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125737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6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130542.0

申请日:

2002.08.14

公开号:

CN1476063A

公开日:

2004.02.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L 21/336申请日:20020814授权公告日:20060614终止日期:2010081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1/336; H01L21/28

主分类号:

H01L21/336; H01L21/28

申请人: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孟锦; 金平中

地址:

201203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郭守敬路81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朱黎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其是在一基底表面形成一栅氧化层与多晶硅栅极后,在栅极两旁形成一侧壁聚合物,再以该栅极及侧壁聚合物为屏蔽,进行一浅离子植入步骤,利用该侧壁聚合物的宽度,在侧壁聚合物外的基底中形成一浅离子掺杂区,让浅离子掺杂区在后续的热制程中,横向扩散至侧壁聚合物下方的基底,以形成轻掺杂漏极结构。故可确保栅极下方的信道长度,减少多晶硅栅极与浅离子掺杂区的电容,并可防止击穿效应的产生,使得当组件尺寸缩小的情况下,仍可保持组件的特性,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 列步骤: 提供一基底,其上已形成有一栅氧化层及多晶硅栅极; 于该多晶硅栅极两侧形成一侧壁聚合物; 以该栅极与侧壁聚合物为屏蔽,在该基底内进行一浅离子植入,使其在该 侧壁聚合物两侧的基底中,形成浅离子掺杂区;及 利用热制程,使得该浅离子掺杂区横向扩散至该侧壁聚合物下方的该基底 中,以形成轻掺杂漏极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 法,其特征是该浅离子植入是以垂直该基底的角度进行掺杂。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 法,其特征是在形成该浅离子掺杂区的步骤后,更包括将该侧壁聚合物去除的 步骤。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 法,其特征是该侧壁聚合物的去除是以氢氟酸溶液完成。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 法,其特征是在进行该热制程步骤后,更可在该基底中进行深离子植入,以形 成源极与漏极。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 法,其特征是在形成该浅离子掺杂区的步骤后,更可在该基底中进行深离子植 入,以形成源极与漏极。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 法,其特征是该浅离子掺杂是植入硼离子或磷离子。

说明书


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半导体组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sidewall polymer)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1ightly doped drain,LDD)的方法,以准确控制信道长度。【背景技术】

    当组件尺寸缩小使得信道长度亦相对缩减,但信道长度变短所产生的问题便会发生,此现象称为短信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而习知解决短信道所造成的热电子效应的方法请参阅图1A所示,在一基底10上形成有一栅氧化层12与一多晶硅栅极14,再以该多晶硅栅极14为屏蔽,对该基底10进行浅离子植入,以形成浅离子掺杂区16,此即做为轻掺杂漏极(LDD)之用。

    而后再于该多晶硅栅极14二侧的基底10上形成栅极间隙壁(spacer)18,如图1B所示,以该栅极14及该间隙壁18为屏蔽,进行源极与漏极的深掺杂,以形成深离子掺杂区,以分别作为源极20与漏极22,其中在该浅离子掺杂区16内未被深离子掺杂的地方即为LDD 24结构。

    然而,该LDD 24在后续的热制程中,因加热的原因常常会使LDD 24的离子横向扩散,如图1C所示,扩散至多晶硅栅极14下方的位置,侵入信道区而缩短了信道的长度,此现象会造成漏电流(leakage current)、击穿效应(punch through effect)及多晶硅栅极与浅离子掺杂区的寄生电容(parasiticcapacitor)等短信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这个短信道效应在次微米制程中(小于0.15μm制程)特别显著。

    因此在面临组件积集度越来越高,制程的线宽愈来愈小的情况下,后续热制程对LDD所造成的横向扩散,不仅缩短了信道距离,更会进一步形成组件的短信道效应,影响组件的稳定性,将使得难以制作较小的半导体组件,而降低组件地合格率及电性品质。因此,本发明即在针对上述的缺失,提出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LDD的方法,以有效克服传统方式的缺失。【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LDD的方法,其是可准确控制多晶硅栅极下方的信道长度,使其可有效应用在次微米的半导体制程中。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LDD的方法,以减少短信道效应的发生,并增进组件的特性及电性品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LDD的方法,使得当组件尺寸缩小的情况下,仍可保持组件的特性,以利于组件的制造并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在一基底表面完成栅氧化层与多晶硅栅极后,在多晶硅栅极两旁形成一侧壁聚合物,然后进行一浅离子植入步骤,以在基底中形成一浅离子掺杂区,在后续热制程中,由于已预留了侧壁聚合物的宽度,因此该浅离子掺杂区只会横向扩散至侧壁聚合物下方的基底,而不会扩散至多晶硅栅极下方。

    以下藉由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附图说明】

    图1A至图lC为已知制作LDD的剖面示意图。

    图2A至图2F为本发明制作LDD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在基底上预先形成的一侧壁聚合物(sidewall),使其在形成浅离子掺杂区后,经热制程时,浅离子掺杂区仅横向扩散至侧壁聚合物下方的基底,于形成LDD结构时,可精确控制信道的长度,有效解决半导体制程中常见的短信道效应。

    图2A至图2F分别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制作LDD的各步骤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包括有下列步骤:

    首先,请参阅图2A所示,在一基底20上利用热氧化法形成一栅氧化层22;然后在栅氧化层22上,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沉积一多晶硅层24,利用微影蚀刻技术蚀去该多晶硅层24,以定义形成一栅极堆栈结构26。

    接着请参阅图2B,在基底20表面沉积一层聚合物,利用蚀刻技术对该聚合物进行垂直单向性的回蚀刻,蚀刻除去多晶硅层24与基底20的部份聚合物,以在该栅极堆栈结构26两旁各形成一侧壁聚合物28的结构。

    然后如图2C所示,利用栅极堆栈结构26与侧壁聚合物28为屏蔽,进行一浅离子掺杂制程,离子植入的角度是垂直于基底20(即以0度角),在栅极堆栈结构26与侧壁聚合物28两侧的基底20内,形成一浅离子掺杂区30,其中该浅离子掺杂区30的离子种类可为磷离子或硼离子。

    进行一热制程,如快速热回火(RTA),使浅离子掺杂区30横向扩散,同时可对离子掺杂时受损的晶格进行修复,使植入的离子均匀分布。如图2D所示,扩散的范围将只到侧壁聚合物28的位置,即栅极堆栈结构26的边缘,该横向扩散的区域以做为LDD之用;接着请参阅图2E,以该栅极堆栈结构26与侧壁聚合物28为屏蔽,在该基底20中进行深离子掺杂步骤,以形成深离子掺杂区,分别作为源极32与漏极34,其中在该浅离子掺杂区30内未被深离子掺杂的位置即为LDD 36的结构。

    请参阅图2F,再利用稀释的氢氟酸去除该侧壁聚合物28,并继续其它半导体制程,以完成半导体结构。

    因此,本发明在栅极堆栈结构旁形成侧壁聚合物的方法,可广泛应用在半导体制程中,先在栅极两旁形成侧壁聚合物,即预留后续热制程中浅离子掺杂区扩散的距离,可确保栅极下方的信道长度,有效减少浅离子掺杂区因热制程产生的横向扩散,而缩短信道距离的问题,不仅可减少多晶硅栅极与浅离子掺杂区间的寄生电容,更可防止短信道效应产生的击穿现象与漏电流的情况发生,藉此增加产品的特性及电性品质,以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熟习此项技艺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当不能以的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利用侧壁聚合物栅极结构形成轻掺杂漏极的方法,其是在一基底表面形成一栅氧化层与多晶硅栅极后,在栅极两旁形成一侧壁聚合物,再以该栅极及侧壁聚合物为屏蔽,进行一浅离子植入步骤,利用该侧壁聚合物的宽度,在侧壁聚合物外的基底中形成一浅离子掺杂区,让浅离子掺杂区在后续的热制程中,横向扩散至侧壁聚合物下方的基底,以形成轻掺杂漏极结构。故可确保栅极下方的信道长度,减少多晶硅栅极与浅离子掺杂区的电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