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1281772 上传时间:2018-04-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6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04177.7

申请日:

2010.10.12

公开号:

CN101975360A

公开日:

2011.02.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2F 1/13357申请公布日:201102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1S 8/00申请日:20101012|||公开

IPC分类号:

F21S8/00; F21V7/00; F21V8/00; F21V19/00; G02F1/13357

主分类号:

F21S8/00

申请人: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苏东权

地址:

215151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新区嵩山路46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代理人:

胡美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以及一反射片;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能的突出微结构,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上;因此,能够提供均匀的光反射效果,进而能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背光模块, 包括 : 一导光板 ; 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 一光反射面以及一 光出射面 ; 其特征在于 : 该导光板包括 : 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 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多个突出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 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 ; 一光源 ; 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 ; 以及一反射片 ; 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 面的一侧, 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导光微结构内埋于该导光板。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 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剖面形状是 选自于正方形、 长方形、 菱形、 圆形、 椭圆形、 三角形、 波浪形及其组合。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 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随 着远离该光源而增加。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 : 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 ; 所述 的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出射面。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 该些突出微结构为防静电微结构。
7: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 一背光模块 ; 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 : 一导光板 ; 所述的导光 板具有一光入射面、 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 ; 其特征在于 : 该导光板包括 : 多个第一导 光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多个突出 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该些突出微结构 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 ; 一光源 ; 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 ; 一反 射片 ; 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 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 ; 以及 一液晶面板 ; 所述的液晶面板对向于该背光模块, 且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光出射 面的一侧。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导光微结构内埋于该导 光板。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剖面形 状是选自于正方形、 长方形、 菱形、 圆形、 椭圆形、 三角形、 波浪形及其组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 度随着远离该光源而增加。
11: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 : 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出射面。
12: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些突出微结构为防静电微结 构。

说明书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尤其涉及该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块结构。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 液晶显示装置是由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所构成。液晶面板通过液晶分 子的转动与偏光板的作用, 来改变光线在不同画素区域的通过量, 而在不同画素区域造成 明暗差异, 以达到显示影像之目的。
     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具备发光特性, 所以需依赖背光模块提供面光源。 随着大尺寸、 薄型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的背光模块大多采用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 可搭配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 具有厚度较薄的优势。
     然而, 在薄型化的大尺寸电视 (如 LED-TV) 中, 导光板的尺寸也随之变大, 而大尺寸 的导光板容易累积静电。因此, 位于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的部分区域会因静电吸附现象而 吸附于导光板上。 也就是说, 部分区域的反射片会吸附于导光板上, 另一部分区域的反射片 不会吸附于导光板上, 造成不同区域的光反射效果不同。 结果是, 导致背光模块无法提供均 匀的面光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 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 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上述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 : 一导光板 ; 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 一光反射面以及 一光出射面 ; 该导光板包括 : 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 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多个突出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 ; 一光源 ; 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 ; 以及一反射片 ; 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 侧, 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 ;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 一背光模块 ; 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 : 一导光板 ; 所述的导 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 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 ; 该导光板包括 : 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 ; 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多个突出微结构 ; 所 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 ; 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 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 ; 一光源 ; 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 ; 一反射片 ; 所述 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 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 ; 以及一液晶面板 ; 所述的液晶面板对向于该背光模块, 且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光出射面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能的突出微结 构, 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上 ; 因此, 能够提供均匀的光反射效果, 进而能提供 均匀的面光源 ; 再者, 突出微结构也具有光线传导功能, 由于第一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交错分布于导光板的光反射面, 所以两者能产生协同作用以提升光线的传导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 2 为图 1 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 3 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 包括 : 导光板、 光源以及反射片。 导光板具有光入射面、 光反 射面与光出射面。导光板包括 : 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与多个突出微结构。第一导光微结构 设置于导光板、 且分布于光反射面。 突出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板、 且分布于光反射面, 其中, 突 出微结构与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光源设置于光入射面旁。反射片设置于光反 射面的一侧, 且反射片接触于突出微结构。 本发明又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包括 : 上述的背光模块以及液晶面板。 此液晶面 板对向于背光模块, 且液晶面板位于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内埋于导光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剖面形状是选自于正方形、 长 方形、 菱形、 圆形、 椭圆形、 三角形、 波浪形及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而增 加。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 : 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 设置于导 光板、 且分布于光出射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突出微结构可为防静电微结构。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 2 为图 1 的背光模块的导 光板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 1 与图 2, 背光模块 100 包括 : 导光板 110、 光源 120 以 及反射片 130。导光板 110 具有光入射面 110a、 光反射面 110b 与光出射面 110c。导光板 110 包括 : 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与多个突出微结构 114。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设置于导 光板 110、 且分布于光反射面 110b。突出微结构 114 设置于导光板 110、 且分布于光反射面 110b, 其中, 突出微结构 114 与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是彼此交错分布。光源 120 设置于光入 射面 110a 旁, 光源 120 可发出一光线 L。反射片 130 设置于光反射面 110b 的一侧, 且反射 片 130 接触于突出微结构 114。
     图 2 将图 1 的导光板 110 翻转了 180 度, 使光反射面 110b 作为上方面, 以利于观 察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的设置方式。在图 2 中, 显示了光反射面 110b 上的多个第一导光微 结构 112 与多个突出微结构 114 的设置方式与分布状况。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可内埋于导 光板 110, 因此, 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不会与外界的膜片 (如反射片 130) 摩擦, 可防止第一 导光微结构 112 的导光效果受到不良影响。另外, 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也可突出于导光板
     110 的结构 (未绘示) , 要看设计需要而定。 在此并不限定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是内埋于导光 板 110 或突出于导光板 110。
     再者, 图 2 所示的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的剖面形状绘示为圆形, 然而, 第一导光微 结构 112 的剖面形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 例如选自于正方形、 长方形、 菱形、 椭圆形、 三角 形、 波浪形 (未绘示) 。另外, 还可以在导光板 110 的反射面 110b 上设置具有多种不同剖面 形状 (正方形、 长方形、 菱形、 椭圆形、 三角形、 圆形、 波浪形) 的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并进行 任意的组合。
     从图 2 可看出, 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的分布密度可随着远离光源 120 而增加, 亦 即, 朝向光线 L 的光线传输方向而增加。由于远离光源 120 的光线 L 的强度会趋于减弱, 所 以利用在远离光源 120 处设置多个 (分布密度高) 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可有效地提升远离 光源 120 处的光线 L 的反射率。结果是, 导光板 110 可提供更为均匀的面光源。然而, 第一 导光微结构 112 的分布密度、 分布方式可随设计需要而定, 也可采用规则分布或随机分布, 在此不予以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 导光板 110 上的突出微结构 114 与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是彼此交 错分布, 亦即, 突出微结构 114 均匀地散布于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彼此之间。突出微 结构 117 可以是防静电微结构, 例如, 可对于突出微结构进行防静电处理, 以使突出微结构 114 进一步具有防静电的功能。如此一来, 在导光板 110 的每一个区域均可防止静电累积, 以避免反射片 114 贴附在导光板 110 的特定区域的问题。因此, 可提供均匀面光源。
     再者, 突出微结构 114 也可具有传导光线的效果, 当采用交错分布方式时, 可使第 一导光微结构 112 与突出微结构 114 产生协同作用, 进而提升光线 L 的传导效果与利用率。 因此, 可增进导光板 110 的光学效果。
     图 3 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 3, 背光模块 102 与图 1 的背光模块 100 类似, 相同的组件标示以相同的符号。如图 3 所示的背光模块 102 可更包括 : 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 116, 设置于导光板 110、 且分布于光出射面 110c。
     通过额外设置的第二导光微结构 116, 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导光板 110 的光学效果, 提供更为均匀的面光源。同样地, 第二导光微结构 116 可以是内埋于导光板 110 或是突出 于导光板 110。第二导光微结构的 116 分布方式与分布密度可与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的分 布方式与分布密度类似, 或具有其它适当的设计, 要看设计需要而定。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请共同参照图 1、 图 2 与图 4, 导光板制造装置 200 包含 : 原料槽 210、 加热螺杆 220、 加压模头 230、 成型滚压轮 240a ~ 240d、 托拉轮 250a ~ 250b 以及输送滚轮 260。以下, 介绍制作导光板 110 的流程。
     首先, 将导光板 110 的原料粒子 M(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等透明材料的 粒子) 放置到原料槽 210 中。接着, 将原料粒子 M 输送到加热螺杆 220 以进行加热熔化。再 来, 熔化的透明胶状的原料粒子 M 可经由加压模头 230 而输出到外界, 继而利用成型滚压轮 240a ~ 240d 进行导光板 110 的成型。成型滚压轮 240a ~ 240d 可进行导光板 110 的厚度 控制, 并可于导光板 110 的表面上制作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与突出微结构 114。
     更详细而言, 利用成型滚压轮 240a 的左右移动 (即图 4 中的左右方向) , 可以控制 导光板 110 的押出厚度。
     另外, 可将成型滚压轮 240b 的表面加工成内凹结构, 内凹结构的剖面形状可为正方形、 长方形、 菱形、 椭圆形、 三角形、 圆形、 波浪形等任意形状。当导光板 110 受到成型滚压 轮 240b 的押压时, 即会在导光板 110 的表面 (光反射面 110b) 形成突出结构 (对应于成型滚 压轮 240b 的内凹结构) , 即上述突出于导光板 110 的突出微结构 114。并且, 可利用成型滚 压轮 240b 直接对于所形成的突出微结构 114 进行防静电处理, 使突出微结构 114 具有防止 静电累积的功能。
     再者, 可将成型滚压轮 240d 的表面加工成外凸结构, 外凸结构的剖面形状可为正 方形、 长方形、 菱形、 椭圆形、 三角形、 圆形、 波浪形等任意形状。当导光板 110 受到成型滚压 轮 240d 的押压时, 即会在导光板 110 的表面 (光反射面 110b) 形成内凹结构 (对应于成型滚 压轮 240d 的外凸结构) , 即上述内埋于导光板 110 的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也就是说, 使得成型滚压轮 240b 与成型滚压轮 240d 的表面微结构互为相反, 可在 导光板 110 的光反射面 110b 交错地压印, 以得到突出于导光板 110 的突出微结构 114, 以及 内埋于导光板 110 的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另外, 还可以将成型滚压轮 240c 的表面加工成外凸结构, 外凸结构的剖面形状可 以为正方形、 长方形、 菱形、 椭圆形、 三角形、 圆形、 波浪形等任意形状。当导光板 110 受到成 型滚压轮 240c 的押压时, 即会在导光板 110 的表面 (光出射面 110c) 形成内凹结构 (对应于 成型滚压轮 240c 的外凸结构) , 亦即可形成上述内埋于导光板 110 的第二导光微结构 116。 另外, 成型滚压轮 240b ~ 240d 的表面的结构是外凸结构或是内凹结构, 端看设计 需要而可进行适当的搭配, 不仅是限于上述说明中的例子。
     再者, 托拉轮 250a ~ 250b 是用以提供拖引导光板 110 的拉力, 且导光板 110 可在 输送滚轮 260 上进行传输。上述的导光板 110 的制作方法可以在一道制程中同时制作导光 板 110 的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突出微结构 114 以及第二导光微结构 116, 因此, 具有节省制 程步骤成本的竞争优势。
     当然, 也可以利用二次加工的方式来制作导光板 110, 亦即, 在第一道制程中, 只利 用成型滚压轮 240d 来形成内埋于导光板 110 的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接着, 在第二道制程 中, 在导光板 110 的光反射面 110b 喷洒防静电粒子并进行烘烤, 以形成上述的突出微结构 114。
     综上所述, 导光板 110 具有彼此交错分布的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与突出微结构 114。不但可通过突出微结构 114 使反射片 116 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 110 上, 还能够通过 第一导光微结构 112 与突出微结构 114 的协同作用来提升光线的传导效果。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请同时参照图 1 与图 5, 液晶 显示装置 300 可包括 : 上述的背光模块 100/102 以及液晶面板 310。此液晶面板 310 对向 于背光模块 100/102, 且液晶面板 310 位于导光板 110 的光出射面 110c 的一侧。此液晶显 示装置 300 采用了上述能够提供均匀面光源的背光模块 100/102, 而能够显示良好质量的 影像。
     综上所述, 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 导光板具有彼此交错分布的第一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 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 能的突出微结构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上。因此, 导光板能够产生均匀的光反 射效果, 进而使背光模块能提供均匀的面光源。再者, 突出微结构也具有光线传导功能, 由 于第一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于导光板的光反射面, 所以两者能进一步
     产生协同作用, 以提升光线的传导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所属技术领域 中具有通常知识的, 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 故本发明 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为准。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5360A43申请公布日20110216CN101975360ACN101975360A21申请号201010504177722申请日20101012F21S8/00200601F21V7/00200601F21V8/00200601F21V19/00200601G02F1/1335720060171申请人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5151江苏省苏州市苏州新区嵩山路468号72发明人苏东权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2代理人胡美强54发明名称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

2、;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以及一反射片;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能的突出微结构,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上;因此,能够提供均匀的光反射效果,进而能提供均匀的面光源。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

3、CN101975365A1/1页2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以及一反射片;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微结构内埋于该导光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剖。

4、面形状是选自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及其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该光源而增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出射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突出微结构为防静电微结构。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块;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

5、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一反射片;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以及一液晶面板;所述的液晶面板对向于该背光模块,且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光出射面的一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微结构内埋于该导光板。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剖面形状是选自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及其组合。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

6、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该光源而增加。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出射面。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突出微结构为防静电微结构。权利要求书CN101975360ACN101975365A1/5页3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该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块结构。背景技术0002一般而言,液晶显示装置是由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所构成。液晶面板通过液晶分子的转动与偏光板的作用,来改变光线在不同画素区域的通过量,而在不同画素区域造成明暗差异,以达到。

7、显示影像之目的。0003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具备发光特性,所以需依赖背光模块提供面光源。随着大尺寸、薄型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的背光模块大多采用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可搭配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具有厚度较薄的优势。0004然而,在薄型化的大尺寸电视(如LEDTV)中,导光板的尺寸也随之变大,而大尺寸的导光板容易累积静电。因此,位于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的部分区域会因静电吸附现象而吸附于导光板上。也就是说,部分区域的反射片会吸附于导光板上,另一部分区域的反射片不会吸附于导光板上,造成不同区域的光反射效果不同。结果是,导致背光模块无法提供均匀的面光源。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

8、供了一种背光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上述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以及一反射片;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块;所。

9、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一反射片;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以及一液晶面板;所述的液晶面板对向于该背光模块,且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光出射面的一侧。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能的突出微结构,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

10、吸附于导光板上;因此,能够提供均匀的光反射效果,进而能提供均匀的面光源;再者,突出微结构也具有光线传导功能,由于第一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说明书CN101975360ACN101975365A2/5页4交错分布于导光板的光反射面,所以两者能产生协同作用以提升光线的传导效果。附图说明000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0009图2为图1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0010图3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001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制造装置的示意图。001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1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反射片。导光板具有光入射面、光反射面与光出射面。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与多个突出微结构。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板、且分布于光反射面。突出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板、且分布于光反射面,其中,突出微结构与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光源设置于光入射面旁。反射片设置于光反射面的一侧,且反射片接触于突出微结构。0014本发明又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以及液晶面板。此液晶面板对向于背光模块,且液晶面板位于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的一侧。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内埋于导光板。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12、,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剖面形状是选自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及其组合。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而增加。001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板、且分布于光出射面。001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突出微结构可为防静电微结构。00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20以及反射片130。导光板110具有光入射面110A、光反射面110B与光出射面110C。导光板。

13、110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与多个突出微结构114。第一导光微结构112设置于导光板110、且分布于光反射面110B。突出微结构114设置于导光板110、且分布于光反射面110B,其中,突出微结构114与第一导光微结构112是彼此交错分布。光源120设置于光入射面110A旁,光源120可发出一光线L。反射片130设置于光反射面110B的一侧,且反射片130接触于突出微结构114。0021图2将图1的导光板110翻转了180度,使光反射面110B作为上方面,以利于观察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设置方式。在图2中,显示了光反射面110B上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与多个突出微结构114的设置方式。

14、与分布状况。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可内埋于导光板110,因此,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不会与外界的膜片(如反射片130)摩擦,可防止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导光效果受到不良影响。另外,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也可突出于导光板说明书CN101975360ACN101975365A3/5页5110的结构(未绘示),要看设计需要而定。在此并不限定第一导光微结构112是内埋于导光板110或突出于导光板110。0022再者,图2所示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剖面形状绘示为圆形,然而,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剖面形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选自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未绘示)。另外,还可以在导光板1。

15、10的反射面110B上设置具有多种不同剖面形状(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形、圆形、波浪形)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并进行任意的组合。0023从图2可看出,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分布密度可随着远离光源120而增加,亦即,朝向光线L的光线传输方向而增加。由于远离光源120的光线L的强度会趋于减弱,所以利用在远离光源120处设置多个(分布密度高)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可有效地提升远离光源120处的光线L的反射率。结果是,导光板110可提供更为均匀的面光源。然而,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分布密度、分布方式可随设计需要而定,也可采用规则分布或随机分布,在此不予以限定。0024值得注意的是,导光板。

16、110上的突出微结构114与第一导光微结构112是彼此交错分布,亦即,突出微结构114均匀地散布于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彼此之间。突出微结构117可以是防静电微结构,例如,可对于突出微结构进行防静电处理,以使突出微结构114进一步具有防静电的功能。如此一来,在导光板110的每一个区域均可防止静电累积,以避免反射片114贴附在导光板110的特定区域的问题。因此,可提供均匀面光源。0025再者,突出微结构114也可具有传导光线的效果,当采用交错分布方式时,可使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与突出微结构114产生协同作用,进而提升光线L的传导效果与利用率。因此,可增进导光板110的光学效果。0026图3为在。

17、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3,背光模块102与图1的背光模块100类似,相同的组件标示以相同的符号。如图3所示的背光模块102可更包括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116,设置于导光板110、且分布于光出射面110C。0027通过额外设置的第二导光微结构116,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导光板110的光学效果,提供更为均匀的面光源。同样地,第二导光微结构116可以是内埋于导光板110或是突出于导光板110。第二导光微结构的116分布方式与分布密度可与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分布方式与分布密度类似,或具有其它适当的设计,要看设计需要而定。002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制造装置的示意图。请。

18、共同参照图1、图2与图4,导光板制造装置200包含原料槽210、加热螺杆220、加压模头230、成型滚压轮240A240D、托拉轮250A250B以及输送滚轮260。以下,介绍制作导光板110的流程。0029首先,将导光板110的原料粒子M(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明材料的粒子)放置到原料槽210中。接着,将原料粒子M输送到加热螺杆220以进行加热熔化。再来,熔化的透明胶状的原料粒子M可经由加压模头230而输出到外界,继而利用成型滚压轮240A240D进行导光板110的成型。成型滚压轮240A240D可进行导光板110的厚度控制,并可于导光板110的表面上制作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与。

19、突出微结构114。0030更详细而言,利用成型滚压轮240A的左右移动(即图4中的左右方向),可以控制导光板110的押出厚度。0031另外,可将成型滚压轮240B的表面加工成内凹结构,内凹结构的剖面形状可为正说明书CN101975360ACN101975365A4/5页6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形、圆形、波浪形等任意形状。当导光板110受到成型滚压轮240B的押压时,即会在导光板110的表面(光反射面110B)形成突出结构(对应于成型滚压轮240B的内凹结构),即上述突出于导光板110的突出微结构114。并且,可利用成型滚压轮240B直接对于所形成的突出微结构114进行防静电处理,使突。

20、出微结构114具有防止静电累积的功能。0032再者,可将成型滚压轮240D的表面加工成外凸结构,外凸结构的剖面形状可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形、圆形、波浪形等任意形状。当导光板110受到成型滚压轮240D的押压时,即会在导光板110的表面(光反射面110B)形成内凹结构(对应于成型滚压轮240D的外凸结构),即上述内埋于导光板110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0033也就是说,使得成型滚压轮240B与成型滚压轮240D的表面微结构互为相反,可在导光板110的光反射面110B交错地压印,以得到突出于导光板110的突出微结构114,以及内埋于导光板110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0034另外。

21、,还可以将成型滚压轮240C的表面加工成外凸结构,外凸结构的剖面形状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形、圆形、波浪形等任意形状。当导光板110受到成型滚压轮240C的押压时,即会在导光板110的表面(光出射面110C)形成内凹结构(对应于成型滚压轮240C的外凸结构),亦即可形成上述内埋于导光板110的第二导光微结构116。0035另外,成型滚压轮240B240D的表面的结构是外凸结构或是内凹结构,端看设计需要而可进行适当的搭配,不仅是限于上述说明中的例子。0036再者,托拉轮250A250B是用以提供拖引导光板110的拉力,且导光板110可在输送滚轮260上进行传输。上述的导光板11。

22、0的制作方法可以在一道制程中同时制作导光板110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突出微结构114以及第二导光微结构116,因此,具有节省制程步骤成本的竞争优势。0037当然,也可以利用二次加工的方式来制作导光板110,亦即,在第一道制程中,只利用成型滚压轮240D来形成内埋于导光板110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接着,在第二道制程中,在导光板110的光反射面110B喷洒防静电粒子并进行烘烤,以形成上述的突出微结构114。0038综上所述,导光板110具有彼此交错分布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与突出微结构114。不但可通过突出微结构114使反射片116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110上,还能够通过第一导光微结构11。

23、2与突出微结构114的协同作用来提升光线的传导效果。003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5,液晶显示装置300可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100/102以及液晶面板310。此液晶面板310对向于背光模块100/102,且液晶面板310位于导光板110的光出射面110C的一侧。此液晶显示装置300采用了上述能够提供均匀面光源的背光模块100/102,而能够显示良好质量的影像。0040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导光板具有彼此交错分布的第一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能的突出微结构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上。因此,导。

24、光板能够产生均匀的光反射效果,进而使背光模块能提供均匀的面光源。再者,突出微结构也具有光线传导功能,由于第一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于导光板的光反射面,所以两者能进一步说明书CN101975360ACN101975365A5/5页7产生协同作用,以提升光线的传导效果。0041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为准。说明书CN101975360ACN101975365A1/2页8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75360ACN101975365A2/2页9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7536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照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