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276229 上传时间:2018-04-12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12034.0

申请日:

2007.04.03

公开号:

CN101415783A

公开日:

2009.04.2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09C 3/04申请公布日:2009042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09C3/04; A61K8/25; C09C1/00; C09D5/29; C09D7/12; C09D11/00; C09D201/00

主分类号:

C09C3/04

申请人: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若宫隆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

优先权:

2006.4.5 JP 104509/2006; 2006.10.12 JP 278656/2006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朱 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状粒子,其中,在其粒度分布中,在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90的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亮性颜料,其包含选自薄片状粒子和形成于薄片状粒子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的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中的至少一种,在粒度分布中,在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90的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薄片状粒子,其中,在其粒度分布中,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90,在此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

2、
  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薄片状粒子,其中,上述薄片状粒子由玻璃构成。

3、
  一种光亮性颜料,其包含薄片状粒子和在上述薄片状粒子的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在粒度分布中,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90,在此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

4、
  如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光亮性颜料,其中,在上述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中,在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90的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

5、
  一种化妆料,其中,含有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薄片状粒子及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6、
  一种涂料组合物,其中,含有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薄片状粒子及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7、
  一种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薄片状粒子及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8、
  一种油墨组合物,其中,含有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薄片状粒子及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说明书

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中的至少一种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
技术背景
历来,作为显示珍珠光泽的光亮性颜料(以下,有时称为珍珠光泽颜料。),有利用氧化钛及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覆盖云母、合成云母、滑石、薄片状玻璃、薄片状硅石或薄片状氯氧化铋等薄片状粒子的表面而得的物质。另外,提出有用这些金属氧化物多层覆盖薄片状粒子表面而得的物质。(例如:参照“伊藤征司编辑的《颜料辞典》、初版、株式会社朝仓书店、2000年9月25日、p.239-241”)。
另外,作为显示金属光泽的光亮性颜料(以下,有时称为金属光泽颜料),有利用银、金或镍等金属覆盖薄片状玻璃、云母或合成云母等薄片状粒子的表面而得的物质(例如:参照日本实开昭62-175045号公报及特开平4-2636号公报)。
此外,作为金属光泽颜料不仅使用如上所述的利用金属及金属氧化物覆盖薄片状粒子而得的物质,而且可以单独使用由铝或铜等金属构成的薄片状粒子(例如:参照“伊藤征司编辑的《颜料辞典》、初版、株式会社朝仓书店、2000年9月25日、p.232-234”)。另外,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鱼鳞箔及薄片状氯氧化铋等作为珍珠光泽颜料(例如:参照“伊藤征司编辑的《颜料辞典》、初版、株式会社朝仓书店、2000年9月25日、p.239-241”)。
利用了如上所述的薄片状粒子的光亮性颜料(以下,有时简称为颜料。)通过利用其平滑面反射光线,显示出良好的光亮感。
而且,提出有通过调节光亮性颜料的粒度得到光亮感且反复进行涂敷时不会引起过滤器堵塞的光亮性涂料组合物(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155240号公报)。
但是,目前的光亮性颜料中使用的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的宽度宽且包含许多微粉及粗粉。而且,不用说单独使用薄片状粒子的颜料,就是利用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覆盖薄片状粒子的颜料,其粒度分布的宽度也宽。
例如,使用粒度分布的宽度宽的(含有过多微粒及粗粉)薄片状粒子作为基材,通过使用氧化钛等高折射率物质覆盖该基材来制作珍珠光泽颜料,在此情况下,由于含有许多微粉因此外观上产生了光亮感下降、没有粒子感等问题。此外,由于包含许多粗粉,因此存在如下等问题:例如过滤含有该珍珠光泽颜料的涂料组合物时过滤器堵塞、使用该涂料组合物涂敷而成的涂膜中颜料没有整齐地定向而部分突出,过大的颜料被认为是涂料中的异物。
另外,即使进行如日本特开2002-155240号公报中提出的光亮性颜料的粒度调节,也难以实现兼具如下优异性质的光亮性颜料:可以实现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光亮性颜料,即充分的光亮感、粒子感;且可以更可靠地抑制过滤器的堵塞及被当作异物来识别。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状粒子,其在用于颜料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高粒子感及光亮感,且可以抑制过滤器的堵塞及被当作异物来识别等问题的发生。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亮性颜料,其可以实现高粒子感及光亮感,且可抑制过滤器的堵塞及被当作异物来识别等问题的发生。此外,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这些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
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中,在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的粒径设定为D90的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薄片状粒子是指例如:厚度在0.1μm~8.0μm的范围、长径比(平均粒径/平均厚度)例如为2~100左右的鳞片状粒子。另外,所谓薄片状粒子的粒径是指利用激光衍射·散射法测定薄片状粒子时的光散射等效直径。所谓光散射等效直径,根据例如“最新粉体物理特性图说(第三版)”(2004年6月30日发行,发行者:仓田丰,发行单位:有限会社エヌジ—テイ—),被定义为显示最接近于通过测定所得的粒子光散射图案的散射图案,且具有和该粒子相同的折射率的球的直径。
另外,所谓粒度分布是表示在作为测定对象的粒子群中,各种大小(粒径)的粒子占粒子总数的比例的指标,在本说明书中为基于激光衍射·散射法测定的粒度分布。所谓激光衍射·散射法是利用对粒子进行激光照射时的散射光求出粒度分布的方法,本说明书中的粒度分布中,作为粒子量的基准采用体积。此外,D10及D90的定义如上所述。D50(粒度分布的体积累积为50%时所对应的粒径)指的是平均粒径。D90/D10可以作为表示粒度分布的宽度的指标,在平均粒径(D50)为同程度的情况下,D90/D10的值越大,粒度分布的宽度就越大;D90/D10的值越小粒度分布的宽度就越窄(微粉及粗粉的含量小)。另外,所谓的最大粒径为粒度分布的体积累积为100%时所对应的粒径。
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的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其粒度分布的宽度窄。因此,包含的微粉及粗粉少。通过降低微粉的含量,且将D10设为4.7μm以上,例如在用于颜料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高粒子感及光亮感。另外,通过降低粗粉的含量,且将最大粒径设为90μm以下,例如在作为涂料的颜料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过滤器的堵塞及被当作异物来识别等问题的发生。另外,由于D10为25μm以下,因此没有偏向粗粒径,可以获得适度的光亮感。
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包含薄片状粒子和选自在上述薄片状粒子的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中的至少一种。该光亮性颜料在粒度分布中,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90,在此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中的粒度分布的测定原理,和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的测定原理相同。此外,D90/D10显示的指标也如上述所述。另外,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中使用的薄片状粒子、薄片状粒子的粒径及最大粒径的定义和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的情况相同。
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其粒度分布的宽度窄。因此,含有的微粉及粗粉少。通过降低微粉的含量,且将D10设为4.7μm以上,可以实现高粒子感及光亮感。另外,通过降低粗粉的含量,且将最大粒径设为90μm以下,例如用于涂料的颜料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过滤器的堵塞及被当作异物来识别等问题的发生。另外,由于D10为25μm以下,因此不偏向于粗粒径,可以获得适度的光亮感。
本发明的化妆料含有选自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及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含有选自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及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含有选自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及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油墨组合物含有选自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及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由于本发明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包含选自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及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因此可以实现高光亮感及粒子感、可以抑制过滤时的过滤器堵塞及异物突出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表示制造作为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的薄片状玻璃的装置的一例的部分剖面图。
具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中对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中,D90/D10的值为2.0~3.0的范围,D10的值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的范围。这样的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的宽度窄,而且通过将D10的值及最大粒径设定在上述范围内,例如在颜料中使用薄片状粒子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高光亮感及粒度感,且可以防止用于化妆料及涂料等时的异物感及过滤器堵塞等问题。因此,为了使粒度分布的宽度变得更窄,例如也可将D90/D10的值设定在2.4~2.9的范围。最大粒子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但可设定为例如75μm,优选设定为45μm。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状粒子,可以单独使用例如其自身作为珍珠光泽颜料及金属光泽颜料,也可以单独使用其自身作为珍珠光泽颜料及金属光泽颜料等光亮性颜料的基材。在作为光亮性颜料的基材使用的情况下,在其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即可,优选用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覆盖整个基材表面。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薄片状粒子,例如在作为光亮性颜料的基材使用的情况下,例如有:云母、合成云母、滑石、薄片状玻璃、薄片状硅石及薄片状氯氧化铋等。另外,在单独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状粒子作为光亮性颜料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由铝或铜等金属构成的薄片(以下,有时称作金属薄片。)、鱼鳞箔及薄片状氯氧化铋等。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状粒子的平均粒径(D50)可以为例如7μm~80μm。通过将平均粒径设定在该范围,可以优选用作例如化妆料及涂料等颜料。
其次,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制作具有D90/D10的值为2.0~3.0、D10的值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的范围的粒度分布的薄片状粒子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分级来调节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实现如上述所示的粒度分布。在此,对例如利用筛分分级的例子进行说明。筛分分级中例如可以使用干式振动筛。首先,采用网眼的大小在规定以上的(粗眼的)筛子除去粗粉,其次,采用网眼的大小在规定以下的(细眼的)筛子除去微粉,由此可以得到具有本实施方式中的粒度分布的薄片状粒子。该情况下,通过兼用超声波振动,可以进一步提高除去微粉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使用的筛子网眼的大小,根据筛分前的粒子的粒度及希望得到的薄片状粒子的平均粒径以及D90/D10的值(粒度分布的宽度的宽窄)等来适当选择即可。另外,除去的粗粉通过再粉碎及再分级可以再度利用。此外,除去的微粉也可用于其他的产品。
以薄片状玻璃为例,对制作本实施方式的薄片状粒子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采用例如在日本特公昭45-3541号公报中公示的吹炼法(ブロ一法)及日本特公昭41-17148号公报中公示的方法来制造薄片状玻璃。在此对采用吹炼法制造薄片状玻璃的方法进行说明。所谓的吹炼法,是通过拉伸从熔融玻璃源连续供给的熔融玻璃坯料并使其膨胀行成中空状制得薄的玻璃薄膜的方法。通过粉碎由该方法制得的玻璃薄膜可以制造本实施方式的薄片状玻璃填充物。
图1为用于通过吹炼法来制造玻璃薄膜的装置的一个例子。图1中,1为熔融玻璃坯料;2为耐火熔炉室(furnace bath:窯槽)熔炉室;3为设置在耐火熔炉室底部的孔;4为具有比孔3小的圆形玻璃取出口5的加料器部件(feeder block),其由包埋电热线6的铸造耐火砖构成。在玻璃进出口5中的熔融玻璃坯料的温度利用电热线6保持在一定的温度。7为由耐火熔炉室2的上端经过孔3到达玻璃进出口5的吹嘴,通过其顶端部8在玻璃进出口处形成圆形的狭缝9。由狭缝9流出的熔融玻璃坯料利用从吹嘴7吹入的气体(例如空气)膨胀形成中空状,在其下方进一步向下方拉伸而被拉长,将该膜的厚度变得非常薄。11为挤压辊;12为拉伸辊。13为扇形展开的筒状钢板制反射板。中空状玻璃10利用反射板13遮挡外部气流的同时可以较好地保温,并被均匀地薄薄地膨胀。利用挤压辊11对由此膨胀而成的中空状玻璃10进行挤压,形成平板状玻璃薄膜14并输送出去。将由此获得的玻璃薄膜例如使用辊进行粉碎,可以获得薄片状玻璃。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上述装置制造薄片状玻璃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调节中空状玻璃的拉伸速度及由吹嘴吹入的气体的压力可以制作所希望厚度的薄片状玻璃。
对如上制得的薄片状玻璃,从所希望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方面考虑进行分级,可以制作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薄片状粒子的薄片状玻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分级的方法采用筛分分级,但也可采用其他的分级方法来除去微粉及粗粉。
在干式分级的情况下,例如,可采用重力式分级、惯性力式分级及离心力式分级等气流分级装置。作为重力式分级,例如,可以采用水平流型、垂直流型及倾斜流型等。作为惯性力式分级,例如,可以采用直线型、曲线型、百叶窗型、肘型射流分级(Elbow-Jet)及可变冲击式分级(Variableimpactor)等。作为离心力式分级,例如,可以采用利用气流的旋转原理制造的旋风分离器(cyclone)、鼓风式旋风分级器(フアントンゲレン)、旋风(粉粒)分级器(classiclone)、扩散式旋风分离器(Dispersion Separator)及气流分级机(Microplex);利用机械旋转原理制作的旋流微粒分离器(micronseparator)、涡轮式分离器(turboplex)、艾丘卡特分级机(acucut)及涡流分级机(turbo classifier)等。
湿式分级情况下,例如可采用重力式分级及离心力式分级等气流分级装置。重力式分级可采用利用重力沉淀槽原理制作的沉淀槽、锥形沉积槽、角锥沉淀池(spitzkasten)及水力分级器(hydroseparator);利用机械式分级原理制作的链板式(drag chain)分级机、耙式(rake)分级机、浮槽(bowl)分级机、螺旋(Spiral)分级机等。水力分级可采用多尔科分粒机(Dorrco sizer)、法伦瓦尔德分粒机(Fahrenwald Sizer)、虹吸式分级机(siphon sizer)及浮槽粑式复合分级机(hydroscillator)等。离心力式分级可采用水力旋风器、离心分级机(圆盘型、沉淀分取型)等。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对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进行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光亮性颜料而言,在作为基材的薄片状粒子的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选自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用这些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覆盖整个薄片状粒子。本实施方式中的光亮性颜料,其粒度分布中的D90/D10的值为2.0~3.0,D10的值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的范围。这种光亮性颜料的粒度分布的宽度窄,而且通过将D10的值及最大粒径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在将该光亮性颜料作为化妆料及涂料等填充料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具有高光亮感及粒子感的制品,且也可抑制异物感及过滤器堵塞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使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例如也可将D90/D10的值设定在2.4~2.9的范围。最大粒子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定为例如75μm,优选设定为45μm。
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光亮性颜料的薄片状粒子,例如有:云母、合成云母、滑石、薄片状玻璃、薄片状硅石及薄片状氯氧化铋等。其中,与其他材料相比可实现较高的透明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亮性颜料含有的微粉少的情况,强调该高透明感,从该理由出发,优选使用薄片状玻璃作为光亮性颜料的基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亮性颜料中,为了更容易地调节光亮性颜料的粒度分布,优选采用实施方式1中介绍的薄片状粒子作为基材。
本实施方式的颜料中使用的金属层,可以利用例如银、金及镍等金属来形成。利用这种金属层覆盖薄片状粒子可以得到金属光泽颜料。另外,金属氧化物层可以利用例如氧化钛或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来形成。利用这种金属氧化物层覆盖薄片状粒子可以得到珍珠光泽颜料。
本实施方式的光亮性颜料的平均粒径(D50)也可以为例如7μm~80μm。通过将平均粒径设定在该范围,可以适合用作例如化妆料及涂料等颜料。
用金属层等覆盖薄片状粒子的方法使用众所周知的方法即可,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01-031421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1-11340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具体而言为如下方法,在用例如用氧化钛层覆盖薄片状粒子时,使薄片状粒子悬浊在硫酸氧钛或四氯化钛溶液中,通过将该溶液升温使二氧化钛析出,在薄片状粒子的表面上形成覆膜。但不限定于该方法,只要是能够在薄片状粒子的表面上设置薄的覆膜的方法,用任意的方法都可以。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实现光亮感和成本方面考虑时,在覆盖金属的情况下,其覆膜的厚度例如优选为0.04~2μm;在覆盖金属氧化物的情况下,其覆膜的厚度例如优选为0.01~1μm。
另外,在制作具有D90/D10的值为2.0~3.0、D10的值为4.7μm~25μm、且最大粒径为90μm以下的范围的粒度分布的光亮性颜料的方法中,可以利用实施方式1中介绍的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的调节方法(分级方法)。即,通过对薄片状粒子的表面上形成有金属层等的物质进行分级,可以制作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粒度分布的光亮性颜料。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中,对含有选自实施方式1中介绍的薄片状粒子及实施方式2中介绍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下说明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可以含有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中的任一种,也可以含有两种。
在本实施方式的化妆料中,由于配合有选自实施方式1的薄片状粒子(可以单独作为颜料使用的粒子)及实施方式2的光亮性颜料中的至少一种(以下,有时称为填充料。),因此可以实现比以前的光亮感更高的显色,且可以实现触感也优异的化妆料。化妆料中填充料的含量(含有薄片状粒子和光亮性颜料两者时为各自含量的合计。以下也同样。)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产品适宜选择。另外,化妆料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宜配合填充料以外的、通常的化妆料中含有的其他成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涂料组合物中,由于配合有和化妆料同样的填充料,因此可以实现比以前更高的光亮感。涂料组合物中填充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从涂膜的充分的光亮感方面考虑,可以将其设定为例如0.05~30质量%。另外,涂料组合物中可根据需要适宜配合填充料以外的、通常的涂料组合物中含有的其他成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组合物中,由于配合有和化妆料同样的填充料,因此可以实现比以前更高的光亮感。树脂组合物中填充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对树脂组合物的充分的光亮感和物理特性的影响方面考虑,可以将其设定为例如0.05~30质量%。另外,树脂组合物中可根据需要适宜配合填充料以外的、通常的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其他成分。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在此使用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有: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ABS树脂、AES树脂、AS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聚缩醛树脂、聚苯撑醚树脂、聚砜树脂、氟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此外,也可使用它们的聚合物的共聚体、混合物、改性物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组合物中,由于配合有和化妆料同样的填充料,因此可以实现比以前更高的光亮感。油墨组合物中填充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充分的光亮感方面考虑,可以将其设定为例如0.05~30质量%。另外,油墨组合物中可根据需要适宜配合填充料以外的、通常的油墨组合物中含有的其他成分。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油墨组合物,例如有:圆珠笔、中性笔、广告笔等书写笔用油墨,及凹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印刷等印刷用油墨。
实施例
以下,采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是使用薄片状玻璃作为薄片状粒子情况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子,也可以采用云母、合成云母及薄片状氯氧化铋等作为薄片状粒子。
在如下所示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薄片状玻璃时的粉碎、为调节粒度分布而进行的分级、粒度分布的测定、光亮感及粒子感的评价、过滤器堵塞性的评价、涂敷异物感的评价用如下方法来进行。
(粉碎)
使用气流粉碎机(产品名“ラボジエツトLJ”(日本PNEUMATIC(ニユ—マチク)株式会社制))来粉碎薄片状玻璃。
(分级)
利用筛分分级来调节粒度。
作为振动筛使用电磁振动筛(产品名“RETSCH SIEVESHAKER,typeVIBRO”(RETSCH株式会社制)。使用的试验筛为Φ200mm、高度45mm。作为试验筛可以准备16、20、25、32、38、45μm的各种网眼的筛子(株式会社饭田制作所制),根据所需的粒度分布选择适宜的筛子。
作为筛分方法,就是将指定的网眼粗的筛子设置在上段、指定的网眼细的筛子设置在中段、托盘设置在下段并将3段重叠,将该结构设置在电磁振动筛中,进行规定时间的筛分。用上段的筛子除去粗粉,粗粉变少的薄片状玻璃落入中段的筛子。用该中段筛子除去微粉,微粉落到筛子下。由此,除去了粗粉及微粉的薄片状玻璃残留在中段的筛子上,它们即成为作为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的粒度分布宽度窄的薄片状玻璃。通过适宜调节筛分前的初始薄片状玻璃的粒度、筛子的网眼、筛分强度、筛分时间,可以多样化地改变回收的薄片状玻璃的粒度分布。
(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
粒度分布的测定中使用激光衍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产品名マイクロトラクHRA”(日机装株式会社制))。由其测定结果读取平均粒径D50、最大粒子、D90和D10的值,进一步算出判断粒度分布的宽度的宽窄的D90/D10的值。
(透明感的评价)
准备以下两种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产品名“アクリルオ—トクリアス—パ—”、(日本PAINT株式会社制)、固体成分约50质量%)(没有薄片状粒子的树脂涂料);及在该丙烯酸树脂涂料中添加样品薄片状粒子并使其在树脂中的含量达到10质量%,进行充分地混合搅拌后得到的物质(具有薄片状粒子的树脂涂料)。利用间隙9密耳(9/1000英寸)的给料器在遮盖率测定纸上并列涂覆2条这两种树脂涂料并使其干燥。使用色彩色差计(CR300、MINOLTA株式会社制)对该涂敷板的黑色部进行色调L值的测定,求出薄片状粒子的有无引起的L值的差(△L)。△L小的一方被认为透明性更高。
(光亮感及粒子感的评价)
在丙烯酸树脂涂料(产品名“アクリルオ—トクリアス—パ—”(日本PAINT株式会社制)、固体成分约50质量%)中添加样品颜料并使其在树脂中的含量达到10质量%,充分混合搅拌后,利用间隙9密耳(9/1000英寸)的给料器进行涂敷,并使其干燥。使用色彩色差计(CR300、MINOLTA株式会社制)对该涂敷板进行色调L值的测定。表示亮度的L值高的一方被认为光亮感更高。
另外,使用上述亮度测定用的涂敷板,目视观察涂敷板并判定其粒子感及光亮感。判定标准如下。
(判定标准(目视观察涂敷板))
将粒子感、光亮感分为以下5个等级进行评价。
5:粒子感、光亮感非常高。可以观察到每一个颜料,且感觉到该每一个粒子的光亮感都强。
4:粒子感高。可以观察到每一个颜料,且感觉到该每一个粒子的光亮感。
3:中程度的粒子感。可以观察到每一个粒子,但几乎感觉不到该每一个粒子的光亮感。
2:粒子感少。仔细地观察每一个颜料可以感觉到粒子感,但看不清楚而呈现出平坦的外观。
1:没有粒子感。完全感觉不到粒子感、整体似一面壁,整体呈现稍亮的状态。
(过滤器堵塞性的评价)
在78质量%丙烯酸树脂(产品名“ACRIDECA-322”(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6质量%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产品名“SUPERBECKAMINEL-117-60”(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6质量%样品颜料中适量添加稀释剂,使用搅拌机以使粘度为13秒(株式会社安田精机制作所制得Ford Cup No.4/20℃)的方式进行混合,调节光亮性涂料。目视观察使用三角过滤器(尼龙制、#200网格(网眼:约75μm))过滤该光亮性涂料时过滤器的堵塞程度。
(判定标准(目视观察过滤器的堵塞))
将过滤器的堵塞性分为以下3个等级进行评价。
3:认为无堵塞。
2:认为堵塞较少。
1:认为堵塞显著。
(涂敷异物感的评价)
在78质量%的丙烯酸树脂(产品名“ACRIDEC(アクリデク)A-322”(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16质量%的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产品名“SUPER BECKAMINE(ス—パ—ベカミン)L-117-60”(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6质量%的样品颜料中适量添加稀释剂,使用搅拌机以使粘度为13秒(株式会社安田精机制作所制得Ford CupNo.4/20℃)的方式进行混合,调节作为基础涂料的光亮性涂料。使用喷枪(ANEST岩田株式会社制W-100)将该光亮性涂料涂敷在毛面钢板(厚度0.8mm×宽度100mm×长度500mm)上以后进行烧制(130℃×10分钟),形成膜厚15μm的基础层。
然后,在72质量%的丙烯酸树脂(产品名“ACRIDECA-345”(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28质量%的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产品名“SUPER BECKAMINEL-117-60”(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中添加稀释剂,使用搅拌机以使粘度为13秒(株式会社安田精机制作所制得Ford Cup No.4/20℃)的方式进行混合,调节高光亮性涂料组合物。使用喷枪(ANEST岩田株式会社制W-100)将该光亮性涂料组合物涂敷在形成有基础层的毛面钢板上,其后进行烧制(140℃、30分钟),形成膜厚30μm的高亮光(top clear)层。
(判定标准(目视观察涂敷异物发生的频率))
目视观察涂敷了的毛面钢板(厚度0.8mm×宽度100mm×长度500mm)的表面,通过数出被当作异物来识别的个数,进行评价。
(实施例1~3)
基材薄片状玻璃采用图1所示的装置来制造。即,在1,200℃下熔融玻璃,并在使其膨胀成中空状的同时进行拉伸使其薄膜化,最后进行冷却固化。用辊子将其粉碎得到1.3μm厚的薄片状玻璃。使用气流粉碎机以平均粒径20μm为标准将由此得到的薄片状玻璃进行粉碎,制作成平均粒径D50=21.7μm的薄片状粒子。此时的最大粒径=96.0μm;D90=37.2μm;D10=10.8μm;D90/D10为3.44。
对该薄片状玻璃在上段使用网眼为32μm的试验筛、中段使用网眼为20μm的筛子、下段为托盘的情况下,在规定的筛分时间内进行筛分,除去粗粉及微粉,测定在其中段筛子上回收到的薄片状玻璃的粒度分布。通过改变筛分时间获得各种粒度分布的薄片状玻璃。将它们的结果示于表1。表1中所谓的“初始薄片”是指初始的(处于未筛分的状态)薄片状玻璃。以下的各表也相同。
表1
 

初始薄片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筛分时间304560平均粒径D50(μm)21.724.422.521.0最大粒径(μm)96.074.080.788.0D90(μm)37.238.836.334.5D10(μm)10.815.513.411.7D90/D103.442.502.712.95无薄片状粒子黑色部L值20.820.820.820.8有薄片状粒子黑色部L值24.122.022.723.3△L3.31.21.92.5

表1中,在实施例1、2及3中,D90/D10的值相对于初始薄片状玻璃的D90/D10=3.44,分别为2.50、2.71、2.95,可确认得到了粒度分布的宽度窄的薄片状玻璃。另外,实施例1、2及3的最大粒径相对初始薄片的96.0μm,分别为74.0μm、80.7μm、88.0μm。实施例1、2及3的D10相对初始薄片的10.8μm,分别为15.5μm、13.4μm、11.7μm。实施例1、2及3的△L相对初始薄片的3.3,分别为1.2、1.9、2.5。由此可知,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除去粗粉及微粉使透明性变高。
(实施例4~6、比较例1及2)
利用氧化钛覆盖实施例1~3的已分级的薄片状玻璃。在50g薄片状玻璃中添加离子交换水使其为0.5升,之后用35质量%的盐酸将PH调节为1.0,同时加温到75℃。边搅拌边以每小时12g的比例定量添加四氯化钛水溶液(作为Ti成分含有16.5质量%),同时以每小时60毫升的比例添加溶解成10质量%的氢氧化钠,直到得到有光亮感的银灰色色调品为止。
得到理想的色调品之后,以减压滤过提取生成物,用纯净水清洗,在150℃下干燥并在600℃下烧制,获得具备氧化钛覆膜的薄片状玻璃作为珍珠光泽颜料。使用实施例1、2、3的薄片状玻璃,分别制作实施例4、5、6的珍珠光泽颜料(光亮性颜料)。将这些珍珠光泽颜料的评价结果示于表2。
作为比较例,对分为2组的市售的、平均粒径D50为20μm左右的、在1.3μm厚的薄片状玻璃上覆盖有氧化钛的光亮性颜料メタシャイン(注册商标)MC1020RS(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制),测定其粒度分布(平均粒径、最大粒径、D90、D10及D90/D10)、L值。另外,对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及涂敷异物进行评价。将这些结果示于表2。
表2
 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比较例1比较例2平均粒径D50(μm)24.322.821.222.020.7最大粒径(μm)74.080.788.096.096.0D90(μm)38.236.034.936.135.1D10(μm)15.413.311.811.710.4D90/D102.482.712.963.093.38L值70.570.971.268.568.7粒子感·光亮感55533堵塞性33322涂敷异物(个)00032

在D90/D10为3.09、3.38;D10为11.7μm、10.4μm的比较例1、2中,L值均为68左右。实施例4、5、6中的D90/D10分别为2.48、2.71、2.96;D10分别为15.4μm、13.3μm、11.8μm,L值提高到71左右。由此可知,实施例4~6的光亮性颜料由于微粉减少、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因此亮度较比较例1及2的亮度有所增加。另外还可知,粒子感·光亮感相对实施例4~6中评价为5,在比较例1及2中评价为3;由于微粉减少、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因此在粒子感及光亮感上存在有很大差异。
在最大粒径同为96.0μm、D90分别为36.1μm、35.1μm的比较例1、2中,堵塞性为2,认为过滤器存在堵塞且发生了涂敷异物。实施例4、5、6中的最大粒径分别为74.0μm、80.7μm、88.0μm,堵塞性为3,认为过滤器没有堵塞且不发生涂敷异物。
另外,在D90=36.1μm、35.1μm的比较例1及2中发生过滤器堵塞、涂敷异物,在D90=38.2μm的实施例4中不发生过滤器的堵塞、涂敷异物,由此可知,最大粒径的值比D90的值更能反映除去粗粉的效果,通过调整最大粒径可以改善过滤器的堵塞性及涂敷异物。
(实施例7及8、比较例3)
用和实施例1~3相同的方法制作厚度1.3μm薄片状玻璃。用气流粉碎机粉碎,以平均粒径30μm为标准,制作成D50=30.1μm、最大粒径=114.1μm、D90=51.7μm、D10=16.1μm、D90/D10=3.21的薄片状玻璃(初始薄片)。在上段网眼为38μm、中段网眼为20μm、下段为托盘的情况下,在和实施例1~3情况相同的规定的筛分时间内进行筛分,得到实施例7及8和比较例3的薄片状玻璃。结果示于表3。
表3
 初始薄片实施例7实施例8比较例3筛分时间(分)306090平均粒径D50(μm)30.132.130.731.2最大粒径(μm)114.188.088.0104.7D90(μm)51.747.850.551.4D10(μm)16.122.518.717.8D90/D103.212.122.702.89

如表3所示,实施例7及8与初始薄片状玻璃的D90/D10=3.21相比较,D90/D10的值分别为2.12、2.70。另外,相对初始薄片状玻璃的最大粒径114.1μm,实施例7及8的最大粒径为88.0。此外,相对初始薄片状玻璃的D10为16.1μm,实施例7及8的D10分别为22.5μm、18.7μm,确认可以得到粒度分布的宽度窄的薄片状玻璃。
另外,在和实施例7及8的筛分时间不同的比较例3中,D90/D10的值与初始薄片状玻璃的D90/D10=3.21相比为2.89,最大粒径与初始薄片状玻璃的最大粒径114.1μm相比为104.7μm,D10与初始薄片状玻璃的D10=16.1μm相比为17.8μm,可以确认能得到虽然从D90/D10的值来看粒度分布的宽度窄,但最大粒径未必减小的薄片状玻璃。
(实施例9及10、比较例4及5)
对使用氧化钛覆盖实施例7及8及比较例3的薄片状玻璃的实施例9、10及比较例4的光亮性颜料,采用和实施例4~5相同的方法来评价粒度分布、L值、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及涂敷异物。
而且,作为比较例5,使用基材玻璃的厚度为1.3μm、平均粒径为30μm左右的市售的光亮性颜料メタシャイン(注册商标)MC1030RS(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制),进行同样的评价。将结果汇总示于表4。
表4
 实施例9实施例10比较例4比较例5平均粒径D50(μm)31.930.931.532.0最大粒径(μm)88.088.096.0104.7D90(μm)47.550.851.954.6D10(μm)22.218.817.917.2D90/D102.142.702.903.17L值71.672.872.268.5粒子感·光亮感5554堵塞性3321涂敷异物(个)0035

在D90/D10为3.17、D10为17.2μm的比较例5中,L值为68左右。在实施例9及10中,D90/D10为2.14、2.70,D10为22.2μm、18.8μm,L值为72左右,由此可知,由于微粉减少、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因此亮度较比较例5有所增加。另外,实施例9及10中的粒子感·光亮感评价为5,而比较例5中的粒子感·光亮感评价为4,由此可知,由于微粉减少、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因此存在有差距。
在最大粒径为104.7μm的比较例5中,堵塞性为1,认为过滤器发生堵塞并发生涂敷异物。在实施例9、10中,最大粒径为88.0μm,堵塞性为3,认为过滤器不发生堵塞且不发生涂敷异物。由此可知,通过调整由除去粗粉的效果决定的最大粒径可以改善过滤器的堵塞性、涂敷异物的发生。
此外,相对于比较例4中的L值为72左右、粒子感·光亮感为5的评价,实施例9及10与其同程度,堵塞性为2,认为过滤器发生堵塞且发生涂敷异物。比较例4中,D90/D10为2.90,D10为17.9μm,最大粒径为96.0μm;实施例9及10中D90/D10为2.14、2.70,D10为22.2、18.8μm,最大粒径为88.0μm。将这些进行比较可知,为了满足所有亮度、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涂敷异物,不仅要使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还要调整由除去粗粉的效果决定的最大粒径。
(实施例11、比较例6)
将基材玻璃的厚度为1.3μm、平均粒径为40μm左右的光亮性颜料メタシイン(注册商标)MC1040RS(覆盖氧化钛的薄片状玻璃)(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制),用上段网眼45μm、下段网眼20μm的筛分机器进行30分钟筛分。将筛分得到的光亮性颜料作为实施例11的颜料,将筛分前的光亮性颜料作为比较例6的颜料。将分别测得的粒度分布和L值、和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及涂敷异物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由于初始薄片状玻璃的平均粒径大,因此看到的粒子感不存在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光亮感,实施例11由于微粉减少、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而使微粒子减少进而使散射减少,因此较比较例6的亮度高。该结果也可以通过实施例11的L值高的情况得到确认。另外,可以确认,通过调整由除去粗粉的效果决定的最大粒径,可以改善堵塞性、涂敷异物。
表5
 实施例11比较例6筛分时间(分)30平均粒径D50(μm)38.939.6最大粒径(μm)88.0124.5D90(μm)66.666.9D10(μm)23.821.1D90/D102.803.17L值74.270.2粒子感·光亮感54~5堵塞性31涂敷异物(个)07

(实施例12及比较例7)
用和实施例1~3相同的方法制作厚度1.3μm的薄片状玻璃。用气流粉碎机粉碎,以平均粒径10μm为标准,制作成D50=8.5μm、最大粒径=37.0μm、D90=15.2μm、D10=4.4μm、D90/D10=3.45的薄片状玻璃(初始薄片)。在上段网眼为25μm、中段网眼为16μm、下段为托盘的情况下,用和实施例1~3情况相同的规定的筛分时间进行筛分。结果示于表6。
表6
 初始薄片实施例12比较例7筛分时间(分)6030平均粒径D50(μm)8.58.284最大粒径(μm)37.033.933.9D90(μm)15.214.013.3D10(μm)4.44.74.5D90/D103.452.982.96

由表6可以确认,原薄片状玻璃的D90/D10为3.45而实施例12中的D90/D10的值为2.98,原薄片状玻璃的最大粒径为37.0μm而实施例12中的最大粒子径33.9μm,原薄片状玻璃的D10为4.4μm而实施例12中的D10为4.7μm,可以得到了粒度分布的宽度窄的薄片状玻璃。
另外,初始薄片状玻璃的D90/D10为3.45而比较例7中的D90/D10的值为2.96,初始薄片状玻璃的最大粒径37.0μm而比较例7中的最大粒径的值为33.9μm,初始薄片状玻璃的D10为4.4μm而比较例7中的D10的值为4.5μm,可以确认能得到虽然从D90/D10的值来看粒度分布的宽度窄,但D10不一定增大的薄片状玻璃。
(实施例13、比较例8及9)
用和实施例4~5相同的方法,制作使用氧化钛覆盖实施例12及比较例7的薄片状玻璃的光亮性颜料,作为实施例13及比较例8。对这些光亮性颜料评价其粒度分布、L值、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涂敷异物。
作为比较例9,对使用初始薄片制得的光亮性颜料进行同样的评价。将结果汇总示于表7。
表7
 实施例13比较例8比较例9平均粒径D50(μm)8.08.38.4最大粒径(μm)33.933.937.0D90(μm)14.213.214.8D10(μm)4.84.54.4D90/D102.962.933.36L值67.164.463.8粒子感·光亮感421堵塞性333涂敷异物(个)000

在D90/D10为3.36、D10为4.4μm的比较例9中,L值为64左右。实施例13中的D90/D10为2.96,D10为4.8μm,L值提高为67左右,由此可知,由于微粉减少、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的效应,亮度较比较例9有所增加。另外,粒子感·光亮感在实施例13中被评价为4而在比较例9中被评价为1,由此可知,由于微粉减少、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的效应,因此存在有差别。
最大粒径为37.0μm的比较例9、最大粒径为33.9μm的实施例13的堵塞性均为3,认为过滤器不发生堵塞且不发生涂敷异物。
此外,在比较例8中,堵塞、涂敷异物都不发生,但L值降低为64左右,和比较例9几乎没有差别。将比较例8中的D90/D10为2.93、D10为4.5μm、最大粒径为33.9μm与实施例13中的D90/D10为2.96、D10为4.8μm、最大粒径为33.9μm做比较可知,为了满足所有亮度、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涂敷异物,不仅要通过D90/D10使粒度分布的宽度变窄,还要调整由微粉除去效果决定的D10。
(实施例14)
用和实施例1~3的方式相同的方法制作厚度0.7μm的薄片状玻璃,将这些薄片状玻璃用气流粉碎机以平均粒径10μm左右为标准进行粉碎。将粉碎得到的薄片状玻璃用一层网眼为20μm的筛子筛分2分钟。将初始薄片状玻璃和筛分后的薄片状玻璃(实施例14)的D50、最大粒径、D90、D10、D90/D10的测定值示于表8。
表8
 初始薄片实施例14筛分时间(分)2平均粒径D50(μm)8.37.9最大粒径(μm)52.348.0D90(μm)14.713.9D10(μm)4.54.7D90/D103.272.96

(实施例15、比较例10)
利用无电解电镀法用厚度50nm左右的银覆盖实施例14的薄片状玻璃,由此制作光亮性颜料(实施例15)。另外,对筛分前的薄片状玻璃(表8中的初始薄片)同样利用无电解电镀法用厚度50nm左右的银对其进行覆盖,由此制作光亮性颜料(比较例10)。将分别测得的粒度分布、L值、和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及涂敷异物的评价结果示于表9。通过表9可知,实施例15的颜料的L值及粒子感·光亮感均较比较例10的颜料高。另外,实施例15及比较例10均不发生网眼堵塞及涂敷异物。
表9
 实施例15比较例10平均粒径D50(μm)8.88.8最大粒径(μm)44.052.3D90(μm)16.014.9D10(μm)5.44.5D90/D102.963.31L值70.067.1粒子感·光亮感53堵塞性33涂敷异物(个)00

(实施例16、比较例11)
将作为在薄片状玻璃上覆盖有银的金属光泽颜料的メタシイン(注册商标)ME2040PS(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制),用上段网眼32μm、下段网眼20μm的筛子筛分30分钟,将筛分得到的颜料作为实施例16的光亮性颜料。另外,将筛分前的颜料作为比较例11的颜料。将对各颜料分别测得的粒度分布、L值、和粒子感·光亮感、堵塞性及涂敷异物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0。通过表10可知,实施例16的颜料的L值及粒子感·光亮感均较比较例11的颜料高。另外,实施例16中不发生堵塞、且不发生涂敷异物。
表10
 实施例16比较例11筛分时间30平均粒径D50(μm)34.533.5最大粒径(μm)88.0124.5D90(μm)58.658.4D10(μm)20.115.9D90/D102.923.67L值83.980.2粒子感·光亮感54堵塞性31涂敷异物(个)06

(实施例17、比较例12)
利用以下所示的各成分来调制作为实施例17的乳化型睫毛膏。单位为质量%。
(1)羟乙基纤维素                1.0
(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0.2
(3)甘油                        0.3
(4)高聚合度聚乙二醇
(平均分子量200万)              0.5
(5)蒸馏水                      60.0
(6)实施例11的光亮性颜料        5.0
(7)黑氧化铁颜料                3.0
(8)三乙醇胺                    3.0
(9)硬脂酸                      5.0
(10)蜂蜡                       9.0
(11)巴西棕榈蜡                 3.0
(12)石蜡                       10.0
混合上述成分(1)~(5),加热到75℃进行溶解,使其均一化。对该混合物添加成分(6)的光亮性颜料、(7)黑氧化铁颜料,进入胶体研磨机使其均一分散。进一步混合(8)的成分溶解并加热到75℃,添加加热溶解均一化后的(9)~(12)并进行乳化、冷却,得到乳化型睫毛膏。
在实施例17的处方中,用比较例4的光亮性颜料替代成分(6)的光亮性颜料,其余与实施例17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2的乳化型睫毛膏。
将实施例17和比较例12的粒子感·光亮感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1。
表11
 实施例17比较例12粒子感·光亮感54

由比较表11所示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实施例17的乳化型睫毛膏和目前的比较例12的睫毛膏比较,是更为鲜明的粒子闪闪发光的睫毛膏。
(实施例18、比较例13)
利用以下所示的各成分来调制作为实施例18的眼影。单位为质量%。
(1)滑石                       21
(2)白云母                     20
(3)实施例11的光亮性颜料       40
(4)颜料                       12
(5)三十碳烷                   4
(6)鲸蜡硬脂醇辛酸酯           1.9
(7)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       0.8
(8)防腐剂                     0.1
(9)香料                       0.2
使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上述成分(1)~(4),向其中喷涂加热混合(5)~(9)而得到的混合物进行混合,之后进行粉碎。将粉碎得到的物质喷到规定的器皿中,得到眼影。
实施例18的处方中,用比较例4的光亮性颜料替代成分(3)的光亮性颜料,其余和实施例18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3的眼影。
将实施例18和比较例13的眼影的粒子感·光亮感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2。
表12
 实施例18比较例13粒子感·光亮感54

由表12所示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实施例18的眼影和目前的比较例13的眼影比较,是更为鲜明的粒子闪闪发光的眼影。
(实施例19、比较例14)
利用以下所示的各成分调制作为实施例19的彩色指甲油。单位为质量%。
(1)硝化纤维素                   18.0
(2)甲苯磺酰胺树脂               6.0
(3)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6.0
(4)烷基丙烯酸共聚物             2.0
(5)异丙醇                       5.0
(6)苄基二甲铵锂蒙脱石           2.0
(7)醋酸乙酯                     20.0
(8)醋酸丁酯                     30.9
(9)深蓝颜料                     0.1
(10)实施例10的光亮性颜料        10.0
用辊磨机将上述成分(1)~(4)及(9)~(10)混炼后,添加(5)~(8)并熔融扩散使其均一分散,将分散后得到的混合物填充到规定的容器内得到彩色指甲油。
在实施例19的处方中,用比较例3的光亮性颜料替代成分(10)的光亮性颜料,其余和实施例19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4的彩色指甲油。
将实施例19和比较例14的彩色指甲油的粒子感·光亮感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3。
表13
 实施例19比较例14粒子感·光亮感54

由表13所示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实施例19的彩色指甲油和目前的比较例14的彩色指甲油比较,是更为鲜明的粒子闪闪发光的彩色指甲油。
(实施例20、比较例15)
利用以下所示的各成分调制作为实施例20的口红。单位为质量%。
(1)烃蜡                           20
(2)坎地里拉蜡(candelilla wax)     3
(3)异硬脂酸甘油酯                 40
(4)液态蜡                         26.8
(5)二氧化钛                       4
(6)实施例16的光亮性颜料           0.2
(7)有机颜料                       5.8
(8)香料                           0.2
在85℃下加热熔融上述成分(1)~(4),在它们中添加(5)~(7)并搅拌混合,之后再混合(8)并搅拌,其后将其填充到规定的容器内得到口红。
在实施例20的处方中,用比较例11的光亮性颜料替代成分(6)的光亮性颜料,其余和实施例20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5的口红。
将实施例20和比较例15的口红的粒子感·光亮感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4。
表14
 实施例20比较例15粒子感·光亮感54

由表14所示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实施例20的口红和目前的比较例15的口红比较,是更为鲜明的粒子闪闪发光的口红。
(实施例21、比较例16)
利用以下所示的各成分调制作为实施例21的涂料组合物。单位为质量%。
首先,将如下所示的组成使用油漆摇动机(Paint shaker)进行60分钟的分散来制作分散载体。在以下:
(1)醇酸树脂类漆                20.6
(2)黑素树脂类漆                10.6
(3)スワゾ—ル                  15.6
(4)实施例5的光亮性颜料         15.6形成的分散载体中,进一步添加如下成分:
(5)醇酸树脂类漆                26.3
(6)黑素树脂类漆             11.3
并进行搅拌来制作涂料组合物。
在实施例21所示的涂料组合物中,用比较例1的光亮性颜料替代成分(4)的光亮性颜料,其余和实施例21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6的涂料组合物。
分别对实施例21和比较例16的涂料组合物的粒子感·光亮感进行判定。将其结果示于表15。
表15
 实施例21比较例16粒子感·光亮感53

由表15所示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实施例21的涂料组合物和目前的比较例16的涂料组合物比较,为具有粒子感的更加鲜明的涂敷品。另外,实施例21的涂料由于(4)的光亮性颜料中粗粉少,因此与比较例16的涂料比,可以减低过滤时过滤器的堵塞。
(实施例22、比较例17)
用亨舍尔混合机,将98质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微珠、2质量%的实施例6的光亮性颜料进行混合搅拌来得到实施例22的树脂组合物。用挤出机将该树脂组合物制作成厚度0.5mm的丙烯酸树脂成形物。
除用比较例2的光亮性颜料替代实施例22中使用的光亮性颜料的光亮性颜料以外,和实施例22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7的树脂组合物,使用该树脂组合物来制作厚度0.5mm的丙烯酸树脂成形物。
将实施例22和比较例17的树脂成形物的粒子感·光亮感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6。
表16
 实施例22比较例17粒子感·光亮感53

由表16所示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实施例22的树脂成形物和目前的比较例17的树脂成形物比较,呈现出具有粒子感且富有光亮感的色调。
(实施例23、比较例18)
将以下所示的各成分充分混合,调制作为实施例23的油墨。单位为质量%。
(1)实施例9的光亮性颜料              12
(2)酮树脂                           19
(3)乙醇                             59
(4)丙二醇单甲醚                     10
在实施例23的油墨组合物中,除用比较例5的光亮性颜料替代成分(1)的光亮性颜料以外,其余和实施例23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8的油墨组合物。
使用实施例23和比较例18的油墨组合物在白纸上进行书写,分别对其粒子感·光亮感进行判定。将判定结果示于表17。
表17
 实施例23比较例18粒子感·光亮感53

由表17所示的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光亮性颜料的实施例23的油墨组合物和比较例18的油墨组合物比较,可呈现出具有粒子感并具有鲜明的光亮感的色调的笔迹。
(实施例24、比较例19)
利用以下所示的各成分调制作为实施例24的粉饼。单位为质量%。
(1)实施例1的薄片状粒子          35
(2)滑石                         20
(3)覆盖钛的薄片状玻璃           20
(4)二氧化钛                     10
(5)球状聚乙烯粉末               5
(6)红色氧化铁                   1
(7)黄色氧化铁                   3
(8)黑色氧化铁                   0.1
(9)硅油                         1
(10)2-乙基己基十六酸酯
(棕榈酸辛酯)                    9
(11)倍半油酸山梨聚糖               1
(12)防腐剂                         0.3
(13)香料                           0.1
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上述成分(1)~(8),对该混合物添加加热熔融混合(9)~(13)而得到的混合物,之后用粉磨机进行粉碎,将粉碎得到的混合物装入直径6cm的器皿内,在1.5kg/cm2的压力下成形,制作成粉饼。
在实施例24的处方中,用初始薄片的薄片状粒子替代成分(1)的薄片状粒子,其余和实施例24相同操作,制作比较例19的粉饼。
粉饼的特殊感觉试验为,设为以下5个等级的评价点,起用10个受试者,用这10人的评价点的平均值来评价粉饼的透明感。
(判定标准)
1:没有透明感,被视为混浊。
2:微透明,被视为稍混浊。
3:透明感一般。
4:具有相当的透明感。
5:透明感高。
将实施例24和比较例19的粉饼的透明感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8。
表18
 实施例24比较例19透明感53.8

对于实施例24的粉饼,由于10个受试者全部评价为5点,因此评价点的平均值为5。相反,对于比较例19的粉饼,由于8个受试者评价为4点、2人受试者评价为3点,因此评价点的平均值为3.8。比较该结果可知,含有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的实施例24的粉饼和目前的比较例19的粉饼比较,为透明感更高的粉饼。
产业上的可应用性
本发明的薄片状粒子及颜料,由于可以实现高粒子感及光亮感,因此可以优选用作赋予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等光亮感的填充物。另外,本发明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由于具有高光亮感及粒子感,因此可以优选使用于例如要求具有高级的外观的制品等中。

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片状粒子及光亮性颜料和含有它们的化妆料、涂料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及油墨组合物.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状粒子,其中,在其粒度分布中,在将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1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10、由粒径小的一侧开始的体积累积为90时所对应的粒径设定为D90的情况下,D90/D10的值为2.03.0,D10为4.7m25m,且最大粒径为90m以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亮性颜料,其包含选自薄片状粒子和形成于薄片状粒子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的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中的至少一种,在粒度分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染料;涂料;抛光剂;天然树脂;黏合剂;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组合物;其他类目不包含的材料的应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