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不断发展,电子元件(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运行速度和整体性能在不断提升,随之其发热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使电子元件能正常工作,业界一般在电子元件上设置散热器对其进行散热。通常,所述散热器包括一与发热电子元件贴设的实心的底座,由底座向上延伸出的若干散热片,为加强散热还设有连接底座与散热片的热管,以将发热电子元件的热量更快地传至散热片。然而,由于散热器的底座为一实心体,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易集中在底座的中央处,不能快速均匀分布于整个底座上,不利于热量均匀传至每一散热片。此外,在散热器整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传统结构的散热片所能提供的散热面积受到很大限制,从而散热效率较低。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高的散热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高的散热装置。
一种散热装置,用以对二相邻的发热电子元件散热,包括一设置于其中一发热电子元件上的第一散热器、与第一散热器并列设置并设置于另一发热电子元件上的第二散热器及连接第一、二散热器的若干热管,每一热管包括穿入第一散热器的蒸发段、穿设在第二散热器的冷凝段及位于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的连接段,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一贴至于其中一电子元件上的均热板及紧密贴设在均热板上的第一鳍片组,所述第一鳍片组具有蜂窝状结构,所述热管的蒸发段呈扁平状,收容在第一鳍片组内并夹紧于第一鳍片组与均热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第一鳍片组具有蜂窝结构,有效增加散热面积;均热板使所述其中一发热电子元件上的热量均匀传至第一鳍片组,充分利用第一鳍片组的每一部分进行散热,有效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中第一鳍片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用来对一电路板50上的第一、二发热元件52、54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器10、与第一散热器10并排设置的第二散热器20及热连接第一、二散热器10、20的一对热管30。所述第一、二散热器10、20分别贴设于第一、二发热元件52、54对其散热。
上述第一散热器10包括一支撑架12、固定在支撑架12上的均热板14及贴设在均热板14上的第一鳍片组16。均热板14及第一鳍片组16是通过焊接或粘贴的方式固定。支撑架12呈矩形,靠近四角处各设一固定孔120,固定孔120与电路板50上设置的穿孔510对应,以便螺钉80穿过支撑架12将支撑架12固定在电路板50上。支撑架12一侧边中间位置设有一缺口122。均热板14为一平板形热管,其内封装有工作介质,故相对实体金属板体来说具有导热性能好及质量小的优点。均热板14呈矩形,其形状大小与支撑架12相匹配,以便均热板14正好贴设于支撑架12上。均热板14的一侧边向外凸伸一条形封口部140;当均热板14贴设在支撑架12时,封口部140穿过支撑架12的缺口122而凸伸在支撑架12之外,避免与支撑架12发生干涉。所述第一鳍片组16呈矩形,其蜂窝结构是通过堆叠若干金属薄片而成,其蜂窝结构可以由若干圆形、三边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组成,也可以是由不规则的多边形状拼凑在一起而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鳍片组16具有的蜂窝结构由若干个六边形孔组成,且每一六边形孔形成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160,(参阅图3)。第一鳍片组16的底部还设一收容槽162,供热管30收容其内,收容槽162的横截面为矩形。
所述第二散热器20包括一底板22及贴设于底板22的第二鳍片组24。底板22由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第二鳍片组24具有与第一鳍片组16相同的结构,即也具有蜂窝结构,第二鳍片组24的下表面通过焊接或粘贴的方式固定在底板22的上表面。第二鳍片组24于其顶部间隔设有一对收容热管30的孔洞240。
所述每一热管30包括一扁平状的蒸发段32、一冷凝段34及位于蒸发段32与冷凝段34之间的连接段36。蒸发段32的上下表面均为平面,以便蒸发段32收容于第一鳍片组16的收容槽162内,其下表面与第一鳍片组16的底面共面,保证蒸发段32的下表面能直接贴设在均热板14的上表面以得到最大的接触面积。连接段36包括连接蒸发段32的水平部360及连接冷凝段34的倾斜部362,水平部360与倾斜部362异面设置。水平部360相互平行且垂直于蒸发段32设置,倾斜部362与蒸发段32异面设置,便于热管30的冷凝段34顺利插入第二散热器20的孔洞240内。
组装时,螺钉80顺次穿过支撑架12地固定孔120,固定在电路板50的穿孔510内,将第一散热器10固定在电路板50上并使均热板14的底面紧贴第一发热元件52;同样,螺钉80穿过第二散热器20的底板22将第二散热器20固定在电路板50上,同时底板22的底面紧贴第二发热元件54。热管30的蒸发段32收容在第一鳍片组16的收容槽162内,其下表面与第一鳍片组16的底面共面并被夹紧于均热板14与第一鳍片组16之间,冷凝段34间隔穿设在第二散热器20的孔洞240内,此时,连接段36的水平部360平行设置于第一、二散热器10、20的侧边。
工作时,第一散热器10的均热板14吸收第一发热元件52的热量并快速均匀地分布在均热板14上,一部分热量直接通过第一鳍片组16散热,另一部分通过热管30传递到第二散热器20的第二鳍片组24,并由第二鳍片组24顶部向其底部传递;同时,第二散热器20的底板22吸收第二发热元件54的热量并快速向上传递,即由第二鳍片组24的底部快速向其顶部传递。至此,第一、二发热元件52、54的热量均匀分布在第二散热器20的第二鳍片组24上,提高第二鳍片组24中部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第二鳍片组24的每一部分,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中第一、二鳍片组16、24均为蜂窝结构,具有体积轻、散热表面积大的优点。此外,第二散热器20的底板22也可做成一均热板,以便快速均匀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器20的第二鳍片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