构1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所述加热器8一端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所述加热器8另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6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

4、所述冷却器4一端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所述冷却器4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70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所述冷却器4、加热器8组成空气处理单元10,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8处于冷却器4的下风侧。2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冷却器4、加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高压气体管60、低压气体管61和高压液体管66,其特征是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热源侧换热器3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所述压缩机构1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压缩机构1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

5、点B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所述加热器8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6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所述加热器8另一端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所述冷却器4一端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所述冷却器4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70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所述冷却器4、加热器8组成空气处理单元10,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8处于冷却器4的下风侧。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设置于加热器8的出风侧,控制器30根据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6、31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控制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设置于加热器8的出风侧,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设置于冷却器4的进风侧,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制器30,控制器30根据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使加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维持为期望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期望值等于第。

7、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冷却器4入口空气干球温度。6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4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70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所述冷却器4权利要求书CN101975488ACN101975493A2/2页3另一端通过一蒸发压力调节阀11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系统中增设有一蒸发压力传感器D,所述蒸发压力传感器D设置于所述冷却器4与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或所述冷却器4与蒸发压力调节阀11之间的管道上。8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

8、40由四通阀80和毛细管9组成,所述四通阀80的高压连接点81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相连,所述四通阀80的低压连接点83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相连,所述四通阀80两个换向连接点中的任意一个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相连,所述毛细管9一端与四通阀80的低压连接点83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毛细管9另一端通过管道67与所述四通阀80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由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组成,所述第一流向控制阀41一端与所述三。

9、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相连,所述第一流向控制阀41另一端通过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之间的管道相连。10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由三通流向控制阀50组成,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50的常开连接点53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50两个换向连接点中的任意一个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50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与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相连。。

10、权利要求书CN101975488ACN101975493A1/5页4恒温恒湿空调设备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属于空调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目前,常规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一方面需要利用制冷来克服室内的热量和湿量,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维持室内温、湿度必要的精度,又需要开启辅助的电加热器和加湿器来抵消空气的过度冷却和除湿,通常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与此同时,制冷所产生的大量冷凝热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被直接排入周围环境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另外,目前常规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可实现的功能较少,一般都不能用于冬季既需要除霜,又需要供热的场合如室内游泳池等。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

11、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能源消耗、且功能更为齐全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000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00051、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冷却器、加热器、第三节流机构、高压气体管、低压气体管和高压液体管,其特征是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热源侧换热器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所述压缩机构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相连,压缩机构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高压节点与高压气体管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低压节点与低压气体管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所述加热器一端与。

12、高压气体管相连,所述加热器另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所述冷却器一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所述冷却器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管道与高压液体管相连,所述冷却器、加热器组成空气处理单元,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处于冷却器的下风侧。00062、一种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构、冷却器、加热器、第三节流机构、高压气体管、低压气体管和高压液体管,其特征是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热源侧换热器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所述压缩机构的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相连,压缩机构的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高压节点与高压气体管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低压节点与低压气。

13、体管相连,所述三通流向转换装置的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与高压液体管相连,所述加热器一端通过第二节流机构与高压气体管相连,所述加热器另一端与高压液体管相连,所述冷却器一端与低压气体管相连,所述冷却器另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管道与高压液体管相连,所述冷却器、加热器组成空气处理单元,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处于冷却器的下风侧。0007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00081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多种功能;00092可以回收利用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低温余热;00103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说明书CN101975488ACN101975493A2。

14、/5页500114本发明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特别适用于对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的场合。附图说明001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001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001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0015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001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0017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0018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0019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21实施例10022如图1所示,整个设备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压缩机构1、第一节流机构5、第。

15、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热源侧换热器3、冷却器4、加热器8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冷却器4、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1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8处于冷却器4的下风侧;沿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设置于加热器8的出风侧,用于检测加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0023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包括高压节点A、低压节点B和常开节点C三个节点,由四通阀80和毛细管9组成,它们的连接方式如下四通阀80的高压连接点81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相连,四通阀80的低压连接点83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相连,四通阀80两个换向连接点中的任意一个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

16、开节点C相连,毛细管9的一端与四通阀80的低压连接点83和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之间的管道相连,毛细管9的另一端通过管道67与四通阀80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相连。0024该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在全年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工作时,热源侧换热器3夏季和春秋季作为冷凝器,向环境散发制冷或除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冬季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用于加热空气;冷却器4是空气处理单元10中的冷却换热器,用于实现空气的冷却或除湿;加热器8是空气处理单元10中的再热器,用于空气的加热或再热,控制送风温度。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00251单独制冷0026在此功能下,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全。

17、部通过热源侧换热器3排入环境室外空气、或冷却水、或土壤等,冷却器4对空气进行冷却或降温除湿。0027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全开,第二节流机构6关闭,第三节流机构7正常工作。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高压气体管60、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四通阀80高压连接点81、换向连接点82、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热源侧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高压液体管66、管道70、第三节流机构7、冷却器说明书CN101975488ACN101975493A3/5页64、低压气体管61,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00282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0029在此功能下,冷却器4对空气进。

18、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利用热源侧换热器3排入环境,另一部份在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0030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6、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进入高压气体管60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四通阀80高压连接点81、换向连接点82、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热源侧换热器3、第一节流机构5、高压液体管66、另一路依次经过加热器8、第二节流机构6,也进入高压液体管66,两路在高压液体管66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管道70、第三节流机构7、冷却器4、低压气体管61,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0031。

19、工作过程中,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策略是控制器30根据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控制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0032控制器30对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1设定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2设定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3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实。

20、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00333冬季空气加热0034在此功能下,热源侧换热器3从环境中吸取热量,所吸取的热量,在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加热。0035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6全开、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高压气体管60、加热器8、第二节流机构6、高压液体管66、第一节流机构5、热源侧换热器3、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四通阀80的换向连接点82、低压连接点83、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低压气体管61,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00364冬季除湿兼加热0037在此功能中,热源侧换热器3从环境中吸取热量,冷却器4对空。

21、气进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加热器8中都用于空气的加热。本功能适用于冬季室内存在湿负荷,又需要对室内进行供暖的场合,如室内游泳池。0038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5、第三节流机构7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6全开。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高压气体管60、加热器8、第二节流机构6,进入高压液体管66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一节流机构5、热源侧换热器3、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四通阀80的换向连接点82、低压连接点83、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进入低压气体管61,另一路依次经过管道70、第三节流机构7、冷却器4,也进入低压气。

22、体管61,两路在低压气体管61混合后,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0039图1所示方案中的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存在以下两个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一如图2所示,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由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组成,第一流说明书CN101975488ACN101975493A4/5页7向控制阀41一端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相连,第一流向控制阀41另一端通过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相连,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之间的管道相连。0040替代方案二如图3所示,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由三通流向控制阀50组成,三通流向控。

23、制阀50的常开连接点53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常开节点C相连,三通流向控制阀50两个换向连接点中的任意一个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高压节点A相连,三通流向控制阀50的另一个换向连接点与三通流向转换装置40的低压节点B相连。上述三通流向控制阀50通常采用电磁三通阀或其它的三通流量控制阀。0041图2和图3所示方案,也可以实现图1所示方案的所有功能,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0042实施例20043如图4所示,它与图1所示方案的区别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在第二换热器4的进风侧设置有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用于检测冷却器4的入口空气干球温度,0044当热源侧换热器3是空气一制冷剂换热器时,图4所示方案。

24、还可以实现以下冬季除霜功能,在此功能下,冷却器4从空气中吸热,使空气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用于热源侧换热器3的除霜,另一部份在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以保证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期望值。其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所述的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相同。0045工作时,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方法如下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制器30,控制器30根据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使加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即空气处理单元10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维持为期望值。通常。

25、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期望值等于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冷却器4入口空气干球温度。0046控制器30对空气处理单元1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1设定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2设定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3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5和第二节流机构6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0047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0048实施例30049如图5所示,它与图1所示方案的区别是系统中增设有蒸发压力调节阀11,用于控制冷却器4的蒸发压力,蒸发压力调。

26、节阀11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冷却器4一端通过第三节流机构7、管道70与高压液体管66相连,冷却器4另一端通过蒸发压力调节阀11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0050工作过程中,蒸发压力调节阀11的作用是为了避免在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下,冷却器4结霜。工作时,利用蒸发压力调节阀11控制冷却器4中的蒸发压力不低于某一设定值,以防止冷却器4结霜,通常该蒸发压力设定值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蒸发温度为58。实际工作时,蒸发压力调节阀11通常的一个应用方案是使用电子膨胀阀。说明书CN101975488ACN101975493A5/5页80051另外,为了在系统工作过程中,有效地对蒸发压力调节阀11进行控制,在系统中增加一。

27、个蒸发压力传感器D,用于检测冷却器4的蒸发压力,该蒸发压力传感器D在系统中有以下两个设置位置1蒸发压力传感器D设置于冷却器4与第三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上;2蒸发压力传感器D设置于冷却器4与蒸发压力调节阀11之间的管道上如图6所示。0052工作时,蒸发压力传感器D和控制器30对蒸发压力调节阀11的控制方法如下00531当图6所示方案在冬季除湿兼加热功能、冬季除霜功能、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下工作时,如蒸发压力传感器D所检测的冷却器4蒸发压力不低于设定值时,则控制器30控制蒸发压力调节阀11为全开,如蒸发压力传感器D所检测的冷却器4蒸发压力低于设定值时,则控制器30利用蒸发压力调节阀11将冷却器4。

28、的蒸发压力控制为设定值;00542当图6所示方案在单独制冷功能、冬季空气加热功能下工作时,则控制器30控制蒸发压力调节阀11全开。0055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0056实施例40057如图7所示,它是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变化方案,其区别是在本实施例图7所示方案中,第二节流机构6是设置于加热器8的入口端,而在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中,第二节流机构6是设置于加热器8的出口端。本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也能够实现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所有功能。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0058实施例50059如图8所示,它与实施例3图5所示方案的区别是在系统中增设有一个第三流向控制阀4。

29、3。第三流向控制阀43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是第三流向控制阀43的一端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第三流向控制阀43的另一端与蒸发压力调节阀11和冷却器4之间的管道相连。在冬季空气加热功能下,当第三流向控制阀43开启、蒸发压力调节阀11关闭时,可以将冷却器4转换成空气加热器,与加热器8一道对空气进行加热。而在其它功能下,第三流向控制阀43关闭。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也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0060上述所有方案中,所述流向控制阀的一个或多个、甚至所有流向控制阀都能够采用电磁阀、具有关断功能的节流机构或流量调节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替代;0061压缩机构1除了可以采用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级压缩以外,也可以采用图。

30、1至8中所示的、由至少一台低压级压缩机12和至少一台高压级压缩机11组成的双级压缩,此时,低压级压缩机11入口端与低压气体管61相连,低压级压缩机11出口端通过高压级压缩机12入口端、高压级压缩机12出口端与高压气体管60相连,当然也可以采用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机双级压缩方式。以上所述的压缩机可以使用涡旋压缩机,或螺杆压缩机,或其它种类的压缩机。0062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热源侧换热器3除了可以是制冷剂空气换热器以外,也可以是制冷剂水换热器或其它种类的换热器;作为制冷剂水换热器时,热源侧换热器3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容积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说明书CN101975488ACN101975493A1/8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CN101975493A2/8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CN101975493A3/8页11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CN101975493A4/8页12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CN101975493A5/8页13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CN101975493A6/8页14图6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CN101975493A7/8页15图7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CN101975493A8/8页16图8说明书附图CN10197548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