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1210246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2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94701.5

申请日:

2009.07.09

公开号:

CN101595807A

公开日:

2009.12.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4

主分类号:

A01G1/04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发明人:

何 俊; 周志美; 许建初; 杨会贤; 鲁定伟; 李宏伟; 尚素芹

地址:

650204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云南协立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谢 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在产野生干巴菌山林内,选择适宜的土层厚度和坡向、采取设置栅栏并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等措施进行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施用清沼液、采用刀割方式进行采收等保育以及留种促繁的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该方法对野生干巴菌增产促繁效果显著,可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提高品质。

权利要求书

1、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包括在产野生干巴菌山林内,选择适宜的土层厚度和坡向,设置栅栏并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和林分郁闭度、施用清沼液、采用刀割方式进行采收以及留种步骤。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层厚度选择≤50cm或50-100cm或≥100cm。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坡向选择半阳坡或半阴坡。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覆盖物厚度选择1-6cm。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于林分郁闭度选择0.5-0.7。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收是当干巴菌子实体长到高8cm、直径12cm进行,每20m2或每个菌塘留至少一个开伞的老熟子实体,40天后再留种促繁。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层厚度选择≥50cm。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坡向选择半阳坡。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覆盖物厚度选择2-4cm。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刀割采收6次。

说明书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
背景技术
干巴菌(Thelephota ganbajun Zang)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革菌科革菌属的大型真菌,其子实体丛生,珊瑚状多次分枝。干巴菌在云南省分布范围广泛,鲜干巴菌含粗蛋白19.2%、粗脂肪7.9%、灰分16.1%、总糖15.8%,还含有16种氨基酸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干巴菌营养丰富,香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价格也随之上涨,2005年仅为30元/kg,2006年上涨至50元/kg,2007年上涨至100元/kg,2008年又上涨到了200元/kg。
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至今尚未获得成功,市场的供应完全依赖于采集野生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利益的驱使下,无序乱采的现象相当普遍,有些子实体才刚刚冒出土就被采摘,对野生干巴菌的繁殖造成影响,有些甚至在采摘的过程中还对野生干巴菌的生长环境造成破坏。这样一种简单索取、无序利用的状态,使野生干巴菌的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产量和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采取有效地人工促繁和保育技术措施,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提高品质,是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干巴菌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给山区群众增加经济收入,还能起到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然而迄今,现有技术中未见有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措施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该方法对野生干巴菌增产促繁效果显著,可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提高品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包括在产野生干巴菌山林内,选择适宜的土层厚度和坡向,设置栅栏并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和林分郁闭度、施用清沼液、采用刀割出方式进行采收以及留种促繁步骤。
土层厚度选择≤50cm或50-100cm或≥100cm。
坡向选择半阳坡或半阴坡。
覆盖物厚度选择1-6cm。
林分郁闭度选择0.5-0.7。
采收是当干巴菌子实体长到高8cm、直径12cm时进行,每20m2或每个菌塘留至少一个开伞的老熟子实体,40天后再采留种促繁。
更优选是:土层厚度选择≥50cm;坡向选择半阳坡;覆盖物厚度选择2-4cm;林分郁闭度选择0.6;施肥选择施用清沼肥;刀割采收6次;当干巴菌子实体长到高8cm、直径12cm进行采收时,每20m2或每个菌塘至少留一个开伞的老熟子实体40天后再采留种促繁。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即在产野生干巴菌山林内,选择土层厚度≥50cm的半阳坡产野生干巴菌的地块,通过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和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促繁与保育措施,野生干巴菌的平均每亩每年的产量可达3.9kg,产值达610元,比未采取人工管护时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197.88%、314.76%;覆盖物厚度2-4cm、林分郁闭度为0.6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获得的产量最高;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传统的方式每年仅采收3次,在采取人工管护措施的基础上,再进行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刀割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达6次,小面积的试验,年平均产量达到20.3kg/亩;年平均产值达到3248元/亩,比仅采取人工管护措施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又增长了4倍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1、选择野生干巴菌林区:选择野生干巴菌产量较多且品质较好的森林开展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措施的实施。具体地,选择森林覆盖率47%,林下资源丰富,野生干巴菌生长和集中的林区。
2、研究的方法和主要技术措施:
本发明的人工管护措施为:选择森林覆盖率47%,林下资源丰富,野生干巴菌生长和集中的林区5块样地(每块样地20×20m),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于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连续2年的管护。
2.1调整野生菌覆盖物厚度:
以覆盖物厚度分别为1-2cm、2-3cm、3-4cm、4-5cm、5-6cm设置样地(每块样地20×20m),三次重复,通过不同的菌塘覆盖物厚度的产量分析,研究干巴菌菌塘覆盖物的最佳厚度。
2.2调整林分郁闭度:
林分郁闭度分别为0.5、0.6、0.7设置样地(每块样地20×20m),三次重复,通过不同的林分郁闭度样地的产量分析,研究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生长的林分郁闭度。
2.3不同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分别为50c m≤、50-100cm、100cm≥设置样地(每块样地20×20m),三次重复,观测不同土壤状况野生干巴菌的产量。
2.4不同坡向的选择:
分别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设置样地(每块样地20×20m),三次重复,观测不同坡向野生干巴菌的产量。
2.5施肥及采收方式:
在距离刚出土的幼小干巴菌子实体周围或采收后的干巴菌菌塘周围10cm左右,用清沼液进行浇灌(沼液不能直接淋在菌体或浇在菌塘上),一般隔5~7天施一次。
采收时间一般在子实体出土后的20~30天,是干巴菌成熟时期,此时产量高,特级产品比例高,是最佳采收期。20~30天后干巴菌生长进入老熟阶段,质量下降。采收的方法一种是传统方式,扒开子实体周围的腐殖质和枯枝落叶,用手轻轻地从土面拔出子实体,然后再盖回腐殖质和枯枝落叶;另外一种是采割,扒开子实体周围的枯枝落叶,不拔出子实体,用锋利的刀在子实体基部土面以上留1cm左右割断采收,然后再盖回枯枝落叶。
分别以不施肥+传统采收方式(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管护措施,自然生长和传统拔出的方式);不施肥+采割(在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管护等人工管理护措施的基础上,采用刀割的采收方式);施肥+采割(在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管护措施的基础上,再进行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刀割的采收方式)。设置样地(每块样地20×20m),三次重复,研究施肥及采收方式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
2.6其他技术措施:
2.6.1留种:
干巴菌是共生菌,其繁殖主要是通过成熟的子实体上的担孢子繁衍后代,因此,每20m2或每个菌塘至少留一个开伞的老熟子实体40天后再采留种促繁,或将那些受损伤、没有商品价值的干巴菌子实体保留,让其在林地内自然成熟、产生成熟的孢子,开始新一轮繁殖。同时要将预留菌种区域的地表枯枝落叶扒开,使孢子有机会直接落入土中,待老熟的干巴菌菌体完全散落之后再将枯枝落叶重新覆盖,产生新的菌塘,实现干巴菌的自我繁殖。一个新菌塘的形成一般需要几年时间,形成一个菌塘后对它进行保护和管理,可连续利用多年。
2.6.2增加土壤含水量:
在干巴菌生长期期内,在林地土壤比较干的地方或长时间不下雨的情况下,在离菌塘50cm的周围进行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2%左右,有利于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
2.6.3采收等级标准:
野生干巴菌的采收等级标准,按收购商的要求和市场大致可分为4个等级(见表1)。
表1干巴菌采收等级表

 等级  子实体直径  子实体高  外观 I级  12cm>  8cm>  未开伞,形状完好,外观新鲜 II级  10-12cm  6-8cm  已经开伞,形状完好 III级  6-10cm  4-6cm  已开伞,且干巴菌子实体老熟 级外  6cm<  4cm<  小干巴菌和已开伞且子实体完全老熟,颜  色变黑

2.7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
采用LSD最小差异显著性检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3、结果与分析:
3.1人工管护措施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
表2野生干巴菌06年至08年产量和产值变化情况  单位:亩、kg、千元

通过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管护措施后,野生干巴菌的产量和效益明显增长(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6年未采取人工管护措施,5块样地(5户农户,面积56亩)收获野生干巴菌总产量为94.5kg,平均每亩产量为1.69kg;总产值8200元,平均每亩产值150元。2007年采取人工管护措施后,收获野生干巴菌总产量为164.5kg,平均每亩产量为2.94kg;总产值为18310元,平均每亩产值330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比2006年增长74.1%、123.3%。2008年继续采取人工管护措施,野生干巴菌的总产量达281.5kg,平均每亩产量为3.9kg;总产值为34010元,平均每亩产值610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比2007年增长32.04%、85.8%;而与未采取人工管护的2006年相比,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197.88%、314.76%。
3.2不同覆盖物厚度对野生干巴菌的影响:
通过对样地的观测,菌塘不同覆盖物的厚度对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有较大影响(见表3)。
表3不同覆盖物厚度野生干巴菌的产量表    单位:cm、kg

从表3中可以看出,野生干巴菌菌塘覆盖物厚度以2-4cm时产量最高,而覆盖物厚度1-2cm时产量最低。经方差分析(见表4)表明,不同覆盖物厚度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再多重比较后,不同覆盖物厚度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著的。说明覆盖物既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覆盖物太薄,地面泥土裸露,湿度下降,干巴菌的菌塘上小气候受到影响,干巴菌容易失水萎缩,产量下降;而覆盖物太厚,干巴菌长得细高,瓣片很薄,产量低,且出菇个数也减少,有的干巴菌不长出土就烂在里面,也不利于干巴菌的生长发育。
表4不同覆盖物厚度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表
  变因  SS  df  MS  F  F0.05  F0.01  覆盖物厚度  39.64  4  9.91  257.38**  3.84  7.00  重复  1.81  2  0.91  23.53**  4.46  8.65  误差  0.31  8  0.04  总计  41.76  14

3.3不同林分郁闭度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样地的观测,不同林分郁闭度的野生干巴菌产量是不相同的(见表5)。
表5不同郁闭度野生干巴菌的产量表    单位:kg

表6不同郁闭度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表
  变因  SS  df  MS  F  F0.05  F0.01  郁闭度  2.18  2  1.09  81.75**  6.94  18  重复  1.79  2  0.89  67.00**  6.94  18  误差  0.05  4  0.01  总计  4.02  8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设置的三个郁闭度中,林分郁闭度为0.6时,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最高,经方差分析(见表6)表明不同林分郁闭度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是极显著的。说明林分郁闭度过低,林内光照太强,干巴菌长出土表就受到阳光曝晒,容易失水萎缩而干死。当郁闭度过大时,林内光照太弱,干巴菌容易发黑、感病,当林内几乎没有散射光时,干巴菌塘会消失。保持郁闭度在0.6左右,林内有一定的散射光,最适宜野生菌的生长发育。
3.4不同土层厚度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样地的观测,不同土层厚度的地块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是不相同的(见表7)。
表7不同土层厚度野生干巴菌的产量表    单位:kg

经方差分析(见表8)表明,不同土层厚度的地块野生干巴菌的产量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以土层厚度100cm≥的产量最高。
表8不同土层厚度对野生干巴菌产量影响方差分析表
  变因  SS  df  MS  F  F0.05  F0.01  土层厚度  98.88  2  49.44  385.25**  6.94  18  重复  3.09  2  1.54  12.03**  6.94  18  误差  0.51  4  0.13  总计  102.48  8

3.5不同坡向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样地的观测,不同土层厚度对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有显著的影响(见表9)。
表9不同坡向的野生干巴菌产量表  单位:kg

从表9中,半阴坡地块的野生干巴菌产量最高,经方差分析(见表10),不同坡向的野生干巴菌产量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说明野生干巴菌在半阴坡或半阳坡生长发育较好,产量高;而在阴坡或阳坡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低。
表10不同坡向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表
  变因  SS  df  MS  F  F0.05  F0.01  坡向  90.44  3  30.15  657.76**  4.76  9.78  重复  1.81  2  0.91  19.76**  5.14  10.90  误差  0.28  6  0.05  总计  92.53  11

3.6施肥及采收方式对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
通过样地观测,不同的施肥及采收方式,野生干巴菌的采收次数和产量是不同的(见表11)。不施肥并用传统的拔出方式(自然生长方式)每年只能采收3次,产量最低;不施肥,但采用刀割的方式,每年可采收5次,产量有所增加;采用施肥(清沼液)+刀割的方式,每年可采收6次,产量也是最高的。经方差分析(见表12)表明,不同的施肥及采收方式野生干巴菌产量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11施肥及采收与野生干巴菌产量变化情况  单位:kg、次

表12不同的施肥及采收方式野生干巴菌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表
  变因  SS  df  MS  F  F0.05  F0.01  143.61  2  71.80  171.87**  6.94  18  施肥及采收方式  7.39  2  3.69  8.84*  6.94  18  误差  1.67  4  0.42  总计  152.67  8

4、结论与讨论:
4.1对野生干巴菌采取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措施,应尽量选择在土层厚度≥50cm的半阳坡,效果最佳。
4.2通过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和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促繁与保育措施,野生干巴菌的平均每亩每年的产量达3.9kg,平均每亩每年的产值达610元,比未采取人工管护时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197.88%、314.76%。实施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措施的效果非常明显。
4.3覆盖物厚度2-4cm、林分郁闭度为0.6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获得的产量最高。覆盖物厚度不够,可用松针增加;过厚则人工去除。林分郁闭度过大时,通过修枝来调整,但林分郁闭度不够时,调节的难度就比较大,因为野生干巴菌单位面积内的菌塘密度较低。
4.4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传统的自然生长和采收方式每年仅采收3次。在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管护措施的基础上,再进行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割出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达6次,小面积的试验,年平均产量达到20.3kg/亩;年平均产值达到3248元/亩。比仅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管护措施产量和产值分别又增长了4倍多。效益非常显著,应当加以广泛推广。
4.5通过采取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措施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使每亩林地每年产生200-600元的经济收益,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经营效益,且对森林的保护还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是山区通过发展生态型产业,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走入良性循环的典型路子,很受群众的欢迎,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达到了较好的优益效果。通过选择土层厚度≥50cm的半阳坡产野生干巴菌的地块,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和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促繁与保育措施,野生干巴菌的平均每亩每年的产量达3.9kg,平均每亩每年的产值达610元,比未采取人工管护时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197.88%、314.76%;覆盖物厚度2-4cm、林分郁闭度为0.6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获得的产量最高;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传统的方式每年仅采收3次,在采取人工管护措施的基础上,再进行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刀割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达6次,小面积的试验,年平均产量达到20.3kg/亩;年平均产值达到3248元/亩,比仅采取人工管护措施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又增长了4倍多。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在产野生干巴菌山林内,选择适宜的土层厚度和坡向、采取设置栅栏并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等措施进行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施用清沼液、采用刀割方式进行采收等保育以及留种促繁的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方法。该方法对野生干巴菌增产促繁效果显著,可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提高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