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082001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6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306118.1

申请日:

2008.12.11

公开号:

CN101752755A

公开日:

2010.06.2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R 13/74申请日:20081211授权公告日:20120704终止日期:20121211|||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74申请日:20081211|||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74; H01R13/42; H01R13/11; H01R4/02

主分类号:

H01R13/74

申请人: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汪昌银; 赖金德; 刘苏峰; 王立彬

地址:

215316 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北门路9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适于安装在一个面板上,所述面板上设有一对接口及与对接口连通的多个开口,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对接部及侧臂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及安装于侧臂上的金属定位件,对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可穿过所述面板上的开口,然后横向移动一定距离使挡止部与开口错开,定位件外侧形成有按压部,前端设有一可收容于所述面板对接口内卡持部,卡持部在外力施压于按压部的状态下可弹性的向后移动使卡持部置于面板对接口外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脱离面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适于安装在一个面板上,所述面板上设有一对接口及与对接口连通的多个开口,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一对接部及一侧臂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侧臂上的金属定位件,所述对接部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可沿纵长方向穿过所述面板上的开口,然后再沿横向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使所述挡止部与开口相互错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外侧形成有按压部,前端设有一卡持部,其可收容于所述面板对接口内,所述卡持部在外力施压于所述按压部的状态下可弹性的向后移动使卡持部置于面板对接口外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经过横向移动及纵向移动后脱离面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还包括位于卡持部后端且设有一通槽的受力部、位于所述受力部后端的弹性部、连接所述弹性部及按压部的连接部及自所述按压部向前延伸并向内弯折的作动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与弹性部平行间隔设置,所述作动部前端延伸入受力部的通槽内并向后移动使所述弹性部受力后压缩,所述卡持部则同时向后移出面板的对接口,当撤去施加在按压部上的压力时,作动部脱离受力部,卡持部在弹性部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使卡持部延伸入面板对接口内。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臂设有一沿纵向延伸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对应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收容槽连通且供所述定位件作动部穿过的矩形孔,所述收容槽的底壁上设有与所述收容槽连通并可供卡持部穿过的槽道。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连接部的上、下侧设有与收容槽上、下内表面相卡持的凸起,所述连接部上还设有一与收容槽底壁相卡持的卡持片。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对接部后端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燕尾形的凸块,所述绝缘本体侧臂内表面设有若干纵向延伸的槽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成型于绝缘本体后端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凸块及槽道相互结合。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被分成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卡持部、自卡持部一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卡持部另一端向后延伸的连接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凹陷形成一凹陷槽,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收容于所述凹陷槽内的隔板,所述绝缘本体对接部上设有两L形的收容腔。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设有若干第一导线的第一线缆及设有第二导线的第二线缆,所述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与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电性连接。

10.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呈波浪形的条状。

说明书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可浮动地安装到面板上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安装于PC机箱内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于连接PC主板及外部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内部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一端与主板上的电连接器相互对接,另一端则需安装定位于面板上。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 2800571Y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请参考该专利的附图及图中标号,其可浮动的安装于面板8上,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自后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侧臂12上的安装推动件6,安装推动件6前端的插杆61可插入面板8上的对接口80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定位于面板8上,然安装推动件6在绝缘本体1侧臂12向前移动到一定位置时会相互卡扣而使其不能往后退,这样导致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不能从面板8上轻易取下来。
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安装至面板上并能轻易取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适于安装在一个面板上,所述面板上设有一对接口及与对接口连通的多个开口,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一对接部及一侧臂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侧臂上的金属定位件,所述对接部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可沿纵长方向穿过所述面板上的开口,然后再沿横向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使所述挡止部与开口相互错开,所述定位件外侧形成有按压部,前端设有一卡持部,其可收容于所述面板对接口内,所述卡持部在外力施压于所述按压部的状态下可弹性的向后移动使卡持部置于面板对接口外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经过横向移动及纵向移动后脱离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可容易的组装于面板并从面板上取下来,这样当线缆连接器组件受损或因其它原因需要更换时方便从面板上取下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组装于且定位于面板上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组装于且定位于面板上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与面板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4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与面板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5是沿图1中A-A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线缆连接器组件横向移动一定距离的立体视图。
图7是沿图6中B-B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安装在面板8上形成浮动式板安装组件200。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组装于绝缘本体1后端并可让导电端子2穿过的隔板3、与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4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后端的盖体5,其中绝缘本体1侧臂12上组装一定位件6。
请参阅图3至图4及图8,绝缘本体1包括对接部11和自对接部11后端一侧向后并且向外延伸而成的侧臂12。绝缘本体1对接部11前端具有一对接面13及与对接面13相对位于其后端的安装面14。对接部11设有自其对接面13向内凹陷而成且相互间隔的两L形的收容腔111、112,收容腔111、112分别由绝缘本体1对接部11的顶壁113、与顶壁113相对的底壁114、连接顶壁113与底壁114的侧壁(未标示)及连接顶壁113与底壁114的间隔壁115所围设而成。顶壁113及底壁114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一对相间隔的第一挡止部1131和第二挡止部1141,第一挡止部1131之间间隔的距离大于第二挡止部1141之间间隔的距离。对接部11两侧壁向外延伸出一对导引块116用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绝缘本体1顶壁113及底壁114后端表面上凸设形成若干燕尾形的凸块1132、1142。绝缘本体1安装面14上凹陷形成一凹陷槽141,该凹陷槽141可用于收容隔板3。收容腔111、112所对应的底壁114上分别设有若干用于收容导电端子2的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43、1144,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43、1144延伸至对接部11的安装面14并与凹陷槽141相连通。
请参阅图3及图4,绝缘本体1的侧臂12大致呈块状,包括与对接部11连接的平板121及自平板121向外延伸的主体部122。平板121内表面上设有若干纵向延伸的槽道1211使得盖体5在包覆成型时能够与绝缘本体1牢固地结合。主体部122上设有一收容槽1221,该收容槽1221外侧壁上设有一与收容槽1221连通的矩形孔1222,收容槽1221的底壁上设有与收容槽1221连通的两平行间隔的水平槽1223及一竖直槽1224,上述水平槽1223与竖直槽1224垂直连通。
请参阅图3及图4,若干导电端子2被分成第一端子组21和第二端子组22。第一端子组21为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端子,第二端子组22为用于传输电源的电源端子。每个导电端子2包括卡持部202、自卡持部202一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01及自卡持部202另一端向后延伸的连接部203。导电端子2接触部201的前端呈弯曲状。
横向延伸的隔板3是由绝缘材料制成,其设置于绝缘本体1安装面14上的凹陷槽141内,在隔板3上设有若干与端子槽道1143、1144对齐的通孔30以供导电端子2连接部203延伸而出。
线缆4包括设有若干第一导线410的第一线缆41和设有若干第二导线420的第二线缆42,第一导线410及第二导线420与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03电性连接。
盖体5包覆于绝缘本体1后端、导电端子2与线缆4的连接处及线缆4的前端,盖体5的一侧端与绝缘本体1侧臂12平板121内侧的槽道1211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3至图8,定位件6呈薄形片状由金属材质制成,其包括一呈U形状的卡持部61、位于卡持部61后端的受力部62、位于受力部62后端的弹性部63、与弹性部63平行间隔设置的按压部64、连接弹性部63及按压部64的连接部65及自按压部64向前延伸、向内弯折与受力部62相配合的作动部66。受力部62上设有一可供作动部66前端延伸而入的通槽621,弹性部63呈波浪形的条状,部分连接部65的上、下侧设有与绝缘本体1的侧臂12收容槽1221内表面相卡持的凸起651,连接部65上还设有一向外凸起的卡持片652。
请参阅图2至图4,面板7呈矩形状,面板7中心位置设有对接口70及与对接口70连通的一对上、下开口71、72。上、下开口71、72分别与绝缘本体1的第一、第二挡止部1131、1141沿纵长方向对齐。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组装时,首先将导电端子2自后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第一端子组21和第二端子组22内的导电端子2分别插入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43、1144内。导电端子2接触部201的前端部分位于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43、1144上方,卡持部202与第一、第二端子槽道1143、1144相互干涉,使得导电端子2能够牢固的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连接部203延伸出绝缘本体1后端。
其次,将隔板3安装于绝缘本体1后端安装面14上的凹陷槽141内,并使导电端子2连接部203由隔板3的通孔30向后延伸而出。
然后,将线缆4内的第一导线410及第二导线420与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03焊接起来使二者完成电性连接。
然后,将通过外模包覆成型的方式将盖体5包覆于绝缘本体1后端及导电端子2与线缆4的连接处并使盖体5的一侧端与绝缘本体1侧臂12平板121相互结合。
最后,将定位件6自后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的侧臂12上,其中U形卡持部61可穿过与其对应的设置于侧臂12收容槽1221的底壁上的水平槽1223及竖直槽1224,定位件6向前移动直到定位件6连接部65被侧臂12后表面所挡止,此时连接部65上的凸起651与收容槽1221上下内表面相卡持而使定位件6定位于侧臂12上,卡持片652则抵持于收容槽1221底壁而使定位件6定位于侧臂12。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当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至面板7时,首先需在定位件6的按压部64上施加一向内的压力,此时作动部66延伸入受力部62的通槽621内且向后移动而使弹性部63渐呈压缩状态,位于定位件6前端的卡持部61也同时向后移动一定距离,与此同时将绝缘本体1的第一挡止部1131和第二挡止部1141与面板7上的上、下开口71、72分别对齐后再使线缆连接组件100向前移动直至面板7的后端面底持于盖体5的前端面,此时绝缘本体1的对接部11已穿过面板7的对接口70并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处于浮动状态;然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相对面板7横向偏移直到第一、第二挡止部1131、1141与面板70上的上、下开口71、72相互错开并与面板7前端抵持,此时可撤去施加于定位件6上的力,作动部66脱离受力部62,弹性部63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时卡持部61收容于面板7对接口70的侧端,这样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在横向及纵向两个方向均定位于面板7。当需要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从面板7上取下来时(参阅图6及图7),只需在定位件6上再向内施加一向内的力,定位件6的卡持块61向后移动并退出面板7的对接口70,这样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可依安装至面板7相反的顺序从面板7上取下来。
由此可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本身结构的设计使其轻易的安装于面板7并从面板7上拆下来。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缆连接器组件.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适于安装在一个面板上,所述面板上设有一对接口及与对接口连通的多个开口,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对接部及侧臂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及安装于侧臂上的金属定位件,对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可穿过所述面板上的开口,然后横向移动一定距离使挡止部与开口错开,定位件外侧形成有按压部,前端设有一可收容于所述面板对接口内卡持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