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410015084.2
2004.01.05
CN1641436A
2005.07.20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G02F1/1335; G02F1/1335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张庆州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一反射板和一散热片,该扩散板设置在该灯管上方,该反射板设置在该灯管下方,具有一反射面和一背侧面,该散热片具有一基座和多个设置在该基座上的鳍片,该基座紧贴该反射板的背侧面。
1.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灯管、一设置在该灯管上方的扩散板和一设置在该灯管下方的反射板,该反射板具有一反射面和一背侧面,其特征在于:该直下式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一散热片,该散热片具有一基座和多个设置在该基座上的鳍片,该基座紧贴该反射板的背侧面。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灯管为冷阴极萤光灯管。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扩散板相对于灯管的部位设置有多个散射结构。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外框,该外框设置在该散热片下方并包覆该反射板和散热片。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框具有一底板和多个侧板。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和侧板分别具有多个开口。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具有底板和多个侧板的外框,该散热片的基座做为该外框的底板,该底板为向靠近反射板方向凹入的结构。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框侧板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该反射板的高度与该散热鳍片的高度。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的基座通过螺钉固定在反射板上。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板的反射面具有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突起。
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特别是一种具有散热装置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轻、薄、耗电小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笔记本计算机、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现代化信息设备。因为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此需为其提供背光模组以实现显示功能。 背光模组一般可分为侧光式与直下式两种设计。对于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侧光式背光模组具有轻、薄、耗电低等优点。但是,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对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需求日趋高涨,而大尺寸侧光式背光模组在重量和耗电量等诸方面的表现难如人意,而且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较低,其容纳的光源数目也极为有限,因此无法达到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要求。因此,不含导光板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得以发展起来。 一种现有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可参阅2003年12月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专利第564,302号,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110设置在一显示面板112下方,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灯管114、一扩散板116、设置在该扩散板116上的增光片122和扩散片124、一反射板118以及一外框120。该灯管114用来提供一光源;该扩散板116位于该灯管114与该显示面板112之间,用来将该灯管114产生的光源散射到该显示面板112;该反射板118设置在该灯管114下方,用来将该灯管114产生的光线反射到该扩散板116,该反射板118具有多个凹凸结构131以及多个开口130,以增加该反射板118的散热效率。该反射板118的凹凸结构131是一倒V型结构。该外框120设置在该反射板118下方并包覆该反射板118周围。该外框120具有多个凹凸结构121,以增加该背光模组110的散热面积。 该背光模组110通过反射板118的凹凸结构131、开口130以及外框120的凹凸结构121增加散热效率,但是,该背光模组110存在以下问题:该灯管114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反射板118后,再通过空气以自然对流的方式传导到外框120,当背光模组110内温差不大时,空气的自然对流速度不会很快,而且,通过反射板118的凹凸结构131所能增加的散热面积有限,其在散热上依旧存在热量散发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反射板118上设置开口130,则灯管114发射到该开口130位置地光线将通过开口130投射到外框120,而难以再被反射板118反射到扩散板116,导致光利用率不够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热量散发效率不高、光利用率不够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高而且光利用率较高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一反射板和一散热片,该扩散板设置在该灯管上方,该反射板设置在该灯管下方,具有一反射面和一背侧面,用以将该灯管产生的光线由该反射面反射到该扩散板,该散热片具有一基座和多个设置在该基座上的鳍片,该基座紧贴该反射板的背侧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模组采用散热片,该散热片的基座紧贴该反射板的背侧面,可以直接通过热传导将灯管产生的热量传导给多个鳍片后散发出去,该多个鳍片增加散热面积,因此可提高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内部散热效率;同时,由于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反射板不具有开口,可以将投射在其上的光线全部反射到扩散板,从而充分利用光源,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是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方式。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包括多个灯管24、扩散板21、增光片22、扩散片23、反射板25、散热片26和一外框27。 该扩散板21、增光片22和扩散片23依序设置在该灯管24上方。该反射板25设置在该灯管24下方,具有一反射面251和一背侧面252,用以将该灯管24产生的光线由该反射面251反射到该扩散板21。该散热片26具有一基座261和多个设置在该基座261上的散热鳍片262,该基座261紧贴该反射板25的背侧面252。该外框27具有一底板271和多个侧板272,该外框27设置在该散热片26下方并包覆该反射板25和散热片26。 该灯管24为冷阴极萤光灯管,该扩散板21相对于灯管24的部位设置有多个散射结构211,该散射结构211可扩散灯管24发出的光线,使灯管24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板21、增光片22和扩散片23后转换为均匀的平面光。 该散热片26的基座261通过螺钉263固定在反射板25上,该螺钉263的高度小于该基座261与该反射板25的总厚度,因此,当该螺钉263固定基座261与反射板25后,并未伸出该反射板25的反射面251,避免对反射面251的损坏。 由于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是采用散热片26,该散热片26的基座261紧贴该反射板25的背侧面252,可以直接通过热传导将灯管24产生的热量传导给多个散热鳍片262后散发出去,该多个鳍片262增加了散热面积,因此可提高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的内部散热效果;同时,由于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的反射板25不具有开口,其反射面251为一完整表面,可以将投射在其上的光线全部反射到扩散板21,从而充分利用光源,提高该直下式背光模组20的亮度。 请参阅图3,是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该直下式背光模组30同第一实施方式直下式背光模组20的区别在于:反射板35具有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突起351,该突起351的厚度较反射板35其它部分的厚度大,因此,可以将螺钉363设置在该突起351的部位,以在反射板35的厚度较薄时,依旧可以增加散热片36与反射板35的结合强度;外框37的底板371和侧板372分别具有多个开口373和374,该多个开口373和374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可以更好地通过空气自然对流将散热片36的热量散发出该直下式背光模组30。 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直下式背光模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该直下式背光模组40同第二实施方式的直下式背光模组30区别在于:外框47的底板为向靠近反射板45方向凹入的结构,其中接触到反射板45的底板部分做为散热片的基座471,散热片的散热鳍片473则设置在该基座471上,如此,该直下式背光模组40的热量即可直接散发出该直下式背光模组40。而且,该外框47的侧板472高度H大于或等于该反射板45的高度H1与该散热鳍片473的高度H2,以使侧板472围成的框体可以保护该散热鳍片473免受碰撞和损伤。
《直下式背光模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下式背光模组.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一反射板和一散热片,该扩散板设置在该灯管上方,该反射板设置在该灯管下方,具有一反射面和一背侧面,该散热片具有一基座和多个设置在该基座上的鳍片,该基座紧贴该反射板的背侧面。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