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陵园建筑.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15244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4101888.1

申请日:

1994.03.04

公开号:

CN1092132A

公开日:

1994.09.1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1998.4.22|||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E04H3/00; E04H13/00

主分类号:

E04H3/00; E04H13/00

申请人:

王志远;

发明人:

王志远; 王颂; 刘荫芳

地址:

100007北京市东四13条7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墓园建筑,特别涉及于佛教文化的陵园建筑。它分为生活区、主陵区和墓园区,其中生活区包括辅助建筑小区和活动小区;主陵区包括放生池、地狱之门、菩萨坛场和护光建筑;墓园区包括往生廊,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玻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本发明改变了旧墓园的落后陈旧面貌和习俗,提高土地及空间利用率,美化祖国山河大地,丰富群众生活,不仅具有佛教文化内涵又可以作旅游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

权利要求书

1: 1、一种佛教文化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沿一中轴线布置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群,它主要分为三个区,其中: 第一区为生活区或僧伽区,它一般包括二个小区:第一小区为辅助建筑小区,在小区内建有牌坊、停车场和分别布置在其两侧的宾馆、饮食及相应的旅游商业服务设施;第二小区为活动小区,在小区内建有山门、释迦殿、纪念堂、菩萨殿、左右配殿及跨院的僧寮、禅堂和供文化交流用的会堂、内部客堂; 第二区为主陵区或菩萨区,它一般包括放生池,架在其上的拱桥,地狱之门,矗立着菩萨像的坛场和护光建筑,其中的菩萨为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或普贤菩萨; 第三区为墓园区或佛陀区,它一般包括紧接第二区的往生廊,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和建在三小区交会处的明王像,其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内建有以阿弥陀佛为主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内建有以药师佛为主尊,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建有以弥勒佛为主尊,造交脚弥勒像,做说法相; 在上述第二区中的坛场、护光建筑内和第三区中的三个小区内均可藏纳骨灰,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如在坛场、护光建筑内部设有存放骨灰盒的盒位,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开设有埋藏骨灰盒的墓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菩萨坛场为地藏菩萨坛场,其坛场平面呈金刚杵形,南北长,东西宽,坛高为0.3-20m;坛分三层,坛外逐层收缩,四周留有环道,设置护栏,并有台阶上下,外壁用黑色天然大理石,灰色花岗石,咖啡色或灰色铝合金框镶嵌 茶色玻璃,或砖砌再粉刷喷刷涂料,壁上留若干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的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坛内中空,三层分别供奉六地藏像,室内用横隔墙或铝合金骨灰柜分隔成若干室,壁上设柜以存放骨灰盒;在坛中心位置设有天井,上建花蕾状圆顶天窗,用不锈钢或铝合金制成,窗扇如花瓣状,开启时如莲花怒放;坛顶面北侧建立地藏菩萨像,用黄色煅铜,右手持禅杖,左手持宝珠,高度为坛高的1/2到
2: 5倍,像后或座下建其座骑独角兽;坛北建巨大护光建筑,正面用暗红色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或用暗红色金属片煅造浮雕装饰,内建层高为
3: 6-3m的纳骨堂,有旋梯供上下;在护光建筑背面用绿色或蓝色大理石浮雕海上景物或罗汉等人物,或以铝合金波形框架装嵌蓝色玻璃,并在其后方塑渡海观音像;在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内外均可纳骨灰盒。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菩萨坛场为观音菩萨坛场,其坛场平面呈宝瓶形,南北长,东西宽,坛高0.3-20m;坛分六层,逐层收缩,四周留有环道,设有护栏,并有台阶供上下;外壁用蓝色天然大理石,灰色花岗石,咖啡色或白色铝合金框镶蓝色玻璃,或用砖砌再粉刷外喷涂料,壁上留有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坛内中空,分别供奉多种观音像;坛中有天井用玻璃圆顶采光;坛顶面北侧建观音菩萨像,用不锈钢煅像,右手持柳枝,左手持宝瓶,像高为坛高的1/2到1.5倍,坛面设定时喷泉,瓶口处有人工水帘,像后或座下塑其座骑朝天吼;坛北建巨大的护光建筑,正面以海涛纹天然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或用金属片煅造浮雕像装饰,在其背面用黄色大理石浮雕贴面或以铝合金放射形框架镶嵌黄色玻璃,在其后塑韦陀立像;坛东西两侧造十二生肖坛。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菩萨坛场为文殊菩萨坛场,其坛场平面呈宝剑形,南北长,东西宽;坛分五层,逐层 收缩,四周留有环道,设有护栏,有台阶供上下;坛外壁以淡黄色天然大理石,灰色花岗石饰面,或用白色铝合金框镶金黄色玻璃,或用砖砌再用粉刷喷刷涂料;坛外壁上留有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石门;坛内中空,各层分别塑有多种文殊像;坛中设天井用玻璃圆顶采光;坛顶面北侧建文殊菩萨像,用青铜煅像,左手持青莲花,花中现般若经箧,右手持宝剑,高度为坛高的1/2到1.5倍,像后或座下塑其座骑青狮;坛之北建巨大的护光建筑,高度在坛和像总高度1.5倍左右,正面有白色天然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或用镀铬金属片或不锈钢片煅造浮雕像装饰,其背面用乳白色大理石浮雕贴面,或用铝合金放射形框架镶嵌白色玻璃;护光后塑开屏孔雀,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菩萨坛场为普贤菩萨坛场,其坛场平面呈如意形,东西长,南北宽;坛分十层,逐层收缩,四周留有环道,设有护栏,有台阶供上下;坛外墙以暗红色天然大理石或灰色花岗石装饰,或用咖啡色铝合金框镶嵌暗红色玻璃,分段设横拉门,或用砖砌再以水泥浆粉刷外喷涂料,壁上留有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石门;坛内中空,各层分别建有多种普贤像;坛中有天井用玻璃圆顶采光;坛顶面北侧中心建普贤菩萨像,红铜煅造,右手持如意,高度为坛高的1/2到1.5倍,像后或座下塑其座骑六牙白象;坛后建巨大护光建筑,高度为坛场和造像总高度的1.5倍左右,用黄色天然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或用黄色金属片煅造浮雕装饰,其背面用绿色天然大理石浮雕贴面,或用铝合金山字形框架镶嵌浅绿色玻璃;护光后塑善财童子,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西方极乐世界小区,其平面为九瓣莲花形,莲瓣之界线为道路,中心建阿弥陀佛为主尊,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为胁侍的三尊佛像,双足立于莲花中;墓位分九品 莲界,墓穴在莲座下,不立墓碑,铭逝者姓名于莲花中心的莲蓬上,或在莲蓬上塑逝者像或镶贴照片。墓位的双莲花用汉白玉、大理石、花岗石或金属铸成,高30-70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其平面为宝灯形,中心建有以药师佛为主尊,日光、月光两菩萨为胁侍的三尊佛像,坐于莲台上,设七圣像,墓位分上位七组,每组七灯,中位十二组,每组十灯,灯下为墓穴,逝者姓名铭宝灯上,或在灯旁造逝者像或贴以照片。宝灯用汉白玉、大理石、花岗石或金属铸成,高50-100c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其平面为法轮形,中以弥勒佛为主尊,造交脚弥勒像,座如宫床,墓位分49组,铭逝者姓名于法轮上,或在法轮旁造逝者像。法轮用汉白玉、大理石、花岗石或金属铸成,高30-70cm。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一种墓园或陵墓建筑,特别涉及于一种佛教文化的墓园建筑或建筑群。

    殡葬文化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每个时代人文思想,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等精神文明与科技水平,建筑形式等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的古代文明,其中大部分取之于殡葬文化。因此,注重并改进殡葬,提高其文化品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但过去的陵墓多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所设计和建筑,且局限于土葬,都已不适应当代的需要,自提倡火化,改进殡葬以来,一般安置骨灰盒的墓葬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占地面积仍比较大,未能有效利用墓地的空间;二是墓地形式单调,墓碑林立,有碍观瞻,对环境破坏极为明显。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高其墓葬地空间的利用率,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要创造既有佛教文化内涵又有当代艺术造型外观的墓葬建筑,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不同档次的墓葬消费,为祖国河山增添具有传世价值的人文景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原则是整体构思要体现深刻的佛学内涵,布局有递进地层次感,设施均具有实用目的和象征意义的双重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沿一中轴线布置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群,它主要分为三个区,其中第一区为生活区或僧伽区,它一般包括建有牌坊、停车场和分别布置在其两侧的商业服务设施的山门外辅助建筑小区和建有山门、释迦殿、纪念堂、菩萨殿和分别布置在其两侧的僧寮、禅堂及供文化交流用的会堂、内部客堂的活动小区;第二区为主陵区或菩萨区,它一般包括放生池,架在其上的拱桥,地狱之门,矗立有菩萨像的坛场和护光建筑,其中矗立在坛场上的菩萨为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或普贤菩萨;第三区为墓园区或佛陀区,它一般包括紧接第二区的往生廊,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及建在三小区交会处的明王像,其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内建有以阿弥陀佛为主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内建有以药师佛为主尊,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内建有以弥勒佛为主尊,造交脚弥勒像,做说法相。第二区和第三区的功能都是藏纳骨灰,分为集约和分散两种,可分别存放骨灰盒和埋置骨灰盒,如在第二区中的坛场、护光建筑内部设有存放骨灰盒的盒位,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开设有埋藏骨灰盒的墓穴。前者适合大众,后者适合贵宾。

    本发明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由于主体建筑造型和菩萨造像及其环境的艺术性,同时,其中的地宫、生肖像、莲灯等构筑物与主体建筑和佛像构成一种具有浓烈佛教气氛的墓葬建筑群,它不仅为各阶层民众的丧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也为当地增加了一个游览娱乐的景点。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佛教文化陵园的具体布置和结构,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详细描述于下,其附图有: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佛教文化陵园的平面布置图;

    图2A、B、C分别为地藏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

    图3A、B、C分别为观音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

    图4A、B、C分别为文殊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

    图5A、B、C分别为普贤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

    图6A、B、C、D、E分别为西方极乐世界小区的平面、墓穴剖面、墓位两种形式的透视及墓穴平面图;

    图7A、B、C、D、E分别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的平面、墓穴剖面、墓位两种形式的透视及墓穴平面图;

    图8A、B、C、D、分别为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的平面、墓穴剖面、墓位两种形式的透视图。

    在图1中:111为山门,112为释迦殿,113为纪念堂,114为菩萨殿,115为左右配殿,116为内部客堂、会堂,117为牌坊,118为停车场,119为宾馆、饮食及旅游商业服务建筑,121为放生池,122为拱桥,123为地狱之门,124为菩萨坛场,125为护光建筑,131为往生廊,132为西方极乐世界小区,133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134为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135为明王像。

    在图2-5中:21、31、…51分别为诸坛场的天井,22、…52分别为诸坛场的佛像,23、…53分别为诸佛像的座骑,24、…54分别为诸坛场后方的护光建筑物,25、…55分别为护光建筑后面的佛像。

    在图6-8中:61、71、81-63、73、83分别为诸小区中心的佛像,64、74、84分别为诸小区内的道路,65、75、85分别为诸小区中的墓位,66、76、86分别为诸小区中的骨灰盒,67、77、87分别为墓位下的墓穴。

    为了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对主陵区和墓园区的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参照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一、主陵区或菩萨区(见附图1中1-2部分):

    从位于生活区最后的建筑物-菩萨殿114后,便进入主陵区,沿中轴线的南端开凿有放生池121,在池上中央架设有拱桥122,在桥北的地面以石雕围砌“地狱之门”123,拾阶而下可环顾小型地宫。“地狱之门”也可以是象征性的,永不开启。

    “地狱之门”往北便是主陵区的主体建筑,它就是存放骨灰盒的坛场124,在高若干层的坛场上矗立有菩萨造像,在其背后建有护光建筑物125,在护光建筑内部也可以存放骨灰盒。坛场的层数和层高及其平面尺寸视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可能接收骨灰盒的数量来确定,主体建筑一般可分为高、中、低几个档次,其规格按大、中、小几个规格设计。坛场和护光建筑内部均可分层,每层设置安放骨灰盒的架和柜,具体的平面形状和结构视不同的菩萨坛场而变化。一般可分为:

    (一)地藏菩萨坛场:

    1、地藏菩萨的平面形状为金刚杵形(见附图2),南北长,东西宽。其规模在大型时为高15-20m,中型时为8-15m,小型时为1-8m,微型时为0.3-1m,其平面尺寸(即长和宽)应根据高度和周围的条件来确定。金刚杵象征无坚不摧,因此,向南指向地狱之门,表现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无私境界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舍身精神。

    2、坛分三层,象征欲界、色界、无色界,为区别三界,各层高度及浮雕饰物均不相同。每层应逐层收缩,各层四周留有环道和建有护栏,并有阶梯供上下,周壁按档次选用不同的材料砌筑,高档采用黑色天然大理石或灰色花岗石装饰表面,内壁留出若干方洞,内有骨灰盒,护以可加锁的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平时紧闭,祭奠时可开启取出。中档以咖啡色或黑色铝合金为框架,全部装嵌茶色玻璃,分段设横拉门,以便出入并通风。低档以砖围砌,用水泥沙浆粉饰表面,再用涂料定色。为进一步降低造价,可不留环道,只分三层,平面保留金刚杵形。

    3、坛内中空,三层分别供奉化导众生的六地藏(密宗)像,设计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将墙内壁用短内墙分隔为若干小室,壁上设柜,可逐层安置骨灰盒;另一种壁内设置铝合金骨灰柜,分组布置,分割室内空间,以最佳分隔布置,以增大骨灰盒的存放数量。以上两种凡祭奠逝者均需入坛取出骨灰盒,到坛上焚香礼拜。内三层的饰物与外三层相仿,并有三界之别。

    4、若坛场较宽,中心部分难以靠自然采光,则可在金刚杵的中心部位开一圆形天井21,井顶建一圆穹窿顶,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架镶上玻璃,开启时象莲瓣开放,阴雨时可关闭,如花蕾收拢。

    5、在坛场最高层顶部平面的中心位置建立地藏菩萨像22,用黄色煅铜,右手持禅杖,左手持宝珠,其高度从坛高的1/2直到坛高的1.5倍,可根据坛之平面尺寸及视觉要求加以调整。地藏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净虑深密,犹如密藏”,肃穆庄严,慈悲弘毅。这是一尊具有象征性的立体造像。

    6、在地藏菩萨背后或座下塑有其座骑“谛听23”,它是一只独角兽,作俯首侧耳听地下之声状。

    7、坛面上平时设有供桌、香炉,分序排列,面向地藏造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或七月三十日金乔觉地藏菩萨圆寂日,可于坛上举行大法会,大众仰观,并预先设置灯光音响。

    8、在坛场的北侧建筑一巨大的护身光焰24(简称护光),其建筑高度为坛高和造像总高度的1.5倍,正面用暗红色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内建层高2.6-3m的纳骨堂,有旋梯供上下,在护光中纳骨灰者,皆象征寄灵于三界之上或三十三天,超脱地狱三涂之苦,永得地藏菩萨佑护。

    9、护光背面,(1)可以绿色或蓝色大理石浮雕海上景物或罗汉等人物,(2)可以铝合金波形框架装嵌蓝色玻璃,象征海涛。护光后方塑渡海观音像(图2C),象征普渡众生。

    10、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内外均可纳骨灰盒。十二生肖形象生动,该生肖者乐于获得呵护,易得到逝者家属认同。

    (二)观音菩萨坛场

    1、观音菩萨的坛场(见附图3)平面设计为宝瓶形(见附图3B),南北长,东西宽。其规模在大型时为高15-20m,中型时为8-15m,小型时为1-8m,微型时为0.3-1m,各种规模的长度和宽度可根据高度的变化和周围的条件而加以调整。宝瓶象征普施甘霖,利乐有情。因此向南指向地狱之门,表现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慈悲精神。

    2、坛分六层(见图3C)象征六度:忍辱、执戒、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应逐层收缩面积,四周留有环道和设置护栏。有阶可供上下。为区别六度,各层的浮雕及饰物均有不同。根据不同的档次,每一层的四周可以按(1)高档:以蓝绿色天然大理石或灰色花岗石装饰表面,留若干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可加锁的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平时紧闭,祭奠时可开启取出。(2)中档:以咖啡色或白色铝合金为框架,全部装嵌蓝色或镀铬的玻璃,分段设横拉门,以便出入及通风。(3)低档:以砖围砌,用水泥沙浆粉饰表面,再用涂料定色

    为进一步降低造价,此坛也可不留环道,只分六层,平面保留宝瓶形。

    3、坛内中空,按所需要高度确定层数,分别供奉多种观音像(如圣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坛内结构与地藏菩萨坛场的坛内相同。

    4、坛层中心自然采光天井31(图3A),可采取地藏菩萨坛场中的建筑方式。

    5、坛最高层平面北部的中心位置,立观音菩萨造像32(图3A),用不锈钢煅像,右手执柳枝,左手托宝瓶,高度从坛高的1/2直到坛高的1.5倍,可根据坛的长度及视觉要求加以调整。观音菩萨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普遍信仰的菩萨,大慈大悲,“观其音声”救拔众生。因此,要将这尊主体造像的象征意义以艺术手段加以出色的表现。坛面可增设定时喷泉,瓶口处可加人工水帘。

    6、观音菩萨背后或座下可以增塑其座骑“朝天吼”(图3A),灵性十足。

    7、坛面平时可设供桌、香炉,分别排列,面向观音造像。每年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以及七月十五日,分别是观音的诞辰、成道、出家纪念日和中元节,可于坛上举行莲灯法会,万众仰观,因此应预置灯光音响设备。

    8、坛之北,建巨大的护身光焰34,高度应为坛高与造像高度之和的1.5倍,正面以海涛纹天然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或以浅蓝色金属片煅造浮雕像装饰之。其内部结构及象征意义与地藏菩萨坛场相同。

    9、护光背面,(1)可以黄色大理石浮雕贴面,(2)可以铝合金放射形框架装嵌黄色玻璃,象征光明。护光后方塑韦陀立像35(图3C),象征护法镇邪。

    10、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方案目的与前相同。

    (三)文殊菩萨坛场

    1、文殊菩萨的坛场(见附图4A)平面设计为宝剑形(见附图3B),南北长,东西宽。规模分大、中、小、微四种,与地藏菩萨坛场的相同。宝剑象征般若智慧,斩断烦恼无明。向南指向地狱之门,表现文殊菩萨作为“法王子”而弘法利生的睿智。

    2、坛分五层(见图4C)象征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应逐层收缩面积,四周留有环道和设置护栏,有阶可供上下。为区别五智,各层的浮雕及饰物均有不同。根据不同档次,每一层的四周可以按(1)高档:以淡黄色天然大理石或灰色花岗石装饰表面,留若干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平时紧闭,祭奠可开启取出。(2)中档:以白色铝合金为框架,全部装嵌金黄色玻璃,分段设横拉门,以便出入及通风。(3)低档:以砖砌围,用水泥包敷表层,涂料定色。

    如果进一步降低造价,此坛亦可不留环道,只分五层,平面保留宝剑形。

    3、坛内中空,按所需高度确定层数,分别供奉多种文殊像(如一髻(字)文殊、五髻(字)文殊、八髻(字)文殊等)。坛内结构与地藏菩萨坛内相同。

    4、坛层中心(图4A)自然采光天井41,可采取地藏菩萨坛内方式,天窗可开在剑柄云手处。

    5、坛最高层平面北部(剑端圆柄)的中心位置,立文殊菩萨造像42(图4A),用青铜煅像,左手执青莲花,花中现般若经箧;右手执宝剑,高度从坛高的1/2直到坛高的1.5倍,可根据坛之长度及视觉要求加以调整。文殊菩萨在我国也有较普遍的信仰,最著名的是以文殊为主尊的五台山。因此,这尊主体造像具有很强的象征大智大慧的含义。

    6、文殊菩萨背后或座下可以增塑其座骑青狮43(图4A),威猛异常。

    7、坛面平时可设供桌、香炉,分序排列,面向文殊造像。每年四月四日文殊诞辰或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可于坛上举行法会诵经,万众仰观,因此应预置灯光音响设备。

    8、坛之北,建巨大的护身光焰44(附图4A),高度应为坛高与造像高度之和的1.5倍。正面以白色天然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或以镀铬金属片或不锈钢片煅造浮雕像装饰之。其内部结构及象征意义与地藏菩萨坛场相同。

    9、护光背面,(1)可以乳白色大理石浮雕贴面,(2)可以铝合金放射形框架装嵌白色玻璃,象征智慧纯正。护光后方塑一开屏孔雀45(图4C),象征智慧瑰丽多彩。

    10、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方案、目的与(一、10)相同。

    (四)普贤菩萨坛场

    1、普贤菩萨的坛场(见附图5A)平面设计为如意形(见附图5B),东西长,南北宽。规模分大、中、小、微四种,与地藏菩萨(一、1)相同。如意象征如愿以偿,万事顺遂。向南镇住地狱之门,表现普贤菩萨作为真理的象征,保护众生身心安稳,除却烦恼魔障。

    2、坛分十层,象征普贤的“十大行愿”。应逐层收缩面积,四周留环道和护栏,有阶可供上下。为区别十愿,各层的浮雕及饰物均有不同。根据不同的档次,每一层的四周可以按(1)高档:以暗红色天然大理石或灰色花岗石装饰表面,留若干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平时紧闭,祭奠可开启取出。(2)中档:以咖啡色铝合金为框架,全部装嵌暗红色玻璃,分段设横拉门,以便出入及通风。(3)低档:以砖砌围,用水泥包敷表层,涂料定色。

    如果进一步降低造价,此坛亦可不留环道,只分十层,平面保留如意形。

    3、坛内中空,按所需高度确定层数,分别供奉多种普贤像。(如金刚界普贤、胎藏界普贤、延命普贤等)坛内结构与地藏菩萨(一、3)坛内相同,此处从略。

    4、坛层中心自然采光天井51,可采取地藏菩萨坛内方式,天窗(图5A)可开在如意左右两云头处(两个天窗)。

    5、坛最高层平面北部(如意中心偏北处)的中心位置,立普贤菩萨造像52(图5A)。右手至如意,红铜煅像,高度从坛高的1/2直到坛高的1.5倍,根据坛之长度及视觉要求加以调整。普贤菩萨以大愿大行著称于世,象征真理,这尊主体造像应体现出这种象征意义。

    6、普贤菩萨背后或座下可以增塑其座骑六牙白象53(图5A),敦实雄壮。

    7、坛面平时可设供桌、香炉,分序排列,面向普贤造像。每年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诞辰或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可于坛上举行法会诵经,万众仰观,因此应预置灯光音响设备。

    8、坛之北,建巨大的护身光焰54(图5A),高度应为坛高与造像高度之和的1.5倍。黄色天然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或以黄色金属片煅造浮雕装饰正面。其内部结构及象征意义与地藏菩萨坛场相同。

    9、护光背面,(1)可以用绿色天然大理石浮雕贴面,(2)可以铝合金山字形框架装嵌浅绿色玻璃,象征真理之树常青。护光后方塑善财童子55(图5C),取五十三参询问十愿之意,象征真理令人追求不上。

    10、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方案、目的与前地藏菩萨坛相同。

    三、墓园区(或称佛陀区,见附图1中的1-3部分)

    在第二、三区之间以“往生廊”131相连。

    佛陀区分为:

    1、西方极乐世界小区132,其平面为九瓣莲花形,莲瓣之界线为道路64,在以阿弥陀佛61为主尊,观世音62、大势至二菩萨63为胁待(见图6),立露天造像,双足立于双莲花。墓位分九品莲界(图6A),墓穴67在莲座(图6B)下,不立墓碑,姓名以金字镌刻于莲花65中心的莲篷上,亦可于莲中造逝者塑像(图6C)或照片(图6D),犹如永生。双莲花座65可用大理石、汉白玉、花岗石或金属制成高30-70cm,直径按比例确定。莲座下墓穴可分层安放骨灰盒66。多植竹及盆莲。(划大穴区,供家族用以存放骨灰盒)。

    2、东方琉璃世界小区133,其平面为宝灯形(见图7),其分界线为道路74,中心建有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三尊露天造像,佛坐于莲台上。设七圣像,墓位75分七组(上位),每组七灯。另分十二组(中位),由十二药叉大将分领,每组十灯墓穴77在墓位下。不立墓碑,姓名以金字镌于宝灯(75)上,宝灯用汉白玉、花岗石、大理石或金属铸成高50-100cm,可于灯中或灯旁造逝者像,犹如永明。多植松树及药类植物(划中穴区,供夫妇用(见图7E))。

    3、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134,其平面为法轮形(见图8),其分界线为道路84,在其中心建有以弥勒佛81为主尊的交脚弥勒像,做说法相,座如宫床,加以云纹装饰。墓位分49组,象征兜率天宫49院。墓穴87在墓位下,不立墓碑,姓名以金字镌于法轮85上,法轮用汉白玉、大理石、花岗石或金属铸成,高30-70cm,可于轮上或轮旁造逝者像,犹如永聪。多植柏树及云萝(划小穴区)。

    4、三小区交汇处,建无能胜明王像135。据《大妙金刚经》载,此明王即地藏在密教中的忿怒像,意在以其无比神力降服众生的烦恼魔障。又被认为是释迦的化身,即娑婆(能忍)世界的教主,以此像镇于三区汇合处,能除一切魔障而往生。

    实施例:

    本发明的佛教文化陵园的实施方案拟建于江南某名山,就要以“今日之精品,后世之文物”的高标准,为名山增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要以适当的方式将殡葬与开发旅游景点,与美化山河,与弘扬正法相结合,做到立意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佛事如法如仪。

    本实施方案还是一个扶贫项目,因此一定要给贫困山区的民众带来长久稳定的经济效益,并保证投资的顺利如期回收。

    本实施方案突出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突出金乔觉在沟通中韩友好中所做的历史贡献;突出佛教善信祈望往生美好的彼岸世界的善良诚意,加以立体、形象、生动、深刻的表现。

    陵园布局南北总长1000m,东西横宽约200m,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势奔形应,生气可乘。大致可分为从南向北的三段。

    1、僧伽区

    陵园中轴线南端建停车场,成正方形,场之四边建四牌坊。北牌坊以北进入山门。山门内依次建小型佛殿(供奉释迦、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金乔觉纪念堂(供奉金乔觉比丘)和地藏殿(供奉地藏法身像)。殿两侧厢房及跨院建僧寮、禅堂及供国内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会堂、招待所等。

    停车场的东牌坊以东为商业区,建餐饮、商店及宾馆等。

    本区的功能1为从事法事的僧人提供一个适当的宗教场所,即适当的居住及课诵之处。2为陵园工作人员提供对外的联络办公之处。3为一般游人提供憩息或调整情绪的缓冲地带。

    2、菩萨区

    从地藏殿向北,越过放生池上的石拱桥,在地面上出现以石雕围砌的地狱之门,拾阶而下,可环顾小型地宫之险。

    地宫之北,设立巨大的三层金刚坛,高12m,宽24m,俯视平面呈金刚杵状,象征无坚不摧。直指地狱之门,则体现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精神。

    坛筑三层,象征欲界、色界、无色界,每层均以黑色大理石或灰色花岗石砌面,留方洞,内存骨灰,护以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平时紧闭,祭奠可开启。每层均有护栏、环道,中心圆坛四维处有台阶连接各层上下。为区别三界,各层高度及浮雕、饰物均有不同。

    坛内中空,供奉化导众生的六地藏(密宗)像。墙内建横隔间壁,分割为若干室,均可逐层藏纳骨灰盒。凡祭奠亡灵,均需入室取出骨灰,到坛上焚香礼拜。内三层的饰物与外三层相仿,亦有三界之别。

    坛最高层平面北部的中心位置,立地藏菩萨造像,黄色煅铜,右手持禅杖,左手执宝珠,高10m,“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肃穆庄严,慈悲弘毅。这是本陵园的具有象征性的立体形象。

    在地藏菩萨背后是它的座骑谛听,作俯首侧耳听地下之声状,生动可爱。

    坛面上平时可设供桌、香炉,分序排列,面向地藏造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或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辰,则于坛上举行大法会,万众仰观,因此要设置灯光音响。

    坛之北,建巨大的护身光焰,高36m,宽30m,厚5m,以暗红色花岗石砌敷,上浮雕三十三天诸像。内建六层纳骨堂,有旋梯可供上下。

    凡在坛内外及护光中纳骨灰者,皆象征寄灵于三界或三十三天,超脱地狱之苦,永得地藏菩萨佑护。

    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内外均可纳骨灰。该生肖者入纳可获呵护。十二生肖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且易得到民众认同。

    3、佛陀区

    在菩萨区与佛陀区之间,以往生廊相连。

    佛陀区分为:

    1、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主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胁侍,立露天造像,双足立于双莲花。墓位分九品莲界,不立墓碑,姓名以金字镌刻于莲花中心的莲蓬上,亦可于莲中造逝者像,犹如永生。双莲花座用汉白玉砌成,高50cm。多植竹及盆莲。(划81大穴区,供家族用)。

    2、东方琉璃世界,以药师佛为主尊,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立露天造像,佛座于莲台上。设七圣像,墓位分为七组(上位),每组七灯。另分12组(中位),由12药叉大将分领,每组十灯。不立墓碑,姓名以金字镌刻于宝灯上,可于灯旁造逝者像,犹如永明。宝灯用金属铸成,高70cm。多植松树及药物(计169中穴区,供夫妇用)。

    3、上方兜率净土,以弥勒佛为主尊,造交脚弥勒像,做说法相,座如宫床,加以云饰。墓位分49组,象征兜率天宫49院。不立墓碑,姓名以金字镌于法轮上,可于法轮旁造逝者像,犹如永聪。法轮用大理石凿成,高50cm,多植柏树及云萝(计343小穴区)。

    4、三小区(共建穴593处),交汇处,建无能胜明王像。据《大妙金刚经》载,此明王即地藏菩萨在密教中的愤怒像,意在以其无比神力降服众生的烦恼魔障。又被认为是释迦的化身,即娑婆世界(能忍世界)的教主,以此像镇于三区汇合处,能除一切魔障而往生。

    此外,贯穿陵园的溪水命名为“菩提泉”,可以从上向下施放莲灯,超度亡灵,普度众生,名为“般若灯”。

    第二区和第三区的功能,都是藏纳骨灰,分为集约和分散两种,前者适合大众,后者适合贵宾。同时,由于主体建筑造型及佛菩萨造像的艺术性,又提供了欣赏价值。地宫及生肖等及莲灯等则兼备一定的娱乐性。

    本发明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的优点在于使墓园兼备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从而改变旧墓园的种种落后陈旧的面貌和习俗,提高土地及空间的利用率,美化祖国山河大地,丰富群众生活内容,为后代留下文化遗产。同时穴位的继承与转让,还有其潜在的商业机能。

佛教文化陵园建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佛教文化陵园建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佛教文化陵园建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教文化陵园建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文化陵园建筑.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墓园建筑,特别涉及于佛教文化的陵园建筑。它分为生活区、主陵区和墓园区,其中生活区包括辅助建筑小区和活动小区;主陵区包括放生池、地狱之门、菩萨坛场和护光建筑;墓园区包括往生廊,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玻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本发明改变了旧墓园的落后陈旧面貌和习俗,提高土地及空间利用率,美化祖国山河大地,丰富群众生活,不仅具有佛教文化内涵又可以作旅游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