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1007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1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62305.4

申请日:

2009.06.02

公开号:

CN101566065A

公开日:

2009.10.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21D9/14

主分类号:

E21D9/14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肖明清; 韩向阳; 王晓辉; 刘 浩

地址:

430080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杨园和平大道745号铁四院技术中心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黄行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该方式利用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分别与一条主要道路顺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本发明针对既有公路或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的不足之处,利用两管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道路,通过合理的线路平纵断面布置,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实现与路网节点处两条道路的快速连接,具有占地少,成本低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该方式利用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分别与一条主要道路顺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其特征是所述两管隧道两端分别连接位于隧道两端的路网节点,每端两管隧道分别与该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其特征是所述两管隧道一端共同连接该端路网节点处的一条主要道路;另一端分别连接另一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其特征是所述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呈“丁”字布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其特征是所述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与呈“丁”字布置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的连接方式为:第一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一条“丁”字中横向主要道路顺接;第二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另一条“丁”字中竖向主要道路顺接;“丁”字中竖向主要道路与第一管隧道中的一层路面之间用匝道连接。

说明书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尤其涉及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特别适用于解决盾构法水下隧道与临水既有地面“丁字”道路连接时的交通疏解问题。
背景技术
公路或城市水下隧道往往交通流量较大、道路等级高,且端头处于高速路或城市快速路路网的重要节点,需要与两条以上地面道路进行交通疏解。而由于国内外现有的水下隧道基本采用两孔隧道从进口至出口并行的布线方式,因而在端头与地面道路的交通疏解只能采用“主线——匝道”模式,即:隧道以连接一条地面道路作为主线,与节点处其余地面道路的连接采用地下匝道方式或接地后地面绕行疏解,主要缺点有:①节点处两个方向的车流量相差不大时,由于地面绕行或地下匝道(匝道车速为40km/h)的疏解能力较差,选择一条道路作为主线(主线车速根据路网定位不同可达到80至120km/h)连接时,必然无法满足与另一条道路的交通疏解需求;②车流量较大时,主线与匝道分合流点将成为进出隧道的交通瓶颈,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③地面绕行方式增大周围道路交通负担,不利于区域内地面交通组织;④地下匝道由于转弯半径限制往往占地面积大,对征地拆迁和周边土地开发利用不利;⑤特别是隧道所连接的节点临近水域时,如要实现互通疏解,必然需要在水域范围内同时设置主线和匝道,造成工程难度巨大甚至不可行。
单层盾构隧道由于每一管隧道只有一个方向,因此端头与地面道路的交通疏解只能是采用“主线——匝道”模式。而国内外双层盾构隧道的工程实例还较少,现有实例中如法国巴黎A86隧道和上海上中路隧道、复兴路隧道均也是采用“主线——匝道”模式。
典型的现有隧道交通疏解方式参见图1,在图1中,隧道T1所有车流均是由右向左方向;隧道T2所有车流均是由左向右方向;在隧道的右端需要衔接路网节点X处的两条地面道路R1和R2;在隧道的左端需要衔接道路R3,左端隧道口设置在R3上。现有的隧道疏解方式均是采用以主线方式衔接其中一条道路R1,主线隧道口设置在R1上,R1方向过江车流分别在R1上的隧道口进出隧道T1、T2。
而与道路R2的衔接采用地下匝道(匝道ZD1~4)的方式或通过地面路网绕行。R2方向过江车流交通组织方式如下:①经隧道T2过江后要去往R2下方的车流由匝道ZD1在P1点处出隧道;②经隧道T2过江后要去往R2上方的车流由匝道ZD4在P4点处出隧道;③R2上方的过江车流从P2点处进匝道ZD2经隧道T1过江;④R2下方的过江车流从P3点处进匝道ZD3经隧道T1过江。
由于匝道车速比主线明显偏低且地面道路绕行距离长,因此现有的疏解方式与道路R2的疏解能力的较差,达不到快速疏散的目的。匝道的设置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特别是匝道ZD1、2处于水域中,施工难度极大,且涉及防洪通航等问题,匝道ZD1、2将无法实施,相应的交通疏解功能将缺少前述①、③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占地少、成本低的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使其具有隧道交通疏解顺畅,实现隧道与路网节点处两条道路的快速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该方式利用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分别与一条主要道路顺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两管隧道两端分别连接位于隧道两端的路网节点,每端两管隧道分别可以与该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两管隧道一端还可以共同连接该端路网节点处的一条主要道路;另一端分别连接另一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可以呈“丁”字布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与呈“丁”字布置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的连接方式为:第一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一条“丁”字中横向主要道路顺接;第二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另一条“丁”字中竖向主要道路顺接;“丁”字中竖向主要道路与第一管隧道中的一层路面之间用匝道连接。
本发明针对既有公路或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的不足之处,利用两管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道路,通过合理的线路平纵断面布置,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实现与路网节点处两条道路的快速连接。
本专利通过将双管双层隧道按X型的布线方式,解决水下隧道与临水既有地面“丁字”道路连接时的交通疏解问题。双管双层隧道中,每一管隧道内上、下层的行车方向相反,各自具有双向交通功能,且每一管隧道分别与一条地面道路顺接,使隧道与地面道路连接后在路口形成“X型”。丁字道路中的每一条道路的直行疏解交通与一管隧道的上下层联系,丁字路口的转向疏解交通通过设置匝道或地面平交组织。优点有:①由于双管隧道中每管隧道具有独立的双向交通功能,丁字相交的两条地面道路,各自进出隧道的直行疏解交通十分顺畅;②由于隧道在丁字路口基本沿既有道路布线,因而占地少,成本低。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及相关特征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示意图。
图2为双层隧道横断面布置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的双层隧道参见图2。该双层隧道上下层车道方向相反,每一管隧道即可成为一个交通功能独立、完全的通道。
实施例:参见图3,图3中R1、R2为与隧道右端相连的两条丁字相交道路,R3为与隧道左端相连的道路,T1、T2分别为双层隧道,上下层行车方向相反,上层车流由左向右,下层车流由右向左,T1、T2隧道左端均沿R3道路布置,洞口设置于R3道路;T1隧道右端沿R2道路布置,洞口设置于R2道路上,T2隧道右端沿R1道路布置,洞口设置于R1道路上。隧道右端过江车流交通组织方式如下:①R1方向的过江车流在点P3处进入隧道T2下层过江;②过江前往R1方向车流经隧道T2上层过江后在点P4处出隧道后前往R1方向;③R2下方的过江车流在点P6处进入隧道T1下层过江;④过江前往R2下方车流经隧道T1上层过江后在点P5处出隧道后前往R2下方;⑤R2上方的过江车流通过道路R5绕行至R1在点P7处经匝道ZD1进入隧道T1下层过江;⑥过江前往R2上方车流经隧道T1上层过江后在点P5处出隧道后在路网节点X处掉头专用车道前往R2上向。
本实施例所述的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保证了上述①、②、③、④四个方向的过江交通按主线车速通行,极大地提高了水下隧道右端的交通疏解能力;而⑤、⑥两个方向也能满足交通通行需求。
在图中,Q为水域。
本发明通过采用双层隧道的结构形式,使得每一管隧道都具有双向四车道的完全交通功能,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隧道,利用双管双层隧道分别衔接路网中的两条道路R1、R2,两个疏解方向均是主线,从而顺畅地解决了丁字路口主要交通流向的交通疏解问题。而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该方式利用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分别与一条主要道路顺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本发明针对既有公路或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的不足之处,利用两管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道路,通过合理的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