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导引杆的遮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遮蔽框架的孔口的遮蔽装置,所述遮蔽装置包括顶部元件、底部元件和遮蔽体,所述遮蔽体包括前侧和后侧、第一端边缘、第二端边缘和两个侧边缘,所述第一端边缘容置在顶部元件中、而第二端边缘紧固到底部元件,所述底部元件能够在靠近顶部元件的非遮蔽位置和与顶部元件隔开一定距离的遮蔽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遮蔽体限定了遮蔽平面,所述顶部元件包括滚动杆和用于将遮蔽体导引到所述遮蔽平面内的导引杆。
背景技术
在具有仅用于收起遮蔽体的滚动杆的传统遮蔽装置中,在从滚动杆以不同角度展开遮蔽体时,遮蔽平面的角度是不同的,除非通过例如侧轨的方式提供导引。这是由于滚动杆和遮蔽体收起部分的整个外径随展开的遮蔽体的长度而变化。除非受到补偿,从滚动杆展开的、处于完全或几乎完全遮蔽位置的遮蔽体将靠近滚动杆定位,并且因此距离所期望的遮蔽平面一定距离。如果设置有侧轨,则会导致遮蔽体的磨损和撕裂。导引杆的设置消除了此直径变化的影响,并被披露于现有技术的遮蔽装置中,参见美国专利No.4,126,174和DE 2139176A1。
虽然在例如上述德国文献中的导引杆降低了遮蔽体的磨损和撕裂,但是已经发现尤其是太阳光等光的作用对遮蔽体具有破坏作用。该缺点在遮蔽孔口由结构围绕时不太明显,其中对空间的需求不重要,并且孔口可以定制形成。但是,当遮蔽例如屋顶窗等结构时,这并不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这种情况下的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法是以大致完全不透光的方式封装收起的遮蔽体。但是,这种解决方法使遮蔽装置的制造和组装复杂到了难以接受的程度,或者由于其它原因而不能接受。
【发明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背景技术中提到类型的遮蔽装置,使得以结构简单的方式得到改善的遮蔽体的整体保护。
此目的及其它目的如此实现:遮蔽体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卷绕到滚动杆和导引杆上,并且在非遮蔽位置中,位于滚动杆上的遮蔽体的前侧面向内。因此,在收起在滚动杆上时,遮蔽体的前侧——即在遮蔽装置处于遮蔽位置时面向建筑物室内的侧面——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日光破坏。日光和来自外源的光——其可能对遮蔽体造成破坏作用——从而主要影响后侧。
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部元件设置有顶轨,所述顶轨形成所述顶部元件的前侧并且连接到所述顶部元件的盖,所述盖包括顶盖部分和后盖部分,所述滚动杆与所述导引杆相比更靠近所述后盖部分并且更远离所述顶盖部分定位。这种配置提供了对顶部元件中的可用空间的最优化利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另一有利的改进中,在非遮蔽位置中,底部元件与滚动杆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处,底部元件的下边缘与收起在滚动杆上的遮蔽体的最低部分位于相同的高度处或者稍微高于最低部分。因此,包括收起的遮蔽体的滚动杆隐藏在底部元件后方。即使在下边缘位于稍高于所述最低部分处的情况下,在如下安装情况中:当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被用来遮蔽置入斜屋顶面地窗、并且窗的顶部位于与站在室内的人的视线相对应的高度时,视线以不垂直于遮蔽平面的角度延伸,则此配置也提供了隐藏包括收起遮蔽体的滚动杆的可能性。
优选地,在非遮蔽位置中,底部元件位于导引杆的下方。
在更进一步地改善了遮蔽装置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式中,底部元件具有位于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的大致U形形状,其包括沿朝向后盖部分方向突起的、一体地形成的杆,所述U形形状提供指握部。所述U形形状面向内的一侧提供了易于控制的握持装置。所述U形形状具有另一优点,即其挡住了从遮蔽装置下方朝导引杆中的视线。
在本实施方式的另一改进中,在非遮蔽位置,所述杆的顶部位于导引杆的正下方,而杆的后部位于收起在滚动杆上的遮蔽体的前部的正前方。
在一实施方式中,滚动杆和导引杆具有基本相同的长度、直径和材料厚度。除了使遮蔽装置的制造非常合理之外,该实施方式尤其有利的是滚动杆和导引杆的尺寸使得可以最优化顶部元件中的可用空间的利用。
顶部元件包括两个端件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特别紧凑的设计,其中滚动杆受弹簧偏置并且安装在卷轴上,并且其中所述卷轴和所述端件之一构成一体单元,所述一体单元设置成单件式模制单元。由于卷轴和端件集成为单件式单元,使得在此不再需要复杂的连接。部件数量的减少实现了所需的简化组装,并且同时提供了卷轴和端件之间非常牢固的过渡。进而,一体的过渡可以使卷轴制造得更细。因此,滚动杆可以更小的直径制成,并因此整个顶部元件可以形成有更小的整体尺寸。作为附加的优点,在端件/卷轴过渡处减少了顶部元件端部处所需的空间。因此获得的额外空间例如可用以使遮蔽体更宽。在任意的遮蔽装置中,这从美学的角度看都是有利的。
但是,在遮蔽装置用作遮光窗帘的情况下,需要遮住遮蔽体的侧边缘和框架部件之间的间隙。这通常通过侧轨的方式实现。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作为遮光窗帘时,这些侧轨的宽度也可以减小,其除了提供了更加另人舒适的外观之外还降低了材料消耗。在这种遮蔽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顶轨沿第一纵向延伸于第一斜接端和第二斜接端之间,且其中遮蔽装置进一步包括两个侧轨,每个侧轨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斜接端,每个侧轨的第二斜接端都适于分别结合到顶轨的第一和第二斜接端,且遮蔽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组角托架,每个角托架都适于与顶轨后侧和相应侧轨后侧中的容置装置配合。
优选地,顶轨具有预定的高度,并且每个侧轨都具有预定的宽度,且其中所述预定高度基本上与所述预定宽度相等,从而斜接是45°的斜接。这提供了遮蔽装置尤其和谐的整体外观。由于紧凑设计和顶部元件中可用空间的最优利用,顶轨可以形成有小的预定高度,所以可以从室内观察到这三个元件使得遮蔽装置更窄、美观并且不显眼。
在提供了导引杆的另一有利应用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导引杆具有朝各端渐缩的配置。可以发现,导引杆的略微渐缩提供了遮蔽体的适当张紧,从而防止形成折痕和折皱。
优选地,导引杆每米长度的渐缩落在2-5mm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元件的尺寸设置成:在非遮蔽位置中,底部元件的上边缘适于与顶部元件的前侧的下边缘略微重叠。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示意性附图借助于实施方式的示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图中
图1是设置有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遮蔽装置的窗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遮蔽装置的立体图;
图3以较大比例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遮蔽装置的细节的局部立体图;
图4以更大比例示出图3中所示遮蔽装置的一部分细节的立体图;
图5以更大比例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遮蔽装置的细节的局部立体图;
图6以较大比例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遮蔽装置的细节的立体图;
图7示出图6的遮蔽装置细节的俯视图;
图8、9和10示出图6和7的遮蔽装置的细节的立体图;
图11和12以较大比例示出图6和7的遮蔽装置的细节的局部立体图;以及
图13以更大比例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遮蔽装置的细节的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示出总体上用1表示的遮蔽装置的实施方式。如图1中所示,遮蔽装置适于安装在由窗扇2构成的表示窗的框架上。而窗扇2又适于与固定框架(未图示)连接,其在窗的安装位置处形成建筑物中的开口的分界线。应当注意,术语“框架”应理解为在建筑物的任意开口内——其或者位于墙壁中、或者位于屋顶中——结合的任意大致矩形的结构,并且围绕待遮蔽的孔口。虽然图1中所示的窗扇是屋顶窗的窗扇,并且遮蔽装置1安装在窗的窗扇2上,但是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同样可安装于固定框架上而不安装于窗扇上,并且还可以与例如仅具有框架的窗结合使用或用于门中。
窗扇2具有围绕孔口的顶部构件21、底部构件22和两个侧部构件23和24,孔口覆有例如玻璃等呈隔离板形式的适当的镶板部件(未图示)。在所示实施方式中,遮蔽装置1包括位于窗扇顶部构件21处的顶部元件4、遮蔽体6(未图示于图1或2中,然而参见图13)以及底部元件7。遮蔽体6在其上端边缘处容置于顶部元件4内,且其相对的下端边缘紧固到底部元件7。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底部元件7适于作为操作遮蔽装置1期间——即移动底部元件7并从而在图1和2中所示的非遮蔽位置和遮蔽体6部分或完全地覆盖窗扇孔口的遮蔽位置之间移动遮蔽体6时——的把手。但是,除了手动操作,遮蔽装置可以通过其它装置操作,例如通过电动操作装置操作。
此外,遮蔽装置1包括两个侧轨8和9,其适于以下面详细描述的方式分别连接到侧部构件23和24以及连接到顶部元件4。在遮蔽装置1的安装位置中,底部元件7的相对端部和遮蔽体6的相对侧边缘在这些侧轨8和9中导引。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遮蔽装置包括卷式窗帘,其以布料或织物作为遮蔽体6,并且其顶部元件4包括弹簧偏置的滚动杆。但是也可以设想具有其它类型的遮蔽体和其它配置的顶部元件的其它遮蔽装置。
现在参照图3和4,其中示出了遮蔽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顶部元件4,可以看出顶部元件4具有左端件410和右端件420(在这些图中未图示,然而参见图6)。术语“左”和“右”仅出于方便用来指示例如图1到3中所示的方向。类似地,术语“前”和“后”用来表示遮蔽装置的侧面,“前”是面向建筑物室内的侧面,而“后”是面向外的侧面。
顶部元件4包括几乎延伸过顶部元件4的从左端件410到右端件420的整个长度的盖430,端件从而构成顶部元件4的端面。在面向内室内的一侧——即前侧处,盖430连接到顶轨440。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顶轨440和顶部元件的其余部分——即盖430——之间的连接是一体式的,例如将顶部元件模压成包括盖430和顶轨440的构形。端件410适于通过例如插入到螺孔416(见图6)中以容置在盖430的螺纹轨道449中的螺钉紧固到盖430。顶轨440的纵向长度稍长于盖部430。
在遮蔽装置的安装位置中,顶轨440通过角托架85以斜接方式结合到侧轨8、9。为此,顶轨440具有两个斜接端,其中一个斜接端445示于图3和4中,结合到侧轨的对应斜接端。在图5中,左侧轨8示出有斜接端819。侧轨8进一步具有终止于与斜接端819隔开一定距离处的凸缘823。该差异与顶轨440和盖部430之间的长度差异相结合,为端件410留出空间。
正像顶轨440具有预定高度一样,每个侧轨8、9均具有预定宽度,并且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预定高度基本上与所述预定宽度相同,从而斜接为45°度的斜接。也能够设想其它的角度,但是这使得不能实现三个元件——即顶轨和两个侧轨——的前侧的类似配置。
例如通过多个沿每个侧边缘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地安装的导条,遮蔽体6的侧边缘以已知的方式在侧轨8、9中导引。因此,因为它们与遮蔽装置的处于安装位置的遮蔽体的侧边缘重叠,侧轨8、9用于改善遮蔽装置的遮光特性。因此,取决于遮蔽体的类型和安装情况,侧轨可有助于使遮蔽体保持在位。遮蔽体6的底部边缘以任意适当的方式与底部元件7连接,并且底部元件7的端部也有利地在侧轨中导引。为了更进一步改善遮光特性,底部元件7可设置有密封构形73(参见图13)以抵靠框架的底侧构件。
最后,遮蔽装置包括平行导绳系统,其包括两条绳(未图示),一条绳适于从窗扇的左下角延伸,向上穿过或沿着底部元件7并进一步向上延伸到顶部元件4。另一条绳以镜像对称的方式布线。在顶部元件4处,每条绳都与各自的预张紧装置连接,所述预张紧装置适于与轨道内的顶部元件4连接和/或压靠盖430的顶盖部分431。预张紧装置使得绳总是保持适当的张力,因此确保底部元件7在遮蔽装置的操作期间总是与窗扇2的顶部构件21和底部构件22保持基本平行。在安装位置中,绳隐藏在侧轨后方。
从图6的局部立体图和图7的俯视图——其中为清楚起见未示出遮蔽体6和底部元件7——可以最清楚地看出,顶部元件4容置导引杆470和滚动杆460。遮蔽体6以已知的任意适当方式沿其上端边缘紧固到滚动杆460。导引杆470将遮蔽体6导引到滚动杆460上,滚动杆460用以在遮蔽装置的未遮蔽和部分遮蔽的位置中收集和储存遮蔽体6,或者在遮蔽体具有多余材料的情况下甚至在完全遮蔽的位置中收集和储存遮蔽体6。如图13中所示,遮蔽体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卷绕在滚动杆和导引杆上。另外,滚动杆460被弹簧偏置,并且因此提供卷起遮蔽体6所需的朝向非遮蔽位置的预载。虽然在图6和7中未示出,但是应当注意遮蔽体6几乎延伸到端件410、420的内侧,从而沿顶部元件4的纵向也提供了可用空间的最优应用。作用在滚动杆460上的预载由将在下面描述图8到12时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弹簧装置提供。滚动杆460和导引杆470形成为中空的圆筒体。例如,滚动杆460和导引杆470在长度、直径和材料厚度等方面可以大致相同。例如,滚动杆460和导引杆470的直径可以近似为12-20mm,例如为16mm。但是,也可以设想两个杆为不同的配置。
导引杆470用作三个主要目的:首先,其确保沿窗扇孔口高度在大致相同的遮蔽平面中导引遮蔽体6。在滚动杆460上,滚动杆460和遮蔽体6收起部分的总外径随未卷起遮蔽体的长度不同而变化。在未设置有导引杆或其它导引装置的遮蔽装置中,这使得从滚动杆展开的、处于完全或几乎完全遮蔽位置的遮蔽体靠近滚动杆定位并且因此与侧轨隔开一定距离。导引杆470的设置消除了此直径变化的影响。其次,导引杆470使得遮蔽体6可以获得适当的张紧以避免遮蔽体的折皱并防止遮蔽体倾斜地卷起。在导引杆470具有朝各端渐缩的配置的实施方式中这种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导引杆470每米长度的渐缩在2-5mm的范围内。第三,当收起在滚动杆460上时,遮蔽体6在遮蔽位置中面向内的侧面——即在遮蔽装置的使用位置中面向室内的前侧——面向内,并且因此在滚动杆上后侧面向外。这样,遮蔽体的前侧在卷起到滚动杆上时不受光照射。因此,避免了前侧表面的劣化,或者至少显著地减少了劣化。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其中顶部元件4具有由盖430构成的顶侧和后侧,滚动杆460比导引杆470更靠近后盖部分432定位,而导引杆470比滚动杆460更远离顶盖部分431定位。这使在非遮蔽位置中遮蔽体的暴露于光的部分降低到最小。实际上,根据本发明的弹簧装置的重要特征是顶部元件4的设计紧凑。这将在下面对遮蔽装置的其它部件的描述中进一步详细描述。
下面参见图8到12的详细描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看出,卷轴461与左端件410形成为一体。替代地,卷轴461可与另一右端件420形成为一体单元。该一体的连接通过将端件410和卷轴461模制为单件——即随后不再结合任何部件——以形成包括端件和卷轴的一体单元来实现。优选地,所述模制通过任意适当的方法基于适当的塑料材料来进行,所述塑料材料可以是例如PA6的聚酰胺或聚乙烯,其具有良好的抗磨损和抗开裂能力以及足够的抗扭和抗弯的能力。卷轴461延伸于左端462和右端465之间,左端462通过短轴部分463结合到端件410。优选地,卷轴461形成为实心部件。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端件结合地形成有多个其它功能。除了与左端件410一体形成的上述卷轴461外,还可以看出端件410具有短轴471,其起到容置用于导引杆470一端(左端)的轴承的装置的作用,所述轴承由具有轴承环473的端塞472构成。右端件420设置有与短轴471类似的短轴(未图示),该短轴用于容置导引杆470的右端轴承,该轴承呈端塞474及与轴承环473对应的轴承环的形式。此外,右端件420设置有用于容置端塞464的第二短轴(未图示),该端塞464用于支撑滚动杆460的右端。滚动杆460的左端通过弹簧装置的端塞482支撑在短轴部分463上。与滚动杆460的连接可通过任意适当的形式实现,例如通过端塞482的阶梯状部分实现。虽然如上所述卷轴461优选地形成为实心部件,但是左端件410的短轴471和右端件420上未图示的短轴也可以是中空的。可仅通过摩擦将滚动杆和导引杆保持在各端塞上,或者借助于例如与滚动杆和导引杆内的孔相互作用的端塞的凸出部分等机械紧固装置实现,或者反之亦然。卷轴、短轴、轴承和弹簧装置形成遮蔽装置的滚动杆和导引杆的悬挂装置的部件。卷轴461的直径可以例如在4-8mm的范围内,例如为6mm。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总体上用480表示的弹簧装置包括延伸于右端483和牢固地紧固到端塞482的左端481之间的扭转弹簧。如在图11和12的放大视图中可以看出,扭转弹簧端部483固定在卷轴461的右端465中的狭槽466内。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狭槽466朝向卷轴461的顶部开口并且朝其底部延伸,终止于距底部特定的距离处,使得在底部中仍然存在有搭接材料。狭槽466可沿任意方向开口,并可具有沿径向的其它延伸长度,例如可延伸到卷轴461的中心。通过扭转弹簧端部483的一个弯折部分(未图示)将扭转弹簧保持在狭槽466中。此外,通过支撑元件490来确保该保持力,支撑元件490另外还具有防止卷轴461裂开的功能。支撑元件490又通过位于卷轴461的端部465处的槽467来保持在卷轴461上。支撑装置490具有适于配合到滚动杆460中以支撑滚动杆460的最大外径。应当了解,也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弹簧装置,例如使用其它类型的弹簧而不使用图示的扭转弹簧的弹簧装置。
返回到图3,现在将更详细地说明这些端件的多个其它功能。在外侧上,端件410包括构成耦连装置的部分,所述耦连装置用于与位于窗扇2的侧部构件23上的托架构件配合。相对的右端件的外侧大致以镜像对称的方式配置。原则上,托架构件可具有任意适当的形式,只要它们可与遮蔽装置迅速牢固地连接即可。这种托架构件的一个示例示出于申请人的已公布的国际申请WO 2005/008013和WO 2006/048014中,其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内容并入本文。这种耦连构件通常形成为与遮蔽装置的其余部件连接的独立部件,其一个示例被详细描述于申请人的已公布国际申请WO 00/47858中。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现有技术耦连构件相应的耦连装置的作用的部分与各个端件一体地形成。在左端件410和右端件420上,这些耦连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呈镜像对称,所以将仅描述左端件410的耦连部分。因而,端件410的外侧包括形成在端件410本身的各直立肋上的上导引面411和下导引面412。除了提供导引面外,肋还用作端件410的加强装置。遮蔽装置1具有如上述申请WO 2005/008013和WO2006/048014中所进一步详细描述的总体安装方向。导引面411、412平行于该总体安装方向延伸。在一端处,下导引面412形成有形成斜面412a的倾斜部分。斜面412a形成于将在安装时位于后部的端部处,并且从而为首先与托架构件接触的一端。从而,斜面412a起作用以便于校正遮蔽装置的顶部元件4的位置。在上导引面412处设置有弹性接合装置。这些装置包括从端件410后部处的一定位置沿朝前的方向延伸的舌状部413,使得舌状部的一部分——后部413a具有基本平行于下导引面的斜面412a的方向,而一部分基本上平行于导引面411和412。这种配置更进一步方便了安装。弹性舌状部413具有允许将顶部元件4暂时定位在托架构件上的作用。但是,舌状部413还包括呈直立保持爪414形式的卡接装置,以允许顶部元件更持久地保持于框架中。这样,顶部元件4易于与托架构件连接:首先,顶部元件从室内向外侧大致沿安装方向移动——即朝向框架的镶板移动,但是略微从下方朝镶板移动。在增加舌状部413的压力时,每个端件都通过斜面412a和舌状部413的后部413a导引到托架构件中。从而,舌状部413在托架构件上施加相应的弹性压力,导致在顶部元件上的轻微的夹紧作用。顶部元件沿安装方向进一步移动,同时导引面411、412与托架构件的相应侧滑动接合。当顶部元件4几乎位于其最终位置时,保持爪414外卡而与托架构件的边缘接合。端件410本身的厚度——即如上所述的卷轴和导引面等从其伸出的平面部分的厚度——相对较小,例如为1-2mm,如1.5mm。
另外,端件410具有弹簧装置415(参见图6),用于与另一遮蔽装置(未图示)的绳系统配合。
现在回到图6至7,并且特别参见图13,下面将描述顶部元件4的紧凑设计: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顶部元件4具有前侧、顶侧和后侧。前侧由顶轨440构成,而顶侧和后侧由盖430构成,即分别由顶盖部分431和后盖部分432构成。可以设想也可以具有底侧。当然,为了不与遮蔽体6相碰,该底侧仅能够盖住从后盖部分到遮蔽平面的一部分距离。
顶部元件4从后盖部分432的底部到顶盖部分侧431的高度设计成使得其封装滚动杆460的主要部分——包括在非遮蔽位置中收起在滚动杆460上的遮蔽体6。
另外,顶部元件4从顶轨440到后盖部分431的深度设计成使得在非遮蔽位置中,底部元件7可与滚动杆460位于相同的高度处。底部元件7大致呈U形形状,U形的腿分别一体地延伸入上边缘71和下边缘72中。如图13中所示,在非遮蔽位置中,底部元件7的上边缘71位于顶部元件4的顶轨440的下边缘444之上。下边缘72与收起在滚动杆460上的遮蔽体6的最下部位于相同的高度或稍微高于该最下部。在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被用以遮蔽置入斜屋顶面内的窗、并且窗的顶部位于和站在室内的人的视线S相对应的高度处的情况下,视线S以不垂直于遮蔽平面的角度延伸。因此,包括收起的遮蔽体6的滚动杆460隐藏在底部元件7的后方。从图13中明显地示出,底部元件7具有位于上边缘71和下边缘72之间的大致U形形状,包括沿朝向后盖部分432的方向突起的一体形成的杆74、75,指握部73由所述U形提供。在非遮蔽位置中,所述杆的顶部74位于导引杆470的正下方,并且该杆的后部75位于收起在滚动杆460上的遮蔽体6的前部的正前方。略微的重叠不应当超过上边缘71和U形形状下端之间的距离,并且例如设置成处于1-10mm的范围内,优选为2-8mm,更优选为4-6mm。
总之,滚动杆460和导引杆470的高度和深度尺寸及特定的定位提供了顶部元件4的极为紧凑的设计。
整个遮蔽装置1装入例如图1的窗扇2等框架中的过程以如下方式进行:
制造厂商将遮蔽装置1在供货状态下交货。在供货状态下,角托架85连接到顶部元件4的顶轨440。在安装现场,顶部元件4连接到框架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这通过上述的将位于各端件外侧上的耦连构件导引到位于框架2的各侧部构件上端处的托架构件上的方式进行。最后,侧轨8、9通过角托架在斜接端处结合到顶轨440。在将侧轨结合到顶轨的最后步骤期间,每个侧轨都在将侧轨连接到顶轨的步骤中从侧轨不与第二纵向对齐的位置抵达侧轨与第二纵向对齐的位置。然后,或者同时,通过例如插过孔口825和侧轨内其它类似的孔口的螺钉等适当的紧固装置,每个侧轨都连接到窗扇或框架的相应侧部构件。
本发明不应认为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不同实施方式的数种改型和组合是很明显的。
例如,在具有长的纵向延伸长度的遮蔽装置中可能具有两个弹簧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端件可与卷轴形成为一体的单元。显然,两侧的配置是镜像对称的并且遮蔽装置可例如包括两个沿相反方向卷绕的扭转弹簧,或者包括两个不同类型的弹簧。
附图标记列表:
1遮蔽装置
2窗扇
21顶部构件
22底部构件
23侧部构件
24侧部构件
4顶部元件
410左端件
411导引面
412导引面
412a斜面
413舌状部
413a后部
414保持爪
415弹簧装置
416螺孔
420右端件
430盖
431顶盖部分
432后盖部分
440顶轨
444下边缘
445第一斜接端
449轨道
460滚动杆
461卷轴
462卷轴的左端
463短轴部分
464用于滚动杆的端塞,右侧
465卷轴的右端
466狭槽
467槽
470导引杆
471短轴
472用于导引杆的端塞,左侧
473轴承环
474用于导引杆的端塞,右侧
480弹簧装置
481扭转弹簧的左端
482弹簧装置的端塞
483扭转弹簧的右端
490支撑元件
6遮蔽体
7底部元件
71上边缘
72下边缘
73指握部
74顶杆部分
75背杆部分
76密封构形
8侧轨
819斜接端
823凸缘
825孔口
85角托架
9侧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