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有桉树提取物的口香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掺有桉树提取物的口香糖, 具体涉及不破坏味道、 外观、 作为制品的物 性和保存稳定性等对口香糖所要求的性能且通过咀嚼可获得牙周病预防效果的掺有桉树 提取物的口香糖。背景技术
龋齿和牙周病是口腔内的两大疾病, 已知都是由特定的细菌引发的感染症。牙周 病是涉及作用因子、 环境和宿主的多因性疾病。 其中最大的病因是细菌, 近年来的研究报道 了多种病原菌及其病原性因子等。
病原菌中, 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因为从牙周炎患者 的牙周袋被高频率地分离且具有胶原酶、 免疫球蛋白分解酶、 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挥发性硫化物等强病原性因子, 被认为很有可能是牙周病中最常见的成人牙周炎的病 原菌。除此之外, 已知中间普氏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产黑普氏菌 (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 和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Capnocytophaga ochracea) 等也很有可能是 牙周病的病原菌。
为了预防牙周病, 重要的是在病灶阻碍病原菌类的生长并抑制病原菌的病原性因 子。从病原菌的抑制的观点来看, 采用对菌类有效的抗菌性物质是有效的。以往, 采用四环 素、 米诺环素等抗生素, 但是它们虽然作用强, 但因为抗性菌的出现、 副作用等, 所以不适合 日常的应用。
于是, 近年来开始尝试将天然物、 特别是桉树的提取物用于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于桉树的精油成分 ( 桉树油 ) 及作为其主要成分的桉树脑 ( 桉叶油素 ), 已知作为防腐剂 的效果和抗菌活性物质的作用的增强效果 ( 日本专利特开昭 62-289511 号 )。 但是, 它们存 在桉树油和桉树脑本身对牙周病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弱以及因其强烈的独特臭味而在口腔 内使用时用途和添加量受到相当大的限制等问题。
日本专利特开平 5-306252 号涉及从桉树提取的大果桉醛类及其医药学上允许的 盐, 特别是记载了大果桉醛 A 具有抗菌活性。另外, 还记载了大果桉醛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 活性, 具有作为用于如白内障、 神经病、 视网膜症、 肾损害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性处置的 药剂的价值。但是, 日本专利特开平 5-306252 中没有关于作为口腔疾病的牙周病的记载, 进行试验的菌类中也完全没有牙周病病原菌的记载。
日本专利特许 2804232 号中记载了以从桉树提取的间苯三酚衍生物为有效成分 的抗龋齿·牙周病剂以及含有它们的口腔用组合物。作为间苯三酚衍生物的具体例子, 记 载了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 大果桉醛 C 和大果桉醛 D。记载了将抗龋齿· 牙周病剂掺入食 品或卫生用品时较好是 0.001 ~ 10 重量%的比例, 作为它们的用途的例子, 例举了口香糖。 另外, 应用例中记载了掺有 0.2%大果桉醛 A 的口香糖的配方。
日本专利特许 3547835 号中记载了含有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 大果桉醛 C 和大 果桉醛 D 等的作为喉炎症、 溶血毒素的预防·治疗剂的口腔用组合物。此外, 作为用途, 例举了口香糖, 记载了掺入食品时较好是 0.001 ~ 10 重量%的比例。另外, 应用例中记载了 掺有 0.2%通过实施例制造的桉树提取物的口香糖的配方。 但是, 完全没有关于牙周病的记 载。
另一方面, 如果桉树提取物增加至超过一定量, 则开始出现如下的不良影响 : 特有 的气味变得强烈而对制品的味道产生不良影响, 口香糖表面的颜色变化而外观变差, 制造 工序中难以使口香糖干燥而形状变差, 制造后也因吸湿而保存稳定性差。
日本专利特许 2804232 号的应用例中所记载的口香糖中的大果桉醛 A 的含量的 0.2%和日本专利特许 3547835 号的应用例中所记载的桉树提取物的 0.2%作为口香糖这 一制品所含的量, 明显含量较高, 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 不具实用性。
因此, 认为对于使口香糖含有具有抗菌活性的大果桉醛、 不破坏以往的口香糖的 特性、 通过咀嚼这一简单的行为就可预防牙周病的口香糖, 市场的需求很大。
发明的揭示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 其目的是提供可预防牙周病且不影响味 道、 不破坏口香糖的外观、 口香糖的制造中也不产生不良影响、 制造后也不破坏保存稳定性 的口香糖。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掺有桉树提取物的口香糖的特征在于, 相对于口香糖整 体的重量, 含有 0.001 ~ 0.0045 重量%的大果桉醛 A。
此外,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形态的掺有桉树提取物的口香糖的特征在于, 相对于 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含有 0.003 ~ 0.0045 重量%的大果桉醛 B。
此外,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形态的掺有桉树提取物的口香糖的特征在于, 相对于 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含有 0.0015 ~ 0.0045 重量%的大果桉醛 C。
另外, 本发明中, 如上所述, 通过掺入大果桉醛 A、 B 或 C 中的任 1 种, 可以充分获得 牙周病预防效果, 但为了提高效果, 还可以是上述形态的组合。 即, 作为另一种形态, 本发明 的掺有桉树提取物的口香糖的特征在于, 含有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 和大果桉醛 C 中的至 少 2 种, 分别相对于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大果桉醛 A 的含量为 0.001 ~ 0.0045 重量%, 大果 桉醛 B 的含量为 0.003 ~ 0.0045 重量%, 大果桉醛 C 的含量为 0.0015 ~ 0.0045 重量%。
本发明的口香糖中所掺入的大果桉醛 A、 B 和 C 是间苯三酚衍生物, 分别为以下式 表示的化合物。这些大果桉醛可以通过日本专利特许 3547835 号中所记载的方法从桉树叶 中提取。
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大果桉醛 C
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中, 相对于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含有 0.001 ~ 0.0045 重量%的大果桉醛 A。低于 0.001 重量%时, 无法获得对于牙周病病原菌的充分的抗菌效 果; 另一方面, 如果高于 0.0045 重量%, 则味道变差, 作为制品的外观变差, 且制造后的保 存稳定性下降。此外, 本发明的另一种形态中, 相对于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含有 0.003 ~ 0.0045 重量%的大果桉醛 B。低于 0.003 重量%时, 无法获得对于牙周病病原菌的充分 的抗菌效果 ; 另一方面, 如果高于 0.0045 重量%, 则味道变差, 作为制品的外观变差, 且制 造后的保存稳定性下降。另外, 本发明的另一种形态中, 相对于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含有 0.0015 ~ 0.0045 重量%的大果桉醛 C。低于 0.0015 重量%时, 无法获得对于牙周病病原 菌的充分的抗菌效果 ; 另一方面, 如果高于 0.0045 重量%, 则味道变差, 作为制品的外观变 差, 且制造后的保存稳定性下降。
另外, 本发明中, 可以使用这些大果桉醛 A、 B、 C 的组合。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口香糖, 则可以获得如下的显著效果。
1) 因为可以阻止牙周病病原菌的生长, 因此通过咀嚼口香糖这一简单的行为, 就 可以在享受咀嚼口香糖的同时预防牙周病。
2) 由于不发出桉树提取物特有的气味, 因此不会破坏口香糖的味道。
3) 桉树提取物不会使作为制品的口香糖的表面颜色斑驳, 也不会形成凹凸而破坏 外观。
4) 由于在口香糖的制造工序中也不会使物性产生变化, 因此不会破坏作为口香糖 的形状。
5) 制造后, 不会引发吸湿等造成的经时变化, 不破坏保存稳定性。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中所说的口香糖是指在胶基中根据需要混合甜味原料、 酸味原料、 香料等 并根据需要进行成形、 糖衣被覆而得的制品, 例如有糖衣口香糖、 板状口香糖、 块状口香糖、
管状口香糖、 棒状口香糖等。
本发明的口香糖可以通过对于以往的口香糖掺入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 和大果 桉醛 C 中的至少 1 种来获得。
作为本发明的口香糖的原料, 可以使用一直以来口香糖所用的原料。例如, 可以 例举胶基, 安赛蜜和阿司巴甜等高甜度甜味剂, 木糖醇、 麦芽糖醇、 还原麦芽糖糖稀、 三氯蔗 糖、 葡萄糖等甜味剂, 阿拉伯胶、 果胶、 瓜耳胶等增粘剂, 香料、 光泽剂和色素等其他添加剂。
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 和大果桉醛 C 可以如下获得。
首先, 将桉属植物、 例如桉树的叶用粉碎机等适当的粉碎装置粉碎, 较好是采用通 常在精油提取中使用的水蒸气蒸馏装置来除去精油成分。 该精油成分的除去也可以通过使 用正己烷、 石油醚等低极性溶剂在常温下提取来实现。
对这样得到的精油提取残渣采用乙酸乙酯、 丙酮、 乙醇、 甲醇、 水等极性溶剂中的 至少 1 种溶剂来进行提取, 将所得的提取液进行减压浓缩, 从而获得提取物。将该提取物再 使用柱色谱法等适当的分离精制手段进行分离精制, 从而可以获得作为化合物形态的间苯 三酚衍生物的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 和大果桉醛 C( 参照日本专利特许第 3547835 号 )。
本发明中, 掺入大果桉醛 A 时, 相对于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较好是掺入 0.0005 ~ 0.007 重量%, 更好是 0.001 ~ 0.0045 重量%。此外, 掺入大果桉醛 B 时, 相对于口香糖整 体的重量, 较好是掺入 0.0008 ~ 0.007 重量%, 更好是 0.003 ~ 0.0045 重量%。此外, 掺 入大果桉醛 C 时, 相对于口香糖整体的重量, 较好是掺入 0.0005 ~ 0.007 重量%, 更好是 0.0015 ~ 0.0045 重量%。 对于除大果桉醛以外的以往所使用的添加剂, 分别根据所要求的口香糖的特性选 择种类和量, 掺入并通过混合机等混合后, 成形为板状口香糖或块状口香糖等, 从而获得作 为最终制品的口香糖。
以下, 例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但实施例是例示,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 些例子。
( 实施例 1)
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了大果桉醛 A、 大果桉醛 B 和大果桉醛 C 的体外的抗菌活性评 价。首先, 向 25ml 培养基中添加 2.5ml 预培养的下述的各种牙周病病原菌, 充分混合。试 样液通过在 96 孔板上用稀释溶液将试样原液进行 2 步稀释而制成。在 96 孔板的各孔中混 合 100μl 试样液和 100μl 菌液, 在 37℃的厌氧条件下培养 24 ~ 48 小时。使用微孔板阅 读仪测定各孔的浊度 (550nm), 判定菌的生长, 求出其最小抑菌浓度 (MIC)。结果示于表 1。
( 使用菌株 )
a: 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ATCC33277
b: 中间普氏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ATCC25611
c: 产黑普氏菌 (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
ATCC25845
d: 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Capnocytophaga ochracea)
TCC33596
表 1 大果桉醛类对于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如表 1 所示, 可以确认大果桉醛 A、 B、 C 分别在 0.78μg/ml、 3.13μg/ml、 1.58μg/ ml 的浓度下可以抑制牙周病病原菌的生长。
( 实施例 2)
为了对口香糖中的大果桉醛 A、 B 和 C 的适当的掺入浓度进行研究, 以下述的配方 制成口香糖 A、 B 和 C。还有, 单位为重量%。
下述配方中的大果桉醛 A 的具体的掺入量记载于表 2, 大果桉醛 B 的具体的掺入量 记载于表 3, 大果桉醛 C 的具体的掺入量记载于表 4。
( 实施例 3)
为了测定咀嚼口香糖时唾液中的大果桉醛浓度, 咀嚼 3g 实施例 2 中制成的试验口 香糖 5 分钟, 采集自咀嚼开始 5 分钟内的所有唾液。向回收的唾液中加入乙腈充分搅拌而 使蛋白质变性, 定容为 50ml。将该溶液离心处理后, 过滤上清, 将滤液作为试验溶液。求得 的唾液中的大果桉醛浓度的结果示于表 2 ~ 4。
( 实施例 4)
为了研究口香糖咀嚼唾液的大果桉醛的抗菌性, 将由实施例 1 的结果得到的最小 抑菌浓度 (MIC) 与由实施例 2 获得的大果桉醛类在唾液中的浓度进行了比较。评价中, 将
显示出抗菌性的试样记作○, 将未显示出抗菌性的试样记作 ×。结果示于表 2 ~ 4。
由表 2 ~ 4 可知, 大果桉醛 A、 B、 C 的适当的最小掺入浓度分别为 0.001 重量%、 0.003 重量%、 0.0015 重量%。
( 实施例 5)
因为桉树具有特有的气味, 所以增量会对味道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 口香糖表面带 上颜色, 外观变差。 另一方面, 从物性方面来看, 也难以使口香糖干燥, 形状缺陷增加。 另外, 制造后也因吸湿而对保存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为了评价这些方面, 进行刚制造后和室温 下保存 2 年后的外观和感官评价, 再通过下述的保存劣化试验的方法对 2 年后的保存稳定 性进行了评价。结果示于表 2 ~ 4。
( 外观评价 )
对于颜色和形状等, 通过肉眼观察综合地对作为口香糖是否良好进行了评价。良 好的试样记作○, 不良的试样记作 ×。
( 感官评价试验 )
4 名口香糖的专业评价人员进行连续 5 分钟的每分钟 80 次的咀嚼, 从感官上对咀 嚼感觉、 味道的优劣等进行了评价。还有, 由于本次没有作为比较对照的口香糖, 因此以作 为口香糖是否良好来进行绝对评价。良好的试样记作○, 不良的试样记作 ×。
( 保存劣化试验 )
对于在室温下保存 2 年后的口香糖, 通过流变仪测定硬度, 作为品质劣化的指标。 对于与刚制造后相比显示出 ±20%以上的变化的试样, 判断为品质不良。
流变仪 : 株式会社太阳科学 ( サン科学 )RUD-J 型
压敏轴 : 直径 3mm
负荷范围 : 10kg
工作台速度 : 40mm/ 分钟
样品预处理 : 测定的 24 小时前置于 20℃的恒温室, 使样品温度恒定。
由表 2 ~ 4 可知, 大果桉醛 A、 B、 C 的适当的最大掺入浓度分别为 0.0045 重量%、 0.0045 重量%、 0.0045 重量%。
表 2 关于口香糖 A 的评价
表 3 关于口香糖 B 的评价
表 4 关于口香糖 C 的评价
本申请主张基于 2008 年 3 月 3 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 2008-052267 的优 先权, 引用其内容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