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阶段, 随着压缩量增加, 反作用力可以缓慢或者平缓增大。 (iii) 在缓冲夹的最后压缩阶段, 其对应于反作用力达到适当反作用力上限之后 的阶段 ( 在压缩量达到适当压缩量之后 ), 随着压缩量增大, 反作用力迅速增大。
另外, 理想缓冲夹中的反作用力和压缩量之间的关系如图 13 所示, 作为理想的反 作用力线。如图 13, 理想的反作用力线优选可包括初始压缩范围 ( 范围 A-B), 中间压缩范 围 ( 范围 B-E) 和最终压缩范围 ( 范围 E-)。
理想反作用力线中的点 B 处的反作用力对应于所需反作用力的下限 ( 下面称为最 小反作用力 )。 当缓冲夹被压缩直到可以产生最小反作用力时, 缓冲夹能够有效防止在车辆 运动时手套箱的门震动和产生噪声。另外, 理想反作用力线中的点 E 处的反作用力对应于 所需反作用力的上限 ( 下面称为最大反作用力 )。当缓冲夹被压缩直到产生最大反作用力 时, 门的锁定装置不能被方便地解锁。另外当缓冲夹被进一步压缩直到产生了比最大反作 用力更大的反作用力时, 门的锁定装置受到过大负荷。这会导致锁定装置的故障。
因此, 所需的反作用力基本对应于最小反作用力和最大反作用力之间的反作用 力。如图 13, 理想反作用力线的中间压缩范围 ( 范围 B-E) 非常宽。也就是, 在理想缓冲夹 中, 可以产生适当反作用力的压缩量的范围 R 非常宽。这意味着理想的缓冲夹可以在宽范 围的压缩量上产生所需的反作用力。另外, 压缩量的范围 R 可以称为理想缓冲夹的有效行 程。
现有的缓冲夹例如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No.2006-153083 中公开。缓冲夹包括中 空缓冲部分。缓冲部分具有形成在其底壁部分中的凸出部。
另外, 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No.2007-225093 教导了另一种现有的缓冲夹。缓冲 夹包括缓冲部, 具有可折叠 (accordion) 的侧壁。缓冲部具有形成在其底壁部分中的凸出 部。
缓冲夹如图 14 所示, 具有与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No.2006-153083 公开的缓冲夹基 本相同的结构。缓冲夹 101 包括 : 缓冲部分 110, 其能够吸收冲击 ; 和接合部 120, 能够将缓 冲部 110 附接到静止构件。缓冲部 110 由具有弹性的柔软材料制成。相反, 接合部分 120 由具有预定刚性的坚硬材料制成。另外, 缓冲部 110 具有侧壁部分 112, 该部分 112 具有锥 形的外表面 170 和竖直延伸的柱形内表面 180。另外, 缓冲部 110 具有腔部 140, 由侧壁部 分 112 的内表面 180 限定。缓冲部 110 具有基本圆形的开口 160, 由侧壁部分 112 的上端圆 周 112a 限定。另外, 缓冲部 110 具有底壁部分 113, 与侧壁部分 112 成整体。底壁部分 113 具有突起 190, 其从底壁部分 113 朝着圆形开口 160 向上突出。
缓冲夹 101 中, 侧壁部分 112 可以由于其压缩性能而变形, 从而产生反作用力。因 此, 当施加到缓冲夹 101 的负荷改变时, 变形的侧壁部分 112 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以二次曲 线改变。结果, 可以产生所需反作用力的压缩量的范围非常窄。因此, 缓冲夹 101 不能在宽 范围的压缩量上产生适当的缓冲力。因此, 缓冲夹 101 的有效行程非常短。
此外, 图 14 中示出的传统的缓冲夹 101 的产品具有为门提供的突起 190。 因此, 行 程的范围较小并且在门关闭之前反作用力变大。此外, 由于突起 190 的直径较细, 因此, 突 起 190 不能作为制动器适当地工作, 并且不能防止门和手套箱之间的干涉。
因此,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缓冲夹。
发明内容 一种缓冲夹, 能够被连接至形成在静止构件中的连接孔, 以便在静止构件和可移 动构件之间定位, 用于吸收当可移动构件朝向静止构件移动时可能被施加的冲击。缓冲夹 可以包括接合部分、 缓冲部分和突起, 缓冲夹能够使接合部分与连接孔接合, 缓冲部分吸收 冲击。缓冲部分具有底壁部分和侧壁部分。侧壁部分具有锥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 每一个 沿从侧壁部分的近端朝向远端线性地 ( 或成直线型地 ) 逐渐变细。侧壁部分还具有布置在 其远端的顶部分。顶部分具有从侧壁部分径向向内凸出并在其中限定中心开口的内周部。 突起以类似圆柱的方式从底壁部分朝向缓冲部分的中心开口突出。突起具有上端部分, 上 端部分具有大于或等于中心开口的直径的直径。当可移动构件朝向静止构件移动时, 侧壁 部分的顶部分由可移动构件推动并覆盖突起的上端部。
按照一个实例, 在缓冲部分的初始压缩时期内, 缓冲部分的侧壁部分可以沿压缩 方向变形。因此, 在初始压缩时期, 由变形的侧壁部分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快速的增大。相 反, 在缓冲部分的中间压缩时期, 缓冲部分的侧壁部分可以向外变形, 而没有沿着压缩方向 显著地变形。 然后, 侧壁部分的顶部分的下部向下变形, 以便覆盖从缓冲部分的底壁部分突 出的圆柱形突起的上端部分。 因此, 在中间压缩时期, 变形的侧壁部分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 逐渐地改变。 此外, 侧壁部分可以平稳地和恒定地变形, 直到侧壁部分的顶部分接触从缓冲 部分的底壁部分突出的突起。因此, 缓冲部分可以在非常宽的压缩量的范围内恒定地产生 所期望的反作用力。 在侧壁部分的顶部分接触突起之后, 由于添加来自突起的反作用力, 因 此压缩阻力快速增大。因此, 通过改变突起的高度, 缓冲夹的有效行程可以被调整。此外, 侧壁部分能够吸收冲击, 以便缓冲当可移动构件接触侧壁部分和侧壁部分接触突起时的冲 击。因此, 不必须增大缓冲夹的尺寸, 并且缓冲夹可以在不显著弯转的情况下变形, 以提供
必需的排斥力。在达到所期望的行程之后, 反作用力可以快速地增大。
缓冲夹可以被构造为, 连接孔位于静止构件的凹进部分中。侧壁部分的顶部分和 突起具有这样的尺寸和强度, 以防止可移动构件与静止构件干涉。 因此, 侧壁部分的顶部分 和被连接至位于静止构件的凹进部分中的连接孔的缓冲夹的突起具有某种尺寸和强度, 以 防止可移动构件与静止构件干涉。
在这里, 可以防止干涉的尺寸意味着顶部分的厚度和突起的高度分别具有某种尺 寸, 以便侧壁部分的顶部分和突起在可移动构件接触静止构件之前被固定在可移动构件和 静止构件之间。 可以防止干涉的强度意味着防止可移动构件通过在顶部分和突起中的压缩 产生的反作用力与静止构件干涉。因此, 可移动构件和在其凹进部分中提供连接孔的静止 构件之间的干涉可以被防止。
缓冲夹可以被构造为, 侧壁部分具有沿从其近端朝向远端的方向减小的厚度。由 于侧壁部分具有沿从其近端朝向远端的方向减小的厚度, 因此当负载被施加至门时, 侧壁 部分可以由于其弯曲性能而平稳地和恒定地弯曲, 而弯曲部分逐渐地向下移动。 因此, 不必 须增大缓冲夹的尺寸, 并且缓冲夹可以在不显著弯转的情况下变形, 以提供必需的排斥力。
缓冲夹可以被构造为, 缓冲部分由软材料形成, 接合部分由硬树脂材料形成。因 此, 由软树脂材料形成的缓冲部分适于吸收冲击, 由硬树脂材料形成的接合部分与连接孔 稳定地接合。
缓冲夹可以被构造为, 突起由软材料形成, 并且与缓冲部分整体地模制。因此, 容易形成突起, 因为突起与缓冲部分整体地模制。此外, 突起由软材料形成, 因此即使侧壁部 分接触突起也几乎不被损害, 并且可能由其之间的干涉产生的声音较低并且不会令人感到 不舒服。
缓冲夹可以被构造为, 突起由硬树脂材料形成, 并且与接合部分整体地模制。因 此, 容易形成突起, 因为突起与接合部分整体地模制。 此外, 突起由硬树脂材料形成, 因此在 侧壁部分接触突起之后, 能够快速地增大反作用力。
缓冲夹可以被构造为, 内部凸出部由硬树脂材料形成, 并且与接合部分整体地模 制, 外部凸出部由软材料形成, 并且与缓冲部分整体地模制, 并且内部凸出部由外部凸出部 覆盖。因为由硬树脂材料形成的内部凸出部由软材料覆盖, 因此由软材料形成的侧壁部分 不可能直接接触由硬树脂材料形成的外部凸出部。因此, 即使侧壁部分接触突起也几乎不 被损害, 并且可能由其之间的干涉产生的声音较低并且不会令人感到不舒服。
在阅读下面的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详细描述之后, 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其它 的目标、 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 1 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例的缓冲夹的外部透视图 ;
图 2 是沿图 1 的虚线 A-A 截取的垂直剖视图 ;
图 3 是沿图 1 的虚线 B-B 截取的垂直剖视图 ;
图 4 是沿图 1 的虚线 C-C 截取的水平剖视图 ;
图 5 是示出一个实例的缓冲夹的接合情况的垂直剖视图 ;
图 6 是缓冲夹的视图, 其说明缓冲夹被压缩到图中的线 D-D 的情况 ;
图 7 是缓冲夹的视图, 其说明缓冲夹被压缩到图中的线 E-E 的情况 ;
图 8 是说明典型的实例和相关发明的缓冲夹的反作用力比较图表的图表 ;
图 9 是替换实例的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
图 10 是另一个实例的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
图 11 是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其突出形式被改变 ;
图 12 是缓冲夹的水平剖视图, 其突出形式被改变 ;
图 13 是说明理想的缓冲夹的理想反作用力线的图表 ;
图 14 是传统的缓冲夹的局部正视剖视图 ;
图 15 是相关发明的缓冲夹的外部透视图 ;
图 16 是相关发明的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
图 17 是相关发明的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该视图说明在其中缓冲夹处于初始压 缩时期的情况 ;
图 18 是相关发明的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该视图说明在其中缓冲夹处于中间压 缩时期的初始阶段的情况 ;
图 19 是相关发明的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该视图说明在其中缓冲夹处于中间压 缩时期的稳定阶段的情况 ;
图 20 是相关发明的缓冲夹的垂直剖视图, 该视图说明在其中缓冲夹被连接至静 止构件的凹进部分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 1-13 和 15-20 对实例进行描述。
2010 年 1 月 13 日提交的并与本申请属于同一受让人的美国申请 No.12/686,515 公开了一种在图 17 中示出的缓冲夹 210, 并且其整个内容通过引用被结合于此。 缓冲夹 210 优选地可以定位在车辆的手套箱的箱主体 250 和手套箱的盖或门 254 之间, 而缓冲夹 210 被固定至箱主体 250, 以便吸收当门 254 关闭时可能产生的冲击。 缓冲夹 210 包括能够吸收 冲击的缓冲部分 220 和能够与在箱主体 250 中形成的连接孔 252 接合的接合部分 240。缓 冲部分 220 和接合部分 240 优选地可以相互构成整体。
如图 16 中所示, 缓冲夹 210 的缓冲部分 220 被形成为包括底壁部分 224 和侧壁部 分 222 的整体形成的中空构件。侧壁部分 222 具有线性地向上 ( 即从侧壁部分 222 的近端 222a 朝向侧壁部分 222 的远端 222b) 逐渐变细的锥形外表面 226, 和线性地向上 ( 即从侧 壁部分 222 的近端 222a 朝向侧壁部分 222 的远端 222b) 逐渐变细的锥形内表面 228。此 外, 外表面 226 和内表面 228 优选地可以向上逐渐变细, 这样, 侧壁部分 222 具有从其近端 222a 朝向其远端 222b 减小的厚度。此外, 缓冲部分 220 具有由侧壁部分 222 的内表面 228 限定的腔部分 232。此外, 缓冲部分 220 具有在上部或顶部分 230 中形成的基本上圆形的 中心开口 225, 所述上部或顶部分在侧壁部分 222 的远端 222b 中形成。开口 225 由顶部分 230 的内周部 230a 限定并与腔部分 232 连续。 此外, 将通过图 16 显而易见的是, 顶部分 230 的内周部 230a 径向向内突出。也就 是说, 顶部分 230 比侧壁部分 222 厚。因此, 顶部分 230 的下端 230b 具有比侧壁部分 222 的远端 222b 的厚度大的厚度。结果, 由顶部分 230 的内周部 230a 限定的开口 225 具有比 侧壁部分 222 的远端 222b 的内径小的直径。
如图 15 和 16 中所示, 侧壁部分 222 具有一个或多个 ( 在该实例中为 2 个 ) 通过 其中的通风孔 223。通风孔 223 被分别形成以便靠近底壁部分 224 定位。此外, 通风孔 223 被布置和构造为不影响缓冲部分 220 的变形特性。
如图 16 中所示, 缓冲夹 210 的接合部分 240 包括嵌入缓冲部分 220 的底壁部分 224 中的盘形基部 242 和向下突出的接合支腿 244。接合支腿 244 被形成为插入在箱主体 250( 图 17) 中形成的连接孔 252。
缓冲部分 220 由弹性体形成。相反, 接合部分 240 由聚丙烯形成。也就是说, 缓冲 部分 220 和接合部分 240 通过弹性体和聚丙烯的双色模制整体地形成。
下一步, 将对构造缓冲夹 210 的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
首先, 如图 17 中的虚线所示, 缓冲夹 210 通过将接合支腿 244 插入箱主体 250 的 连接孔 252 而被连接至箱主体 250。
此后, 负载被施加至门 254, 门 254 开始朝向箱主体 250 移动。当门 254 接触缓冲 夹 210 的缓冲部分 220 时, 门 254 开始压缩缓冲部分 220。在紧接着缓冲部分 220 开始压缩 之后的压缩初始阶段, 如图 17 中的实线所示, 侧壁部分 222 可以沿着压缩方向变形, 而外表 面 226 和内表面 228 拱形地向外弯曲。在这种情况下, 压缩的缓冲部分 220( 变形的侧壁部 分 222) 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与压缩缓冲部分 220 的压缩量成比例地快速增大。
这个时间段将被称为缓冲部分 220 的初始压缩时期, 其对应于图 13 中所示的理想
反作用力线的初始压缩范围 ( 范围 A-B)。
如图 18 中所示, 在缓冲部分 220 的初始压缩时期完成之后, 缓冲部分 220 的侧壁 部分 222 可以变形以具有圆柱形。在这种情况下, 压缩的缓冲部分 220 产生的反作用力可 以逐渐地增大。
这种情况被称为缓冲部分 2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初始阶段, 其对应于图 13 中所示 的理想反作用力线的中间压缩范围 ( 范围 B-E) 中的初始范围 ( 范围 B-C)。
如前面描述的, 在缓冲夹 210 中, 外表面 226 和内表面 228 向上逐渐变细, 这样, 缓 冲部分 220 的侧壁部分 222 的厚度可向上减小。此外, 顶部分 230 的下端 230b 具有大于侧 壁部分 222 的远端 222b 的厚度的厚度。也就是说, 缓冲部分 220 被构造为, 侧壁部分 222 的上部可以最容易地变形。 因此在缓冲部分 2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初始阶段, 与顶部分 230 的下端 230b 连续的侧壁部分 222 的远端 222b 在垂直剖面中拱形弯曲, 而侧壁部分 222 的 顶部分 230 向内向下压下。相反, 侧壁部分 222 的剩余部分或基本部分可以简单地向外变 形, 不会沿着压缩方向变形。因此, 侧壁部分 222 的基本部分可以圆柱形地变形, 以便平行 于压缩方向延伸。
如图 19 中所示, 当缓冲部分 220 被进一步压缩时, 缓冲部分 220 的侧壁部分 222 的基本部分可以向外变形, 同时它沿着压缩方向变形。在这种情况下, 压缩的缓冲部分 220 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逐渐地增大。
这种情况被称为缓冲部分 2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中间阶段, 其对应于图 13 中示出 的理想反作用力线的中间压缩范围 ( 范围 B-E) 中的中间范围 ( 范围 C-D)。
在缓冲部分 2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中间阶段, 缓冲部分 220 的圆柱形侧壁部分 222 可以在弯曲部分处弯曲, 同时它向外拱形变形。可以认为, 由于侧壁部分 222 具有从其近端 222a 朝其远端 222b 减小的厚度, 因此当施加到门 254 的负载改变时, 侧壁部分 222 可以由 于其弯曲性能而平稳地和恒定地弯曲, 同时弯曲部分逐渐向下移动。 因此, 即使当施加到门 254 的负载改变时 ( 增加 ) 时, 变形的侧壁部分 222 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逐渐地改变 ( 增 大 ), 同时缓冲部分 220 的压缩量可以增大。因此, 在该阶段, 可以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 此外, 由于没有障碍 ( 例如突起 ) 设置在缓冲部分 220 的腔部分 232 中, 因此侧壁部分 222 可以平稳地和恒定地弯曲, 直到侧壁部分 222 的顶部分 230 接触缓冲部分 220 的底壁部分 224。
按照缓冲夹 210, 在缓冲部分 2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中间阶段, 侧壁部分 222 可以 平滑地和恒定地弯曲, 直到侧壁部分 222 的顶部分 230 接触缓冲部分 220 的底壁部分 224, 所述中间阶段对应于理想反作用力线的中间压缩范围 ( 范围 B-E) 中的中间范围 ( 范围 C-D)。因此, 缓冲部分 2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中间阶段非常宽。因此, 缓冲部分 220 可以在 其非常宽的压缩量的范围内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说, 缓冲夹 210 的有效行程非 常长。 此外, 在该阶段, 不必须增大缓冲夹 210, 并且缓冲夹 210 可以在不显著弯转的情况下 变形。
例如如图 5 中所示, 典型的缓冲夹 10 优选地可以位于车辆的手套箱的箱主体 50( 起静止构件的作用 ) 和盖或门 58( 起可移动构件的作用 ) 之间, 而缓冲夹 10 被固定至 箱主体 50, 以便吸收当门 58 关闭时可能产生的冲击。如图 1-4 中所示, 缓冲夹 10 包括能 够吸收冲击的缓冲部分 20、 能够与在箱主体 50 中形成的连接孔 56 接合的接合部分 40 和包括外部凸出部 34 和内部凸出部 46 的突起 38, 所述外部凸出部和内部凸出部能够防止门 58 接触箱主体 50。缓冲部分 20 和外部凸出部 34 整体地由弹性体形成, 接合部分 40 和内 部凸出部 46 整体地由聚丙烯形成。具有外部凸出部 34 的缓冲部分 20 和具有内部凸出部 46 的接合部分 40 优选地可以由双色模制过程形成。
如图 2 和 3 中所示, 缓冲夹 10 的缓冲部分 20 被形成为包括底壁部分 24 和侧壁部 分 22 的整体形成的中空构件。侧壁部分 22 具有线性地向上 ( 即从侧壁部分 22 的近端 22a 朝向侧壁部分 22 的远端 22b) 逐渐变细的锥形外表面 26, 和线性地向上 ( 即从侧壁部分 22 的近端 22a 朝向侧壁部分 22 的远端 22b) 逐渐变细的锥形内表面 28。此外, 外表面 26 和 内表面 28 优选地可以向上逐渐变细, 这样, 侧壁部分 22 具有从其近端 22a 朝向其远端 22b 减小的厚度。此外, 缓冲部分 20 具有由侧壁部分 22 的内表面 28 限定的腔部分 32。此外, 缓冲部分 20 具有在上部或顶部分 30 中形成的基本上圆形的中心开口 25, 所述上部或顶部 分在侧壁部分 22 的上端中形成。开口 25 由顶部分 30 的内周部 30a 限定并与腔部分 32 连 续。
此外, 将通过图 2 和 3 显而易见的是, 顶部分 30 的内周部 30a 径向向内突出。也 就是说, 顶部分 30 比侧壁部分 22 厚。因此, 顶部分 30 的下端 30b 具有比侧壁部分 22 的远 端 22b 的厚度大的厚度。结果, 由顶部分 30 的内周部 30a 限定的开口 25 具有比侧壁部分 22 的远端 22b 的内径小的直径。 如图 1 和 2 中所示, 缓冲部分 20 的侧壁部分 22 具有一个通过其中的通风孔 23。 通风孔 23 被形成以便靠近底壁部分 24 定位。此外, 通风孔 23 被布置和构造为不影响缓冲 部分 20 的变形特性。
突起 38 从缓冲部分 20 的底壁部分 24 朝向上部开口 25 圆柱形地突出。该外部凸 出部 34 覆盖与接合部分 40 构成整体的内部凸出部 46 并被形成为锥形的平截头体。由于 外部凸出部 34 覆盖由作为硬树脂材料的聚丙烯形成内部凸出部 46, 因此它具有在负载作 用下几乎不弯曲和产生大的反作用力的特性。
如图 2 和 3 中所示, 缓冲夹 10 的接合部分 40 包括嵌入缓冲部分 20 的底壁部分 24 的盘形基部 42、 从缓冲部分 20 的底壁部分 24 向上突出的内部凸出部 46 和从缓冲部分 20 向下突出的接合支腿 44。接合支腿 44 的形状被设定为被插入到在箱主体 50( 图 5) 中形成 的连接孔 56 中。
图 5 示出被连接至位于箱主体 50 的凹进部分 54 中的连接孔 56 的缓冲夹 10 的垂 直剖视图。线 D-D 对应于在理想的反作用力线中说明的产生最小的反作用力的变形量, 线 E-E 对应于在理想的反作用力线中说明的产生最大的反作用力的变形量。线 D-D 和线 E-E 之间的距离是缓冲夹 10 的行程。缓冲夹 10 可以被用于被构造为在线 D-D 和线 E-E 之间关 闭的门 58。
如图 5 中所示, 在缓冲夹 10 被连接至位于箱主体 50 的凹进部分 54 中的连接孔 56 的情况下, 缓冲夹 10 的突起 38 的上端部分 36 位于比箱主体 50 的表面 52 高的位置。
在这里, 将对当门 58 关闭时缓冲夹 10 的缓冲部分 20 的变形进行说明。 此后, 负载 被施加至门 58, 门 58 开始朝向箱主体 50 移动。当门 58 接触缓冲夹 10 的缓冲部分 20 时, 门 58 开始压缩缓冲部分 20。在缓冲部分 20 开始压缩之后的压缩初始阶段, 如图 5 中所示, 侧壁部分 22 可以沿着压缩方向变形, 而外表面 26 和内表面 28 拱形地向外弯曲。在这种情
况下, 压缩的缓冲部分 20( 变形的侧壁部分 22) 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与压缩缓冲部分 20 的 压缩量成比例地快速增大。这个时间段将被称为缓冲部分 20 的初始压缩时期。
如图 6 中所示, 当压缩量在缓冲部分 20 的初始压缩时期之后变得稍微大于与图 5 中示出的线 D-D 相对应的量时, 缓冲部分 20 的侧壁部分 22 可以变形以当门 58 朝向缓冲部 分 20 移动时具有圆柱形。在这种情况下, 由压缩的缓冲部分 20 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逐渐 地增大。原因如下。
如前面描述的, 在缓冲夹 10 中, 外表面 26 和内表面 28 向上逐渐变细, 这样, 缓冲 部分 20 的侧壁部分 22 的厚度向上减小。此外, 顶部分 30 的下端 30b 具有大于侧壁部分 22 的远端 22b 的厚度的厚度。也就是说, 缓冲部分 20 被构造为, 侧壁部分 22 的上部可以最容 易地变形。因此, 在缓冲部分 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初始阶段, 与顶部分 30 的下端 30b 连续 的侧壁部分 22 的远端 22b 在垂直剖面中拱形地弯曲, 而侧壁部分 22 的顶部分 30 向内向下 压下。相反, 侧壁部分 22 的剩余部分或基本部分可以简单地向外变形, 不会沿着压缩方向 变形。因此, 侧壁部分 22 的基本部分可以如图 6 中所示圆柱形地变形, 以便平行于压缩方 向延伸。
在缓冲部分 20 的中间压缩时期的中间阶段, 缓冲部分 20 的圆柱形侧壁部分 22 可 以在弯曲部分处弯曲, 同时它向外拱形变形。 然后, 侧壁部分 22 的顶部分 30 的内表面 28 向 下变形以便覆盖从缓冲部分 20 的底壁部分 24 突出的圆柱形的突起 38 的上端部分 36。将 可以认识到, 侧壁部分 22 具有从其近端 22a 朝其远端 22b 减小的厚度, 因此当施加到门 58 的负载改变时, 侧壁部分 22 可以由于其弯曲性能而平稳地和恒定地弯曲, 同时弯曲部分逐 渐向下移动。因此, 即使当施加到门 58 的负载改变时 ( 增大 ) 时, 变形的侧壁部分 22 产生 的反作用力可以逐渐地改变 ( 增大 ), 同时缓冲部分 20 的压缩量增大。因此, 在该阶段, 可 以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此外, 侧壁部分 22 可以平稳地和恒定地弯曲, 直到在门 58 被锁 定之后, 侧壁部分 22 的顶部分 30 接触向缓冲部分 20 的腔部分 32 突出的突起 38。
图 7 示出当缓冲部分 20 的侧壁部分 22 接触突起 38 时, 缓冲部分 20 的变形情况。 它示出当门 58 朝向箱主体 50 移动到图 5 的线 E-E 时缓冲部分 20 的变形。由于突起 38 的 上端部分 36 的位置高于箱主体 50 的表面 52, 因此, 在门 58 与箱主体 50 干涉之前侧壁部分 22 接触突起 38。
当门 58 从图 7 中说明的情况进一步朝向箱主体 50 被压缩时, 侧壁部分 22 固定在 突起 38 和门 58 之间, 侧壁部分 22 与之接触的突起 38 被压缩。 因此, 反作用力快速的增大。 由于外部凸出部 34 覆盖由作为硬树脂材料的聚丙烯形成内部凸出部 46, 因此它具有在负 载作用下几乎不弯曲和产生大的反作用力的特性。此外, 如图 7 中所示, 当侧壁部分 22 变 形时, 反作用力可能变得更大。
因此, 在门 58 在线 D-D 和线 E-E 之间关闭的情况下, 即使当门 58 由乘客的手或肘 推动和大的反作用力被施加至缓冲部分 20 时, 当门 58 在门 58 移动至线 E-E 之后移动超过 线 E-E 时, 反作用力也快速地增大。因此, 门 58 可以朝向箱主体 50 仅仅稍微移动超过线 E-E, 这样, 可以防止门 58 接触箱主体 50。
按照实例 1 的缓冲夹 10, 通过连接至静止构件的凹进部分 54 使用的缓冲夹 10 可 以提供所期望的反作用力, 而不需要增大缓冲夹 10 的尺寸, 并且不显著弯曲。在达到某些 量的行程后, 反作用力快速增大以防止移动部分接触静止部分。图 8 示出说明反作用力线比较图表的图表, 在其中, 在先申请的相关发明的缓冲 夹 210 的反作用力线和实例 1 的缓冲夹 10 的反作用力线被示意性地示出, 用于相互比较。 实例 1 的缓冲夹和用作比较的相关发明的缓冲夹分别具有侧壁部分 22 和 222, 其在构造上 基本上相同。因此, 从实例 1 的初始压缩时期到中间压缩时期的反作用力线基本上与相关 发明的相同。当缓冲夹 10 被压缩为到达图 8 中的点 X 时, 侧壁部分 22 接触位于缓冲部分 20 内部的突起 38, 此后, 反作用力快速增大以达到终期压缩时期。另一方面, 缓冲夹 210 不 具有侧壁部分 222 内部的突起。因此, 在缓冲夹 210 被压缩为到达点 X 之后, 压缩在中间压 缩时期内继续, 因为它仍然保留一定行程, 直到缓冲夹 210 到达其行程终点。
因此, 实例 1 的缓冲夹 10 允许行程的量在缓冲夹 210 的中间压缩时期内的压缩量 内通过改变突起 38 的高度控制。
此外, 缓冲部分 20 由弹性体形成。因此, 缓冲部分 20 是软的, 并且适于弹性地变 形以用于吸收震动。另一方面, 接合部分 40 由聚丙烯形成。因此, 接合部分 40 可以具有高 的刚度以便稳定地连接至连接孔 52。此外, 缓冲部分 20 和接合部分 40 通过双色模制技术 整体地形成。因此, 缓冲部分 20 和接合部分 40 可以牢固地相互连接并且可以容易地操作。
按照实例 1, 由弹性体形成的外部凸出部 34 覆盖由聚丙烯形成的内部凸出部 46, 以与之共同构成突起 38。因此, 即使当乘客的手或肘接触门 58 以向缓冲部分 20 施加大的 负载时, 侧壁部分 22 也不能直接接触内部凸出部 46。此外, 侧壁部分 22 即使在侧壁部分 22 接触由弹性体形成的外部凸出部 34 的情况下也不被损害。因此, 侧壁部分 22 能够保持 其强度, 因为侧壁部分 22 没有脆弱的部分。此外, 由软的弹性体形成的侧壁部分 22 接触由 软的弹性体形成的外部凸出部 34, 因此, 可能由其之间的干涉产生的声音较低并且不会令 人感到不舒服。
当然, 可以对上面的实例 1 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例如, 在上面的实例 1 中, 突起 38 的上端部分 36 的位置比箱主体 50 的表面 52 高, 但是也可以定位于不同的水平。如图 7 中所示, 缓冲夹 10 被构造为通过直接抵靠门 58 的侧壁部分 22 和通过接触侧壁部分 22 的 顶部分 30 的上端的突起 38 的上端部分 36 防止门 58 与箱主体 50 干涉。因此, 通过适当地 设置顶部分 30 的厚度, 即使在突起 38 的高度与箱主体 50 的表面 52 的高度相同或低于表 面 52 的高度的情况下, 也可以防止门 58 和箱主体 50 之间的干涉。
在上面的实例中, 缓冲部分 20 的侧壁部分 22 被成形为具有从其近端 22a 朝向其 远端 22b 减小的厚度。 但是, 假设侧壁部分 22 的外表面 26 和内表面 28 分别向上逐渐变细, 缓冲部分 20 的侧壁部分 22 在其整个长度上也可以具有均一的厚度。因此, 由于侧壁部分 22 的水平剖面面积向上减小, 因此侧壁部分 22 的较高部分倾向于比较低的部分容易弯曲。 在中间压缩时期, 当施加至门 58 的负载改变时, 由于其弯曲性能, 侧壁部分 22 可以平稳地 和恒定地弯曲, 同时, 弯曲部分逐渐向下移动。因此, 不必须增大缓冲夹 10 的尺寸, 并且缓 冲夹 10 可以具有长的行程并且可以被变形以产生必需的排斥力, 并且不显著弯曲。在达到 预定的行程量时, 侧壁部分 22 的上端的顶部分 30 接触缓冲部分 20 内部的突起 38。然后, 反作用力快速地增大以便防止可移动构件接触静止构件。
此外, 缓冲部分 20 可以由弹性体形成, 例如橡胶、 软树脂或其它这样的材料。另一 方面, 接合部分 40 可以由任意硬树脂形成, 例如聚缩醛树脂, 而不是聚丙烯。此外, 缓冲部 分 20 和接合部分 40 可以彼此分离地模制, 并且此后可以通过双色模制过程、 多色模制过程或嵌件模制过程构成整体。 此外, 通过多色模制过程, 例如双色模制过程构成整体的材料可 以具有任意颜色。
此外, 在实例 1 中, 与由硬树脂材料或聚丙烯形成的接合部分 40 整体地形成的内 部凸出部 46 由外部凸出部 34 覆盖, 外部凸出部 34 与由软的弹性体材料形成的缓冲部分 20 整体地形成, 这样, 突起 38 由凸出部 46 和 34 构成。但是, 突起 38 可以具有任意其它的结 构, 并且可以由任意其它的材料形成, 而不是实例 1 中说明的材料。此外, 软的和硬的树脂 材料被限定为, 软的材料与硬的树脂材料相比更软。
图 9 示出按照实例 1 的修改的缓冲夹 10A 的垂直剖视图。缓冲夹 10A 具有被构造 为从底壁部分 24A 的中心部分突出并与由弹性体形成的缓冲部分 20A 整体地形成的突起 34A。此外, 通过双色模制过程, 缓冲部分 20A 与没有突起并由聚丙烯形成的接合部分 40A 整体地形成。由于缓冲夹 10A 的突起 34A 由软材料或弹性体形成, 因此突起 34A 即使在侧 壁部分 22 的上端的顶部分 30 接触突起 34A 的情况下也不被损害, 并且可能由其之间的干 涉产生的声音较低并且不会令人感到不舒服。
图 10 示出按照实例 1 的修改的缓冲夹 10B 的垂直剖视图。缓冲夹 10B 具有被构 造为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底壁部分 24B 的中心具有孔的缓冲部分 20B。与接合部分 40B 整体 地形成的突起 46B 从缓冲部分 20B 的底壁部分 24B 突出。由于从缓冲部分 20B 的底壁部分 24B 的孔突出的突起 46B 由作为硬树脂材料的聚丙烯形成, 因此能够在侧壁部分 22 的上端 的顶部分 30 接触突起 46B 之后快速地增大反作用力。
尽管在实例 1 及其修改中突起具有锥形平截头体的构造, 但突起也可以具有除了 实例 1 中说明的之外的任意其它的构造。图 11 和 12 示出按照另外修改的缓冲夹 10C 的垂 直剖视图和水平剖视图, 在其中, 突起具有锥形的平截头体的构造, 其具有一个或多个切除 部。如图 11 中所示, 与缓冲部分 20C 整体地形成的外部凸出部 34C 覆盖与接合部分 40C 整 体地形成的内部凸出部 46C。
外部凸出部 34C 和内部凸出部 46C 中的每一个的锥形的平截头体的一部分在通风 孔 23 的一侧被切掉。加入该设计的原因如下。由于用于形成通风孔 23 的模制模具和用于 形成腔部分 23 的模制模具在缓冲夹 10C 的模制过程中可能相互碰撞, 因此用于形成与通风 孔 23 相对的腔部分 32 的模制模具的一部分具有增大的厚度以便增大用于形成腔部分 32 的模制模具的强度。 此外, 如图 12 中所示, 内部凸出部 46C 包括垂直凹进部分。 如果内部凸 出部 46C 的厚度较厚, 那么在模制过程之后容易产生收缩。由于这个原因, 内部凸出部 46C 的厚度被减小以使收缩的产生最小化。
此外, 包括突起在内, 缓冲部分和接合部分可以通过单色模制过程由橡胶和弹性 体整体地形成。单色模制过程可以简化制造过程并允许成本的减少, 例如模制的成本。
此外, 突起、 缓冲部分和接合部分可以单独地形成, 孔可以在缓冲部分的底壁部分 中形成, 并且突起可以被连接在接合部分的上表面上。然后, 接合部分可以装配上缓冲部 分, 这样, 突起从缓冲部分的底壁部分突出。 按照该结构, 缓冲夹的行程可以容易地改变, 因 为缓冲夹的行程由被连接至接合部分的突起的高度确定。
本发明的典型实例已经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这里的详细描述仅试图教导本领 域技术人员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面的更多的细节, 而不是试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仅权利 要求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 前面的详细描述中公开的特征和步骤对于实施本发明来说可能并不是必需的, 相反, 其被教导以仅仅用于特别地描述本发明的详细典型实例。 此 外, 在说明书中教导的多个特征可以以没有具体地列举的方式组合, 以便获得本发明的其 它有用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