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背景技术 例如, 在液晶电视机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 因为不能够自发光, 所以 作为另外的照明装置需要使用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一般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侧 ( 显 示面的相反侧 ), 具有金属制造且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 和收纳在底座内的多根灯 ( 例如冷阴极管 )。
近年来, 为了实现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和轻量化的要求, 进行液晶面板、 背 光源装置的各结构部件的薄型化、 轻量化。 这样的结构部件的薄型化、 轻量化导致结构部件 本身的强度下降, 随之可能导致液晶显示装置的耐久性、 显示品质等的下降。 因此作为抑制 伴随液晶显示装置的轻量化的结构部件的强度下降的方式, 例如公开有专利文献 1。
在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液晶面板被夹持在面板固定零件与面板 保持件之间, 面板固定零件和底座通过连结两者并卡止的第一卡止部件而卡止, 并且, 面板 保持件利用塑料形成为框状, 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立式设置有平行的肋。 由此, 通过由塑料形 成现有技术中由金属形成的面板保持件能够达到轻量化, 另一方面, 在其厚度方向上立式 设置肋能够抑制强度下降。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6-235128 公报
另一方面, 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背光源装置所具有的底座的薄型化也是 有效的方法。底座一般由板状部件构成, 包括底部和在其周围立起的外边缘部而形成。底 座的薄型化是指使从底座的底部到外边缘部的上端的高度变小。该底座的外边缘部具有 确保底座整体的强度的功能, 因此如果使该外边缘部的高度变小则外边缘部自身的强度变 低, 可能不足以抑制底座的变形。 假设底座的一部分发生变形, 则在该底座内收纳的各冷阴 管与底座的距离产生偏差, 根据情况可能从每个冷阴极管射出的光量变得不同, 导致液晶 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提出,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 其通过使用抑制随 着薄型化而强度下降的底座, 而具有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 此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 有这样的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以及具有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光源和收纳上述光 源的底座, 上述底座具有 : 平板状的底部 ; 和在该底部的边缘部形成的、 由板部件弯曲而构 成的外边缘部, 上述外边缘部具有 : 第一折返部 ; 和构成上述第一折返部的上述板部件进 一步折返而成的第二折返部。
这样, 在底座的底部的边缘部形成的外边缘部, 设置有第一折返部和其一部分折 返而成的第二折返部的二重的折返构造, 由此能够提高外边缘部自身的强度, 能够抑制底座整体的变形。
具有设置于底座底部的边缘部的折返构造的外边缘部, 具备对板状的底座提供用 于抑制变形所需要的强度的功能。 但是, 特别是在薄型化的底座中, 从底部到外边缘部的上 端的高度变小, 因此该外边缘部自身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 于是, 底座整体的强度也 下降, 可能在底座产生变形。
假设在底座发生了变形, 则收纳在该底座内的各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产生偏差。 此处, 在底座由金属制造的情况下, 从光源向底座产生微小的漏失, 该漏失量与光源和底座 间的距离成反比例。因此, 由于底座的变形, 每个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不同, 则在各光源间 产生漏失量的偏差。在能够确保光源与底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较大距离时, 即使由于底 座的变形而两者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距离变化量相对于设计距离也相对较小, 因此各光源 间的漏失量的偏差也较小, 不会对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造成影响。但是, 在薄型化的底座 中, 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较小, 因此距离变化量相对于两者的设计距离的比例相对较大。 结 果, 成为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每个光源的亮度可能变得不同。
但是,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 使外边缘部具有由第一折返部和构成它的板部件 进一步折返而成的第二折返部构成的折返构造, 因此能够提高底座整体的强度, 即使在薄 型化的底座中也不会产生变形。由此, 能够将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维持为设计距离, 因此, 各光源向底座的漏失量一定, 能够不对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即亮度偏差造成影响。 结果, 特 别是在薄型化的照明装置中, 能够确保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
此外,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 上述第二折返部能够在沿着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 的上述外边缘部形成。
底座的变形容易沿其长边方向产生, 因此通过在沿该底座的长边方向的外边缘部 形成第二折返部, 能够很好地抑制底座的变形。
此外, 上述第二折返部能够在沿着上述底座的短边方向的上述外边缘部形成。
这样, 通过在沿着底座的短边方向的外边缘部形成第二折返部, 也能够很好地防 止沿着短边方向的变形的发生, 在短边和长边这两者上均形成有第二折返部的情况下, 能 够进一步提高底座整体的强度, 能够可靠地抑制底座的变形。
此外, 能够构成为, 上述第一折返部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成, 上述第二折返部形成 在被上述第一折返部的大致 U 字状地包围的内部。
这样, 使第二折返部形成在第一折返部的被包围成大致 U 字状的内部 ( 第一折返 部的折返的内侧 )、 即形成在随着设置第一折返部而产生的空隙部, 由此, 不需要另外确保 用于形成该第二折返部的空间, 能够不妨碍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地进行外边缘部的加强。
另外, 本发明的第一折返部和第二折返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有各种方式。
例如, 能够是, 上述第一折返部具有 : 从上述底座的上述底部侧立起的第一板部 ; 与上述第一板部连接, 并沿与该第一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板部 ; 和与上述第二板部 连接, 并从该第二板部朝向上述底部侧向下延伸的第三板部, 上述第二折返部由上述第三 板部的一部分大致 U 字状地折返, 并且从该第三板部向与上述第二板部重叠的一侧突出而 成。
或者, 上述第一折返部具有 : 从上述底座的上述底部侧立起的第一板部 ; 与上述 第一板部连接, 并沿与该第一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板部 ; 和与上述第二板部连接, 并从该第二板部朝向上述底部侧向下延伸的第三板部, 上述第二折返部由上述第二板部的一 部分大致 U 字状地折返, 并且从该第二板部向与上述第一板部重叠的一侧突出而成。
进一步, 上述第一折返部具有 : 从上述底座的上述底部侧立起的第一板部 ; 与上述 第一板部连接, 并沿与该第一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板部 ; 和与上述第二板部连接, 并 从该第二板部朝向上述底部侧向下延伸的第三板部, 上述第二折返部由上述第三板部的一部 分大致 U 字状地折返, 并且从该第三板部向与上述底座的上述底部重叠的一侧突出而成。
此外, 能够是, 在上述外边缘部配置有沿该外边缘部的长边方向延伸的芯状部件, 上述芯状部件安装在由上述第一折返部和 / 或上述第二折返部的折返包围的内部。
这样, 通过在外边缘部的第一折返部或第二折返部安装芯状部件, 能够进一步提 高外边缘部的强度, 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底座的变形。 特别是, 在将芯状部件配置在被外边缘 部的折返包围的内部 ( 外边缘部的折返的内侧 )、 即以组装在随着在外边缘部形成折返构 造而产生的空隙中的状态配置芯状部件的情况下, 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配置该内装部件的 空间, 不会妨碍例如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
此外, 上述光源与上述底座的上述底部之间的距离能够为 2.5mm 以下。
进一步, 上述外边缘部能够是相对于上述底部的板状面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为 10.0mm 以下。 本发明的底座的结构对于随着底座的薄型化而导致的底座强度的下降特别有效, 在光源与底座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 2.5mm 以下, 和 / 或外边缘部的从底部开始沿垂直方向 的高度为 10.0mm 以下的照明装置中特别适用。
特别是, 当光源与底座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 2.5mm 以下时, 在底座产生变形的情 况下, 距离变化量相对于两者的设计距离的比例较大, 因此成为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增大 的主要原因, 每个光源的亮度可能变得不同。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底座, 能够抑制底座的变 形, 因此在像这样的光源与底座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接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记载的照明装 置; 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利用这样的显示装置, 在照明装置中, 特别是在该照明装置薄型化的情况下, 也能 够提供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 因此, 该显示装置即使是在特别薄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 较高的显示品质。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举例表示液晶面板。 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 够应用于各种用途, 例如电视、 电脑的台式显示器画面等, 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此外, 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显示装置。
根据这样的电视接收装置, 在显示装置中能够提供高的显示品质, 因此即使在该 电视接收装置特别薄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高品质的电视图像。
根据本发明, 能够提供薄型且具有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的照明装置。 此外, 根据本 发明的显示装置, 其能够薄型且能够提供优异的显示品质。 此外, 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 置, 其能够薄型且能够提供优异的电视视频。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 2 是表示图 1 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图 2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 4 是表示图 2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 5 是图 3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 6 是图 4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 7 是表示在图 3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外边缘部所设置的长边第二折返部的一 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8 是表示长边第二折返部的不同的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9 是表示长边第一折返部和长边第二折返部的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10 是表示在图 4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外边缘部所设置的短边第二折返部的 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11 是表示短边第二折返部的不同的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12 是表示短边第一折返部和短边第二折返部的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 面图。
图 14 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 15 是表示在图 13 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底座的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结 构的立体图。
图 16 是表示在图 13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 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17 是表示在长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不同的一变形例的截面 图。
图 18 是表示在长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另一不同的变形例的截 面图。
图 19 是表示在长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又一不同的变形例的截 面图。
图 20 是表示在图 14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 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 21 是表示在短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不同的一变形例的截面 图。
图 22 是表示在短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另一不同的变形例的截 面图。
图 23 是表示在短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又一不同的变形例的截 面图。
图 24 是表示短边外边缘部的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0……液晶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 ) ; 12……背光源装置 ( 照明装置 ) ; 14……底座 ; 14a……底座的底部 ; 17……冷阴极管 ( 光源 ) ; 21…… 外边缘部 ; 21a…… 短边外边缘部 ;
21b……长边外边缘部 ; 30a……长边第一折返部的内板部 ( 第一板部 ) ; 30b……长边第一 折返部的上板部 ( 第二板部 ) ; 30c……长边第一折返部的外板部 ( 第三板部 ) ; 31……长 边第一折返部 ; 32……长边第二折返部 ; 34a……短边第一折返部的内板部 ( 第一板部 ) ; 34b……短边第一折返部的上板部 ( 第二板部 ) ; 34c……短边第一折返部的外板部 ( 第三板 部) ; 35……短边第一折返部 ; 36……短边第二折返部 ; 50……加强板 ( 芯状部件 ) ; 52…… 螺钉 ( 固定部件 ) ; 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 1 ~图 6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举例表示具有液晶显 示装置 10 的电视接收装置 TV。
图 1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图 2 的液晶 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 4 是表示图 2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 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 5 是图 3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 6 是图 4 的 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TV 包括 : 液晶显示装置 10 ; 以夹持该液 晶显示装置 10 的方式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 10 的正面、 背面两机壳 Ca、 Cb ; 电源 P ; 调谐器 T; 和支架 S。液晶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 )10 整体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方形, 以立式放置的状 态被收纳。如图 2 所示, 该液晶显示装置 10 具有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 11 和作为外部 光源的背光源装置 ( 照明装置 )12, 它们由框状的边框 13 等保持为一体。
接着, 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 10 的液晶面板 11 和背光源装置 12( 参照图 2 ~图 4)。
液晶面板 ( 显示面板 )11 采用一对玻璃基板以隔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相贴合, 并 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的结构。 在一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 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 ( 例如 TFT)、 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 在另 一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以规定排列配置有 R( 红色 )、 G( 绿色 )、 B( 蓝色 ) 等各着色部的彩 色滤光片、 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 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 11a、 11b( 参照图 3 和图 4)。
如图 2 所示, 背光源装置 12 包括 : 在光出射面侧 ( 液晶面板 11 侧 ) 开口的呈大致 箱型的底座 14 ; 以覆盖底座 14 的开口部 14b 的方式配置的扩散板 15a ; 配置在扩散板 15a 与液晶面板 11 之间的多个光学片 15b ; 和沿着底座 14 的长边配置、 在与底座 14 之间夹持保 持扩散板 15a 的长边边缘部的框架 16。进一步, 在底座 14 内设置有 : 冷阴极管 ( 光源 )17 ; 用于将冷阴极管 17 安装于底座 14 的灯夹 18 ; 在冷阴极管 17 的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 功能的中继连接器 19 ; 和一并覆盖冷阴极管 17 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 19 组的保持件 20。 另外, 在该背光源装置 12 中, 与冷阴极管 17 相比, 扩散板 15a 侧为光出射侧。
底座 14 通过金属制造的板状部件进行钣金成形而形成, 呈由矩形平板状的底部 14a 和从其各边立起大致折返为 U 字状的外边缘部 21( 短边方向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和长 边方向的长边外边缘部 21b) 构成的较浅的大致箱型。 在底座 14 的底部 14a, 在其长边方向 的两端部穿透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 19 的安装孔 22。进一步, 在底座 14 的长边
外边缘部 21b 的上表面, 如图 3 所示, 穿透设置有固定孔 14c, 例如能够利用螺钉等使边框 13、 框架 16 和底座 14 等一体化。
在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内面侧 ( 与冷阴极管 17 相对的面侧 ) 配置有反射片 23。 反射片 23 由合成树脂制成, 其表面为反射性优异的白色, 沿着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内面以 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敷设。如图 3 所示, 该反射片 23 的长边边缘部以覆盖底座 14 的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方式立起, 成为被底座 14 和扩散板 15a 夹着的状态。利用该反射片 23 能够使从冷阴极管 17 射出的光在扩散板 15a 侧被反射。
另一方面, 在底座 14 的开口部 14b 侧配置有扩散板 15a 和光学片 15b。 扩散板 15a 由在合成树脂制造的板状部件中分散配合光散射粒子而成, 具有使从作为管状光源的冷阴 极管 17 射出的线状的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 15a 的短边边缘部如上所述载置在保持件 20 的第一面 20a 上, 不受到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 扩散板 15a 的长边边缘部, 如图 3 所示, 通过被底座 14( 反射片 23) 和框架 16 夹持而固定。
配置在扩散板 15a 上的光学片 15b, 从扩散板 15a 侧开始依次叠层有扩散片、 透镜 片、 反射型偏光板, 具有使从冷阴极管 17 射出、 通过了扩散板 15a 的光成为面状的光的功 能。在该光学片 15b 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 11, 该光学片 15b 被扩散板 15a 和液晶面 板 11 夹持。
冷阴极管 17 呈细长的管状, 以其长度方向 ( 轴方向 ) 与底座 14 的长边方向一致 的状态, 并且以多根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收纳于底座 14 内 ( 参照图 2)。这些冷阴极管 17 的各端部嵌入中继连接器 19, 以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 19 的方式安装有保持件 20。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 17 管径为 4.0mm, 冷阴极管 17 与底座 14 的 底部 14a 之间的距离为 0.8mm, 相邻的冷阴极管 17 间的距离为 16.4mm, 冷阴极管 17 与扩散 板 15a 的距离为 2.7mm。像这样在背光源装置 12 中在各构成部件间谋求薄型化, 尤其是使 冷阴极管 17 与扩散板 15a 的距离、 冷阴极管 17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距离变小。于是, 通过这样的背光源装置 12 的薄型化, 液晶显示装置 10 的厚度 ( 即从液晶面板 11 的表面到 背光源装置 12 的背面的厚度 ) 为 16mm, 电视接收装置 TV 的厚度 ( 即从正面侧机壳 Ca 的表 面到背面侧机壳 Cb 的背面的厚度 ) 为 34mm, 实现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
覆盖冷阴极管 17 的端部的保持件 20 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 呈沿底座 14 的短 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 4 所示, 该保持件 20 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够将扩散板 15a 和液晶面板 11 载置在不同层阶的台阶状面, 并且以与底部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一部 分重叠的状态配置, 与短边外边缘部 21a 一同形成该背光源装置 12 的侧壁。保持件 20 中 从与底座 14 的折返外边缘部 21a 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 24, 该插入销 24 插入于在底座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上表面形成的插入孔 25, 由此该保持架 20 安装于底座 14。
保持件 20 的台阶状面由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平行的三个面形成, 在位于最低的 位置的第一面 20a 载置有扩散板 15a 的短边边缘部。进一步, 从第一面 20a 朝向底座 14 的 底部 14a 延伸出倾斜的倾斜罩 26。在保持件 20 的台阶状面的第二面 20b 载置有液晶面板 11 的短边边缘部。保持件 20 的台阶状面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 20c 配置在与底座 14 的 短边外边缘部 21a 重叠的位置, 与边框 13 接触。
如图 5 所示, 底座 14 的长边外边缘部 21b 具有大致 U 字状的长边第一折返部 ( 第 一折返部 )31, 其包括 : 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大致垂直立起的第一内板部 ( 第一板部 )30a ;从第一内板部 30a 向底座 14 的外侧与底部 14a 大致平等地 ( 与第一内板部 30a 交叉的方 向 ) 弯曲而成的第一上板部 ( 第二板部 )30b ; 从第一上板部 30b 向底部 14a 方向大致直角 弯曲而成的第一外板部 ( 第三板部 )30c。另外, 从底部 14a 到第一上板部 30b 的高度与底 座 14 整体的最大高度相当, 其高度为 8.0mm。此外, 构成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外板部 30c 在接近第一上板部 30b 的部位再次大致 U 字状地弯曲, 由此形成长边第二折返部 ( 第二 折返部 )32。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形成为从第一外板部 30c 向与第一 上板部 30b 重叠的一侧突出的状态。
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包括 : 第一外板部 30c 的一部分沿着第一上板部 30b 大致直角 弯曲而成的第二上板部 33a ; 从第二上板部 33a 与第一外板部 30c 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 第二内板部 33b ; 从第二内板部 33b 向第一外板部 30c 方向大致直角弯曲而成的第二下板 部 33c。 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的第二上板部 33a 在其与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 此外, 第二内板部 33b 在其与第一内板部 30a 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 即, 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中, 构成它的各板部 33a、 33b、 33c 并不与长边第一折返部 3 1 内接, 而是遍及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长度方向 ( 底座 14 的长度方向 ) 延伸设置。换言之, 长边第 二折返部 32 以偏置于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侧的状态, 形成在该长边第一 折返部 31 的折返的内侧。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 长 边第二折返部 32 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外板部 30c 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 以与第 一上板部 30b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另一方面, 如图 6 所示, 在底座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具有大致 U 字状的短边第 一折返部 ( 第一折返部 )35, 其包括 : 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大致直角地立起的第三内板部 34a ; 从第三内板部 34a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第三上板部 34b ; 从第 三上板部 34b 向底座 14 的底部 14a 方向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成的第三外板部 34c。此外, 构 成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外板部 34c 在接近第三上板部 34b 的部位再次大致 U 字状地 弯曲, 由此形成短边第二折返部 ( 第二折返部 )36。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形成为从第三外板部 34c 向与第三上板部 34b 重叠的一侧突出的状态。
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包括 : 第三外板部 34c 的一部分沿着第三上板部 34b 大致直角 弯曲而成的第四上板部 37a ; 从第四上板部 37a 与第三外板部 34c 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 第四内板部 37b ; 和从第四内板部 37b 向第三外板部 34c 方向大致直角弯曲而成的第四下 板部 37c。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的第四上板部 37a 在其与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 此外, 第四内板部 37b 在其与第三内板部 34a 之间具有很小的空 隙。即, 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中, 构成它的各板部 37a、 37b、 37c 并不与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内 接, 而是遍及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长度方向 ( 底座 14 的短边方向 ) 延伸设置。换言之, 短 边第二折返部 36 以偏置于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侧的状态, 形成在该短边 第一折返部 35 的折返的内侧。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外观, 短 边第二折返部 36 通过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外板部 34c 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 以与第 三上板部 34b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 TV、 液晶显示装置 10、 背光源装置
12 能够达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 12 所具有的底座 14 具有 : 平板状的底部 14a ; 和形成在 该底部 14a 的边缘部的具有折返构造的外边缘部 21( 长边外边缘部 21b 和短边外边缘部 21a)。 该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折返构造为 :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和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一部 分进一步折返而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的二重的折返构造。另一方面, 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折返构造为 :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和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一部分进一步折返而成的短边 第二折返部 36 的二重的折返构造。
像这样, 通过使外边缘部 21 具有由第一折返部 31、 35 和第二折返部 32、 36 构成的 二重的折返构造, 能够提高外边缘部 21 自身的强度, 能够抑制底座 14 整体的变形。特别的 是在本实施方式中, 外边缘部 21 的相对于底部 14a 的垂直方向的最大高度为长边外边缘 部 21b 的第一上板部 30b 与底部 14a 之间的距离、 即: 8.0mm, 这样的距底部 14a 的高度为 10.0mm 以下的薄型化的外边缘部 21 中, 上述二重的折返构造特别能够发挥增加强度的效 果。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 能够抑制底座 14 的变形, 因此能够将冷阴极管 17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由此, 每个冷阴极管 17 的向底座 14 的漏失量一定, 各 冷阴极管 17 为同等的出射光量, 因此该背光源装置 12 能够确保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折返部 31、 35 折返为大致 U 字状, 第二折返部 32、 36 形成在第一折返部 31、 35 的被包围成大致 U 字状的内部。
像这样, 在使第二折返部 32、 36 形成于第一折返部 31、 35 的被包围成大致 U 字状 的内部、 即第一折返部 31、 35 的折返的内侧的情况下, 在原本随着设置第一折返部 31、 35 而 产生的空隙部中形成第二折返部 32、 36。因此, 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形成该第二折返部 32、 36 的空间, 能够不影响该背光源装置 12 的薄型化地进行外边缘部 21 的加强。
进一步,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底座 14 的长边外边缘部 21b 形成有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和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底座 14 的变形容易沿其长边方向产生, 因此通过在沿着该底座 14 的长边方向的 长边外边缘部 21b 形成由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和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构成的二重的折返构 造, 能够很好地防止底座 14 的变形。
特别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底座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也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 部 35 和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像这样, 通过在底座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也形成由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和短边 第二折返部 36 构成的二重的折返构造, 能够进一步提高底座 14 整体的强度, 能够可靠地防 止该底座 14 的变形。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冷阴极管 17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之间的距离为 0.8mm, 非 常小。
从冷阴极管 17 到底座 14, 虽然很少, 但也会产生漏失, 该漏失量与两者之间的距 离成反比例。 因此, 假设在底座 14 产生变形, 每个冷阴极管 17 与底部 14a 之间的距离不同, 则在各冷阴极管 17 间产生漏失量的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 冷阴极管 17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之间的距离为 0.8mm, 像这样在两者的距离非常小为 2.5mm 以下的情况下, 相对于两者 的设计距离, 底座 14 的变形引起的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量的比例较大。由此, 各冷阴极管
17 间的电流偏差增大, 该冷阴极管 17 间的亮度可能不同。
但是,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具有外边缘部 21 的底座 14, 该外边缘部 21 具备二重的折 返构造, 能够抑制底座 14 的变形。于是, 在上述的冷阴极管 17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之间 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 即在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 12 中, 本发明的结构特别能够发挥效果。
( 变形例 )
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但长边第一折返部 3 1 和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的 形成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以下所示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
例如, 如图 7 所示, 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中, 形成有由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 板部 30b 的一部分在接近第一内板部 30a 的部位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形成的长边第二折返 部 40。长边第二折返部 40 为从第一上板部 30b 向与第一内板部 30a 重叠的一侧突出的状 态, 并以偏置于第一内板部 30a 侧 ( 接近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一侧 ) 的状态形成在长边第 一折返部 31 的折返的内侧。此时,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 长边 第二折返部 40 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 以与第一 内板部 30a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此外, 如图 8 所示, 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中, 形成有由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 板部 30b 的一部分在接近第一外板部 30c 的部位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形成的长边第二折返 部 41。长边第二折返部 41 形成为从第一上板部 30b 向与第一外板部 30c 重叠的一侧突出 的状态, 以偏置于第一外板部 30c 侧 ( 远离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一侧 ) 的状态形成在长边 第一折返部 31 的折返的内侧。此时,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 长 边第二折返部 41 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 以与第 一外板部 30c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进一步, 如图 9 所示, 也可以构成为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中, 设置有由外板部 42a、 上板部 42b 和内板部 42c 构成的长边第一折返部 42, 并且设置有从长边第一折返部 42 的内 板部 42c 的前端部大致 U 字状地折返, 从该内板部 42c 向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重叠的一侧 突出而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 43。此时, 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为与长边第一折返部 42 外接的 关系, 长边第一折返部 42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 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与底座 14 的 底部 14a 的背面外边缘相邻。
另一方面,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和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的形成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 施方式 1 的方式, 以下所示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
例如, 如图 10 所示, 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中, 也可以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 第三上板部 34b 的一部分在接近第三内板部 34a 的部位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形成的长边第 二折返部 44。短边第二折返部 44 形成为从第三上板部 34b 向与第三内板部 34a 重叠的一 侧突出的状态, 以偏置于第三内板部 30c 侧 ( 接近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一侧 ) 的状态形成 在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折返的内侧。此时,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 外观, 短边第二折返部 44 通过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 以与第三内板部 34a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此外, 如图 11 所示, 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中, 也可以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 第三上板部 34b 的一部分在接近第三外板部 34c 的部位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形成的短边第 二折返部 45。短边第二折返部 45 形成为从第三上板部 34b 向与第三外板部 34c 重叠的一
侧突出的状态, 以偏置于第三外板部 34c 侧 ( 远离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一侧 ) 的状态形成 在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折返的内侧。此时,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 外观, 短边第二折返部 45 通过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 以与第三外板部 34c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进一步, 如图 12 所示, 也可以构成为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中, 设置有由外板部 46a、 上板部 46b 和内板部 46c 构成的短边第一折返部 46, 并且设置有从短边第一折返部 46 的内 板部 46c 的前端部大致 U 字状地折返, 从该内板部 46c 向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重叠的一侧 突出而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 47。此时, 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为与短边第一折返部 46 外接的 关系, 短边第一折返部 46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外观, 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与底座 14 的 底部 14a 的背面外边缘相邻。
( 实施方式 2)
接着, 根据图 13 ~图 15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该实施方式 2 中, 表示了在外 边缘部的折返的内侧进一步配置有加强部件的结构, 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对与 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省略重复说明。
图 13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放 大截面图, 图 14 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 15 是表示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折返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底座 14 通过钣金成形, 形成为由平板状的底部 14a 和从其各边立起并折返为大致 U 字状的外边缘部 21( 短边方向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和长边方向的长边外边缘部 21b) 构成 的较浅的大致箱型。
如图 13 所示, 底座 14 的长边外边缘部 21b 具有 : 由三个板面 30a、 30b、 30c 构成的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 和从第一外板部 30c 向该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内侧折返为大致 U 字形 状而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 32。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中, 在第二上板部 33a 和第二下板部 33c 分别在与固定孔 14c 重叠的部位形成有螺纹孔 330a、 330c。另外, 本实施方式中, 长边第一 折返部 31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 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 一外板部 30c 的一部分折返而成, 以与第一上板部 30b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 部 31。
进一步, 在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的第二下板部 33c 侧安装有加强板 ( 芯状部件 )50。 加强板 50 为镀锌钢板制造, 如图 15 所示, 呈细长的板状, 形成有多个贯通其厚度方向的加 强板固定孔 50a。另外, 作为该加强板 50 的材质, 除了镀锌钢板之外, 也能够适当地选择具 有耐腐蚀性的铁类合金、 不锈钢等。
加强板 50 以内置于被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折返所包围的内部、 即折返的内侧的 形态配置, 成为其上表面与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的第二下板部 33c 的下表面面接触的状态, 该加强板 50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在其与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内板部 30a 和第一 外板部 30c 之间具有较小的空隙。 该加强板 50, 通过从边框 13 的外侧插入并依次插通框架 16、 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固定孔 14c、 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的螺纹孔 330a、 330c 的螺钉 ( 固定 部件 )52 与加强板 50 的加强板固定孔 50a 螺纹啮合, 由此安装于长边外边缘部 21b。
另一方面, 如图 14 所示, 底座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具有 : 由三个板面 34a、 34b、 34c 构成的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 和向其内侧折返为大致 U 字形状而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36。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中, 在第三上板部 34b 设置有固定孔 14c, 而且, 在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中, 在第四上板部 37a 和第四下板部 37c 分别在与固定孔 14c 重叠的部位形成有螺纹孔 370a、 370c。另外, 本实施方式中,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外观, 短边 第二折返部 36 通过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外板部 34c 的一部分折返而成, 以与第三上 板部 34b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进一步, 在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的第四下板部 37c 侧安装有加强板 50。加强板 50 以内置于由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折返所包围的内部、 即折返的内侧的形态配置, 成为其上 表面与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的第四下板部 37c 的下表面面接触的状态, 该加强板 50 的长度 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在其与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内板部 34a 和第三外板部 34c 之间具 有较小的空隙。 该加强板 50, 通过从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外侧插入并依次插通固定孔 14c、 螺纹孔 370a、 370c 的螺钉 52 与加强板 50 的加强板固定孔 50a 螺纹啮合, 由此安装于短边 外边缘部 21a。
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 12 能够达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 12 所具有的底座 14 具备由第一折返部 31、 35 和它们的 一部分进一步折返而成的第二折返部 32、 36 构成的外边缘部 21, 进一步, 在由外边缘部 21 的第一折返部 31、 35 的折返包围的内部, 安装有与第二折返部 32、 36 接触的加强板 50。
这样, 通过在具有二重的折返构造的外边缘部 21 中进一步安装加强板 50, 能够进 一步提高外边缘部 21 的强度, 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底座 14 的变形。
进一步, 加强板 50 内置于由第一折返部 31、 35 的折返包围的内部、 即折返的内侧, 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配置该加强板 50 的空间, 不会妨碍该背光源装置 12 的薄型化。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加强板 50 通过插通该加强板 50、 第一折返部 31、 35 和第二 折返部 32、 36 的螺钉 52 被固定于外边缘部 21。
此时, 不需要用于将该加强板 50 固定于外边缘部 21 的复杂的工序, 能够不使组装 操作的效率下降地实现外边缘部 21 的加强。
( 变形例 )
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但加强板 50 的安装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以下所 示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
例如, 如图 16 所示, 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形成有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和该长边第一 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 40。更具体地说, 长 边第二折返部 40 以偏置于第一内板部 30a 侧 ( 接近底座 14 的底部 14a 侧 ) 的状态形成在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折返的内侧。即,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 长边第二折返部 40 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的一部分折返而成, 并以与 第一内板部 30a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此处, 加强板 60 以与长边第二折 返部 40 中的和第一外板部 30c 相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利用从第一内板部 30a 侧插入 的螺钉 61 被固定于长边第二折返部 40。
此外, 如图 17 所示, 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形成有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和该长边第一 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 41。更具体地说, 长 边第二折返部 41 以偏置于第一外板部 30c 侧 ( 远离底座 14 的底部 14a 侧 ) 的状态形成在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折返的内侧。即, 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长边第二折返部 41 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的第一上板部 30b 的一部分折返而成, 以与第 一外板部 30c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部 31。 此处, 加强板 62 以与长边第二折返 部 41 中的和第一内板部 30a 相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利用从第一外板部 30c 侧插入的 螺钉 61 被固定于长边第二折返部 41。
进一步, 如图 18 所示, 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形成有 : 长边第一折返部 42 ; 和该长边 第一折返部 42 的内板部 42c 的端部大致 U 字状地折返、 并从该内板部 42c 向与底座 14 的 底部 14a 重叠的一侧突出而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即, 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为与长边第一 折返部 42 外接的关系, 长边第一折返部 42 构成长边外边缘部 21b 的外观, 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背面外边缘相邻。此处, 加强板 63 以与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中的 和底部 14a 大致平行的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在底部 14a 的背面侧, 利用从底部 14a 侧插入 的螺钉 61 被固定于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或者, 如图 19 所示, 加强板 64 配置在被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的折返包围的内部、 即 折返的内侧, 利用从底部 14a 侧插入的螺钉 61 被固定于长边第二折返部 43。
此外, 如图 20 所示, 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和该短边第一 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 44。更具体地说, 短 边第二折返部 44 以偏置于第三内板部 34a 侧的状态形成在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折返的内 侧。即,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外观, 短边第二折返部 44 通过短边第 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的一部分折返而成, 以与第三内板部 34a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 该短边第一折返部 35。此处, 加强板 65 以与短边第二折返部 44 中的和第三外板部 34c 相 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利用从第三内板部 34a 侧插入的螺钉 61 被固定于短边第二折返 部 44。 此外, 如图 21 所示, 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和该短边第一 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大致 U 字状地折返而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 45。更具体地说, 短 边第二折返部 45 以偏置于第三外板部 34c 侧的状态形成在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的折返的内 侧。即, 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外观, 短边第二折返部 45 通过短边第 一折返部 35 的第三上板部 34b 的一部分折返而成, 以与第三外板部 34c 重叠的状态内置于 该短边第一折返部 35。此处, 加强板 66 以与短边第二折返部 45 中的和第三内板部 34a 相 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利用从第三外板部 34c 侧插入的螺钉 61 被固定于短边第二折返 部 45。
进一步, 如图 22 所示, 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形成有 : 短边第一折返部 46 ; 和该短边 第一折返部 46 的内板部 46c 的端部大致 U 字状地折返、 并从该内板部 46c 向与底座 14 的 底部 14a 重叠的一侧突出而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即, 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为与短边第一 折返部 46 外接的关系, 短边第一折返部 46 构成短边外边缘部 21a 的外观, 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与底座 14 的底部 14a 的背面外边缘相邻。此处, 加强板 63 以与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中的 和底部 14a 大致平行的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在底部 14a 的背面侧, 利用从底部 14a 侧插入 的螺钉 61 被固定于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或者, 如图 23 所示, 加强板 68 配置在被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的折返包围的内部、 即 折返的内侧, 利用从底部 14a 侧插入的螺钉 61 被固定于短边第二折返部 47。
( 其它实施方式 )
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由上述记载和附图所说明的 实施方式, 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 在底座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和长边外边缘部 21b 分 别形成有短边第二折返部 36 和长边第二折返部 32, 但根据应赋予底座 14 的必要的强度, 也 可以仅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形成长边第二折返部 32。此时, 短边外边缘部 21a 如图 24 所示 具有仅由短边第一折返部 35 构成的结构。或者, 也可以仅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形成短边第 二折返部 36。
(2) 在上述实施方式 2 中, 在底座 14 的短边外边缘部 21a 和长边外边缘部 21b 分 别安装有加强板 50, 但是根据应赋予底座 14 的必要的强度, 也可以仅在长边外边缘部 21b 安装加强板 50。或者, 也可以仅在短边外边缘部 21a 安装加强板 50。
(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 表示了使用冷阴极管 17 作为光源的情况, 但例如使用 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