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构件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本发明涉及连接构件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该连接构件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适用于连接诸如混凝土板及其它各种构件的主体构件。
为强化建筑工地上的建筑工效,最近在建筑工业中发展了成形于工厂中的各种构件的商品化。当这些在工厂中已成为商品的构件在建筑工地上连接时,由于有应力作用在构件的连接部分上,因此它们很难采用胶粘连接,而通常采用诸如金属件等将这些构件机械地加以相互连接。
这种采用机械连接方法的现有连接手段提供的构件间的连接强度是牢固的,但由于构件的连接部分暴露于连接构件的表面,因此产生了不合乎外表美观要求的问题。此外,由于各个用于连接构件的金属件是各自相互啮合或用螺纹相互连接,从而引起连接操作麻烦,要求有许多操作人员的问题。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中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连接构件地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其连接操作简单,能将构件机械地相互连接,同时,连接部分不暴露在连接构件的表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连接至少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方法,这些构件具有相应连接表面,并以其置于互相邻近的相应连接表面进行相互连接,该方法包括的步骤为:在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成形一凹槽部分,将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袋体整体地固定于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而袋体安排成与凹槽部分相适应,在将袋体插入凹槽部分时,将第一和第二构件的相应连接表面相互接触,通过成形于第二构件上的注入孔之一将填料注入袋体,以便使袋体在凹槽部分中膨胀,从而第一和第二构件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连接至少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方法,这些构件具有相应连接表面,并以其置于相互邻近的相应连接表面进行相互连接,该方法包括的步骤为:在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成形一具有入口的凹槽部分,将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袋体在内藏条件下整体地固定于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而袋体安排成与凹槽部分相适应,在将袋体定位于凹槽部分的入口时,将第一和第二构件的相应连接表面相互接触,通过成形于第二构件上的注入孔之一将填料注入袋体,以便使袋体在凹槽部分中膨胀,从而第一和第二构件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包括第一和第二构件的连接结构,这些构件具有相应连接表面,并以其置于相互邻近的相应连接表面进行相互连接,第一构件具有一成形于其中的凹槽部分,而第二构件具有一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固定于其连接表面的袋体,当第一和第二构件接合在一起时,袋体放置于凹槽部分的内部,还具有注入于袋体的填料,袋体被该填料膨胀,形成连接部分,从而第一和第二构件在连接部分相互连接。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上可成形的凹凸部分以便相互啮合。第一和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可成形在其台阶的两侧。而凹凸部分则成形于其台阶两侧的连接表面上以便相互啮合。还有,至少在连接表面的一侧装备外接触表面,在其上形成连接部分。
本发明前述连接构件的方法提出,例如两个构件在它们的连接表面上相互对准而定位,填料加压进入并填充成形于另一构件中袋体,以便使袋体按成形于第一构件中的凹槽部分的内周边形状膨胀,抗拉强度在袋体中在连接表面的方向产生。在它们被该抗拉强度相互紧固时,两个构件相互连接。
由此获得的连接结构,凹槽部分和袋体分别埋设在两个构件内,在它们被袋体的抗拉强度相互紧固时,这两个构件相互连接。
再有,假如在第一和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上成形有凹凸部分和台阶,则在进行建筑时,第一和第二构件容易相互对准而定位,在建筑进行后,能防止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滑移,从而防止漏水。至少在连接表面一侧具有外接触表面的连接结构也有在其上具有凹凸部分和台阶的连接结构的相同效能,也即,它能确保容易定位,阻止滑移和防止漏水。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出一种连接至少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方法,这些构件具有相应连接表面,并以其置于互相邻近的相应连接表面进行相互连接,该方法包括的步骤为:
在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成形一凹槽部分;
将由韧性材料制成的袋体整体地固定于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而袋体安排成与凹槽部分相适应;
在袋体插入凹槽部分时,将第一和第二构件的相应连接表面相互接触;和
通过成形于第二构件上的注入孔之一将填料注入袋体,以便使袋体在凹槽部分中膨胀,从而将第一和第二构件相互连接。
所述的一种方法,其中沿着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至少装备有一排凹槽部分,袋体则固定于第二构件,每一袋体安排成带状形式以便与凹槽部分相对应。
所述的一种方法,其中若干凹槽部分独立地装备在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上,若干袋体则装备于第二构件上,每一袋体安排成杆形式以便与每一凹槽部分相对应。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连接至少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方法,这些构件具有相应连接表面,并以其置于互相邻近的相应连接表面进行相互连接,该方法包括的步骤为:
在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成形一具有入口的凹槽部分;
将由韧性材料制成的袋体在内藏条件下整体的固定于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而袋体安排成与凹槽部分相适应;
在将袋体定位于凹槽部分的入口时,将第一和第二构件的相应连接表面相互接触;和
通过成形于第二构件上的注入孔之一将填料注入袋体,以便使袋体在凹槽部分中膨胀,从而第一和第二构件互连接。
所述的一种方法,其中沿着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至少装备有一排凹槽部分,袋体则固定于第二构件,每一袋体安排成带状形式以便与凹槽部分相对应。
所述的一种方法,其中若干凹槽部分独立地装备在第一构件的连接表面上,若干袋体则装备于第二构件上,每一袋体安排成杆形式以便与每一凹槽部分相对应。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包括第一和第二构的连接结构,这些构件具有相应连接表面,并以其置于相互邻近的相应连接表面进行相互连接,第一构件具有一成形于其中的凹槽部分,而第二构件具有一由韧性材料制成的固定于其连接表面的袋体,当第一和第二构件接合在一起时,袋体放置于凹槽部分的内部,还具有注入于袋体的填料,袋体被该填料膨胀,形成连接部分,从而第一和第二构件在连接部分处相互连接。
所述的一种连接结构,其中袋体预先内藏于形成于第二构件连接表面的内藏凹槽中,当填料注入袋体中时,则形成连接部分。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袋体具有一拉桩部分。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袋体具有一在底部分填充有填料的拉桩部分。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袋体预先内藏于埋设在第二构件的盒中,该盒能向外向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打开,当填料注入袋体时,连接部分就形成。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袋体和盒是相互整体地成形的。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盒具有拉桩部分。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袋体和盒是相互分离地成形的。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袋体是采用杆的方法固定于盒的。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盒具有拉桩部分。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至少有一排连接部分是沿连接表面成形的。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若干连接部分是相互独立地成形的,且每个都安排成杆状形式。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在第一和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上成形有凹凸部分,凹凸部分是相互啮合的。
所述的连接结构,第一和第二构件的连接表面成形于台阶的两侧。
所述的连接结构,第一和第二构件的凹凸部分成形于台阶两侧的连接表面上,凹凸部分是相互啮合的。
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二构件具有至少装备在连接表面一侧的外接触表面,而在连接表面上成形有连接部分。
附图概述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构件和另一构件的主要部分在相互连接前的状态的部件分解横截面透视图;
图2是图1中另一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3是图1中两个构件相互相对放置时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1中两个构件相互连接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提出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构件和另一构件的主要部分在相互连接前的状态的部件分解横截面透视图;
图6是图5中两个构件相互连接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提出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构件和另一构件的主要部分在相互连接前的状态的部件分解横截面透视图;
图8是图7中两个构件相互连接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提出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构件主要部分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10是要和图9中第一构个相组合的另一构件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11是图9和10中两个构件相互连接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12是图9至11中第四实施例修改方案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构件和另一构件的主要部分位于相互相对放置状态时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4是图13中两个构件主要部分相互连接状态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15是本发明提出的第六实施例中两个构件主要部分相互连接状态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16是图15修正方案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17是本发明提出的第七实施例的另一构件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该另一构件采用第一类修改连接零件;
图18是第一构件与图17中另一构件连接时的连接状态横截面图;
图19是将固定于另一构件中的第二类修改连接零件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20是将用于图19中连接零件的袋体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21是另一构件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该另一构件采用第三类修改连接零件;
图22是另一构件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该另一构件采用第四类修改连接零件;
图23是另一构件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该另一构件采用第五类修改连接零件;
图24(a)和24(b)是应用实例1的部件分解透视图,本发明用于连接箱形涵洞的主体构件,其中主体构体从各个方向加以察看;
图25是应用本发明将板状构件组装成图24中箱形涵洞的第一例图;
图26是应用本发明将板状构件组装成图24中箱形涵洞的第二例图;图27是应用本发明将板状构件组装成图24中箱形涵洞的第三例图;
图28是应用本发明将板状构件组装成图24中箱形涵洞的修改的第三例图;
图29是第二应用实例图,本发明应用于将板状构件连接组成正方形水箱;
图30(a)是第三应用实例的透视图,而图30(b)则是其横截面图,本发明应用于将构件连接组成圆形水箱;
图31是第四应用实例的示意图,本发明应用于将主体构件连接组成承重墙;
图32是图31的第一修改方案的示意图,本发明应用于将主体构件连接组成承重墙;
图33是图31的第二修改方案的示意图,本发明应用于将主体构件连接组成承重墙;
图34是将两个长结构构件连接成T型的第五应用实例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连接两个长结构构件的修改方案示意图,这里,这两个构件处于相互面对的状态;
图36是连接柱和梁的第六应用实例;
图37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提出的连接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8是图37修改方案的横截面图。
第一实施例(图1至4):
将参照图1至4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出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各自由混凝土板制成。在第一构件A的连接表面11上分别成形有一个狭缝状的接收袋口12和由此口12伸展出来的圆柱形凹槽部分13。一个带状的袋体22固定于另一构件的连接表面21,并使之由该连接表面21垂直伸出。袋体22具有一个埋设于另一构件B中的拉桩部分23。袋体22的长度基本与袋口12的相同。另一构件B具有一个或若干个未予表示的管状注入通道。一个或每个注入通道在其一端具有一个注入孔24,而另一端则是由此伸向袋体22。一部分孔用于向袋体注入填料,而另一些孔则用作备用孔或用于观察填料的填充情况。
即使只有一个单独的注入孔24,假如在注入填料时,空气能由该注入孔24排出,则不发生问题。但是,如果空气不能由该注入孔24排出,则必须再装备一个空气能由此排出的孔。袋体22的末稍端加以折叠使其能容易地伸入第一构件A的袋口12中。该折叠部分可以是双层折叠、三层折叠或多层折叠部分。金属、合成树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能用作袋体22的材料。如果这种材料不能将袋体22垂直地支撑于连接表面21,也即,假如制成袋体22的材料不能垂直站立于连接表面21上,则必须用粘合剂使材料变硬。
制造第一构件A时,准备一个具有袋口12和凹槽部分13形状的中空另件作为一号模具,并将其埋入二号模具,将混合凝土注入二号模具以成型第一构件A,当混凝土在二号模具中硬化后,拔出一号模具或叠合中空另件去除一号模具。制造另一构件B时,将与拉桩部分23成一体的袋体22及注入通道埋入模具,将混凝土注入模具。
为使第一构件A与另一构件B连接,将另一构件B的袋体22通过袋口12插入至第一构件A的凹槽部分13,并将前者对准后者而放置,然后使前者和后者的连接表面11和21如图3所示地相互接触。接着,通过填充机将诸如砂浆等的硬化填料C压入或注入另一构件B注入孔24中的一个孔中。如图4所示,填料C被加压通过注入通道而注入或射入袋体22。将填料C连续填入至袋体22,直至袋体22膨胀成与凹槽部分13内周边形状相一致形状为止。为防止填料C注入后的填料C返流,在注入孔24或注入通道上装备逆止阀,或在注入孔24或注入通道29上装备制动器。假如填料C在给定时间消逝后硬化,则在袋体22中连接表面21的方向上产生抗拉强度。通过该抗拉强度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就象它们被相互紧固的状态似的相互连接。袋体22具有的尺寸应使它在膨胀时能紧紧在接触凹槽部分13。假如袋体22的长度短于凹槽部分13的长度,则凹槽部分13的一端或双端成为空心的,则两个构件A和B的连接强度并不减弱。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两个构件A和B之间产生强大的抗拉强度,则第一构件A的凹槽部分13的周边很可能遭到破坏。假如会预期发生这样的情况,可在凹槽部分13的内部成形一个加强框架以支撑凹槽部分13的内表面。这样的加强框架可在制造构件A时在第一构件A中埋设一个由金属或硬树脂制成的框架而成形。
第二实施例(图5和6):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构件A的连接表面11上装备有两排具有袋口12的凹槽部分13。在这些凹槽部分13之间有两条突条或加强件14。将要插入于每一凹槽部分13之中的两排袋体22固定于另一构件B的连接表面21。在袋体22之间装备有将与突条14相啮合的两条凹沟25。也即,连接表面11和21具有凹面和凸面,它们相互啮合,因而进行建筑时它们很容易加以相互对准。图6表示了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的连接状态。在图6的布置中,当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的被注入填料C的袋体22中的抗拉强度相互紧固而相互连接时,突条14和两条凹沟25相互啮合,从而抵制作用于两个方向的剪切刀,也即作用于连接表面11和21上的剪切力,这样就防止了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在其连接表面方面上的滑移。
第三实施例(图7和8):
在如图7和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在连接表面11和12上,第一构件A具有台阶15,另一构件B具有台阶26,而台阶25和26相互啮合。在第一构件A台阶15的两侧均装备有凹槽部分13,每个凹槽部分具有袋口12,而在另一构件B台阶26的两侧,则均装备有要插入凹槽部分13中的袋体22。由于装备了台阶,在进行建筑时,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的定位能容易地相互对准。采用图8的布置,当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被注入填料C的袋体22中的抗拉强度相互紧固而相互连接时,台阶15和26相互啮合,从而抵制作用于两个方向,也即作用于连接表面11和21上的剪切力,这样就防止了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在其连接表面方向上的滑移。如图5所示的包括突条和凹沟的凹面和凸面部分也可在连接表面11和21上形成以便抵制作用在两个方面上的剪切力。
第四实施例(图9,10和11):
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9,10和11所示,在第一构件A的连接表面11上装备有两排,且每排都具有袋口12的凹槽部分13,在凹槽部分13之间装备有若干突起物16。两排将要插入于每一凹槽部分13之中的袋体22固定于另一构件B的连接表面21。在袋体22之间装备有将与突起物16相啮合的若干孔27。也即,连接表面11和21具有凹面和凸面形状,它们相互啮合。在该实施例中,当进行建筑时,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容易地相互对准而定位。图11展示了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相互连接时的状态。在图11的布置中,当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被注入填料C的袋体22中的抗拉强度相互紧固而相互连接时,突起物16和孔27相互啮合,从而抵制作用于所有方向,也即作用于连接表面11和21上的剪接力。
第四实施例的修改方案(图12):
在图12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修改方案中,当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相互装定之后,在每个突起物16和孔27之间设计成具有间隙。在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相互连接之后,将具有一定强度和粘性的填料C′通过一个暗藏的沟28注入。当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的两端放在相互接触时,其间不产生间隙,从而阻止填料C′流出。假如需要确信填料C′肯定不会流出,可在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的连接表面粘上一条胶带T。在该修改方案中,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肯定是相互连接不会有相互之间的滑移。
第五实施例(图13和14):
在图13和14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一个在其侧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加强框架31埋设第一构件A中。在加强框架31的根部装备有拉桩部分32,而在袋口12装备有加强边缘部分33。另一构件B袋体22的拉桩部分23在其侧表面上也具有凹凸形状。假如在两个构件A和B中都埋设有加强杆,则最好焊接等方法把拉桩部分32和23固定于加强杆上。当两个构件A和B相互对准放置后,接着将填料C注入袋体22,袋体22变形成图14中所示的形状。当填料变硬后,产生于两个构件A和B中的抗拉强度被加强框架31和袋体2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所接收。结果,除非填料破裂,两个构件2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所接收。结果,除非填料破裂,两个构件A和B终是牢牢地保持相互连接。第一构件A的凹槽部分13的周边不会由于抗拉强度而破裂。袋体22在其表面可具有与加强框架31相应的凹凸形状或不具有这样的凹凸形状。在后一情况,当填料C注入袋体22后,在袋体22上会形成一些褶皱,但两个构件A和B的连接强度不会变弱,因为填料硬化,且固定在袋体22中。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的凹槽部分13沿连接表面11纵向地伸展,另一构件B的袋体22成形成带状并与凹槽部分13相适应。但凹槽部分13和袋体22之间的关系并不限于相应这样一种安排。例如,若干凹槽部分13可独立地并排布置,若干杆状的袋体22也可与每一凹槽部分13相对应而独立地并排布置。在任何情况下,当袋体折叠或绕成适当形状,并在注入填料C时,能沿着凹槽部分的形状而膨胀,则袋体不会成为一个障碍。
第六实施例(图15):
在图15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若干加强框架31相互独立地埋设在第一构件A之中,若干袋体22则与加强框架31相适应地相互独立地固定于另一构件B。每一注入通道29与每一袋体22相连通,而每一注入通道29的顶端则开口形成注入孔24。因此,填料C从每一注入孔24注进每一袋体22中,且是通过每一注入通道29填入至每一袋体22中的。在图16所示的第6实施例修改方案中,这里只装备一个注入通道29与每一袋体22相联通。如果填料C是从一个注入孔24注入的,则填料C通过注入通道29,然后注入至每一袋体22。无需多言,为防止填料C注入后的填料C返流,在注入孔24或注入通道上装备逆止阀,或在注入孔24或注入通道29上装备制动器。同样,如有需要也应设计空气逸出用孔。
第七实施例(图17和18):
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提出的,图17所示的另一构件所使用的第一类修改连接零件中,袋体22预先内藏在一个沟状盒41中,并折叠于其中。盒41包括盒体41a和一个由盒体41a的背部突出的拉桩部分41b。如提出要求,可在盒体41a口的双侧在盒体41a上装备盖部分41c。袋体22和盒41可由相同材料制成并互成一体。如果袋体22的材料与盒41的材料不同,则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分别制成的袋体22和盒41相互固定。假如盒材料是硬的,则在盒体41a和盖部分41c的边界上,从盖部分41c的内部设置切口42。另一构件B的制作是在将其中包含有袋体22的盒41埋设于模具的同时,将混凝土注入模具中,这样,盒41就固定至另一构件B的连接表面21上。如果袋体22制成内藏于盒41中的形式,其优越性在于袋体22不会妨碍对另一构件B的搬运。如果盒41具有盖部分41c,取决于袋体22材料的不同,袋体22的内部条件得以改善。
在两个构件A和B相互对准定位后,假如填料C是从注入孔24注入的,则填料C经过注入通道25填充于袋体22中。这时,盒41的盖部分41c在切口42处通过袋体22的膨胀力弯曲和膨胀,从而袋体22从盒41中弹出,然后伸向第一构件A的凹槽部分13的内部,并接着凹槽部分13的内表面的形状膨胀或变形。当填料C硬化后,两个构件A和B就相互连接。
在图19至23所示的第二,三、四和五类修改连接另件中,袋体22和盒41是独立制作的,但相互成为一体。在图20所示的第一例中,袋体22的两端绕在杆43上,在袋体22该处两端的折叠部分被熔合或缝合。这些修改方案中的盒在装备由盒体41a后背部突出的拉桩部分41b方面是相同的,但在下列几方面前者不同于后者。在盒体41a的末梢端设置有狭缝41d,如果需要,每一狭缝41d在其内表面具有切痕,还装备有扩大的圆柱形底部。袋体22的双端插入至盒体41a的狭缝41d中,并如图19所示的加以固定。在这一情况,袋体22的双端根据材料不同可用热熔合加以固定,或如虚线所示,用螺钉等加以固定。如上所述,当袋体22固定于盒41后,袋体22加以折叠并被内藏于盒体41a中,接着在一些地方用胶带T加以临时固定,这样,袋体22永不会从盒体41a中弹出。如上所述,当两个构件A和B定位后,填料C被加压并填充袋体22,胶带T就被袋体22的膨胀力撕开,从而袋体22从盒41中弹出并伸向第一构件A凹槽部分的内部。这时,由于胶带T很薄,它不会影响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的连接。
在图21所示的第三类修改连接另件中,另一构件B具有一个内藏沟44和一个形成于内藏沟44底部的埋设沟45,袋体22被绕起来并内藏于内藏沟44中,在另一构件B连接表面21上的若干处临时用胶带T加以粘贴,从而阻止袋体22由内藏沟44中弹出。当两个构件A和B定位,后假如填料被加压并填充袋体22,胶带T就被袋体22的膨胀力从连接表面21撕开,这样,袋体22就从内藏沟44中弹出并伸向第一构件A凹槽部分的内部。这时,由于胶带T很薄,它不会影响两个构件A和B的连接。具有袋体22的另一构件B的制作是在将与拉桩部分23结成一体的袋体22埋设入模具之际,将混凝土注入模具,其中将一个保护另件固定于袋体22,从而围柱袋体22。保护另件在混凝土硬化后被拨出。
在图22所示的第四类修改连接另件中,在另一构件B的连接表面21确定有一个内藏沟46,在另一构件B的底部装备有一个梯形拉桩部分47。其底部被一个隔板48所分隔的袋体22插入于拉桩部分47,在工厂或建筑现场将填料C′注入袋体22,从而将其固定于拉桩部分47。此后,将袋体22折叠并内藏于内藏沟46中,接着在其上若干处用胶带T将袋体22临时固定,从而防止袋体22由此处弹出。隔板48可与袋体22制作成一体,或作为分离的另件来制作,然后固定于袋体22。
在图23所示的第五类修改连接另件中,在另一构件B的连接表面21成形有狭缝49,而在另一构件B的底部则装备有圆柱形拉桩部分50。袋体22具有一菱形横截面的管道51,当将它放入其中的中心时,就用作注入通道。袋体22的一侧(图23中的右侧)在工厂或建筑现场被通过狭缝49插入拉桩部分50,然后通过另一注入通道将填料C′注入至袋体22的这一侧中,从而将袋体22固定于拉桩部分50。当另一构件B与第一构件相连接时,另一构件B的袋体22插入至第一构件A的凹槽部分,然后,填料由注入口通过管道51被加压并填充袋体22。
示于图1至23的第一至第七实施例提出,诸如砂浆等硬化填料被用作填料C,从而形成半永久性连接结构。但是,根据连接目的不同,诸如空气的气体或诸如水的液体也能用作填料。假如气体或液体被用作填料,则连接部分能相互拆开。
本发明的连接方法能用于连接各种构件。本发明用于连接主体构件的详细或具体应用将结合图24至26进行说明。
在*示于图24的第一个详细或具体应用*中,本发明是应用于连接组成箱形涵洞的主体构件。为阐明连接表面的结构,图24(a)和24(b)展示了从各个方向视看的透视图。
每一主体构件60具有一个沿右侧连接表面11的周边成形的凹槽部分13和一个固定于左侧连接表面21周边的袋体22。在主体构件61的上、下、左、右表面的左端侧装备有两个注入孔24。其中一个孔用于将填料注入至袋体22,而另一孔用于观察填*料的填充状态。由于袋体22是与主体构件60相联的,因此不总是在主体构件60的四个表面上形成注入孔24。为连接主体构件60,将其上的连接表面11和21相互接触,同时将凹槽部分13和袋体22相互对准而定位,将砂浆从注入孔24注入。假如主体构件是由轻质材料制成的,在主体构件60上装备有螺钉孔以防止主体构件61相互移动和分离,当它们用一块板相互连接时,主体构件60被相互连接,而板则在砂浆硬化后被去除。
现在将结构图25至28来说明由板状构件组装成筒状的箱形涵洞的例子。假如每一另件都是在建筑工地加以组装,它运输方便,且同时能运输若干个另件。
在图25所示的第一个例子中,在板状横构件61和竖构件62的连接表面上,除凹槽部分和袋体之外,还装备有凹凸部分a,以便形成连接部分J。在这样一种连接方式中,横构件61和竖构件62相互连接,从而通过凹凸部分a阻止竖构件62向右和左的滑移。
在图2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方案中,在横构件61的两端装备有突条61a,而突条61a向内定位的长度相当于竖构件62的厚度。由突条61a组成的外接触表面b阻止竖构件62向内移动。如果将临时安装构件63用螺丝64等固定于连接表面的外侧,则竖构件62被阻止向外滑移。在图27所示的第三个例子中,在上构件65和竖构件66的连接表面上装备有台阶C,并使之相互啮合。在台阶C的两侧都装备有连接部分J。在下构件67的两端规定有凹槽67a,每一凹槽的宽度与竖构件66的厚度相当,而竖构件66在凹槽67a中啮合,从而在其上的接触表面装备有两排连接部分J。在这一连接方式中,由于有台阶C,上构件65被阻止向下滑移。在竖构件66连接表面的两侧都有外接触表面b,从而阻止竖构件66向右和向左滑移。图28是图27的第三例子的修改方案,其中突条66a向下放置的长度相当于图28中自竖构件66上表面起的上构件65的厚度,这样,由突条66a形成的外接触表面b就阻止上构件65的向下滑移。
图29是本发明应用于将主体构件连接组成水箱的第二个实际应用。板状主体构件71,72和73组装成箱子形状,并分别装备了凹槽部分和袋体以形成连接部分J。由于是用于水箱,沿着其上四个侧表面都连续有凹槽部分和袋体,且连接部分J布置成两排,也即,图29中四个表面角上的上、下部分。由于连接部分J是布置成两排的,水箱的不透性得到强化,连接部分J起了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水箱能具有高的强度。在连接表面上也可装备有相互啮合的凹凸部分成台阶。
图30(a)和30(b)是第三个实际应用,此处本发明用于将若干构件组成圆形水箱。曲线板状主体75按圆柱形安置在圆盘形底板74上,而曲线板状主体76则放在曲线板状主体75之上,其中曲线板主体75和76用连接部分J相互连接,从而组成水箱。在每一连接表面上都装备有台阶C,而连接部分J则装备在台阶C的两侧。在这种连接形式下,底板构件74,曲线板状主体75和曲线板状主体76相互牢固地连接从而确保不透水性。此外,由于台阶C,第一段的曲线板状主体75则被阻止作相对曲线板状主体74的向外移动,而第二段的曲线板状主体76则被组止作相对曲线板状主体75的向外移动,被水箱从而能有效地抵制高的水压。在制作圆形不透水的水箱时,象底板74一样的圆盘形盖放在板主体76之上,而该盖可象底板74一样用连接部分J与板主体76相连接。
在图29,30(a)和30(b)所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实际应用的连接结构中,可装备一个适当的盖子来隐蔽连接部分J,从而使连接部分J不会暴露在端部表面上。
现在将结合图31至33来说明连接主体构成承重墙的第四个具体应用及其修改方案。
在图31所示的第四个具体应用*中,在基础构件77上装备有一个单独的突条77a,而在墙构件78上则装备有一个单独的能与突条77a相啮合的凹槽78a。每一排包括凹槽部分和袋体的两排连接部分J也如上所述的加以装备。在图31所示的这种连接结构中,由于基础构件77和墙构件是靠连接部分J的抗拉强度相互连接的,而组成凹凸部分的突条77a和凹槽78a则相互啮合,墙构件78被阻止向外滑移并能抵制地面压力F。
在图32所示的第一个修改方案中,在基础构件77和墙构件78的连接表面上装备有若干凹凸部分a。在该连接状态,两个构件均被连接部分J的抗拉强度所连接,而墙构件78则被若干凹凸部分a阻止向右和左滑移,因而墙构件78被阻止向外滑移,能抵制地面压力F。
在图33所示的第二个修改方案中,在基础构件77和墙构件78的连接表面上装备有台阶C,并使之相互啮合,而连接部分J则装备在台阶C的两侧。在该连接状态,由于基础构件77和墙构件78是被连接部分J的抗拉强度相互连接的,墙构件78被台阶C阻止向外滑移。
本发明提出的连接构件的方法也能用于连接诸如梁,柱,墙等构件。
图34展示了第五个具体应用,这里两个长结构构件81和82相互连接成T型。这种连接结构用于例如T一形梁中。如果作用于梁上的负荷很大,则长结构构件81和82相互用一个连续的连接部分J加以连接。如果加于梁的负荷很小,则结构构件81和82可在一些独立的连接部分J上相互连接。
图35表示了本发明用于连接相互对的长主体构件83和84的例子。这种长主体构件用于,诸如连接墙。图35中,在连接表面其上装备有凹和凸的部分,从而在其上组成三个连接部分J。如需要,连接部分J的数也可是一个或两个。根据墙厚的不同,连接部分J的数目也可设计成至少四个。
图36是柱和梁连结结构的第七个具体应用。由金属,混凝土,合成树脂,陶瓷等制成的凸榫接头85埋设于基础件86中,并和第一层柱87的凹槽相啮合,然后灰浆G通过一个灰浆孔87a注入,将柱87固定于基础件86上。此外,在基础件86和柱87之间的连接表面上,在凸榫接头85的两侧装备有连接部分J,从而保证基础件86和柱87之间的连接。进而在第一层柱87的上表面成形有另一凸榫接头87b,它与第二层柱88的凹槽相啮合,并与之固定,而连接部分J则装备于连接表面上,凸榫接头87b的两侧。此外,在柱87的上部分的两侧装备有突条87c以组成台阶C,而梁89则与该台阶C相啮合,连接部分J装备于台阶C的两侧。
虽然结合图24至36,我们解释了组成各种结构主体的构件的连接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结构构件,而能用于其这结构构件。此外,在若干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连接结构也能用于其余的前述实施例。例如,图27中的在竖构件66和下构件67上应用的外接触表面结构也能用于图36中的基础件86和梁87之间的连接部分。
本发明的连接方法也能用于将预先由石头,混凝土板组合,砖集合,陶瓷,金属,合成树脂及其它建筑材料制成构件相互连接。
此外,本发明能用于连接水管,污水管,气体管等。图37和38展示了一个适用于连接的连接结构例子。图22和23中所示的连接结构也能用于连结水管等。
第八实施例(图37和38):
在图37所示的第八实施例中,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是由石头制成的。作为连接第一构件A和另一构件B的连接另件90包括在第一固定部分91的诸如螺丝的拉桩部分92和在另一固定部分91的袋体22。固定部分91制成象盒一样,而如图17和18所示的盖部分91a则装备了以便将袋体22内藏于其中。固定部分91和袋体22可分别制成并相互加以固定。固定部分91和袋体22也可用同样材料相互整体地成形。假如它们是整体成形的,硬橡胶或合成树脂可用作其中的材料。
首先,用钻头将另一构件B钻孔以形成孔93,通过啮合或将拉桩部分92拧入孔93的入口从而将连接另件90的固定部分91固定于孔93中,然后将填料C′加压通过注入通道94注入于孔93中从而固定拉桩部分92。在工厂或建筑工地在第一构件A上钻孔95。在固定有连接另件90的另一构件B对准第一构件A而定位并放置于工地上后,将填料C加压通过注入通道96填充袋体22。在完成填料C的注入时固定部分91的盖部分91a膨胀,袋体22从固定部分91弹出,然后伸向另一构件B的孔内,并沿着孔95的内周边形状而膨胀。当填料C硬化后,两个构件A和B就相互连接。
图38中的第八实施例的修改方案基本上和图37的第八实施例相同,但在将固定部分90相对另一构件B的固定方法方法则有别于图37。代替拉桩部分92的是将袋体97固定于连接另件90。将填料C′加压通过注入通道94填充袋体97从而将连接另件90固定于另一构件B上。
在图37和38中所示的连接结构对在组装基石或纪念碑,当在其上的垂直放置的另件或构件相互连接时,防止基石或纪念碑的的倒倾非常有效。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连接构件的方法所包括的步骤有,在将两个构件在它们的连接表面相互对准定位时,使这两个构相互接触,然后将填料注入到固定于另一构件的袋体中,这样,袋体在装备于第一构件中的凹槽部分内膨胀,从而采用这一简单的连接操作就能将两个构件牢固地相互连接。
本发明提出的连接结构中,由于固定于另一构件连接表面的袋体是插入到成形于第一构件连接表面的凹槽部分中的,且袋体被填料按着凹槽部分的形状而膨胀,从而两个构件相互连接的状态是,连接部分不暴露在它们的连接表面上,而抗拉强度则产生于被填料在连接方向膨胀的袋体中体,从而两个构件能相互牢固连接,就象它们相互紧固。
此外,两个构件的连接表面上都装备有互相啮合的凹凸部分或台阶时,在进行建筑时,两个构件能容易地相互对准而定位,且在建筑进行后,它们相互牢固连接而不会滑移,此外还能防止漏水。
即使第一构件和另一构件在连接的两侧具有外接触表面,在进行建筑时,两个构件间的定位也很容易做到,且两个构件能在外接触表面处防止滑移,且在其上的连接部分它们能牢固地相互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