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嫩尖嫁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樱桃嫩尖嫁接方法.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07862A43申请公布日20110413CN102007862ACN102007862A21申请号201010539401622申请日20101111A01G17/00200601A01G1/0620060171申请人大连东芳果菜专业合作社地址116106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杏树街道牌坊村果菜基地72发明人张爱东张涛74专利代理机构大连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119代理人胡连生54发明名称樱桃嫩尖嫁接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樱桃嫩尖嫁接方法,步骤是(1)在生长季节,嫁接前35天将备采嫩尖23厘米上的嫩叶全部摘去;(2)将备采嫩尖剪下保湿存放;(3)选择与接穗。
2、木质化程度相同的砧木;(4)采用甜瓜劈接育苗方式育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成活速度快,成活率高,嫁接7天完全成活并萌发。成活率95以上,如果萌发后连续摘心可当年成花;生长季节均可以嫁接;嫁接口愈合完整光滑。尤其适合新品种接穗繁育,提前见果,或授粉品种嫁接换头,及其它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在常规嫁接季节进行的嫁接。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CN102007862A1/1页21樱桃嫩尖嫁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是(1)在生长季节,嫁接前35天将备采嫩尖23厘米上的嫩叶全部摘去;(2)将备采嫩尖剪下保湿存放;(3)选择与接穗木质化程度相同的砧木;(。
3、4)采用甜瓜劈接育苗方式育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樱桃嫩尖嫁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备采嫩尖保湿存放当天完成嫁接。权利要求书CN102007862A1/2页3樱桃嫩尖嫁接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樱桃嫩尖嫁接方法。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樱桃嫁接技术缺点有二,一是因对接穗的木质化程度要求严格,受季节限制明显,二是嫁接伤口大木质部结合面愈合不全,容易感染病害。发明内容0003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樱桃嫩尖嫁接方法,能实现在生长季随时嫁接,嫁接口充分愈合。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樱桃嫩尖嫁接方法,步骤是(1)在生长季节,嫁接前35天将备采嫩尖23。
4、厘米上的嫩叶全部摘去;(2)将备采嫩尖剪下保湿存放;(3)选择与接穗木质化程度相同的砧木;(4)采用甜瓜劈接育苗方式育苗。所述备采嫩尖保湿存放当天完成嫁接。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成活速度快,成活率高,嫁接7天完全成活并萌发。成活率95以上。如果萌发后连续摘心可当年成花。(2)、生长季节均可以嫁接。(3)、嫁接口愈合完整光滑。尤其适合新品种接穗繁育,提前见果,或授粉品种嫁接换头,及其它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在常规嫁接季节进行的嫁接。具体实施方式000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释说明。0007樱桃嫩尖嫁接方法,步骤是(1)在生长季节,嫁接前35天将备采嫩尖23厘米上的嫩叶全部摘去。
5、;(2)将备采嫩尖剪下保湿存放,即将嫩尖用湿布包裹后放到泡沫箱里存放,注意要当天完成嫁接;(3)选择与接穗木质化程度相同的砧木;(4)采用甜瓜劈接育苗方式育苗。0008削接穗。以左手持接穗芽端,芽点朝下,接穗下端朝外,在距芽点56CM处,将剪口平面与接穗上端呈3045夹角向下剪成一斜面。芽点朝外,拇指与中指捏住芽两侧,食指伸开,支撑住接穗下端。然后张开剪口,以剪口窄边卡在第一个切面与食指指端之间,再以刃边贴住接穗削成长34CM有斜面。芽点朝里,继续固定接穗,食指稍曲回,以不接触已削成的斜面为限。再以剪刀窄边卡在第二个削面前端,然后刀刃贴紧接穗,靠剪口窄边的支力和右手向前的削力的共同作用,剪削成。
6、第三个斜面,同时第一个斜面已被剪去。这时,接穗下端已形成一个楔体,楔体靠芽一面长而宽,背面则短而窄。在楔体前端边缘不平或不齐时应进行修整,以避免不易插穗和砧穗接触不良。具体做法是芽点朝外,按方法固定接穗,剪口平面垂直芽的侧面,并与接穗成3045夹角,沿边缘剪齐即可。0009剪砧木。嫁接前先将砧木平茬。嫁接时选根颈处的平直部位,将剪刀斜朝下说明书CN102007862A2/2页43045剪砧,使砧木断面成一斜面。在断面高的一侧边缘上,剪口平面与垂直方向成一夹角剪下,夹角大小因砧木粗度而异,一般为2030度,切口面斜向下方,剪至砧木的1/22/3粗度处即可,切面长3CM左右。0010插接穗。插穗时,芽面一侧与砧木劈口光滑的一侧靠紧,使二者形成层对齐,慢慢插至接穗略露白即可。当砧穗粗细不同时,以一侧形成层对齐为准。0011绑带将已剪好的长10CM、宽3CM的塑膜条自下而上包严绑紧。不能留有缝隙,以免接口失水或进水,同时可减少接口处砧木萌生。001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