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尤其涉及可更换触点部件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由本体部(壳体)和多个触点部件构成的连接器(参照日本特开2002-42984号公报)。
本体部用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大致正方体状,多个触点部件孔被形成两排。
多个触点部件分别被插入保持在触点部件孔中。各个触点部件具有接点部(接触部)、接线部和连接部。
接点部与对方侧的连接器的触点部件接触。接线部与线缆连接。连接部将接点部与接线部连接。
上述连接器例如有时被用作进行导通检查的检查装置的连接器。
在该场合,连接器与对方侧的连接器间反复进行无数次嵌合、脱离。
其结果,有时会出现连接器的触点部件的接点部表面受伤、接点部的镀层剥离、无法进行正常的导通检查的情况。为了进行正常的导通检查,必须定期更换触点部件,但是如上述那样,触点部件的接线部与线缆的一端部连接着,因此,更换触点部件时,必须按每根线缆进行更换。因此,不仅大幅增加成本,而且必须把线缆的另一端部从检查装置拆下,把新的线缆的一端部连接在新的触点部件上,并把线缆的另一端部与检查装置连接,所以,触点部件的更换作业整体上非常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触点部件的更换成本,而且可以使更换作业简单化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是,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有多个触点部件,和沿规定的配置方向保持所述多个触点部件的壳体,所述触点部件能够分离成接触部侧触点部件和接线部侧触点部件,所述接触部侧触点部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连的第二接触部,所述接线部侧触点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三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三接触部相连的接线部,所述壳体能够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脱离,具有保持所述接触部侧触点部件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和接线部侧壳体部件,所述接线部侧壳体部件能够与所述接触部侧壳体部件进行装拆,保持所述接线部侧触点部件。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涉及的连接器,触点部件可以被分离成接触部侧触点部件和接线部侧触点部件,在更换触点部件时,只要更换接触部侧触点部件,而接线部侧触点部件保留在接线部侧壳体部件中就可以,而且,例如可以在把线缆与接线部侧触点部件的接线部连接着的状态下进行更换。因此,不仅不需要准备新的线缆,而且不需要进行把新的线缆的一端部与新的触点部件连接、把线缆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对象物(例如导通检查装置)连接的操作。
优选为,所述接触部侧触点部件能够进行装拆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侧壳体部件。
优选为,所述接触部侧触点部件与所述接触部侧壳体部件进行装拆的方向,分别与所述接触部侧壳体部件的嵌合、脱离方向以及所述规定的配置方向正交,所述接线部侧触点部件能够沿所述嵌合、脱离方向与所述接线部侧壳体部件进行装拆。
优选为,所述接触部侧触点部件通过把所述接触部侧触点部件的一部分埋设在所述接触部侧壳体部件中而被保持。
优选为,所述接触部侧壳体部件具有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板状的支撑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端部覆盖所述支撑部的前端部。
根据本发明,不仅可以减少触点部件的更换成本,而且可以使其作业简单。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根据附图进行的下述详细说明应该可以进一步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轴测图。
图2是表示把图1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触点部件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分离后的状态地轴测图。
图3是把图1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从浅槽的部分切断时的截面图。
图4是把图1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从深槽的部分切断时的截面图。
图5是从斜后方观察把图1所示连接器的接线部侧触点部件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分离后的状态时的轴测图。
图6是从斜前方观察把图1所示连接器的接线部侧触点部件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分离后的状态时的轴测图。
图7是表示把图1所示连接器与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对方侧连接器件进行连接之前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图7所示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时的轴测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轴测图。
图10是表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分离后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嵌合之后把连接器翻过来之后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截面图。
图13是图9所示连接器的触点部件的轴测图。
图14是表示把图9所示连接器的触点部件翻过来之后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15是表示把图9所示连接器的外壳的配合片折曲之前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16是表示把图9所示连接器的外壳的配合片折曲之后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轴测图。
图18是表示把图17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分离后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19是图17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的轴测图。
图20是表示把图17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翻过来之后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21是图17所示连接器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的背面图。
图22是表示沿图21的XXII-XXII线截面的轴测图。
图23是表示沿图21的XXIII-XXIII线截面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
如图1所示,连接器1通过线缆15与检查装置(未图示)连接。连接器1可以与安装在作为检查对象物的电路基板21的对方侧连接器22(参照图7、图8)嵌合、脱离。连接器1具有第一触点部件3、第二触点部件5和壳体7。
如图3、图4、图5所示,第一触点部件3由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参照图3)和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参照图5)构成。第二触点部件5由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参照图4)和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参照图5)构成。
如图3所示,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具有第一接触部311、第二接触部312和连接部313。第一接触部311与对方侧连接器22(参照图7)的对方侧触点部件221接触。第一接触部311的前端部311a被大致直角地折曲。第二接触部312与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后述的第三接触部321接触。连接部313与第一接触部311和第二接触部312连接。连接部313具有压入部分313a。压入部分313a朝与第一接触部311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构造与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构造相同,在后文中将对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因此在此省略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说明。
如图4所示,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具有第一接触部511、第二接触部512和连接部513。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形状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的连接部513比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连接部313长。第一接触部511与对方侧连接器22(参照图7)的对方侧触点部件221接触。第一接触部511的前端部511a被大致直角地折曲。第二接触部512与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后述的第三接触部321接触。连接部513将第一接触部511和第二接触部512连接。连接部513具有压入部分513a。压入部分513a朝与第一接触部511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如图5、图6所示,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具有第三接触部321、接线部322和连接部323(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具有第三接触部321、接线部322和连接部323)。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可以分离地连接着(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可以分离地连接着)。第三接触部321为大致方筒状,接受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的第二接触部512,第三接触部321的弹簧部321b与第二接触部512接触(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第三接触部321为大致方筒状,接受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第二接触部312,第三接触部321的弹簧部321b与第二接触部312接触)。在第三接触部321上形成有舌片状的突刺部(ランス)321a。线缆15通过凿密与接线部322进行连线。连接部322将第三接触部321与接线部322连接。
如图1所示,壳体7由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和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构成。
如图2、图3、图4所示,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具有前壁部71和导向部72。
前壁部71具有孔洞711。孔洞711朝前壁部71的下方开口。在前壁部71的上部朝第一、第二触点部件3、5的配置方向A交互地等间隔地形成槽712和槽713。槽712为浅槽,槽713是比槽712深的槽。
槽712的底面712a的一部分凹入(参照图3)。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连接部313的压入部分313a沿壳体7的高度方向H(分别与后述的嵌合、脱离方向C以及配置方向A正交的方向)被压入槽712。由此,将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保持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槽712的底面712a支撑着被压入槽712的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连接部313的一部分。
槽713穿过孔洞711(参照图4)。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的连接部513的压入部分513a沿高度方向H被压入槽713。由此,将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保持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槽713的底面713a支撑着被压入槽713的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的连接部513的一部分。
导向部72与前壁部71的两端相连。导向部72大致为框体状,具有正面板721、上面板722、下面板723和连接板724。正面板721与前壁部71相连。上面板722与正面板721的上部相连。上面板722与正面板721呈直角。在上面板722上形成有螺栓插入孔722a。下面板723与正面板721的下部相连。下面板723与正面板721呈直角,与上面板722平行。在下面板723上形成有螺栓插入孔723a。螺栓插入孔723a与螺栓插入孔722a相向。连接板724将上面板722和下面板723连接。在连接板724的内面的下部形成有键724a。键724a沿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22的嵌合、脱离方向C延伸(参照图1、图2)。由正面板721、上面板722、下面板723和连接板724形成收容空间725。
支撑部73与前壁部71的上部相连。支撑部73为板状,与前壁部71呈直角,朝第一、第二解除部件3、5的配置方向A延伸。支撑部73支撑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第一接触部311、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的第一接触部511。支撑在支撑部73上的第一接触部311和第一接触部511交互地沿配置方向A排成一排。由被折曲成大致直角的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一接触部311、511的前端部311a、511a将支撑部73的前端覆盖着。而且,支撑部73的下面被金属制的盖9覆盖着。在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22嵌合着的时候盖9与接触弹簧部222接触,对方侧连接器22的接触弹簧部222(参照图8)与支撑部73的下面不直接接触。盖9通过接触弹簧部222与电路基板21的地线(未图示)连接,起到地线的作用。
底板部74与前壁部71的下部相连。底板部74为板状,与前壁部71呈直角,朝配置方向A延伸(参照图1、图2)。
导向突起75与导向部72的正面板721的前面相连。导向突起75朝嵌合、脱离方向C延伸(参照图1、图2)。
如图5、图6所示,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具有本体77和两个插入部78。
本体77具有多个引导孔771、多个收容孔772和多个突刺部773。多个引导孔771形成在本体77的前部。引导孔771沿配置方向A按相等间隔排成上下两排。上面一排引导孔771的位置与下面一排引导孔771的位置错开1/2间距。引导孔771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二接触部312、512向收容孔772引导。多个收容孔772形成在本体77的后部。收容孔772沿配置方向A按相等间隔排成上下两排。上面一排收容孔772的位置与下面一排收容孔772的位置错开1/2间距。收容孔772与引导孔771在嵌合、脱离方向C相向,相互相通。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插入保持在上面一排的收容孔772。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被插入保持在下面一排收容孔772。突刺部773设置在本体77的上部和下部(图中仅仅示出了设置在本体77的上部的突刺部773),突刺部773的前端部位于收容孔772内。突刺部773可以沿高度方向H进行位移。突刺部773与被插入收容孔772的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的第三接触部321的突刺部321a配合而固定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
插入部78与本体77的两端相连。插入部78大致为板状。在插入部78形成有压入螺母13的螺母压入孔781。螺母压入孔781朝插入部78后方开口。在插入部78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螺栓插入孔782、783。螺栓插入孔782、783在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的厚度方向相互相向。被压入螺母压入孔781的螺母13的螺纹孔131与螺栓插入孔782、783相向。插入部78被收容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的导向部72的收容空间725中。当插入部78被插入收容空间725直至与导向部72的正面板721抵接的时候,螺栓插入孔782、783分别与导向部72的螺栓插入孔722a、723a相向。在插入部78的下部分别形成切口784。
下面说明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
首先如图2所示,用卡具(未图示)将多个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和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分别压入槽712和槽713中。此时,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连接部313(参照图3)和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的连接部513(参照图4)被卡具按压,分别使连接部313与底面712a抵接、使连接部513与底面713a抵接。但是,连接部313的一部分(与压入部分313a接近的部分)位于底面712a的凹部712b的上方,连接部513的一部分(接近压入部分513a的部分)位于孔洞711内,因此,通过调节卡具对连接部313的一部分、连接部513的一部分的推压量,可以调节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二接触部312、512的高度方向H的位置。
接着,如图5、图6所示,把预先连接着线缆15的多个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插入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的本体77的上层的收容孔772,而且,把预先连接着线缆15的多个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插入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的本体77的下层的收容孔772。结果,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的第三接触部321的突刺部321a(一对突刺部321a相向地形成着,而图中仅仅示出了一方的突刺部321a)与本体77的具有弹性的突刺部773配合,而把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固定在本体77上。
然后,把螺母13压入插入部78的螺母压入孔781。
然后,如图1所示,把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的插入部78插入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的导向部72的收容空间725。
把插入部78插入收容空间725,使导向部72的键724a与插入部78的切口784嵌合了的时候,允许插入部78向收容空间725进入。但是,当把插入部78插入收容空间725时,如果插入部78的朝向上下相反的话,插入部78会与键724a抵接,阻止插入部78向收容空间725的进入。
另外,当把插入部78插入收容空间725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的第二接触部312与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第三接触部321相向地被插入,两接触部312、321以规定的接触力进行接触,而且,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的第二接触部512被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的第三接触部321,两接触部512、321以规定的接触力进行接触。结果,由一个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和与该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接触的一个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构成一个第一触点部件3,由一个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和与该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接触的一个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构成一个第二触点部件5。
最后,把螺栓11穿过螺栓插入孔722a、782拧入螺母13的螺纹孔131。结果,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连结成一体,构成一个壳体7。
如上所述那样,完成连接器1的组装。
如图7、图8所示,当对作为检查对象物的电路基板21进行检查时,使连接器1沿嵌合、脱离方向C与安装在电路基板21上的对方侧的连接器22进行嵌合,使连接器1的第一触点部件3和第二触点部件5与对方侧连接器22的对方侧触点部件221接通而把电路基板21与检查装置(未图示)电连接。
用检查装置完成对电路基板21的导通检查之后,把连接器1沿嵌合、脱离方向C从对方侧连接器22脱离。
下面说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更换方法。
首先如图1所示,把螺栓11从螺母13拆开,把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拔开。
然后如图2所示,分别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从槽712拆开、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从槽713拆开。
然后,用卡具把新的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和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分别压入槽712和槽713。
然后,把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的插入部78插入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的收容空间725。
最后,把螺栓11拧入螺母13的螺纹孔131。经过以上工序完成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更换作业。
在上述更换作业中,仅仅更换了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而将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再次利用,但是,也可以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一起更换。在该场合,只要预先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安装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上,就可以使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更换作业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为了进行电路基板21等的导通检查而将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22反复嵌合、脱离,从而导致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接触部311、511磨耗的场合,只要更换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就可以,而无需更换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以及线缆15,可以避免把新的线缆15与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进行连接的操作,因此,可以减少浪费,而且,可以简单地进行触点部件的更换作业。
另外,通过卡具分别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压入槽712、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51压入槽713的时候,可以借助卡具相对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按压程度来调整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二接触部312、512的高度方向H的位置,因此,可以减少第二接触部312、512的高度方向H的位置偏差。
进而,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前端部覆盖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的支撑部73的前端,因此,当把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22嵌合、脱离时,对方侧连接器22的对方侧触点部件221不与支撑部73直接接触(这是由于对方侧触点部件221的接触部具有弹性,所以接触部的前端与支撑部73抵接后进行位移,与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一接触部311、511接触)。因此,可以对因对方侧触点部件221与支撑部73接触而产生尘埃的情况加以抑制,尘埃难以造成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与对方侧触点部件221的接触不良,可以稳定地对电路基板21进行导通检查。
另外,支撑部73的下面被盖9覆盖,因此,可以对因对方侧连接器22的接触弹簧部222与支撑部73直接接触而产生尘埃的情况加以抑制。
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可以沿壳体7的高度方向H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进行装拆,但是也可以使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能沿壳体7的高度方向H以外的方向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进行装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用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前端部311a、511a覆盖壳体7的支撑部73的前端,但是并非必须用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前端覆盖支撑部73。
下面根据附图9~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壳体7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通过螺栓11和螺母13连接,而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1,壳体207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通过外壳16连接。
如图9~图12所示,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具有收容部271。收容部271收容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收容部271的内面形成有一对相向的凹部272。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上面形成有一对配合片插入孔273。配合片插入孔273与收容部271相通。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卡具插入孔274。卡具插入孔274与收容部271相通。
在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的两侧部分别形成倒L字形的配合部276。配合部276的上部276a可以沿嵌合、脱离方向C滑动地插入凹部272。由此,防止了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对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错误嵌合。
如图13、图14所示,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一接触部311、511沿配置方向A排成一排,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二接触部312、512沿配置方向A排成上下两排。
如图15、图16所示,外壳16具有外壳本体161、两个配合片162和六个插入片163。外壳本体161覆盖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一部分。配合片162与外壳本体161的两端相连。插入片163与外壳本体161的两端相连,与外壳本体161呈直角,被插入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上形成着的未图示的插入孔中。
下面说明连接器201的组装顺序。
如图9所示,预先把连接着线缆15的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参照图12)组装在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中。而且,预先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参照图13)组装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中。
首先,把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插入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收容部271。
然后,分别把外壳16的配合片162插入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配合片插入孔273、把插入片163插入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的插入孔(未图示)。
最后,把未图示的卡具插入卡具插入孔274中如图12所示那样折曲配合片162。结果,配合片162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的配合部276的背面276a配合,使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不能从收容部271拔脱。
经过上述工序完成连接器201的组装。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可以更简单地进行接触部侧壳体部件207A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207B的连接作业。
下面根据附图17~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壳体7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7A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通过螺栓11和螺母13连接,而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01,通过把穿过壳体307的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的螺栓17拧入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上形成的螺纹孔376中而把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连接。
如图17、图18所示,连接器301的壳体307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由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和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构成。
如图19、图20所示,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具有收容部371。收容部371收容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参照图18)。收容部371的横截面形状(与嵌合、脱离方向C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的横截面形状(与嵌合、脱离方向C正交的截面的形状)相对应。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形成有一对螺栓插入孔372。螺栓17(参照图18)被插入螺栓插入孔372。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的前端部形成有支撑部373(参照图22、图23)。
如图22、图23所示,通过所谓的型内成形法(インモ一ルド成型法)将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连接部313、513埋设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中。因此,该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不可分离地保持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中。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一接触部311、511配置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的支撑部373的上面。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二接触部312、512突出到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的收容部371。如图21所示,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第二接触部312、512配置成上下两排。
如图18所示,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的纵向的两端部位于在上下方向比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的中间部低的位置。在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的纵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螺纹孔376。
下面说明连接器301的组装顺序。
如图18所示,预先把与线缆15连接着的接线部侧触点部件(未图示)组装在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中。
首先,把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插入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的收容部371(参照图20)。
然后,把螺栓17穿过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的螺栓插入孔372,把该螺栓17拧入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的螺纹孔376。结果,使接线部侧壳体部件307B不能从收容部371拔脱。
经过上述工序完成连接器301的组装。
根据该实施方式,不仅可以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使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不能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分离,因而在更换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的场合,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与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一起进行更换,不必重新把接触部侧触点部件31、51安装在接触部侧壳体部件307A上,可以使更换触点部件的操作更简单地进行。
该实施方式中,作为触点部件采用了第一触点部件3和第二触点部件5这两种触点部件,但是也可以仅采用一种触点部件,也可以采用三种以上的触点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使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可以沿嵌合、脱离方向C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进行装拆,但是使接线部侧触点部件32、32’能够沿嵌合、脱离方向C以外的方向与接线部侧壳体部件7B进行装拆也可以。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当然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种种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