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2199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5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73015.X

申请日:

2009.09.29

公开号:

CN101672052A

公开日:

2010.03.1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3B 3/02申请日:20090929授权公告日:20110504终止日期:2011092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B 3/02申请日:20090929|||公开

IPC分类号:

E03B3/02; E03F5/00

主分类号:

E03B3/02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明人:

李玉华; 马 彬; 杨 凯

地址:

150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徐爱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它涉及一种雨水弃流装置。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目前现有雨水弃流装置容积过大、降雨停止后手动操作排放初期雨水、装置极易堵塞、无冲洗措施,杂质易淤积,不利于装置正常使用及小容积装置结构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箱体设有雨水分流室、雨水弃流室和雨水利用室,雨水进水管与雨水分流室相通,溢流堰与分流板形成雨水分流出口,雨水分流出口内装有浮球阀,雨水收集利用管与雨水利用室连通,所述雨水弃流室内装有常闭浮筒阀,雨水排出管与雨水弃流室连通。本发明用于雨水的弃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装置包括雨水进水管(1)、分流板(3)、浮筒(4)、胶盖(5)、胶盖支座(6)、雨水排出管(7)、吊线(9)、支杆(10)、浮球阀(13)、集水板(14)、雨水收集利用管(15)、滤网(16)、溢流堰(17)、箱体(19)和常闭浮筒阀(21),所述箱体(19)内设有雨水分流室(2)、雨水弃流室(11)和雨水利用室(18),所述左侧壁、右侧壁、上端面和下端面依次分别定义为第一侧壁(19-1)、第二侧壁(19-2)、第一端面(19-3)和第二端面(19-4),所述第一端面(19-3)上设有雨水进水管(1),所述雨水进水管(1)与雨水分流室(2)相通,所述雨水分流室(2)由第一侧壁(19-1)、分流板(3)、滤网(16)和溢流堰(17)围成,所述分流板(3)设在第一侧壁(19-1)上,所述分流板(3)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滤网(16)的一端与第一端面(19-3)固接,另一端与溢流堰(17)的上端面固接,所述溢流堰(17)与分流板(3)形成雨水分流出口(20),所述雨水分流出口(20)处装有浮球阀(13),所述雨水利用室(18)由滤网(16)、溢流堰(17)、集水板(14)和第一端面(19-3)围成,所述集水板(14)的一端固定在溢流堰(17)上,所述集水板(14)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9-2)上设有雨水收集利用管(15),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15)与雨水利用室(18)连通,所述雨水弃流室(11)由第一侧壁(19-1)、第二侧壁(19-2)、第二端面(19-4)、分流板(3)、溢流堰(17)和集水板(14)围成,所述雨水弃流室(11)内装有常闭浮筒阀(21),所述常闭浮筒阀(21)由浮筒(4)、胶盖(5)、胶盖支座(6)、吊线(9)和支杆(10)构成,所述支杆(10)的底端固定在第二端面(19-4)上,所述浮筒(4)的底部设有通孔(4-1),所述支杆(10)的上端穿过通孔(4-1)并与浮筒(4)滑动连接,所述浮筒(4)的底部通过吊线(9)与胶盖(6)的一端连接,所述胶盖(6)上设有泄空口(8),所述第二端面(19-4)上设有雨水排出管(7),所述雨水排出管(7)与雨水弃流室(11)连通,所述胶盖(6)的另一端固定在雨水排出管(7)与雨水弃流室(11)的连通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装置还包括泄空阀(12),所述泄空阀(12)设置在第二端面(19-4)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3)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的坡度为3%-5%。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板(14)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的坡度为3%-5%。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进水管(1)的中心轴线与雨水排出管(7)的中心轴线重合。

说明书

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弃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弃流装置容积为所有初期雨水体积,导致装置容积过大;另一种装置容积虽然很小,但构造复杂、成本高。其次弃流装置需在降雨停止后手动操作排放初期雨水。由于初期雨水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初期雨水中固体颗粒杂质沉淀,装置极易堵塞。并且无冲洗措施,杂质易淤积,不利于装置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雨水弃流装置容积过大、降雨停止后手动操作排放初期雨水、装置极易堵塞、无冲洗措施,杂质易淤积,不利于装置正常使用及小容积装置结构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弃流装置包括雨水进水管、分流板、浮筒、胶盖、胶盖支座、雨水排出管、吊线、支杆、浮球阀、集水板、雨水收集利用管、滤网、溢流堰、箱体和常闭浮筒阀,所述箱体内设有雨水分流室、雨水弃流室和雨水利用室,所述箱体的左侧壁、右侧壁、上端面和下端面依次分别定义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箱体的第一端面上设有雨水进水管,所述雨水进水管与雨水分流室相通,所述雨水分流室由第一侧壁、分流板、滤网和溢流堰围成,所述分流板设在箱体的第一侧壁上,所述分流板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滤网的一端与第一端面固接,另一端与溢流堰的上端面固接,所述溢流堰与分流板形成雨水分流出口,所述雨水分流出口处装有浮球阀,所述雨水利用室由滤网、溢流堰、集水板和第一端面围成,所述集水板的一端固定在溢流堰上,所述集水板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雨水收集利用管,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与雨水利用室连通,所述雨水弃流室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二端面、分流板、溢流堰和集水板围成,所述雨水弃流室内装有常闭浮筒阀,所述常闭浮筒阀由浮筒、胶盖、胶盖支座、吊线和支杆构成,所述支杆的底端固定在第二端面上,所述浮筒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支杆的上端穿过通孔并与浮筒滑动连接,所述浮筒的底部通过吊线与胶盖的一端连接,所述胶盖上设有泄空口,所述箱体的第二端面上设有雨水排出管,所述雨水排出管7与雨水弃流室连通,所述胶盖的另一端固定在雨水排出管与雨水弃流室的连通处。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雨水进水管和雨水排出管同轴,与雨水立管同径,故可直接安插在室内(外)雨水排水立管上,只须再增设一条雨水利用管及相关雨水处理设施即可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因此对已建的建筑或将建的建筑均适用,便于安装和使用。2.初期雨水在本装置的雨水弃流室内处于流动状态,不易造成颗粒杂质沉淀。3.弃流时,初期雨水在本装置的雨水弃流室内进水与出水为动态平衡,与传统的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相比,本发明装置容积仅为调蓄暂储容积,大大减小装置体积,从而节省了材料。4.本发明有效分离初期雨水,收集到较洁净的雨水;雨水分流室的室底设计成一定坡度坡向出口,而且出口底与室底边缘相平,便于初期雨水的排放以及后期对该室的冲洗。5.本装置为自动控制弃流,无需人员手动操作,便于管理、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装置均为机械构造、无需用电、安全、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图3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弃流装置包括雨水进水管1、分流板3、浮筒4、胶盖5、胶盖支座6、雨水排出管7、吊线9、支杆10、浮球阀13、集水板14、雨水收集利用管15、滤网16、溢流堰17、箱体19和常闭浮筒阀21,所述箱体19内设有雨水分流室2、雨水弃流室11和雨水利用室18,所述左侧壁、右侧壁、上端面和下端面依次分别定义为第一侧壁19-1、第二侧壁19-2、第一端面19-3和第二端面19-4,所述第一端面19-3上设有雨水进水管1,所述雨水进水管1与雨水分流室2相通,所述雨水分流室2由第一侧壁19-1、分流板3、滤网16和溢流堰17围成,所述分流板3设在第一侧壁19-1上,所述分流板3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滤网16的一端与第一端面19-3固接,另一端与溢流堰17的上端面固接,所述溢流堰17与分流板3形成雨水分流出口20,所述雨水分流出口20处装有浮球阀13,所述雨水利用室18由滤网16、溢流堰17、集水板14和第一端面19-3围成,所述集水板14的一端固定在溢流堰17上,所述集水板14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9-2上设有雨水收集利用管15,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15与雨水利用室18连通,所述雨水弃流室11由第一侧壁19-1、第二侧壁19-2、第二端面19-4、分流板3、溢流堰17和集水板14围成,所述雨水弃流室11内装有常闭浮筒阀21,所述常闭浮筒阀21由浮筒4、胶盖5、胶盖支座6、吊线9和支杆10构成,所述支杆10的底端固定在第二端面19-4上,所述浮筒4的底部设有通孔4-1,所述支杆10的上端穿过通孔4-1并与浮筒4滑动连接,所述浮筒4的底部通过吊线9与胶盖6的一端连接,所述胶盖6上设有泄空口8,所述第二端面19-4上设有雨水排出管7,所述雨水排出管7与雨水弃流室11连通,所述胶盖6的另一端固定在雨水排出管7与雨水弃流室11的连通处。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弃流装置还包括泄空阀12,所述泄空阀12设置在第二端面19-4上,此种结构利于装置的维护检修。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分流板3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的坡度为3%-5%,此种结构利于雨水进入底部的雨水弃流室11。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集水板14靠近第二侧壁19-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的坡度为3%-5%,此种结构利于雨水流入雨水利用设施。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雨水进水管1的中心轴线与雨水排出管7的中心轴线重合,此种结构利简单,利于与雨水利用设施连接。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工作原理:将雨水进水管1安装在建筑雨水排水立管上,降雨时,流量为Q0的雨水由雨水进水管1进入雨水分流室2,由于重力作用会由分流板3通过浮球阀13进入底部的雨水弃流室11。雨水弃流室11内储存初期雨水的体积不断增加,雨水弃流室11内水位上升,浮球阀13因浮球上升而自动关小,当雨水弃流室11内水位到达设计液位高度H1时,液位常闭浮筒阀5因浮筒上升而自动打开,并且开启程度不断增大。当雨水弃流室11内水位到达设计液位高度H2时,常闭浮筒阀21与浮球阀13通过流量相同,均为Q1并且小于进水流量Q0。此时雨水弃流室11进水与出水达到动态平衡状态,雨水弃流室11内储存体积为V1的初期雨水。随着降雨进行,部分初期雨水由雨水排出管7不断排出装置,此部分初期雨水体积为V2。剩余初期雨水会暂时储存在体积为V3的雨水分流室2中,雨水分流室2内水位会逐渐升高,当到达溢流堰17高度时,雨水分流室2中储存初期雨水体积为V3,后期洁净雨水从溢流堰17上面的滤网16进入雨水利用室18,由雨水收集利用管15流入雨水利用设施。降雨末期的少量洁净雨水由雨水分流室2通过浮球阀13进入雨水弃流室11,对雨水分流室2、浮球阀13及雨水弃流室11起到冲洗作用,此时由于常闭浮筒阀21中的浮球下降会使常闭浮筒阀21关闭,冲洗后的雨水由设于胶盖5上的泄空口8缓慢流入雨水排出管7并排出装置,完成整个弃流过程,准备下次降雨使用。设初期雨水总体积为V,则V=V1+V2+V3,即装置用于储存初期雨水的体积为仅为V1+V3。根据初期雨水的弃流量确定装置各部分尺寸,可实现初期雨水的自动弃流。

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半容积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它涉及一种雨水弃流装置。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目前现有雨水弃流装置容积过大、降雨停止后手动操作排放初期雨水、装置极易堵塞、无冲洗措施,杂质易淤积,不利于装置正常使用及小容积装置结构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箱体设有雨水分流室、雨水弃流室和雨水利用室,雨水进水管与雨水分流室相通,溢流堰与分流板形成雨水分流出口,雨水分流出口内装有浮球阀,雨水收集利用管与雨水利用室连通,所述雨水弃流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