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用于电性连接电路板及电子组件封装体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电连接器也随之向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其一般包括有绝缘本体及端子。由于尺寸的减小,特别是端子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小,但又要确保端子具较佳的弹性接触性能,以与对应的电子组件封装体(如中央处理单元)进行良好的电性连接成为端子制造技术的难题。面对上述问题,一种现有技术是改造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基座间的排列方式,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44960号所揭示的一种插座电连接器,请参阅图6及图7,该插座电连接器的基座8上阵列设置呈格子状分布的端子收容槽80,以收容对应端子(未图示)于其中,且每排端子收容槽80分别与基座8的侧壁82呈45度角设置,通过此方案,可增加端子于端子收容槽80中较大空间,以提供端子具较长的弹性接触部,从而获得理想的电气性能。然而,由于现有端子制造技术的限制,导致端子无法同时成排或成行准确组装于基座8的端子收容槽80中。另外,由于端子收容槽80与基座8的侧壁82呈45度角设置,因而模具地型芯也应为45度设置,从而增加了型芯的制造复杂度。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为另一种用于插座连接器的现有端子60及一种制造该端子60的端子料带70。端子料带70是于一片金属材料上冲压而成,其包括基带66、并排排列的若干端子60及连接端子60与基带66的连接部65。其中每个连接部65与两个相邻端子60相连,且于基带66上对应每个连接部65设有一个定位孔67。端子60包括一个基部61、及于基部61相对两侧缘延伸的焊接部64与弹性部63。其中基部61于未设焊接部64及弹性部63的相对两侧缘设有凸刺611,用以将端子60定位于插座连接器的基座中。弹性部63于基部61一侧缘弯折延伸出足够长度,以提供端子60较佳的弹性接触性能。然而,由于该等端子60的弹性部63弯曲长度较长,且与端子料带70纵长向平形设置,使得相邻两端子60于端子料带70上的间距较大,导致端子60的制造成本难以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可提供较佳的机械及电气性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料带,其可降低电连接器端子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端子收容槽中的固持部,及于该固持部相对两端延伸出悬臂及与电路板相电性连接的连接部。其中该悬臂包括一基部及自该基部自由末端的一侧缘斜向上弯折延伸出的延伸部,且该延伸部所在平面是与固持部所在平面呈钝角设置,延伸部的自由末端设有勾形的接触部。
另外,电连接器端子于端子料带上时,是通过其固持部靠近连接部一端的边缘与端子料带的逃料相连,其中悬臂的基部、固持部及连接部对称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而悬臂的延伸部是于电连接器端子的基部一侧缘且与端子料带纵长方向成一定角度延伸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悬臂的基部及延伸部与电子组件封装体相电性连接时,基部及延伸部将共同产生弹性变形,而提供电连接器端子较佳弹性接触性能;而且电连接器端子于端子料带上时,延伸部是与端子料带的纵长向成一定角度设置,从而增加端子料带在单位长度上端子的数目,因此节省端子料带材料,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端子于端子料带上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的俯视图。
图4是电连接器端子与电子组件封装体电性接触前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电连接器端子与电子组件封装体电性接触后的剖视图。
图6是一种现有插座电连接器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的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收容槽的放大图。
图8是另一种现有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的端子于端子料带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4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1是用于电性连接电子组件封装体3及电路板5,其包括固持部10、悬臂12及连接部14。其中连接部14是垂直于固持部10的一端延伸而出,并通过锡球4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的导片50。固持部10的相对两侧面设有倒刺100,以将电连接器端子1固持定位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槽20中。悬臂12设于固持部10的另一端,其包括与固持部10相连且竖直向上延伸的基部121,及于基部121延伸末端侧缘斜向上一体弯折延伸的延伸部120。其中基部121系大致呈一方形平板状,且于其延伸方向上的较大表面与固持部10的较大表面共面;延伸部120所在平面与固持部10所在平面成一钝角a设置(图3参照),以使该延伸部120于端子收容槽20中获得较佳的力臂,从而提高其弹性接触性能,且于延伸部120自由末端弯折延伸有一勾形的接触部122,以用于与电子组件封装体3的垫片30电性接触。悬臂12的基部121靠近固持部10一端另设有凸肋124,以增加电连接器端子1的悬臂12的强度。
请结合参阅图2,所示为电连接器端子1于端子料带6上的示意图,端子料带6设有具端接部601的逃料60,该端接部601与固持部10靠近连接部14一端的边缘相连。其中悬臂12的基部121、固持部10及连接部14对称于同一中心轴线c上,而悬臂12的延伸部120是于电连接器端子1的基部121一侧缘且与端子料带6纵长方向成一定角度b延伸设置,且该延伸部120是靠近基部121的延伸末端缘延伸而出,从而使得在相邻电连接器端子1间距一定的情况下,可增加延伸部120的长度,从而提高其弹性接触性能,同时因延伸部120的接触部122是直接于端子料带上冲压而成,而无需再进行弯折,且因延伸部120与端子料带6纵长向成一定角度延伸,使得相邻两电连接器端子1间距减小,从而增加单位端子料带6长度上电连接器端子1的数目,因而降低电连接器端子1的制造成本。
请参阅图3,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槽20与该绝缘本体2侧边平行,从而方便模具型芯的设计制造,且电连接器端子1可同行同时组装于电连接器的端子收容槽20中,因此提高组装效率。
请参阅图4及图5,电连接器端子1与电子组件封装体3接触前时,悬臂12的基部121的较大表面与固持部10的较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且延伸部120延伸至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槽20外,当电子组件封装体3受外力驱动,而挤压电连接器端子1的接触部122,从而实现其间的电性连接时,将导致延伸部120向下弯曲而产生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产生的作用力也将驱使悬臂12的基部121发生弹性变形而大致呈一弧形,从而使基部121于延伸方向上的较大表面与固持部10的较大表面不共面,且通过该悬臂12的基部121及延伸部120共同产生的弹性变形,使电连接器端子1达到双力臂的功效,从而提高其弹性接触性能,确保接触部122与电子组件封装体3的垫片30间较佳的电性接触。另外,通过基部121上凸肋124的设置,可增加悬臂12的强度,从而使电连接器端子1的悬臂12具较佳弹性,同时也具一定强度,从而确保接触部122与电子组件封装体3的垫片30的接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