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用引线框架铜带及其制作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一种用于IC行业的大、中功率集成电路的引线框架铜带及其制作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不断发展的IC行业中,集成电路的引线框架铜带材料及其制作工艺方法在不断推陈出新,国内外都在研究和发展,国外一方面对中国封锁技术,另一方面要想引进技术或者进口一套生产设备,其投资也非常大。为了挖掘本企业潜力,自力自强,依靠技术人员不断努力探究和学习,在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国内同行的经验可以学习的情况下,自主研究开发了IC用引线框架铜带及其制作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如上所述现实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研究和开发一种适用于国内各相关生产厂家,提出不同需求和具体使用条件要求的IC行业用引线框架铜带,并提供其生产制作的工艺方法,使大多依靠进口材料的情况有所改善,进而逐渐替代进口,节约外汇,降低成本,发展民族工业。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所述的IC用引线框架铜带,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例如说:在满足一定导电率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其不同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求,可以采用不同地合金配料成分,采取不同的制作工艺方法处理,本发明,提出了两种材料配比和相应两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其一:以铜为基料,加入铁材料,再加入磷材料;按重量配比:铜材料99.75%-99.82%,铁材料0.05%-0.15%,磷材料0.025%-0.040%,余量为不大于0.15%的不可避免的杂质;经熔炼-黑锭铸造(直接水冷)-热轧淬水-铣面-高精轧制-光亮退火-拉弯矫直-精密分剪-卷取成型;其性能指标:导电率85%IACS,强度≥385%mpa,延伸率≥4%,维氏硬度HV115-130。
所述的IC用引线框架铜带采用的另一种原材料配比,适用于另一种使用条件情况下,其材料以铜为基料:加入铁材料,加入磷材料,加入稀土材料作添加剂;按重量配比:铜材料96.75%-97.80%,铁材料,磷材料2.0%-2.7%,磷材料0.05-0.15%,稀土原料添加剂0.05%-0.4%,还含有不大于0.15%的不可避免的杂质;经熔炼-红锭铸造(非直接水冷)-热轧淬水-铣面-高精轧制-光亮退火-精轧-形变热处理-拉弯矫直-精密分剪-卷取制成型;其性能指标为:导电率65%IACS,强度≥578mpa,延伸率≥5%,维氏硬度HV165-170。
本发明由于采用如上所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优越性:
IC用引线框架铜带,针对不同使用要求,在保证一定要求条件下采用了不同的材料配比,不同的处理工艺条件,为的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价格,满足不同用户要求,大大减低生产成本,减轻用户负担,例如在保证一定导电率65%使用条件下,采用了红锭铸造(非直接水冷)的处理工艺以及相应其它制作工艺方法,而且相应提高了力学性能指标要求,增加了其强度,维氏硬度等。
图面说明:
图1是IC用引线框架铜带的一种制作工艺流程图;
图2是IC用引线框架铜带的另一种制作工艺流程图;实施例一:
制作规格为0.381mm×22mm的铜基合金带引线框架铜带时,将0.05%的铁,加入0.025%的磷及99.92%的铜,按比例分别称重,投入感应炉,在大气中将炉温升至1250-1350℃后,待金属完全熔化后,经炉前化学分析合格后,采用黑锭铸造(直接水冷)成锭坯;采用850℃热轧,并用常温水淬水,进行固溶处理,经高精度轧制,光亮退火,拉弯矫直,有效消除铜带内的残余应力;再经精密分剪-成品卷取等工艺处理,达到质量标准,符合生产用户要求。实施例二:
制作规格为0.2×18mm的铜基合金引线框架铜带,将2.3%的铁,加入0.04%的磷,再加入0.2%的混合稀土原料做添加剂及97.46%的铜,分别按比例称重,投入感应炉,在大气中将炉温升至1250-1350℃后,待金属完全熔化后,加入稀土原料做添加剂,经炉前化学分析合格后,采用半连续红锭铸造成锭坯,900-980℃热轧,并用常温水淬水,进行固溶处理,经高精度轧制-光亮退火-精轧-变形热处理,反复进行分级时效析出,再拉弯矫直,有效消除铜带内的残余应力,精密分剪后进行成品卷取。经检测符合产品要求入库,满足使用户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