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1214708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6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45771.4

申请日:

2008.08.19

公开号:

CN101371808A

公开日:

2009.02.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F13/15

主分类号:

A61F13/15

申请人:

利卫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立川亚希子

地址:

日本爱媛县

优先权:

2007.8.20 JP 2007-21349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周建秋;王凤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吸收性物品(1),该吸收性物品具有片状的主体部分(2)和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壁部分(3)。每个所述侧壁部分(3)具有从所述主体部分(2)朝向佩用者直立的直立部分(312)、从所述直立部分(312)的上端(3121)沿所述宽度方向朝外延伸的平面部分(313)、以及沿纵向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313)上的两个弹性件(32a,32b)。在每个所述侧壁部分(3)中,由于所述平面部分(313)比所述直立部分(312)厚,因此能够提供所述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增强所述平面部分(313)对佩用者的适应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排泄物从所述侧壁部分(3)渗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收纳佩用者的排泄物的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片状的主体部分,其中吸收芯设置在底层和顶层之间;以及
一对侧壁部分,该侧壁部分沿所述主体部分的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两个侧部上;其中
所述一对侧壁部分中的每个包括:
两个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在所述纵向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主体部分上;
所述两个固定部分之间的直立部分,该直立部分与所述两个固定部分连续,并在离开所述主体部分的侧边缘的位置从所述主体部分直立;
所述两个固定部分之间的平面部分,该平面部分与所述两个固定部分连续,并从所述直立部分的上端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宽度方向朝外延伸,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纵向垂直,所述平面部分比所述直立部分厚;以及
弹性件,该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平面部分收缩以形成直立褶,该弹性件在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间和外边缘之间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侧壁部分中的每个还包括其它弹性件,该其它弹性件在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位于内边缘和所述弹性件之间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直立部分和所述平面部分由无纺布形成,
形成所述直立部分的无纺布与所述平面部分的第一无纺布层连续,以及
所述平面部分是无纺布层压体,其中第二无纺布层层压在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弹性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外边缘,
所述一对侧壁部分中的每个还包括其它弹性件,该其它弹性件在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位于内边缘和所述外边缘之间的位置,以及
所述平面部分的位于所述其它弹性件上方的层比位于所述其它弹性件下方的层厚。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位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下方,以及
所述第二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在所述外边缘处连续。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位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下方,
所述第二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在所述外边缘处连续并且不结合,以及
所述其它弹性件仅在离开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外边缘的位置结合到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上。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弹性件结合在离开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外边缘的位置,以及
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弹性件上方的层比所述弹性件下方的层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位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下方,以及所述第二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在所述外边缘处连续。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不结合,以及
所述弹性件仅在离开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外边缘的位置结合到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6或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与几乎整个所述第一无纺布层重叠,以及
所述第二无纺布层的内边缘上结合有弹性件。

说明书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收纳佩用者的排泄物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诸如附着在一次性尿布、内裤或类似物上的轻度失禁衬垫等吸收性物品中,通常设置有一对侧壁部分(所谓的直立褶(standing gather)),该侧壁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朝向佩用者直立,用于防止排泄物(例如尿)的渗漏。
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1-25485(文件1)和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1-137282(文件2)涉及一种具有直立翻边的吸收性物品,该直立翻边用于佩用者的腿部周围的部分。该直立翻边具有朝吸收性物品的中心直立的直立部分和从该直立部分的上端向外展开的平面部分。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所述直立翻边的平面部分被制造为与佩用者的腿部周围相适应,从而防止排泄物从吸收性物品的侧面渗漏。
在文件1和文件2的吸收性物品中,由于平面部分是通过将与直立翻边的直立部分相连续的一部分向外折叠而形成的,因此平面部分的厚度与直立部分的厚度相等,相对较薄。因此,该平面部分会产生变形,并部分地离开佩用者的腿部周围部分,从而尿液等可能会从平面部分与腿部周围之间的小缝隙渗漏出来。此外,设置在折叠部分和平面部分的外周缘之间地弹性件紧紧地套在佩用者身上,从而使佩用该吸收性物品的佩用者的舒适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收纳佩用者的排泄物的吸收性物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吸收性物品的一对侧壁部分中的平面部分的形状稳定性,并增强对佩用者的适应性。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片状的主体部分,其中吸收芯设置在底层和顶层之间;以及一对侧壁部分,该侧壁部分沿所述主体部分的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两个侧部上;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所述一对侧壁部分中的每个包括:两个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在所述纵向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主体部分上;所述两个固定部分之间的直立部分,该直立部分与所述两个固定部分连续,并在离开所述主体部分的侧边缘的位置从所述主体部分直立;所述两个固定部分之间的平面部分,该平面部分与所述两个固定部分连续,并从所述直立部分的上端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宽度方向朝外延伸,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纵向垂直,所述平面部分比所述直立部分厚;以及弹性件,该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平面部分收缩以形成直立褶,该弹性件在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间和外边缘之间的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的一对侧壁部分的平面部分的形状稳定性,并增强对佩用者的适应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一对侧壁部分中的每个还包括其它弹性件,该其它弹性件在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位于内边缘和所述弹性件之间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直立部分和所述平面部分由无纺布形成,形成所述直立部分的无纺布与所述平面部分的第一无纺布层连续,以及所述平面部分是无纺布层压体,其中第二无纺布层层压在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上。从而能够便于形成所述平面部分。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外边缘,所述一对侧壁部分中的每个还包括其它弹性件,该其它弹性件在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的位于内边缘和所述外边缘之间的位置,以及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其它弹性件上方的层比所述其它弹性件下方的层厚。从而能够为佩用者提供佩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舒适感。
更优选地,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位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下方,所述第二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在所述外边缘处连续并且不结合,以及所述其它弹性件仅在从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外边缘偏离的位置结合到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上。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位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下方,以及所述第二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在所述外边缘处连续。
根据本发明的还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结合在离开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外边缘的位置,以及所述平面部分的所述弹性件上方的层比所述弹性件下方的层厚。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和图3是该吸收性物品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横截面视图;
图5、图6和图7A至图7C是横截面视图,分别显示了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图,图2和图3是在图1中箭头II-II和III-III所示位置沿与吸收性物品1的纵向(即图1中的垂直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吸收性物品1的横截面视图。吸收性物品1是一种轻度失禁衬垫,用于在作为佩用者的外用品的内裤的内侧收纳佩用者的排泄物,例如尿。图1示出了吸收性物品1的佩用者侧(即顶侧),该侧与佩用者相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片状主体部分2和一对侧壁部分3,该侧壁部分3沿主体部分2的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设置在与纵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即在主体部分2的两侧部分上)。在吸收性物品1中,通过压缩设置在侧壁部分3中弹性件,使得侧壁部分3在主体部分2的两侧朝佩用者直立,以形成直立褶,在佩用时该直立褶与佩用者的胯部附近部位接触。
主体部分2具有按从与佩用者侧相反的一侧(即从底侧)开始的顺序层压的底层23、除臭层24、吸收芯22和顶层21。顶层21覆盖作为吸收体的吸收芯22的上表面,底层23覆盖吸收芯22的下表面。换言之,吸收芯22位于底层23与顶层21之间。顶层21和底层23在吸收芯22和除臭层24的周围通过热熔性粘接剂等类似物结合,侧壁部分3结合在吸收芯22的两侧。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主体部分2和侧壁部分3的每个构成部分都分离地显示(图3至图6和图7A至图7C也是如此)。
顶层21是由液体渗透性片状材料(例如亲水性纤维)制成的无纺布,顶层21立即捕获佩用者的排泄物的水分,并将该水分移动到吸收芯22中。用于顶层21的无纺布例如为点粘式(point-bond)无纺布、透气性无纺布或水刺(spunlace)无纺布,用于制造这些无纺布的亲水性纤维通常为纤维、人造纤维、棉或类似物。作为顶层21,可以使用由疏水性纤维(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聚酰胺或尼龙)经表面活性剂进行亲水化处理而制成的液体渗透性无纺布,或者可以使用微孔塑料膜。
吸收芯22是通过将亲水性纤维(例如碾碎的纸浆纤维或纤维素纤维)和颗粒状吸水聚合物(例如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超吸水聚合物))的混合物包裹在例如薄纸或液体渗透性无纺布等覆盖层中而形成,该吸收芯22快速吸收并保持住透过顶层21的水分。覆盖层通过热融性粘接剂结合到亲水性纤维和吸水聚合物上,以防止亲水性纤维的变形和吸水聚合物的脱落(特别是在吸收水分后脱落)。
底层23是耐水或不透水的塑料膜,该底层23防止透过顶层21的排泄物渗透到主体部分2的外部。从防止在吸收性物品1内出汗和为佩用者提供舒适感的角度考虑,优选地使用具有渗透性(即透气性)的塑料膜作为底层23。作为底层23,可以使用耐水或不透水的无纺布(例如纺粘(spunbond)无纺布、熔喷(meltblown)无纺布或SMS无纺布)或者使用将耐水或不透水的塑料膜层压在耐水或不透水的无纺布内侧的层压片。
除臭层24是包括除臭剂的亲水层部件,例如,纤维素或纸浆作为形成除臭层24的亲水性纤维。作为除臭剂,使用无机多孔晶体,例如沸石,该无机多孔晶体优选地支撑金属(例如银、铜、锌、铁、镍钴合金、钯、铂)。
一对侧壁部分3中的每个具有侧壁主体31和两个弹性件32a、32b,该侧壁主体31由耐水或不透水的无纺布形成,该弹性件32a、32b在纵向延伸并结合到后述的侧壁主体31的平面部分313。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除了该两个弹性件32a、32b之外,未在该侧壁部分3中设置弹性件。作为形成侧壁主体31的无纺布,例如,可以使用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或SMS无纺布。例如,聚亚安酯纺线、带状聚亚安酯膜、纺线状或带状天然橡胶或类似物可以用作弹性件32a、32b。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聚亚安酯纺线通过热融性粘接剂结合到侧壁主体31上。
侧壁主体31具有两个固定部分311,该固定部分311在纵向的端部通过热封的方式结合并固定的主体部分2上,如图3所示。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侧壁主体31的各个固定部分311为阴影表示。固定部分311可以通过使用超声波焊接或热融性粘接剂而固定在主体部分2上。
如图2所示,侧壁主体31具有直立部分312和平面部分313,该直立部分312从主体部分2在离开该主体部分2侧边缘的位置朝向佩用者(即该位置比主体部分2的侧边缘更靠内)直立,该平面部分313从图2所示的直立部分312的上端3121沿主体部分2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该直立部分312和平面部分313沿着纵向设置在两个固定部分311(参见图1)之间(即位于侧壁主体31沿纵向的中间部分附近),并与两个固定部分311连续。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直立部分312从主体部分2在离开该主体部分2的吸收芯22的侧边缘的位置朝向佩用者直立。
直立部分312和平面部分313由折叠成两个的连续无纺布形成,直立部分312由两层无纺布形成。平面部分313具有第一无纺布层3131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该第一无纺布层3131具有在直立部分312的上端部3121在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两层无纺布,该第二无纺布层3132具有通过将与直立部分312连续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在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外边缘处(即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朝宽度方向的下侧和内侧折叠而形成的两层无纺布。换言之,平面部分313是具有四层无纺布的无纺布层压体,其中第二无纺布层3132层压在第一无纺布层3131上,而且第一无纺布层3131与位于第一无纺布层3131下方的第二无纺布层3132在外边缘3133处连续。在侧壁部分3的侧壁主体31中,如上所述,由于平面部分313由四层无纺布形成,而直立部分312由两层无纺布形成,因此平面部分313比直立部分312厚。在侧壁主体31中,可以有以下情况,即形成直立部分312和平面部分313的双折叠无纺布的边缘位于接近直立部分312的端部3121的位置,从而直立部分312由一层无纺布形成。
在平面部分313中,第二无纺布层3132在宽度方向上几乎与整个第一无纺布层3131重叠,而且作为第二无纺布层3132在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即在直立部分312侧的端部)的内边缘3134位于靠近直立部分312的端部3121的位置。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纺布层3131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不结合,在第一无纺布层3131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之间设置有较小的间隔。
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件32a结合在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上,并位于两层无纺布之间的在平面部分313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即外边缘3133是第一无纺布层3131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之间的边沿部分,也是第一无纺布层3131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外边缘)。弹性件32b结合在平面部分313的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内边缘3134附近,并位于形成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两层无纺布之间的在平面部分313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上。换言之,弹性件32b仅在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和内边缘3134之间的位置(即离开外边缘3133的位置)结合在第二无纺布层3132上,并且该位置是比弹性件32a更靠内的位置(即在内边缘3134与弹性件32a之间的位置)。
在平面部分313中,由于弹性件32b夹在上面的三层无纺布(即包括在第一无纺布层3131中的两层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中的靠近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一层无纺布)和下面的一层无纺布(即第二无纺布层3132中的另一层无纺布,该另一层无纺布位于上述一层无纺布下方)之间,因此弹性件32b上方的上三层比弹性件32b下方的下一层厚。
当佩用者佩用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时,在各个侧壁部分3中的平面部分313上延伸并结合的弹性件32a、32b收缩,从而平面部分313在两个固定部分311之间收缩,以形成直立褶,并且该直立褶中的一个表面(即如图2所示的平面部分313中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与佩用者的胯部附近相对。于是,平面部分313顺着接近胯部的部位的形状而变形,而且第一无纺布层3131与胯部的附近接触。
如上所述,由于一对侧壁部分3中的每个都在设置在直立部分312的端部3121中的宽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接触,即使排泄物如尿到达直立部分312的端部3121,也能够防止排泄物移动到平面部分313的外部,并防止排泄物从吸收性物品1渗漏出去。在吸收性物品1的每个侧壁部分3中,侧壁主体31的平面部分313比直立部分312厚,从而提高了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增强了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的适应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排泄物从侧壁部分3渗漏(所谓的侧漏)。
在侧壁部分3中,第二无纺布层3132层压在由与直立部分312连续的无纺布形成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上,从而更方便地形成平面部分313。由于第二无纺布层3132是通过将与第一无纺布层3131连续的无纺布朝宽度方向的下侧和内侧折叠而形成,因此能够更方便地形成平面部分313。
在侧壁部分3中,由于弹性件32b结合在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与内边缘3134之间(即在弹性件32a和内边缘3134之间)的部分,因此与仅弹性件32a结合到平面部分313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进一步增强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的适应性。
在平面部分3中,弹性件32b上方的上三层比弹性件32b下方的下一层厚,从而能够防止佩用者被弹性件32b强烈地压迫,并为佩用者提供了佩用吸收性物品1的舒适感。在离开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的位置,由于未在第一无纺布层3131上结合弹性件,弹性件32b仅结合在第二无纺布层3132上,从而提高了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柔韧性,而且减少了弹性件32b对佩用者的压迫,从而进一步为佩用者提供了佩用吸收性物品1的舒适感。此外,由于结合有弹性件32b的第二无纺布层3132未与第一无纺布层3131结合以与佩用者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柔韧性,并进一步减少弹性件32b的压迫,从而进一步为佩用者提供了佩用吸收性物品1的舒适感。
在平面部分313中,弹性件32b结合在第二无纺布层3132中,因此,能够防止不与第一无纺布层3131结合的第二无纺布层3132从第一无纺布层3131伸出,并防止其与第一无纺布层3131不必要地偏离过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进一步增强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的适应性。由于第二无纺布层3132在宽度方向上几乎与整个第一无纺布层3131重叠,而且弹性件32b位于作为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直立部分312侧的端部的内边缘3134中,因此几乎整个平面部分313都比直立部分312厚,而且平面部分31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都由弹性件32a、32b支撑。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进一步增强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的适应性。
下面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讨论。图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a的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4显示了对应于图1中的箭头II-II指示位置的吸收性物品1a的横截面的右部,吸收性物品1a的横截面的左部(未示出)的结构与该右部的结构相同(图5至图7C也类似)。如图4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a中,弹性件32a与侧壁部分3的平面部分313结合的位置与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的该位置不同。其它构件与该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相同,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4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a的各个侧壁部分3中,弹性件32a结合的位置是在平面部分31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即平面部分313的内边缘3134和外边缘3133之间的中心线)与外边缘3133之间。弹性件32a沿平面部分313的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结合在形成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两层无纺布之间。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类似,弹性件32b结合在平面部分313的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内边缘3134附近,并沿平面部分313的纵向的几乎整个长度设置于形成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两层无纺布之间。也就是说,在平面部分313中,两个弹性件32a、32b仅在离开外边缘3133的位置结合在第二无纺布层3132上,并且在没有与第二无纺布层3132结合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上未结合有弹性件。
在平面部分313中,与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的弹性件32b类似,由于弹性件32a、32b夹在上三层无纺布和下一层无纺布之间,因此弹性件32a上方的上三层比弹性件32a下方的下一层厚,弹性件32b上方的上三层比弹性件32b下方的下一层厚。
在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a中,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类似,由于一对侧壁部分3中的每个都在设置于直立部分312的端部3121的宽平面部分313处与佩用者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排泄物从侧壁部分3渗漏(所谓的侧漏)。在每个侧壁部分3中,侧壁主体31的平面部分313比直立部分312厚,从而提高了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增强了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的适应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排泄物从侧壁部分3渗漏。
在侧壁部分3中,第二无纺布层3132层压在由与直立部分312连续的无纺布形成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上,从而能够方便地形成平面部分。由于第二无纺布层3132是通过将在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处与第一无纺布层3131连续的无纺布朝宽度方向的下侧和内侧折叠而形成,因此能够更简便地形成平面部分313。
在平面部分313中,弹性件32a、32b上方的上三层比弹性件32a、32b下方的下一层厚,从而能够防止佩用者被弹性件32a、32b强烈地压迫,并为佩用者提供了佩用吸收性物品1a的舒适感。在离开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的位置,由于未在第一无纺布层3131上结合弹性件,弹性件32a、32b仅结合在第二无纺布层3132上,从而提高了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柔韧性,而且减少了弹性件32a、32b对佩用者的压迫,从而进一步为佩用者提供了佩用吸收性物品1a的舒适感。此外,结合有弹性件32a、32b的第二无纺布层3132未与第一无纺布层3131结合以与佩用者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柔韧性,并进一步减少弹性件32a、32b的压迫,从而进一步为佩用者提供了佩用吸收性物品1a的舒适感。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而是允许各种变化。
在根据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侧壁部分3中,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宽度可以大大地小于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宽度。例如,在以下情况中,即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宽度约为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一半且第二无纺布层3132没有过多地离开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情况中,弹性件32a设置在平面部分313宽度方向的中间与外边缘3133之间,则可以省略弹性件32b。如上所述,即使是在平面部分313中仅设置一个弹性件32b的情况,也能够通过使得平面部分313比直立部分312厚而提高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
如图5所示,除了设置在外边缘3133中的弹性件32a之外,可以在平面部分313中设置两个或多个纵向延伸的弹性件(在图5中,在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内边缘3134中设置有一个弹性件32b,在弹性件32a和弹性件32b之间排列了三个弹性件32c)。如图6所示,可以在平面部分313中设置带状的弹性件32d,该弹性件32d从平面部分313的外边缘3133延伸到第二无纺布层3132的两层无纺布之间。
在侧壁部分3中,平面部分313中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不一定要由连续的无纺布形成,而是,例如,如图7A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b,平面部分313可以通过将第二无纺布层3132a结合到与直立部分312连续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下方而形成,第二无纺布层3132a由两层无纺布形成(即一块无纺布折叠成两层),并独立于第一无纺布层3131。
如图7B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c中,可以存在以下情况,即直立部分312a和与直立部分312a连续的第一无纺布层3131a由一层无纺布形成,第二无纺布层3132b由比第一无纺布层3131a厚的一层无纺布形成,该第二无纺布层3132b结合到第一无纺布层3131a上方,且弹性件32a、32b插入到第一无纺布层3131a和第二无纺布层3132b之间,以形成平面部分313。
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b和吸收性物品1c这两种情况中,由于平面部分313比各个侧壁部分3中的直立部分厚,因此能够提高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增强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的适应性,从而更可靠地防止排泄物从侧壁部分3渗漏。由于弹性件32a、32b上方的层比弹性件32a、32b下方的层厚,从而能够防止佩用者被弹性件32a、32b强烈地压迫,并为佩用者提供了佩用吸收性物品1b、1c的舒适感。在图7A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b中,第二无纺布层3132a和弹性件32a、32b可以结合到第一无纺布层3131上方,并且仍然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
如图7C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d,平面部分313可以通过将第二无纺布层3132c与第一无纺布层3131结合而形成,第二无纺布层3132c为折叠成两层的一块无纺布,从而覆盖第一无纺布层3131的上方和下方。仍然在该情况中,由于平面部分313比各侧壁部分3中的直立部分312厚,因此能够提高平面部分313的形状稳定性,并增强平面部分313与佩用者的适应性。
侧壁主体31不一定由无纺布形成,而是例如可以由耐水或不渗透液体的塑料膜形成,或者由耐水或不渗透液体的无纺布和塑料膜的层压片形成。通过使用具有渗透性(即透气性)的塑料膜来形成侧壁主体31,能够防止在吸收性物品中出汗,为佩用者提供舒适感。
根据以上优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结构可以应用到各种吸收性物品中,例如一次性尿布、附着到一次性尿布的内侧的辅助吸收衬垫、卫生巾、裤子衬垫和轻度失禁衬垫。
虽然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显示和说明,但是上述说明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从而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化。

吸收性物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吸收性物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吸收性物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吸收性物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性物品.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吸收性物品(1),该吸收性物品具有片状的主体部分(2)和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壁部分(3)。每个所述侧壁部分(3)具有从所述主体部分(2)朝向佩用者直立的直立部分(312)、从所述直立部分(312)的上端(3121)沿所述宽度方向朝外延伸的平面部分(313)、以及沿纵向延伸并结合到所述平面部分(313)上的两个弹性件(32a,32b)。在每个所述侧壁部分(3)中,由于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