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108690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1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34089.5

申请日:

2008.07.24

公开号:

CN101635260A

公开日:

2010.01.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1/336; H01L29/78; H01L29/06; H01L21/8238; H01L21/84; H01L27/092; H01L27/12

主分类号:

H01L21/336

申请人:

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巨峰; 罗宗仁; 郭百钧; 宋建宪; 阙华君; 林安宏

地址:

台湾省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任默闻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于一基板上形成一外延层,其中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基板的导电类型相同;于上述外延层中形成一第一掺杂区,其中上述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相反;进行一退火步骤,以扩散上述第一掺杂区中的掺质;于部分上述第一掺杂区中分别形成一第二掺杂区和一第三掺杂区,且彼此相邻,其中上述第二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反,上述第三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于上述外延层上形成一栅极结构,并覆盖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一基板; 于该基板上形成一外延层,其中该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与该基板的导电类 型相同; 于该外延层中形成一第一掺杂区,其中该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该外 延层的导电类型相反; 进行一退火步骤,以扩散该第一掺杂区中的掺质; 于部分该外延层中分别形成一第二掺杂区和一第三掺杂区,该第二掺杂 区和该第三掺杂区位于该第一掺杂区中,且彼此相邻,其中该第二掺杂区的 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反,该第三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 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以及 于该外延层上形成一栅极结构,并覆盖部分该第二掺杂区和该第三掺杂 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 包括: 于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该第二掺杂区和该第三掺杂区中分别形成 多个第四掺杂区,其中该第四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该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 相反。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 包括: 于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第三掺杂区中形成一第五掺杂区,且相邻 于该第四掺杂区,其中该第五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该第二掺杂区的导电类型 相同。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掺 杂区和该第三掺杂区分别为一漏极区和一源极区。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掺 杂区的掺质浓度实质上小于该第三掺杂区的掺质浓度。
6: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半导体装置包括: 一基板; 一外延层,位于一基板上,其中该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与该基板的导电类 型相同; 一第一掺杂区,位于于该外延层中,其中该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该 外延层的导电类型相反; 一第二掺杂区和一第三掺杂区,分别位于部分该外延层中,该第二掺杂 区和该第三掺杂区位于该第一掺杂区中,且彼此相邻,其中该第二掺杂区的 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反,该第三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 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以及 一栅极结构,位于该外延层上,并覆盖部分该第二掺杂区和该第三掺杂 区。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半导体装置还包括: 多个第四掺杂区,分别位于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该第二掺杂区和 该第三掺杂区中,其中该第四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该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 相反。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半导体装置还包括: 一第五掺杂区,位于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第三掺杂区中,且相邻 于该第四掺杂区,其中该第五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二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 反。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掺杂区和该第 三掺杂区于该外延层的边界实质上分别被该第一掺杂区包围。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掺杂区和该第 三掺杂区分别为一漏极区和一源极区。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掺杂区的掺质 浓度实质上小于该第三掺杂区的掺质浓度。
12: 一种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一P型基板; 于该P型基板上形成一P型外延层; 于该外延层中形成一N型隔离区; 进行一退火步骤,以扩散该N型隔离区中的掺质; 于部分该外延层中分别形成一漏极区和一源极区,该漏极区和该源极区 位于该N型隔离区中,且彼此相邻,其中该漏极区的导电类型与N型隔离区 的导电类型相反,该源极区的导电类型与N型隔离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以及 于该P型外延层上形成一栅极结构,并覆盖部分该漏极区和该源极区。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的制 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于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该漏极区 和该源极区中分别形成多个P型接线区。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的制 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于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源极区中 形成一N型接线区,且相邻于该P型接线区。
15: 一种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其特征在于,该包括: 一P型基板; 一P型外延层,位于该P型基板上; 一N型隔离区,位于于该P型外延层中; 一漏极区和一源极区,分别位于部分该P型外延层中,该漏极区和该源 极区位于该N型隔离区中,且彼此相邻;以及 一栅极结构,位于该P型外延层上,并覆盖部分该漏极区和该源极区。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其 特征在于,该晶体管还包括: 多个P型接线区,分别位于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该漏极区和该源 极区中。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其 特征在于,该晶体管还包括: 一N型接线区,位未被该栅极结构覆盖的部分源极区中形成,且相邻于 该P型接线区。

说明书


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bipolar-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DMOS(double diffused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BCD transistor,以下简称BCD)是一种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a Chip,SoC)工艺,于1986年由意法半导体(ST)公司研发,这种工艺能够在同一芯片上制作双载子晶体管(bipolar)、互补式金氧半晶体管(CMOS)和双重扩散型金氧半晶体管(DMOS)组件。

    目前,BCD工艺朝着三个方向发展:高压、高功率、高密度。其中,为达到高压的要求,需要降低组件的表面电场(reduced surface field,RESURF)。图1显示一现有技术的P型BCD组件150。现有技术的BCD工艺须于基板100和外延层102中,利用离子植入和扩散工艺形成一N型埋藏掺杂区(N-typeburied region)103;并于外延层102中形成一N型隔离掺杂区(N-type isolationregion,N-ISO region)104,其连接至N型埋藏掺杂区103,以隔绝P型BCD组件150。之后,再于N型埋藏掺杂区103和N型隔离掺杂区104包围的部分外延层102中形成漏极区108、横向扩散漏极区(lateral diffused drainregion)109和源极区110。为了降低组件的表面电场,现有技术的BCD工艺是利用漏极区108和包围漏极区的横向扩散漏极区(lateral diffused drainregion)109。横向扩散漏极区109具有较漏极区108低的掺杂浓度,因此具有高崩溃电场(breakdown field),但会增加芯片面积和导通电阻(on resistance,Ron)。上述结果会使导通电阻对漏极-源极崩溃电压的比值(Ron/BVdss ratio)增加,进而影响BCD工艺的可靠度。

    在此技术领域中,有需要一种具有高崩溃电场以及低导通电阻(onresistance,Ron)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于上述基板上形成一外延层,其中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基板的导电类型相同;于上述外延层中形成一第一掺杂区,其中上述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相反;进行一退火步骤,以扩散上述第一掺杂区中的掺质;于部分上述外延层中分别形成一第二掺杂区和一第三掺杂区,上述第二掺杂区和上述第三掺杂区位于上述第一掺杂区中,且彼此相邻,其中上述第二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反,上述第三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于上述外延层上形成一栅极结构,并覆盖部分上述第二掺杂区和上述第三掺杂区。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外延层,位于一基板上,其中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基板的导电类型相同;一第一掺杂区,位于于上述外延层中,其中上述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相反;一第二掺杂区和一第三掺杂区,分别位于部分上述外延层中,上述第二掺杂区和上述第三掺杂区位于上述第一掺杂区中,且彼此相邻,其中上述第二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反,上述第三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一栅极结构,位于上述外延层上,并覆盖部分上述第二掺杂区和上述第三掺杂区。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bipolar-CMOS-DMOS(double-diffused MOS transistor),BCD transistor)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P型基板;于上述P型基板上形成一P型外延层;于上述外延层中形成一N型隔离区;进行一退火步骤,以扩散上述N型隔离区中的掺质;于部分上述外延层中分别形成一漏极区和一源极区,上述漏极区和上述源极区位于上述N型隔离区中,且彼此相邻,其中上述漏极区的导电类型与N型隔离区的导电类型相反,上述源极区的导电类型与N型隔离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于上述P型外延层上形成一栅极结构,并覆盖部分上述漏极区和上述源极区。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BCD transistor)的制造方法,包括一P型基板;一P型外延层,位于上述P型基板上;一N型隔离区,位于于上述P型外延层中;一漏极区和一源极区,分别位于部分上述P型外延层中,上述漏极区和上述源极区位于上述N型隔离区中,且彼此相邻;一栅极结构,位于上述P型外延层上,并覆盖部分上述漏极区和上述源极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P型BCD组件。

    图2至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的工艺剖面图。

    附图标号:

    100~基板;102~外延层;103~N型埋藏掺杂区;104~N型隔离掺杂区;108~漏极区;109~横向扩散漏极区;110~源极区;200~基板;202~外延层;204、204a~第一掺杂区;206~浅沟槽隔离物;208~第二掺杂区;210~第三掺杂区;214~栅极绝缘层;216~栅极层;218~栅极结构;220~绝缘间隙壁;222~第一接线掺杂区;224~第二接线掺杂区;250~半导体装置;L~通道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2至图7,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请参考图2,其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的工艺剖面图。在本例中,半导体装置可为一P型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P-typebipolar-CMOS-DMOS(double-diffused MOS transistor),P-type BCD transistor)。首先,提供一基板200。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板200可为硅基板。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利用锗化硅(SiGe)、块状半导体(bulk semiconductor)、应变半导体(strained semiconductor)、化合物半导体(compound semiconductor)、絶缘层上覆硅(silicon on insulator,SOI),或其他常用的半导体基板。基板200可植入P型或N型不纯物,以针对设计需要改变其导电类型。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板200的导电类型为P型。

    接着,于基板200上形成一外延层202,并覆盖基板200,其中外延层202的导电类型可与基板200的导电类型相同。例如,可利用选择性外延成长方式,形成外延层20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外延层202的导电类型为P型。然后,于外延层202中形成一第一掺杂区20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利用形成N型隔离掺杂区(N-type isolation region,N-ISO)的一光罩定义第一掺杂区204的形成位置,再利用一离子植入工艺,于外延层202中植入掺质,以形成第一掺杂区20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掺杂区204的导电类型可与外延层202的导电类型相反。

    图3是显示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的形成方式。可进行一退火步骤,以扩散第一掺杂区204中的掺质。经过退火步骤之后,形成的扩散后地第一掺杂区204a的边界实质上位于外延层202中,且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的接面深度(junction depth)较佳介于1μm至10μm之间,更佳为4μm。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的掺质浓度例如介于108ions/cm2至1014ions/cm2之间。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可视为N型隔离掺杂区(N-type isolationregion)204a。

    接着,如图4所示,于外延层202中形成多个浅沟槽隔离物(shallow trenchisolation,STI)206,以电性隔绝半导体装置的组件区域与外界区域。例如,可利用蚀刻外延层202形成凹陷,接着以例如高密度电浆(high-density plasma,HDP)氧化物的介电材料填入凹陷中,再经由例如为化学机械研磨(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CMP)的平坦化工艺将过量的介电材料移除,以形成浅沟槽隔离物206。上述浅沟槽隔离物206是从外延层202表面延伸至外延层202中,且占据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的部分边界。

    图5是显示第二掺杂区208的形成方式。例如,可利用离子植入方式,于部分外延层202中分别形成一第二掺杂区208,第二掺杂区208位于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中,其中第二掺杂区208的导电类型可与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的导电类型相反。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掺杂区208可视为一P型漂移掺杂区(P-type drift region)208,其做为半导体装置的漏极区(drain regio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较佳可于形成第二掺杂区208之后再进行一退火工艺,以使第二掺杂区208的掺质沿着横向扩散(lateral diffused),且具有浓度梯度。

    请参考图6,接着,可利用离子植入方式,于部分外延层202中形成一第三掺杂区210,第三掺杂区210位于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中,且与第二掺杂区208彼此相邻,其中第三掺杂区210的导电类型可与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的导电类型相同,且其掺质浓度例如可大于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的掺质浓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三掺杂区210可视为一N型主体掺杂区(N-type body region)210,以做为半导体装置的一信道区(channel region)和一源极区(source regio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较佳可于形成第三掺杂区210之后再进行一退火工艺,以使第三掺杂区210的掺质沿着横向扩散(lateraldiffused),且具有浓度梯度。上述形成第三掺杂区210之后退火工艺的温度范围,较佳低于形成第二掺杂区208之后的退火工艺。如图6所示,第二掺杂区208和第三掺杂区210的外延层202的边界实质上分别被扩散后第一掺杂区204a包围,其中第二掺杂区208和第三掺杂区210的深度较佳介于1μm至3μm之间。上述第二掺杂区208和第三掺杂区210的工艺顺序并无限定,上述工艺顺序可以任意互换。

    图7是显示栅极结构218、绝缘间隙壁220、第一接线掺杂区222和第二接线掺杂区224的形成方式。例如,可利用例如热氧化法(thermal oxida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原子层化学气相沉积法(atomic layer CVD,ALD)等方法,于外延层202上沉积一栅极绝缘层214。栅极绝缘层214可包括例如氧化物(oxide)、氮化物(nitride)、氮氧化物(oxynitride)、碳氧化物(oxycarbide)或其组合等常用的介电材料。栅极绝缘层224也可包括氧化铝(aluminum oxide;Al2O3)、氧化铪(hafnium oxide,HfO2)、氮氧化铪(hafnium oxynitride,HfON)、硅酸铪(hafnium silicate,HfSiO4)、氧化锆(zirconiumoxide,ZrO2)、氮氧化锆(zirconium oxynitride,ZrON)、硅酸锆(zirconium silicate,ZrSiO4)、氧化钇(yttrium oxide,Y2O3)、氧化镧(lanthalum oxide,La2O3)、氧化铈(cerium oxide,CeO2)、氧化钛(titanium oxide,TiO2)、氧化钽(tantalum oxide,Ta2O5)或其组合等高介电常数(high-k,介电常数大于8)的介电材料。接着,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等薄膜沉积方式,于栅极绝缘层214上形成栅极层216。栅极层216包括硅或多晶硅(polysilicon)。栅极层216较佳为掺杂掺质以降低其片电阻(sheet resistance)。在其他实施例中,栅极层216包括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

    接着,可全面性地覆盖一图案化光阻层(图未显示),以定义出栅极结构218的形成位置,再利用非等向性蚀刻方式,移除部分栅极绝缘层214和栅极层216,以于外延层202上形成一栅极结构218。之后,将图案化光阻层移除。如图6所示,栅极结构218覆盖部分第二掺杂区208和第三掺杂区210上,其中栅极结构218与第三掺杂区210重迭的长度L可视为半导体装置的信道长度L。

    然后,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等薄膜沉积方式,顺应性于外延层202和栅极结构218上形成一绝缘层。接着再进行一非等向性蚀刻步骤,以于栅极结构218的侧壁上形成绝缘间隙壁220。

    接着,可进行一离子植入步骤,分别于部分第二掺杂区208和第三掺杂区210中形成第一接线掺杂区222。再进行另一离子植入步骤,于部分第三掺杂区210中形成第二接线掺杂区224。第一接线掺杂区222的导电类型较佳与第二掺杂区208的导电类型相同,但与第三掺杂区210的导电类型相反。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接线掺杂区222可视为半导体装置的源极和P型漂移掺杂区(P-type drift region)的接线掺杂区(pick-up region),其导电类型较佳为P型。第二接线掺杂区224的导电类型较佳与第二掺杂区208的导电类型相反,但与第三掺杂区210的导电类型相同。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接线掺杂区224可视为半导体装置的N型主体掺杂区(N-type body region)的接线掺杂区(pick-up region),其导电类型较佳为N型。经过上述工艺之后,形成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250。

    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250,可视为一P型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P-type BCD transistor)。上述半导体装置250,于外延层202中,形成可视为N型隔离掺杂区(N-type isolation region,N-ISO region)的第一掺杂区204。经过退火步骤之后,形成的第一掺杂区204a也可视为半导体装置250的一N型基板掺杂区(N-type bulk implant),以隔绝半导体装置250。第一掺杂区204a结合可视为一N型主体掺杂区(N-type body region)的第三掺杂区210,是于接近外延层202表面的部分具有较浓的N型掺质浓度。可允许后续形成、且可视为P型漂移掺杂区(P-type drift region)的第二掺杂区208增加其掺质浓度且降低接面深度,且仅须一道光罩工艺即可形成第二掺杂区208。因应上述第一掺杂区204a和第三掺杂区210所形成的接面深度较浅、掺质浓度较高的第二掺杂区208可以有效地降低表面电场(RESURF)。上述的第一掺杂区204a可使第二掺杂区208的横向尺寸(lateral size)缩小,并提高其掺质浓度,且不需要形成现有技术P型双载子-互补金氧半-双扩散金氧半晶体管(P-type BCD transistor)的N型埋藏掺杂区(N-type buried region)。所以,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掺杂区204a,可于维持半导体装置250的漏极-源极崩溃电压(Drain-Source breakdown voltage,BVdss)的条件下,缩小半导体装置250的间距(pitch size),以降低半导体装置250的导通电阻(on resistance,Ron)。

    因此,形成包围第二掺杂区208和第三掺杂区210的第一掺杂区204a,且调整第三掺杂区210的掺质浓度,可有效的降低半导体装置250的导通电阻对漏极-源极崩溃电压的比值(Ron/BVdss ratio),且可使半导体装置250能承受更高的操作电压(operation voltage),缩小半导体装置250的芯片尺寸(cellsize)。同时,可以减少工艺光罩数目,降低工艺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于一基板上形成一外延层,其中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基板的导电类型相同;于上述外延层中形成一第一掺杂区,其中上述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上述外延层的导电类型相反;进行一退火步骤,以扩散上述第一掺杂区中的掺质;于部分上述第一掺杂区中分别形成一第二掺杂区和一第三掺杂区,且彼此相邻,其中上述第二掺杂区的导电类型与第一掺杂区的导电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