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10219015.6
2009.11.17
CN101755764A
2010.06.30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43/707申请公布日:201006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3/707申请日:20091117|||公开
A01N43/707; A01N41/10; A01P7/04
A01N43/707
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张秋芳; 常新红; 曹巧利; 高超
715500 陕西省蒲城县北环路中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助剂以及填料,有效活性成分为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其重量百分比为1~50∶40~1。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后,具有明显增效和持续防治效果,并扩大了杀虫谱,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菜青虫、蚜虫等害虫有较高活性。
1. 一种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助剂以及填料,其特征在于:有效活性成分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1~50∶40~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5~40∶30~5。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10~30∶20~10。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水稻及蔬菜上防治害虫的应用。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菜青虫、蚜虫。
一种含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有效活性成分为吡蚜酮和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吡蚜酮的英文通用名:pymetrozine,化学名称为:(E)-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胺)-1,2,4-三嗪-3(2H)-酮 结构式为: 吡蚜酮是一种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高选择性的高效新颖杀虫剂,主要用于烟粉虱,蓟马、蚜虫、白粉虱、叶蝉、稻飞虱等害虫的防治。在农作物田、蔬菜田、观赏植物、果树上控制蚜虫、飞虱和白粉虱等害虫正得到广泛应用。 氟虫双酰胺,英文通用名flubendiamide,化学名称为3-碘-N′-(2-甲磺酰基-1,1-二甲基乙烷基-N-{4-[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0-甲苯基}邻苯二酰胺,分子式为C23H22F7IN2O4S。属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激活兰尼碱受体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导致贮存钙离子的失控性释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作用于昆虫细胞兰尼碱(Ryanodine)受体的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有广谱防效,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产生,非常适宜于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的防治。对幼虫有非常突出的防效,对成虫防效有限,没有杀卵作用。渗透植株体内后通过木质部略有传导。耐雨水冲刷。 然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害虫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移动性小,自交程度高,特别容易产生抗性。 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害虫,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比不上害虫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后能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并且关于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的相关报道尚未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单独使用吡蚜酮和氟虫双酰胺成本高、防治害虫用药量大、重复使用害虫易产生抗性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复配的含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助剂以及填剂,有效活性成分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重量配比为1~50∶40~1。 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5~40∶30~5。 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10~30∶20~10。 所述的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吡蚜酮1~50%、氟虫双酰胺1~40%、分散剂5~10%、湿润剂2~10%、填料8~91%。 将吡蚜酮原药、氟虫双酰胺原药、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吡蚜酮·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粉剂。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吡蚜酮1~50%、氟虫双酰胺1~4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1~8%、填料10~92%。 将吡蚜酮原药、氟虫双酰胺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填料等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加入黏结剂等其它助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制得吡蚜酮·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吡蚜酮1~30%、氟虫双酰胺1~3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1~1%、增稠剂0.1~2%、抗冻剂0.1~8%、稳定剂0.05%~3%、去离子水加至100%。 将上述配方料中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吡蚜酮原药、氟虫双酰胺原药,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吡蚜酮·氟虫双酰胺悬浮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吡蚜酮和氟虫双酰胺复配后,对靶标害虫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两者复配具有明显增效和持效作用;(2)扩大了杀虫谱,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蔬菜小菜蛾、菜青虫、蚜虫等害虫均有较高活性;(3)减少了农药的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环境污染;(4)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应用实施例一 供试昆虫:甘蓝蚜虫。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吡蚜酮原药、氟虫双酰胺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计五个梯度浓度处理,以不含原药的空白处理做对照。 试验方法:采用叶碟喷雾法,选取生长一直的甘蓝叶片,用直径18mm的打孔器做成叶碟,每皿三个叶碟,每叶碟10~15头,每处理重复4次,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于72h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值。计算公式如下: 将蚜虫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y),处理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值。按照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出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吡蚜酮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吡蚜酮的TI×P吡蚜酮+氟虫双酰胺的TI×P氟虫双酰胺 式中:M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P氟虫双酰胺为氟虫双酰胺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P吡蚜酮为吡蚜酮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蚜虫的毒力测定 由表1可知,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以及复配产品对甘蓝蚜虫室内毒力测定实验发现,吡蚜酮的毒力低于氟虫双酰胺,当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配比为5∶1、3∶1、1∶1、1∶3、1∶5时,对甘蓝蚜虫共毒系数分别为148.22、166.08、171.97、150.73、144.12,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吡蚜酮∶氟虫双酰胺在5∶1至1∶5时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尤其当吡蚜酮∶氟虫双酰胺=1∶1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例二 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 吡蚜酮50%、氟虫双酰胺30%、聚羧酸盐4%、十二烷基硫酸钠4%、白炭黑8%、高岭土4%,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吡蚜酮·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粉剂。该配方按10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为95.00%~97.3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分别稀释2000倍和2500倍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82.16%和63.44%。在实验中,发明人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作物有不良影响,对益虫安全。 应用实例三 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吡蚜酮40%、氟虫双酰胺10%、烷基苯磺酸钙盐5%、皂角粉4%、白炭黑6%、膨润土35%,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50%吡蚜酮·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粉剂。该配方按6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效果为94.3%~97.4%。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分别稀释2000倍和2500倍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66.72%和80.46%。在实验中,发明人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作物有不良影响,对益虫安全。 应用实例四 防治甘蓝小菜蛾药效试验 吡蚜酮30%、氟虫双酰胺40%、聚羧酸盐3%、木质素磺酸盐3%、十二烷基硫酸钠4%、硫酸铵2%、淀粉18%,混合制得70%吡蚜酮·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该配比按9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甘蓝小菜蛾效果为96.77%~98.28%,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分别稀释2500倍和3000倍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70.36%和82.57%。在实验中,发明人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作物有不良影响,对益虫安全。 应用实例五 防治甘蓝蚜虫药效试验 吡蚜酮25%、氟虫双酰胺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3%、无患子粉4%、丁二酸2%、淀粉20%、硅藻土41%,混合制得30%吡蚜酮·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该配比按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甘蓝蚜虫效果为93.74%~96.34%,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分别稀释2500倍和3000倍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80.75%和68.92%。在实验中,发明人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作物有不良影响,对益虫安全。 应用实例六 防治白菜菜青虫药效试验 吡蚜酮20%、氟虫双酰胺20%、木质素磺酸钠5%、润湿渗透剂F 3%、十二烷基苯磺酸2%、硅油0.1%、聚乙烯醇0.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吡蚜酮·氟虫双酰胺悬浮剂。该配比按5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白菜菜青虫效果为95.82%~97.56%,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分别稀释2500倍和3000倍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69.75%和83.74%。在试验中发现本发明组合物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对益虫安全。 应用实例七 防治甘蓝甜菜夜蛾药效试验 吡蚜酮5%、氟虫双酰胺10%、脂肪胺聚氧乙烯嘧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硅酮类化合物0.1%、聚乙二醇0.5%、丙三醇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5%吡蚜酮·氟虫双酰胺悬浮剂。该配比按2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甘蓝甜菜夜蛾效果为90.72%~94.9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分别稀释2500倍和3000倍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68.43%和83.44%。在实验中,发明人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作物有不良影响,对益虫安全。
《一种含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助剂以及填料,有效活性成分为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其重量百分比为150401。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吡蚜酮与氟虫双酰胺复配后,具有明显增效和持续防治效果,并扩大了杀虫谱,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菜青虫、蚜虫等害虫有较高活性。。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