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污染预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
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指空气中动力学当
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然而,由于PM2.5设备投入成本较高,我国大多数城市没有监测点或者监测点较少,因而
持有移动终端的用户无法获取当前所在位置的PM2.5浓度值。因此,现有方法还有很多缺陷
和不足。
鉴于上述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发明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预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
及装置,以解决目前PM2.5监测点较少,无法对整个城市所有位置进行预测的问题,同时降
低了PM2.5监测设备投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
的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得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以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为参考划定预设范围,获得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预设数量的
PM2.5监测站;
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站中每一个监测站监测到的当前PM2.5的浓度值
及该监测站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根据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以及所述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站的经
度值和纬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站的距离;
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
值的影响权重;
根据所计算的权重,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站的距离,包括:
采用公式
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
站的距离;
其中,C=sin(LatA)*sin(LatBi)*cos(LonA-LonBi)+cos(LatA)*cos(LatBi)
其中,
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Bi的距离;LonA、LatA是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经
度值、纬度值;Bi是序号为i的监测点;LonBi、LatBi是Bi的经度值、纬度值;R为地球平均半
径;π为圆周率。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
影响权重,包括:
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
值的影响权重。
进一步地,所述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
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包括:
根据公式
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
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
其中,Wi为Bi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Bi是序号为i的监
测点;N表示所述预设范围内的监测点的所述预设数量;i表示监测点的序号。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计算的权重,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包
括:
根据公式
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其中,XA表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PM2.5的浓度值;
表示Bi所监测到的当前
PM2.5的浓度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
的预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得模块,用于获得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第二获得模块,用于以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为参考划定预设范围,获得所述预设范
围内的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站;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站中每一个监测站监测到的当前
PM2.5的浓度值及该监测站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以及所述预设数量的
PM2.5监测站的经度值和纬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站的距离;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
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
预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计算的权重,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公式
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
站的距离;
其中,C=sin(LatA)*sin(LatBi)*cos(LonA-LonBi)+cos(LatA)*cos(LatBi)
其中,
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Bi的距离;LonA、LatA是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经
度值、纬度值;Bi是序号为i的监测点;LonBi、LatBi是Bi的经度值、纬度值;R为地球平均半
径;π为圆周率。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
值的影响权重。
进一步地,所述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
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包括:
根据公式
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
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
其中,Wi为Bi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Bi是序号为i的监
测点;N表示所述预设范围内的监测点的所述预设数量;i表示监测点的序号。
进一步地,所述预测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公式
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其中,XA表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PM2.5的浓度值;
表示Bi所监测到的当前
PM2.5的浓度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目前
PM2.5监测点较少,无法对整个城市所有位置进行预测的问题,同时降低了PM2.5监测设备
投入成本;
(2)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及装置,可以为移动端
用户提供当前所在地理位置的PM2.5预测和推送;
(3)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及装置,其中采用反距
离加权法计算每个监测点PM2.5浓度影响权重的方法,可以应用在与大气相关的基于地理
位置的影响模型中,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的流程
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装置的结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及实施例,对本
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
释本发明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
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得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S102,以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为参考划定预设范围,获得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预设数
量的PM2.5监测站。
S103,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站中每一个监测站监测到的当前PM2.5的浓
度值及该监测站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S104,根据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以及所述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
站的经度值和纬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站的距离。
S105,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
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
S106,根据所计算的权重,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站的距离,
包括:
采用公式
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
站的距离;
其中,C=sin(LatA)*sin(LatBi)*cos(LonA-LonBi)+cos(LatA)*cos(LatBi)
其中,
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Bi的距离;LonA、LatA是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经
度值、纬度值;Bi是序号为i的监测点;LonBi、LatBi是Bi的经度值、纬度值;R为地球平均半
径;π为圆周率。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
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包括:
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
值的影响权重。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
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包括:
根据公式
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
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
其中,Wi为Bi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Bi是序号为i的监
测点;N表示所述预设范围内的监测点的所述预设数量;i表示监测点的序号。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根据所计算的权重,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
浓度值,包括:
根据公式
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其中,XA表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PM2.5的浓度值;
表示Bi所监测到的当前
PM2.5的浓度值。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PM2.5监测站与目标地理位置的距离越远,对目标
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影响就越小,反之,就会越大。因此,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计算各监测点与移动端所在位置的距离权重,IDW插值方法
假定每个输入点都有着局部影响,这种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获得所有监测站的权
重再结合当前时刻每个监测站检测到的PM2.5的浓度值,即可计算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
浓度值,并向对应的移动终端发送计算到的浓度值。
可见,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及装置,解
决了目前PM2.5监测点较少,无法对整个城市所有位置进行预测的问题,同时降低了PM2.5
监测设备投入成本。其中,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个监测点PM2.5浓度影响权重的方法,
可以应用在与大气相关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模型中,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方案,以合肥市10个监测点的PM2.5数据为基础进行基于
地理位置的PM2.5预测方法说明。
合肥市某移动端发送PM2.5查询请求、获取移动端当前在合肥的地理位置的经、纬
度、获取合肥十个监测监测点的经、纬度、获取合肥市十个监测点的实时PM2.5浓度值。如果
实时PM2.5浓度值有缺项,则取上一个时刻该监测点的PM2.5浓度值进行缺项的补全;
合肥市10个监测点的地理位置以及某一时刻PM2.5浓度值和各监测站的经度值和
纬度值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监测站
浓度值(mg/m2)
经度值
纬度值
1
62
117.196
31.7848
2
49
117.307
31.8766
3
52
117.259
31.8706
4
54
117.16
31.9051
5
47
117.25
31.8572
6
36
117.266
31.9438
7
52
117.336
31.8585
8
53
117.302
31.7956
9
45
117.278
31.7386
10
46
117.124
31.8516
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移动端当前所在位置与所有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如表2所示。
表2
监测站
移动端与监测站距离(km)
1
28.2
2
37.7
3
22.5
4
13.4
5
17.8
6
19.3
7
23.7
8
34.3
9
41.9
10
8.6
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计算各监测站与移动终端
所在位置的距离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监测站
影响权重(Wi)
1
0.07
2
0.054
3
0.088
4
0.15
5
0.112
6
0.104
7
0.084
8
0.058
9
0.048
10
0.032
根据如上数据,计算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
XA=0.07*62+0.054*49+0.088*52+0.15*54+0.112*47+0.104*36+0.084*52+
0.058*45+0.048*45+0.232*46=48.944,还可以将预测值推送至移动端。
可见,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法及装置,可
以为移动端用户提供当前所在地理位置的PM2.5预测和推送。
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PM2.5浓度值的预测装
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获得模块201,用于获得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第二获得模块202,用于以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为参考划定预设范围,获得所述预设
范围内的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站;
获取模块203,用于获取所述预设数量的PM2.5监测站中每一个监测站监测到的当
前PM2.5的浓度值及该监测站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确定模块204,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以及所述预设数量
的PM2.5监测站的经度值和纬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站的距离;
计算模块205,用于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
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
预测模块206,用于根据所计算的权重,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确定模块204,可以用于:
采用公式
确定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每一个PM2.5监测
站的距离;
其中,C=sin(LatA)*sin(LatBi)*cos(LonA-LonBi)+cos(LatA)*cos(LatBi)
其中,
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与Bi的距离;LonA、LatA是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经
度值、纬度值;Bi是序号为i的监测点;LonBi、LatBi是Bi的经度值、纬度值;R为地球平均半
径;π为圆周率。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计算模块205,可以用于:
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
值的影响权重。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
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包括:
根据公式
计算每一个PM2.5监测站对所述目标地理位
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
其中,Wi为Bi对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的影响权重,Bi是序号为i的监
测点;N表示所述预设范围内的监测点的所述预设数量;i表示监测点的序号。
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所述预测模块206,可以用于:
根据公式
预测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的PM2.5的浓度值;
其中,XA表示所述目标地理位置A的PM2.5的浓度值;
表示Bi所监测到的当前
PM2.5的浓度值。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
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
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