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为了确保站台上乘客的安全, 优选发生异常时周围的乘客能手动简单地打 开防止落下栅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装置, 其能够抑制所设置的场所及其环境对于可应 用范围的限制, 而且能提高发生异常时周围人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达成其目的, 本发明的门装置具备如下构成。
固定支柱分别立设于出入口的两侧。在每个固定支柱上, 以相对于该固定支柱沿 着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可动支柱。进而, 止动部件跨设于 2 根可动支柱之间。
因此当把可动支柱降低到下限水平时, 止动部件处于几十 cm ~ 1m 左右的高度, 当 把可动支柱提起至上限水平时, 即使止动部件到达 2m 左右的高度, 也能抑制固定支柱和可 动支柱的高度。因此, 能抑制所设置的场所及其环境对可应用范围的影响。尤其在用于站 台的情况下, 能充分抑制所停靠的列车的种类和站台的天花板高度等环境带来的限制。
还可以构成为以能够相对于跨设的 2 根可动支柱沿着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 安装止动部件。
另外, 固定支柱在内部具有 : 第 1 平衡部, 其对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可动 支柱施加朝上方提起的作用力 ; 以及第 1 滑动抑制机构部, 其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安 装的可动支柱位于下限位置时, 抑制该可动支柱由于第 1 平衡部的作用力向上方滑动。通 过第 1 平衡部与第 1 滑动抑制机构部获取平衡, 使得可动支柱不会相对于固定支柱自然地 向上方滑动。
第 1 平衡部例如构成为将丝线缠绕于安装于上方的定滑轮, 其中该丝线一端与可 动支柱连结, 另一端与重物或恒定荷重弹簧等连结, 对可动支柱施加朝上方提起的作用力。 另外, 第 1 滑动抑制机构部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可动支柱或与该可动支柱连结的部件等中形 成半球形状的凹部, 设置当可动支柱位于下限位置时, 嵌入到半球形状的凹部中的球状的 挡块部件。另外, 对于该挡块部件, 优选利用弹簧等弹性体向可动支柱侧施力。
因此, 通过握持止动部件等, 施加将可动支柱向上方提起的力, 从而能解除第 1 滑 动抑制机构部对可动支柱向上方的滑动的抑制, 此后通过重物和恒定荷重弹簧等产生的作 用力, 能够简单地使可动支柱向上方滑动。
因此当异常产生时, 周围的人能够简单地通过手动使可动支柱向上方滑动, 确保 通道。由此提高了异常产生时周围人的安全性。
另外, 即使在以相对于跨设了止动部件的 2 根可动支柱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自由滑 动的方式安装的情况下, 与上述可动支柱同样地, 只要可以设置以下部件即可 : 第 2 平衡 部, 其对以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止动部件施加向上方提起的作用力 ; 以及第 2 滑动抑制 机构部, 其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止动部件位于下限位置时, 抑制该止动部件通 过第 2 平衡部的作用力向上方滑动。
根据本发明, 能够抑制所设置的场所及其环境对于可应用范围的限制, 而且能提 高周围人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图 1 是表示防止落下栅栏的设置例的概要图。
图 2 是从与列车车门相对的车站侧观察的可动栅栏的概要平面图。
图 3 是表示可动栅栏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
图 4 是说明从可动栅栏的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 5 是说明从可动栅栏的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 6 是表示一侧的固定支柱和可动支柱的内部构成的概要图。
图 7 是表示一侧的固定支柱和可动支柱的内部构成的概要图。
图 8 是表示一侧的固定支柱和可动支柱的内部构成的概要图。
标号说明
1 可动栅栏 ; 11 固定支柱 ; 12 可动支柱 ; 13 上侧止动杆 ; 14 下侧止动杆 ; 21、 22 驱 动滑轮 ; 23 无端带 ; 24 连结部件 ; 24a 凹部 ; 25 挡块 ; 26 弹簧 ; 27 定滑轮 ; 28 丝线 ; 29 重物 ; 31、 32 驱动滑轮 ; 33 无端带 ; 34 连结部件 ; 34a 凹部 ; 35 挡块 ; 36 弹簧 ; 37 定滑轮 ; 38 丝线 ; 39 恒定荷重弹簧 ; 50 控制部 ; 51 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 52 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 53 止动杆 驱动控制部 ; 54 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 55 通信部 ; 56 告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门装置的实施方式。其中, 以用于防止在站台等待列车的 乘客从站台落入轨道内的防止落下栅栏为例来说明。
图 1 是表示站台的防止落下栅栏的设置例的概要图。图 1(A) 是从上方观察站台 的平面图, 图 1(B) 是从相对侧观察站台侧端部的平面图。如图 1 所示, 该防止落下栅栏具 有沿着站台的侧端部以适当间隔 (2m ~ 3m 间隔 ) 设置的多个可动栅栏 1。各可动栅栏 1 相 当于本发明所述的门装置。
如上所述, 列车因其种类不同而车门间隔也不同。该防止落下栅栏与停靠于所设 置的站台上的列车的种类无关, 都能使可动栅栏 1 与这些列车的车门相对, 因此比停靠于 站台的列车的车门宽度宽。通过打开可动栅栏 1, 能确保上下列车的乘客的通道。而通过 关闭可动栅栏 1, 能防止位于站台上的乘客等落入轨道内。另外, 为了防止位于站台上的乘 客等从相邻的可动栅栏 1 之间落入轨道内, 在相邻的可动栅栏 1 之间跨设了固定杆 2。图 1 示出了在相邻的可动栅栏 1 之间上下并排跨设了 2 根固定杆 2 的例子, 而固定杆 2 的数量 既可以为 1 根, 也可以为 3 根以上。
并且, 可动栅栏 1 对于停靠于站台的每种列车, 只要与该列车的全部车门相对即 可, 即使存在与并非列车门的部分相对的部分也不会存在特别的问题。
图 2 是从与列车车门相对的站台侧观察的平面图。图 2 是可动栅栏关闭的状态 ( 关闭状态 )。
该可动栅栏 1 具有 2 根固定支柱 11、 2 根可动支柱 12、 2 根止动杆 13、 14。固定支 柱 11 立设于站台的侧端部。在站台上, 在固定支柱 11 的设置位置安装有底座。2 根固定支 柱 11 之间就是上下列车的乘客的通道。 换言之, 2 根固定支柱 11 设置成与停靠于站台的列 车种类无关, 均覆盖各列车的车门相对的位置。固定支柱 11 的高度为 130 ~ 150cm 左右。 另外, 固定支柱 11 是能承受 100kgf 左右的承重的钢材。
并且, 关于止动杆 13、 14, 只要能限制乘客等的通行即可, 也可以置换为绳索、 板
等。 在每个固定支柱 11 上, 以相对于该固定支柱 11 沿着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的方式 安装有 2 根可动支柱 12。可动支柱 12 安装于固定支柱 11 的背面 ( 轨道侧 )。可动支柱 12 是高度为 130cm 左右的钢材。止动杆 13、 14 上下并排跨设于 2 根可动支柱 12 之间。处于 上侧的止动杆 13( 以下也称之为上侧止动杆 13) 固定于可动支柱 12 的上端部附近。另一 方面, 位于下侧的止动杆 14( 以下也称之为下侧止动杆 14) 以相对于可动支柱 12 能沿着上 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
当可动栅栏 1 处于图 2 所示关闭状态时, 上侧止动杆 13 处于距离站台上表面 130cm 左右的高度, 下侧止动杆 14 处于距离站台上表面 65cm 左右的高度。止动杆 13、 14 例 如是外径为 48mm、 厚度为 3.5mm 的 PC 管。当可动栅栏 1 处于关闭状态时, 下侧止动杆 14 处 于防止幼儿 (2 岁幼儿的身高 80 ~ 90cm) 和轮椅乘客 ( 轮椅的乘坐高度 60cm 左右 ) 通过 站台上表面与下侧止动杆 14 之间落入轨道内的高度。另外。下侧止动杆 14 还是位于站台 上的乘客等不易跨过的高度。
另外, 在相邻的可动栅栏 1 之间将上述 2 根固定杆 2 上下排列跨设于固定支柱 11 上。下侧的固定杆 2 处于距离站台上表面 65cm 左右的高度, 上侧的固定杆 2 处于距离站台 上表面 130cm 左右的高度。固定杆 2 例如是外径为 50mm、 厚度为 2mm 的 SUS 管。如上, 由于 固定杆 2 安装于固定支柱 11 上, 因此无需另外准备安装固定杆 2 的支柱, 既能无损站台的 美观, 又能抑制防止落下栅栏的设置成本。
图 3 是表示该可动栅栏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框图。该可动栅栏 1 具有控制部 50、 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止动杆驱动电动 机 54、 通信部 55、 告知部 56。
控制部 50 控制可动栅栏 1 各部分的动作。如上所述, 可动栅栏 1 在乘客通道的两 侧设置了固定支柱 11, 而且以相对于该固定支柱 11 可沿着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 了可动支柱 12。可动栅栏 1 对每个固定支柱 11 设置了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可动支柱 驱动控制部 51 按照来自控制部 50 的指示, 以使得 2 根可动支柱 12 以大致相同高度进行移 位的方式, 对设置于 2 根固定支柱 12 的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进行连动控制。
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固定支柱 11 在内部撑设有沿上下方向被旋转驱动的无 端带。可动支柱 12 与设置于固定支柱 11 内部的无端带接合。该无端带通过可动支柱驱动 电动机 52 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可动支柱 12 伴随着无端带的旋转, 相对于固定支柱 11 在上下方向滑动。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能够向正方向 ( 可动支柱 12 上升的方向 ) 和反 方向 ( 可动支柱 12 下降的方向 ) 旋转。
并且, 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具有对可动支柱 12 相对于固定支柱 11 的位置处于 下限位置的情况以及可动支柱 12 相对于固定支柱 11 的位置处于上限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 的传感器 ( 未图示 )。另外, 还构成为通过设置于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编码器获得伴 随着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驱动量的可动支柱 12 的位移量。
另外, 可动栅栏 1 在以相对于 2 根固定支柱 11 可沿着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 装的可动支柱 12 之间跨设了 2 根止动杆 13、 14。如上所述, 上侧止动杆 13 固定于可动支柱 12 的上端部附近。另外, 下侧止动杆 14 以相对于可动支柱 12 可沿着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 方式安装。可动栅栏 1 对每个可动支柱 12 设置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按照来自控制部 50 的指示, 以使得下侧止动杆 14 的两端相对于可动支柱 12 以大致相同 高度移位的方式, 对设置于 2 根可动支柱 12 上的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进行连动控制。
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可动支柱 12 在内部撑设有沿着上下方向被旋转驱动的 无端带。下侧止动杆 14 与该无端带连结。该无端带通过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驱动力而 被旋转驱动。 下侧止动杆 14 伴随着无端带的旋转, 相对于可动支柱 12 在上下方向滑动。 止 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能够向正方向 ( 下侧止动杆 14 上升的方向 ) 和反方向 ( 下侧止动杆 14 下降的方向 ) 旋转。
并且, 上侧止动杆 13 用作撑设无端带的轴。并且, 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具有对下 侧止动杆 14 相对于可动支柱 12 的位置处于下限位置的情况以及下侧止动杆 14 相对于可 动支柱 12 的位置处于上限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 未图示 )。另外, 还构成为通过 设置于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上的编码器获得伴随着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驱动量的下侧 止动杆 14 的位移量。
通信部 55 控制与停靠于站台的列车和设置于乘务员室的管理装置等上位装置之 间的通信。与列车的通信是经由周知的无线转发机进行的。告知部 56 对乘客和乘务员等 进行基于声音等的报警告知。 接着简单说明该可动栅栏 1 的开闭动作。图 4 是说明该可动栅栏从关闭状态向打 开状态的变化的图。
可动栅栏 1 通常处于关闭状态, 当列车到达站台时, 转移到打开状态。而当乘客上 下列车完毕后, 转移到关闭状态。可动栅栏 1 转移到关闭状态后, 列车发车。
当可动栅栏 1 在通信部 55 接收到打开指示时, 由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驱动可 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使可动支柱 12 向上方滑动。图 4(A) 表示可动栅栏 1 的关闭状态。 此时, 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进行使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 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 使可动支柱 12 向上方滑动。例如使可动支柱 12 以 40cm/s 向上方滑 动。此时, 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正向旋转。当可动支柱 12 到达上限位置处时, 可动支柱 驱动控制部 51 停止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参见图 4(B))。
此后, 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驱动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使下侧止动杆 14 向上方滑 动。此时, 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进行使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 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 使下侧止动杆 14 向上方滑动。例如使下侧止动杆 14 以 40cm/s 向上 方滑动。另外, 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正向旋转。当下侧止动杆 14 到达上限位置处时, 止动 杆驱动控制部 53 停止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参见图 4(C))。该状态为打开状态。处于该打 开状态时, 下侧止动杆 14 处于距离站台上表面 2m 左右的高度。
接着说明可动栅栏 1 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图 5 是说明可动栅栏从 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 5(A) 与图 4(C) 同样表示可动栅栏 1 的打开状态。
当可动栅栏 1 在通信部 55 接收到关闭指示时, 由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驱动可 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使可动支柱 12 向下方滑动。 此时, 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进行使可 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 使可动支柱 12 向 下方滑动。例如使可动支柱 12 以 40cm/s 向下方滑动。另外, 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反向 旋转。当可动支柱 12 到达下限位置处时, 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停止可动支柱驱动电动 机 52( 参见图 5(B))。
此后, 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驱动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使下侧止动杆 14 向下方滑 动。此时, 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进行使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 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 使下侧止动杆 14 向下方滑动。例如使下侧止动杆 14 以 40cm/s 向下 方滑动。另外, 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反向旋转。当下侧止动杆 14 到达下限位置处时, 止动 杆驱动控制部 53 停止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参见图 5(C))。该状态为关闭状态。图 5(C) 是与图 4(A) 相同的关闭状态。
接着说明可动支柱 12 相对于固定支柱 11 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机构以及下侧止动杆 14 相对于可动支柱 12 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机构。图 6 是表示一侧的固定支柱和可动支柱的 内部构成的概要图。 另外, 图 6 示出可动支柱 12 和下侧止动杆 14 位于下限位置的状态 ( 可 动栅栏 1 关闭的状态 )。
并且, 构成可动栅栏 1 的另一侧的固定支柱 11 和可动支柱 12 的内部构成也为图 6 所示的构成。
固定支柱 11 在上下排列配置的驱动滑轮 21、 22 上撑设有无端带 23。可动支柱驱 动电动机 52 向位于下侧的驱动滑轮 22 赋予驱动力。如上所述, 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是 通过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 51 进行驱动控制的。 可动支柱 12 通过连结部件 24 与撑设于驱动滑轮 21、 22 上的无端带 23 连结。因 此当位于下侧的驱动滑轮 22 通过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驱动力而被驱动, 无端带 23 沿 上下方向被旋转驱动时, 可动支柱 12 与该无端带 23 一起沿上下方向滑动。
另外, 如图所示, 连结部件 24 形成半球形状的凹部 24a。 另外, 在固定支柱 11 的内 部设有当可动支柱 12 位于下限位置时, 嵌入到凹部 24a 中的球状的挡块 25。该挡块 25 被 弹簧 26 向连结部件 24 侧施力。也可以将弹簧 26 置换为橡胶等其他弹性体。而此处构成 为弹簧 26 将安装了挡块 25 的轴推向连结部件 24 侧, 也可以构成为将安装了挡块 25 的轴 拉向连结部件 24 侧。
进而, 固定支柱 11 在内部设置有定滑轮 27。该定滑轮 27 安装于撑设有无端带 23 的上侧的驱动滑轮 21 的上方。定滑轮 27 上缠绕有丝线 28。丝线 28 的一端与连结部件 24 相连。而丝线 28 的另一端与重物 29 相连。在可动支柱 12 中, 通过定滑轮 27 和丝线 28 作 用于重物 29 的重力作为使可动支柱 12 向上方滑动的方向的作用力发挥作用。
接着说明使下侧止动杆 14 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构成。可动支柱 12 在沿上下排列配 置的驱动滑轮 31、 32 上撑设有无端带 33。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向位于下侧的驱动滑轮 32 赋予驱动力。如上所述, 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由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驱动控制。
下侧止动杆 14 通过连结部件 34 与撑设于驱动滑轮 31、 32 上的无端带 33 连结。 因 此, 当位于下侧的驱动滑轮 32 被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驱动力驱动, 无端带 33 沿上下方 向进行旋转驱动时, 下侧止动杆 14 与该无端带 33 一起在上下方向滑动。
另外, 如图所示, 连结部件 34 形成有半球形状的凹部 34a。 另外, 在可动支柱 12 的 内部设有当下侧止动杆 14 位于下限位置时, 嵌入到凹部 34a 的球状的挡块 35。该挡块 35 被弹簧 36 向连结部件 34 侧施力。也可以将弹簧 36 置换为橡胶等其他弹性体。而此处构 成为弹簧 36 将安装有挡块 35 的轴推向连结部件 34 侧, 也可以构成为将安装有挡块 35 的 轴拉向连结部件 34 侧。
进而, 固定支柱 12 在内部设置有定滑轮 37。该定滑轮 37 安装于撑设有无端带 33
的上侧的驱动滑轮 31 的上方。定滑轮 37 上缠绕有丝线 38。丝线 38 的一端与连结部件 34 相连。而丝线 38 的另一端与恒定荷重弹簧 39 相连。恒定荷重弹簧 39 牵拉丝线 38 的作用 力作为使下侧止动杆 14 向上方滑动的方向的作用力发挥作用。
并且可以将弹簧 26、 36 置换为螺线管。还可以将设置于可动支柱 12 内部的恒定 荷重弹簧 39 置换为重物, 然而这种情况下会相应增加可动支柱 12 的重量, 因此会增加手动 提起可动支柱 12 时的负担。换言之, 使用恒定荷重弹簧 39 比使用重物能够减小手动提起 可动支柱 12 时的负担, 因而属于优选。 还可以由恒定荷重弹簧构成设置于上述固定支柱 11 内部的重物 29。
另外, 由于上侧止动杆 13 固定于可动支柱 12 的框架上, 因此虽然在图 6 中没有示 出, 然而其高度与撑设有无端带 33 的上侧的驱动滑轮 31 大致相同。
可动栅栏 1 以使得作用于重物 29 的重力略大于作用于可动支柱 12 的重力的方式 获取平衡。因此可动支柱 12 被向上方施力。
可动栅栏 1 在可动支柱 12 位于下限位置时, 挡块 25 嵌入到连结部件 24 的凹部 24a 中, 抑制了可动支柱 12 向上方滑动。另外, 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再生制动抑制可 动支柱 12 向上方滑动。如上所述, 可动栅栏 1 以使得作用于重物 29 的重力略大于作用于 可动支柱 12 的重力的方式获取平衡, 而当可动支柱 12 位于下限位置时, 以基于挡块 25 的 卡定力和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再生制动力使得该可动支柱 12 不会自然向上方滑动的 方式获取平衡。 另外, 例如当握持上侧止动杆 13, 利用比挡块 25 的卡定力与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 52 的再生制动力之和更大的力向上方提起可动栅栏 1 时, 如图 7 所示, 挡块 25 会从连结部 件 24 的凹部 24a 脱出。挡块 25 从连结部件 24 的凹部 24a 脱出之后, 能够利用比可动支柱 驱动电动机 52 的再生制动力更大的力向上方 ( 直到上限位置为止 ) 提起可动支柱 12。
如上, 能够在最开始施加一点点力提起位于下限位置的可动支柱 12, 当挡块 25 从 连结部件 24 的凹部 24a 脱出时, 以较弱的力将其提起至上限位置。
另外, 如上所述, 由于以使得作用于重物 29 的重力略大于作用于可动支柱 12 的重 力的方式获取平衡, 因此对于被提起至上限位置的可动支柱 12, 即使没有支撑, 也不会下降 至下限位置。
并且, 在上述说明中, 握持上侧止动杆 13 将可动支柱 12 提起至上限位置, 也可以 如下所述, 将下侧止动杆 14 提起至上限位置, 再对下侧止动杆 14 施力, 将可动支柱 12 提起 至上限位置。
另外, 可动支柱 12 和下侧止动杆 14 各自可滑动的范围由对向上限位置上方的滑 动进行限制的上限位置限制部件 ( 未图示 ) 和对向下限位置的下方的滑动进行限制的下限 位置限制部件 ( 未图示 ) 来限制。
另外, 可动栅栏 1 是通过恒定荷重弹簧 39 牵拉丝线 38 的作用力略大于作用于下 侧止动杆 14 的重力的方式来获取平衡的。因此下侧止动杆 14 被向上方施力。
可动栅栏 1 在下侧止动杆 14 位于下限位置时, 挡块 35 嵌入到连结部件 34 的凹部 34a 中, 抑制了下侧止动杆 14 向上方滑动。另外, 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再生制动抑制下 侧止动杆 14 向上方滑动。如上所述, 可动栅栏 1 以恒定荷重弹簧 39 牵拉丝线 38 的施力略 大于作用于下侧止动杆 14 的重力的方式获取平衡, 而当下侧止动杆 14 位于下限位置时, 通
过基于挡块 35 的卡定力和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再生制动力使得该下侧止动杆 14 不会 自然向上方滑动的方式获取平衡。
另外, 可动栅栏 1 在利用比基于挡块 35 的卡定力与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的再生 制动力之和更大的力向上方提起下侧止动杆 14 时, 如图 8 所示, 挡块 35 从连结部件 34 的 凹部 34a 脱出。挡块 35 从连结部件 34 的凹部 34a 脱出之后, 能够通过比止动杆驱动电动 机 54 的再生制动力更大的力向上方 ( 直到上限位置为止 ) 提起下侧止动杆 14。
如上, 能够在最开始施加一点点力量提起位于下限位置的下侧止动杆 14, 当挡块 35 从连结部件 34 的凹部 34a 脱出时, 以较弱的力将其提起至上限位置。
另外, 如上所述, 由于通过恒定荷重弹簧 39 牵拉丝线 38 的作用力略大于作用于下 侧止动杆 14 的重力的方式获取平衡, 因此对于被提起至上限位置的下侧止动杆 14 而言, 即 使没有支撑其也不会下降至下限位置。
因此, 当异常产生时等, 周围的人能通过手动简单地使可动支柱 12 和下侧止动杆 14 向上方滑动以确保通道。由此实现了异常发生时周围人的安全性的提高。
另外, 可动栅栏 1 还可以构成为不具备下侧止动杆 14。这种情况下, 不需要用于 使下侧止动杆 14 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构成 ( 例如止动杆驱动控制部 53、 止动杆驱动电动机 54)。
另外, 由于具有检测可动支柱 12 和下侧止动杆 14 是否位于下限位置的传感器, 因 此能够在由于恶作剧等使得可动支柱 12 和下侧止动杆 14 被提起至上方时检测到该情况, 并将其恢复原位。
还可以将上述例子中的无端带 23、 33 置换为链条等其他部件。另外, 在上述例子 中, 举例说明的是将本发明申请应用于设置在站台的可动栅栏 1 的情况, 而本发明也可以 用作设置于工地现场等中车辆进出的出入口等的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