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及其建筑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及其建筑施工方法,特
别是涉及用于建造物的基础构造以及壁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及
其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造物的基础构造、壁等混凝土构造物,一般通过在建筑工地设
置模框,在形成于该模框之间的空间中浇注混凝土进行建造。以往经
常使用的木制的层压板模框,若混凝土硬化,则被拆卸、清扫,被再
利用。
除了这样的木制的层压板模框以外,近几年被称为条板模框的钢
制的模框得到普及,被用在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施工中。此条板模框,
在混凝土浇注后也不被拆卸、不被再利用,而是保持原状地被回填掉。
因此,将模框主体的板状部分形成为金属的网眼状(网孔状),实现
材料的低成本化。另外,通过这样形成为网眼状,实现模框整体的轻
质化,提高施工性,并且通过使混凝土的剩余水从该网眼之间漏出,
使得高质量的混凝土的养护成为可能。
作为使用了这样的条板模框的一个现有技术,提出了公开于专利
文献1的条板模框施工方法以及该条板模框用护板。
此条板模框用护板,一体地形成朝外侧突出了的截面大致コ字状
的凸状支柱部和条板网部,通过在该凸状支柱部的朝外侧突出了的突
出端面的外面上固定横板条而安装模框,实现作为使用了条板网的护
板的优点的轻质化以及材料费的减少,并且强化作为模框进行了安装
的情况的刚性,改善建筑施工方法以使得对于平板部的混凝土的浇注
也能够与梁部、壁部同时地实施,使其作业性提高。
另外,从被设在护板上的隔离物插入用开口中的未使用的开口,
可使混凝土的剩余水漏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8664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前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条板模框施工方法以及该条板
模框用护板,存在以下的那样的问题点。
即,专利文献1公开的条板模框施工方法以及该条板模框用护板,
如前述那样,构成为从设在护板上的开口可使包含在混凝土中的水分
漏出,但由于不能调整其漏出量,所以,存在过度地使水分漏出,反
而使混凝土的质量劣化的可能性。
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的条板模框用护板,如前述那样,板状部
分形成为网状,混凝土露出,成为不断与外部空气、砂土接触的状态。
因此,存在混凝土的中性化发展、损害耐久性、提前劣化的可能性。
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的施工方法以及护板,在混凝土浇注时需
要使用许多隔离物等建筑材料,因此,施工变复杂,在成本方面也难
说具有优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不
拆卸地转移到建筑的下一工序,可制造低成本而且耐久性优良的高质
量的混凝土构造物的混凝土构造物建筑单元及其建筑施工方法。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是由相互相向地立设的一对壁体构成的
不需要拆卸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模框面板、
下部桥接构件、上部桥接构件、以及支承构件;该模框面板相互相向
地立设,设有由在表面上留下了一部分的闭合图形形状的切口构成的
盖部;该下部桥接构件被桥接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的下端侧之间;
该上部桥接构件被桥接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的上端侧之间;该支承
构件被夹装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之间,对模框面板进行支承。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固定构件和棒状构件;
该支承固定构件被插通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之间;该棒状构件通过
支承固定构件被紧固和固定在模框面板的外侧。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加劲板条支承构件,该
加劲板条支承构件具有向其上方以及下方开口的嵌合槽,在向上方开
口的嵌合槽中嵌合、支承加劲板条;加劲板条支承构件在向下方开口
的嵌合槽中嵌合一对壁体之间的上部桥接构件而被挂装。
另外,本发明是由相互相向地立设的一对壁体构成的不需要拆卸
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由被堆积多个而构成一对
壁体主体的板状的单位建筑单元和桥接在被堆积于最上层的单位建筑
单元的上表面上的上部桥接构件构成,单位建筑单元具有:设有由在
表面上留下了一部分的闭合图形形状的切口构成的盖部的模框面板和
被桥接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的下端侧之间的下部桥接构件。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该下部桥接构件,具有与模框
面板的下端嵌合的截面コ字状的浇注件和被桥接在与相互相向的模框
面板嵌合了的浇注件之间的、两个前端被折回而向大致垂直上方形成
了肋的下部固定构件。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浇注件构成为俯视直线状或
L字形状。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该上部桥接构件具有与模框面
板的上端嵌合的截面コ字状的顶盖和桥接在与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嵌
合了的顶盖之间的、两个前端被折回而向大致垂直下方形成了肋的上
部固定构件。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该顶盖构成为俯视直线状或L
字形状。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支承构件具有长板状构件、
在长板状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折回成大致直角而立设的第一肋、
以及在长板状构件的两个前端折回成大致直角而立设的第二肋;第二
肋朝第一肋的相反方向折回而立设。
另外,本发明是由相互相向地立设的一对壁体构成的不需要拆卸
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地基上
载置固定将长板形状的构件配置成格子状的下部桥接构件的工序,在
被载置固定了的下部桥接构件上使设有由在表面上留下了一部分的闭
合图形形状的切口构成的盖部的模框面板相互相向地立设的工序,以
及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的上端侧载置固定将长板形状的构件配置成
格子状的上部桥接构件的工序。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载置固定该上部桥接构件的
工序后,还具有这样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对于在长板状构件的两侧
端大致垂直地连续设置肋、两个前端突出了的上部支承构件,在肋嵌
插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之间、突出了的前端载置在上部桥接构件上
的状态下将该上部支承构件固定。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载置固定该上部桥接构件的
工序后,还具有:对具有向上方以及下方开口的嵌合槽的加劲板条支
承构件,通过向下方开口的嵌合槽与上部桥接构件嵌合而挂装多个该
加劲板条支承构件的工序,以及使加劲板条与多个加劲板条支承构件
的向上方开口的嵌合槽嵌合的工序。
另外,按照本发明,在载置固定该上部桥接构件的工序后,还具
有: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之间夹装支承构件的工序,以及将支承固
定构件插通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之间、通过支承固定构件将棒状构件
紧固和固定在模框面板的外侧的工序。
另外,本发明是由相互相向地立设的一对壁体构成的不需要拆卸
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地基上
载置固定将长板形状的构件配置成格子状的下部桥接构件的工序,以
及在被载置固定了的下部桥接构件上,使设有由在表面上留下了一部
分的闭合图形形状的切口构成的盖部的模框面板相互相向地立设的工
序,构筑作为壁体的结构单位的单位建筑单元,在下一层的单位建筑
单元的上端侧,载置固定下部桥接构件而堆积多层单位建筑单元,在
最上层的单位建筑单元的上端侧,载置固定将长板形状的构件配置成
格子状的上部桥接构件。
另外,按照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载置固定该下部桥接构件的工
序,由隔开规定间隔大致平行地在地基上多个载置固定两个前端被折
回而朝大致垂直上方形成了肋的下部固定构件的工序,以及在被载置
固定了的下部固定构件上,与下部固定构件大致正交地载置固定具有
向上方开口的槽部的截面コ字状的一对浇注件的工序组成;使模框面
板立设的工序,使模框面板的下端与载置固定了的浇注件的槽部嵌合。
另外,按照本发明,载置固定该上部桥接构件的工序,由使具有
向下方开口的槽部的截面コ字状的顶盖与模框面板的上端嵌合的工序,
以及在嵌合了的顶盖的上表面上,在一对壁体之间桥接两个前端被折
回而向大致垂直下方形成了肋的上部固定构件的工序组成。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是由相互相向地立设的一对壁体构成的混凝土构造
物的建筑单元;其中:具有模框面板、下部桥接构件、上部桥接构件、
以及支承构件;该模框面板相互相向地立设,设有由在表面上留下了
一部分的闭合图形形状的切口构成的盖部;该下部桥接构件被桥接在
相互相向的模框面板的下端侧之间;该上部桥接构件被桥接在相互相
向的模框面板的上端侧之间;该支承构件被夹装在相互相向的模框面
板之间,对模框面板进行支承。所以,能够由极简单的构件容易地施
工具有优越的强度的建筑单元,并且,能够容易地构筑没有由变形、
中性化等导致的劣化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本发明是由相互相向地立设的一对壁体构成的混凝土构造
物的建筑单元,其中:由被堆积多个而构成一对壁体主体的板状的单
位建筑单元和桥接在被堆积于最上层的单位建筑单元的上表面上的上
部桥接构件构成,单位建筑单元具有设有由在表面上留下了一部分的
闭合图形形状的切口构成的盖部的模框面板和被桥接在相互相向的模
框面板的下端侧之间的下部桥接构件。所以,能够由极简单的构件容
易地施工具有优越的强度的建筑单元,并且,能够容易地构筑没有由
变形、中性化等导致的劣化的混凝土构造物,并且,能够灵活地应对
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混凝土构造物的构筑。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的整体结构)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2为该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侧
面剖视图。
下面,使用这些图,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在地基F
上立设相互大致平行地相向的一对壁体W1、W2而形成。本实施方式
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以通过在这一对壁体W1、W2之间浇
注混凝土,发挥作为混凝土模框的功能的方式构成。下面,将壁体
W1、W2的两相向面侧(混凝土浇注侧)简称为内侧,将其相反侧称
为外侧。
这些壁体W1、W2,分别由在表面上形成了大小的肋的多孔状的
钢制的模框面板1,具有与这些并列设置多个的模框面板1的下端嵌
合的嵌合槽的浇注件2,以及与上端嵌合的顶盖3构成。
并且,在这样构成的一对壁体W1、W2的下端,即浇注件2的下
面,按与该浇注件2大致正交的方式,架设、固定在两端设置了肋的
长板状的下部固定构件4。
另外,在一对壁体W1、W2的上端,即顶盖3的上表面上,按与
该顶盖3大致正交的方式,架设、固定在两端设置了肋的长板状的上
部固定构件5。此上部固定构件5,为与上述的下部固定构件4相同的
形状,仅被固定在壁体W1、W2时的肋的方向不同(下部固定构件4
的肋大致垂直朝上突出,上部固定构件5的肋大致垂直朝下突出)。
另外,在壁体W1、W2之间,张紧架设了支承固定构件6,并且,
在壁体W1、W2的外侧的面(相向的面的背侧),通过该支承固定构
件6,棒状构件7被连结固定、被跨设在多个模框面板1上。
由此,能够防止模框面板1的挠曲,以稳定的形状形成混凝土构
造物。此棒状构件7是被称为所谓的横板条的棒状的建筑材料,例如,
使用直径10mm左右的钢筋、钢制管或木材等。另外,将该棒状构件
7支承固定在模框面板1上的支承固定构件6,为扎丝(番線)、钢丝、
拉线(支線)、棒状构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等中,作为一例,
设此支承固定构件6为扎丝。
并且,在壁体W1、W2之间,夹装浇注件状的支承构件8。此支
承构件8的两个前端,与壁体W1、W2的两个相向面抵接,作为用于
将壁体W1、W2之间保持为一定的尺寸的隔离物使用。
另外、壁体W1、W2,用由钢制的管、平板等构成的支撑部件9
支承,防止壁体W1、W2朝外侧倒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前述顶盖3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构
成的构件称为上部桥接构件,将由浇注件2以及下部固定构件4构成
的构件称为下部桥接构件。
(第1实施方式中的模框面板1的结构)
下面,使用附图对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的各构件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前述模框面板1的立体图。另外,图4为表示该模框
面板1的A-A剖面的图。下面,使用这些图对该模框面板1的结构
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模框面板1是将钢制的板形状的材质折曲成正视大致
方形状而且截面大致方波形状,进行切断加工而成形了的模框面板。
例如,此模框面板1的成品的大小为长度300~7000mm、宽度
600mm、厚度0.2~1.0mm左右。
通过这样将面板钢板折曲成截面大致方波形状,从而在模框面板
1上以规定间隔并列设置相互平行的多个凸条11,加强面板1自身的
强度。
另外,通过将面板截面成形为等边方波型,特别是对来自表面或
背面侧的力发挥出优越的强度。
另外,以下,将此凸条11的形成方向设为模框面板1的“长度方
向”,在模框面板1中将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
如图示那样,该凸条11由上表面31和在此上表面31的两个宽度
方向上连续设置的两个面的侧面32构成。
此上表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以及侧面32的宽度方向(进深方
向)的长度,例如为10~20mm左右。
另外,相互邻接的凸条11的宽度方向的间隔,例如为10~50mm
左右。
另外,在各凸条11之间的凹面中,每隔规定间隔,平行地重复形
成多个宽度方向的截面凸状的肋12和宽度方向的截面凹状的槽部1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按凸条11→槽部16→肋12→槽部
16→肋12→…→槽部16→凸条11→…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凸条11的
宽度方向的两侧,连续设置槽部16。
此肋12,例如为宽度8~20mm左右、高度3~10mm左右,其宽
度方向截面例如形成为半圆弧状。
另外,槽部16,例如形成为宽度2~10mm左右。
并且,在凸条11的面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即,在肋12和与该肋
12邻接的槽部16之间的边界线上,按规定间隔与凸条11平行地以虚
线状设置规定长度的切口13。
通过沿此虚线状的切口13列将模框面板1折曲成规定的角度,据
此,能够形成模框的角部分。
另外,沿此虚线状的切口13列,向正反方向重复数次折曲模框面
板1,据此,可容易地将模框面板1切断地构成。因此,在组装壁体
W1、W2的时候,能够相应于其尺寸以及形状地准备所期望的尺寸的
模框面板1,施工性大幅度提高。
另外,该切口13为微小宽度、规定长度的贯通了模框面板1的表
里的切口,具有在浇注混凝土、砂浆后,液状的混凝土、砂浆、必需
的水分不会从该切口13漏出,而使剩余水排出的功能。
例如,此切口13为宽度0.3~1mm左右,长度10~50mm左右,
该切口13的长度方向的间隔形成为10~30mm左右的虚线状。
另外,切口13列的宽度方向的间隔,实际上为凸条11的宽度方
向的间隔,或凸条11的上表面3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所以,通过适
当调整此凸条11的面板宽度方向的形成间隔或上表面31的宽度,能
够将切口13列的宽度方向的间隔容易地调整成10~50mm左右的任
意的间隔。
由此,可将模框面板1的折曲位置自如地设计在所期望的位置,
可大幅度提高模框施工时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凸条11的上表面31侧,设有多个盖状的盖部14。
此盖部14,按在立设了模框面板1时可朝模框面板1的外侧方向
开盖的方式构成,在混凝土浇注时,从该开口的盖部14排出剩余水。
另外,能够人为地使该盖部14开口,从该开口将支承固定构件6拉出,
将棒状构件7紧缚、固定在模框面板1的外侧表面上。
图5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模框面板的正视放大图。
如图所示,在凸条11的上表面31侧,设置留下圆的一部分、贯
通了表里的C字状的切口21和未设置该切口21地留下了的作为圆的
一部分的折回部22,形成前述盖部14。
在混凝土浇注时,利用浇注在该壁体W1、W2之间的混凝土的自
压沿该折回部22使盖部14向模框面板1外侧开盖。此时,在凸条11
的上面侧31与开盖了的盖部14之间,形成对排出剩余水足够的微小
的宽度的间隙15。另外,由于这样形成的间隙15的宽度限于微小宽
度,因此,混凝土本身、必要的水分不会从此间隙15漏出,仅剩余水
被排出。另外,当要在更短时间内使剩余水排出时,使盖部14更进一
步向模框面板1的外侧开盖,能够适当调整排出量。
另外,通过人为地使盖部14开盖,能够形成用于将支承固定构件
6从模框面板1的内侧向外侧拉出的开口。通过使用从此开口拉出了
的支承固定构件6,在模框面板1的外侧面上在多个部位紧缚棒状构
件7,能够将棒状构件7固定在模框面板1上。
(第1实施方式中的浇注件2、顶盖3的结构)
图6的(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浇注件2的立体图,
(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顶盖3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浇注件2以及顶盖3是形成截面コ字状的轨形状的钢
制的构件。
浇注件2以及顶盖3为大致相同形状,仅是在与模框面板1嵌合
时的肋的方向不同(浇注件2的肋大致垂直朝上突出,顶盖3的肋大
致垂直朝下突出)。
如图6的(a)所示,浇注件2,在长板状构件26的长度方向的
两个侧边分别连续设置垂直向上的肋27而构成。并且,在该肋27之
间,形成与模框面板1的下端嵌合的槽部28。另外,通过在该长板状
构件26以及肋27中拧入或打入螺钉(自攻螺钉)、混凝土钉等,能
够将浇注件2固定在模框面板1、下部固定构件4、地基F上。
另外,如图6的(b)所示,顶盖3,与浇注件2对称地,在长板
状构件36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连续设置垂直向下的肋37而构
成。并且,在该肋37之间,形成与模框面板1的上端嵌合的槽部38。
另外,通过在该长板状构件36以及肋37中拧入或打入螺钉(自攻螺
钉)等,能够将顶盖3固定在模框面板1、上部固定构件5上。
(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的结构)
图7的(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部固定构件4
的立体图,(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固定构件5
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为在长板状的构
件的两个前端连续设置肋而构成的钢制的构件,通过桥接固定在两个
壁体W1、W2之间,能够将壁体W1、W2之间的尺寸保持为一定,
防止这些壁体W1、W2向外侧倒下。
另外,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的肋,虽然在图中在
长板状的构件的两个前端在大致垂直方向连续设置,但此连续设置部
分可折曲地构成,能够将其连续设置角度调整为任意的角度。
如图7的(a)所示,下部固定构件4由长板状构件41和将该长
板状构件41的两个前端折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向上方的肋42构成。
此下部固定构件4,在与模框面板1的下端嵌合的浇注件2的下
面,被桥接在相向的一对壁体W1、W2之间。此时,通过使下部固定
构件4的两个前端的肋42的内侧,分别与两个壁体W1、W2的浇注
件2的外侧抵接,打进螺钉等,将下部固定构件4固定在浇注件2以
及模框面板1上。
另外,如图7的(b)所示,上部固定构件5由长板状构件51和
将该长板状构件51的两个前端折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向下方的肋
52构成。
此上部固定构件5,在与模框面板1的上端嵌合的顶盖3的上表
面上,被桥接在相向的一对壁体W1、W2之间。此时,通过使上部固
定构件5的两个前端的肋52的内侧,分别与两个壁体W1、W2的顶
盖3的外侧抵接,打进螺钉等,将上部固定构件5固定在顶盖3以及
模框面板1上。
另外,图7的(c)为表示下部固定构件4或上部固定构件5的两
个前端可折曲地构成的情况的图。
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也可以是在工厂发货时以
及向建筑工地搬运时等,如图所示那样在任意的部位折曲自如的平板
状的构件。并且,通过与壁体W1、W2之间的间隔等各尺寸相应地折
曲其前端,能够使由该折曲形成的肋与浇注件2或顶盖3等抵接而固
定。
(第1实施方式中的支承构件8的结构)
图8的(a)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支承构件8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支承构件8由长板状构件81和在该长板状构件81的
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连续设置的垂直向下的一对肋82构成。另
外,在长板状构件81的两个前端,分别连续设置地构成垂直向上的肋
83。并且,通过将螺钉等打进该肋83中,能够将此支承构件8固定在
模框面板1的内侧。
此支承构件8,通过被夹装、固定在按相互相向的方式立设的壁
体W1、W2之间,能够将壁体W1、W2之间的尺寸保持为一定,防
止这些壁体W1、W2向内侧倒下。
另外,图8的(b)为表示支承构件8的制造方法的图。
支承构件8,通过将前述浇注件2或顶盖3那样的截面コ字状的
构件的肋的两个前端的一部分切除,将留下的长板状构件的突出部分
折曲而形成肋83,而被制造。
(第1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进
行说明。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的施工方法的剖面侧视图。下面,使用本图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首先,在混凝土框架等的地基F上按规定间隔宽度(例
如,600mm间隔)大致平行地载置多个下部固定构件4,通过将混凝
土钉61从下部固定构件4上打入地基F中,将下部固定构件4固定
在地基F上。
然后,按与固定在该地基F上的下部固定构件4正交的方式重叠
地载置一对浇注件2。这一对浇注件2,隔开与支承构件8的大致长度
相当的间隔,相互大致平行地被载置。
然后,将混凝土钉62从浇注件2上贯通下部固定构件4地打入地
基F中,将浇注件2固定在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地基F上。
然后,使模框面板1的下端与载置了的浇注件2的槽部28嵌合,
立设模框面板1。此时,使得相互邻接的模框面板1的长度方向的两
侧端重叠规定宽度。
然后,使顶盖3与立设了的模框面板1的上端嵌合。
然后,按与该顶盖3大致正交的方式,在该顶盖3上隔开规定间
隔宽度地大致平行地载置多个上部固定构件5。
然后,从上部固定构件5上贯通顶盖3地打入螺钉64,将上部固
定构件5固定在顶盖3上。
然后,使模框面板1的盖部14开盖,使支承固定构件6插通该开
盖了的开口,松动架设(遊架)在壁体W1、W2之间。更详细地说,
首先,使两个壁体W1、W2的模框面板1的相互接近的多个盖部14
开盖。然后,从壁体W1的盖部14的开口外侧使支承固定构件6插通,
穿过壁体W1、W2之间,从壁体W2的盖部14的开口一时来到外侧,
折回后,再次从该壁体W2的另一个盖部14的开口插入,再次穿过壁
体W1、W2之间,从壁体W1的另一个盖部14的开口来到外侧。
另外,此支承固定构件6,例如以(壁体的)高度方向500mm、
横方向300mm间隔左右进行松动架设。
然后,相互邻接的模框面板1,由螺钉等将与前述邻接的模框面
板1的重叠部分钉住,将模框面板1彼此固定。
然后,将支承构件8嵌插在壁体W1、W2之间,在支承构件8
的肋83中打入螺钉66,将支承构件8固定在两个壁体W1、W2的模
框面板1上。
然后,将下部固定构件4的两个前端折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肋42,
使此肋42与浇注件2的肋27抵接。
然后,从下部固定构件4的外侧贯通浇注件2的两个肋27以及模
框面板1地打入螺钉63,将模框面板1以及浇注件2固定在下部固定
构件4上。
另外,将上部固定构件5的两个前端折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肋52,
使此肋52与顶盖3的肋37抵接。
然后,从上部固定构件5的外侧贯通顶盖3的两个肋37以及模框
面板1地打入螺钉65,将顶盖3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固定在模框面板
1上。
然后,将前述支承固定构件6张紧架设在壁体W1、W2之间,并
且,由该支承固定构件6将棒状构件7分别紧缚在两个壁体W1、W2
的模框面板1的外侧,与浇注件2大致平行地将其固定。
重复以上的工序,构筑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第1实施方式中的端头部分的建筑单元的整体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端头部分的建筑单元的结构
进行说明。在这里,端头部分是指构筑的壁状的混凝土构造物的端头
部分。在此端头部分,为了避免浇注了的混凝土漏出需要用壁体对开
口的壁体W1、W2之间进一步进行密封。
下面,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该端头部分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
等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该端头部分,标注了与前述实施方
式相同的符号的构件,若不特别说明,则表示同一构件等。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端头部分的混凝土构造
物的建筑单元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按照该端头部分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对相互
大致平行地立设的一对壁体W1、W2连续设置壁体W3、W4,而对
壁体W1、W2之间的开口进行密封,这一点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所示,该壁体W3、W4由被折曲加工成了L字型的前述模
框面板1和与该被折曲了的模框面板1的上端嵌合的L字型顶盖73
构成。
(用于端头部分的模框面板的结构)
如前述那样,模框面板1,能够沿虚线状的切口13列被折曲成规
定的角度,构成角部分等的壁体的一部分。
图11,为表示沿该切口13列折曲加工成了L字型(大致直角)
的模框面板1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在该端头部分,将折曲成了大致直角的模框面板1,
用于连续设置壁体W1、W3的角部分、连续设置壁体W2、W3的角
部分、连续设置壁体W1、W4的角部分以及连续设置壁体W2、W4
的角部分。
(用于端头部分的L字型顶盖的结构)
图12的(a)为表示与该被折曲加工成了L字型的模框面板1的
上端嵌合的L字型顶盖73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b)为表示上面侧
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L字型顶盖73为形成截面コ字状的轨形状的钢制的构
件,被构成为俯视L字状。
如图12的(a)、(b)所示,L字型顶盖73,在L字型板状构
件74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连续设置垂直向下的肋75而构成。
并且,在该肋75之间,形成与模框面板1的上端嵌合的槽部76。另
外,在该L字型板状构件74以及肋75上,分别形成多个插通孔77a、
77b,通过使螺钉等插通这些插通孔77a、77b,能够将此L字型顶盖
73固定在模框面板1、上部固定构件5上。
(第1实施方式中的端头部分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
图13为表示在该端头部分由相互连续设置的壁体W1、W3构成
的角部分的施工方法的图。
下面,使用本图对该角部分的施工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
其它的部分的施工方法,由于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
明。
首先,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将混凝土钉61打入下部固定构件4
中,将下部固定构件4固定在地基F上。
然后,将浇注件2(未图示)重叠、固定在下部固定构件4上。
然后,将折曲成了L字型的模框面板1载置在下部固定构件4上。
此时,该折曲成了L字型的模框面板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与相互
邻接的俯视直线状的模框面板1的长度方向的侧端重叠规定宽度进行
固定和连结。此时,以俯视直线状以及L字型的模框面板1形成作为
整体连续的1个模框面板1的方式进行连结。
然后,使L字型顶盖73与立设了的模框面板1的角部分的上端
嵌合。另外,在该立设了的模框面板1的上端,使顶盖3与未与L字
型顶盖73嵌合的部分嵌合。此时,使嵌合了的顶盖3以及L字型顶
盖73整体上在俯视时连续。
然后,按与该L字型顶盖73大致正交的方式,将多个上部固定
构件5隔开规定间隔宽度地大致平行地载置在该顶盖3以及L字型顶
盖73上。
然后,从上部固定构件5上按贯通L字型顶盖73的方式打入螺
钉,将上部固定构件5固定在L字型顶盖73上。
重复以上的作业,构成相互相向的壁体W3、W4。
然后,使构成壁体W3、W4的模框面板1的盖部14开盖,将支
承固定构件6插通该开盖了的开口,松动架设在壁体W3、W4之间。
关于此支承固定构件6的松动架设作业,由于与前述壁体W1、
W2之间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然后,相互邻接的模框面板1,由螺钉等钉住与前述邻接的模框
面板1的重叠部分,将模框面板1彼此固定。
然后,将下部固定构件4的两个前端折曲成大致直角,形成肋42,
使此肋42与浇注件2的肋27抵接。
然后,从下部固定构件4的外侧贯通浇注件2的肋27以及模框面
板1地打入螺钉,将模框面板1以及浇注件2固定在下部固定构件4
上。
另外,将上部固定构件5的两个前端折曲成大致直角,形成肋52,
使此肋52与L字型顶盖73的肋75以及顶盖3的肋37抵接。
然后,从上部固定构件5的外侧贯通L字型顶盖73的肋75以及
模框面板1、和顶盖3的肋37以及模框面板1地打入螺钉,将L字型
顶盖73、顶盖3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固定在模框面板1上。
然后,在壁体W3、W4之间张紧架设前述支承固定构件6,由该
支承固定构件6将棒状构件7分别紧缚在两个壁体W3、W4的模框面
板1的外侧,与浇注件2大致平行地将其固定。
由此,完成端头部分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另外,在前述折曲成了L字型的模框面板1的上端的横向宽度比
L字型顶盖73的槽部76的长度更长的情况下,该折曲成了L字型的
模框面板1的上端,除了该L字型顶盖73的槽部76以外,还相对于
与该L字型顶盖73邻接的其它L字型顶盖73、顶盖3的槽部38、76
进行嵌合。
与此相反,在前述折曲成了L字型的模框面板1的下端的横向宽
度比L字型顶盖73的槽部76的长度更短的情况下,除了该折曲成了
L字型的模框面板1的上端以外,其邻接的其它的模框面板1的上端
还与该L字型顶盖73的槽部76嵌合。
由此,完成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其后,在立设了的壁体W1、W2之间浇注混凝土而形成混凝土基
础、壁等混凝土构造物。建筑单元自身保持原样地不拆卸,被用作建
筑物的构造物的一部分。
(第1实施方式的概括)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没有像以往的混凝土模框的施工方法那样使用隔离物、模框拉杆以及
混凝土模框固定金属配件(ピーコン)这样的建筑材料,能够由支承
固定构件6、钢筋等棒状构件7这样的极简单的构件,容易地施工具
有优越的强度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不拆卸,直接
被埋掉,所以,能够省去其拆卸工序,能够良好效率地缩短工期。
另外,若浇注混凝土,利用该混凝土的自压,盖部14向外侧被推
压而开盖,从该开盖了的盖部14的间隙将混凝土的剩余水排出。此时,
利用混凝土的自压形成必要最小限度的盖部14的间隙,所以,混凝土
自身、必要的水分不会从该间隙漏出,可高效率地仅排出混凝土的剩
余水。因此,能够形成极高质量的、耐久性优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由于混凝土构造物的表面被模框面板1覆盖,不与外部空
气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混凝土的中性化,能够形成极高质量的、耐
久性优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由于模框的端头部分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也能够构
成,所以,其通用性高,能够容易地构筑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混凝土构
造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盖部14的形状做成了大致圆形,但盖
部14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可做成椭圆状、多边形状、或其它的闭
合图形形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此时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做成具有
切口和折回部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棒状构件7使用直径10mm
左右的钢筋的例子,但也可使用强度更高的建筑材料,例如直径
50mm、壁厚2~3mm左右的单管。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的整体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下面,如不特别说明,
则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等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15为该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侧
面剖视图。
下面,使用这些图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整
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
同的符号的构件只要不特别说明,则表示相同的构件等。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在地基F
上立设相互大致平行地相向的一对壁体W11、W12而形成。这一对壁
体W11、W12,分别在高度方向重叠多层单位建筑单元100这样的壁
体的结构单位而构成。
此单位建筑单元100,由在表面上形成大小的肋的多孔状的钢制
的模框面板101、具有与这些并列设置多个的模框面板101的下端嵌
合的嵌合槽的浇注件2、与上端嵌合的顶盖3、以及在浇注件2的下表
面按与该浇注件2大致正交的方式架设、固定的在两端设置了肋的长
板状的下部固定构件4构成。以上,为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
结构。
不同点在于,模框面板101的高度方向的宽度比第1实施方式中
的模框面板1短。即,模框面板1,其高度方向的宽度构成得与壁体
的高度大致相同,与此相对,模框面板101,其高度方向的宽度构成
为壁体的高度的几分之一的长度。这是为了通过使模框面板101为短
尺寸,以灵活地应对在高度方面的要求。
另外,在该堆积了多层的最上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的顶盖3的
上表面上,按与该顶盖3大致正交的方式,架设、固定在两端设置了
肋的长板状的上部固定构件5。
(第2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进
行说明。
图16~1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
单元的施工方法的剖面侧视图。下面,使用本图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首先,在混凝土框架等的地基F上隔开规定间隔
宽度(例如,600mm间隔)大致平行地载置多个下部固定构件4,从
下部固定构件4上将混凝土钉111打入地基F,将下部固定构件4固
定在地基F上。
然后,按与固定在该地基F上的下部固定构件4正交的方式,重
叠载置一对浇注件2。这一对浇注件2,隔开与支承构件8的大致长度
相当的间隔相互大致平行地被载置。
并且,从浇注件2上贯通下部固定构件4地将混凝土钉112打入
地基F,将浇注件2固定在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地基F上。
然后,使模框面板101的下端与载置了的浇注件2的槽部28嵌合,
立设模框面板101。此时,相互邻接的模框面板101的长度方向的两
侧端重叠规定宽度。
然后,使顶盖3与立设了的模框面板101的上端嵌合。
然后,按与该顶盖3大致正交的方式,在该上部固定构件5上隔
开规定间隔宽度大致平行地载置多个上部固定构件5。
然后,从顶盖3上贯通上部固定构件5地打入螺钉114,将顶盖3
固定在上部固定构件5上。
然后,相互邻接的模框面板101,由螺钉等钉住与前述邻接的模
框面板101的重叠部分,将模框面板101彼此固定。
由此,完成最下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
然后,如图17所示,在该完成了的最下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
的顶盖3的上表面上,隔开规定间隔宽度(例如,600mm间隔)大致
平行地载置多个下部固定构件4。
然后,按与载置在该顶盖3上的下部固定构件4正交的方式重叠
载置一对浇注件2。
然后,从浇注件2上贯通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最下层的模框面板
101的顶盖3地打入螺钉115,将浇注件2以及下部固定构件4固定在
最下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上。
其后,与最下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同样,安装模框面板101以
及顶盖3。
由此,完成从最下层到第2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
这样,直到最上层,重复多层单位建筑单元100的组装。
图18为表示该最上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的组装的图。
如图所示,在最上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中,在使顶盖3与模框
面板101的上端嵌合后,在该顶盖3上安装上部固定构件5。即,将
上部固定构件5的两个前端折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肋52,使此肋52
与顶盖3的肋37抵接。
并且,从上部固定构件5的外侧贯通顶盖3的两个肋37以及模框
面板101地打入螺钉116,将顶盖3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固定在模框
面板101上。
另外,从上部固定构件5上贯通最上层的模框面板101的顶盖3
地打入螺钉117,将上部固定构件5固定在最上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
上。
然后,将多层的单位建筑单元100的下部固定构件4的两个前端
折曲成大致直角,形成肋42,使此肋42与浇注件2的肋27抵接。
然后,从下部固定构件4的外侧贯通浇注件2的两个肋27以及模
框面板101地打入螺钉113,将模框面板101以及浇注件2固定在下
部固定构件4上。
由此,完成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其后,在立设了的壁体W11、W12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
基础、壁等混凝土构造物。建筑单元自身保持原状地不拆卸,被用作
建筑物的构造物的一部分。
(第2实施方式的概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将构筑目的的壁体W11、W12的高度的几分之一的高度幅度的单位建
筑单元100堆积多层而构成,所以,不需要对应于构筑目的的壁体
W11、W12的高度而切割模框面板这样的作业,通过堆积必要的层数
的单位建筑单元100,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构造的混凝土构造
物的构筑。
另外,在构筑目的的混凝土构造物的高度超过了规定的高度情况
下,难以准备与该壁体的高度大致相同的尺寸的长形的模框面板,长
形的模框面板由于挠曲变大,所以,在强度方面也有可能出现问题。
即使是这样的情况,按照本实施方式,不使用长形的模框面板,也能
够构筑优越的强度的壁体W11、W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然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多层
的模框面板100构筑壁体的角部分。
例如,在使用2组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模框面板,构筑用模框面
板围着四面的壁体的情况下,在其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模框面板之间
桥接固定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即,在该由模框面板
围着四面的壁体的内侧,下部固定构件4以及上部固定构件5成为大
致正交地重叠了的状态。
另外,如前述那样,如浇注混凝土,则利用该混凝土的自压,盖
部14向外侧被推压而开盖,从该开盖了的盖部14的间隙排出混凝土
的剩余水。此时,由于利用混凝土的自压形成必要最小限度的盖部14
的间隙,所以,混凝土自身、必要的水分不会从该间隙漏出,能够高
效率地仅排出混凝土的剩余水。因此,能够形成极高质量的、耐久性
优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混凝土构造物的表面,由于被模框面板1覆盖,保护其不
与外部空气接触,所以,能够对混凝土的中性化进行抑制,能够形成
极高质量的、耐久性优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的整体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下面,只要不特别说
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等与前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20为该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侧
面剖视图,(a)为图19的X-X剖视图,(b)为图19的Y-Y剖
视图。
下面,使用这些图,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标注了与第3实施方
式相同的符号的构件,只要不特别说明,则为同一构件等。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在地基F
上立设相互大致平行地相向的一对壁体W31、W32而形成。通过在这
一对壁体W31、W32之间浇注混凝土,从而发挥作为混凝土模框地构
成。下面,将壁体W31、W32的两相向面侧(混凝土浇注侧)简称为
内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外侧。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在以下的点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
方式不同。
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除了第1实施方
式中的建筑单元的结构外,还具有木制的加劲板条140和对此加劲板
条140进行支承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此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
是在顶盖3的多个部位隔开规定间隔地被挂装的例如金属制的构件。
通过使加劲板条140与此被挂装了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的嵌合槽
嵌合,能够将加劲板条140压在模框面板1的外表面上进行固定。
另外,替代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固定构件5,本实施方式中的
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构成为具有不同的形状的上部支承构件
150。通过将此上部支承构件150桥接固定在顶盖3的上表面多个部位,
能够将壁体W31、W32之间的尺寸保持为一定,防止这些壁体W31、
W32向外侧倒下。
下面,对作为这些本实施方式特有的构成部分的加劲板条支承构
件130以及上部支承构件15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的结构)
图2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
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由平板状的底部131、在该底
部131的侧端的一方朝大致垂直上方连续设置的肋132、在该肋132
的侧端大致垂直地连续设置的平板状的挂装部133、在该挂装部133
的侧端朝大致垂直下方连续设置的肋134、在前述底部131的侧端的
另一方朝大致垂直上方连续设置的肋135、以及在该肋135上朝外方
连续设置的外方片136构成。
由该底部131以及相对于该底部131的两侧端朝垂直上方连续设
置的肋132、135,形成大致矩形的嵌合槽137。在此嵌合槽137中,
嵌合、支承加劲板条140。
另外,由前述挂装部133以及相对于该挂装部133的两侧端朝垂
直下方连续设置的肋132、134,形成大致矩形的嵌合槽138。此嵌合
槽138,与顶盖3嵌合而被挂装。
另外,在该挂装部133上,设置了插通孔139,可插通螺钉等而
将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挂装固定在顶盖3上。
(第3实施方式中的上部支承构件150的结构)
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上部支承构件150的立体
图。
如图所示,上部支承构件150,由长板状构件151和在该长板状
构件151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连续设置的垂直向上的一对肋
152构成。另外,在此一对肋152之间形成了槽154。并且,长板状构
件151的两个前端153,与该肋152相比更向外方突出地形成。
此上部支承构件150,按与前述支承构件8同样的方法制造。但
是,此上部支承构件150,与前述支承构件8不同,不对其两个前端
153进行折曲加工。
(第3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施工方法进
行说明。
另外,下面对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以及上部支承构件150的安
装方法进行说明,其它的施工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其说明。
图2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50
的安装方法的剖面侧视图。下面,使用本图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首先,在立设了的模框面板1的上端嵌合顶盖3。
然后,从顶盖3的外侧贯通顶盖3的两个肋37以及模框面板1
地打入螺钉161,将顶盖3固定在模框面板1上。
然后,使上部支承构件150的两个前端153的下表面与两个壁体
W31、W32的顶盖3的上表面抵接。
然后,从上部支承构件150上贯通顶盖3地打入螺钉162,将上
部支承构件150固定在顶盖3上。
由此,结束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50的安装。
下面,对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
的安装方法的剖面侧视图。
如图所示,使嵌合固定在模框面板1上的顶盖3与加劲板条支承
构件130的嵌合槽138嵌合。
然后,从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上贯通顶盖3地打入螺钉163,
将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挂装固定在顶盖3上。
由此,结束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的安装。
在该被安装了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的嵌合槽137中,如图所
示那样嵌插加劲板条140。
若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完成,则在立设了的壁体W31、W32
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基础、壁等混凝土构造物。混凝土硬化
后,将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以及加劲板条150拆去进行再利用,建
筑单元的其它的部分保持现状,不拆卸,被用作建筑物的构造物的一
部分。
(第3实施方式的概括)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没有像以往的混凝土模框的施工方法那样使用隔离物、模框拉杆以及
混凝土模框固定金属配件这样的建筑材料,能够由支承固定构件6、
钢筋等棒状构件7、加劲板条140这样的极简单的构件容易地施工具
有优越的强度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挂装在
顶盖3上,使具有优越的强度的加劲板条140与该加劲板条支承构件
130嵌合,使加劲板条140与模框面板1紧密接触,所以,不会使模
框面板1挠曲,能够制造稳定了的形状的混凝土构造物。另外,加劲
板条140由于容易获得,价格非常便宜,所以,在成本方面也有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部支承构件150嵌插、固定在壁体
W31、W32之间,所以,能够将壁体W31、W32之间保持为一定的
尺寸,能够制造稳定了的形状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然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筑
壁体的角部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是代替上部固定构件5,具有
上部支承构件150的建筑单元,但也可与上部固定构件5一起设置上
部支承构件150而构成。
即,也可为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建筑单元中追加作为本实施方式
特有的结构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加劲板条140以及上部支承构
件150的结构。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在相互相向的壁体W31、W32两方安装
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以及加劲板条140,但也可在此壁体W31、W32
的一方安装。
另外,如前述那样,如浇注混凝土,则利用该混凝土的自压,盖
部14向外侧被推压而开盖,从该开盖了的盖部14的间隙排出混凝土
的剩余水。此时,由于利用混凝土的自压形成必要最小限度的盖部14
的间隙,所以,混凝土自身、必要的水分不会从该间隙漏出,可高效
率地仅排出混凝土的剩余水。因此,能够形成极高质量的、耐久性优
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混凝土构造物的表面,由模框面板1覆盖,保护其不与外
部空气接触,能够对混凝土的中性化进行抑制,能够形成极高质量的、
耐久性优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下面只要不特别说
明,则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等与前述第3实施方式
相同。
图2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
元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
建筑单元,在地基F上立设相互大致平行地相向的一对壁体W41、
W42而形成。
第3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为由扎丝等支承固
定构件6将棒状构件7紧缚、固定在模框面板1表面侧的建筑单元。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通过作为一部分对应于棒状
构件7的形状弯曲了的板状构件的保持固定构件160对棒状构件7进
行固定。
此保持固定构件160,由所谓的隔离物等作为棒状构件的间隔保
持构件170安装在前述一对壁体W41、W42的表面侧。即,该间隔保
持构件170,按两端从两个壁体W41、W42的模框面板1的盖部14
突出的方式,插通两个壁体W41、W42,在保持固定构件160中螺旋
插入向该两个壁体W41、W42的外侧突出的间隔保持构件170的两端
而安装保持固定构件160。
图26的(a),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棒状构件7的固定
部位被放大了的侧面剖视图,(b)为其主视图。
如图所示,保持固定构件160,长板状构件的一端对应于棒状构
件7的形状被弯曲成侧视圆弧状,另一端被形成为平板状,在该平板
状的另一端具有螺旋插入间隔保持构件170的插通孔165。
另外,间隔保持构件170的两端,被切出螺纹,通过将此螺纹部
分螺旋插入前述保持固定构件160的插通孔165中,将保持固定构件
160安装在两个壁体W41、W42的外侧表面上。另外,如图所示,从
该间隔保持构件170的壁体W41、W42内侧,拧合垫圈171,通过由
此垫圈171和前述保持固定构件160紧固,间隔保持构件170被固定
在模框面板1上。
然后,由前述保持固定构件160的弯曲部分内侧与模框面板1表
面外侧夹持棒状构件7,将棒状构件7固定在模框面板1表面上。
关于其它的结构以及施工方法,由于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
省略说明。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作为扎丝等支承固定构
件6的替代构件,使用作为一部分弯曲了的板状构件的保持固定构件
160以及作为棒状构件的间隔保持构件170,将壁体W41、W42之间
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并且能够由简易的构件容易地进行将横板条
等棒状构件7固定在模框面板1面上这样的施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固定构件160,为如前述那样一端
弯曲,在另一端设置了插通孔165的长板状的构件,但只要一部分对
应于棒状构件7的形状被弯曲,在非弯曲部分设置了插通孔165,则
也可为其它的形状。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在相互相向的壁体W41、W42两方安装
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以及加劲板条140,但也可在此壁体W41、W42
的一方安装。
<实施方式的概括>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按照前述第1~第4实施方式,由扎丝、
钢筋、加劲板条这样的极简单的构件,能够容易地施工具有优越的强
度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不拆卸,直接
被埋掉,所以,能够省去其拆卸工序,能够以良好效率缩短工期。
另外,如前述那样,如混凝土被浇注,利用该混凝土的自压,盖
部14向外侧被推压而开盖,从该开盖了的盖部14的间隙将混凝土的
剩余水排出。此时,由于利用混凝土的自压形成必要最小限度的盖部
14的间隙,所以,混凝土自身、必要的水分不会从该间隙漏出,可高
效率地仅排出混凝土的剩余水。因此,能够形成极高质量的、耐久性
优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由于混凝土构造物的表面由模框面板1覆盖,保护其不与
外部空气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混凝土的中性化,能够形成极高质量
的、耐久性优良的混凝土构造物。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
例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要内容的范围可按种种变形方式实
施。
例如,在前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模框面板1、浇注件2、顶
盖3、下部固定构件4、上部固定构件5、支承固定构件6、棒状构件
7、支承构件8、支撑部件9、L字型顶盖73、加劲板条支承构件130、
上部支承构件150、保持固定构件160、间隔保持构件170等各构件,
也可为被实施了防锈加工的钢制的构件。另外,也可为具有一定以上
的强度的树脂制的构件。
附图说明
[0138]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侧
面剖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模框面板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模框面板的A-A剖面的
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模框面板的正视放大图。
图6(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浇注件的立体图,(b)
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顶盖的立体图。
图7(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部固定构件的立体
图,(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c)为表示下部固定构件或上部固定构件的两个前端可折曲地构成的
情况的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b)为表
示支承构件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的施工方法的剖面侧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端头部分的混凝土构造物
的建筑单元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端头部分被使用的折曲
加工成了L字型的模框面板的立体图。
图12(a)为表示L字型顶盖73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b)为
表示上面侧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壁体的角部分的施工方法
的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侧
面剖视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的施工方法的剖面侧视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的施工方法的剖面侧视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的施工方法的剖面侧视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0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的侧
面剖视图,(a)为图19的X-X剖视图,(b)为图19的Y-Y剖
视图。
图2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的立体
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上部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2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的安装
方法的剖面侧视图。
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劲板条支承构件的安装
方法的剖面侧视图。
图2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构造物的建筑单元
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6(a)为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棒状构件的固定部位
放大了的侧面剖视图,(b)为其主视图。
符号的说明
1、101 模框面板
2 浇注件
3 顶盖
4 下部固定构件
5 上部固定构件
6 支承固定构件
7 棒状构件
8 支承构件
9 支撑部件
11 凸条
12、27、37、42、52、75、82、83、132、134、135、152 肋
13、21 切口
14 盖部
15 间隙
16、28、38、76 槽部
22 折回部
26、36、41、51、81、151 长板状构件
77a、77b、139、165 插通孔
31 上表面
32 侧面
61、62、111、112 混凝土钉
63~66、113~117、161~163 螺钉
73 L字型顶盖
74 L字型板状构件
100 单位构筑单元
130 加劲板条支承构件
131 底部
133 挂装部
136 外方片
137、138 嵌合槽
140 加劲板条
150 上部支承构件
153 长板状构件的前端
154 槽
160 保持固定构件
170 间隔保持构件
171 垫圈
F 地基
W1~W4、W11、W12、W31、W32、W41、W42 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