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片型共态扼流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片型共态扼流圈,例如,音频信号用叠片型共态扼流圈。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阻止具有同一相位的噪声通过的共态扼流圈,众所周知的有,例如如图8所示的内置了各线圈部的线径大致相等且各线圈部的中心轴大致设置在同一线上的多个线圈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60。该叠片型共态扼流圈60,由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线圈导体62~69的绝缘性薄膜61等构成。
线圈导体62~65,分别经设置在绝缘性薄膜61上的通路孔75a~75c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61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a。线圈导体66~69,分别经设置在绝缘性薄膜61上的通路孔75d~75f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61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b。
线圈导体62地引出部62a,从薄膜61后面的边的左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线圈导体65的引出部65a,从薄膜61的前面的边的左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a的输出侧引出部。再有,线圈导体62的线圈部62b、线圈导体63、64、以及线圈导体65的线圈部65b,螺旋状地绕有1.75匝,其整体形成线圈La的线圈部70。
另一方面,线圈导体69的引出部69a,从薄膜61后面的边的右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线圈导体66的引出部66a,从薄膜61的前面的边的右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b的输出侧引出部。再有,线圈导体66的线圈部66b、线圈导体67、68、以及线圈导体69的线圈部69b,螺旋状地绕有2.25匝,其整体形成线圈Lb的线圈部71。
各薄膜61重叠后,经一体烧结,形成如图9所示的叠层体80。在叠层体80的后面及前面的侧面,分别设有线圈La、Lb的输入电极81a、82a以及输出电极81b、82b。
如图10所示,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62a与输入电极81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65a与输出电极81b电连接。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69a与输入电极82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66a与输出电极82b电连接。各引出部62a、65a、66a、69a,分别以最短距离、一直线地将输入输出电极81a~82b与线圈部70、71连接。
但是,在现有的共态扼流圈60的构成中,两个螺旋状线圈La和Lb的匝数间总是存在0.5匝的差。因此,因线圈La的线路长与线圈Lb的线路长不同,而在线圈La与Lb之间产生传输延迟差。因此,存在同相信号的抑制特性(同相抑制特性)不良的问题。于是,现有的共态扼流圈60,被限制使用在处理可以忽略线圈La、Lb的传输延迟差的低频带信号的信号传输线路或电源线路中。
然而,随着近年来的传输信号的高频化和差动信号传输方式的采用等,越来越无法忽视线圈之间的匝数差了。例如,在差动信号传输方式中,存在因产生线圈匝数的差分(线圈传输路长差分)的传输延迟,而破坏了差动信号传输的平衡的问题。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高频带的传输延迟的产生较少,不会破坏差动信号传输中的传输信号平衡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特征在于,包括:
将多个绝缘层与多个线圈导体重叠而构成的叠层体;
使所述线圈导体电连接而构成的、具有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至少两个以上的螺旋状线圈,
所述两个以上的螺旋状线圈,各线圈部的线径大致相等,各线圈部的中心轴大致设置在同一线上,并且并排设置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
为了使所述螺旋状线圈相互间的线圈部长度相等,在所述绝缘层上延长设置所述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并将该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连接位置设定在所述绝缘层的所定方向的大致中央处。
另外,本发明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特征在于,包括:
将多个绝缘层与多个线圈导体重叠而构成的叠层体;
使所述线圈导体电连接而构成的、具有引出部和线圈部的三个螺旋状线圈,
所述三个螺旋状线圈,各线圈部的线径大致相等,各线圈部的中心轴大致设置在同一线上,并且并排设置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
所述三个螺旋状线圈构成三重(trifilar)结构,
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位于中央部的所述螺旋状线圈与地电极连接,
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位于上部及下部的两个所述螺旋状线圈,为了使相互间的线圈部长度相等,在所述绝缘层上延长设置所述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并将该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连接位置设定在所述绝缘层的所定方向的大致中央处。
通过上述构成,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例如成为具有折叠的结构。这样,各螺旋状线圈相互间的匝数及线路长相等,从而消除线圈间的信号传输延迟差。
另外,本发明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特征在于,当俯视透视叠层体时,多个螺旋状线圈的各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相互没有重叠。通过上述构成,在对将绝缘层和线圈导体重叠的叠层体进行烧结时,可以分散在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所产生的局部的内部应力。
再有,其特征在于,多个螺旋状线圈,分别由经设置在绝缘层上的通路孔电连接的多个线圈导体构成,当俯视透视叠层体时,与具有多个螺旋状线圈的各输入侧引出部的线圈导体连接的各通路孔设置在同一位置,并且,与具有各输出侧引出部的线圈导体连接的各通路孔设置在同一位置。通过上述构成,除了具有引出部的线圈导体,可以使构成所述螺旋状线圈的各线圈部的线圈导体的图形形状和重叠顺序相同。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实施例1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俯视透视图。
图4是是表示本发明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实施例2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俯视透视图。
图7是表示其它实施例的线圈导体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实施例1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俯视透视图。
其中:1、31-叠片型共态扼流圈;2、32-绝缘性薄膜;3~11、33~38-线圈导体;3a、5a、9a、11a、33a、35a、36a、38a-引出部;15a~15f、45a~45d-通路孔;La、Lb、Lc-螺旋状线圈。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图3)
如图1所示,叠片型共态扼流圈1,由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线圈导体3~11的绝缘性薄膜2等构成。绝缘性薄膜2,是将介电陶瓷粉末和磁性体陶瓷粉末与粘结剂等一起混合后制成薄膜状而形成的薄膜。线圈导体3~11,由Ag、Pd、Cu、Ni、Au、Ag-Pd等组成,通过印刷、溅射、蒸镀、或光刻等方法形成。
线圈导体3~5,经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2上的通路孔15a、15b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a。线圈导体9~11,经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2上的通路孔15e、15f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b。线圈导体6~8,经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2上的通路孔15c、15d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c。这些螺旋状线圈La~Lc形成三重结构,在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上,以从上开始La、Lc、Lb的顺序重叠。
线圈导体3,具有引出部3a和线圈部3b。引出部3a,沿与薄膜2后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后面的边的左侧露出,形成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引出部3a的另一端,在薄膜2后面的边的大致中央附近,与线圈部3b连接。另外,线圈导体5,具有引出部5a和线圈部5b。引出部5a,沿与薄膜2前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前面的边的左侧露出,形成线圈La的输出侧引出部。引出部5a的另一端,在薄膜2前面的边的大致中央附近,与线圈部5b连接。再有,线圈导体3的线圈部3b、线圈导体4及线圈导体5的线圈部5b,螺旋状地绕有所定的匝数,其整体形成线圈La的线圈部12。
线圈导体9,具有引出部9a和线圈部9b。引出部9a,沿与薄膜2前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前面的边的右侧露出,形成线圈Lb的输出侧引出部。引出部9a的另一端,在薄膜2前面的边的大致中央附近,与线圈部9b连接。另外,线圈导体11,具有引出部11a和线圈部11b。引出部11a,沿与薄膜2后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后面的边的右侧露出,形成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引出部11a的另一端,在薄膜2后面的边的大致中央附近,与线圈部11b连接。再有,线圈导体9的线圈部9b、线圈导体10及线圈导体11的线圈部11b,螺旋状地绕有所定的匝数,其整体形成线圈Lb的线圈部13。
线圈导体6,具有引出部6a和线圈部6b。引出部6a的一端从薄膜2前面的边的中央处露出,形成线圈Lc的引出部。另外,线圈导体8,具有引出部8a和线圈部8b。引出部8a的一端从薄膜2后面的边的中央处露出,形成线圈Lc的引出部。再有,线圈导体6的线圈部6b、线圈导体7及线圈导体8的线圈部8b,螺旋状地绕有所定的匝数,其整体形成线圈Lc的线圈部14。
各绝缘性薄膜2重叠后,进而在上下两面设置保护用绝缘性薄膜后,一体地进行烧结。由此,形成图2所示的叠层体20。在叠层体20的后面及前面的侧面,分别设有线圈La、Lb的输入电极21a、22a及输出电极21b、22b,以及线圈Lc的接地电极G1、G2。
如图3所示,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3a与输入电极21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5a与输出电极21b电连接。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11a与输入电极22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9a与输出电极22b电连接。线圈的引出部8a、6a分别与接地电极G1、G2电连接。
如上所述构成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1,内置有各线圈部12~14的线径相等且线圈部12~14的中心轴设置在同一线上的螺旋状线圈La~Lc。螺旋状线圈La~Lc,沿叠层体20的重叠方向并排设置,而且,通过统一各线圈La~Lc的中心轴,增加了线圈La~Lc相互间的磁耦合度。这三个线圈La~Lc中,线圈Lc起到在线圈La、Lb中所传输的信号的反馈线路的作用。
线圈La、Lb的各引出部3a、5a、9a、11a,具有两个弯曲部的弯曲形状图形(摇把状图形),并连接于从位于薄膜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处的线圈部3b、5b、9b、11b的连接位置开始,到输入输出电极21a、21b、22a、22b之间。并且,引出部3a、5a与线圈部3b、5b的连接部分,具有折叠的结构。因而,线圈La与Lb之间其匝数及线路长相互相等,从而减小了线圈La、Lb间的信号传输的迟延差。其结果,减少了高频带的传输迟延的产生,例如,可以大幅度地改善用于音频信号的差动信号传输中的传输信号的平衡。
而线圈Lc的引出部6a、8a,分别以最短距离、直线地将接地电极G1、G2与线圈部14之间连接。线圈Lc,由于仅起到反馈线路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对应线圈La、Lb调整线路长度。因此,也可以将引出部6a、8a与线圈部14直线连接。
再有,在本实施例1中,当俯视透视叠层体20时,与具有线圈La~Lc的各输入侧引出部3a、11a、8a的线圈导体3、11、8连接的各通路孔15a、15f、15d设置于同一位置,并且,与具有各输出侧引出部5a、9a、6a的线圈导体5、9、6连接的各通路孔15b、15e、15c设置于同一位置。由此,除了具有引出部的线圈导体3、5、6、8、9、11,也可以使构成螺旋状线圈La~Lc的各线圈部12~14的线圈导体4、10、7的图形形状,和由它们形成电绝缘薄膜2的叠片顺序相同。因此,减少了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制造工序,因而可以大幅度降低它的制造成本。
另外,螺旋状线圈Lc并非必须设置在叠片方向的中央部,也可以设置在上部或下部。另外,螺旋状线圈La、Lb、Lc的各线圈线径也可以不同。
(实施例2,图4~图6)
如图4所示,叠片型共态扼流圈31,由分别将线圈导体33~38设置在表面的绝缘性薄膜32等构成。线圈导体33~35,通过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32上的通路孔45a、45b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32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a。线圈导体36~38,通过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32上的通路孔45c、45d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32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b。
线圈导体33,具有引出部33a和线圈部33b。引出部33a,沿与薄膜32后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32后面的边的左侧露出,形成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引出部33a的另一端,在薄膜32后面的边的中央靠左附近,与线圈部33b连接。另外,线圈导体35,具有引出部35a和线圈部35b。引出部35a,沿与薄膜32前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32前面的边的左侧露出,形成线圈La的输出侧引出部。引出部35a的另一端,在薄膜32前面的边的中央靠左附近,与线圈部35b连接。再有,线圈导体33的线圈部33b、线圈导体34及线圈导体35的线圈部35b,螺旋状地绕有所定的匝数,其整体形成线圈La的线圈部42。
线圈导体36,具有引出部36a和线圈部36b。引出部36a,沿与薄膜32前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前面的边的右侧露出,形成线圈Lb的引出部。引出部36a的另一端,在薄膜32前面的边的中央靠右附近,与线圈部36b连接。另外,线圈导体38,具有引出部38a和线圈部38b。引出部38a,沿与薄膜2后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32后面的边的右侧露出,形成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引出部38a的另一端,在薄膜32后面的边的中央靠右附近,与线圈部38b连接。再有,线圈导体36的线圈部36b、线圈导体37及线圈导体38的线圈部38b,螺旋状地绕有所定的匝数,其整体形成线圈Lb的线圈部43。
各绝缘性薄膜32重叠后,进而在上下两面设置保护用绝缘性薄膜后,一体地进行烧结。由此,形成图5所示的叠层体50。在叠层体50的后面及前面的侧面,分别设有线圈La、Lb的输入电极51a、52a及输出电极51b、52b。
如图6所示,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33a与输入电极51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55a与输出电极51b电连接。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38a与输入电极52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36a与输出电极52b电连接。
如上所述构成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31,内置有各线圈部42、43的线径相等且线圈部42、43的中心轴设置在同一线上的螺旋状线圈La、Lb。螺旋状线圈La、Lb,沿叠层体50的重叠方向并排设置,而且,通过统一各线圈La、Lb的中心轴,增加了线圈La、Lb相互间的磁耦合度。
线圈La、Lb的各引出部33a、35a、36a、38a,具有两个弯曲部的弯曲形状图形(摇把状图形),并连接于从稍偏离薄膜3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的线圈部33b、35b、36b、38b的连接位置开始,到输入输出电极51a、51b、52a、52b之间。并且,引出部33a、35a与线圈部33b、35b的连接部分,具有折叠的结构。因而,线圈La与Lb之间其匝数及线路长相互相等,从而减小了线圈La、Lb间的信号传输的迟延差。其结果,减少了高频带的传输迟延的产生,可以大幅度地改善差动信号传输中的传输信号的平衡。
再有,当俯视透视叠层体50时,螺旋状线圈La、Lb的各引出部33a、35a、36a、38a与线圈部33b、35b、36b、38b的连接部分,相互错开没有重合。因而,由于引出部33a、35a、36a、38a没有重合,所以在对叠层体50进行烧结时,在引出部33a、35a、36a、38a与线圈部33b、35b、36b、38b的连接部分所产生的局部的内部应力被分散。因此,可以防止烧结时叠层体50的破裂和裂纹的发生。
(其它实施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在其主导思想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线圈导体的引出部不一定必须是弯曲形状图形,如图7所示,也可以直线地连接于从位于绝缘膜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处的线圈导体9的线圈部9b的连接位置开始到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这样,当使到外部电极的距离最短时,可以减小在引出部所产生的常规模式成分的阻抗。
再有,所述实施例,是在将形成有导体图形和通路孔的各绝缘性薄膜重叠后,一体地烧结而成,但并不局限于此。绝缘性薄膜也可以用事先烧好的材料。另外,也可以通过下面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叠片型共态扼流圈。通过印刷方法用糊状的绝缘材料形成绝缘体层后,在其绝缘体层的表面上涂布糊状的导电性材料而形成导体图形和通路孔。然后,再从上面涂布糊状的绝缘材料作为绝缘层。同样地,通过顺次重叠涂布可以得到具有叠片结构的共态扼流圈。
从以上说明中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通过将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位置设置在绝缘层的所定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可以使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具有例如折叠的结构。并且,可以使螺旋状线圈的各匝数及线路长相互相等,从而可以降低线圈间的信号传输的迟延差。
再有,当俯视透视叠层体时,通过将与具有多个螺旋状线圈的各输入侧引出部的线圈导体连接的各通路孔设置在同一位置,并且,将与具有各输出侧引出部的线圈导体连接的各通路孔设置在同一位置,除了具有引出部的线圈导体之外,可以使构成螺旋状线圈的各线圈部的线圈导体的图形形状和重叠顺序相同。因此,可以减少线圈导体的图形形状的种类,从而可以提高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制造效率并大幅度降低其制造成本。
再有,当俯视透视叠层体时,通过将螺旋状线圈的各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设置为相互没有重叠,在进行叠层体的烧结时,可以使在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所产生的局部的内部应力分散。因此,可以防止烧结时叠层体的破裂和裂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