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疗效好、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自汗、盗汗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自汗、盗汗的中药制剂,构成该中药制剂的各原料药的重量比为:黄芪9~15份,浮小麦16~22份,大枣9~15份,糯稻根16~22份,煅牡蛎35~41份。
上述中药原料经如下步骤制备:
1.将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四种原料按配比量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12倍量水煎煮1~3小时,过滤得到药液a和药渣a,向药渣a中加8~12倍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1~3小时,过滤得到药液b和药渣b,向药渣b中加8~12倍量水进行第三次煎煮1~3小时,过滤得到药液c和药渣c,其中每次煎煮过程中加水量的参照对象为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四种原料的总量;
2.将煅牡蛎按照配比量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6~10倍量水煎煮2~4小时,过滤得到药液I和药渣I,向药渣I中加6~10倍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2~4小时,过滤得到药液II和药渣II,向药渣II中加6~10倍量水进行第三次煎煮2~4小时,滤过得到药液III和药渣III,合并步骤1和步骤2中的药液,其中每次煎煮过程中加水量的参照对象为煅牡蛎添加量;
3.浓缩合并药液,浓缩后的药液密度为1.21~1.22g/cm3,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60%,放置沉淀后过滤,随后进行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得到浸膏,浓缩后的浸膏密度为1.05~1.10g/cm3,喷雾干燥得到浸膏粉,制成片剂;或取占总体积2/3浸膏喷雾干燥得到浸膏粉,加入占中药原料总量0.1~0.5份的稀释剂,混匀,并用剩余药液作粘合剂制粒,装入胶囊得到成品。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1中将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四种原料按配比量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煎煮2小时,过滤得到药液a和药渣a,向药渣a中加10倍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2小时,过滤得到药液b和药渣b,向药渣b中加10倍量水进行第三次煎煮2小时,过滤得到药液c和药渣c,其中每次煎煮过程中加水量的参照对象为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四种原料的总量。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2中将煅牡蛎按照配比量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煮3小时,过滤得到药液I和药渣I,向药渣I中加8倍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3小时,过滤得到药液II和药渣II,向药渣II中加6倍量水进行第三次煎煮3小时,滤过得到药液III和药渣III,合并步骤1和步骤2中的药液,其中每次煎煮过程中加水量的参照对象为煅牡蛎添加量。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中煎煮后得到的药液的浓缩条件为:温度为80℃,真空度为0.08~0.1Mpa。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中沉淀后得到的药液的浓缩条件为:温度为70℃,真空度为0.08~0.1Mpa。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中喷雾干燥的条件为:进液速度为20~24kg/h、进风温度为185~200℃、出风温度为80~90℃、气压为0.3~0.5Mpa、塔体温度为130~135℃。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中的稀释剂为糊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选用的中药原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利用各种中药的综合作用治疗自汗、盗汗,对人体无毒无害。经动物急、慢性毒性实验表面被实验的动物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其主要脏器也无明显的改变,药物安全可靠。2、本发明不仅可有效的治疗自汗、盗汗,对自汗、盗汗的预防也有很好的作用,且服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药制剂是由下述中药原料组成:黄芪833.3g,浮小麦1250g,大枣833.3,糯稻根1250g,煅牡蛎2500g;所述中药原料经如下步骤制备:
1.前处理
净选加工药材主要采用拣选的方法去除杂屑,备用。
2.煎煮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
(1)浸泡透心时间
按重量配比称取中药原料(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煅牡蛎),加入10倍量水,浸泡至全部中药原料透心。
(2)确定煎煮过程中的加水量
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提取药液质量的主要因素,经实验煎煮次数为3次为优选方案和每次煎煮2小时为优选方案,故本实施例对加水量作单因素考察,以干膏率、黄芪甲苷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干膏率:浸膏是固体制剂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其收率高低直接影响制剂工艺,故选择提取指标是合理、有效的控制手段。但其与疗效强度不成量效关系,故综合评分时权重系数应小,以0.3较为适宜;干膏率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有效成份提取情况,故同时选择黄芪中所含黄芪甲苷含量作为筛选指标。黄芪甲苷为主要成分,权重系数以0.7为宜。综上所述,以干膏率、黄芪甲苷为评价指标,进行水提实验,优选水提工艺条件。
样品制备:取黄芪100g、浮小麦150g、大枣100g、糯稻根150g平行5份。置适合的容器中,分别按表1实验安排进行水煎煮提取,合并三次水煎液,浓缩至适量,转移至500ml量瓶中,定容,作为贮备液。
筛选指标及测定方法:
(1)干膏率
精密吸以上贮备液各15ml,分别置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残渣于105℃干燥3小时,取出,置于干燥器中放置30分钟,称重,计算,即得。
(2)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92mg的溶液,即得。
样品含量测定:精密吸取正交实验样品各25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4次,每次25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碱水层,正丁醇层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5ml容量瓶中,摇匀,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即得。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以乙腈-水(36∶64)为流动相,柱温:35℃,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90℃;氮气压力45Pa测定,计算。
表1 加水量考察结果表
![]()
备注:①黄芪甲苷含量为每1ml提取液所含黄芪甲苷总量。
②综合加权评分由公式:综合评分=30×(浸膏收得率/最大浸膏收得率)+70×(黄芪甲苷含量/最大黄芪甲苷含量)
浸膏收得率设计12.7%为理想值,计为30%;黄芪甲苷含量设计0.075mg/ml为理想值,计为70%。
由上表可知,加水量的最佳方案为第一次加12倍量,第二次加10倍量水,第三次加10倍量水。并根据此条件进行重复验证实验。
重复验证实验按以上提取工艺条件进行重复性验证实验,实验结果列表2如下:
表2 重复性实验结果
![]()
![]()
备注:考察量及筛选指标同前
由重复性验证实验的结果可见该优选提取条件提取结果浸膏收率和黄芪甲苷含量波动不大,可见该提取工艺条件是合理、可行及稳定的。
本实施例将浸泡好的黄芪833.3g,浮小麦1250g,大枣833.3,糯稻根1250g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2倍量(即加相对于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四种原料总量12倍量)水煎煮2小时,过滤得到药液a和药渣a,向药渣a中加10倍量(即加相对于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四种原料总量10倍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2小时,过滤得到药液b和药渣b,向药渣b中加10倍量(即加相对于黄芪、浮小麦、大枣和糯稻根四种原料总量10倍量)水进行第三次煎煮2小时,过滤得到药液c和药渣c,所述过滤过程采用300目滤布。
3.煎煮煅牡蛎
(1)因素选择
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3项为影响提取药液质量的主要因素,经实验煎煮次数为3次为优选方案和每次煎煮3小时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仅对加水量作单因素考察。
(2)指标确定
选择浸膏收得率评价指标,进行本品提取工艺实验结果的评价,煎煮时间与次数照原标准进行(提取3次,每次3小时)。
浸膏收得率测定方法:取煅牡蛎500g投料,用水煎煮3次,每次3小时,滤过,合并过滤药液,调整定容至500ml,再从中取25ml,倾入已干燥称重的蒸发皿内,水浴浓缩至干,移入105℃烘箱干燥3小时,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后,取出称重,计算。
考察实验 实验安排及结果见表3
表3 加水量考察结果表
![]()
由表3可知,加水量对出膏率影响不大,因此确定加水量为第一次8倍量,第二次8倍量水、第三次加6倍量水为优选方案。
重复验证实验,按以上提取工艺条件进行重复性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煅牡蛎煎煮工艺验证
![]()
由重复性验证实验的结果可见该优化组合条件提取结果浸膏收率波动不大,可见该提取工艺条件是合理、可行及稳定的。
本实施例将浸泡好的煅牡蛎2500g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加8倍量(即加相对于煅牡蛎添加量8倍量)水,第二次加8倍量(即加相对于煅牡蛎添加量8倍量)水,第三次加6倍量(即加相对于煅牡蛎添加量6倍量)水,每次3小时,每次煎煮完后用300目滤布过滤,过滤药液备用。
4.醇沉环节
浓缩本实施例步骤2和步骤3中过滤得到的合并药液,浓缩后的药液密度为1.21~1.22g/cm3,随后加入乙醇使合并药液的含醇量达到60%,加乙醇的目的是:水煎煮后药液中溶有中药原料的有效成分,同时溶有不少淀粉、粘液质、蛋白质、树脂等无效成分,因此采用加乙醇形成沉淀而除去无效成分,以下简称醇沉。
以下实验证实了采用乙醇除去无效成分的可行性,结果见表5
样品制备:取黄芪100g、浮小麦150g、大枣100g、糯稻根150g、煅牡蛎300g以上5味,除牡蛎外,其余黄芪等四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三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滤过;牡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3小时,第三次加6倍量水煎煮3小时,滤过,合并上述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1.22(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放置使沉淀,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定容至500ml量瓶中,作为样品溶液。
表5 醇沉工艺验证
![]()
![]()
由表5可知,醇沉后,出膏率明显降低,黄芪甲苷含量损失不到10%,故确定该醇沉条件是合理的。
5.浓缩环节
为防止有效成分长时间受热破坏,本发明水煎后得到的药液与醇沉后得到的药液均采用减压浓缩设备进行浓缩,煎煮后得到的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1.22(75℃)的浸膏。醇沉后得到的药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60℃)的浸膏。煎煮后得到的药液浓缩的条件为:温度为80℃,真空度为0.08~0.1Mpa。醇沉后得到的药液减压浓缩的条件为:温度为70℃,真空度为0.08~0.1Mpa。
6.干燥环节
干燥方法,曾采用干燥箱直接干燥,因浸膏易粘结软化,耗时长,未获成功;后改选喷雾干燥,因为具有它干燥速度快、生产工序简单、物料受热时间短的特点,易控制产品质量。
影响喷雾干燥的主要因素有进液物料温度,浸膏相对密度、进液速度、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塔体温度,现对这些条件进行单因素筛选。
仪器:PGA-26喷雾干燥器。
(1)浸膏相对密度筛选
将浸膏相对密度(60℃)分别浓缩成1.05、1.08、1.10、1.15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200℃、出风温度:80~90℃)观察物料情况,结果见表6。
表6 浸膏相对密度筛选
![]()
由表6可知,浸膏相对密度在1.05~1.10(60℃)范围内喷雾干燥可得质量较好的干燥浸膏粉末。浸膏相对密度高,易堵塞管道,浸膏粘度大,雾化困难,物料粘结,粘壁,所得浸膏粉末不疏松。因此浸膏相对密度确立为1.05~1.10(60℃)为宜。
(2)进料速度筛选
将浸膏(相对密度1.05~1.10,60℃)分别以不同速度喷入干燥塔内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200℃,出风温度80~90℃)观察物料干燥情况,结果见表7。
表7 进料速度筛选
![]()
由表7可知,进液速度以每小时浸膏重量计,为18~24kg/h,均可得到干燥粉末,为提高干燥效率,将进料速度确立为20~24kg/h范围内较好。
(3)进风温度、出风温度筛选
将浸膏(1.05~1.10,60℃)保温60℃,按20~24kg/h进液速度分别在不同进风温度,出风温度下进行喷雾干燥,观察物料干燥情况,结果见表8。
表8 进风温度、出风温度筛选
![]()
由表8可知,实验2、3均可得干燥粉末,但温度高、能耗大、成分破坏大,所以确立进风温度:185~200℃,出风温度:80~90℃
(4)塔体温度
在以上确立好的生产条件下,通过改变塔体温度,考察物料粘壁情况,结果见表9。
表9 塔体温度确立筛选
![]()
上表9显示,为保证有效成分不被破坏,塔体温度选择130~135℃即可。
(5)喷嘴雾化压力
经预试,确立喷嘴雾化压力应高于0.3MPa。
(6)喷雾干燥条件研究结果
浸膏相对密度(60℃)1.05~1.10 进液速度:20~24kg/h
进风温度:185~200℃ 出风温度:80~90℃
气压:0.3~0.5Mpa 塔体温度:130~135℃
本实施例中取经醇沉后的药液按上述条件喷雾干燥得到浸膏粉,制成片剂;或取经醇沉后2/3体积的药液在上述喷雾干燥条件下干燥处理得到浸膏粉,加入80g糊精混匀,并用剩余1/3体积的药液作粘合剂制粒,装入胶囊得到成品,本实施例可制得1000粒胶囊成品。
本发明产品的用法用量为:口服,成人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4粒(片),规格定为0.35g/粒(片);四周岁以下儿童,一次2粒(片),一日2次;四周岁以上儿童,一次2粒(片),一日3次。
患者服用结果
选择260例自汗、盗汗成人患者,服用本发明药剂一周后,患者自汗、盗汗现象明显减弱,服用60天后,恢复正常,显效198例,有效55例,总有效率为97.3%;选择120例自汗盗汗儿童患者,服用本发明药剂一周后,患者自汗、盗汗现象明显减弱,服用50天后,恢复正常,显效54例,有效56例,总有效率为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