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控制台.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1123200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803365.5

申请日:

2002.03.08

公开号:

CN1483233A

公开日:

2004.03.1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2B 1/32申请日:20020308授权公告日:20070502终止日期:2014030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2B1/32; H02B1/36; H02B11/04; H02B11/173

主分类号:

H02B1/32; H02B1/36; H02B11/04; H02B11/173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林和史; 秋山幸宏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1.10.30 JP 332102/2001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侯佳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中心控制台,具有单元室,在该单元室中收纳有多段多列整列并可向前方引出的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盘的前面设有开口部,深度方向的尺寸长,在单元室的后部具有将控制单元的主回路与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具有操作柄的遮断装置;进行控制动作的电磁开闭器;将主回路与电源侧及负荷侧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器;以及将控制回路与外部回路连接的控制回路连接器,在控制单元的深度方向上按顺序并列设有操作柄、遮断装置、电磁开闭器、主回路连接器,在主回路连接器的下部并列设有控制回路连接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中心控制台,具有单元室,在该单元室中收纳有多段多列整列并可 向前方引出的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盘的前面设有开口部,深度方向 的尺寸长,在该单元室的后部具有将所述控制单元的主回路与外部主回路连接 的主回路连接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具有操作柄的遮断装置; 进行控制动作的电磁开闭器; 将所述主回路与电源侧及负荷侧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器;以及 将控制回路与外部回路连接的控制回路连接器, 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深度方向上按顺序并列设置着所述操作柄、所述遮断装 置、所述电磁开闭器、所述主回路连接器,在所述主回路连接器的下部并列设 置着所述控制回路连接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控制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连接器将电 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上下方向。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控制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连接器将电 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水平方向。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控制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回路连接器在 所述控制单元的主回路连接位置和试验位置上可与外部回路连接。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控制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断装置使用的是 熔丝开关。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控制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开闭器使用的 是无保险丝断路器。

说明书


中心控制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电力用设备等中使用的电机的启动控制·保护等的配电盘用的中心控制台,具体涉及一种收纳有多个控制单元的中心控制台。

    背景技术

    中心控制台是用电线分别与电力用设备等使用的电机和照明等设备机器连接、在向各设备机器送配电力的同时对设备机器进行控制。一般来讲,在该中心控制台内,收纳着用电线分别与各设备机器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及向该控制单元供给电力的母线。

    控制单元内装有断路器或熔丝开关、以及继电器、开关等,以单元单位的形式组成,用于控制上述的设备机器。控制单元在向设备机器配送来自母线电力的同时,按照从外部输入的控制信号或者来自外部的手动操作对该配电进行控制。又,控制单元通过断路器或保险丝来保护设备机器,以防事故电流的伤害。

    作为具有以单元单位组成地多个控制单元的中心控制台,例如有一种日本专利特开昭58-33908号公报所记载的提案。但是,在这种中心控制台中,各控制单元面向盘的左右方向太宽,故中心控制台的体积非常大。

    对此,近年来,为了实现中心控制台的小型·集约化,要求在1个中心控制台中高密度组装多个控制单元。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当地实现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中心控制台具有单元室,在该单元室中收纳有多段多列整列并可向前方引出的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盘的前面设有开口部,深度方向的尺寸长,在单元室的后部具有将控制单元的主回路与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具有操作柄的遮断装置;进行控制动作的电磁开闭器;将主回路与电源侧及负荷侧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器;以及将控制回路与外部回路连接的控制回路连接器,在控制单元的深度方向上按顺序并列设置着操作柄、遮断装置、电磁开闭器、主回路连接器,在主回路连接器的下部并列设置着控制回路连接器。

    又,主回路连接器将电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上下方向。

    又,主回路连接器将电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水平方向。

    又,控制回路连接器在控制单元的主回路连接位置和试验位置处可与外部回路连接。

    又,遮断装置使用的是熔丝开关。

    又,电磁开闭器使用的是无保险丝断路器。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中心控制台(配电盘)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中心控制台(配电盘)的立体图。

    图3为沿着图1和图2的II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4为沿着图1的IV-IV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5为放大表示图4的局部要部图。

    图6为表示1个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7为从背后看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将控制单元从中心控制台中全部取出后、再将配线室的门取下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将控制单元取出后的1个单元室的剖面图。

    图10为形成单元室的棚板的立体图。

    图11为棚板的俯视图。

    图12为将单元室分隔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13为隔板的主视图。

    图14为隔板的侧面图。

    图15为表示控制单元与电源分配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16为电源分配器的立体图。

    图17为局部放大表示中心控制台内部的控制单元侧面部分的要部立体图。

    图18为表示电源分配器与垂直分支母线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图19为表示盘内的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20为电源分配器的俯视图。

    图21为电源分配器的右侧面图。

    图22为表示电源分配器的构件分解立体图。

    图23为详细表示电源分配器内部的立体图。

    图24为表示电源分配器内部的分支导体的引回状态的主视图。

    图25为沿着图24的XXV-XXV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26为表示分支导体和分配导体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7为表示将1个控制单元引出至试验位置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8为表示控制单元处于连接位置的图27的、沿XXVIII-XXV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29为表示控制单元处于试验位置的图27的、沿XXVIIII-XXV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中心控制台(配电盘)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中心控制台(配电盘)的立体图。在图1和图2中,在大致矩形箱状的中心控制台(配电盘)1的内部收纳着有规则配列成纵横网纹状的多个控制单元3。在本实施例的中心控制台1中收纳着水平方向4列、纵向10段的合计40个控制单元3。

    图3为沿着图1和图2的II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图4为沿着图1的IV-IV线的向视剖面图。图5为放大表示图4的局部要部图。在图3至图5中,在水平方向4个并列的控制单元3的背面侧配置有大致薄幅箱状的电源分配器4。相对于各段并列的4个控制单元3,设置有1个电源分配器4。即在控制单元3的1段上设置1个电源分配器4。如后所述,电源分配器4起着向4个控制单元3配送电力的作用。

    在电源分配器4上形成有后面将详述的吸气口4a以及排气口4b、4c。

    在电源分配器4的进一步的里面,横跨中心控制台1的整个高度方向形成有母线室5。在母线室5内沿上下方向延设有向电源分配器4供给电力的垂直分支母线(母线)16。垂直分支母线16从外部将3相4极的电力供给中心控制台1的内部。垂直分支母线16由3相及中性相的4根导体构成,3根导体呈剖面L字形,1根导体呈剖面I字形。母线室5的内部具有通风空间。

    另一方面,在控制单元3和电源分配器4的侧方形成有横跨中心控制台1的整个高度方向的配线室6。在配线室6内收纳有从控制单元3向外部的设备机器延伸的未图示的配线。配线室6的内部具有通风空间。

    图6为表示1个控制单元3的立体图。图7为从背后看控制单元3的立体图。1个控制单元3的形状是沿中心控制台1的深度方向尺寸长的大致长方体。控制单元3具有覆盖前面的前板31、覆盖底面和1个侧面的单元底板32、覆盖里面的主回路连接器安装配件38、以及控制回路连接器安装配件40。单元底板32具有形成于上部一侧的细板部32a和将1侧的侧面全面覆盖的侧面部32b。控制单元3的上面和与单元底板32反向侧的侧面不密闭,具有大的开口。这是为了提高控制单元3组装时的作业性。

    控制单元3的内部搭载有各种机器,用于对外部的设备机器进行控制。即,首先,在前部搭载有由熔丝开关或无保险丝断路器构成的遮断装置34。其次,在后部搭载有电磁开闭器35。另外,电磁开闭器35具体是由电磁接触器35a和热动继电器35b构成。

    在控制单元3的前面配置有遮断装置34开/闭切换用的操作柄33。操作柄33贯通前板31后与遮断装置34连接,通过以轴为中心左右回转,对遮断装置34进行开/闭切换。

    另一方面,在控制单元3的后部首先是在设于上侧的主回路连接器安装配件38上配置有上下方向并列的电源侧主回路连接器(单元侧电源夹)36和负荷侧主回路连接器(负荷侧电源夹)37。其次,在设于下侧的控制回路连接器安装配件40上配置有水平状的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

    图8为表示将控制单元3从中心控制台1中全部取出后、再将配线室6的门取下后状态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将控制单元3取出后的1个单元室2的剖面图。在中心控制台1中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多段的由棚板1a划分的多个单元室2。设于各段的单元室2由后述的隔板进行分隔,并形成分别收纳有4个控制单元3的区间。

    图10为形成单元室2的棚板1a的立体图。图11为棚板11a的俯视图。图12为将单元室2分隔的隔板1b的立体图。图13为隔板1b的主视图。图14为隔板1b的侧面图。在棚板1a上穿设有深度方向延伸的4组切槽1a1。隔板1b立设状地插入在该切槽1a1下部形成的凸部1b1中。在各段的棚板1a上分别立设有4枚隔板1b,将各段的单元室2分隔为4个区间。隔板1b是大致剖面Γ(γ)的形状,具有侧面板1b2、从侧面板1b2的上部水平状折曲的水平部1b3和再从水平部1b3向下方折曲的宽度变小的引导部1b4。

    深度方向尺寸长的大致长方体的控制单元3被收纳在由隔板1b分隔的深度方向尺寸长的大致长方体的空间内。并构成向前面开口部方向引出。如后所述,当控制单元3出入时,所述引导部1b4起着引导的作用。

    图15为表示控制单元3与电源分配器4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电源分配器4可与4个控制单元3连接,但为了便于看清图15,是将两端分别与1个控制单元3连接。电源分配器4向连接的多个控制单元3供给电力。本实施例的电源分配器4相对于横向并列的4个控制单元3配置了1个,其框体是厚度薄的长方体形状,与控制单元3邻接配设,形成了由宽度广的面将对应的4个控制单元3的里面覆盖状。电源分配器4在各段的单元室2的后部配置了1个,即,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形成由全体将配列成网纹状的控制单元3群的里面覆盖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电源分配器4群的后侧配置有母线室5。母线室5形成于中心控制台1的上下方向,并横跨中心控制台1的整个高度方向。在母线室5内收纳有向电源分配器4供给电力的垂直分支母线16。

    图16为电源分配器4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在电源分配器4的前面即控制单元3侧配置有吸入由控制单元3加热的空气的切槽状吸气口4a,而在电源分配器4的里面即母线室5侧配置有排出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的切槽状排气口4b。并且,在电源分配器4的内部存在使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流通的通风空间。

    在设置于电源分配器4群后部的母线室5中存在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通风空间。并在母线室5的上方配置有未图示的排气口。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经由电源分配器4的母线室5向外部排出。即,母线室5起着将通过电源分配器4移动来的热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室的作用。

    在这种结构的中心控制台1中,从单元室2的前面开口部流入的空气在控制单元3中变热,通过电源分配器4和作为排气室的母线室5流向外部。即,可将电源分配器4用于让热气放出的通风路。这样,本实施例的中心控制台1可对多个控制单元3进行高密度组装,并在无特意设计通风构造的情况下可将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向外部排出。

    图17为局部放大表示中心控制台1内部的控制单元3侧面部分的要部立体图。在控制单元3群和电源分配器4群的侧面侧形成有配线室6。配线室6是横跨中心控制台1上下方向全长而形成的空间,收纳有将控制单元3与外部的设备机器连接的配线。在配线室6的内部存在使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流通的通风空间。

    在电源分配器4的前面即控制单元3侧配置有如上所述的吸入由控制单元3加热的空气的切槽状吸气口4a,而在电源分配器4的侧面即配线室侧,整个面呈开口状。该开口形成了可将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排出的排气口4c。并且,在配线室6的内部存在使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流通的通风空间。该通风空间是沿中心控制台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通风空间。该通风空间沿着中心控制台1的上下方向延伸,在配线室6的上方配置有未图示的排气口。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经由电源分配器4的配线室6向外部排出。即,配线室6起着将通过电源分配器4移动来的热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室的作用。

    在这种结构的中心控制台中,从单元室2的前面开口部流入的空气在控制单元3中变热,通过电源分配器4和作为排气室的配线室6流向外部。即,可将电源分配器4用于让热气放出的通风路。这样,能提供可对多个控制单元3进行高密度组装、并在无特意设计通风构造的情况下可将来自控制单元3的热气向外部排出的中心控制台。

    另一方面,形成于电源分配器4侧面的排气口4c可兼用于电源分配器4内部发生的电弧放出用的开口。即,如图17所示,在配置有吸气口4a和排气口4c的部分即电源分配器4的上部形成的区间全部是空间,没有任何机器。该空间是为排气专用而特意设置的。由此,由控制单元3事故发生的例如电弧气体可容易地经由该路径而放出,不用担心会对收纳于母线室5内的母线造成影响,可防止单元室2内发生的事故的扩大。

    图18为表示电源分配器4与垂直分支母线16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图19为表示盘内的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在电源分配器4的进一步的后侧配置有与外部的母线连接并在中心控制台1内大致垂直状延设的4根垂直分支母线16。垂直分支母线16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呈剖面L字状或剖面I字状,一侧的宽度大的面相互对向,沿上下方向整列成1列并排设置。该4根垂直分支母线16大致横跨中心控制台1高度方向的全长,垂直状地延设在上下方向并列的多个电源分配器4的后侧。该4根垂直分支母线16向中心控制台1内供给3相4极电力。

    图20为电源分配器4的俯视图。图21为电源分配器4的右侧面图。图22为表示电源分配器4的构件分解立体图。图23为详细表示电源分配器4内部的立体图。图24为表示电源分配器4内部的分支导体的引回状态的主视图。图25为沿着图24的XXV-XXV线的向视剖面图。图26为表示分支导体和分配导体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20和图26中,电源分配器4是大致薄幅箱状的长方体,在前面即控制单元3侧具有平板状的前面板4d,在里面即垂直分支母线16侧具有后面板4e。并且,在电源分配器4的里面立设有母线卡合装置即、向垂直分支母线16侧延伸的的4对共用电源夹头7。

    4对共用电源夹头7分别配置在与4个垂直分支母线16对应的位置。共用电源夹头7具有对向的2个端子7a、7b,由该2个端子7a、7b将4个垂直分支母线16夹持状地进行所谓的夹持连接。2个端子7a、7b具有所定的间隔,大致并列设置,前端部内侧进行略微的倒角处理,又,在前端部和对向的内侧部形成有低一层的台阶。2个端子7a、7b在向立设方向移动的同时即向中心控制台1的深度方向移动的同时,将垂直分支母线16夹持状地与垂直分支母线16连接。

    在将电源分配器4载置在中心控制台1上时,使电源分配器4面向垂直分支母线16,在共用电源夹头7的立设方向上进行移动,共用电源夹头将垂直分支母线16夹持,共用电源夹头7与垂直分支母线16连接。

    下面说明电源分配器4的内部。如图23所示,4个分支导体8的一端8a由螺栓8c紧固,分别与共用电源夹头7电气连接。4个分支导体8分别在电源分配器4内引回后,将另一端8b与4个分配导体9连接。4个分配导体9在电源分配器4内呈水平方向平行配置。在4个分配导体9上的所定位置设有电源侧主回路卡合装置即分别4个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各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具有向控制单元3侧凸出的平板状部。各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在与分别控制单元3对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整列为1列并配设成平板状部位于同一平面内。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的一侧与分配导体9连接,另一侧被后述的控制单元3的单元侧电源夹头36夹持进行所谓的夹持连接,向控制单元3供给来自垂直分支母线16的电力。

    在电源分配器4与分别控制单元3对应的位置还配置有负荷侧主回路卡合装置即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具有上下方向整列设置的4个连接卡合头11a。该4个连接卡合头11a被后述的控制单元3的单元侧负荷夹头37夹持进行所谓的夹持连接,向外部输出来自控制单元3的配电。在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上还配置有与4个连接卡合头对应的螺纹固定部11b。该螺纹固定部11b通过未图示的外部电缆端子台与从设备机器延伸的电线连接。

    在电源分配器4与分别控制单元3对应的位置还配置有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由直线状延伸的剖面呈凸状和凹状的2个连接器构成,与后述的控制单元3的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卡合连接,向控制单元3供给控制信号以及向外部输出。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通过未图示的外部电缆端子台与来自控制盘的控制信号线连接。

    返回到图16,上述电源分配器4的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和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都是大致同一面地配置在前面板4d上。再详细地说,可从前面板4d上穿孔的切槽状的孔中看到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和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又,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凸设在前面板4d上。

    下面说明与电源分配器4的前面板4d对向的控制单元3的里面构造。如图7所示,在控制单元3里面的与电源分配器4的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对应的位置凸设有电源侧主回路连接器(单元侧电源夹头)36,而在与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对应的位置凸设有负荷侧主回路连接器(单元侧负荷夹头)37。

    电源侧主回路连接器36和负荷侧主回路连接器37分别具有上下方向整列设置的4个夹头连接端子。该夹头配置端子由对向的2个剪子状的端子构成,该对向的2个端子的前端部间隔宽大。该对向的端子一旦向立设方向移动,则将对向的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和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的连接卡合头11a夹持而将其连接。

    在电源分配器4与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对应的位置还具有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由直线状延伸的剖面呈凸状和凹状的2个连接器构成,与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卡合连接。

    如上所述,隔板1b为大致剖面Γ(γ)形状,具有从水平状折曲的水平部1b3再向下方折曲的宽度变小的引导部1b4。并且,立设状的隔板1b形成了将控制单元3的细板部32a和侧面部32b包入的形状。在隔板1b的上部,下方具有开口的剖面呈コ字状的引导部由水平部1b3和引导部1b4形成,该引导部相对于细板部32a具有微小的间隙,在控制单元的出入方向上可使细板部32a移动状地与其卡合。并且,控制单元被载置在棚板1a上时向该隔板1b引导,并以所定的精度插入中心控制台1。这样,设于控制单元3的单元侧电源夹头36、负荷侧电源夹头37和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可分别与设于电源分配器4的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分配器侧负荷夹头引板11和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良好卡合。由此,单元底板32的细板部32a和隔板1b构成了引导装置,在相对于电源分配器4的进退运动方向上对控制单元3进行引导。

    在这种结构的中心控制台中,从垂直分支母线16供给的电力由电源分配器4进行分配,向多个控制单元3供给。控制单元3根据向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输入的控制信号或者来自外部的手动操作将供给的电力输出到单元侧负荷夹头37。输出到单元侧负荷夹头37的电力通过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向外部的设备机器配电进行驱动。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电源分配器4中,由于具有: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该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一侧与分支导体8连接,另一侧被控制单元3的单元侧电源夹头36夹持而进行夹头连接,将来自垂直分支母线16的电力向控制单元3供给;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该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被控制单元3的单元侧电源夹头37夹持而进行夹头连接,将来自控制单元3的配电向外部输出;以及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该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与控制单元3的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连接,将控制信号向控制单元3供给并向外部输出,因此,在添加·变更控制单元3时,可使控制单元3相对电源分配器4进退运动而进行连接·分开,可在垂直分支母线16不停电的情况下添加·变更控制单元3。

    在电源分配器4中配置了与控制单元3对应的多个分配器侧电源夹头引板10、分配器侧负荷夹头端子台11和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这些构件大致同一面地设置在前面板4d上。由此,在中心控制台1内可将多台控制单元3并列收纳在1段上,可提高收纳效率。

    图27为表示将1个控制单元3引出至试验位置的状态的剖面图。图28为表示控制单元3处于连接位置的图27的、沿XXVIII-XXVIII线的向视剖面图。图29为表示控制单元处于试验位置的图27的、沿XXVIIII-XXV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控制单元3通过使配置于各控制单元3下部的棚板1a的上面沿前后方向移动,利用主回路连接器安装配件38上安装有上下方向的各相端子的的电源侧主回路连接器36和负荷侧主回路连接器37与电源分配器4连接,可接受来自垂直分支母线16的主回路电源的供给。

    并且,控制单元3即使在棚板1a向前方移动、主回路连接器36、37从电源分配器4引出而使主回路处于断路状态时,使安装有控制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的控制回路连接器安装配件40在单元底板32上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也可得到不与分配器侧控制回路连接器12分离的试验位置状态。

    如图7所示,主回路连接器36、37是将电源侧主回路连接器36的各相端子与负荷侧主回路连接器37的各相端子并列设置成各相端子呈上下方向。

    采用这种结构,可利用较小的占有空间来配置主回路连接器36、37,可确保高密度组装。

    又,该主回路连接器36、37也可将电源侧主回路连接器36的各相端子与负荷侧主回路连接器37的各相端子并列设置成各相端子呈水平左右方向。

    采用这种结构,可利用较小的占有空间来配置主回路连接器36、37,可确保高密度组装。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在控制单元3的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了遮断装置34和电磁开闭器35,在控制单元3的后面配置了电源侧主回路连接器36、负荷侧主回路连接器37和控制单元侧控制回路连接器39,因此可实现高密度组装,并且,通过使用大致L字形的控制单元底板32,可提高控制单元3组装时的作业性,又,即使在主回路断路状态下,也能得到只单用控制回路操作的试验位置状态,由此,不需要从外部供给电源,可获得试验时的提高作业效率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心控制台1是在盘的前面设有开口部,在安装有可向前方引出的控制单元的多个单元室2的后部具有作为电源分配器4构成要素设置的、将控制单元3的主回路与由母线16构成的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部,由于中心控制台1包括:具有操作柄33的熔丝开关或无保险丝断路器构成的遮断装置34;进行控制动作的电磁开闭器35;将控制单元3的主回路与电源侧及负荷侧外部主回路连接用的主回路连接器36、37;以及将控制单元3的控制回路与电机控制回路等的外部回路连接用的控制回路连接器39,在控制单元3的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着所述操作柄33、遮断装置34、电磁开闭器35、主回路连接器36、37,在所述主回路连接器36、37的下部并列设置着所述控制回路连接器39,同时,所述主回路连接器36、37是将电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成各相端子沿上下方向或水平方向排列,并且,所述控制回路连接器39在控制单元3的主回路连接位置和试验位置上,可与电机控制回路等的外部回路连接,因此,在使用由熔丝开关或无保险丝断路器构成的遮断装置的结构中,不仅可确保实现高密度组装,而且即使在主回路断路状态下,也能得到只单用控制回路操作的试验时的作业效率。

    这样,中心控制台是在盘的前面设有开口部,在安装有可向前方引出的单元的多个单元室的后部具有将单元的主回路与由外部主回路连接用的主回路连接部,由于中心控制台包括:具有操作柄的遮断装置;进行控制动作的电磁开闭器;将单元的主回路与电源侧及负荷侧连接的主回路连接器;以及将单元的控制回路与外部回路连接用的控制回路连接器,在单元的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着所述操作柄、遮断装置、电磁开闭器、主回路连接器,在所述主回路连接器的下部并列设置着所述控制回路连接器,因此,可提供能实现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又,由于所述主回路连接器将电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上下方向,因此,可提供能实现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又,由于所述主回路连接器将电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水平方向,因此,可提供能实现进一步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又,由于所述控制回路连接器在单元的主回路连接位置和试验位置上,可与所述外部回路连接,因此,不仅可确保实现高密度组装,而且即使在主回路断路状态下,也能得到只单用控制回路操作的试验时的作业效率。

    又,由于所述遮断装置使用的是熔丝开关,因此,在使用由熔丝开关构成的遮断装置的结构中,可提供能实现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并且,由于所述电磁开闭器使用的是无保险丝断路器,因此,在使用由无保险丝断路器构成的遮断装置的结构中,可提供能实现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中心控制台,具有单元室,在该单元室中收纳有多段多列整列并可向前方引出的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盘的前面设有开口部,深度方向的尺寸长,在单元室的后部具有将控制单元的主回路与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具有操作柄的遮断装置;进行控制动作的电磁开闭器;将主回路与电源侧及负荷侧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器;以及将控制回路与外部回路连接的控制回路连接器,在控制单元的深度方向上按顺序并列设置着操作柄、遮断装置、电磁开闭器、主回路连接器,在主回路连接器的下部并列设置着控制回路连接器。由此,可提供能实现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又,主回路连接器将电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上下方向。由此,可提供能实现进一步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又,主回路连接器将电源侧、负荷侧的连接器并列设置为各相端子呈水平方向,由此,可提供能实现进一步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又,控制回路连接器在控制单元的主回路连接位置和试验位置处可与所述外部回路连接,由此,不仅可确保实现高密度组装,而且即使在主回路断路状态下也能得到只单用控制回路操作的试验时的作业效率。

    又,遮断装置使用的是熔丝开关,由此,在使用由熔丝开关构成的遮断装置的结构中,可提供能实现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并且,电磁开闭器使用的是无保险丝断路器,由此,在使用由无保险丝断路器构成的遮断装置的结构中,可提供能实现确保高密度组装的中心控制台。

中心控制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心控制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心控制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心控制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控制台.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中心控制台,具有单元室,在该单元室中收纳有多段多列整列并可向前方引出的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盘的前面设有开口部,深度方向的尺寸长,在单元室的后部具有将控制单元的主回路与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具有操作柄的遮断装置;进行控制动作的电磁开闭器;将主回路与电源侧及负荷侧外部主回路连接的主回路连接器;以及将控制回路与外部回路连接的控制回路连接器,在控制单元的深度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