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17625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16246.7

申请日:

2009.06.17

公开号:

CN101597807A

公开日:

2009.12.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D01F 2/08公开日:20091209|||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1F2/08; D01F2/10

主分类号:

D01F2/08

申请人: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田素峰; 李 琳; 卢海蛟; 王 东; 马君志; 吴亚红; 马峰刚

地址:

261100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海龙路55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纪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在生产过程中还包括一个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添加步骤,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粒径小于100纳米,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含量为甲种纤维素重量的1%-10%。使用该方法生产的纳米级金属银粘胶纤维具有抗辐射保健功能,而且因金属银粒子均匀分散在粘胶纤维的表面及内部,不会因洗涤或磨损降低抗辐射功能。

权利要求书

1.  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以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包括粘胶的制备步骤,粘胶纤维的纺前准备步骤,纺丝步骤,纺丝后处理步骤,所述粘胶的制备步骤包括浸渍、压榨、粉碎、老成、黄化和后溶解;其特征在于:
它还包括一个金属银粒子的添加步骤,所述金属银粒子的添加步骤,是将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加入到黄化至纺丝步骤前的任一工序的粘胶中,并混合均匀;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粒径小于100纳米,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含量为甲种纤维素重量的1%-10%。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黄化或后溶解工序的粘胶中加入变性剂,变性剂为聚乙二醇烷基胺和聚乙二醇聚胺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变性剂的加入量为甲种纤维素重量的0.5%-3%。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步骤中酸浴的工艺条件为:硫酸锌:20-30g/L,硫酸钠:300-350g/L,硫酸:80-90g/L,温度为20-45℃。

说明书

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胶纤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有金属银粒子具有抗辐射功能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工业问世以来,不仅使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但是各种电子产品和设备辐射出的电磁波,有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要素之一,并危及人体健康,从而成为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之后的人类环境的又一大公害。
随着人们回归自然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已从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和耐用性转向舒适性、安全性、功能性和环保性。对纺织品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危害,人们正在积极探索及研发各种具有防辐射作用的功能织物。
众所周知,金属银具有高度导电性,少量的银存在衣物上,就能迅速吸收电磁波并以热能的形式快速传导出去,保护人体免受电磁波辐射的侵害。所以目前开发出的抗辐射银纤维及银织物较多。但这些开发出的抗辐射纤维及织物大部分是在纤维处理过程中涂在纤维表面,这种织物不耐水洗和磨损,抗辐射持久性差。而粘胶纤维以其优异的吸湿性、透气性等服用性能早就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开发具有持久防辐射等防身保健功能的功能性粘胶纤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通过该方法制成的粘胶纤维具有持久抗辐射的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以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包括粘胶的制备步骤,粘胶纤维的纺前准备步骤,纺丝步骤,纺丝后处理步骤,所述粘胶的制备步骤包括浸渍、压榨、粉碎、老成、黄化和后溶解,所述粘胶纤维的纺前准备步骤包括熟成、过滤和脱泡;它还包括一个金属银粒子的添加步骤,所述金属银粒子的添加步骤,是将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加入到黄化至纺丝步骤前的任一工序的粘胶中,并混合均匀;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粒径小于100纳米,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含量为纤维素重量的1%-10%。
其中,在所述黄化或后溶解工序的粘胶中加入变性剂,变性剂为聚乙二醇烷基胺和聚乙二醇聚胺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变性剂的加入量为甲种纤维素重量的0.5%-3%。
其中,纺丝步骤中酸浴的工艺条件为:硫酸锌:20-30g/L,硫酸钠:300-350g/L,硫酸:80-90g/L,温度为20-45℃。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中银粒子的加入是将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加入到黄化至纺丝步骤前的任一工序的粘胶中,因此,金属银粒子均匀分散在粘胶纤维的表面及内部,经多次洗涤后屏蔽效能并不减弱,因此具有持久抗辐射功能,这是其它任何防辐射涂层纤维、面料都不可比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生产品种为2.22dtex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
以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包括粘胶的制备步骤,粘胶纤维的纺前准备步骤,纺丝步骤,纺丝后处理步骤,所述粘胶的制备步骤包括浸渍、压榨、粉碎、老成、黄化和后溶解,所述粘胶纤维的纺前准备步骤包括熟成、过滤和脱泡等等,上述步骤是粘胶纤维生产的常规工艺。
本发明与常规工艺的不同之处是将重量为甲种纤维素重量的10%的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加入到黄化工序中的粘胶中,所述的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粒径小于100纳米;再加入对甲种纤维素重量为3%的聚乙二醇烷基胺作为变性剂,并混合均匀。然后,进行纺前准备、纺丝、纺丝后处理,纺丝步骤中酸浴的工艺条件为:硫酸锌:22g/L,硫酸钠:311g/L,硫酸:80g/L,温度为35℃。制得的纤维主要性能指标为:干断裂强度为1.8CN/dtex;湿断裂强度1.0CN/dtex;湿模量0.224CN/dtex,干断裂伸长率:11.0%;线密度2.22dtex。
实施例2
生产品种为3.33dtex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
实施例2与实施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添加量是甲种纤维素重量的5%,加入到后溶解工序中的粘胶中。所述的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粒径小于100纳米。再加入对甲种纤维素重量为2%的聚乙二醇聚胺作为变性剂。纺丝步骤中酸浴的工艺条件为:硫酸锌:28g/L,硫酸钠:350g/L,硫酸:90g/L,温度为25℃。制得的纤维主要性能指标为:干断裂强度为2.2CN/dtex;湿断裂强度1.2CN/dtex;湿模量0.23CN/dtex,干断裂伸长率:16.0%;线密度3.33dtex。
实施例3
生产品种为2.67dtex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
实施例3与实施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添加量是甲种纤维素重量的3%,加入到后溶解工序中的粘胶中。所述的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粒径小于100纳米。再加入对甲种纤维素重量为1%变性剂,所述变性剂为聚乙二醇聚胺与聚乙二醇烷基胺的混合物。纺丝步骤中酸浴的工艺条件为:硫酸锌:30g/L,硫酸钠:300g/L,硫酸:82g/L,温度为45℃。制得的纤维主要性能指标为:干断裂强度为1.9CN/dtex;湿断裂强度1.1CN/dtex;湿模量0.25CN/dtex,干断裂伸长率:16.2%;线密度2.67dtex。
实施例4
生产品种为2.67dtex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
实施例4与实施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添加量是甲种纤维素重量的1%,加入到纺前工序中的粘胶中。所述的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粒径小于100纳米。再加入对甲种纤维素重量为0.5%的聚乙二醇聚胺作为变性剂。纺丝步骤中酸浴的工艺条件为:硫酸锌:20g/L,硫酸钠:335g/L,硫酸:86g/L,温度为20℃。制得的纤维主要性能指标为:干断裂强度为2.1CN/dtex;湿断裂强度1.3CN/dtex;湿模量0.28CN/dtex,干断裂伸长率:14.6%;线密度2.67dtex。

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银抗辐射粘胶纤维的制造方法,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在生产过程中还包括一个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的添加步骤,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粒径小于100纳米,所述纳米级金属银粒子含量为甲种纤维素重量的1-10。使用该方法生产的纳米级金属银粘胶纤维具有抗辐射保健功能,而且因金属银粒子均匀分散在粘胶纤维的表面及内部,不会因洗涤或磨损降低抗辐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