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家、人士帮助行走,或帮助登山客行走崎岖不平与湿滑山路的辅助支撑的拐杖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供拐杖分离、结合的接头加以改良设计者。
背景技术
老人家与身体残障的人士,因行动不方便,为了帮助行走,常使用拐杖,另登山客爬山,因为山路的不平与湿滑,为了预防跌倒,也常利用拐杖辅助,以帮助身体平衡与支撑。
目前拐杖的结构均无法同时适用不同的路面,如一般水泥地面与山路泥土地面,因此在非适用的地面使用时,使用性会较差,还是会容易跌倒或是拐杖显得碍手碍脚的情形。
鉴于此,即针对拐杖结构加以改良,令拐杖于不同的地面行走时,可以变化为不同抓地力的型态,并经多方探讨并试作样品试验,及多次修正改良,推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拐杖结构,以解决目前公知的单一拐杖结构,无法同时适用不同情况的路面,当在非适用的地面使用时,使用性会较差,会有容易跌倒或是拐杖显得碍手碍脚的情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拐杖结构,包含:一内管;一限位片,结合于该内管的一端,该限位片结合方向上设有一往外的顶抵斜面;一外管,该内管穿设于该外管内,该外管配合与该内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轴向调整;以及复数活动抵块,结合于该外管对应该限位片端,并以该内管与该外管的位置差而控制闭合或张开,该活动抵块上方设有一枢结部供结合于外管端位置,且各该活动抵块上设有一弹性组件,以该弹性组件的弹性使该活动抵块为常态闭合,另该活动抵块的下端设有顶抵端,该顶抵端在于闭合时,正与该顶抵斜面配合,该活动抵块以顶抵端顺着顶抵斜面推出开启;由上述结构组成一能变化接触地面面积的拐杖结构。
对照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功效: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拐杖结构,该拐杖利用外管与内管的相对位差,控制该各活动抵块的开启或闭合,令拐杖的使用,能依路面需求控制以面积小接触地面,或变化为大面积接触地面,让行走可以更安全与快速;
本发明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拐杖结构,该拐杖利用活动抵块张开使用后,该活动抵块的张开尚未到达极限,当活动抵块在接触地面并受压后,还具有一裕度角度供张开,令使用拐杖者在不平的地面或跌倒的瞬间,使活动抵块能再以所受的压力在裕度角度间张开,因该压力张开增加整个拐杖的支撑角度,以帮助更稳固的支撑与避免跌倒。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组合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活动抵块张开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活动抵块张开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活动抵块为张开且受压力再被张开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外管与内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结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外管与内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平面组合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种外管与内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移动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又一种外管与内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平面组合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种外管与内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弹性卡固图;
图12是本发明又一种外管与内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按压弹回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为拐杖头, 11为照明组, 111为发光体,
112为照明盖, 113为电池, 114为电池盖,
115为开关, 20为内管, 21为弹性定位点,
22为下限位部, 30为限位组, 31为限位片,
311为顶抵斜面, 32为接触片, 321为防滑面,
40为外管, 50为外管端套, 51为调整孔,
52为卡结部, 60为旋转件, 61为定位部,
62为卡结部, 70为抵块结合组, 701为上限位部,
71为结合板, 711为枢结部, 80为活动抵块,
81为外盖, 811为枢结部, 812为顶抵端,
82为内盖, 821为穿孔, 83为弹性组件,
84为定位钉, 90为回复元件, A为裕度角度,
20A为内管, 21A为配合块, 22A为顶抵部,
23A为斜面, 24A为平面, 40A为外管,
41A为容置槽, 42A为斜面, 43A为平面,
44A为固定面, 20B为内管, 21B为切槽,
40B为外管, 41B为扣槽, 20C为弹性扣件,
21C为按压部, 22C为扣钩, 23C为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对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达成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了解与认识,现配合附图及附图标记详述如下:
首先,先由图1、2、3所示观之,本发明的拐杖结构包括:
一拐杖头10,内部埋设有一照明组11,该照明组11包含一发光体111用以发光照明、一照明盖112用以罩柱该发光体111、一电池113用以提供该发光体111电源、一电池盖114用以固定该电池113及一开关115;
一内管20,为圆柱形态,及以一端结合于该拐杖头10上,且该内管20上凸出有一弹性定位点21;
一限位组30,具有圆形的一限位片31及一圆形的接触片32,结合于该内管20的另一端,其中该限位片31结合方向上设有一往外的顶抵斜面311,该顶抵斜面311为圆弧面或斜角面型态,该接触片32设在该顶抵斜面311的另一方,用以与地面接触,且在接触位置设有一防滑面321;
一外管40,是一中空圆管体,长度短于该内管20,该内管20穿设于该外管40内,该外管40配合与该内管20产生相对位置差的轴向调整;
一外管端套50,是一空心管状体,固定结合在该外管40一端上,且于对应该弹性定位点21处设有一具高度差的调整孔51,该调整孔51呈螺旋状,该弹性定位点21在该调整孔51中位移,使该外管40在该内管20产生相对的位置差,该外管端套50上并设有一卡结部52;
一旋转件60,为一空心管状体,设于该外管端套50上供转动,该旋转件60对应该调整孔51与该弹性定位点21的圆周在线并设有一定位部61,该定位部61为透孔或于内部产生凹槽状,另该旋转件60上设有一卡结部62供与该外管端套50的卡结部52相卡固,在二卡结部52,62卡固后转动该旋转件60同时连动外管40与该外管端套50;
一抵块结合组70,为一圆锥形态,结合于该外管40的另一端于接近该限位片31位置的顶抵斜面311方向,该抵块结合组70下端设有一结合板71,且结合板71周缘设有复数枢结部711;以及
复数活动抵块80,结合于该外管40另一端的该抵块结合组70周缘,可在该外管40端部控制闭合或张开,该活动抵块80上方设有一枢结部811与该抵块结合组70的枢结部711配合设置,且各该活动抵块80上设有一弹性组件83,以该弹性组件83的弹性使该活动抵块80为常态闭合,另该活动抵块80的下端设有顶抵端812,该顶抵端812在于闭合时,正与该顶抵斜面311配合,且该活动抵块80的内侧设有至少一定位钉84。
结构的使用,当拐杖使用于硬质的柏油、水泥地面时,见图1、图3所示,该外管40相对内管20外的上方,该弹性定位点21在该调整孔51的一方,该外管40及该外管端套50在接近该拐杖头10方向,该些弹性组件83并将各活动抵块80控制为闭合,因此拐杖的使用,仅以面积较小的该限位组30下端防滑面321接触地面,让行走可以在安全的条件下兼具快速;而当拐杖使用于软质的泥巴地面时,若仅以面积较小的防滑面321接触泥地,则容易因为泥巴产生下陷使支撑不平稳,见图4、图5所示,此时可以转动该旋转件60带动该外管端套50,使调整孔51以该弹性定位点21产生轴向位移,让外管40将活动抵块80推向限位片31,而以该顶抵端812顺着该顶抵斜面311逐渐推出并张开,并压缩了弹性组件83,以张开的复数活动抵块80配合限位组30用较大的面积接触地面,增加行走的安全性,避免使用拐杖者跌倒,以行走的安全为最优先考虑,在旋转件60转动并使活动抵块80张开到达定点后,旋转件60的定位部61并对正弹性定位点21,令内管20与外管40间产生一力道的固定,防止外管40非预期的移动回;而此时该活动抵块80的张开未到达极限,还可配合该拐杖的倾斜受力再度往外张开。
再由图2观之,其中,该活动抵块80为一扇形状,包含:一外盖81、一内盖82、一弹性组件83及至少一定位钉84,其中:
该外盖81上方设有一枢结部811,下端设有一顶抵端812;
该内盖82鼓起设在该外盖81内侧,为软质并具弹性的材料,受压会变形,压力移除则恢复原状,该内盖82上设有至少一穿孔821;
该弹性组件83设于该抵块结合组70与外盖81间并以二端分别顶抵,以该弹性组件83的弹性控制该活动抵块80常态闭合;
该定位钉84设在该外盖81内侧,并对应该内盖82的穿孔821,并包覆在鼓起的该内盖82中,当该内盖82受压后该定位钉84由该穿孔821露出。
当拐杖的该各活动抵块80张开使用时,分别见图5、图6的状态,该活动抵块80在接触地面以该内盖82为接触受压,受压力道会令该内盖82产生相对应的变形,令该定位钉84由该穿孔821露出并钉住地面,且该活动抵块80的张开因尚未到达极限,还具有一裕度角度A可供压力的张开,因此可再配合该拐杖的倾斜受力再度往外张开在该裕度角度A之间,通过由改变该活动抵块80的张开角度而增加整个拐杖的支撑角度,令使用拐杖者,在不平的地面或跌倒的瞬间,能更稳固的帮助支撑,避免跌倒的情事发生。
由图1至图6观之,各活动抵块80张开后的缩回,是利用按压弹性定位点21后脱离卡结部62,并以弹性组件83被压缩后的弹力所完成,为了避免该各活动抵块80与外管40的恢复力道不足,其可在于内管20与外管40连动的其中一结构(外管40、旋转件60或抵块结合组70)间设置一回复元件90,使当外管40与该内管20产生相对位置差后,能够压缩该回复元件90,提供外管40与内管20复位的利用,该于内管20下段周缘设一凸出的下限位部22,抵块结合组70底部对应下限位部22处设一上限位部701,该回复元件90套设于内管20上时,两端分别顶抵于下限位部22与上限位部701间,以得到压缩的目的。
另一种,内管外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调整结构设计;如图7、图8、图9所示,其一内管20A套设于一外管40A外侧,该内管20A套设外管40A的上端设有一配合块21A,该配合块21A底部延伸出一顶抵部22A,该顶抵部22A一侧为斜面23A另一侧为平面24A,该外管40A配合顶抵部22A的内侧缘配合相对形状设有一容置槽41A,该容置槽41A一侧为斜面42A另一侧为平面43A,而无设置该容置槽41A的位置则为固定面44A,外管40A的容置槽41A平时为配合内管20A的顶抵部22A,当外管40A欲对内管20A产生相对位置差时,利用转动外管40A,使该容置槽41A以斜面42A顺着顶抵部22A的斜面23A移动,当固定面44A移动到顶抵部22A的端部时,即以此产生移动后的限制,由此即可以外管40A推动活动抵块80张开,而反向转动外管40A即可与内管20A配合归位。
又一种,内管外管产生相对位置差的调整结构设计;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其一内管20B套设于一外管40B外侧,且内管20B中配合设置一弹性扣件20C,该弹性扣件20C上方设有一按压部21C,中段设一与按压部21C连动的扣钩22C,下端为一固定部23C,该内管20B上设一切槽21B,该按压部21C及扣钩22C由切槽21B处弹性顶出,弹性扣件20C并以固定部23C固定在内管20B中,外管40B对应弹性扣件20C处设一扣槽41B,平时外管40B覆盖扣钩22C使按压部21C被下压,且扣槽41B在按压部21C处,当外管40B欲对内管20B产生相对位置差时,利用相对拉动外管40B与内管20B,令外管40B伸出,当扣槽41B移动到扣钩22C位置时,该扣钩22C即弹出,使扣钩22C藉以固定在外管40B的扣槽41B处,令外管40B得到拉出的固定,由此即可以外管40A推动活动抵块80张开,而欲使外管40B归位时,利用下压弹性扣件20C的按压部21C,使扣钩22C脱离扣槽41B后,外管40B即会受弹性推抵回到原处。
由上述具体实施例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效果:
(一)该拐杖利用外管40与内管20的相对位差,控制该各活动抵块80的开启或闭合,令拐杖的使用,能依路面需求控制以面积小接触地面,或变化为大面积接触地面,让行走可以更安全与快速;
(二)该拐杖利用活动抵块80张开使用后,该活动抵块80的张开尚未到达极限,当活动抵块80在接触地面并受压后,还具有一裕度角度A供张开,令使用拐杖者在不平的地面或跌倒的瞬间,使活动抵块80能再以所受的压力在裕度角度A间张开,因该压力张开增加整个拐杖的支撑角度,以帮助更稳固的支撑与避免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