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板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126925 上传时间:2018-01-27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46140.0

申请日:

2007.12.04

公开号:

CN101563509A

公开日:

2009.10.2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C 2/30申请日:20071204授权公告日:20110928终止日期:2014120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C2/30; B63B29/02

主分类号:

E04C2/30

申请人:

新晃SBA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野上浩

地址:

日本佐贺县

优先权:

2006.12.18 JP 339458/200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高培培;车 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表层板材料的使用量少、加工容易、耐火性及耐热性均能充分发挥且壁板彼此易于结合的壁板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壁板为在一对表层板(2、2)之间具有内装材料(3)的壁板(1),表层板(2)具有将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2a),具有结合配件(4),该结合配件(4)具有凸部(4a)或凹部(4b)以及与凸部(4a)或凹部(4b)连续设置的肩部(4c),连接弯折部(2a)与肩部(4c)并使凸部(4a)与凹部(4b)相嵌合,从而使壁板(1、1)相互结合,并且,结合配件(4)在凸部(4a)及凹部(4b)的大致中心部分割为表面侧和里面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壁板,在一对表层板之间具有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板具有将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所述壁板具有结合配件,该结合配件具有凸部或凹部以及与该凸部或该凹部连续设置的肩部,将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肩部连接,并将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从而使壁板彼此结合,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在大致中心部分割为表面侧和里面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中,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端部与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伸出部平滑地连续设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中,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端部从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伸出部起呈锥状地连续设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中,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伸出部从所述肩部起呈锥状地连续设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肩部的表面或里面的至少一面侧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剂以外的方式。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肩部的所有连接方式均为粘接剂以外的方式。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肩部的连接方式为铆接、焊接、螺钉、小螺钉或螺栓中的任一种。

8.
  一种壁板的制造方法,所述壁板在一对表层板之间具有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第一工序,形成将所述表层板的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并形成结合配件,该结合配件具有将设有凸部或凹部以及与该凸部或该凹部连续设置的肩部的配件在大致中心部分割开来的形状;第二工序,连接所述弯折部以及所述肩部而制作出一对结合体;第三工序,在该结合体中配设内装材料;以及第四工序,使一对结合体贴合而形成一体。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壁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工序包括以下工序:涂敷工序,在所述结合体的表层板内表面或内装材料的表面涂敷粘接剂;密合工序,使各结合体的内侧相对而密合;以及位置调整工序,调整两结合体的贴合位置。

说明书

壁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船舶的居住区等场所的壁板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在壁板彼此的结合结构上具有特点的壁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于船舶的居住区等场所的壁板中,使用了例如图9~图11中所示的壁板。这里,图9所示为平板接头方式的壁板,图10所示为H型接头方式的壁板,图11所示为无接头方式的壁板。
在图9中,(A)为壁板的水平剖面图,(B)为壁板彼此结合前的状态,(C)为壁板彼此结合后的状态,(D)为平板接头方式的其他的现有例子。图9(A)所示的壁板91由以下部件构成:表层板92,其两端部向内侧弯折;表层板93,其两端部向内侧弯折并且形成有用于插入平板接头95的凹部93a;以及石棉94,填充于表层板92以及表层板93之间。而且,石棉94通过粘接剂与表层板92、93相接合。如图9(B)所示,如果将壁板91彼此的凹部93a的位置对准,在二者的凹部93a中插入平板接头95,并使壁板91彼此的端部相对,便成为图9(C)所示的状态。关于该壁板,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进行了公开。
非专利文献1:http://www.sba.fi/products/01-01-01_JMC_1_25_B-0.htm
此外,图9(D)所示的壁板96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表层板91,其两端部向内侧弯折;结合配件97,接合于表层板91的两端部并大致呈凹字状;以及石棉94,填充于表层板91之间。而且,石棉94通过粘接剂与表层板91以及结合配件97相结合。对于该壁板96,在结合配件97的凹部中插入平板接头95,从而使该壁板96彼此结合。关于与图9(D)所示的壁板96同类的壁板,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进行了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35688号公报
在图10中,(A)为壁板的水平剖面图,(B)为壁板彼此结合前的状态,(C)为壁板彼此结合后的状态。图10(A)所示的壁板101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表层板102,其两端部向内侧弯折并且形成有用于插入H型接头104的凹部102a;以及石棉103,填充于表层板102之间。而且,石棉103通过粘接剂与表层板102相结合。如图10(B)所示,如果将壁板101彼此的凹部102a的位置对准,在二者的凹部102a中插入H型接头104,并使壁板101彼此的端部相对,便成为图10(C)所示的状态。关于该壁板,在例如非专利文献2中进行了公开。
非专利文献2:
http://www.sba.fi/products/01-02-01_JMC_1_33_B-15.htm
在图11中,(A)为壁板的水平剖面图,(B)为壁板彼此结合前的状态,(C)为壁板彼此结合后的状态。(D)为无接头方式的其他的现有例子。图11(A)所示的壁板111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表层板112,其一端向内侧阶梯状弯折并且另一端向内侧折回;结合配件113,安装于表层板112的折回部分且大致呈コ字状;以及石棉114,填充于表层板112以及结合配件113之间。将该表层板112的弯折部与折回部的方向对齐而组装后,如图11(A)所示,便形成了凸部111a与凹部111b。而且,结合配件113夹持于表层板112的折回部,石棉114通过粘接剂与表层钢板112以及结合配件113相接合。如图11(B)所示,如果将壁板111彼此的凸部111a与凹部111b相对,一个壁板的凹部111b中插入另一个壁板的凸部111a,并使壁板111彼此的端部相对,便成为图11(C)所示的状态。关于该壁板,在例如非专利文献3中进行了公开。
非专利文献3:
http://sungmigc.en.ec21.com/product_detail.jsp?group_id=GC00723122&product_id=CA00723124&product_nm=Marine_fire_wall_panel
此外,图11(D)所示的壁板115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表层板116,其一端向内侧阶梯状弯折并且另一端向内侧折回;以及石棉117,填充于表层板116之间。图11(A)所示的配件113通过对表层板116自身进行加工成型来代用。而且,石棉117通过粘接剂与表层板116相接合。使壁板116彼此的凸部116a与凹部116b相对,一个壁板的凹部116b中插入另一个壁板的凸部116a,并使壁板116彼此的端部相对而将壁板116彼此结合。关于该壁板,在例如非专利文献4中进行了公开。
非专利文献4:http://www.waskorea.co.kr/wall_panel.html)
进而,对于无接头方式的壁板,如专利文献2及3所示,也公开了在两端部连接了大致呈凸字形状的配件或大致呈凹字形状的配件的壁板。这些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壁板在平板状的表层板的端部或在里面固定了大致呈凸字形状或大致呈凹字形状的配件。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353140号公报,图4及图5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217064号公报,图3
但是,上述的各种壁板,在用于房间的隔断等情况下,由于两表面均作为房间的墙壁使用,因而一般采用单价较高的表层板(例如表层钢板等)。因此,为了降低壁板的成本,必须尽量减少单价较高的表层板的使用量。此外,对用于船舶的居住区等场所的壁板还要求耐火性或耐热性等,因而不能轻视壁板之间的结合结构。
在图9(A)所示的壁板91以及图10(A)所示的壁板101中,由于对表层板93、102进行加工而形成凹部93a、102a,因此表层钢板的使用量比表层板92要多,成为成本增加的原因。例如,在壁板91、101宽度为600mm的情况下,宽约619mm的表层钢板对表层板92已经足够,而对表层板93、102,需要使用宽约702mm的表层钢板。此外,表层板93、102的两个端部的加工,是阻碍表层板93、102保持平面性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加工精度难以控制,因而在端部对接的情况下,在里面侧的对接部还可能产生间隙,并且在美观及耐火性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情况也不少。并且,壁板91、101在结合时由于要使用平板接头95或H型接头104,因此接头本身成为成本增加的原因,同时还会给搬运以及组装带来麻烦。此外,在图9(D)所示的壁板96中,虽然表层钢板的使用量较少,但是在使用了平板接头95这一点上也会出现同上述一样的问题,同时由于壁板96与结合配件97不是机械接合,所以难以保持壁板96相互对接部分的精度。
此外,图11(A)以及(D)中所示的壁板111、115虽然比图10(A)所示的壁板101对表层钢板的使用量少(600mm宽的壁板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宽约650mm的表层钢板),但是由于在端部形成了折回部,所以加工麻烦并成为成本增加的原因。而且,除了所述折回部的加工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之外,还具有在折回部产生膨胀、端部不能成为平板而妨碍美观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以及3所述的壁板中,由于采用了平板状的表层板,因而表层钢板的使用量最少,但是仍存在通过小螺钉或螺栓将大致为凸字形状或大致为凹字形状的配件进行固定时会妨碍美观的问题,而在通过粘接剂进行固定时,由于表层板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剥落所以存在耐火性及耐热性不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层板材料的使用量少、加工容易、耐火性及耐热性均能充分发挥且壁板彼此易于结合的壁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一对表层板之间具有内装材料的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板具有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所述壁板具有结合配件,该结合配件具有凸部或凹部以及与该凸部或该凹部连续设置的肩部;将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肩部连接,并将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从而使壁板彼此结合;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在大致中心部分割为表面侧和里面侧。
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端部可以与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伸出部分平滑地连续设置,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端部也可以从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伸出部分起呈锥状地连续设置,还可以是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伸出部分从所述肩部起呈锥状地连续设置。
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肩部的表面或里面的至少一面侧的连接方式,优选为粘接剂以外的方式,而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肩部的所有连接方式也可以为粘接剂以外的方式。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诸如铆接、焊接、螺钉、小螺钉或螺栓中的任意一种。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一对表层板之间具有内装材料的壁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第一工序,形成将所述表层板的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并且形成结合配件,该结合配件具有将设有凸部或凹部以及与该凸部或该凹部连续设置的肩部的配件在大致中心部分割开来的形状;第二工序,连接所述弯折部以及所述肩部而制作出一对结合体;第三工序,在该结合体中配设内装材料;以及第四工序,使一对结合体贴合而形成一体。
此外,所述第四工序也可以包括以下工序:涂敷工序,在所述结合体的表层板内表面或内装材料表面涂敷粘接剂;密合工序,使各结合体的内侧相对并密合;以及位置调整工序,调整两结合体的贴合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壁板及其制造方法,由于对表层板的两端仅进行弯折处理,因此表层板材料的使用量较少而且加工容易,即使在表层板材料的单价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成本。而且,由于采用了使结合配件的凸部与凹部嵌合以将壁板彼此结合的结构,因此壁板彼此结合时不需要使用接头,并能够降低成本,同时搬运及组装也变得容易。而且,由于采用了表层板的弯折部与结合配件的肩部相连接的结构,因此即使是在使用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连接部分也不会在表层板的表面露出,从而能够提高美观程度。而且,在使用了耐火材料或耐热材料之类的内装材料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了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则壁板即使处于高温之中表层板与结合配件也不会剥离。
而且,由于对结合配件在大致中心部进行分割,因而能够容易地从内侧及外侧接近全部的连接部分(表层板的弯折部与结合配件的肩部),因此即使采用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法也容易进行连接操作。而且,由于在结合配件的分割部分形成了间隙,因而能够使凸部与凹部易于嵌合,并且还能够通过分割部分的间隙来吸收制造公差或装配公差。
附图说明
图1为壁板的立体图,表示了本发明的壁板与结合配件的形状不同的参考实施方式。
图2为剖面图,表示了参考实施方式中的壁板彼此的结合部,(A)所示为结合前的状态,(B)所示为结合后的状态。
图3为示意图,表示了图1及图2所示的参考实施方式的壁板的制造方法,(A)表示第一工序,(B)表示第二工序,(C)表示第三工序,(D)表示第四工序。
图4为壁板的立体图,表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5为剖面图,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壁板彼此的结合部,(A)表示结合前的状态,(B)表示结合后的状态。
图6为示意图,表示了图4及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壁板的制造方法,(A)表示第一工序,(B)表示第二工序,(C)表示第三工序,(D)表示第四工序的涂敷工序,(E)表示第四工序的位置调整工序,(F)表示最终产品。
图7为壁板的剖面图,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表示第二实施方式,(B)表示第三实施方式,(C)表示第四实施方式。
图8为壁板连接部的剖面图,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表示第五实施方式,(B)表示第六实施方式,(C)表示第七实施方式。
图9表示了平板接头方式的壁板,(A)表示壁板的水平剖面图,(B)表示壁板彼此结合前的状态,(C)表示壁板彼此结合后的状态,(D)表示平板接头方式的其他现有例子。
图10表示了H型接头方式的壁板,(A)表示壁板的水平剖面图,(B)表示壁板彼此结合前的状态,(C)表示壁板彼此结合后的状态。
图11表示了无接头方式的壁板,(A)表示壁板的水平剖面图,(B)表示壁板彼此结合前的状态,(C)表示壁板彼此结合后的状态,(D)表示无接头方式的其他现有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4~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里,图1为壁板的立体图,表示了本发明的壁板与结合配件的形状不同的参考实施方式;图2为剖面图,表示了两个参考实施方式中的壁板彼此的结合部分,(A)表示了结合前的状态,(B)表示了结合后的状态。此外,图3表示了图1及图2所示的参考实施方式的壁板的制造方法。
如图1及图2所示,参考实施方式的壁板为在一对表层板2、2之间具有内装材料3的壁板1,表层板2具有将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2a,并具有结合配件4,该结合配件4具有凸部4a或凹部4b以及与凸部4a或凹部4b连续设置的肩部4c,将弯折部2a与肩部4c相连接,并使凸部4a与凹部4b相嵌合,从而使壁板1、1彼此结合。
所述表层板2可以根据壁板1的用途而采用各种材料,例如对使用于船舶的居住区的壁板可以采用表层钢板。如图1所示,各表层板2在使用状态下的宽度(W)方向的两端部向内侧弯折。该弯折部2a的宽度设置为与结合配件4连接所需的宽度即可,例如,对于宽(W)600mm×高(H)2200mm×厚(T)25mm的壁板,在连接方法为铆接的情况下,各为4~10mm左右便足够。因此,在制作表层板2时能够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量。而且,对于弯折部2a,由于仅对表层板2的两端部进行约90°的弯折,因此易于加工,并且对表层板2的露出部分的平面性也影响较少。此外,对于表层板2与结合配件4的连接,在使用螺钉、小螺钉、螺栓等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弯折部2a预先开出连接孔。
对于所述内装材料3,根据壁板1的用途可以采用各种材料,例如在用于船舶的居住区的壁板那样要求耐火性或耐热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石棉。虽然图1所示的情况是安装材料3填充于表层板2与结合配件4的全部的内部空间,但是不一定要将内装材料3填充于内部空间整体,可以局部配设在表层板2之间,也可以省略向间隙狭小的结合配件4内部的填充。
所述结合配件4,存在具有凸部4a的结合配件和具有凹部4b的结合配件两种,如图1所示,一般是在表层板2的一端连接具有凸部4a的结合配件,在另一端连接具有凹部4b的结合配件。这些结合配件4可以使用单价较低的铁板来制作。图2(A)所示的凸部4a的宽度Th与肩部4c的宽度Ts优选设定为满足Th/Ts≥3/4的条件,最好为Th/Ts=1程度。例如,在厚度(T)为25mm的壁板1的情况下,优选设定为(Th,Ts)=(9mm,8mm),而在厚度(T)为50mm的壁板1的情况下,优选设定为(Th,Ts)=(34mm,8mm)或(18mm,16mm)。此外,对于肩部4c的宽度Ts的设定,忽略表层板2的厚度。
此外,图2(A)所示的凸部4a的宽度Th与肩部4c的宽度Ts的设定范围的下限,考虑到板材的90°弯折加工,优选设定为约4mm。因此,在厚度(T)为25mm的壁板1的情况下,若肩部4c的宽度Ts设定为4mm,则凸部4a的宽度Th为17mm。而且,若凸部4a的宽度Th设定为4mm,则肩部4c的宽度Ts为10.5mm。即,对于厚度(T)为25mm的壁板1,可以在4mm≤Ts≤10.5mm、4mm≤Th≤17mm的范围内进行设定。此外,对于厚度(T)为50mm的壁板1,若肩部4c的宽度Ts设定为4mm,则凸部4a的宽度Th为42mm。而且,若凸部4a的宽度Th设定为4mm,则肩部4c的宽度Ts为23mm。即,对于厚度(T)为50mm的壁板1,可以在4mm≤Ts≤23mm、4mm≤Th≤42mm的范围内进行设定。根据嵌合的凸部4a的宽度Th来决定凹部4b的宽度。
此外,凸部4a及凹部4b不限于是截面コ字形状,可以是截面U字形状,也可以是截面无下底梯形形状(没有下底的梯形形状),也可以是截面V字形状。此外,虽然在图1中具有凸部4a的结合配件4和具有凹部4b的结合配件4均具有跨越壁板1的高度方向上的全部区域的长度,但是,在耐火性或耐热性没有这么高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缩短具有凸部4a或凹部4b的结合配件的长度,还可以在能够结合的范围内部分地设置。此外,对于仅在其一端与其他壁板1嵌合的壁板1,可以在表层板2的一端连接具有凸部4a或凹部4b的结合配件4,而在另一端连接平板状的结合配件。
结合配件4的肩部4c,如图1及图2所示,形成为截面L字形状。此情况下,肩部4c的一个表面与表层板2的弯折部2a接触,而另一表面与表层板2的里面接触,从而在壁板1的制造时容易对表层板2进行定位。当然,肩部4c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仅与表层板2的弯折部2a接触的表面的平板形状。此外,也可以相对于凸部4a或凹部4b部分地(仅与弯折部2a连接所需的部分)连续设置肩部4c。在表层板2与结合配件4连接使用螺钉、小螺钉、螺栓等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肩部4c预先开出连接孔。
所述表层板2(弯折部2a)与所述结合配件4(肩部4c)的连接方式,优选使用粘接剂以外的方式,例如可以考虑采用铆接、焊接、螺钉、小螺钉、螺栓等。如图1所示,可以沿着弯折部2a的高度(H)方向部分地设置连接部2b。此处,“铆接”是指“将两片薄板重合,通过将两片同时压入圆筒形状的模具并冲压成型,从而使薄板彼此连接的方法”。例如,每隔300mm铆接一次。如上采用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是因为在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如果壁板1处于高温状态下,则存在粘接剂熔化或蒸发并导致壁板1垮坏的可能性。如果采用所述的机械或物理的连接方式,只要部件不处于能使其熔化的高温下,就不会存在壁板1的连接松开垮坏的危险。在作为这种连接方式采用诸如铆接或焊接等在连接部2b的外侧与内侧的两个表面均需要使用工具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制造上的制约,仅能在壁板1的表面或里面的一面侧采用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而在另一面侧采用粘接剂、螺钉、小螺钉等不需要在连接部的两侧都使用工具的连接方式。
对于所述的壁板1,如图2所示,通过凸部4a与凹部4b的嵌合来连接壁板1、1彼此。即,参考实施方式的壁板1属于无接头方式的壁板。由于采用了这种无接头方式,所以不需要壁板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接头,并且能降低成本也易于搬运和组装。此外,如图2(A)所示,由于凸部4a或凹部4b的宽度Th取值充分,从而能够提高壁板1的嵌合部分的强度,并能够减少搬运时以及组装时产生的嵌合部分的塑性变形。此外,如图2(B)所示,由于在表层板2的弯折部2a及凸部4a或凹部4b的侧面的两平面是平面接触,因而即使是将其设置于例如船舶的居住区等能产生振动的地方,也能够减少由于振动造成的变形或噪音。
下面,参照图3说明图1及图2所示的参考实施方式的壁板1的制造方式。并且在图3中,(A)表示第一工序,(B)表示第二工序,(C)表示第三工序,(D)表示第四工序。
在图3(A)所示的第一工序中形成将表层板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2a,并且形成具有凸部4a或凹部4b以及肩部4c的结合配件4。即第一工序为进行表层板2与结合配件4的加工、制作的工序。
在图3(B)所示的第二工序中,连接弯折部2a与肩部4c以制作出结合体5。此时连接方式采用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特别地,由于在此阶段能够在连接部的内侧与外侧的两个表面配置工具,所以能够采用铆接或焊接的连接方式。
在图3(C)所示的第三工序中,在结合体5中配设内装材料3。此处,虽然图示了在结合体5的内部整体都填充石棉等内装材料3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部分地配设内装材料3。此外,内装材料3优选通过粘接剂等粘固于表层板2或结合配件4上。例如,可以在表层板2或结合配件4的内表面涂敷粘接剂,并将块状凝固的石棉粘结、固定于表层板2或结合配件4的内表面。
在图3(D)所示的第四工序中,在配设了内装材料3的结合体5上,覆盖在第一工序里制作好的另一块表层板2而形成一体,完成壁板1的制作。此时,由于不能向结合体5的内部插入工具,所以像以往一样通过粘接剂来接合,或者采用螺钉、小螺钉、螺栓等仅从外侧便能够连接弯折部2a与肩部4c的连接方式。在仅在一侧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虽然与以往一样仍存在耐火性或耐热性的问题,但由于至少在一侧的表面采用了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因此可以认为壁板1整体的耐火性或耐热性得到提高。此外,在壁板1的使用状态下,可以将采用了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的表面设置在耐火性或耐热性要求更高的一侧。
下面,使用图4~图6说明本发明的壁板的第一实施方式。此处,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壁板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壁板彼此的结合部的剖面图,(A)表示结合前的状态,(B)表示结合后的状态。此外,对于表层板2,由于与参考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壁板6采用了结合配件7,该结合配件7具有将参考实施方式的结合配件4在凸部4a及凹部4b的大致为中心的位置分割为表面侧和里面侧的形状。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配件7设置于壁板6的宽度(W)方向的两端侧的表面及里面的四个位置,由其中一端侧的一对结合配件7、7作为整体形成凸部7a,由另一端侧的一对结合配件7、7作为整体形成凹部7b。此外,同结合配件4一样,在凸部7a与凹部7b上连续设置了截面L字形状的肩部7c。
此外,如图5所示,凸部7a与凹部7b的各端部7d与凸部7a与凹部7b的各伸出部分7e平滑地连续设置,并且在壁板6的厚度(T)方向上相对的各端部7d间设置了间隙C。对于形成图5(A)所示的结合配件7的凸部7a的部分的宽度Tt及肩部4c的宽度Ts,优选设定为满足Tt/Ts≥3/8的条件,最好为Tt/Ts=1/2程度。例如,对于厚度(T)为25mm的壁板6,优选设定为(Tt,Ts,C)=(4mm,8mm,1mm),而对于厚度(T)为50mm的壁板6,优选设定为(Tt,Ts,C)=(4mm,8mm,26mm)或(8mm,16mm,2mm)。此外,肩部7c的宽度Ts的设定忽略表层板2的厚度。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不论壁板6的厚度(T)的大小,均能够使用同一尺寸的表层板2与结合配件7,通过调节内装材料3及间隙C的大小,能够容易地对应不同的尺寸。而且,由于在结合配件7上设置了间隙C,在如同从图5(A)的状态变为图5(B)的状态那样将凸部7a嵌合于凹部7b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凸部7a插入凹部7b,并能够吸收制造公差或装配公差等。此外,为了耐火性及耐热性,优选如图5所示在凸部7a及凹部7b的内部还配设内装材料3,但是也可以在此部分中不配设内装材料3。
形成图5(A)所示结合配件7的凸部7a的部分的宽度Tt与肩部7c的宽度Ts的设定范围的下限,考虑到板材的90°弯折加工,优选设定为约4mm。此外,考虑到其效果,间隙C优选最低设置为1mm左右。因此,对于厚度(T)为25mm的壁板6,若肩部7c的宽度Ts设定为4mm并且间隙C设定为1mm,则形成凸部7a的部分的宽度Tt为8mm。而若形成凸部7a的部分的宽度Tt设定为4mm并且间隙C设定为1mm,则肩部4c的宽度Ts为8mm。即,对于厚度(T)为25mm的壁板6,可以在4mm≤Ts≤8mm、4mm≤Tt≤8mm的范围内进行设定。这里,若宽度Ts与宽度Tt都设定为4mm,则间隙C为最大(9mm)。因此,间隙C可以设定在1mm≤C≤9mm的范围内。此外,对于厚度(T)为50mm的壁板6,若肩部7c的宽度Ts设定为4mm并且间隙C设定为1mm,则形成凸部7a的部分的宽度Tt为20.5mm。而若形成凸部7a的部分的宽度Tt设定为4mm并且间隙C设定为1mm,则肩部4c的宽度Ts为20.5mm。即,对于厚度(T)为50mm的壁板6,可以在4mm≤Ts≤20.5mm、4mm≤Tt≤20.5mm的范围内进行设定。这里,若宽度Ts与宽度Tt都设定为4mm,则间隙C为最大(34mm)。因此,间隙C可以设定在1mm≤C≤34mm的范围内。此外,根据形成所嵌合的凸部7a的部分的宽度Tt来设定形成凹部7b的部分的宽度。
下面,参照图6说明图4及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壁板6的制造方法。而且,在图6中,(A)表示第一工序,(B)表示第二工序,(C)表示第三工序,(D)表示第四工序的涂敷工序,(E)表示第四工序的位置调整工序,(F)表示最终产品。
在图6(A)所示的第一工序中,形成将表层板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2a,并且形成结合配件7,该结合配件7具有将设有凸部7a或凹部7b以及肩部7c的配件在大致中心部分割开来的形状。即第一工序为进行表层板2与结合配件7的加工、制作的工序。
在图6(B)所示的第二工序中,连接弯折部2a与肩部7c以制作出一对结合体8、8。此时连接方式采用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特别地,由于能够在连接部的内侧与外侧的两个面配置工具,所以能够采用铆接或焊接的连接方式。
在图6(C)所示的第三工序中,在结合体8中配设内装材料3。例如内装材料3如下配设即可:将内装材料3分割为凸部7a的间隙中配设的内装材料3a、凹部7b的两处间隙中配设的内装材料3b、凸部7a与凹部7b之间被表层板2所夹持的部分中配设的内装材料3c,在一侧的结合体8中配设三块内装材料3a、3b、3c,而在另一侧结合体8中配设一块内装材料3b。此外,可以将凸部7a与凹部7b的间隙中配设的内装材料3a、3b省略,也可以局部地配设内装材料3c。此外,优选通过粘接剂等将内装材料3粘固于表层板2或结合配件7。例如,可以在表层板2或结合配件4的内表面涂敷粘接剂,并将块状凝固的石棉粘结、固定于表层板2或结合配件7的内表面。此外,也可以在内装材料3的表面涂敷粘接剂。
在图6(D)~(F)所示的第四工序中,将配设了内装材料3a、3b、3c的一对结合体8贴合使其一体化,从而完成壁板6。该第四工序包括:涂敷工序,在一侧结合体8(图中上侧的结合体8)的表层板2及结合配件7的内表面上涂敷粘接剂;密合工序(参见图6(D)),使各结合体8的内侧相对而沿箭头方向密合;以及位置调整工序(参见图6(E)),沿箭头方向调整两结合体8、8的贴合位置。
根据该制造方式,由于能单独制造出形成壁板6的表面的一对结合体8、8,所以在表层板2与结合配件7的所有的连接部2b上,能容易地采用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也能采用诸如铆接或焊接这样的在连接部分的内侧和外侧都需要工具的连接方式。此外,由于通过冲压等加压方式能够调整表里一对结合体8、8的位置,所以能正确且容易地拼出壁板6的端面。此外,虽然结合体8的接合采用了粘接剂9,但是由于凸部7a嵌合于凹部7b,并且各连接部通过粘接剂以外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所以即使假设壁板6处于足以使粘接剂9溶解或蒸发的高温中,也能够防止壁板6的损坏,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及耐热性。
以下参照图7与图8继续对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这里,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壁板的剖面图,(A)所示为第二实施方式,(B)所示为第三实施方式,(C)所示为第四实施方式。此外,图8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壁板结合部的剖面图,(A)所示为第五实施方式,(B)所示为第六实施方式,(C)所示为第七实施方式。
图7所示的变形例是壁板6的端部的形状及肩部7c的形状不同的变形例。图7(A)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结合配件7的肩部7c处采用了不是截面L字形状而是截面平板形状。图7(B)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在壁板的一端形成凸部7a,而另一端没有设置凹部7b而是形成平整的端部。这种情况下,使用例如截面L字形状的配件9连接在表层板2的弯折部2a,来代替具有凹部7b的结合配件7。而且,结合配件7的肩部7采用了平板形状。图7(C)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在壁板的一端形成凹部7b,而另一端没有设置凸部7a而是形成平整的端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例如平板形状的结合配件9连接在表层板2的弯折部2a,来代替具有凸部7a的结合配件7。而且,结合配件7的肩部7c采用了截面L字形状。壁板6的端部的形状及肩部7c的形状的组合不限于图示的情况。例如,可以在两端部均设置凸部7a,也可以在两端部均设置凹部7b。
图8所示的变形例是结合配件7的端部的形状不同的变形例。图8(A)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凸部7a及凹部7b的端部7d、伸出部7e、肩部7c分别以约90°的角度连续设置。在图8(B)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凸部7a与凹部7b的端部7d从伸出部7e起锥状地连续设置而成。此处“锥状”的意思是指端部7d与伸出部7e的夹角在0~90°的范围内,以在壁板6的厚度方向上对置的端部7d的间隙从与伸出部7e连续设置的部分开始渐渐变窄的方式连续设置的情况。并且,如图所示,凹部7b也形成为与凸部7a大致相同的形状,从而在凹部7b中能嵌合凸部7a。在图8(C)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中,凸部7a与凹部7b的伸出部7e从肩部7c开始锥状地连续设置。即是没有端部7d的情况。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在上端及下端设置凸部7a与凹部7b,也可以使用隔音材料作为内装材料3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这是显而易见的。

壁板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壁板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壁板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壁板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壁板及其制造方法.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表层板材料的使用量少、加工容易、耐火性及耐热性均能充分发挥且壁板彼此易于结合的壁板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壁板为在一对表层板(2、2)之间具有内装材料(3)的壁板(1),表层板(2)具有将两端向内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2a),具有结合配件(4),该结合配件(4)具有凸部(4a)或凹部(4b)以及与凸部(4a)或凹部(4b)连续设置的肩部(4c),连接弯折部(2a)与肩部(4c)并使凸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