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119908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47511.7

申请日:

2007.10.19

公开号:

CN101563517A

公开日:

2009.10.2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16D 43/02申请日:20071019授权公告日:20130116终止日期:2013101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5F11/50; F16D43/02; F16D13/08

主分类号:

E05F11/50

申请人:

布罗斯尔汽车零件科堡两合公司

发明人:

G·舍克

地址:

德国科堡

优先权:

2006.11.16 DE 202006017482.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董华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具有环弹簧状的环元件(3)和与该环元件相配的摩擦面(4)的传力系统(1)中,设有用于在两个转换状态之间转换环元件(3)的器件(5、10、11),其中环元件(3)与摩擦面(4)在一个(第一)转换状态下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而在另一(第二)转换状态下处于没有力传递的作用连接,并且在该(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3)从摩擦面(4)完全抬起。该传力系统(1)特别是适合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

权利要求书

1.  传力系统(1),具有与摩擦面(4)相配的环元件(3)和用于在第一转换状态和第二转换状态之间转换环元件(3)的器件(5、10、11、14),其中在第一转换状态下环元件(3)与摩擦面(4)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而在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3)与摩擦面(4)处于没有力传递的作用连接,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3)从摩擦面(4)完全抬起,其中各转换器件(5、10、11、14)引起在所述两个转换状态之间的变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元件(3)能相对于构件(2)的绕中心的系统轴线(9)旋转对称的摩擦面(4)张紧。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为使环元件(3)从摩擦面(4)完全抬起而设有离心力控制的质量元件(7)。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元件(7)是转换器件(5、10、11、14)的组成部分。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为使环元件(3)从摩擦面(4)完全抬起而设有力矩控制的杠杆力臂(a)。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力臂(a)通过在转换器件(5、10、11)上起作用的、在驱动侧的贴靠点(17)和输出侧的翻转点(16)之间的距离形成。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设有联接元件(5)和作用在该联接元件上的驱动元件(10)以及同样作用在该联接元件上的输出元件(2’、11)作为转换器件(5、10、11),其中驱动力(FAN)通过转换器件(5、10、11、14)在环元件(3)的作用直径减小的情况下传递到输出元件(2’、11)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环元件(3)的彼此隔开距离的弹簧端部(3a、3b)通过构成为联接元件的转换器件(5)相互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在摩擦面(4)由空心圆柱形构件(2)的内壁部形成的情况下,转换器件(5、10、11)与环元件(3)的弹簧端部(3a、3b)共同作用,使得在第一转换状态下通过输出元件(11)导入的输出力(FAB)通过使环元件(3)相对于摩擦面(4)张紧而被闭锁,而在第二转换状态下通过驱动元件(10)导入的驱动力(FAN)致使环元件(3)松开,从而驱动力(FAN)在环元件(3)和摩擦面(4)之间没有摩擦的情况下传递到输出元件(11)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设有贴靠器件,环元件(3)在第二转换状态下支撑在所述贴靠器件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器件通过驱动元件(10)的面向环元件(3)的贴靠轮廓(12)形成。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转换器件(5、10、14)通过长孔状的导向滑槽(13)定心在中心的系统轴线(9)上并在回位弹簧(14)的作用下保持在该系统轴线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在摩擦面(4)由输出侧的圆柱形构件(2’)的外壁部形成的情况下,转换器件(5、10、14)与环元件(3)的弹簧端部(3a、3b)共同作用,使得在第一转换状态下通过驱动元件(10)导入的驱动力(FAN)由于优选离心力控制地使环元件(3)相对于摩擦面(4)张紧而联接到输出侧起作用的构件(2’)上,而在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3)由于作用在该环元件上的转换器件(5、10、14)而抬起,从而构件(2’)能在该构件与环元件(3)之间没有摩擦的情况下运动。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传力系统具有对称的结构,使得所述两个转换状态能与旋转方向无关地转换。

15.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件(5、10、11、14)具有杠杆状的联接元件(5),该联接元件与环元件(3)的彼此隔开距离的弹簧端部(3a、3b)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力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元件(3)是环弹簧。

说明书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传力系统,特别是用来在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驱动侧和输出侧之间传递驱动力。
背景技术
这种传力系统可在驱动侧与驱动系统联接,而在输出侧与机动车调整元件联接。驱动系统优选具有一个电动机,该电动机在力流内通常通过用于动力传动的变速器与输出侧的调整元件联接。调整元件可以是铰接在车身上的或者相对于车身可移动地引导的、用于封闭车身开口的封闭件,如后盖板、滑动式天窗、车玻璃、车门、行李舱盖或发动机舱盖。
连接在驱动系统和输出侧的调整元件之间的传力系统一方面应将驱动力或在驱动侧产生的驱动力矩传递到输出侧的调整元件上。传力系统另一方面应朝向驱动侧地脱开或阻止从输出侧起作用的调整运动。环弹簧状的环元件适合于此,该环元件与配属的摩擦面共同作用并能在传递力的转换状态和没有力传递的转换状态之间转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的机械式传力系统,该传力系统在效率尽可能大的同时既特别适合于在驱动装置和输出装置之间可靠地传递力又特别适合于使输出装置和驱动装置安全地脱开耦合。传力系统特别是应适合于借助马达操纵机动车调整元件。
按照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为此,传力系统包括环元件和配属的摩擦面以及用于在两个转换状态之间转换环元件的器件,其中环元件在一个(第一)转换状态下与摩擦面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而在另一(第二)转换状态下处于使环元件从摩擦面完全抬起的没有力传递的作用连接。有利的变型方案、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优选传力系统包括带有多个圈的环弹簧作为环元件或摩擦锁合元件。该环元件合理地与绕中心的系统轴线旋转对称的、圆柱形或空心圆柱形的摩擦面相配。环元件也可以是环带、环形链、环索等。
用于转换环元件的转换器件引起在两个转换状态之间的变换。在此,在一个(第一)转换状态下,环元件和摩擦面处于通过摩擦锁合建立的传力的作用连接,其中在环元件和摩擦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在另一(第二)转换状态下,通过使环元件从摩擦面完全抬起,环元件和摩擦面不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
按照第一选择方案,在一个(第一)转换状态下,当在环元件和具有摩擦面的或形成该摩擦面的输出元件之间建立摩擦锁合时,可以将驱动力接合或传递到输出侧上。在另一(第二)转换状态下,便建立在传力系统的驱动侧和输出侧之间的完全的解开耦合,使得输出侧的调整元件能对驱动侧没有反作用地自由运动。在该第一选择方案中,第二转换状态构成传力系统的初始或静止位置,当通过传力系统借助马达运动到打开位置中的车门实际上应能够无力地、即不产生反力地通过传力系统手动运动回到关闭位置中时,该第一选择方案特别适合于机动车的门驱动装置。
按照第二选择方案,在一个(第一)转换状态下,当与合理地抗旋转的构件或壳体建立摩擦锁合时,阻止或锁止输出力。在另一(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从摩擦面抬起,驱动力能被无摩擦地传递到输出侧上。在该第二选择方案中,第一转换状态构成传力系统的初始位置或静止位置,该第二选择方案以这样的方式例如适合于机动车后盖板驱动装置,即由于传力系统在第一转换状态下的制动或阻止功能而可靠地防止了借助马达运动到打开位置中的后盖板的自动的返回运动。
在合理的设计方案中,传力系统包括用于与用来连接在机动车调整元件上的输出元件联接的驱动元件。因此,驱动力能通过各转换器件在环元件的作用直径减小的情况下无摩擦地传递到输出元件上。
环元件与构件的旋转对称的摩擦面这样共同作用,使得由于因为环元件的预紧或张紧而产生的压紧力或摩擦力在第一转换状态下防止了相对于摩擦面的相对运动。环元件还合理地具有能预紧的弹簧圈,其中相应的圈端部或弹簧端部彼此隔开距离。环元件的预紧在由空心圆柱形构件形成的并且因而在内壁侧的摩擦面这样来引起,即环元件的外径比空心圆柱形构件的内径大。
在一个这样的、具有位于内部的环弹簧和具有由空心圆柱形构件或空心体的内壁部形成的绕中心系统轴线旋转对称的摩擦面的变型方案中,环元件的彼此隔开距离并向内弯折的弹簧端部通过作为转换器件起作用的、以加强杠杆或传递杠杆形式的联接元件彼此连接或联接。该杠杆状的转换器件与环元件的弹簧端部这样共同作用,使得在第一转换状态下输出力能通过使环元件相对于空心圆柱形构件或壳体中的摩擦面张紧而得到支撑,而在第二转换状态下驱动力通过使环元件与摩擦面完全松开而释放驱动力。
在该变型方案中,在传力系统的一种实施形式中为在第二转换状态下使摩擦锁合元件完全从摩擦面抬起而设有离心力控制的质量元件。质量元件可以是转换器件或杠杆状联接元件的一体的组成部分。转换器件或联接元件合理地构造成弧形弯曲的、偏心布置的、具有沿外弧的质量分布的杠杆,其质心位于或定位于在杠杆端部之间或环元件的弹簧端部之间的外弧的顶部或顶点中。
或者,转换器件或联接元件可在外弧顶部的区域内配设有用于单独的质量元件的袋状容纳部。在该选择方案中,转换器件或联接元件可由塑料制成,使得在传力系统的重量比较小的同时能实现简单的制造。
在具有位于内部的环弹簧的变型方案中,在传力系统的另一实施形式中为在第二转换状态下使摩擦锁合元件从摩擦面完全抬起而设有力矩控制的杠杆力臂。在这里,杠杆力臂合理地由在转换器件上或在杠杆状联接元件上起作用的、在驱动侧贴靠点和输出侧翻转点之间的距离形成。于是,转换器件或联接元件合理地构造成中心布置的杠杆。
在该力矩控制的传力系统中,环元件在第二转换状态下支撑在贴靠器件上,所述贴靠器件优选由驱动元件的面向合理地构造成环弹簧的环元件的贴靠轮廓形成。当将环元件通过与转换器件、即与联接元件以及与驱动元件和与输出元件的共同作用完全地从摩擦面抬起时,贴靠或支撑器件使环元件在第二转换状态下相对于摩擦面的位置稳定、固定或定心。
不仅作为力矩控制的环元件制动器、特别是作为环弹簧制动器起作用的传力系统而且作为转速控制的环元件或环弹簧制动器起作用的离心力控制的传力系统例如在非自锁的驱动系统中是合理的。在这里,驱动力通过驱动元件的联接经由作为转换器件起作用的联接元件从传力系统的驱动侧向输出侧传递。在具有位于内部的环弹簧的所述变型方案中,在(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不与摩擦面处于作用连接并且驱动力能联接或接合到传力系统的输出侧上,传力系统的制动功能在该转换状态下不起作用。因此,力流能从驱动系统无摩擦地传递到机动车调整元件上。
在具有位于内部的环弹簧的所述变型方案中,在第一转换状态下环元件与摩擦面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在该第一转换状态下沿相反的传递方向从输出侧起作用的输出力矩或输出力支撑在抗旋转的、构成旋转对称的摩擦面的空心圆柱形构件或空心体中并且因而被近乎闭锁。在该第一转换状态下,制动功能起作用,从而传力系统锁止输出力。
在具有位于外部的环弹簧和具有由圆柱形构件的外壁部形成的并在此也绕中心的系统轴线旋转对称的摩擦面的变型方案中,环元件的彼此隔开距离并且特别是在环弹簧情况下向外弯折的弹簧端部同样通过作为转换器件起作用的杠杆状联接元件相互连接或联接。摩擦面优选由输出侧的圆柱形构件例如构造成轴的输出元件形成。
在具有位于外部的环弹簧的该变型方案中,转换器件或联接元件与环元件的彼此隔开距离的弹簧端部这样共同作用,使得在驱动力起作用时作用在转换器件或杠杆状联接元件上的离心力使环元件在产生第一转换状态的情况下增强地相对于圆柱形构件张紧。在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与其调整运动和旋转方向无关地不接触地缠绕圆柱形构件。为此,转换器件为建立第二转换状态优选通过长孔状导向滑槽并在回位弹簧的力作用下定心并保持在中心的系统轴线上。
在作为转速控制的环元件离合器、特别是作为环弹簧离合器起作用的离心力控制的传力系统中,在该变型方案中驱动力矩或驱动力也通过驱动元件经由环元件与输出元件的联接从传力系统的驱动侧向输出侧传递。在该(第一)转换状态下,在该变型方案中环元件通过减小其作用直径而与摩擦面处于作用连接,在该转换状态下驱动力在接合的意义上接通到传力系统的输出侧上。因此,驱动系统的力流能借助于或者通过传力系统传递到调整元件上。
在另一(第二)转换状态下,在该变型方案中环元件与摩擦面不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在该转换状态下传力系统的输出侧与其驱动侧完全地并且无反作用地脱开,从而输出元件能在传力系统内部无摩擦地运动。
尽管通过在具有位于内部的环弹簧的变型方案中使环弹簧的多个弹簧圈相对于摩擦面张紧以及在具有位于外部的环弹簧的变型方案中使该环弹簧从摩擦面完全抬起已产生环元件的一定的预紧,但借助于作为加强杠杆或传递杠杆起作用的联接元件优选附加地能将一用于张紧环元件的力接合到传力系统中。因为配属于转换器件的或者作为这样的转换器件起作用的联接元件共同保持在环元件的两个弹簧端部上,所以到联接元件上的力作用因为其具有相对应的力分布的杠杆作用而朝向使环元件增强地相对于摩擦面张紧的方向传递到两个圈端部或弹簧端部上,并从而增强环元件相对于摩擦面的张紧。类似地,杠杆状的联接元件在环元件从摩擦面抬起时作用到两个弹簧端部上。
传力系统在所有变型方案和实施形式中对称地构造,使得两个转换状态沿转换器件和与这些转换器件共同作用的环元件的每个旋转方向建立。因此,在相应的转换状态下,可与旋转方向无关地将驱动力在接合的意义上接通到传力系统的输出侧上。此外,在相应另一转换状态下,可与旋转方向无关地闭锁输出力或者完全释放传力系统的输出装置。
由于环元件从摩擦面完全抬起,不仅在具有位于外部的环元件的离心力控制的环元件离合器中而且在具有位于内部的环元件的力矩或离心力控制的环元件制动器中,在第二转换状态下都不出现摩擦损失。其原因在于,在环元件不传力地、即没有力传递地与用作摩擦配合件的摩擦面对置的那个转换状态下在摩擦配合件之间不存在机械接触,该接触会引起摩擦配合件的带有滑动摩擦的、并因而磨损的相对运动。
在此,传力系统一方面满足这样的任务,即在借助马达操纵机动车调整元件特别是到打开位置中时将力流从驱动侧(驱动装置)向输出侧(输出装置)以足以操纵调整元件的驱动力传递。另一方面,传力系统在环元件从摩擦面完全抬起的第二转换状态下是无摩擦损失的和噪声特别低的。此外,传力系统特别适合于在脱开耦合或解开耦合的意义上可靠地闭锁从输出侧(输出装置)朝向驱动侧(驱动装置)作用的输出力,或者在传力系统内部完全无接触地转换输出侧。
因此,用本发明得到的优点特别是在于,由于由转换器件引起的、环元件从与该环元件相配的摩擦面的完全抬起提供了一种噪声和摩擦损失特别低的、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优选用于电动后盖板或电动门驱动装置的传力系统。
换言之:为避免运行噪声和/或摩擦损失,按照本发明在使用由运行决定地控制的转换器件的情况下设有能转换的摩擦锁合连接,该摩擦锁合连接特别是从一确定的、给定的或调节的转速起或从一确定的、机械式引起的力矩起使环元件、特别是环弹簧从与该环元件或环弹簧相配的摩擦面抬起并因而使通过这样的摩擦配合件产生的摩擦锁合连接完全地、无滑动摩擦地松开。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更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作为离心力控制的环弹簧制动器起作用的传力系统,该传力系统具有构造成环弹簧的、带有配属的内壁侧摩擦面的环元件,
图2示意性示出作为离心力控制的环弹簧离合器起作用的传力系统,该传力系统具有构造成环弹簧的、带有配设的外壁侧摩擦面的环元件,
图3以根据图1的视图示出作为力矩控制的环弹簧制动器起作用的、处于无驱动的初始状态的传力系统,以及
图4示出根据图3的、处于被驱动的转换状态下的传力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彼此相对应的部件在所有附图中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示意性示出一个传力系统1的横剖视图,该传力系统具有以下称为壳体的空心圆柱形或空心轴状的构件2。以具有多个圈或弹簧圈的环弹簧3形式的环元件预紧地装入壳体2中并力锁合或摩擦锁合地与该壳体连接。为此,环弹簧3在初始状态下具有比壳体2的内径大的外径。壳体2的内壁部作为摩擦面4与环弹簧3相配。环弹簧3具有向内弯折的并因而伸到壳体2的内腔中的弹簧端部3a和3b。
环弹簧3的弹簧端部3a、3b通过作为转换器件和作为加强杠杆或传递杠杆起作用的联接元件5相互连接。联接元件5具有带有位于环弹簧3的弹簧端部3a、3b之间的杆顶部6的弧形杆轮廓。在联接元件5的该杆顶部6中示出质量元件7。该质量元件7由此到传力系统1的中心轴线或系统轴线9具有距离b。为使环弹簧3的弹簧端部3a、3b与联接元件5共同连接,该联接元件配设有凹口或容纳开口8a、8b,相应的弹簧端部3a或3b嵌入或引导到所述凹口或容纳开口中。
质量元件7可以是单独的质量件或相应有针对性的质量分布结构,该质量分布结构的质心位于联接元件5的弧形杆轮廓的外弧的杆顶部6中。单独的质量件特别适合于与特别是由塑料制成的杆状联接元件5连接,在联接元件中在杆顶部6的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设有例如袋状的用于容纳质量元件7的凹口。
在中心轴线9上设有驱动元件10和输出元件11。驱动元件10在轴线9的与质量元件7相对的侧面上径向向外地延伸并在其面向环弹簧3的外侧上形成弧形的贴靠或支撑轮廓12。驱动元件10还在轴线9的区域内在两侧配设有凸肩轮廓10a和10b,这两个凸肩轮廓面向环弹簧3的相应的环弹簧端部3a或3b。类似地,输出元件11在轴线9的区域内配设有相应的凸肩轮廓11a和11b。凸肩轮廓10a和11a以及10b和11b构成楔形的凹入部12a和12b,联接元件5的向内弯曲的杆端部5a或5b分别伸入到所述凹入部中。输出元件11在质量元件7的两侧具有导向腿11c和11d,联接元件5以其弧形的杆区域穿过所述导向腿或者沿着所述导向腿引导。
按照图1的传力系统1作为转速或离心力控制的环弹簧制动器起作用。所以,驱动力FAN或驱动力矩通过驱动元件10沿两个旋转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被传递到输出元件11上并因而被从驱动装置(驱动侧)向输出装置(输出侧)传递。为此,首先根据驱动元件10的旋转方向的不同使相应的凸肩轮廓10a或10b贴靠到联接元件5的相对应的杆端部12a、12b上。该联接元件于是本身沿相同的旋转方向带动环弹簧的相对应的弹簧端部3a、3b,使得环弹簧3通过该弹簧端部3a或3b从摩擦面4抬起。因此,环弹簧3沿着摩擦面4滑动,使得在该摩擦面——以及因而位置固定的壳体2——和环弹簧3之间进行相对运动。此外,由于联接元件5的杠杆作用,还同时使环弹簧3的分别相对的弹簧端部3b、3a从摩擦面4抬起,这引起环弹簧3增强地收紧。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输出元件11便通过联接元件5被沿相同的旋转方向带动。因此,起作用的驱动力FAN在连接或接通的意义上被传力系统1传递到其输出装置或输出侧上。
在根据图1的传力系统1的该转换状态下,其中使环弹簧3已经不或者不再与摩擦面4或壳体2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从在壳体2内部绕轴线9旋转的并至少部分地也作为转换器件起作用的部件——即驱动元件10、联接元件5、环弹簧3和输出元件11的一定的转速起,环弹簧3由于由质心在质量元件7的区域内的质量分布决定的离心力完全从摩擦面4上抬起。在此,环弹簧3支撑在驱动元件10的贴靠或支撑轮廓12上。贴靠或支撑轮廓12因而使环弹簧3在该转换状态下附加地稳定和定心在壳体2内部,从而特别可靠地防止了环弹簧3贴靠在摩擦面4的与驱动元件10相对的一侧上。在此,特别是联接元件5是用于根据转速或力矩控制传力系统1的转换器件的组成部分。
在此,离心力FF根据关系式FF=m·ω2·r,其中m是根据联接元件5的质量分布的质量,r=b以及ω=2π·n与转速n和质心或质量元件7到中心轴线9的距离b成比例。在此,系统1的协调通过转速n和壳体2的半径以及通过环弹簧3的弹簧预紧力来进行。在此,与弹簧圈的金属线直径以及与环弹簧3在装入状态和未装入状态之间的直径差有关的弹簧预紧力决定环弹簧3的用于使它完全从摩擦面4抬起的松开力。
与此相对地,在脱开耦合、解开耦合或断开的意义上阻止从输出装置或输出侧起作用的输出力FAB或相应的输出力矩,从而传力系统1锁止到驱动侧的力或力矩传递。因此,作用到输出元件11上的输出力FAB沿两个旋转方向——因而也与旋转方向无关地——致使输出元件11的相对应的凸肩轮廓11a、11b贴靠在联接元件5的相对应的杆端部5a或5b上,结果,通过环弹簧3的弹簧端部3a或3b使该环弹簧增强地相对于摩擦面4张紧。因此,可靠地防止了输出力FAB传递到驱动元件10上。因此,根据图1的传力系统1特别适合于非自锁的驱动装置或驱动系统。
图2示出具有位于外部的环弹簧3的传力系统1的一个实施形式。环弹簧3以其弹簧圈包围圆柱形构件2′,该构件的外壁部形成摩擦面4。在该实施形式中,构件2′同时形成输出元件。也是弧形的联接元件5的杠杆端部5a或5b通过相对应的凹口8a、8b作用在环弹簧3的向外弯折的弹簧端部3a、3b上。环弹簧3的弹簧端部3a和3b又通过杠杆状的联接元件5相互连接。此外,在中心轴线9上还定心地设有驱动元件10。驱动元件10具有面向相应的杠杆端部5a和5b以及因而面向环弹簧3的相对应的弹簧端部3a或3b的贴靠或凸肩轮廓10a或10b。在该实施形式中,联接元件5也是用于根据转速或离心力控制传力系统1的转换器件的组成部分。
在根据图2的实施形式中,环弹簧3在所示的形成初始状态的转换状态下完全地从摩擦面4因而以及从形成输出元件的构件2′抬起。为此,联接元件5作为转换器件通过长孔状凹口13在中心轴线9上定心地设置。引导在该长孔状凹口13中的并配属于各转换器件的回位弹簧14在该转换状态下通过联接元件5将附加的用于使环弹簧3完全从摩擦面4抬起的松开力施加到弹簧端部3a、3b上。在图2所示的该转换状态下,环弹簧3不接触地包围输出侧的构件2′,使得该构件近乎被释放并且能无反作用地和与旋转方向无关地运动。因此,联接在输出侧的构件2′上的或者与该构件连接的车门实际上可以在没有传力系统1的反力的情况下手动操纵。
按照根据图2的实施形式的传力系统1作为离心力或转速控制的环弹簧离合器起作用。因此,由于传力系统1沿两个旋转方向的也是对称的结构,作用在驱动元件10上的驱动力(驱动力矩)FAN也传递到作为转换器件起作用的联接元件5上并通过该联接元件传递到环弹簧3的弹簧端部3a、3b上,从而联接元件5和环弹簧3连同驱动元件10一起沿相同的旋转方向旋转。
随着转速n的增大和/或从一定的转速n起,由于也通过相对应的质量分布或附加的质量元件7支持地调节的离心力作用,使环弹簧3或其弹簧圈收紧,一直到摩擦锁合地贴靠在摩擦面4上,结果,输出侧的构件2′便沿相同的旋转方向旋转。在环弹簧3与摩擦面4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的该转换状态下,将驱动力FAN通过环弹簧3和联接元件5传递到构件2′上,并因而传递到输出侧上。
图3和4示出具有位于内部的环弹簧3的实施形式,与根据图1的实施形式类似,该环弹簧与空心圆柱形壳体2的作为摩擦面4的内壁部相配。按照该实施形式的传力系统1也在带有在环弹簧3和摩擦面4之间没有力传递的作用的转换状态方面由运行决定地这样控制,即环弹簧3从摩擦面4完全抬起。为此,按照该实施形式的传力系统1作为力矩控制的环弹簧制动器起作用。
在该实施形式中,也作为转换器件起作用的杠杆状联接元件5中心布置地构造。此外,联接元件5通过长孔状凹口15设置在中心轴线9上并保持在环弹簧3的两个弹簧端部3a和3b上。为此,联接元件5同样在其杠杆端部5a、5b上分别具有一个凹口8a或8b,环弹簧3的相应的弹簧端部3a或3b嵌入该凹口中。
驱动元件10和输出元件11在壳体2内部和在环弹簧3内部设置在联接元件5的相对的侧面。驱动元件10也包括面向环弹簧3的相应弹簧端部3a、3b的贴靠轮廓10a或10b。类似地,输出元件具有分别面向环弹簧3的弹簧端部3a、3b的贴靠或止挡轮廓11a或11b。此外,驱动元件10也包括面向环弹簧3的贴靠或支撑轮廓12。
如由图4比较清楚地可见,输出元件11的贴靠轮廓11a、11b和驱动元件10的贴靠轮廓10a或10b沿着加强杠杆或联接元件5以距离a定位。由此在以下称为翻转点16的在输出元件11和联接元件5之间的贴靠点和在驱动元件10和联接元件5之间形成的贴靠点17之间形成相对应的杠杆力臂a。该杠杆力臂a由于传力系统1的也是对称的结构而在中心轴线9的两侧形成在输出元件11和联接元件5之间以及形成在该联接元件与驱动元件10之间。
由于环弹簧3在传力系统1的在图3中所示的、与初始状态相对应的转换状态下的预紧力以及联接元件5的加强作用,输出力(输出力矩)FAB在输出元件11上沿两个旋转方向并且因而与旋转方向无关地致使闭锁或锁止传力系统1,其中在环弹簧3和摩擦面4之间具有相对应的传力的作用连接。在此,输出力FAB被导入位置固定的或被固定的壳体2中。因此,在该转换状态下避免了该输出力FAB传递到驱动元件10上,因为由于已张紧的摩擦锁合状态和随着输出力FAB的增大而增强的在环弹簧3和摩擦面4或壳体2之间的摩擦锁合而在所述摩擦配合件之间不产生相对运动。传力系统1因而也特别适合于非自锁的驱动系统。
与此相对地,如果驱动力或驱动力矩FAN沿两个旋转方向之一、例如沿所示的旋转方向作用到驱动元件10上,则驱动元件10的相对应的止挡轮廓17通过以箭头18示出的驱动力FAN在贴靠点17中抵靠到联接元件5上。由于联接元件5通过其长孔状凹口15的导向,联接元件5首先朝向输出元件11移动,其效果是环弹簧3的两个弹簧端部3a和3b沿环弹簧直径减小的方向从摩擦面4抬起。也作为转换器件起作用的联接元件5在翻转点16中在由箭头19表示的输出力或反力FAB的作用下一贴靠到输出元件11上,就通过杠杆力臂a产生一个沿箭头20的方向并且由此沿与驱动力矩或驱动力FAN相反的方向的转矩或旋转杠杆作用。该附加的转矩在该转换状态下引起环弹簧3完全从摩擦面4抬起。在此,环弹簧3也支撑在驱动元件10的贴靠或支撑轮廓12上,从而可靠地防止了环弹簧3在与驱动元件10相对的一侧上贴靠在摩擦面4上。
通过传力系统1不仅在其作为按照图1以及3和4的作为环弹簧制动器的实施方式中而且在其作为按照根据图2的实施形式的作为环弹簧离合器的实施方式中,由于用作环元件的环弹簧3完全从配属的摩擦面4抬起,在相对应的转换状态下实际上既不引起摩擦损失也不引起运行噪声。在传力系统1的在由环弹簧3和摩擦面4形成的摩擦配合件之间具有传力作用的一个转换状态和在所述的两个摩擦配合件3和4之间没有传力作用的另一转换状态之间的控制或变换在所有实施形式中由运行决定地通过给定的、确定的或有针对性的离心力、转速或力矩控制来实现。因此,在所有实施形式中,在所述两个转换状态中的相应一个中,在接合或接通意义上使得可以可靠地将驱动力(驱动力矩)FAN传递到传力系统1的输出侧上。
在相应另一转换状态下,便可以或者按照根据图1以及3和4的实施形式在闭锁传力系统1的意义上可靠地锁止从输出侧到驱动侧上的输出力(输出力矩)FAB,或者按照根据图2的实施形式完全释放输出侧,也就是说在传力系统1内部不接触地使输出侧与驱动侧脱开耦合或解开耦合。
总之,借助于优选环弹簧状的环元件3建立的、能受控制地转换的摩擦锁合连接一方面引起传力的作用连接,该作用连接对于可靠地阻止、锁止或解开起作用的输出力(输出力矩)FAB或者对于可靠地将特别是由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力矩)FAN传递或接合到机械式传力系统1的输出侧上起作用。该能受控制地转换的摩擦锁合连接另一方面引起不仅无力传递的而且在摩擦配合件之间无摩擦的作用连接,该作用连接对于将特别是由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力矩)FAN特别可靠地传递或接合到机械式传力系统1的输出侧上或者对于使传力系统1的输出侧与驱动侧完全地和无摩擦地脱开耦合起作用。由于在环元件3从与该环元件相配的摩擦面4完全抬起的第二转换状态下被避免的或至少特别小的摩擦损失,总体上实现传力系统1的特别高的效率。
传力系统1包括用于将驱动力FAN从驱动装置传递到输出装置上的驱动元件10和输出元件11、2′以及设置在驱动元件10和输出元件11、2′之间的环元件3,该环元件为了噪声和损失特别小的作用方式而与用于在环元件3和配属的摩擦面4之间建立摩擦锁合连接以及用于通过使环元件3从摩擦面4完全抬起而分离摩擦锁合连接的转换器件5、10、11、14共同作用,该传力系统因此能特别有利地应用在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中或者用于该驱动系统。
1      传力系统
2      构件/壳体
3      环弹簧
3a,b  环弹簧端部
4      摩擦面
5      转换器件/联接元件
5a,b  杠杆端部
6      杠杆顶部
7      质量元件
8a,b  凹口
9      系统轴线
10     驱动元件
10a,b 凸肩/贴靠轮廓
11     输出元件
11a,b 凸肩/贴靠轮廓
11c,d 导向腿
12a,b 凹入部
13     凹口
14     位弹簧
15     凹口
16    翻转点
17    贴靠点
18    力/方向箭头
19    力/方向箭头
20    方向/箭头
FAB   输出力/力矩
FAN   驱动力/力矩
FF    离心力
a     距离/杠杆
b     距离/半径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具有环弹簧状的环元件(3)和与该环元件相配的摩擦面(4)的传力系统(1)中,设有用于在两个转换状态之间转换环元件(3)的器件(5、10、11),其中环元件(3)与摩擦面(4)在一个(第一)转换状态下处于传力的作用连接,而在另一(第二)转换状态下处于没有力传递的作用连接,并且在该(第二)转换状态下环元件(3)从摩擦面(4)完全抬起。该传力系统(1)特别是适合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