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20450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8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79876.6

申请日:

2009.10.16

公开号:

CN101812910A

公开日:

2010.08.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4F 13/076申请公布日:20100825|||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4F 13/07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株式会社伊奈变更后权利人:骊住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爱知县变更后权利人:日本东京都登记生效日:20110811|||公开

IPC分类号:

E04F13/076

主分类号:

E04F13/076

申请人:

株式会社伊奈

发明人:

河野吉树; 中川刚; 中村元博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9.02.25 JP 2009-04247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代理人:

黄威;孙丽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面砖单元及面砖壁,即使在夹着外壁转角而左右配置的面砖单元的面砖正面存在凹凸的情况下,也能提高跨多个面砖的外观的连续性。面砖单元(10)为将两种细长的面砖(11)、(12)以相同个数交替地平行排列并将玻璃纤维网(13)粘接在各面砖(11)、(12)的背面从而一体化了的产品。在从正面观察第二面砖(12)一端的凹凸形状,与从各自的端面(11e)、(12e)侧观察面砖(11)、(12)的侧视形状相同。粘贴时将右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2)的一端面(12e)进入到左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2)、(12)的一端面(12e)、(12e)之间。右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2)的一端面(12e)与左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1)的正面成为同一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面砖单元,其中,长方形的面砖以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被配置2列以上,并通过粘接在这些面砖背面的网或薄膜状的连接体而被连接在一起,在该面砖单元的面砖长度方向一端侧,奇数列上的第一面砖的端面比偶数列上的第二面砖的端面后退了大致相当于面砖厚度的量,
所述面砖单元的特征在于,该第一面砖与第二面砖的至少该一端侧的正面为凹凸面,
从面砖正面一侧观察该第二面砖的该一端侧的端面时的主视形状,与该第一面砖在该一端侧附近的、与面砖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与该第一面砖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的整个端面是平坦面。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面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砖与第二面砖被交替地排列,且各个第一面砖的所述平坦面被对齐成直线。

5.
  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上的截面形状、以及所述第二面砖的所述一端侧上的端面的主视形状、以及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附近的所述截面形状,在面砖的宽度方向上呈对称形状。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面砖的正面具有从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的凸条或凹条。

7.
  一种面砖壁,其通过将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的任意一项中所记载的多个面砖单元粘贴在外壁转角部的壁面上而形成,
所述面砖壁的特征在于,对各面砖单元进行结合时,在面砖单元一端侧上的各面砖之间插入隔着外壁转角而邻接配置的面砖单元一端侧上的面砖端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砖壁,其特征在于,面砖单元的所述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面,自外壁转角后退了规定距离。

说明书

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砖单元(Tile unit),该面砖单元为将多个面砖通过纸、薄膜、网等的连接体连接而成,尤其涉及一种该连接体被粘接在面砖的背面的面砖单元。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粘贴了该面砖单元的面砖壁。
背景技术
面砖单元是通过利用粘合剂将由很薄的合成树脂膜或纸等构成的连接体粘接在面砖的背面,以使该面砖与邻接的面砖接合,从而将多个面砖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由于该面砖单元能够通过一次的贴面砖操作而对多个面砖进行施工,对减轻施工作业以及缩短工期十分有效,因此,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内外装用面砖的施工中。
这种面砖单元,是通过将多个面砖以背面朝上装入型箱等中且使其对齐排列,并将纸等的连接体粘接在面砖背面而制成(例如,参考日本特开平8-109730号公报)。并且,近年来还开发出一种面砖单元,其将由玻璃纤维等具有高弹性模量的纤维构成的网来代替合成树脂膜或纸而粘接在面砖排列体的背面。
日本特开2006-83536的图6至图9中,图示了利用这种面砖单元来构筑外壁转角的结构。本说明书中的图9以及图10为,表示上述公报的图8、图9中的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外壁转角部的视图。
该面砖单元20为,将2种细长面砖21、22以平行且每隔一层使之左右位置交替错开的方式排列,并将连接体(省略图示)粘接在各面砖21、22的背面从而使之一体化的产品。
在图9右侧的面砖单元20中,向外壁转角侧突出的端面R自上方起配置在奇数层上。而在图9左侧的面砖单元20中,向外壁转角侧突出的端面L自上方起配置在偶数层上。
如此,左侧面砖单元20的右端部上的面砖21、22的凹凸为,自上方起奇数层呈凹状,右侧面砖单元20的左端部上的面砖21、22的凹凸为,自上方起奇数层呈凸状,因此,如图10所示,能够使夹着外壁转角的双方的面砖单元20的端部在外壁转角处结合。
在该图10的面砖壁中,即使在外壁转角处,该外壁转角两侧的面砖单元20的面砖21、22的端部也以啮合状而结合在一起,其外观非常好。[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097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835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图9、图10所示的现有的面砖单元中,面砖21、22的正面是作为平面的产品而图示的,关于在正面上存在凹凸的情况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没有提及。
如果在图9、图10中的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上,面砖正面存在比较大的凹凸时,则被粘贴在比外壁面转角的左侧或右侧的壁面上的面砖单元的面砖21的端面(即面砖的侧面)E或R、与比外壁面转角的右侧或左侧的壁面上的面砖21、22的正面之间,将在外观一致性上具有缺陷,有可能使美观受损。
即,例如,虽然图10左侧的面砖单元20的面砖的右端侧的突出端面E、与右侧的面砖单元的面砖21、22的正面大致成为同一个面,但是,如果该端面E是平坦的,则其将成为与面砖21、22正面的凹凸在外观设计上显著不同的设计,从而降低美观的程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这种问题点,实现即使在夹着外壁转角而左右配置的面砖单元的面砖正面存在凹凸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外壁转角部的外观具有连续性。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案中的面砖单元为,长方形的面砖以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被配置2列以上,并通过粘接在这些面砖背面的网或薄膜状的连接体而被连接在一起,在该面砖单元的面砖长度方向一端侧,奇数列上的第一面砖的端面比偶数列上的第二面砖的端面后退了大致相当于面砖厚度的量,所述面砖单元的特征在于,该第一面砖与第二面砖的至少该一端侧的正面为凹凸面,并且从面砖正面一侧观察该第二面砖的该一端侧的端面时的主视形状,与该第一面砖的该一端侧附近的、与面砖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
本发明第二方案中的面砖单元为,在第一方案的面砖单元中,所述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与该第一面砖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本发明第三方案中的面砖单元为,在第二方案的面砖单元中,该第一面砖的该一端侧的整个端面是平坦面。
本发明第四方案中的面砖单元为,在第二、第三方案的面砖单元中,第一面砖与第二面砖被交替地排列,且各个第一面砖的所述平坦面被对齐成一条直线。
本发明第五方案中的面砖单元为,在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意一项的面砖单元中,所述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上的截面形状以及所述第二面砖的所述一端侧上的端面的主视形状以及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附近的所述截面形状,在面砖的宽度方向上呈对称形状。
本发明第六方案中的面砖单元为,在第五方案的面砖单元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面砖的正面具有从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的凸条或凹条。
本发明第七方案中的面砖壁为,通过将第一至第六方案的任意一项中所记载的多个面砖单元粘贴在外壁转角部的壁面上而形成,所述面砖壁的特征在于,面砖单元一端侧上的各面砖之间插入夹着外壁转角而邻接配置的面砖单元一端侧上的面砖端部的方式,使各面砖单元结合。
本发明第八方案中的面砖壁为,在第七方案的面砖单元中,面砖单元的所述第一面砖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面,自外壁转角起后退了规定距离。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面砖单元为,被配置在奇数列上的第一面砖的端面比偶数列上的第二面砖的端面后退了大致为面砖厚度的量。该第一面砖以及第二面砖至少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正面为凹凸面。夹着外壁转角分别将该面砖单元配置在左侧以及右侧,以使各面砖单元的面砖一端侧成为外壁转角侧,并使两面砖单元的一端侧相互结合从而构筑成面砖壁。在构筑成的面砖壁中,第二面砖的一端侧的端面,与夹着外壁转角而邻接的面砖单元的第一面砖的正面大致成为同一个面。在本发明中,由于该第一面砖的正面与第二面砖一端侧的端面成为大致相同的凹凸外观面,因此自该第一面砖的正面至第二面砖一端侧的端面,其外观设计是连续的,从而提高了美感。
在本发明第二至第四方案的面砖单元中,在粘贴外壁转角时,能够通过使第一面砖一端侧的端面与外壁转角的角边缘、或隔离了规定距离的基准线(例如水平线)对齐,从而将面砖单元准确地定位。
在本发明第五方案的面砖单元中,能够使粘贴在比外壁转角左侧的面砖单元成为,与粘贴在比外壁转角更靠右侧的面砖单元上下相反的面砖单元。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面砖一端侧的正面、与夹着外壁转角邻接的面砖单元的第一面砖的端面的外观上的连续性也较为良好。
本发明第六方案的面砖单元,在将其粘贴在外壁转角的左右两侧时,从一方的面砖单元的第二面砖的端面至另一方的面砖单元的第一面砖的另一端大致连续,成为延伸设置的凸条或凹条,从而能够构成连续感很高的横纹状的外观面。
在本发明第八方案的面砖壁中,夹着外壁转角而被粘贴在左侧以及右侧的面砖单元的第一面砖一端侧的端部、和与其对置的第二面砖的背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因此,即使建筑物由于地震等而摇晃,也能够防止该第一面砖的一端侧端面接触到第二面砖一端侧的背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面砖单元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面砖单元的后视图。图3为表示图1中的面砖单元相互之间的结合关系的立体图。图4为用于说明图1中的面砖单元的施工方法的图。图5为用于说明图1中的面砖单元的施工方法的图。图6为用于说明图1中的面砖单元的施工方法的图。图7为所构筑的面砖壁的外壁转角部处的放大立视图。图8为表示外壁转角部处的面砖单元相互间的结合关系的放大立体图。图9为现有的面砖单元的立体图。图10为现有的面砖单元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0、20  面砖单元11、21  第一面砖12、22  第二面砖11a、12a  凹条11b、12b  凸条11c、12c  斜面12A  槽12B  凸部12C  后退部13   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2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砖单元10进行说明。
该面砖单元10为,将两种细长的面砖11、12交替地以相同个数平行排列,并将由玻璃纤维网13构成的连接体粘接在各面砖11、12的背面从而一体化了的产品。该面砖11、12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面砖11、12之间的接缝宽度在面砖单元整体中均相同。
虽然在图1中,面砖11、12共计仅图示了8个,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实际上是如图2所示,有共计12个的面砖11、12通过网13而被连接在一起。面砖数优选为偶数。
各面砖11、12的厚度为其正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隆起,并且,各面砖11、12上以自该正面的中央部的面砖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方式延伸设置有凹条11a、12a。在凹条11a、12a的两侧(面砖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自面砖11、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凸条11b、12b。从各凸条11b、12b至面砖11、12的侧边缘,形成了平缓的下坡斜面11c、12c。
第一面砖11的一端面11e以及另一端面11f成为,与面砖1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坦面。
面砖11、12的宽度尺寸以及正面的凹凸形状相同。
各面砖11被排列为,其一端面11e对齐成一条直线。各面砖12的一端面12e自该一端面11e起突出了规定长度L。各面砖12的该突出长度相同。
第二面砖12的一端面12e为,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成为向面砖12长度方向的延长方向突出的非平坦面形状。在该一端面12e的中央部处,设有在面砖厚度方向上纵向贯通的槽12A。该槽12A自面砖12的正面贯穿至背面。槽12A的两侧成为最向该延长方向突出的凸部12B、12B。自该凸部12B、12B至面砖12的两侧边缘,形成了逐渐后退的后退面12C、12C。
在从正面观察第二面砖12的图1的左端部时的凹凸形状,与从端面11e、11f、12e、12f侧观察面砖11、12时的侧视形状相同。
自各面砖11的一端面11e至各面砖12的一端面12e的侧边部的顶端部为止的突出长度L,与各面砖11e的侧边部的厚度T相比大出规定的长度。该长度L与厚度T的差(L-T)优选在-3mm至+3mm范围内,尤其优选在-1mm至+1mm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砖11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面砖1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面砖11的另一端面11f比面砖12的另一端面12f更向面砖长度方向延伸出去。
关于将该面砖单元10粘贴在外壁转角处的顺序,参照图3至图7来进行说明。在图3至图7中,壁的基底为利用由木料等制成的基底板15、16而构成。虽然在本说明中,是首先在比外壁转角17(图5)左侧的基底板15上粘贴面砖单元10,但是很显然也可以先在右侧粘贴。此外,在左侧及右侧处,也可以使面砖单元的上下与图示的相反。
首先,在基底面上涂抹粘合剂。将把第一面砖11作为最上边的面砖单元10粘贴在左侧的基底板15上。此时,面砖单元的定位如图5所示,即,第一面砖11的一端面11e自外壁转角17后退了规定距离t,第二面砖12的一端面12e侧自外壁转角17突出了规定长度F。该定位可以通过在基底板15上设置水平线、或画入边线来准确地执行,也可以利用适当的定位架。
自外壁转角17的后退长度t优选为,使第二面砖12的一端面12e的突出长度F成为第一面砖11的所述厚度T和粘合剂层厚度(将面砖单元10粘贴在基底板16上时的粘合剂层的厚度)的合计厚度。
在以这种方式将面砖单元10粘贴在左侧的基底板15上之后,再将把第二面砖12作为最上边的面砖单元10粘贴在右侧的基底板16上。此时,使右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2的外壁转角侧进入到左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2、12的外壁转角侧之间。此外,使右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2的一端面12e与左侧的面砖单元10的面砖11的正面成为同一个面。
由此,如图7所示,在从基底板15或16的正对面方向观察外壁转角附近时,外壁转角的左右某一侧的面砖一端面12e,与另一侧的面砖11的正面对齐成为同一个面。
此外,如图7及图8所示,外壁转角的左右某一侧的面砖12的一端面12e的槽12A、凸部12B以及后退部12C,分别与另一侧的面砖11的凹条11a、凸条11b以及斜面11c对齐处于同一面。
通过上述设定,使外壁转角附近的外观成为左右连续,其美观非常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砖11的一端面11e从外壁转角17后退了距离t,并且该一端面11e和与其对置的面砖12的背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即使在建筑物由于地震等而摇晃时,也能够防止一端面11e接触到面砖12的背面。由此,防止了抵接声音的产生。此外,还防止了由于一端面11e从背面按压面砖12而引起的对面砖12施加从基底板剥离的方向上的力的情况。
虽然在上述说明中,使面砖一端面12e的凹凸形状与面砖11正面的凹凸形状相同,但是其并不需要完全相同,只要两者的轮廓大致相同即可。具体而言,在使两者的凹凸形状重合时,只要偏差在±1mm之内,外壁转角附近的外观就足够良好。
并且,在将面砖单元10粘贴在外壁转角上之后,再以图6所示的方式,以与之邻接的方式粘贴面砖单元30,从而进行壁面整体的面砖粘贴。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图示以外的其他形式。例如,面砖单元的面砖个数也可以是图示之外的个数,面砖正面以及端面的凹凸形状也可以设定为图示以外的形状。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面砖11的端面11e、11f、12f作为整体被设定为平坦面,但是也可以存在一部分不平坦的部位。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面砖11、12的正面的凹条11a、12a以及凸条11b、12b被设定为,在面砖11、12的全长上延伸设置,但是也可以采用仅将外壁转角附近设定为所述形状,而在其他部位形成另外的形状。但是,通过以附图所示的方式使凹条以及凸条横跨面砖的全长地延伸设置,能够形成横纹状的美丽的形状。

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砖单元以及面砖壁.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面砖单元及面砖壁,即使在夹着外壁转角而左右配置的面砖单元的面砖正面存在凹凸的情况下,也能提高跨多个面砖的外观的连续性。面砖单元(10)为将两种细长的面砖(11)、(12)以相同个数交替地平行排列并将玻璃纤维网(13)粘接在各面砖(11)、(12)的背面从而一体化了的产品。在从正面观察第二面砖(12)一端的凹凸形状,与从各自的端面(11e)、(12e)侧观察面砖(11)、(12)的侧视形状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