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112089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77801.4

申请日:

2004.09.15

公开号:

CN1598470A

公开日:

2005.03.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F28F 9/2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变更后:翰昂系统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韩国大田市变更后:韩国大田广域市|||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F28F 9/2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汉拏空调株式会社变更后: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韩国大田市变更后:韩国大田市|||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8F9/22; F28F27/02; F28D1/053

主分类号:

F28F9/22; F28F27/02; F28D1/053

申请人: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发明人:

韩成锡; 朴泰英

地址:

韩国大田市

优先权:

2003.09.15 KR 2003-63576; 2003.10.20 KR 2003-72851; 2004.08.23 KR 2004-66469; 2004.08.23 KR 2004-66470; 2004.08.23 KR 2004-6647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党晓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选择性地调节或开闭流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向并控制制热或制冷容量,同时使温度偏差为最小,实现热交换介质在热交换器中的均匀分布。该热交换器由以下部分构成:其端部被固定配置在至少一个以上的端板(101)的配管(105、107);设置在所述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107)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介质分配单元(110);槽(115),设置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上部,在其一侧面形成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在内部形成多个分配通道(190),由此向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设置在所述槽(115)上,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并调节热交换介质的供给的介质调整单元(130)。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管(105),其两端部被固定配置在上下端板(101、103)上;
介质分配单元(110),设置在所述上部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供给热交换介质;
上部槽(115),设置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上部,在一侧形成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在内部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110)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通道(190);
介质调整单元(130),设置在所述上部槽(115)上,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
下部槽(134),接合在所述下部端板(103)上,并与各配管(105)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140)连接上部槽(11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形成有按一定个数划分的与配管(105)分别连通的多个供给孔(145),在上侧面形成引导部件(150),用于密闭所述各分配通道(190)的开口下端,同时把沿着分配通道(190)流动的热交换介质引导到所述各供给孔(145),在一侧形成与所述回流孔(140)连通的回收孔(15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用橡胶材质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用合成树脂材质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供给孔(145)之间形成隔壁(160)。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供给孔(145)的大小与所连通的相应配管(105)的个数成比例。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槽(115)形成与介质供给管(120)连通的引导部(165),在该引导部(165)形成可以向介质分配单元(110)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多个分配孔(170),在一侧形成与所述回流管(140)连通的回收部(175)。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隔着所述上部槽(115)的介质回收管(125),在一侧形成使所述回收部(175)和介质回收管(125)连通的回收引导孔(180),在另一侧形成使所述引导部(165)和介质回收管(125)连通的旁通孔(185)。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槽(115)中形成有旁通孔(185)的部位,形成将内部通道(117)的通道断面积缩小的旁通通道(117a)。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通道(117a)在所述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之间形成为锥状。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以适当的间隔形成所述上部槽(115)的各分配通道(190),以对应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引导部件(150)和供给孔(145)。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槽(115)的分配孔(170)的大小与所连通的相应配管(105)的个数成比例。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通道(190)的前端连通引导部(165)的各分配孔(170),末端延伸设置到所述各供给孔(145)的位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包括:设置在上部槽(115)的引导部(165)上,任意开闭分配孔(170)的阀体(195);通过连杆(205)连接所述阀体(195)的辅助阀体(200)。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195)通过弹性部件(215)接合着旋转体(210),并设置有支撑所述旋转体(210)的上端并将上部槽(115)的上端密闭的护罩(220),在突出于所述护罩(220)外侧的旋转体(210)的上端接合着与驱动器连接的旋转辅助体(225)。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95)用特氟隆材质形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95)用聚胺酯材质形成。

18.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95)用合成树脂材质形成,并且外侧涂覆有橡胶材质。

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215)的作用是使所述阀体(195)紧密接触引导部(165)的底面。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体(210)和护罩(220)之间设置密封部件(230)。

2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在上部槽(115)的引导部(165)上,任意开闭分配孔(170)的阀体(195);通过弹性部件(215)设置在所述阀体(195)上的旋转体(210);支撑所述旋转体(210)的上端并将上部槽(115)的上端密闭的护罩(220);接合在突出于所述护罩(220)外侧的旋转体(210)的上端并与驱动器连接的旋转辅助体(225)。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隔着所述上部槽(115)的介质回收管(125),在一侧形成有使所述回收部(175)和介质回收管(125)连通的回收引导孔(180),另一侧切断所述引导部(165)和介质回收管(125)的连通。

23.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管(105、107),在端板(101)上开口的出入口(105b、107b、105a、107a)侧连通,下端部具有回流单元(106),内部具有连接所述出入口(105b、107b、105a、107a)的“U”字型通道(105d、107c);
介质分配单元(110),设置在所述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107)供给热交换介质;
槽(115),收容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并接合在所述端板(101)上,在一侧形成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在内部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110)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通道(190);
介质调整单元(130),设置在所述槽(115)上,并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形成有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的与配管(105、107)的入(105a、107a)侧分别连通的多个供给孔(145),在上侧面形成将所述各分配通道(190)的开口下端密闭并且把沿着分配通道(190)流动的热交换介质引导到所述各供给孔(145)的引导部件(150),在所述各供给孔(145)之间形成隔壁(160)。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被设置在所述配管(105、107)的入口(105a、107a)侧。

26.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槽(115)形成有与介质供给管(120)连通的引导部(165),在该引导部(165)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110)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多个分配孔(170)。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通道(190)具有使所述引导部(165)的各分配孔(170)和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各供给孔(145)相连通的一定形状和长度。

28.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在所述上部槽(115)的引导部(165)上,任意开闭分配孔(170)的阀体(195);通过弹性部件(215)设置在所述阀体(195)上的旋转体(210);支撑所述旋转体(210)的上端并设置在上部槽(115)上的护罩(220);接合在突出于所述护罩(220)外侧的旋转体(210)的一侧并与驱动器连接的旋转辅助体(225)。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体(210)和护罩(220)之间设置密封部件(230)。

30.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管(105)是内部具有类似形成“U”字型通道(105d)的划分壁(105c)的一体型配管(105)。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单元(106)是在所述配管(105)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闭锁壁(106a)而构成的。

32.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单元(106)是在所述配管(105)的下端部接合密闭用回流板(106b)而构成的。

33.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管(107)是将具有入口(107a)的配管(107)和具有出口(107b)的配管(107)分离构成的分离型配管(107)。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单元(106)是由接合在所述分离的配管(107)的下端部的端板(103)和回流槽(135)构成,回流槽(135)接合在所述端板(103)上并形成有连通通道(135a),使分离的配管(107)连通。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流槽(135)的内部,在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隔壁(160)对应的位置形成挡板(136)。

36.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槽(115)的内部,一体地形成用于划分分离流入所述配管(105)的入口(105a)的热交换介质和从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的热交换介质的分割壁(116)。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115)的介质供给管(120)被设置成以所述分割壁(116)为基准连通配管(105)的入口(105a),介质回收管(125)被设置成连通配管(105)的出口(105b)。

38.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115)是由使所述介质供给管(120)和配管(105、107)的入口(105a、107a)连通的供给槽(115a)、与使所述介质回收管(125)和配管(105、107)的出口(105b、107b)连通的供给槽(115b)分离构成的。

39.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管(105、107),其端部被固定配置在至少一个以上的端板(101)上;
介质分配单元(110),其设置在所述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107)供给热交换介质;
槽(115),设置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上部,在其一侧面形成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在内部形成多个分配通道(190),由此向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
设置在所述槽(115)上,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并调节热交换介质的供给的介质调整单元(130)。

说明书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体讲涉及把供给配管的热交换介质的量调整合适后通过制冷制热负荷进行热交换能力的调节的热交换器,涉及选择性地调节或开闭流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向来控制制热或制冷容量,使热交换介质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热交换器中,同时把流过配管侧的热交换介质的量和流速保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并且提高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一般公知的空气调和装置包括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所述制冷系统构成为通过压缩机的驱动而排出的热交换介质经过冷凝器、接收器干燥器(receiver drier)、膨胀阀和蒸发器,再次进行在压缩机中循环的过程,通过在蒸发器的热交换将汽车的车内制冷,另一方面,所述制热系统构成为通过使热交换介质(发动机冷却水)流入加热器芯中并进行热交换,将室内制热。
使所述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冷凝器和蒸发器及加热器芯等是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起到接受热交换介质的供给,并以合适温度进行热交换后进行循环的作用。
所述以往的热交换器构成为,如图1所示,具有:其两端部被固定在上下端板(header)1、3上,并彼此隔开规定距离并列设置的多个配管5;与所述上下端板1、3接合,并形成有与各配管5的端部连通的通道的上下部槽(tank)7、9;设置在所述各配管5之间的用于扩大散热表面积的散热片11。
这样构成的以往的热交换器在被安装于空气调和装置、特别是汽车用空气调和装置上的状态下,向由所述上部槽7和上部端板1形成的通道供给的热交换介质,一面通过由挡板划分的一侧配管5一面与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在由所述下部槽9和下部端板3形成的通道中进行U式回流,一面通过另一侧的配管5一面再次进行热交换,经过由所述上部槽7和上部端板1形成的通道被排出。
进行上述热交换的以往的热交换器与制热或制冷负荷无关地被供给热交换介质(汽车的冷却水),所以另外需要根据制热或制冷负荷任意调整热交换能力的控制单元。例如,在热交换器用作汽车的加热器芯时,为了调节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使用调节鼓风机转数的方法,或使用在热交换器前面设置门来调节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量的方法。这样,为了通过控制风量来控制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另外需要其他装置,具有不能可靠进行控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人在先申请并已注册的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170234号,热交换器如图2和图3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其两端部被固定在上下端板1、3上,按相等间隔配置的配管5;连接所述上部端板1并向特定配管5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供给单元13;连接所述下部端板3并与各配管5的端部连通的下部槽9。
所述分配供给单元13由以下部分构成:主体17,其形成有与上部端板1接合的各配管5的上端部相连通的多个连接通道15、和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所述连接通道15的入口侧的圆筒状热交换介质分配部19;被设置成可以连通形成于所述主体17的热交换介质分配部19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热交换介质供给管21;旋转部件23,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热交换介质分配部19上,在旋转轴25设置选择性地遮断与热交换介质分配部19连通的连接通道15的入口的遮断叶片27;支撑所述旋转轴25并遮断热交换介质分配部19的护罩部件29。
为了在上述状态下使用热交换器进行与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首先,通过所述热交换介质供给管21供给热交换介质,同时使可旋转地设置在热交换介质分配部19上的旋转部件23根据施加给热交换器的负荷而旋转。然后,根据所述旋转部件23的旋转,遮断叶片27选择性地开闭连接通道15的入口,由此向一部分或所有配管5供给热交换介质。
在所述连接通道15的入口形成于两侧的情况下,设置在旋转部件23两侧的遮断叶片27将各配管5地端部同时打开,由此可以向一部分配管5供给热交换介质,可以利用旋转部件23的旋转调节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所以能够任意调节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
这样,为了使热交换介质选择性地流过热交换器的各配管5,可以任意调节其性能,可以容易对应制热或制冷负荷。
但是,所述热交换器虽然具有可以选择性地调节热交换介质的量的优点,但由于经由旋转部件23的遮断叶片27引导的热交换介质偏向于热交换器一侧的配管组,所以具有不仅热交换介质的混和性能降低,而且产生热交换器的左右温度差的问题。并且,所述热交换器任意变更/选择供给构造上的配管组的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顺序和位置非容易之事。
专利文献  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17023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选择性地调节或开闭流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向并控制制热或制冷容量,同时使温度偏差为最小,实现热交换介质在热交换器中的均匀分布。
并且,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使按照一定个数划分的与配管连通的热交换介质的分配孔的大小为与相应配管的数量成比例的大小,由此使流向配管侧的热交换介质的量和流速保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并且提高热交换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其两端部被固定配置在上下端板上的配管;设置在所述上部端板上,向特定配管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介质分配单元;上部槽,设置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的上部,在一侧形成介质供给管和介质回收管,在内部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通道;设置在所述上部槽上,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的介质调整单元;下部槽,接合在所述下部端板上,并与各配管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连接上部槽。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配管,所开口的出入口侧接合在端板上,下端部具有回流单元,内部具有连接所述出入口的“U”字型通道;设置在所述端板上,向特定配管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介质分配单元;槽,收容所述介质分配单元并接合在所述端板上,在一侧形成介质供给管和介质回收管,在内部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通道;设置在所述槽上,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的介质调整单元。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其端部被固定配置在端板的至少一个以上的配管;设置在所述端板上,向特定配管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介质分配单元;设置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的上部,在其一侧面形成介质供给管和介质回收管,在内部形成多个分配通道,由此向所述介质分配单元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槽;设置在所述槽上,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并调节热交换介质的供给的介质调整单元。
本发明根据所述介质调整单元的动作向特定配管或所有配管供给热交换介质,同时把热交换介质的量调节合适,由此可以根据制冷制热负荷简单地调节热交换能力,并且热交换介质没有移动阻力性地分配流入特定配管或所有配管并进行循环,由此提高混和性能及整体热交换性能。
并且,利用橡胶材质或合成树脂材质形成介质分配单元,由此使在配管侧流动的热交换介质和旁通的热交换介质之间的热传导为最小。
并且,各个分配通道和引导部件及供给孔以所述引导部为中心在两方延伸,可以向各个配管供给一定的热交换介质,并且可以分阶段地调节热交换介质的量,所以能够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
并且,所述分配通道和引导部件及隔壁的位置可以进行多种变更,所以能够自由调整在特定配管流动的热交换介质的通道的数量和形状。
并且,使按一定个数划分的与配管连通的热交换介质的分配孔的大小为与相应配管的数量成比例的大小,由此把流向配管侧的热交换介质的量和流速保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同时提高热交换性能。
并且,在所述上部槽的内部通道上形成通道断面积被缩小的锥状旁通通道,使旁通的热交换介质的量因介质调整单元的温度控制位置而不同,由此可以进行顺畅的温度控制,把流向配管侧的流量和速度保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
并且,即使旁通孔在初期打开一定程度,也能减少旁通流量,充分确保流向配管侧的流量,提高热交换性能和流量控制性能。
并且,通过使用具有“U”字型通道的配管,使上下温度偏差为最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热交换器的其他示例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以往的热交换器的其他示例的主要部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介质分配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上部槽和介质分配单元分解的状态的仰视分解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上部槽和介质分配单元及上部头的接合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
图13是表示使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上部槽形成的分配孔的大小为与相应的配管数量成比例的大小时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正面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槽和介质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0热交换器;101、103端板(header);104散热片;105、107配管、105a、107a入口;105b、107b出口;105c划分壁;105d、107c“U”字型通道;106回流单元;106a闭锁壁;106b回流板;108隔热单元;108a遮断孔;110介质分配单元;115上部槽;115a供给槽;115b回收槽;116分割壁;117内部通道;117a旁通通道;120介质供给管;125介质回收管;130介质调整单元;134下部槽;135回流槽;135a连通通道;136挡板;140回流管;145供给孔;150引导部件;155回收孔;160隔壁;165引导部;170分配孔;175回收部;180回收引导孔;185旁通孔;190分配通道;195阀体;200辅助阀体;205连杆;210旋转体;215弹性部件;220护罩;225旋转辅助体;230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上部槽和介质分配单元分解的状态的仰视分解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上部槽和介质分配单元及上部头的接合剖面图,图10~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13是表示使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上部槽形成的分配孔的大小为与相应的配管数量成比例的大小时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0由以下部分构成:其两端部被固定配置在上下端板101、103上且按相等间隔配置的使热交换介质移动的配管105;设置在所述上部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或所有配管105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介质分配单元110;上部槽115,设置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上部,在一侧分别形成热交换介质的供给和回收用的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在内部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110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通道190;设置在所述上部槽115的内侧,根据控制信号而自动动作并特定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的介质调整单元130;下部槽134,接合在所述下部端板103上,与各配管105的端部连通,并与上部槽115连接以使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流管140移动(返回)到上部槽115。
并且,虽然未图示,但在所述配管105之间还可以设置促进热交换的散热片。
首先,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在合适位置形成按一定个数划分的与配管105分别连通的多个供给孔145,以便没有阻力地向所述配管105供给热交换介质,在上侧面形成引导部件150,用于密闭所述各分配通道190的开口下端,同时把沿着分配通道190流动的热交换介质引导到所述各供给孔145,在一侧形成与回流管连通的回收孔155,以使通过所述回流孔140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向上部槽115侧。
此处,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利用橡胶(Rubber)材质或合成树脂材质形成,所以能够被设置在热交换器100的上部槽115和上部端板101之间,以便在所述热交换介质旁通时,可以使朝向配管105侧的热传导为最小。
并且,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分别独立形成的供给孔145之间形成隔壁160。
所述隔壁160构成为,将通过供给孔145供给的热交换介质供给由隔壁160划分的一定个数的相应配管105。
另一方面,改变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引导部件150和隔壁160,及所述上部槽115的分配通道190的位置和形状时,均可以进行任意调整使流向所划分的特定配管105的热交换介质的通道数量和形状还可以进行多种变更等,所以能够改善将温度的变化率(斜率)保持/控制为一定的温度直线性,由此提高温度控制的准确度,可以进行细微的温度控制。
在所述上部槽115形成连通所述介质供给管120的圆形状的引导部165,在该引导部165的底部,在圆周方向按相等间隔形成多个分配孔170,以便可以通过各分配通道190向介质分配单元110供给热交换介质,在一侧形成连通所述回收孔155的回收部175,以便将通过回流管140和回收孔155移动的热交换介质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并且,隔着上部槽115的介质回收管125,在一侧形成使所述回收部175和介质回收管125连通的回收引导孔180,在另一侧形成使所述引导部165和介质回收管125连通的旁通孔185。所述回收引导孔180使通过回流管140返回的热交换介质通过介质回收管125被排出,所述旁通孔185使通过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直接旁通介质回收管125。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部槽115的底部侧形成对应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引导部件150的分配通道190,但所述分配通道190形成为合适的间隔,以对应引导部件150和供给孔145,其前端连通引导部165的分配孔170,末端延伸设置到所述各供给孔145的位置,并连通供给孔145。
这样,所述分配通道190如果与引导部件150接合,则形成密闭的通道,由此可以使通过引导部165的分配孔17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在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各供给孔145中稳定移动。
并且,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在上部槽115的引导部165上,任意开闭(一部分或全部)分配孔(170)的入口的阀体195;通过连杆205连接所述阀体195,与阀体195的旋转同时在前后方向移动,并且选择性地开闭回收引导孔180或旁通孔185的辅助阀体200。
所述阀体195通过控制开关(未图示)被自动调整着旋转,所以在所述阀体195通过弹性部件215设置多边形状的旋转体210,设置支撑所述旋转体210的上端使其可以旋转,并且将上部槽115的上端与外部遮断进行密闭的护罩220。
并且,在突出于所述护罩220外侧的旋转体210的上端接合着与驱动器(未图示)连接的旋转辅助体225。
此处,所述阀体195为了实现耐热性及密封性的提高,优选用特氟隆材质或聚胺酯材质形成。
并且,所述弹性部件215利用弹簧等构成,以使阀体195紧密接触引导部165的底面侧。另外,在所述旋转体210和护罩220之间设置密封部件230,保持护罩220和上部槽115之间的密封性。
并且,在用合成树脂形成所述阀体195时,可以利用橡胶材质对其外侧进行涂覆处理,在用合成树脂和橡胶材质对所述阀体195进行分阶段处理时,所述分配孔170和阀体195之间的密封性提高。
另一方面,所述回流管140为了实现传热率的提高,优选形成为长方形孔或长方体状,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更换为配管105或配管105组。
并且,在前述说明中使形成于所述上部槽115的引导部165的分配孔170的大小均一,但如图13所示,优选使所述分配孔170的大小与连通各分配孔170的相应配管的个数成比例。
即,所述分配孔170的大小随相应配管105的个数越多而越大,随其越少而越小,由此通过介质供给管120流入引导部165后通过各分配孔170的热交换介质的量,仅被供给为与相应配管105的个数成比例的量,并均等地分配到各配管105,同时将沿着配管105流过的热交换介质的量和流速保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提高热交换性能。
并且,图13不仅表示所述分配孔170的大小,也表示将分配孔170和分配通道190的配置/形式变形的一例。除此以外,还可以有更多变形。
此外,在使所述分配孔170和分配通道190进行多种变形的同时,可以相应地使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和各供给孔145连通的配管个数进行多种变形。
另一方面,连通所述分配孔170的分配通道190的大小和形成于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多个供给孔145的大小也优选设为与连通的相应配管105的个数成比例的大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在多个配管105和回流管140的两端部分别接合上下端板101、103,在上部端板101设置承载介质分配单元110和介质调整单元130的上部槽115,在下部端板103设置下部槽134。
因此,热交换介质通过上部槽115的介质供给管120被供给到引导部165,热交换介质根据介质调整单元130的调节通过旁通孔185直接旁通介质回收管125,或通过分配孔170一面沿着多个配管105流过一面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回流管140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
在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中,使用控制开关使旋转辅助体225旋转到规定角度时,通过阀体195的旋转,分配孔170中的一部分分配孔170打开,所打开的分配孔170连通分配通道190及供给孔145,所述供给孔145连通经由两侧隔壁160被划分为一定个数的特定配管105。
因此,通过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一面沿着与通过阀体195的旋转而打开的分配孔170连通的特定配管105流动一面与外部空气进行频繁的热交换,然后移动到下部槽134。
移动到所述下部槽134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流管140移动到上部槽115,移动到上部槽115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收引导孔180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这样,阀体195旋转规定角度时,位于回收引导孔180和旁通孔185之间的通过连杆205而动作的辅助阀体200不能将回收引导孔180和旁通孔185完全遮断,所以通过回流管140返回的热交换介质移动到介质回收管125时,通过介质供给管120供给引导部165的热交换介质的一部分通过旁通孔185直接流向介质回收管125。
即,通过所述阀体195的旋转,分配孔170的打开程度越大,所述辅助阀体200向旁通孔185侧移动,通过旁通孔185而旁通的流量就越小,相反,分配孔170的打开程度越小,所述辅助阀体200向回收引导孔180侧移动,通过旁通孔185而旁通的流量就越多。
并且,如果使旋转辅助体225完全旋转,通过阀体195的旋转使所有分配孔170打开,此时,分配孔170通过分配通道190和供给孔145与所有配管105连通。
因此,热交换介质通过全体打开的分配孔170经过分配通道190和供给孔145沿着所有配管105一面移动一面与外部空气进行频繁的热交换,然后移动到下部槽134。
移动到所述下部槽134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流管140返回到上部槽115,返回到上部槽115的热交换介质被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这样,阀体195完全旋转使所有分配孔170打开时,辅助阀体200将回收引导孔180彻底打开,并且彻底遮断旁通孔185,通过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全部流动到配管105侧。
与此相对,所述阀体195旋转,所有分配孔170被遮断时,辅助阀体200将旁通孔185彻底打开,并且彻底遮断回收引导孔180,由此通过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全部通过旁通孔185直接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100的中心部形成引导部165,所述分配通道190和引导部件150及供给孔145以该引导部165为中心在两方向延伸,所以根据所述阀体195的动作范围,任意调整热交换介质并使其流过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的特定配管105,由此提高混和性能,而且可以分阶段调整,所以能够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
并且,可以自由地特定热交换介质的移动路径,稳定调整温度直线性,而且通过使分配通道190和引导部件150及供给孔145等进行多种变形,可以自由地设定对各配管105的热交换介质的供给,另外通过以所述供给孔145为基准,在合适位置形成隔壁160,可以优先特定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仅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和作用,省略重复说明。
如该图所示,第二实施例除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的结构和将所述旁通孔185遮断的结构之外,其他部分的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相同。
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在所述上部槽115的引导部165上,任意开闭(一部分或全部)分配孔170的入口的阀体195;通过弹性部件215接合在所述阀体195上的旋转体210;支撑所述旋转体210的上端使其可以旋转,并且将上部槽115的上端与外部遮断进行密闭的护罩220;接合在突出于所述护罩220外侧的旋转体210的上端并与驱动器(未图示)连接的旋转辅助体225。
第二实施例的介质调整单元130构成为从第一实施例的介质调整单元130中去除了连杆205和辅助阀体220,其他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详细说明。
对应介质调整单元130的这种结构,隔着所述上部槽115的介质回收管125,在一侧形成使所述回收部175和介质回收管125连通的回收引导孔180,另一侧将所述引导部165和介质回收管125的连通切断。
因此,在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中,使用控制开关使旋转辅助体225旋转到规定角度时,通过阀体195的旋转,分配孔170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配孔170打开,所打开的分配孔170连通分配通道190及供给孔145,所述供给孔145连通经由两侧隔壁160被划分为一定个数的特定配管105。
所以,通过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一面沿着与通过阀体195的旋转而打开的分配孔170连通的特定配管105流动一面与外部空气进行频繁的热交换,然后移动到下部槽134。
移动到所述下部槽134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流管140移动到上部槽115,移动到上部槽115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收引导孔180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仅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和作用,省略重复说明。
如该图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和作用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但是,在所述上部槽115中形成有旁通孔185的部位形成将内部通道117的通道断面积缩小的旁通通道117a。
此处,所述旁通通道117a优选形成为锥状,并且形成于所述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之间。
所述旁通孔185优选形成于在旁通通道117a中通道断面积最小的位置,起到使通过所述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直接旁通介质回收管125的作用。
这样,形成为锥状的所述旁通通道117a随着从形成有旁通孔185的位置越接近旁通的热交换介质的行进方向,通道的断面积就越变大,由此可以使旁通流量因通过介质调整单元130的调节形成的不同温度控制位置而不同。
即,所述辅助阀体200在将旁通孔185遮断的状态下逐渐打开时,随着辅助阀体200和旁通通道117a的间隙逐渐变大,旁通流量也逐渐增加。
这样,可以使通过辅助阀体200的断续而经过旁通通道117a旁通的热交换介质没有急剧的流量变化,并且根据介质调整单元130的温度控制位置而不同,所以能够进行顺畅的温度控制,将流向配管105侧的流量及速度保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
并且,即使旁通孔185在初期打开一定程度,也能减少旁通流量,充分确保流向配管105侧的流量,提高热交换性能。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正面剖面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槽和介质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面剖面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仅说明和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配管构成为单列,具有在其内部形成一字型通道的结构,而在第四实施例中,具有在配管内部形成“U”字型通道的结构。
因此,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0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配管105,所开口的出入口105b、105a侧接合在端板101上,并隔开一定间隔进行配置,下端部具有回流单元106,内部具有连接所述出入口105b、105a的“U”字型通道105d;设置在所述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或所有配管105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介质分配单元110;槽115,收容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并设置在所述端板101上,在一侧分别形成热交换介质的供给和回收用的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在内部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110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通道190;设置在所述槽115的内侧,根据控制信号而自动动作并且特定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的介质调整单元130。
并且,在所述配管105之间还可以设置促进热交换的散热片104。
首先,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在合适位置形成与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的配管105的入口105a侧分别连通的多个供给孔145,以便可以向所述配管105供给热交换介质,在上侧面形成将所述各分配通道190的开口下端密闭,并且把沿着分配通道190流动的热交换介质引导到所述各供给孔145的引导部件150,在所述各供给孔145之间形成隔壁160。
所述隔壁160将通过所述供给孔145供给的热交换介质供给由所述隔壁160划分的一定个数的相应配管105。
此处,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优选用橡胶(Rubber)材质或合成树脂材质形成。即,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在所述槽115和端板101之间被设置在配管105的入口105a侧,使流入配管105的入口105a的热交换介质和从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的热交换介质之间的热传导最小化,同时使通过所述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仅流向配管105的入口105a。
另一方面,通过改变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隔壁160的位置和个数,可以对在所划分的配管105中流动的热交换介质的通道数量和各通道的大小进行多种变更,同时通过改变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引导部件150和所述槽115的分配通道190的位置及形状,可以任意变更供给由所述隔壁160划分的各通道的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顺序。
并且,在所述槽115形成连通所述介质供给管120的圆形状的引导部165,在该引导部165的底部,在圆周方向按相等间隔形成多个分配孔170,以便可以通过各分配通道190向介质分配单元110供给热交换介质。
并且,在所述槽115的内部,一体地形成用于划分分离流入所述配管105的入口105a的热交换介质和从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的热交换介质的分割壁116。
并且,所述槽115的介质供给管120被设置成以所述分割壁为基准连通配管105的入口105a,介质回收管125被设置成连通配管105的出口105b。
另一方面,在所述槽115的底部侧形成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 10的引导部件150对应的分配通道190,但分配通道190形成为隔开合适间隔以对应引导部件150,其前端连通引导部165的分配孔170,末端延伸设置到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各供给孔145的位置。
即,所述分配通道190具有使所述引导部165的各分配孔170和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各供给孔145连通的一定形状和长度。
这样,所述分配通道190如果与引导部件150接合,则形成密闭的通道,由此可以使通过所述引导部165的分配孔17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在介质分配单元110的各供给孔145中稳定移动。
并且,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在所述上部槽115的引导部165上,任意开闭(一部分或全部)分配孔170的入口的阀体195;通过弹性部件215接合在所述阀体195上的旋转体210;支撑所述旋转体210的上端并将槽115的开口的上侧与外部切断进行密闭的护罩220;接合在突出于所述护罩220外侧的所述旋转体210的一侧并与驱动器(未图示)连接的旋转辅助体225。
所述阀体195通过控制开关(未图示)被自动调整着旋转,采用特氟隆材质或聚胺酯材质形成,以便可以提高耐热性及密封性。
并且,所述弹性部件215利用弹簧等构成,以使所述阀体195紧密接触引导部165的底面侧。另外,在所述旋转体210和护罩220之间设置密封部件230,保持护罩220和槽115之间的密封性。
另一方面,在用合成树脂材质形成所述阀体195时,可以利用橡胶材质对其外侧进行涂覆处理,在用合成树脂和橡胶材质对所述阀体195进行分阶段处理时,所述分配孔170和阀体195之间的密封性提高。
并且,所述配管105是内部具有类似形成“U”字型通道105d的划分壁105c的一体型配管105。
并且,设在所述一体型配管105的下端部的回流单元106是在所述配管105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闭锁壁106a而构成的。
即,所述一体型配管105形成有在上端部开口的出入口105b、105a,下端部被所述闭锁壁106a封闭,在内部形成在所述出入口105b、105a之间在垂直方向为一定长度的划分壁105c,由此在内部形成连接所述出入口105b、105a的“U”字型通道105d。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0在按一定间隔排列的多个配管105的上端部接合着端板101,在所述端板101设置介质分配单元110,在其上侧接合/设置承载着介质调整单元130的槽115。
因此,在选择性地调节或开闭流过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向并控制制热或制冷用量的同时,使温度偏差为最小。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
在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中,使用控制开关使所述旋转辅助体225旋转到规定角度时,通过阀体195的旋转,所述分配孔170中的一部分分配孔170打开,所打开的分配孔170连通分配通道190及供给孔145,所述供给孔145连通经由隔壁160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的特定配管105的入口105a。
因此,通过所述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流入与通过阀体195的旋转而打开的分配孔107连通的特定配管105的入口105a,流入特定配管105的入口105a的热交换介质一面沿着配管105的“U”字型通道105d流动一面与外部空气进行频繁的热交换,然后从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
从所述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的热交换介质经过经由分割壁116划分的槽115内部最终被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并且,在使所述旋转辅助体225完全旋转时,通过阀体195的旋转将所有分配孔107打开,此时所述分配孔107通过分配通道190和供给孔145连通所有配管105的入口105a。
因此,通过所述介质供给管120供给的热交换介质流入与全体打开分配孔107连通的所有配管105的入口105a,流入所有配管105的入口105a的热交换介质一面沿着配管105的“U”字型通道105d流动一面与外部空气进行频繁的热交换,然后从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
然后,从所述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的热交换介质经过经由分割壁116划分的槽115内部最终被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并且,通过使用具有“U”字型通道105d的配管105,在热交换介质在“U”字型通道105d中流动时,可以使上下温度的偏差为最小,保持均匀的温度,提高热交换性能。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剖面图,仅说明与上述第四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及作用,省略重复说明。
如该图所示,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0除槽115和配管105的回流单元106以外的结构和所述第四实施例相同。即,第四实施例是一体型槽115结构,一体地形成用于划分分离流入槽115内部的热交换介质和排出的热交换介质的分割壁116,与此相对,第五实施例是把所述槽115分离为供给槽115a和回收槽115b的分离型槽115结构。
并且,第五实施例的配管105与第四实施例的配管105和回流单元106不同,以下仅说明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首先,所述槽115由使所述介质供给管120和配管105的入口105a连通的供给槽115a、和使所述介质回收管125和配管105的出口105b连通的回收槽115b构成。
这样,所述供给槽115a和回收槽115b分别并列设置在所述端板101上,供给槽115a接合在配管105的入口105a侧,回收槽115b接合在配管105的出口105b侧。
第五实施例的这种槽115使槽115的结构形成为分离型,由此在所述供给槽115a侧设置在所述第四实施例说明的介质分配单元110和介质调整单元130。
并且,所述配管105是内部具有类似形成“U”字型通道105d的划分壁105c的一体型配管105,在下端部设有与所述第四实施例不同的回流单元106。
所述回流单元106是通过在所述配管105的下端部接合密闭用回流板106b而构成的。
即,所述一体型配管105形成有开口于上端部的出入口105b、105a,下端部被回流板106b封闭,在内部形成在所述出入口105b、105a之间在垂直方向为一定长度的划分壁105c,由此在内部形成连接所述出入口105b、105a的“U”字型通道105d。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和第四实施例相同,此处进行简单说明,首先,热交换介质通过所述介质供给管120供给所述供给槽115a,供给所述供给槽115a的热交换介质经过所述介质调整单元130和介质分配单元110后,一面沿着所述配管105的“U”字型通道105d流动一面与外部空气进行频繁的热交换,然后从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
然后,从所述配管105的出口105b排出的热交换介质经过回收槽115b的内部最终被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剖面图,仅说明与上述第五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及作用,省略重复说明。
如该图所示,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0除配管107和回流单元106以外的结构和所述第五实施例相同。即,第五实施例是一体型配管105结构,而第六实施例是分离型配管107结构。以下仅说明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所述配管107是将具有入口107a的配管107和具有出口107b的配管107分别分离构成的分离型配管107。
在所述配管107的下端部具有与所述第四、第五实施例不同的回流单元106。
所述回流单元106由接合在所述分离的各个配管107的下端部的端板103、以及接合在所述端板103上并形成连通通道135a以使分离的配管107连通的回流槽135构成。
即,通过使端板103和回流槽135接合,使所述分离的配管107的下端部连通,由此形成在内部连接分离的配管107的出入口107b、107a的“U”字型通道107c。
并且,在所述回流槽135的内部优选在与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隔壁160对应的位置形成挡板136。由此,供给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的特定配管107的入口107a的热交换介质,即使在通过回流槽135的过程中也能一面持续保持所划分的状态一面沿着“U”字型通道107c流动,然后被排出到介质回收管125。
另一方面,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循环过程和所述第四、第五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并且,在所述第四、五、六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更所述配管105、107的长度来变更热交换器100的用量,特别是在第六实施例中,在制作所述分别分离的配管107时,仅通过变更切断位置即可更自由地设计配管107的长度,可以更自由地变更热交换器100的用量。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接合立体图,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剖面图,仅说明与上述第四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及作用,省略重复说明。
如该图所示,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0由以下部分构成:配管105,形成有隔着隔热单元108上下对称的“U”字型通道105d,在上下端板101接合着形成有所述通道105d的出入口105b、105a的各端部侧;分别设置在所述上下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或所有配管105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上下部介质分配单元110;上下部槽115,收容所述上下部介质分配单元110并分别接合在上下端板101上,在一侧形成介质供给管120和介质回收管125,在内部形成向介质分配单元110的特定部位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分配通道190;设置在所述上下部槽115上,根据控制信号而动作并调节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的上下部介质调整单元130。
以下,仅说明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第七实施例是适用于左右独立控制式空调系统的结构,其结构和作用与上述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0相同,但是通过串联地对称连接结构相同的其他热交换器100而构成的。
因此,和所述第四实施例相同,可以在将具有“U”字型通道105d的配管105相互对接后,通过焊接接合等来构成,优选使配管105形成为一体型,以便形成隔着隔热单元108上下对称的“U”字型通道105d。
此处,所述隔热单元108是通过在下部“U”字型通道105d之间设置遮断孔108a而构成的。
因此,通过所述遮断孔108a遮断在所述上下部的各个“U”字型通道105d中流动的热交换介质间的热传导。
另一方面,在附图中是垂直表示热交换器100,但在实际安装于空气调和装置上时可以安装成水平状,调节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温度。
因此,在左右独立控制式空调系统中,可以省略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温度调节用温度门(未图示),仅用第七实施例的一个热交换器100即可独立调节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温度。
即,使设置在所述上下部槽115的上下部介质调整单元130分别独立动作,调节分别供给配管105的上下部通道105d的热交换介质的量,由此可以使驾驶席的温度和副驾驶席的温度不同。

热交换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热交换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热交换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交换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交换器.pdf(5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选择性地调节或开闭流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向并控制制热或制冷容量,同时使温度偏差为最小,实现热交换介质在热交换器中的均匀分布。该热交换器由以下部分构成:其端部被固定配置在至少一个以上的端板(101)的配管(105、107);设置在所述端板(101)上,向特定配管(105、107)供给热交换介质的介质分配单元(110);槽(115),设置在所述介质分配单元(110)的上部,在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