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热水提供装置的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用电器领域,涉及冰箱,尤其是能提供热水的冰箱。
背景技术
现在冰箱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新颖、时尚的多功能冰箱渐渐被现今越来越多的小康家庭所青睐。而在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产品只是具有传统制冷、制冰水功能的冰箱,这种类型的产品没有在功能领域有所突破。
现有一些冰箱,在产品的门体上附有饮冰水装置,该装置只能制冷水供饮用,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过滤的自来水经过管路,在蒸发器旁边的储液桶达到降温的目的,再经过水管路,阀门达到控制出水口,通过开关打开阀门,以供人们使用。即人们想饮用冰水时,杯子或手接触到出水开关就可流出;但对于那些想喝热饮的人们来说,他们的需求不能通过现有的冰箱得到实现,因为普通冰箱一般没有流水饮用功能,即便在某些高档冰箱上有也只有制冷水功能,目前在提供热水功能方面还是空白;而需要用其他家用设备加热烧水才能饮用,比较麻烦,耽误等待时间,且另外购置加热烧水的设备会增加消费支出、增加对室内可用空间的占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热水提供装置的冰箱,可即时提供热水供人们饮用与使用,给生活带来便利。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带有热水提供装置的冰箱,包括制冷部分,箱体,还包括热水提供装置,该热水提供装置设置有开关和热水出口外露于箱体。
进一步,该热水提供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水源连接管,水量流速调节阀,净水装置,给水软管,水管,加热部,热水出口。
该加热部由加热器密布于水管表面构成,延伸到热水出口端。
该加热器采用康铜加热丝,表面硅橡胶绝缘,紧密螺旋缠绕于水管表面,金属板对夹固定。
该加热器为恒温加热器,其上设置有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外部传感器。
该加热部的水管为倒U形。
水源连接管、水量流速调节阀、净水装置、给水软管四个器件固定于冰箱后背板,后背板中上部有进水开口,可与外部水源管连接;水管及加热器组件整体发泡固定于冰箱体内,水管末端接到门体上的热水出口,出水口附件设置触动开关。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功能冰箱,能够即时应客户的要求流出热水,即只要按动触动开关后,很短的时间后就会有大概90度左右的热水从出水口流出,方便、快捷,使人们在使用冰箱制冷这个传统功能以外,还能以其提供的热水进行饮用、泡咖啡、泡面等日常使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带有热水饮用装置的冰箱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水饮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2,本发明的冰箱与现有冰箱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传统的制冷部分,本发明的冰箱还包括热水提供装置。
该热水提供装置主要包括:水源连接管1;水量流速调节阀2;净水装置3;给水软管4;水管5;恒温加热器6;触动开关7。
除了触动开关7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热水出口外露,水源连接管1、水量流速调节阀2、净水装置3、给水软管4、水管5、恒温加热器6都设置于冰箱箱体内。
如图2所示,例如可以使用自来水作为水源,通过水源连接管1流进水量流速调节阀2,该水量流速调节阀2的进水流量初期设定(水量流速调节阀2可由市场采购),通过触动开关7可以控制阀门开或者关的状态(触动开关7可由市场采购);水流过滤净水装置3(可由市场采购.),过滤后经过给水软管4和水管5,给水软管4的作用是连接前后两个水管,因为市场上销售的净水装置3一般都接有出水口,出水口与金属水管5之间的连接需要有连接装置,此处采用给水软管4,是管管之间过盈配合。到达加热部6;加热部6的构成:加热器密布于水管表面,一直延伸到出水口端,加热器采用康铜加热丝,表面硅橡胶绝缘,紧密螺旋缠绕于水管表面,金属板对夹固定,加热部的水管为倒U形,具体如图2所示。加热器可采用恒温加热器,例如PTC恒温加热片,其带有外部传感器,具有过热保护功能,加热器温度控制在小于100摄氏度;当触动开关动作,则加热器立即开始加热。很短的时间(一般2-3秒)即达到所设定的温度。由于触动开关使控制阀在″开″状态,水便顺着加热管路达到加热的目的。触动开关动作后加热即刻进行,2-3秒后电子调节阀动作,有热水流水。触动开关一直打开,会一直有热水流出。可以通过程序控制来实现。
冰箱内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水源连接管1、水量流速调节阀2、净水装置3、给水软管4四个器件固定于冰箱后背板,后背板中上部有进水开口,与外部水源,例如自来水管连接;水管5及加热器组件6整体发泡固定于冰箱体内,水管U型部分密布加热丝,表面硅橡胶绝缘,金属板对夹固定。水管末端接到门体上的出水口,出水口附件附有触动开关以控制系统是否动作。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对于本发明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