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器件.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1241973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22132.7

申请日:

2003.04.17

公开号:

CN1451989A

公开日:

2003.10.2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2B 23/18申请日:20030417授权公告日:20070314终止日期:20120417|||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2B 23/18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宾得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HOYA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都变更后权利人:日本东京都登记生效日:2011101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2B23/16; G03B17/12; G03B29/00

主分类号:

G02B23/16; G03B17/12; G03B29/00

申请人:

宾得株式会社;

发明人:

蛭沼谦; 堀田启一; 舩津刚治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2.04.17 JP 2002-11448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程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光学器件,其包括一光学系统安装板,一外壳和一螺孔形成部件。一光学系统安装在光学系统安装板上。该光学系统安装板放置在外壳内。该螺孔形成部件位于该外壳的底部,以便与三脚架头部的螺钉螺纹配合。该螺孔形成部件和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光学系统安装板上接合,以便当螺钉拧紧在螺孔形成部件时,反作用于施加在螺孔形成部件的旋转紧固力。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学器件,其包括: 一光学系统安装板,其上安装有一光学系统; 一外壳,其中放置所述的光学系统安装板;以及 一螺孔形成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以便三脚架头部的螺 钉与螺孔形成部件上的螺孔螺纹配合; 所述的螺孔形成部件和所述的底部的至少一个部分与所述的光学 系统安装板接合,以便当所述的螺钉拧紧在所述的螺孔形成部件时反 作用于施加在所述的螺孔形成部件的旋转紧固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孔形成部 件具有第一销,所述的底部具有第二销,第二销定位成与所述的第一 销分开一预定距离,所述的第一销和第二销的末端与所述的光学系统 安装板接合。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是由加 强塑料材料制成,所述的螺孔形成部件、所述的第一销和第二销以及 所述的外壳一体地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销和第 二销的末端部分有突起,所述突起配合在形成于所述光学系统安装板 的孔中,以便使所述第一销和第二销与所述的光学系统安装板接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的突起 的中心与所述螺孔形成部件的中心对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安装在 所述光学系统安装板的望远镜光学系统,以便所述光学器件可用作双 目望远镜。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个 主壳体部分和一个接合于所述主壳体部分的可移动外壳部分,以便使 可移动壳体部分相对所述主壳体部分伸展和收缩,所述光学系统安装 板包括一个固定于所述主壳体一侧的第一板和一个固定于所述可移动 壳体部分一侧的第二板,所述一对望远镜光学系统之一被安装在所述 第一板,所述一对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另一个安装在所述第二板,所述 可移动壳体部分相对所述主壳体部分移动,以便所述一对望远镜光学 系统的光轴的距离被调整,所述螺孔形成部件位于所述主壳部分。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移动壳体 部分以这样的方式相对所述的主壳部分线性移动,该移动方式使所述 一对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在预定的平面内移动,以便所述望远镜光 学系统的光轴之间的距离被调整。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望远镜 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系统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板中的一 个板上的一预定位置处,以及第二光学系统部件,第二光学系统部件 可沿所述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光轴相对所述第一光学系统部件移动,以 便每个所述的望远镜光学系统具有聚焦功能。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壳体部 分有一调焦装置,以相对所述第一光学系统部件移动所述第二光学系 统部件,和一个旋转轮,以手动地操作所述的调焦装置而执行所述的 调焦功能。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轮有 环状突起,其形成在旋转轮圆筒的外部表面,所述的调焦装置形成一 运动转换装置,其将所述的旋转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二光学系 统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系统部件的线性运动。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设置 在所述旋转轮中的照相光学系统。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透镜 筒,其装有所述的照相光学系统,且设置在所述的旋转轮圆筒中,并 可沿所述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移动以执行所述的调焦功能,其中所述 的调焦装置位于所述的旋转轮圆筒和所述的透镜筒之间。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照相光 学系统,所述的螺孔形成部件以这样的方式设置,该方式使螺孔形成 部件的孔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
1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照相光 学系统,且所述的第一和第二销被设置成平行于所述照相光学系统的 光轴。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学系统 安装板由比螺孔形成部件强度高的材料制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的光学系统安装板由 金属制成。

说明书


光学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光学系统安装板的光学器件,在该光学系统安装板上,有一个光学系统被安安装,还有一个外壳,该光学系统被置于其中,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光学器件,其外壳底部有螺孔形成部件,该螺孔形成部件适合于与三角架头部的螺丝螺纹连接。

    背景技术

    作为光学器件的例子,有双目望远镜,照相机等等。在这些光学器件中,一种光学系统安装板被置于外壳中,和一个光学系统,比如观察光学系统和照相机被安装在光学系统安装板上。该光学器件通常被设计成适合于固定在三角架的头部。也就是说,一个螺孔形成部件被提供于该外壳的底部,且与三角架的头部的螺钉螺纹地配合,以便光学器件固定在三角架上。

    另一方面,要求该光学器件的质量轻。因此,铝,铝合金和加强塑料被用作制造外壳的材料,且要求该外壳的厚度尽可能地薄。通常,螺孔形成部件一体地形成于外壳,且有较大的厚度以便形成螺孔。

    当光学器件被固定在三角架的头部时,情况通常是过度的旋转力施加于螺孔形成部件。由于这个过度的旋转力,外壳的底部出现过度的应力,以致外壳可能变形。

    因此,为了整体减轻光学器件的重量,希望减小外壳的厚度。然而,当光学器件固定于三角架头部时由于过度的应力,为了防止外壳发生变形,不可能太多减少外壳的厚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器件,其以这样的方式制造使得当把该光学器件固定在三角架头部时在外壳产生的应力被减小,同时保持外壳的厚度相对薄。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器件,一种光学系统安装板,一种外壳和一个螺孔形成部件。一种光学系统被安装在光学系统安装板上。该光学系统安装板位于外壳内。该螺孔形成部件提供在外壳地底部以便与三角架头部的螺钉螺纹地配合。该螺孔形成部件和底部的一部分与光学系统安装板接合,以便当螺钉旋入螺孔形成部件时,反作用于螺孔形成部件受到的旋转紧固力。

    优选地,该螺孔形成部件有一个第一销,且底部有一个位于与第一销相距预定距离的第二销。第一和第二销的末端部分与光学系统安装板接合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外壳可以由加强塑料材料做成,而螺孔形成部件、第一和第二销以及外壳可以整体形成。而且,第一和第二销在末端部分可以有突起,且该突起配合于形成在光学系统安装板上的孔中,以便该第一和第二销与光学系统安装板接合。

    可选择地,第一销突起的中心与螺孔形成部件的中心对准。

    光学器件还可以包括一对安装在光学系统安装板上的望远镜光学系统,以便光学器件用作双目望远镜。在这种情况下,外壳可以包括一主壳体部分和一可移动的壳体部分,该可移动的壳体部分与主壳体部分接合,以便可相对于主壳体移动以扩展和收缩。该光学系统安装板可包括一个固定于主壳体部分一侧的第一板和固定于可移动壳体部分的一侧的第二板。该对望远镜光学系统中的一个可安装于第一板,该对望远镜光学系统中的另一个可安装于第二板。可移动的壳体部分可相对于主壳体部分移动以便调整一对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之间的距离,且螺孔形成部件可以形成在主壳体部分。

    优选地,可移动的壳体部分相对主壳体部分线性移动,其方式为望远镜光学系统对的光轴在预定的平面内移动,以便望远镜光学系统对的光轴之间的距离被调整。每个望远镜光学系统可包括固定在第一和第二安装板中的其中一个上的一预定位置的一第一光学系统部件,和一可沿该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光轴相对第一光学系统部件移动的第二光学系统部件,以便每个望远镜光学系统具有调焦功能。

    可选择地,主壳体部分有一调焦装置以相对于第一光学系统部件移动第二光学系统部件,以及一旋转轮以手动操作该调焦装置以执行调焦功能。该旋转轮可以有环状突起形成于旋转轮圆筒的外部表面,且该调焦装置可形成一个运动转换机构以将旋转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二光学系统部件相对第一光学系统部件的线性运动。

    光学器件还可包括一个位于旋转轮内的照相光学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该光学器件可以还包括一个透镜筒,其装有照相光学系统,且其位于旋转轮圆筒内并可沿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移动,以执行调焦功能,其中调焦机构可位于旋转轮和透镜筒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螺孔形成部件可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以便螺孔形成部件的孔中心轴线垂直于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第一和第二销可以与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平行的方式设置。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和下面的说明,本发明的目标和优势将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

    图1是一水平剖面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器件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可移动的壳体部分处于收缩位置;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面图;

    图3是类似于图1的水平剖面图,其中可移动的壳体处于最大伸展位置;

    图4是类似于图2的水平剖面图,其中可移动的壳体处于最大伸展位置;

    图5是设置在图1所示的光学器件的外壳中的光学系统安装板的平面图。

    图6是设置在图5所述的光学系统安装板上的左右两个安装板的平面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观察的正视图,其中光学系统安装板是沿图5中的VII-VII线剖面示出;

    图8是沿图1中的VIII-VIII线观察的正视图;

    图9是图1中的光学器件的主壳体部分底半部的平面图;以及

    图10是沿图9中的X-X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1示出一个光学器件的内部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应用于其上。该光学器件是有照相功能的双目望远镜。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面图,在图2中,某些元件被略去以便简化附图。在该实施例中,该双目望远镜具有外壳10,其包括一主壳体部分10A和一可移动的壳体部分10B。

    外壳10中具有一对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该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有对称结构,且被用于右望远镜光学系统和左望远镜光学系统。该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R被安装在主壳体部分10A,且包括一物镜系统13R,一个正像棱镜系统14R,和一个目镜系统15R。一个观察窗口16R形成于主壳体部分10A的前壁,且与物镜系统13R对准。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L安装在可移动的壳体部分10B,且包括一物镜系统13L,一正像棱镜系统14L,和一个目镜系统15L。一个观察窗口16L形成于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的前壁,且和物镜系统13L对准。

    注意,为了简化解释,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和后分别定义为相对于该对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的物镜系统的一侧和目镜系统的一侧,而右和左分别定义为当面对目镜系统15R和15L时的右边和左边。

    可移动壳体体部分10B可滑动地与主壳体体部分10A接合以便该可移动壳体部分10B能相对于主壳体部分10A线性地移动。也就是,可移动壳体10B在图1和图2所示的收缩位置和图3和图4所示的最大伸展位置间可移动,在该最大伸展位置中,可移动壳体部分10B从的收缩位置被拉出,如图3和图4所示。一个适当的摩擦力作用于两个壳体部分10A和10B的滑动表面,因此在可移动壳体部分10B能从主壳体部分10A伸展或能从主壳体部分10A收缩之前,一定的伸展或收缩力必须施加到可移动壳体部分10B上。因此,由于适当摩擦力作用于两个壳体部分10A和10B的滑动表面,可移动壳体部分10B可以在完全收缩位置(图1和图2)和最大伸展位置(图3和图4)之间保持静止或停止在静止位置。

    从图1和图2与图3和图4的比较可以理解,当可移动壳体部分10B从主壳体部分10A拉出时,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L与可移动壳体部分10B一起移动,而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R保持在主壳体部分10A中。因此,通过将可移动壳体10B相对主壳体部分10A定位在任意伸展位置,在目镜系统15R和15L的光轴间的距离,即光瞳间的距离被调整。当该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相对于主壳体部分10A处于收缩位置时,在望远镜光轴12R和12L间的距离变得最小(图1和图2),且当可移动壳体部分10B处于相对主壳体部分10A的最大伸展位置时,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间的距离变得最大(图3和图4)。

    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R的物镜系统13R处于透镜筒17R的内部,该透镜筒安装在相对于主壳体部分10A的固定位置,正像棱镜系统14R和目镜系统15R可相对物镜系统13R前后移动,以便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可聚焦。相似地,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L的物镜系统13L处于透镜筒17L内,该透镜筒安装在相对于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的固定位置,且正像棱镜系统14L和目镜系统15L可相对物镜系统13L前后移动,以便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L可聚焦。

    透镜筒17R有圆柱部分18R,其中,该物镜系统13R处于其中,一个固定基座19R一体地形成于圆柱部分18R的下方。固定基座19R有一个内部固定部分19R’,其从圆柱部分18R朝外外壳10的中心延伸,和一个外部固定部分19R”,其从圆柱部分18R朝外壳10的外部延伸。该内部固定部分19R’是一个有相对大厚度的侧块部分,而外部固定部分19R”是一个扁平部分。

    类似地,透镜筒17L有圆柱部分18L,物镜系统13L处于其中,和一个固定基座19L,一体地形成于圆柱部分18L的下面。该固定基座19L有一内部固定部分19L’,其从圆柱部分18L向外壳10的中心延伸,和一个外部固定部分19L”,其从圆柱部分18L向外壳10的外部延伸。该内部固定部分19L’是一个侧块部分,其有相对大的厚度,而外部固定部分19L”是一个扁平面部分。

    为了进行上述的光瞳间距离的调整操作和调焦操作,图5示出的一个光学系统安装板20设置在外壳10的底部上。注意,图1和图3中,为了简化,该光学系统安装板20被略去。

    该光学系统安装板20包括一个矩形板20A,被固定于主壳部分10A上,和一个滑动板20B,可滑动地置于矩形板20A上并被固定于可移动壳体部分10B。该矩形板20A和滑动板20B是由适当的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由一种轻金属,比如铝或铝合金制成。也就是,该光学系统安装板20是由具有比外壳10(或后面所述的螺孔形成部件112)更高强度的材料做成。

    滑动板20B有矩形部分22,其有与矩形板20A近似相等的宽度和一个延伸部分24,该延伸部分与矩形部分22连成一体且向右延伸。透镜筒17R的固定基座19R固定在矩形板20A上的预定位置处,透镜筒17L的固定基座19L固定在矩形板20B的矩形部分22上的预定位置处。注意,在图5中,透镜筒17R的固定基座19R的固定位置是以一个被双点画线25R所围的区域示出的,而透镜筒17L的固定基座19L的固定位置是以一个被双点画线25L所围的区域示出的。

    一对导向槽26形成在滑动板20B的矩形部分22中,另一个导向槽27形成在延伸部分24中。一对导向销26’可滑动地与导向槽26啮合,而导向销27’可滑动地与导向槽27啮合。它们固定在矩形板20A上。导向槽26和27相互平行,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相同的长度。每个导向槽26和27的长度相应于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相对于主壳体10A的可移动距离,即,可移动壳体部分10B(图1和图2)的收缩位置和该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的最大伸展位置(图3和图4)之间的距离。

    正如从图2和图4所理解的那样,光学系统安装板20被置于外壳10中,且与外壳10的底部分离以在其中形成一空间。矩形板20A被固定于主壳体部分10A,而滑动板20B固定到可移动壳体部分10B。注意,为将滑动板20B固定于可移动壳体部分10B,提供一个沿矩形部分22的左侧边延伸的凸缘28,且将它固定于形成在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的隔板29上。

    图6和图7示出一个右安装板30R和一个左安装板30L。右安装板30R被提供用来安装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R的正像棱镜系统14R,左安装板30L被提供用来安装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L的正像棱镜系统14L。直立板32R和32L位于沿左右安装板30R和30L的后外围。如图1和图3所示,右目镜系统15R被连接于直立板32R,而左目镜系统15L被连接于直立板32L。

    如图6和图7所示,右安装板30R有导块34R在靠近其右边边缘处固定于其下面。导块34R形成有槽36R,其可滑动地接纳矩形板20A的右边,如图7所示。类似地,左安装板30L有导块34L在临近其左边边缘处固定在其下面。导块34L形成有槽36L,其可滑动地接纳矩形板20A的左边,如图7所示。

    注意,因为图7沿线图6中VII-VII的剖面图,光学系统安装板20不应在图7中示出。然而,为简化解释,在图7中,光学系统安装板20是沿图5中的线VII-VII示出的,而导块34R和34L是以剖面图示出的。

    如图6和图7所示,右安装板30R沿左侧边缘有侧壁38R,该侧壁38R的底部形成为膨胀部分40R,其有一个通孔用来可滑动地接纳导杆42R。导杆42R的前端被插入到孔43R且固定于此,孔43R形成于固定基座19R的固定部分19R’的里边。导杆42R的后端被插入到孔45R并固定于此(参看图5),孔45R形成于竖直段44R,该段一体地形成于矩形板20A的后边缘。注意,在图5中,竖直段44R是以剖面图的形成示出,以便能看到孔45R。且在图1和3中,导杆42R的后端插入到竖直段44R的孔45R中。

    相似地,左安装板30L有沿其右边缘设置的侧壁38L,侧壁38L的底部形成一个膨胀端40L,其有一通孔以可滑动地接纳导杆42L。导杆42L的前端插入形成于固定基座19L的固定部分19L’的里边的孔43L,并固定于此。导杆42L的后端被插入孔45L并固定于此,孔45L形成于竖直段44L,其形成于矩形板20B的后边缘并与其成一体。注意,相似于图5中竖直段44R,竖直段44L是以剖面图的形式示出以便孔45L被观察到,且在图1和图3中,导杆42L的后端插入到竖直段44L的孔45L中。

    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R的物镜系统13R被置于右安装板30R的前部的静止位置。因此,当右安装板30R沿导杆42R前后移动时,物镜系统13R和正像棱镜系统14R间的距离被调整,这样右望远镜光学系统12R的调焦操作得到执行。相似地,由于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L的物镜系统13L被置于左安装板30L的前部的静止位置,通过左安装板30L沿导杆42L前后移动,物镜系统13L和正像棱镜系统14L间的距离被调整,这样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L的调焦操作得到执行。

    为了同时沿导杆42R和42L移动右和左安装板30R和30L,以便右安装板30R和左安装板30L间的距离是可变的,安装板30R和30L通过一个可伸展连接件46互连,如图6和图7所示。

    具体地说,可伸展连接件46包括一矩形板状件46A,和一个叉形件46B,板状件可滑动地被叉形组件46B接纳。该板状件46A在其前端被固定地连接在侧壁38R的膨胀端40R的下面,而叉形组件46B在其前端被固定地连接于侧壁38L膨胀部分40L的下面。件46A和46B的长度比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的移动距离大,该移动距离为其收缩位置(图1和图2)和最大伸展位置(图3和图4)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即使该可移动壳体部分10B从收缩位置伸展到最大伸展位置,件46A和46B间的可滑动接合被保持。

    参考图8,图8示出了一个沿图1中VIII-VIII线的垂直剖面图。如同从图2,4和8中所理解的,一个内框架48位于外壳10中,且固定到主壳体部分10A和矩形板20A。内框架48有一个中心部分48C,一个右翼部分48R,其从中心部分48C向右延伸,一个垂直壁48S从右翼部分48R的右外围向下延伸,而左翼部分48L从中心部分48C向左延伸。

    如图8所示,一个孔50形成于中心部分48C的前端部分,且和形成于主壳体部分10A的前壁的圆形窗口51对准。一个凹口52形成于中心部分48C的后部,和一个矩形开口54形成于凹口52的底部。主壳体部分10A的顶壁有一个开口以暴露凹口52,且开口被一个盖板55关闭,该盖板可从开口移开。

    在盖板55被移开时,一个管形组件56被装到凹口52内。该管形组件56有旋转轮圆筒57和一个透镜筒58,且该透镜筒58共轴地设置于旋转轮圆筒57中。该旋转轮圆筒57可旋转地支撑在凹口52内,当透镜筒58保持静止而不绕轴旋转时,可沿其中心轴移动。在组装该管形组件56之后,盖板5被固定以覆盖凹口52。旋转轮60设置在旋转轮圆筒57上。旋转轮60有环形突起,其形成于旋转轮圆筒57的外表面,且旋转轮60通过形成于盖板55的开口62暴露于主壳体部分10A的顶壁外。

    螺旋面64形成于旋转轮圆筒57的外表面,而环形组件66螺纹配合在螺旋面64上。即,多个与旋转轮圆筒57的螺旋面64啮合的突起形成于环形组件66的内壁,且间距固定。一个扁平表面形成于环形组件66的外围,且可滑动地与盖板55的内壁接合。即,当旋转轮圆筒57被转动,由于扁平表面和盖板55的内壁的接合,环形组件66不转动,且保持在非转动状态。因此,当旋转轮圆筒57旋转时,环形组件66由于和螺纹面64螺纹接触而沿旋转轮圆筒57的中心轴移动,且移动方向取决于旋转轮圆筒57的旋转方向。

    一个舌形件67从环形组件66上伸出,且位于环形组件66的扁平面的相对一侧。如图8所示,舌形件67从中心部分48C的矩形开口54伸出,且插入形成于杆状件46A的孔47中。因此,当用户通过用手指接触旋转轮60的暴露部分而转动旋转轮圆筒57时,例如,如上所述,环形组件66沿旋转轮圆筒57的中心轴移动,以便安装板30R和30L沿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的光轴运动。因此,该旋转轮6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正像棱镜系统14R和14L及目镜系统15R和15L的线性运动,以便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可调焦。

    在本实施例中,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形式,例如,当从每个正像棱镜系统14R和14L及目镜系统15R和15L到每个物镜系统13R和13L的距离最小,望远镜光学系统对12R和12L聚焦于一个位于双目望远镜前面40米到无穷远之间的物体,且当观察一位于双目望远镜前2米到40米之间的物体时,正像棱镜系统和目镜系统从物镜系统分开,以便聚焦于该物体。即,当正像棱镜系统从物镜系统分开至最大距离时,望远镜光学系统聚焦于位于双目望远镜前大约2米距离的物体。

    在透镜筒58内有一个照相光学系统68,其位于旋转轮圆筒57内且共轴。照相光学系统68有第一透镜组68A和第二透镜组68B。一个线路板70固定在主壳体部分10A的后端壁的内表面。一个固态成像器件,例如CCD 72被安装在线路板70上,CCD 72的光接收表面对准照相光学系统68。一个开口形成于内框架48的中心部分48C的后端部分,和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对准。一个光学低通过滤器74装在该开口中。因此,本实施例的双目望远镜具有和数字照相机相同的照相功能,以便通过照相光学系统68获得的物像作为光学图像形成在CCD72的光接收表面,该图像是光电转换成图像信号的一帧值。

    在图1到4中,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是以标号OS标示的,右和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的光轴是以标号OR和OL标示的。光轴OR和OL相互平行,且平行于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OS。如图2和图4所示,光轴OR和OL定义一个平面P,其平行于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OS。右和左望远镜光学系统12R和12L可平行于与平面P移动,以便光轴OR和OL之间的距离,即光瞳间的距离可被调整。

    当制造的照相光学系统68能够执行全聚焦(pan-focus)照相时,聚焦装置不必安装在透镜筒58内,其中全聚焦照相是指照相光学系统68聚焦于一个物体包括附近的物体,其位于双目望远镜前方一预定距离处,和无穷远处物体,并且照相操作只在全聚焦模式下进行。然而,当双目望远镜要拍摄在双目望远镜前2米内的邻近物体时,类似于通常的照相机,透镜筒58需要有调焦装置。

    因此,在旋转轮圆筒57的内壁形成有阴螺纹,与该旋转轮圆筒57的阴螺纹啮合的阳螺纹形成于其形成于透镜筒58的外壁。透镜筒58的前端被插入孔50中,前端的底部形成有一键槽76,其从透镜筒58的前端纵向延伸一预定的长度。一个孔形成于内框架48的前端的底部,一个销78插入该孔以和键槽76接合。这样,通过键槽76和销78的接合,防止了透镜筒58的旋转。

    因此,当通过对旋转轮60的操作而转动旋转轮圆筒57时,透镜筒58沿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移动。这样,形成于旋转轮圆筒57的内壁的阴螺纹和形成于透镜筒58的外壁的阳螺纹形成一个运动转换装置,其将旋转轮57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性运动或透镜筒58的聚焦运动。

    形成于旋转轮圆筒57的外壁的螺旋面64和形成于旋转轮圆筒57的内壁的阴螺纹在相反的相互方向倾斜,以便当旋转轮圆筒57以这样的方式旋转时,该方式下,正像棱镜系统14R和14L和目镜系统15R和15L从物镜系统13R和13L分开,透镜筒58移动以从CCD 72分开。因此,附近物体的图像可聚焦于CCD 72的光接收表面。按照望远镜光学系统对12R和12L和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学特征,螺旋面64的螺距和内壁阴螺纹的螺距互不相同。

    如图1到4所示,电源供应电路板80设置在主壳体部分10A的右端部分。由于变压器等(未示出)安装在电源电路板80上,所以重量相对高。如图2、4和8所示,一个控制电路板82设置在主壳体部分10A和光学系统安装板20之间,且固定于主壳体部分10A的底部。电子器件,比如微电脑和存储器安装在控制电路板82上,电路板70和电源电路板80通过一扁平柔性电线(未示出)连接于控制电路板8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和8所示,一个LCD监控器84设置在主壳体部分10A的顶壁的上表面。该LCD监控器84的形状为扁平矩形板状。该LCD监控器84以这样的方式安置,该方式下,其相对的前后两侧边垂直于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学轴,该LCD监控器84可绕位于前边的旋转轴86旋转。该LCD监控器84通常被折叠和闭合,如图8中的实线所示。在这种状况下,因为该LCD监控器84的显示表面面对主壳体部分10A的上表面,所以看不到该显示表面。相反,当用CCD 72执行照相操作时,该LCD监控器84旋转并自折叠位置升到显示位置,如图8虚线所示,以便该LCD监控器84的显示表面可从目镜系统15R和15L的侧边看到。

    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的左端部分被隔板29分开,以形成一个电池仓88,电池被置于其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一个仓盖90设置在电池仓88的底壁。通过打开该仓盖90,电池92可装入电池仓88或从中取出。仓盖90形成可移动壳体部分10B的一部分,且通过一个适当的接合装置被固定于如图2和4所示的闭合位置。

    电源电路板80的重量相对较高,且相似地,电池92的重量也相对较高。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重量相对较高的组件被放置在外壳10的两端。因此,双目望远镜的重量的平衡和照相功能得到改进。

    如图1到3所示,电极板94和96设置在电池仓88的前后两个部分。电池92在电池仓中按相互平行的方式放置,在电池仓中指向相反的方向以和电极板94和96接触。电极板94电连接到外壳10,而电极板96通过电源电缆线(未示出)电连接到电源电路板80,以便将来自电池的电力供应到电源电路板80。该电源电路板80将电能供给安装在电路板70上的CCD 72、电子器件,例如安装在控制电路板82的微电脑和存储器以及LCD监控器84。

    如图1到图4所示,可以有一个视频输出终端102,比如,作为一个外部连接器,位于电源供应电路板80上,在这种情况下,孔104形成于主壳体部分10A的前壁,以便外部连接器连接到视频输出终端102。而且,如图2和图3所示,一个CF卡驱动器106,其中CF卡作为存储卡可取出地安装在其内,可设置在主壳体部分10A的底部的控制电路板82之下。

    主壳体部分10A和可移动壳体10B都由纤维加强塑料材料做成,其含有碳纤维,例如,用来加强。主壳体部分10A是通过连接一个上半部10A’和一个下半部10A”而形成,在图2、4和8中,上下两个半部分10A’和10A”的连接通过标号108示出。上半部10A’和下半部10A”是以纤维加强塑料材料作为整体部件铸造而成,且用适当的粘合剂粘接,以形成主壳体部分10A。

    图9是一个示出主壳体部分10A的下半部10A”的平面图,图10是沿图9中的X-X线的剖面图。

    下半部10A”有矩形凹口110,其中有螺孔形成部件112与矩形凹口一体形成,且形成于一个稍微偏离中心的右边,靠近下半部10A”的前边缘的位置。该螺孔形成部件112是一个有圆形区域的较厚部分,开口于下半部外表面的螺孔114形成于该较厚部分,如图10所示。螺孔形成部件112的螺孔114连接于固定在三脚架头部的螺钉上。一个第一销116形成于螺孔形成部件112的末端,一个突起118从第一销116的末端伸出。突起118的中心和螺孔形成部件112的中心对准。另一方面,一个第二销120一体地形成于矩形凹口110中,其位置在螺孔形成部件112之后一预定距离且与该螺孔形成部件分开。一个突起122从第二销120的末端伸出。

    螺孔形成部件112以这样的方式安置,在该方式下,螺孔形成部件112的螺孔114的中心轴垂直与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该第一和第二销116和120垂直于光轴伸出,且被设置成在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之下与光轴平行。如图10所示,突起118和122位于距矩形凹口110的底表面相同的高度。

    如上所述,螺孔形成部件112和销120与矩形凹口110一体地形成于,加强筋124A-124H一体地形成于矩形凹口110,以加强螺孔形成部件112的和销120对下半部的连接部分。正如图9中看到的,加强筋124A形成通过螺孔形成部件112和销120的中心并沿照相光学系统68的光轴延伸。加强筋124B形成通过螺孔形成部件112的右侧并平行于加强筋124A,加强筋124C从加强筋124B向左延伸,且垂直于加强筋124A并与加强筋124A交叉。加强筋124D、124E、124F、124G和124H从螺孔形成部件112径向延伸。

    如图8所示,当具有照相功能的双目望远镜组装时,螺孔形成部件112的第一销116插入形成于控制电路板82的通孔126,突起118与形成于矩形板20A的接合孔128配合并啮合。第二销120插入形成于控制电路板82的通孔130,突起122安装于形成在矩形板20A的接合孔132并与其啮合。

    当有照相功能的双目望远镜安装在三脚架头部时,螺孔形成部件112的螺孔114与三脚架头部的螺钉螺纹配合并拧紧。然而,这时,即使过度的旋转紧固力施加到螺孔形成部件112上,过度旋转紧固力通过接合到矩形板20A的销116和120而被接收并累积,以便防止在主壳体部件10A的底部出现过度的应力。换句话,为了从整体上减轻有照相功能的双目望远镜,甚至主壳部件10A的壁也做得较薄,由于过度旋转紧固力影响螺孔形成部件112,该主壳部件10A得以防止了变形。

    如从图2和图4中的理解,矩形凹口110的右边区域或加强筋124B的右边区域用于存放CF卡驱动器106。

    虽然该光学器件是上述的有照相功能的双目望远镜,本发明可被应用到别的光学器件,比如数字照相机。还有,虽然主壳体部分10A在矩形板20A的两个部分被固定,即上述实施例中螺孔形成部分112的销120和销116,在别的部分可以有第三个销,以便主壳体部分10A可被固定于矩形板20A。

    虽然本发明的本实施例在此是参考附图说明的,很明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而做出很多修改和变化。

光学器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光学器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光学器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学器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器件.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光学器件,其包括一光学系统安装板,一外壳和一螺孔形成部件。一光学系统安装在光学系统安装板上。该光学系统安装板放置在外壳内。该螺孔形成部件位于该外壳的底部,以便与三脚架头部的螺钉螺纹配合。该螺孔形成部件和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光学系统安装板上接合,以便当螺钉拧紧在螺孔形成部件时,反作用于施加在螺孔形成部件的旋转紧固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