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243010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0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812049.0

申请日:

2001.05.24

公开号:

CN1440363A

公开日:

2003.09.0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6B 7/06申请日:20010524授权公告日:2006082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6B7/06

主分类号:

B66B7/06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野村正实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刘立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轿厢及配重由主缆绳悬挂。驱动装置的驱动力通过曳引缆绳传递给配重。通过使配重升降,使轿厢升降。曳引缆绳绕挂在搭载在配重的多只配重侧绳轮、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上部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以及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下部的下部通道侧绳轮上。所有的配重侧绳轮在配重的上部,配置在同轴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梯装置,所述电梯装置包括:升降井道;配置在所述升降井道上部的 可以转动的轿厢悬挂轮;绕挂在所述轿厢悬挂轮的主缆绳;由所述主缆绳悬挂在所 述升降井道内的轿厢及配重;搭载在所述配重上部的可以转动的多只配重侧绳轮; 分别配置在所述升降井道的上部及下部的可以转动的多只的升降井道侧绳轮;利用 绕挂在所述配重侧绳轮及所述升降井道侧绳轮的曳引缆绳,以及使所述配重侧绳轮 及所述升降井道侧绳轮中至少任一个绳轮转动通过所述曳引缆绳使所述配重升降的 驱动装置,其特征是,所有的配重侧绳轮配置在所述配重的上部及下部的任何一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所有配重侧绳轮配置在同轴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曳引缆绳以N∶1形式(N 是2以 上的自然数)配置,所述配重绳轮的个数是,所述N是偶数时,是N个,所述N是 奇数时,是N-1个。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在所述升降井道的上部及下 部的任 何一方,多只所述升降井道侧绳轮配置在同轴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所有配重侧绳轮的转动轴与所有 的升降 井道侧绳轮的转动轴配置成,垂直投影时相互重叠。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配置在所述升降井 道的上 部及下部的任何一方,所述驱动装置的转动轴连接于所述升降井道侧绳轮中的1只 绳轮。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曳引缆绳是有扁平的截面形 状的扁 形缆绳。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曳引缆绳是合成纤维缆绳。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轿厢悬挂轮上设置制动装置。

说明书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所述电梯装置具有悬挂轿厢和配重的主缆绳,及将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传递到配重,以使轿厢及配重升降的曳引缆绳。

    背景技术

    图12是例如与EP0731052A1所示同样的以往电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可以转动的第1及第2轿厢悬挂轮2、3。主缆绳4绕挂在第1和第2的轿厢悬挂轮2、3上。轿厢5和配重6由主缆绳4悬挂在电梯升降井道1内。主缆绳4的布置是1∶1的形式。

    在配重6的上部,搭载着可以转动的上部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7。在配重6的下部,搭载可以转动的下部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8,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可以转动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9。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可以转动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10。

    在上部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7、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9、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10及下部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8上绕挂着曳引缆绳11。曳引缆绳11的一端部(上端部)连接于升降井道1的上部。曳引缆绳11的另一端部(下端部)悬挂着给予曳引缆绳11张紧力的曳引缆绳张紧配重12。曳引缆绳11的缆绳的布置是2∶1形式。

    使配重6升降的驱动装置(未图示)通过曳引缆绳11连接在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10。

    在这样地电梯装置中,由于利用驱动装置使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10转动,则通过曳引缆绳11使配重6升降。由此,使通过主缆绳4与配重6连接的轿厢5沿着导轨(未图示)在升降井道内升降。

    可是,在构成前述那样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上部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7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下部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8配置在配重6的下部,因此,配重6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大,由此,使升降井道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大。尤其是,在配重6上搭载应急止动装置时,此问题变得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前述问题而研究的,其目的是得到能够抑制配重的高度尺寸的增大,有效利用建筑物内空间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包括:升降井道;配置在升降井道上部、可以转动的轿厢悬挂轮;绕挂在轿厢悬挂轮上的主缆绳;用主缆绳悬挂在升降井道内的轿厢及配重;搭载在配重上的可以转动的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上部及下部、可以转动的多只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绕挂在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及升降井道侧绳轮的曳引缆绳;以及使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和升降井道侧绳轮中至少1个转动,通过曳引缆绳使配重升降的驱动装置,所有的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是配置在配重的上部及下部的某一方。

    附图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说明图1的曳引缆绳的缆绳布置的说明图。

    图3是图2的展开图。

    图4是图1的电梯装置的具体配置一例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曳引缆绳张紧配重侧绳轮及升降井道侧绳轮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曳引缆绳的缆绳布置的说明图。

    图9是图8的展开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曳引缆绳的缆绳布置的说明图。

    图11是图10的展开图。

    图12是以往的电梯装置的一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可以转动的第1和第2的轿厢悬挂轮2、3配置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主缆绳4绕挂在第1和第2的轿厢悬挂轮2、3上。轿厢5和配重6由主缆绳4悬挂在升降井道1内。主缆绳4的缆绳布置是1∶1形式。在配重6上部搭载第1至第4的配重侧绳轮21~24。第1至第4的配重侧绳轮21~24配置在同轴上,能够各自独立转动。

    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5、26配置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5、26配置在同轴上,能够各自独立转动。

    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7、28。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7、28配置在同轴上,能够各自独立转动。

    曳引缆绳29绕挂在第1至第4的配重侧绳轮21~24、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5、26、以及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7、29上。曳引缆绳29的一端部(上端部)连接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曳引缆绳29的另一端部(下端部)悬挂着对曳引缆绳29给予张紧力的曳引缆绳张紧配重30。曳引缆绳29的缆绳布置是4∶1形式。

    在第1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5上,连接有通过曳引缆绳29使配重6升降的驱动装置31的转动轴。即,第1的上部升降井道绳轮25兼作驱动装置31的驱动绳轮。而且,在第1的轿厢悬挂轮2上设置制动装置32。

    其次,图2是说明图1的曳引缆绳29的缆绳布置的说明图,图3是图2的展开图。曳引缆绳29从其一端部起,按照第1的配重侧绳轮21、第1升降井道侧绳轮25、第2配重侧绳轮22、第2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6、第1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7、第3的配重侧绳轮23、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8及第4的配重侧绳轮24的顺序,绕挂在其上。

    图4是图1的电梯装置的具体配置一例的侧视图,图5是图4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从图5的箭头V方向视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4的配重侧绳轮21~24及升降井道侧绳轮25~28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配重侧绳轮21~24及升降井道侧绳轮25~28配置成:垂直投影时,转动中心相对配重6的中心线6c斜交。而且,为了使垂直投影时的轿厢5与驱动装置31的重叠少,作为驱动装置31,使用轴向尺寸短的薄型的卷扬机。

    另外,所有的配重侧绳轮21~24的转轴与所有的升降井道侧的绳轮25~28的转轴配置成:垂直投影时相互重叠。即上部升降井道侧的绳轮25、26配置在配重侧绳轮21~24的正上方,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7、28配置在配重侧绳轮21~24的正下方。

    在图5中,在升降井道1内,设置对轿厢5升降导向的轿厢导轨33、对配重6的升降导向的配重导轨34。导轨33、34用多只导轨撑架35固定在升降井道1内。

    在各层电梯门厅设置厅门36。在轿厢5中设置与厅门36对向的轿厢门37。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所有的配重侧绳轮21~24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因此,能够抑制配重6的高度尺寸的增大,使升降井道的高度尺寸变小。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建筑内的空间。

    由于第1至第4的配重侧绳轮21~24配置在同轴上,能够使构成简单,另件数削减。

    由于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5、26配置在同一轴上,并且,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27、28配置在同一轴上,能够使构成更加简单,另件数削减。

    所有的配重侧绳轮21~24的转轴与所有的升降井道侧的绳轮25~29的转轴配置成:垂直投影时相互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升降井道1内的空间。

    由于制动装置32设置在第1的轿厢悬挂轮2,因此,纵使曳引缆绳29万一断裂,也能够防止轿厢5的落下。从而,曳引缆绳29的根数使用1根也是可能的。

    实施方式2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配重侧绳轮25~29配置成:垂直投影时,转动中心对配重6的中心线6c平行延伸。而且,作为驱动装置38,使用轴向尺寸长的纵长型卷扬机。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同样。

    在上述这样的电梯装置中,驱动侧的布置能够紧凑化,有效利用建筑内的空间。

    实施方式3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曳引缆绳的缆绳的布置用的说明图,图9是图8的展开图。实施方式3的曳引缆绳的缆绳布置是2∶1形式。

    在图中,在配重6的上部搭载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配置在同轴上,可以各自独立转动。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可以转动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43。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可以转动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44。

    在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上,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43及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44上绕挂着曳引缆绳29。曳引缆绳29的一端部(上端部)连接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曳引缆绳29的另一端部(下端部)悬挂着对曳引缆绳29给予张紧力的曳引缆绳张紧配重30。

    曳引缆绳29从其一端部按第1的配重侧绳轮41、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43、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44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2的顺序绕挂。

    这样,即使将曳引缆绳29是2∶1形式配置,此时,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能够抑制配重6的高度尺寸的增大,能使升降井道1的高度尺寸变小。而且,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配置在同轴上,能够使构成简单,另件数削减。

    若兼作驱动滑轮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43按图中箭头方向转动,则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相互向同方向转动。可是,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2、42的转动速度有时因曳引缆绳29的延伸而微妙。而且,重力Wg作用于曳引缆绳张紧配重30,驱动滑轮发生转矩T时,作用于第1的配重侧绳轮41的张紧力是Wg+T,作用于第2配重侧绳轮42的张紧力是Wg-T。

    这样,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的转动方向是同一方向,而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的转动速度有微妙的不同,并且,作用于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的张紧力也存在不同,因此,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41、42与缆绳布置无关,不能一体化,有必要作为个别另件构成。

    实施方式4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曳引缆绳的缆绳布置用的说明图,图11是图10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4的曳引缆绳的缆绳布置是3∶1形式。

    在图中,在配重6的上部搭载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51、52。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51、52配置在同轴上,可以各自独立转动。

    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3、54。第1及第2升降井道侧绳轮53、54配置在同轴上,可以各自独立转动。

    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5、56。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5、56配置在同轴上,可以各自独立转动工。

    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51、52,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3、54,及第1及第2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5、56上绕挂着曳引缆绳29。曳引缆绳29的两端部连接于配重6。在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5、56悬挂着对曳引缆绳29给予张紧力的曳引缆绳张紧配重30。

    曳引缆绳29从其一端部开始,按照顺序绕挂在第1上部升降通侧绳轮53、第1的配重侧绳轮51、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4、第1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5、第2的配重侧绳轮52、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56上。

    这样,曳引缆绳29以3∶1形式配置的场合,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侧绳轮51、52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能够抑制配重6的高度尺寸的增大,使升降井道1的高度尺寸变小。而且,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绳轮51、52配置在同轴上,能够使构成简单,另件数削减。

    又,在前述例子中,驱动装置连接于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但驱动装置也可以连接于绕挂曳引缆绳的其他的绳轮上。即将其他的绳轮也可以作为驱动绳轮。从而,驱动装置也可以搭载在升降井道内的下部或配重上。

    在前述例子中,配重侧绳轮仅搭载在配重上部,但也可以仅搭载在下部。

    在前述例子中,所有的配重侧绳轮配置在同轴上,也可以多只曳引缆绳张紧配重排列配置在配重的上部或下部,能够抑制配重的高度尺寸的增大。

    作为曳引缆绳,也可以使用有扁平截面形状的扁形缆绳。这种场合,能够谋求绳轮直径小,整体的紧凑化。

    作为曳引缆绳,也可以使用例如用聚酰胺树脂纤维等合成树脂纤维的合成纤维缆绳。合成纤维缆绳持有高磨擦系数、可挠性优异。因此,能够使绳轮直径小,谋求整体的紧凑化。

    曳引缆绳的缆绳布置不限定前述例子,能够决定任意的N∶1形式,(说明,N是2以上的自然数)。即,能够一边抑制配重的高度尺寸,一边由于采取大的N能够形成驱动装置是小型、价廉的,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建筑物内的空间。

    这里,若决定曳引缆绳的布置是N∶1形式,则配重侧绳轮的个数是,N是偶数时成为N个,N是奇数时成为N-1个。而且,上部升降井道侧的绳轮的个数是,N是偶数时成为N/2个,N是奇数时成为N-1个。同样,下部升降井道侧绳轮的个数是,N是偶数时成为N/2个,N是奇数时成为N-1个。

    而且,若N取值大,则曳引缆绳的布置变得复杂,因此,最好是使曳引缆绳的根数少,尽可能使作为整体的布置简单。为此,如实施方式1所示那样,主缆绳侧设置制动装置是恰当的。

电梯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梯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梯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梯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轿厢及配重由主缆绳悬挂。驱动装置的驱动力通过曳引缆绳传递给配重。通过使配重升降,使轿厢升降。曳引缆绳绕挂在搭载在配重的多只配重侧绳轮、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上部的上部升降井道侧绳轮、以及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下部的下部通道侧绳轮上。所有的配重侧绳轮在配重的上部,配置在同轴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