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780032603.8
2007.07.05
CN101513113A
2009.08.19
驳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H04W 74/08申请公布日:20090819|||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H04W74/08; H04W88/02(2009.01)I; H04L1/00; H04L27/26
H04W74/08
夏普株式会社
中岛大一郎; 山田升平
日本国大阪府
2006.7.6 JP 186802/2006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汪惠民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在由基站装置和对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自装置和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上限值。
1、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所述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自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上限值。2、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所述移动站装置将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设为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的值,从对应于自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选择候补频带中选择用于所述再次进行的随机访问时的频带。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选择候补频带的合计频域宽度,决定所述上限值与所述下限值之差。4、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是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通信连接状态。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连接状态至少是未连接物理层及逻辑层的第1通信状态、和仅连接逻辑层的第2通信状态。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通信状态时的所述上限值比所述第1通信状态时的短。7、 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是在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之间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值由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要求服务品质决定。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所述要求服务品质高时的所述上限值比所述要求服务品质低时的短。10、 一种对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上限值。11, 一种随机访问方法,是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访问方法,具备: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随机访问未成功时,选择比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值短的时间作为随机补偿时间的第1过程;和所述移动站装置在进行所述随机访问后经过所述第1过程中选择的随机补偿时间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的第2过程。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及随机访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及随机访问方法,尤其是,涉及具备不同的通信频带宽度的移动站混杂,这些移动站装置随机访问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及随机访问方法。 本申请基于并主张2006年7月6日日本申请的特愿2006-186802号的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方式作为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被标准化,依次开始服务。并且,进一步提高通信速度的HSDPA(High SpeedDownlink Packet Access)也被标准化,开始服务。 另外,在3GPP中,研究第3代无线访问技术的进化(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下面称为EUTRA)。作为EUTRA的下行链路的通信方式,提议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 Access)。作为EUTRA技术,提议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方式。作为EUTRA技术,在OFDMA方式中适用基于信号编码等适应无线链接控制(链路适应、LinkAdaptation)的适应调制解调/纠错方式(AMCS:Adaptive Modulation andCoding Scheme,下面称为AMCS方式)的技术。所谓AMCS方式,是为了高效地进行高速数据包数据传输,对应于各移动站装置的传输路径状况,切换纠错方式、纠错的编码率、数据调制多进制数、时间/频率轴的编码扩频率(SF:Spreading Factor)、多代码多工数等无线传输参数(下面称为AMC方式)的方式。例如,就数据调制而言,随着传输路径状况变好,可通过从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调制切换成8PSK调制、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调制等更高调制效率的多进制调制方式,增大移动通信系统的最大吞吐量。 并且,作为EUTRA的上行链路,提议各种多载波通信方式或单载波通信方式等,作为对上行链路有效的无线通信方式,提议PAPR(Peak to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之比)的特性优于OFDM方式等多载波通信方式的VSCRF(Variable Spreading and Chip RepetitionFactors)-CDMA方式或IFDMA(Interleav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方式、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FDM方式的单载波通信方式。并且,提议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中适用对应于时间区域、频率区域的传输路径状况,对移动站装置分配通信信道的时间/频率调度。 就EUTRA而言,图18中示出以3GPP中的提议为基础的上行/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 EUTRA的下行链路由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Downlink PilotChannel)、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Downlink Synchronization Channel)、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Downlink Common Control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Downlink Shared Control Signaling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DSDCH(Downlink Shared Data Channel)构成(非专利文献1)。 EUTRA的上行链路由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Uplink PilotChannel)、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Contention-based Channel)、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Uplink Scheduling Channel)构成(非专利文献2)。 在EUTRA的下行链路中,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由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Downlink Common Pilot Channel)和下行链路个别导频信道DDPICH(Downlink Dedicated Pilot Channel)构成。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相当于W-CDMA方式的导频信道CPICH(Common PilotChannel),用于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解调用、用于执行下行链路的AMCS方式及时间/频率调度的下行链路无线传输路径特性的推定、及小区检索、上行发送功率控制的传输路径损耗测定、用于越区切换的其他小区的接收品质测定。下行链路个别导频信道DDPICH在从自适应天线阵等具有与小区共享天线不同的无线传输路径特性的天线发送至个别移动站装置,或者,根据必要对接收品质低的移动站装置增强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的目的下使用。 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相当于W-CDMA方式的同步信道SCH(Synchronization Channel),用于移动站装置的小区检索、OFDM信号的载波频率偏置、帧、时隙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OFDM符号定时同步。并且,有时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由P-SCH(Primary-SCH)、S-SCH(Secondary-SCH)2种同步信道构成。 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包含相当于W-CDMA方式的第一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CCPCH(Primary-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第二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Secondary-Common Control PhysicalChannel)、及传呼指示器信道PICH(Paging Indicator Channel)的报告信息、传呼指示器PI信息、传呼信息、下行访问信息等公共控制信息。 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DH相当于HSDPA方式的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HS-PDSCH(High Speed-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控制信息信道,多个移动站装置共享,在各移动站装置中用于高速下行共享信道HS-DSCH(High Speed-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解调所需的信息(调制方式、扩频编码等)、纠错解码处理或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处理所需的信息、及无线资源(频率、时间)的调度信息(用户ID、无线资源配置)等的发送。 下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DSDCH相当于HSDPA方式的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HS-PDSCH的数据包数据信道,用于从上位层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数据包数据。 在上行链路中,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由随机访问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高速访问信道FACH(Fast AccessChannel)、上行链路请求信道RCH(Uplink Request Channel)及上行链路同步信道(Uplink Synchronization Channel)等构成。相当于W-CDMA方式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这里,在EUTRA及W-CDMA方式两者中使用相同名称、即随机访问信道RACH,但EUTRA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主要指用于移动站装置的初期无线连接、或者通信中再次无线连接处理等的信道(以后,随机访问信道RACH指EUTRA的随机访问信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中各信道的发送统称为随机访问。 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由上行链路共享控制信道USCCH(UplinkShared Control Channel)和上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USDCH(Uplink SharedData Channel)构成,相当于W-CDMA方式的上行个别数据信道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和HSDPA方式的HS-DSCH关联上行个别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forHS-DSCH),各移动站装置共享,使用于移动站装置的数据包数据发送、下行信道传输路径品质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HARQ(HybridQutomatioc Repeat reQuest)等反馈信息、上行链路信道控制信息等的传输。 上行链路信道UPICH使用于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解调用、执行上行链路的AMCS方式及时间/频率调度的上行链路的无线传输路径特性的推定。 就EUTRA而言,图19中示出以3GPP的提议为基准的下行链路帧的结构例。 下行链路帧由频率轴的多个副载波群、即组块(组块Chunk_1-组块Chunk_m)和时间轴的时隙TTI(时隙TTI_1-时隙TTI_n)形成的2维构成。组块由多个副载波群构成,例如,在频率轴中,基站装置管理的下行链路的整个系统频域的频带宽度(系统频域宽度)BW为20MHz,组块的频带(组块频域宽度)Bch为1.25MHz、副载波的频带宽度(副载波频域宽度)Bsc为12.5kHz时,在下行链路中由16个组块构成,1个组块中包含100条副载波,整个包含1600条副载波。并且,在时间轴中,在设1个帧为10ms、时隙TTI为0.5ms时,包含20个时隙TTI。即,在1个帧中包含16个组块、20个时隙TTI,在1个时隙TTI中包含多个OFDM符号。在设OFDM符号长Ts为0.05ms时,1个TTI中包含10个OFDM符号。因此,在本实例中,作为移动站装置可使用的最小无线资源单位,由1个组块(100条副载波)和1个时隙TTI(0.05ms)构成。并且,可进一步细分1个组块的无线资源,设分割后的频带宽度(资源频域宽度)为AMCS方式、频率调度的单位。另外,将由该单位构成的资源称为资源块。 如图19所示,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映射到各时隙TTI的开头。下行链路个别导频信道DDPICH对应于基站装置的天线使用状况、或移动站装置的传输路径状况,必要时映射到1个时隙TTI的适当位置(例如,映射到时隙TTI的中心部)。 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和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映射到帧开头的时隙TTI(例如,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之后,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映射到时隙TTI的最后尾)。通过映射到帧开头的时隙TTI,在移动站装置为Idle模式时,如果仅接收帧开头时隙TTI、或者接收帧开头时隙TTI内的多个OFDM符号,则可接收小区检索、定时同步、报告信息及传呼信息等公共控制信息。在移动站装置为Idle模式时,能够以间歇接收IR(Intermittent Reception)来动作。 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与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同样地映射到各时隙TTI的前方部分(例如,在帧的开头时隙TTI中,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映射到接着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的下行链路公共信道DCCH之后,在其他时隙TTI中,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之后)。即便移动站装置在数据包通信中,在各时隙TTI中没有到自装置的数据包数据时,能够进行仅接收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号信道DSCSCH的间歇接收。 下行链路公共数据信道DSDCH按组块单位分割,根据各移动站装置的传输路径状况分配信道,发送至各移动站装置的数据包数据。作为一实例,如图19所示,在时隙TTI_1中,对于移动站装置MS1,对组块Chunk_1分配信道,对于移动站装置MS2,对组块Chunk_2分配信道,对于移动站装置MS3,对组块Chunk_3分配信道。 如图19所示,提议在时隙TTI_1、时隙TTI_2的时隙中,按1个组块单位对1个移动站装置分配信道,对于传输路径的特性好的移动站装置,对多个组块分配信道,利用多用户分集效应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的频率调度方法,或者在时隙中,相对多个组块单位和sub-时隙TTI单位,对移动站装置分配信道,在小区边界或高速移动等中无线传输路径的特性差的移动装置中,通过在多个组块中具有宽的频带宽度,利用频率分集效应改善接收特性的频率调度方法。 就EUTRA而言,图20中示出以3GPP的提议为基准的上行链路帧的结构例。 上行链路帧由频率轴的多个副载波群、即组块(组块Chunk_1-组块Chunk_m)和时间轴的时隙TTI(时隙TTI_1-时隙TTI_n)形成的2维构成。例如,在频率轴中,基站装置管理的上行链路的整个系统频域的频带宽度(系统频域宽度)BW为20MHz,组块的频带(组块频域宽度)Bch为1.25MHz时,上行链路的频率轴由16个组块构成。并且,在时间轴中,在设1个帧为10ms、时隙TTI为0.5ms时,包含20个时隙TTI。即,在1个帧中包含16个组块、20个时隙TTI,在1个时隙TTI中包含多个OFDM符号。因此,在本实例中,作为移动站装置可使用的最小无线资源单位,由1个组块(1.25MHz)和1个时隙TTI(0.05ms)构成。并且,可进一步细分1个组块的无线资源,设分割后的频带宽度(资源频域宽度)为AMCS方式、频率调度的单位。另外,将由该单位构成的资源称为资源块。 如图20所示,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映射到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的各时隙TTI的开头和末尾。另外,这里,就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的配置而言,仅示出为一实例,也可是映射到其他配置的结构。基站装置根据来自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进行无线传输路径的推定或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间的接收定时错位的检测。各移动站装置利用Distributed FDMA(梳子式的齿状频谱)或Localized FDMA(局部化频谱)、或者CDMA,同时可发送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 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和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在图21A、图21B的情况下,通过TDM(以时分多址配置:图21B)、或TDM-FDM的混合方法(同时运用时分多址和频分多址配置:图21A)等多工后映射。 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按组块单位分割,根据各移动站装置的传输路径状况,基站装置分配信道,分配了信道的各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数据包数据。作为一实例,如图20所示,在时隙TTI_1中,对于移动站装置MS1,对组块Chunk_1分配信道,对于移动站装置MS3,对组块Chunk_2分配信道,对于移动站装置MS4,对组块Chunk_3分配信道,对于移动站装置MS2,对组块Chunk_m分配信道。 作为对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执行的、对应于各移动站装置的无线传输路径状况、在移动站装置中对组块分配信道的调度方法,提议事先确定频率区域的组块频域,仅对时间区域对应于各移动站装置的无线传输路径状况来调度的方法(Time domain channel-dependent scheduling usingpre-assigned frequency bandwidth),和对频率区域和时间区域两者对应于各移动站装置的无线传输路径状况来调度的方法(Frequency and time domainchannel-dependent scheduling)、或者上述2个方法的混合方法(非专利文献3)。 并且,如图22,除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多工方法之外,还提议基站装置对管理下的移动站装置指定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频域作为报告信息,移动站装置使用指定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频域内的一部分组块进行随机访问(非专利文献4)。图22的情况下,基站装置对移动站装置A、B、C、D、E、F指定为使用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用频带A作为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移动站装置在该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用频带A内随机地选择进行随机访问的组块。这里,示出一个移动站装置用于随机访问的频带宽度为1.25MHz的情况。并且,由于移动站装置随机地选择频带宽度,所以有时存在多个选择同一组块的移动站装置。在图22中,示出以CBCH用频带A为基准,移动站装置A选择左端的组块,移动站装置B选择从右端数第2个组块,移动站装置C选择从左端数第3个组块,移动站装置E选择右端的组块,移动站装置D、F选择从右端数第4个的同一组块的情况。 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按组块单位分割,在具有未被基站装置调度的用户数据或控制数据时,各移动站装置利用Distributed FDMA或Localized FDMA或CDMA,使用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发送数据。 下面,说明本发明设为主要对象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 以使用于初期无线连接确立或通信中的再次无线连接处理等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在基站装置天线端、与各移动站装置之间的接收定时一致为主要目的,提议对各移动站装置仅发送用于测量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间的接收定时错位的前序(preamble)部的方法,对各移动站装置发送用于测量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之间的接收定时错位的前序部和包含无线连接控制所需的信息的有效负载部的方法等(非专利文献4、非专利文献5)。另外,即便在任一方法中,用于识别移动站装置的信息也包含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中。 为了初期无线连接确立,移动站装置在尝试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访访问时,由于不知道哪个信道下移动站装置最空闲、或接受到的移动站装置间的用户间干扰小,所以即便使用统计的随机算法,选择移动站装置来尝试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的组块,也存在随机访问集中,产生移动站装置间的冲突,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成功之前需要时间的情况。这里,所谓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成功,指在基站装置中正确检测到移动站装置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通常,若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中产生冲突,则空出一定程度时间间隔后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这样,将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空出时间称为随机补偿(random back off),将这时的时间间隔称为随机补偿时间。设定上限,在该范围内随机设定停止发送的时间或再开始的时间。这是为了避免若产生冲突的多个移动站装置不断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则不断连续产生冲突的问题。 并且,提议EUTRA的技术要求条件(非专利文献6),为了与已存的2G、3G服务融合、共存,要求频谱柔软性(Spectrum Flexibility),要求对不同尺寸的频谱(例如,1.25MHz、2.5MHz、5MHz、10MHz、20MHz)的分配支持(Support for spectrum allocations of different size),必需支持具有不同频带宽度(例如,1.25MHz、2.5MHz、5MHz、10MHz、20MHz)的发送接收能力的移动站级别(class)的移动站装置。 非专利文献1:R1-050707“Physical Channel and Multiplexing inEvolved UTRA Downlink”,3GGP TSG RAN WG1 Meeting#42 London,UK,August 29-September 2,2005 非专利文献2:R1-050850“Physical Channel and Multiplexing inEvolved UTRA UPlink”,3GGP TSG RAN WG1 Meeting#42 London,UK,August 29-September 2,2005 非专利文献3:R1-050701“Channel-Dependent Scheduling Method forSingle-Carrier FDMA Radio Access in Evolved UTRA Uplink”,3GGP TSGRAN WG1 Meeting#42 London,UK,August 29-September 2,2005 非专利文献4:R1-051391“Random Access Transmission for ScalabeMultiple Bandwidth in Evolved UTRA Uplink”,3GGP TSG RAN WG1Meeting#43 Seoul,Korea,November 7-11,2005 非专利文献5:R1-051445“E-UTRA Random Access”,3GGP TSGRAN WG1Meeting#43 Seoul,Korea,November7-11,2005 非专利文献6:3GGP TR(Technical Report)25.913,V7.2.0(2005-12),Requirements for Evolved UTRA(E-UTRA) and EvolvedUTRAN(E-UTRAN)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以EUTRA的提议为基准的系统,要求比较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移动站装置的随机访问会与自其他移动站装置的随机访问冲突,通过反复再发送,从进行最初的随机访问起至随机访问成功之前的反应时间恶化。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在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上限值。 由此,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对于自装置的状态为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状态的移动站装置,通过缩短上述上限值,随机补偿时间变短,可在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移动站装置中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在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移动站装置将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设为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的值,从对应于自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选择候补频带中选择用于所述再次进行的随机访问时的频带。 由此,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对于自装置的状态为要求迅速确立无线连接的状态的移动站装置,通过缩短上述上限值,且在上述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较小时扩大用于再次进行随机访问时的频带,随机补偿时间变短,且平均化再发送时的冲突概率,可在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移动站装置中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对应于所述选择候补频带的合计频域宽度,决定所述上限值与所述下限值之差。 由此,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在移动站装置的选择候补频带的合计频域宽度窄时增大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在选择候补频带的合计频域宽度较宽时缩小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可尽量缩短随机补偿时间,且平均化再发送时的冲突概率,可在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移动站装置中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之一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状态是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通信连接状态。 由此,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可在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通信连接状态的移动站装置中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通信连接状态至少是未连接物理层及逻辑层的第1通信状态、和仅连接逻辑层的第2通信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第2通信状态时比所述第1通信状态时短。 由此,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可在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第2通信状态的移动站装置中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之一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状态是在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之间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 由此,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可在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与基站装置之间通信通信服务种类的移动站装置中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上限值由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要求服务品质决定。 并且,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要求服务品质低时相比,所述要求服务品质高时,所述上限值短。 由此,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在与基站装置之间以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要求服务品质高的通信服务种类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中在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并且,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在对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中,对于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设定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上限值。 并且,本发明的随机访问方法在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访问方法中,具备:所述移动站装置在随机访问未成功时,选择比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值短的时间作为随机补偿时间的第1过程;和所述移动站装置在进行所述随机访问后经过所述第1过程中选择的随机补偿时间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的第2过程。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如下优点:就自装置的状态为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状态的移动站装置而言,通过缩短随机补偿时间的上限值,随机补偿时间变短,可在要求迅速地确立无线连接的移动站装置中在进行良好的反应时间的随机访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多频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上行链路的帧的结构例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对上行链路的帧的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及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配置例图。 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对上行链路的帧的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及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配置例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调制部103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6A是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由组块Chunk_j发送时调制部103的动作例的示意框图。 图6B是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由组块Chunk_j发送时IFFT部320的输出的频谱图。 图7A是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由组块Chunk_k发送时调制部103的动作例的示意框图。 图7B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由组块Chunk_k发送时IFFT部320的输出的频谱图。 图8A是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由组块Chunk_j-k发送时调制部103的动作例的示意框图。 图8B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由组块Chunk_j-k发送时IFFT部320的输出的频谱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基站装置BS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4中共通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中的组块的选择例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关于Idle模式和Dormant模式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的图。 图12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Idle模式及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定时的例图。 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Idle模式及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定时的例图。 图12C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Idle模式及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定时的例图。 图13是示例实施方式2中关于Idle模式和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的图。 图14A是示例实施方式2中用于Idle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组块图。 图14B是示例实施方式2中用于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组块图。 图15是示例实施方式3中组块的频域宽度为1.25MHz时1.25MHz、2.5MHz、5MHz、10MHz的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在Idle模式及Dormant模式时成为随机访问的再发送配置候补的组块及时隙的图。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1~3中移动站装置MS1~MS4和基站装置BS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说明实施方式4中移动站装置MS1~MS4和基站装置BS在高速访问信道FACH的随机访问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就EUTRA而言,以3GPP的提议为基准的上行/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例图。 图19是表示就EUTRA而言,以3GPP的提议为基准的下行链路帧的结构例图。 图20是表示就EUTRA而言,以3GPP的提议为基准的上行链路帧的结构例图。 图21A是表示就EUTRA而言,对以3GPP的提议为基准的上行链路帧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和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的映射例图。 图21B是表示就EUTRA而言,对以3GPP的提议为基准的上行链路帧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和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的映射例图。 图22是表示移动站装置A、B、C、D、E、F进行随机访问的组块的选择例图。 符号说明 BS 基站装置 MS1、MS2、MS3、MS4 移动站装置 100 发送部 101 信道编码部 102 数据控制部 103 调制部 104 USCH调度部 105 CBCH调度部 106 调度部 107 发送定时控制部 110 接收部 111 OFDM解调部 112 信道推定部 113 控制数据抽取部 114 信道解码部 120 无线控制部 130 无线部 200 发送部 201 信道编码部 202 数据控制部 203 OFDM调制部 204 调度部 205 DL调度部 206 UL调度部 210 接收部 211 解调部 212 信道推定部 213 控制数据抽取部 214 信道解码部 215 接收定时错位检测部 220 无线部 300 AMC调制部 301 1.25MHz用FFT部 302 2.5MHz用FFT部 30310MHz用FFT部 310 副载波映射部 320 IFFT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首先,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中共通的内容。图1是表示各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BS是基站装置。MS1~MS4是各自的通信能力的通信频域宽度不同的移动站装置。各实施方式中的下行链路与3GPP中研究的EUTRA相同,由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下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DSDCH构成。各实施方式中的上行链路与3GPP中研究的EUTRA相同,由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构成。 图2、图3是各实施方式中的上行链路的帧的结构例,与3GPP中研究的EUTRA相同,频分多址、时分多址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和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 上行链路帧如图2的结构例所示,由频率轴的多个副载波群、即组块(组块Chunk_1~Chunk_m)和时间轴的时隙TTI(时隙TTI_1~时隙TTI_n)形成的2维构成。并且,可进一步细分1个组块的无线资源,设分割后的频带宽度(资源频域宽度)为AMCS方式、频率调度的单位。另外,将由该单位构成的资源称为资源块。 如图2所示,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映射到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的各时隙TTI的开头和末尾。 另外,这里,就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的配置而言,仅示出为一实例,也可是映射到其他的配置的结构。基站装置BS根据来自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进行无线传输路径的推定或移动站装置MS1~MS4与基站装置BS间的接收定时错位的检测。各移动站装置MS1~MS4利用Distributed FDMA(梳齿状频谱)或LocalizedFDMA(局部化频谱)、或者CDMA,同时可发送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 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和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在图3A、图3B的情况下,通过TDM(以时分多址配置:图3B)、或TDM-FDM的混合方法(同时运用时分多址和频分多址配置:图3A)等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后配置。 图4是表示移动站装置MS1~MS4的结构示意框图。 移动站装置MS1~MS4由发送部100、接收部110、无线控制部120、无线部130构成。发送部100由信道编码部101、数据控制部102、调制部103、具备USCH调度部104及CBCH调度部105的调度部106、和发送定时控制部107构成。接收部110由OFDM解调部111、信道推定部112、控制数据抽取部113和信道解码部114构成。另外,无线控制部120、无线部130在发送、接收时共享。 首先,说明关于发送的结构。 信道编码部101使用从调度部106输入的AMC信息的编码率编码输入的发送数据。 数据控制部102对发送帧配置信道,以根据来自调度部106的指示,由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发送下行链路的CQI信息、输入的控制数据和由信道编码部101编码的发送数据。并且,与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相匹配配置数据控制部102。 调制部103使用从调度部106输入的AMC信息的调制方式调制数据,生成调制数据。并且,调制部103对调制数据进行FFT(高速傅立叶转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根据来自调度部106的映射信息,向副载波映射被FFT的调制数据和空数据,进行IFFT(逆高速傅立叶转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生成单载波调制数据。另外,为了方便说明,这里说明使用DFT-Spread OFDM作为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的情况,但也可是如VSCRF-CDMA那样的其他单载波方式、如OFDM那样的多载波方式。 调度部106根据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通知的AMC信息决定调制方式,且根据由调度信息指定的信道种类和先决定的调制方式,决定对帧上的哪个信道配置各数据。另外,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取得帧上的信道配置作为调度信息。并且,调度部106具备USCH调度部104和CBCH调度部105。对于由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发送的发送数据、控制数据、CQI信息而言,由USCH调度部104确定,就由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发送的发送数据、控制数据而言,由CBCH调度部105确定。 并且,CBCH调度部105在对由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发送的数据的响应即便在发送该数据后经过一定时间也不能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取得时,确定随机补偿时间,决定将该数据配置在该随机补偿时间经过后的哪个组块。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叙述这时的随机补偿时间及配置的组块的确定方法的细节。 发送定时控制部107根据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输入的发送定时信息,将单载波调制数据输出至无线部130。 无线部130根据从无线控制部120输入的无线频率信息,设定无线部130内的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使用局部振荡器生成的振荡信号,将输入的单载波调制数据上变频(up convert)成无线频率信号,从未图示的天线发送至基站装置BS。 下面,说明关于接收的结构。 无线部130经未图示的天线接收来自基站装置BS的下行链路的数据,下变频(down convert)成基带信号,输出至OFDM解调部111及信道推定部112。 信道推定部112根据相当于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的接收数据推定传输路径特性,将传输路径特性推定值输出至OFDM解调部111。并且,为了将接收状况通知基站装置BS,以传输路径特性推定值为基础,生成CQI信息,将CQI信息输出至数据控制部102及调度部106。 OFDM解调部111以从信道推定部112输入的传输路径推定值为基础,补偿接收数据的传输路径变动,以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输入的AMC信息为基础,解调接收数据。 控制数据抽取部113将接收数据分离成信息数据和控制数据(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控制数据抽取部113就控制数据中对下行链路的信息数据的AMC信息而言,输出至OFDM解调部111、信道解码部114,就上行链路的AMC信息和调度信息(帧上的信道配置)而言,输出至调度部106。并且,就控制数据中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信息而言,输出至发送定时控制部107。 信道解码部114根据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输入的信息数据的AMC信息解码解调数据,将解码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至上位层。另外,假定控制数据预先设定规定的AMC,OFDM解码部111对控制数据以预先设定的规定的调制方式进行解调,信道解码部114对控制数据以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编码率进行解码。另外,在图4中,省略控制数据的信道编码部及信道解码部的图示。 无线控制部120选择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使用频带的中心频率,将无线频率信息输出至无线部130。 下面,说明调制部103的细节。由此,说明不变更无线部130内的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变更发送频带(组块)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制部103执行DFT-Spread OFDM中的调制处理。图5是表示调制部103的生成DFT-Spread OFDM调制信号的处理部的结构示意框图。调制部103具备AMC调制部300、作为每个使用频带的FFT部的1.25MHz用FFT部301、2.5MHz用FFT部302、…、10MHz用FFT部304、副载波映射部310、IFFT部320。 AMC调制部300使用从调度部106输入的AMC信息的调制方式,调制从数据控制部102输入的数据,生成调制数据。 对应于用于数据发送的使用频带选择1.25MHz用FFT部301、2.5MHz用FFT部302、…、10MHz用FFT部304,高速傅立叶转换AMC调制部300生成的调制数据,将傅立叶转换成副载波的调制数据(即,作为转换结果得到的各频率的系数)输出至副载波映射部310。例如,在用于数据发送的使用频带为1个组块的1.25MHz时,选择1.25MHz用FFT部301,该1.25MHz用FFT部301高速傅立叶转换(FFT)调制数据。同样地,在用于数据发送的使用频带为2个组块的2.5MHz时,选择2.5MHz用FFT部302,在用于数据发送的使用频带为8个组块的10MHz时,选择10MHz用FFT部304。 副载波映射部310根据从调度部106输出的映射信息,将FFT成副载波的调制数据和空数据映射到副载波,输出至IFFT部320。在使用频带宽度(FFT部的频带宽度)比IFFT部320的频带宽度小时,将调制数据映射至在该阶段用于发送的频带(组块)。 IFFT部320对由副载波映射部310映射到各副载波并输入的调制数据和空数据进行逆高速傅立叶转换(IFFT)。这里,至IFFT部320的输入能够被映射的副载波的数量对应于移动站级别变化。例如,移动站级别为10MHz时,至IFFT320的输入映射到属于10MHz的频带宽度的副载波,相反,在移动站级别为5MHz时,由于映射到属于5MHz的频带宽度的副载波,所以成为映射对象的副载波的数量为10MHz时的一半。 说明如随机访问那样使用1个组块发送时调制部103中用于发送的组块选择的动作。图6A中示出作为用于发送的组块,在将无线部130内的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设定在某个值的状态下,调度部106指定IFFT部320处理的频带中频率最小的组块Chunk_j时的映射例。用于发送的组块的数量为1个,所以选择1.25MHz用FFT部301,1.25MHz用FFT部301FFT AMC调制部300生成的调制数据。 副载波映射部310若从调度部106接收组块Chunk_j的指定作为映射端,则等间隔地映射1.25MHz用FFT部301FFT后的调制数据至属于组块Chunk_j的副载波,输出至IFFT部320。即,副载波映射部310映射输入到至IFFT部320的输入中属于频率最小的组块的副载波。并且,副载波映射部310对于未映射FFT后的调制数据的副载波,映射空数据,输出至IFFT部320。IFFT部320IFFT自副载波映射部310的输入。 由此,IFFT部320的输出如图6B所示,为10MHz频带中最小频率的1.25MHz频带(组块Chunk_j)中等间隔的跳出的频谱。 下面,在图7A中示出在使用组块Chunk_j发送之后,作为用于发送的组块,调度部106指定最大频率离开组块Chunk_j的最小频率10MHz的组块Chunk_k时的映射例。用于发送的组块的数量为1个,所以与组块Chunk_j时相同,选择1.25MHz用FFT部301,1.25MHz用FFT部301FFTAMC调制部300生成的调制数据。 副载波映射部310若从调度部106接收组块Chunk_k的指定作为映射端,则将1.25MHz用FFT部301FFT后的调制数据等间隔地映射到属于组块Chunk_k的副载波,输出至IFFT部320。即,副载波映射部310映射输入到至IFFT部320的输入中属于频率最大的组块的副载波。并且,副载波映射部310就未映射FFT后的调制数据的副载波而言,映射空数据,输出至IFFT部320。IFFT部320IFFT自副载波映射部310的输入。 由此,IFFT部320的输出如图7B所示,为10MHz频带中最大频率的1.25MHz频带(组块Chunk_k)中等间隔的跳出的频谱。 如图7A所示,通过副载波映射部310对与图6A不同的点群映射调制数据,如图7B所示,成为在10MHz频带中与图6B不同的频率位置的1.25MHz频带中等间隔的跳出的频谱。 这样,如果IFFT部320的输入在能够映射的副载波的频带内,则由于可仅通过副载波映射部310执行的映射内容切换,变更成不同的组块来发送,所以不产生如变更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时的延迟。 下面,说明使用多个组块发送时调制部103的动作。 作为一实例,示出在移动站级别为10MHz的移动站装置中,使用频带为10MHz的情况。图8A中示出使用频带为10MHz时副载波映射部310执行的映射的实例。FFT部选择10MHz用FFT部304,10MHz用FFT部304FFT调制数据后输出。副载波映射部310将10MHz用FFT部304的输出均等地映射到IFFT部320的IFFT点,并且,其间映射空数据。图8B中示出使用频带为10MHz时的频谱例。如图8B所示,为10MHz频带中等间隔的跳出的频谱。 图9是表示基站装置BS的结构示意框图。 基站装置BS由发送部200、接收部210、无线部220构成,发送部200由信道编码部201、数据部控制202、OFDM调制部203、和具备DL调度部205及UL调度部206的调度部204构成。接收部210由解调部211、信道推定部212、控制数据抽取部213、信道解码部214、接收定时错位检测部215构成。另外,无线部220在发送/接收时共享。 首先,说明关于发送的结构。 信道编码部201使用从调度部204输入的AMC信息的编码率编码输入的发送数据。 数据控制部202根据来自调度部204的指示,将控制数据映射到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将对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信息数据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DSDCH。 OFDM调制部203进行数据调制、输入信号的串并联转换、相乘扩频编码及扰频码、IFFT、GI(Gurad Interval)附加、滤除等OFDM信号处理,生成OFDM信号处理。另外,利用从调度部204输入的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信息数据的AMC信息的调制方式调制各副载波的信息数据。 无线部220将由OFDM调制部203OFDM调制后的数据上变频成无线频率,将数据发送至移动站装置MS1~MS4。 下面,说明关于接收的结构。 无线部220将来自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上行链路的数据下变频成基带信号,将接收数据输出至解调部211、信道推定部212、接收定时错位检测部215。 信道推定部212根据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推定传输路径特性,将传输路径特性推定值输出至解调部211。并且,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数据的AMC的算出,将传输路径特性的推定结果输出至调度部204。 接收定时错位检测部215从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或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前序检测移动站装置MS1~MS4的数据的接收定时错位,将关于接收定时错位的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11、数据控制部202。 解调部211根据从接收定时错位检测部215输入的关于接收定时错位的信息、从信道推定部212输入的传输路径特性推定值、从控制数据抽取部213输入的上行链路的AMC信息,解调从各移动站装置MS1~MS4发送的接收信号。这里,解调部211对接收信号进行FFT,根据来自调度部204的映射信息,分离分配给每个移动站装置的副载波,进行频率相等化之后,进行IFFT,检测单载波解调数据。另外,为了方便说明,这里说明使用DFT-Spread OFDM作为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的情况,但也可是如VSCRF-CDMA的其他单载波方式、如OFDM的多载波方式。 控制数据抽取部213将由解调部211检测出的解调数据中、相当于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区间的数据分离成接收数据(USDCH)和控制数据(USCCH)。控制数据抽取部213将控制数据中上行链路的信息数据的AMC信息输出至解调部211、信道解码部214,下行链路的CQI信息输出至调度部204。 另外,由于上行链路的接收数据的AMC基本上根据基站装置BS从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推定出的传输路径状况来判断设定,并通知给移动站装置MS1~MS4,移动站装置MS1~MS4使用该通知的AMC进行信道编码、调制,所以也可构成为基站装置BS存储保持通知给移动站装置MS1~MS4的AMC,不使AMC信息构成为上行链路的控制数据地进行解调、信道解码。 信道解码部214根据来自控制数据抽取部213的AMC信息进行解调数据的信道解码,将信息数据输出至上位层。 调度部204由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的DL调度部205和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的UL调度部206构成。 DL调度部205根据从移动站装置MS1~MS4通知的CQI信息或从上位层通知的、至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发送数据,对下行链路的各组块、时隙TTI分配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信道,算出用于映射信息数据的调度或用于编码、调制各信道的数据的AMC。 UL调度部206根据来自信道推定部212的上行链路的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传输路径特性推定结果和来自移动站装置MS1~MS4的资源分配请求,对上行链路的各组块、时隙TTI分配移动站装置MS1~MS4的信道,算出用于映射信息数据的调度或用于编码、调制各信道的数据的AMC。 另外,控制数据预先设定为规定的AMC,解调部211利用预先设定的规定的调制方式对控制数据进行解调,信道解码部214利用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编码率对控制数据进行解码。在图9中,省略控制数据的信道编码部及信道解码部的图示。 在上行链路的初期无线连接确立时,移动站装置MS1~MS4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本实施方式以确立初期无线连接所需的数据基本上由最小发送频带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构成为前提。例如,在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的情况下,基本上确立初期无线连接时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由1.25MHz构成。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也可通过复制用于确立初期无线连接的数据,使用多个最小发送频带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进行随机访问,来由此提高连接成功概率。例如,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可同时进行4个最小发送频带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这里,所谓移动站装置的通信能力的频带宽度,是不变更自装置的状态仍可通信的频带的频域宽度,即合计可选择的全部组块作为发送接收的组块的频域宽度。作为自装置的状态,举出对自装置的设定、即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部130内的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等对自装置的设定。例如,通信能力的频带宽度为5MHz的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在发送比5MHz窄带的组块时,无需变更自装置的状态,通过变更基于副载波映射部310的映射内容,就可从具有5MHz的频域宽度的规定频带中选择任意的组块后发送。 图10中示出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中的组块选择例。这里,如图10的(1)前提系统P1所示,以系统频域宽度为20MHz、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用的频带宽度为5MHz的系统为前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系统。另外,这里,为了说明上行链路为单载波和多载波两者的情况,原理地图示使用该频域的组块而非图示频率频谱。另外,示出一个组块频域宽度为1.25MHz的情况。 图10中示出(2)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的选择例P2。在该例中,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从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用的5MHz的频带中任意地选择1个组块(这里为组块C8),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另外,用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的组块的初期选择方法可使用任意的方法。 另外,在图10中示出(3)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的选择例1P3。在该例中,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与(2)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的选择例P2相同,任意地选择1个组块(这里为组块C9),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并且,图10中示出(4)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的选择例2P4。在该例中,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从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用的5MHz的频带中,任意地选择2个组块(这里为组块C9、C10),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另外,示出在(4)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的选择例2P4中选择相邻的组块的情况,但不限于这种情况。 另外,在图10中示出(5)5、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MS4的选择例1P5。在该例中,与(2)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的选择例P2、(3)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的选择例1P3相同,任意地选择1个组块(这里为组块C7),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并且,在图10中示出(6)5,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MS4的选择例2P6。在该例中,与(4)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的选择例2P4相同,任意地选择2个组块(这里为组块C7、C8),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另外,在图10中示出(7)5,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MS4的选择例3P7。在该例中,从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用的5MHz的频带中任意地选择3个组块(这里为组块C7、C8、C9),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并且,在图10中示出(8)5,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MS4的选择例4P8。在该例中,选择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用的5MHz的频带的全部4个组块(组块C7~C10),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另外,就图10的(5)5,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MS4的选择例1P5~(8)5,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MS4的选择例4P8而言,只要是5MHz或超过5MHz的移动站级别即可,例如也可是15MHz或20MHz的移动站级别。 这里,在使用多个组块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时,具有复制多个一个随机访问信道RACH用的信号,由各组块分别发送同样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用的信号的方法,和使用多个组块发送宽频带用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用的信号,但下面主要说明前者的方法。 另外,前者可通过在基站装置BS中检测一个组块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来检测移动站装置MS1~MS4,但后者必需检测从特定的移动站装置发送的全部组块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并且,宽频带的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例如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可通过使用多个组块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来由此提高连接成功概率,但对于窄频带的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例如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会提高冲突概率。 因此,期望如下方式:即,对应于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品质)、小区内的连接移动站装置数等,基站装置BS预先对移动站装置MS1~MS4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决定可选择的组块数,将该信息以下行链路报告给小区内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移动站装置MS1~MS4以报告的基准信息为基础,选择组块数,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例如,小区内存在多个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时,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如果QoS太高,则尽可能使用1个组块来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 另外,这里,设确立初期无线连接时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最小频带宽度为1.25MHz来进行说明,但根据系统结构,也可为2.5MHz、5MHz、10MHz等。例如,在进行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的支持、可通信的最小移动站级别为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的系统中,也可使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最小频带宽度为2.5MHz。 可是,各移动站装置MS1~MS4随机地选择用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的组块,但即便使用统计地成为随机的方法,也存在瞬时多个移动站装置对某个组块的随机访问集中,移动站装置间的信号冲突的情况。由于确立初期无线连接时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从移动站装置侧开始发送,在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通信中,不能指定组块的位置,所以只能使用统计地成为随机的方法。 通常,若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中产生冲突,则空出某程度时间间隔后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这样,将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空出时间称为随机补偿,将这时的时间间隔称为随机补偿时间。设定该随机补偿时间的上限,在该范围内设定随机停止发送的时间或再开始的时间。这是为了避免若产生冲突的多个移动站装置不断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则不断连续产生冲突的问题。 可是,若设定长的随机补偿时间,则不能马上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因此,实施方式1~4中,对要求迅速再发送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能够不增加冲突概率,马上进行随机访问的再发送。 用于确立初期无线连接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是用于连接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无线链接的步骤。换言之,是用于连接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间通信的物理层的步骤。其一,在当前提议的系统的MAC层(在物理层上位的逻辑层)中具有多种未连接物理层的情况的模式。其之一称为Idle模式(第1通信状态),是未连接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MAC层的状态。另外,具有称为Dormant模式(第2通信状态)的模式,是连接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MAC层的状态。两个模式的差异是开始数据发送接收时的速度,Dormant模式是维持MAC层的连接的状态,不必履行MAC层的连接步骤,与Idle模式相比可马上开始数据的发送接收。这是适于利用Web浏览器的服务的用户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MAC模式。 例如,用户从基站装置BS下载图像数据,查看移动站装置MS1~MS4的显示画面中映出的图像,查看结束后下载下一个图像数据。由于用户查看图像期间不下载数据,所以连续确保无线链接不产生资源浪费。可是,由于这种服务反复在断开某程度时间间隔后、再次下载数据的处理,所以每当下载数据时进行MAC层的连接处理,花费长的连接时间,不能提供满足用户的服务。因此,这种状态的移动站装置在进入Dormant模式、不下载数据时仅切断无线链接的状态下待机。 这即便在系统侧也是有效的,不必每次分配用于交换MAC层连接处理用的消息的无线资源,可有效地使用整个系统范围内的无线资源。另外,由于限于系统可维持MAC层的连接的移动站装置MS1~MS4,所以不能提供上述服务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在Idle模式的状态下待机。并且,概括Dormant模式,指的是在MAC层中,在动作状态即有源模式中,由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非连续接收)/DTX(DiscontimuousTransmission:非连续发送)区间构成的状态。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将随机补偿的上限设定成比Idle模式时的设定值短的值,在该时间间隔的范围内设定随机补偿时间。这样,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可缩短进行再发送的时间,即与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相比可缩短确立无线连接所需的时间,可提高原来的Dormant模式的效果,可提供最佳的服务。 使用附图说明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和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方法。 图11中示出关于Idle模式和Dormant模式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中,CBCH调度部105作为调度信息取得自装置在Idle模式。CBCH调度部105即便进行随机访问后经过一定时间,在不能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得到来自基站装置BS的响应时,也设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为TImax,在该时间间隔内利用随机算法设定随机补偿时间,选择再次进行随机访问的时隙TTI。 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与上述相同,CBCH调度部105作为调度信息取得自装置在Dormant模式。CBCH调度部105即便进行随机访问后经过一定时间,在不能从控制数据抽取部113得到来自基站装置BS的响应时,也设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为Tdmax,在该时间间隔内利用随机算法设定随机补偿时间,选择再次进行随机访问的时隙TTI。 这里,各模式中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通过预先设定成TImax>TDmax的关系,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平均快于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进行再发送。 图12A~图12C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Idle模式及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定时的实例。另外,这里作为一实例,如图12A所示,示出1个帧由1个连续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区间和1个连续的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区间构成的情况。 图12B和图12C是表示Idle模式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Imax为6个帧的长度、Dormant模式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为2个帧的长度时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和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随机访问在CBCH区间C1中冲突时的随机访问的再发送定时的实例图。 图12B中示例的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若在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区间C1中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失败,则设定比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Imax短的时间、即3个帧的时间作为随机补偿时间T1,在3个帧后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区间C4中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 另一方面,图12C中示例的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若在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区间C1中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失败,则设定比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短的时间、即1个帧的时间作为随机补偿时间T1,在1个帧后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区间C2中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 由此,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通过设定比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短的随机补偿时间,迅速地适当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可由此抑制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反应时间,抑制确立无线连接之前的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MAC模式仅变更随机补偿时间的上限值,但也可变更下限值。由此,通过使Idle模式下的最小随机补偿时间成为Dormant模式下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以上的值,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始终设定比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短的随机补偿时间,通过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可抑制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反应时间,抑制确立无线连接之前的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的状态的一实例,说明了对应于通信连接状态、即MAC模式控制随机补偿时间,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情况,但作为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的状态,也可对应于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来控制。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是可视电话等要求QoS高的通信服务种类的移动站装置缩短最大随机补偿时间,确立连接之前的时间快于数据包通信等要求QoS低的通信服务种类的移动站装置,可确实地实现提供对应于要求QoS的服务的最佳系统。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随机补偿时间平均比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短,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使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组块的选择支分散,比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宽。这样,可减少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间的随机访问的冲突概率,可缩短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进行再发送的时间。即,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可缩短确立无线连接所需的时间,可提高原来的Dormsnta模式的效果,可提供最佳的服务。 用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和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方法。在图13中,示例关于Idle模式和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在图14A、图14B中示例用于Idle模式和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组块。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设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为TImax,在该时间间隔内利用随机算法设定随机补偿时间。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设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为TDmax,在该时间间隔内利用随机算法设定随机补偿时间。这里,设定为TImax>TDmax,提高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快于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进行再发送的概率。 这样,由于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短,所以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彼此随机访问冲突,这些移动站装置MS2~MS4再发送的随机访问的冲突概率变高。为了避免该情况、降低再发送时的冲突概率,增加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时的组块的选择支。 如图14A所例示,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在利用频率f1的组块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即便经过一定时间也未能得到来自基站装置BS的响应时,该移动站装置MS2~MS4的CBCH调度部105选择上述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Imax以下的随机补偿时间。接着,CBCH调度部105将未得到响应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配置给与初期发送相同频率f1的组块、即该随机补偿时间经过后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区间。 另外,如图14B所示,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在利用频率f1的组块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即便经过一定时间也未能得到来自基站装置BS的响应时,该移动站装置MS2~MS4的CBCH调度部105选择上述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以下的随机补偿时间。接着,CBCH调度部105从规定的选择候补组块(这里为频率f0和f1的组块)中选择例如频率f0的组块,将未得到响应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配置给为该组块、即该随机补偿时间经过后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区间。 例如,设Dormant模式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为Idle模式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Imax的一半,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彼此的冲突概率为Idle模式彼此的2倍,但若使Dormant模式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时的组块的选择支为Idle模式的2倍,则冲突概率减为一半,整体上可使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间的冲突概率与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时相同。 由此,由于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通过设定比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短的随机补偿时间,且增加选择候补的组块数,来降低再发送时的冲突概率,所以可迅速地适当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且可防止再发送时反复冲突,可抑制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反应时间,抑制确立无线链接之前的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Idle模式及Dormant模式下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定时也与图13示出的实施方式1相同。即,可利用MAC模式变更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也可变更最大随机补偿时间和最小随机补偿时间。这时,冲突概率与最大随机补偿时间和最小随机补偿时间之差及成为选择候补的组块数成反比。 例如,设Idle模式下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为4T、最小随机补偿时间为T,即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与最小随机补偿时间之差为4T-T=3T。并且,设Dormant模式下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为T、最小随机补偿时间为0,即,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与最小随机补偿时间之差为T-0=T,成为选择候补的组块数为3。这样,Dormant模式的随机补偿时间比Idle模式短,整体上可使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间的冲突概率与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间的冲突概率相同,从而可抑制在Dormant模式下从开始随机访问至成功前的时间。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仅使在Dormant模式下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具有多个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组块的选择候补,但也可以使在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同样地具有多个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组块的选择候补;在Dormant模式下的移动站装置MS2~MS4也可为比Idle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具有更多的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组块的选择候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2~MS4的状态的一实例,说明了对应于通信连接状态、即MAC模式控制随机补偿时间及进行再发送的组块的选择候补数,来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情况,但作为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2~MS4的状态,也可对应于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来控制。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是可视电话等要求QoS高的通信服务种类的移动站装置MS2~MS4缩短最大随机补偿时间且增加成为选择候补的组块数,确立连接之前的时间快于数据包通信等要求QoS低的通信服务种类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可确实地实现可提供对应于要求QoS的服务的最佳系统。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移动站装置MS1~MS4对应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时可选择的组块数,控制Dormant模式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 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时可选择的组块数、频率范围因移动站装置MS1~MS4的移动站级别或动作模式不同而不同。 移动站级别表示在移动站装置MS1~MS4的无线部130中可一次发送接收的频带宽度。移动站装置MS1~MS4如果在其频带内,则可通过调制部103或OFDM解码部111的基带处理选择组块,但为了选择其频带外的组块,必须变更无线部130具备的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因该变更,而产生从数字部对模拟部设定变更用的控制延迟、振荡频率的摆动稳定之前的延迟。因此,在该频带外发送时,再开始发送之前需要时间,不能马上再次尝试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该情况,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将有可能用于随机访问的再发送的选择候补组块限制在对应于移动站级别的频带内的组块。 并且,与移动站级别不同,作为动作模式,具有控制多个频带宽度的发送接收的情况。即,作为无线部130的能力,具有使可进行宽频带的发送接收的移动站装置在小于能力的频带宽度中动作的情况。例如,在全部移动站装置为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作为动作模式,设定成以1.25MHz、2.5MHz、5MHz、10MHz发送或接收,移动站装置根据设定的动作模式进行宽频带的发送或接收。这假定在根据移动通信系统的情况、服务体系的差异而限定频带时进行。这时,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将有可能用于随机访问的再发送的选择候补组块限制在对应于动作模式的频带内的组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动作模式为1.25MHz的移动站装置而言,不与移动站级别为1.25MHz的移动站装置区别,表述为移动站装置MS1,同样地,将动作模式为2.5MHz的移动站装置表述为移动站装置MS2,将动作模式为5MHz的移动站装置表述为移动站装置MS3,将动作模式为10MHz的移动站装置表述为移动站装置MS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移动站装置MS1~MS4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时可选择的组块数因移动站级别、或动作模式不同而不同。可选择的组块数不同从频率区域中的随机性的观点出发,指冲突概率不同,可选择的组块数多时的冲突概率比可选择的组块数少时的冲突概率小。因此,通过对应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时可选择的组块数,控制Dormant模式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可适当地控制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冲突概率。 更详细地说,由于将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冲突概率均等地维持在某程度,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尽可能快地再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所以移动站级别高、或者动作模式大的移动站装置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短,移动站级别低、或者随着动作模式变小,对该移动站装置设定更长的最大随机补偿时间。并且,以Idle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为基准,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与可选择的组块数成正比,缩短最大随机补偿时间,可更均等地维持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冲突概率。 图15是表示组块的频域宽度为1.25MH时的1.25MHz、2.5MHz、5MHz、10MHz的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在Idle模式及Dormant模式时成为随机访问的再发送的配置候补的组块及时隙的例图。 在图15中,全部的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在Idle模式时,与配置初期随机访问的组块相同,设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Imax之前的组块、时隙、即区域A1为随机访问再发送的配置候补。即,在Idle模式时,CBCH调度部105在该区域A1内配置随机访问的再发送。 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在Dormant模式时,设可不变更配置初期随机访问时的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发送接收的组块(频带宽度为1.25MHz)中、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1之前的组块、时隙、即区域A2为随机访问再发送的配置候补。即,在Dormant模式时,1.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1的CBCH调度部105在该区域A2内配置随机访问的再发送。 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在Dormant模式时,设可不变更配置初期随机访问时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发送接收的2个组块(频带宽度为2.5MHz)中、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2之前的组块、时隙、即区域A3为随机访问再发送的配置候补。即,在Dormant模式时,2.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2的CBCH调度部105在该区域A3内配置随机访问的再发送。 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在Dormant模式时,设可不变更配置初期随机访问时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发送接收的4个组块(频带宽度为5MHz)中、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3之前的组块、时隙、即区域A4为随机访问再发送的配置候补。即,在Dormant模式时,5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3的CBCH调度部105在该区域A4内配置随机访问的再发送。 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4在Dormant模式时,设可不变更配置初期随机访问时局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发送接收的8个组块(频带宽度为10MHz)中、最大随机补偿时间TDmax4之前的组块、时隙、即区域A5为随机访问再发送的配置候补。即,在Dormant模式时,10MHz移动站级别的移动站装置MS4的CBCH调度部105在该区域A5内配置随机访问的再发送。 由此,由于在Dormant模式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对应于选择候补的组块数设定随机补偿时间的上限值,所以边使冲突概率平均,边设随机补偿时间为尽可能短的时间。因此,迅速地适当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且防止再发送时反复冲突,所以可抑制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反应时间,抑制确立无线连接之前的时间。 并且,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2相同,作为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的状态的一实例,说明了对应于通信连接状态、即MAC模式控制进行再发送的组块的选择候补数及随机补偿时间,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情况,但作为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A1~MS4的状态,也可对应于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来控制。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是可视电话等要求QoS高的通信服务种类的移动站装置MS1~MS4使进行再发送的组块的选择候补数较多,而最大随机补偿时间较短,确立连接之前的时间快于数据包通信等要求QoS低的通信服务种类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可确实地实现可提供对应于要求QoS的服务的最佳系统。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3中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时移动站装置MS1~MS4和基站装置BS间的顺序。 移动站装置MS1~MS4在电源导通后,进行PLMN(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选择、小区检索。基站装置BS定期发送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移动站装置MS1~MS4从下行链路公共导频信道DCPICH、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选择尝试连接的小区,作为报告信息,从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取得系统频域宽度、CBCH用频带宽度、频率位置等基站装置信息。在取得基站装置信息后,移动站装置MS1~MS4经过位置登录,进入Idle模式。 移动站装置MS1~MS4在再次位置登录、数据包发信来信用的初期连接、或数据包通信中的再次连接等时,使用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息CBCH对基站装置BS进行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图16中示出移动站装置MS1~MS4和基站装置BS间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移动站装置MS1~MS4利用任意统计地随机的选择算法,从CBCH用频带中选择尝试确立初期连接、或者再连接用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的组块(Sa1),发送该随机访问信道RACH(Sa2)。这里,在确立初期连接用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中移动站MS1~MS4发送至基站装置BS的数据包含在W-CDMA中称为签名的用于识别各移动站装置的信息(称为签名)、用于使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同步一致的信息(称为前序)。并且,也采取同时包含各移动站装置个别的信息、无线连接关联信息的结构,也可是在后面的处理中发送至基站装置BS的结构。这里,为了简化说明,说明在用于确立初期连接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中仅发送前序的情况。 基站装置BS若接收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Sa3),检测移动站装置MS1~MS4发送至该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Sa4),则调度在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中对移动站装置MS1~MS4分配用于发送数据的信道,从前序中检测基站装置BS和移动站装置MS1~MS4间的接收定时错位,使用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将从移动站MS1~MS4发送的签名、同步信息及调度信息利用下行链路发送至移动站装置MS1~MS4(Sa5)。或者,由以后的帧的开头的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发送所述信息。基站装置BS在即便接收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也未检测到来自移动站装置MS1~MS4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时(Sa4),不进行关于上述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处理。 移动站装置MS1~MS4在接收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或者预先确定频带的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监视是否包含自装置发送的签名,在一定期间以内没有至自装置的数据时(Sa6),如实施方式1~3所述,选择再发送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组块、随机补偿时间(Sa9)。 即,在实施方式1中,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将随机补偿时间的生成算法的上限值、即最大随机补偿时间设定为比Idle模式时短的值。在实施方式2中,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将随机补偿时间的生成算法的上限值、即最大随机补偿时间设定为比Idle模式时短的值,从选择候补中选择用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组块。在实施方式3中,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将随机补偿时间的生成算法的上限值、即最大随机补偿时间设定为比Idle模式时短的值,从多个候补组块中选择用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再发送的组块,但这时,设定成恒定地维持选择候补的组块数和最大随机补偿时间的关系。 各移动站装置MS1~MS4利用步骤Sa9中选择的组块、随机补偿时间的时隙,再次尝试该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Sa2)。 而且,移动站装置MS1~MS4在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中具有自装置发送的签名时(Sa6),解调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抽取同步信息、调度信息。接着,移动站装置MS1~MS4发送移动站级别等自装置信息和QoS或数据量等调度所需的信息。基站装置BS以从移动站装置MS1~MS4发送的移动站级别等自装置信息、和QoS或数据量等调度所需的信息为基础进行调度,将调度信息发送至移动站装置MS1~MS4。若对移动站装置MS1~MS4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则移动站装置MS1~MS4开始与上位层的位置登录作业,进行位置登录。在位置登录中,将暂时的加入者识别信息(IMSI:International MobileSubscriber Identity、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例如TMSI(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EI(Temporary MobileEquipment Identity)或暂时的IP地址等与位置登录的认可一起发送至移动站装置MS1~MS4。并且,同时执行密钥交换协议或认证处理。由此,无线连接处理结束(Sa7、Sa8)。 (实施方式4) 并且,本发明也可适用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以外的、通常时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随机访问的再尝试。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站装置MS1~MS4在具有发送数据、未分配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USCH时,或者在将非常少量的数据发送至基站装置BS时,尝试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随机访问。这里,在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中,为了发送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中用于请求信道分配的上行链路请求信道URCH(Uplink Request Channel)、或者为了发送由少量数据构成的高速访问信道FACH(Fast Access Channel)而进行。 在发送上行链路请求信道URCH时、即请求信道分配时,与确立初期无线连接用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相同,移动站装置MS1~MS4的CBCH调度部105选择用于上行链路请求信道URCH的随机访问的组块,从基站装置BS接收调度信息,由移动站装置MS1~MS4和基站装置BS执行进行使用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的数据发送之前的步骤。 就发送高速访问信道FACH的情况而言,图17中示出通常时少量数据发送用的信道FACH的随机访问的顺序。这时,与确立初期连接用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随机访问相同,移动站装置MS1~MS4的CBCH调度部105选择用于高速访问信道FACH的随机访问的组块(Sb1),尝试高速访问信道FACH的随机访问(Sb2)。这里,由高速访问信道FACH发送的数据在包含签名、前序的同时还包含发送数据。基站装置BS若检测到伴随移动站装置MS1~MS4随机访问的发送数据的高速访问信道FACH(Sb3),则进行数据解调等数据处理,使用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将对高速访问信道FACH中的发送数据的ACK/NACK等响应信息利用下行链路发送至移动站装置MS1~MS4(Sb4)。或者,由以后的帧的开头的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发送所述信息。在未检测到来自移动站装置MS1~MS4的高速访问信道FACH时(Sb3),不进行数据处理,转移至调度信道区间的处理。 移动站装置MS1~MS4接收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DCCCH、或预先确定频带的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监视是否包含响应信息,在一定期间以内没有至自装置的数据时(Sb5),与实施方式1~3中对随机访问信道RACH进行的说明一样,进行再发送高速访问信道FACH的随机补偿时间的控制、组块的切换选择。 在实施方式1中,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将随机补偿时间的生成算法的时间间隔的上限值设定为比Idle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短的值。在实施方式2中,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2~MS4将随机补偿时间的生成算法的时间间隔之上限值设定为比Idle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2~MS4短的值,从多个候补组块中选择用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的组块。在实施方式3中,Dormant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将随机补偿时间的生成算法的时间间隔的上限值设定为比Idle模式时的移动站装置MS1~MS4短的值,从多个候补组块中选择用于随机访问信道RACH再发送的组块,这时,边恒定地维持候补组块数与随机补偿时间的上限值的关系,边进行设定、选择。 而且,移动站装置MS1~MS4在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号信道DSCSCH中有至自装置的响应信息时(Sb5),结束高速访问信道FACH的随机访问处理。并且,在响应信息是NACK时,也可再尝试高速访问信道FACH的随机访问。 由此,不仅随机访问信道RACH,在高速访问信道FACH或上行链路请求信道URCH等通常的上行链路争用基准信道CBCH的随机访问中,也可得到与实施方式1~3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1~4中,图4的发送部100、接收部110、无线控制部120及图9的发送部200、接收部210也可由专用的硬件实现,并且,各部由存储器及CPU(中央运算装置)构成,可通过将实现各部功能用的程序加载到存储器后执行,来实现该功能。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还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因通信标准不同等,具备不同通信频域宽度的便携电话机混杂,这些便携电话机适合用于随机访问基站的多频带无线通信系统,但不限于此。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根据条约第19条修改时的声明 基于条约第19条(1)的说明书 权利要求12由权利要求4的结构限定权利要求1,并将连接状态限定于「逻辑层的连接状态」,该补正的依据记载于权利要求5。 权利要求13基于第0115段落的记载。 权利要求13基于第0115段落的记载。 权利要求15使权利要求6从属于权利要求13和14。 权利要求16由权利要求7的结构限定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17使权利要求8从属于权利要求16。 权利要求18使权利要求9从属于权利要求17。 权利要求19由权利要求3的结构限定权利要求2。 权利要求20使权利要求4从属于权利要求19,并将连接状态限定于「逻辑层的连接状态」,该补正的依据记载于权利要求5。 权利要求21的依据基于第0115段落的记载。 权利要求22的依据基于第0115段落的记载。 权利要求23使权利要求6从属于权利要求21和22。 权利要求24使权利要求7从属于权利要求23。 权利要求25使权利要求8从属于权利要求24。 权利要求26使权利要求9从属于权利要求25。 权利要求27是对应于权利要求12的移动站装置的发明。 权利要求28是对应于权利要求16的移动站装置的发明。 权利要求29是对应于权利要求19的移动站装置的发明。 权利要求30是对应于权利要求12的随机访问方法的发明。 权利要求31是对应于权利要求16的随机访问方法的发明。 权利要求32是对应于权利要求19的随机访问方法的发明。 伴随权利要求12~32的补正,删除权利要求1~11。 1(删除) 2(删除) 3(删除) 4(删除) 5(删除) 6(删除) 7(删除) 8(删除) 9(删除) 10(删除) 11(删除) 12、(追加)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 所述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自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逻辑层的连接状态而确定的上限值。 13、(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状态是未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和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 14、(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是未进一步连接物理层的通信状态。 15、(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时的所述上限值比所述未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时的所述上限值短。 16、(追加)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 所述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在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之间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而确定的上限值。 17、(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限值由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要求服务品质决定。 18、(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要求服务品质低时相比,所述要求服务品质高时的所述上限值短。 19、(追加)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 所述移动站装置将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设为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即依据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选择候补频带的合计频域宽度来确定两者之差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的值,从所述选择候补频带中选择用于所述再次进行的随机访问时的频带。 20、(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是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逻辑层的连接状态。 21、(追加)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状态是未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和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 22、(追加)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是未进一步连接物理层的通信状态。 23、(追加)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未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时相比,所述连接逻辑层的通信状态时的所述上限值短。 24、(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是在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之间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 25、(追加)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限值由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要求服务品质决定。 26、(追加)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通信服务种类的要求服务品质低时相比,所述要求服务品质高时的所述上限值短。 27、(追加)一种移动站装置,对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 该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该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逻辑层的连接状态而确定的上限值。 28、(追加)一种移动站装置,对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 该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在该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间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而确定的上限值。 29、(追加)一种移动站装置,对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 该移动站装置将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设为对应于该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即依据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选择候补频带的合计频域宽度来确定两者之差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的值,从所述选择候补频带中选择用于所述再次进行的随机访问时的频带。 30、(追加)一种随机访问方法,是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访问方法,具备: 第1过程,所述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自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逻辑层的连接状态而确定的上限值;和 第2过程,所述移动站装置在进行所述随机访问后、经过了所述第1过程中选择的随机补偿时间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 31、(追加)一种随机访问方法,是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访问方法,具备: 第1过程,所述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在所述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之间通信的通信服务种类而确定的上限值;和 第2过程,所述移动站装置在进行所述随机访问后、经过了所述第1过程中选择的随机补偿时间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 32、(追加)一种随机访问方法,是由基站装置、和对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随机访问方法,具备: 第1过程,所述移动站装置将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设为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即依据对应于该移动站装置和所述基站装置的状态而确定的选择候补频带的合计频域宽度确定两者之差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的值,从所述选择候补频带中选择用于所述再次进行的随机访问时的频带;和 第2过程,所述移动站装置在进行所述随机访问后、经过了所述第1过程中选择的随机补偿时间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及随机访问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及随机访问方法.pdf(7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在由基站装置和对基站装置进行随机访问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移动站装置就从进行随机访问起至该随机访问未成功时再次进行随机访问之前的随机补偿时间而言,设定对应于自装置和基站装置的状态确定的上限值。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