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037009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48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58523.8

申请日:

2010.08.19

公开号:

CN102372822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F 236/00申请日:20100819|||公开

IPC分类号:

C08F236/00; C08F210/04; C08F210/14; C08F4/54; C08F4/52; C08F236/08; C08F210/10

主分类号:

C08F236/00

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邱迎昕; 龚惠勤; 张雷; 赵丽娜; 刘海明

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刘金辉;李小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C4-C8异单烯烃单体与至少一种C4-C14多烯烃单体,在-120℃至-20℃的温度下,在惰性有机溶剂存在下,与由下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下式(II)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引发剂体系接触,其中式(I)和(II)化合物中的各变量如说明书中所定义。所制备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甚至还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并且该共聚物具有高分子量。AlRY2        (I)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备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 C4-C8 异单烯烃 单体与至少一种 C4-C14 多烯烃单体, 在 -120℃至 -20℃的温度下, 在惰性有机溶剂存在下, 与由下式 (I) 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下式 (II) 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引发剂 体系接触, AlRY2 (I) 式 (I) 中, R 为直链或支链 C1-C8 烷基, 和 2 个 Y 各自独立地为卤素, 式 (II) 中, n 为 2、 3或4; R1 为选自下组的桥基 : - 直链或支链的 C1-C10 烷基桥基, 和 - 苯基桥基, 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取代的, 也可以被 1-4 个直链或支链 C1-C6 烷基取代 ; R2 和 R3 各自独立地为氢、 直链或支链 C1-C8 烷基、 苯基、 苯基直链或支链亚 C1-C4 烷基、 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亚苯基或 C3-C8 环烷基, 其中 R2 和 R3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 以及 X 为卤素。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中式 (I) 中, R 为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 优选乙基, 和 2 个 Y 各自独立地为溴或氯, 尤其均为氯。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方法, 其中式 (II) 中, R1 为选自下组的桥基 : - 直链或支链的 C1-C10 烷基桥基, - 苯基桥基, 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取代的, 也可以被 1-4 个直链或支链 C1-C6 烷基取代 ; R2 和 R3 各自独立地为氢、 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 苯基、 苯基直链或支链亚 C1-C4 烷基、 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亚苯基或 C3-C8 环烷基, 其中 R2 和 R3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 以及 X 为氯或溴 ;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中式 (I) 化合物为二氯乙基铝, 并且式 (II) 化合物为 1, 4- 二 (2- 氯 -2- 丙基 ) 苯或 1, 3, 5- 三 (2- 氯 -2- 丙基 ) 苯。
5: 如权利要求 1-4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式 (I) 化合物与式 (II) 化合物的摩尔比 为 0.1-1000, 优选 0.5-500, 更优选为 1 ~ 100。
6: 如权利要求 1-5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 C4-C8 异单烯烃单体选自下组中的一种 或多种 : 异丁烯、 2- 甲基 -1- 丁烯、 3- 甲基 -1- 丁烯、 2, 3- 二甲基 -1- 丁烯、 2- 甲基 -1- 戊 烯、 3- 甲基 -1- 戊烯、 4- 甲基 -1- 戊烯、 2, 3- 二甲基 -1- 戊烯、 2, 4- 二甲基 -1- 戊烯、 2- 甲 基 -1- 己烯、 2, 3- 二甲基 -1- 己烯、 2, 4- 二甲基 -1- 己烯、 2, 5- 二甲基 -1- 己烯、 2, 4, 4- 三 甲基 -1- 戊烯, 尤其为异丁烯 ; 以及 C4-C14 多烯烃单体选自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 丁二烯、 异 戊二烯、 2, 3- 二甲基 -1, 3- 丁二烯、 1, 3- 戊二烯、 环戊二烯、 甲基环戊二烯和环己二烯, 尤其 为异戊二烯。 2
7: 如权利要求 1-6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 C4-C8 异单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80-99.5 重量%, 和 C4-C14 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20-0.5 重量% ; 优选 C4-C8 异单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90-99.5 重量%, 和 C4-C14 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10-0.5 重量% ; 更优选 C4-C 经 8 异单烯烃单 体的用量为 95-99.5 重量%, 和 C4-C14 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5-0.5 重量%, 前述百分含量基 于所有共聚单体的重量总和。
8: 如权利要求 1-7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将 95-99.5 重量%的异丁烯和 5-0.5 重 量%的异戊二烯用作共聚单体, 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的重量总和。 9. 如权利要求 1-8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共聚物的分子量多分散系数 Mw/Mn 至少 为 3.0, 优选至少为 3.5, 最优选为 4.0-7.0。 10. 如权利要求 1-9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 为 400,000-1,000,000。 11. 如权利要求 1-10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惰性有机溶剂为 C1-C4 烷基卤、 C5-C8 脂 肪烃、 C5-C10 脂环烃或其混合物。 12. 如权利要求 1-11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引发剂体系以溶液使用时, 式 (I) 化合 -3 -1 -5 -2 物的浓度为 10 ~ 10 mol/L, 而式 (II) 化合物的浓度为 10 ~ 10 mol/L。
9: 5 重量%, 和 C4-C14 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20-0.5 重量% ; 优选 C4-C8 异单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90-99.5 重量%, 和 C4-C14 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10-0.5 重量% ; 更优选 C4-C 经 8 异单烯烃单 体的用量为 95-99.5 重量%, 和 C4-C14 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 5-0.5 重量%, 前述百分含量基 于所有共聚单体的重量总和。 8. 如权利要求 1-7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将 95-99.5 重量%的异丁烯和 5-0.5 重 量%的异戊二烯用作共聚单体, 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的重量总和。 9. 如权利要求 1-8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共聚物的分子量多分散系数 Mw/Mn 至少 为 3.0, 优选至少为 3.5, 最优选为 4.0-7.0。
10: 如权利要求 1-9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 为 400,000-1,000,000。
11: 如权利要求 1-10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惰性有机溶剂为 C1-C4 烷基卤、 C5-C8 脂 肪烃、 C5-C10 脂环烃或其混合物。
12: 如权利要求 1-11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引发剂体系以溶液使用时, 式 (I) 化合 -3 -1 -5 -2 物的浓度为 10 ~ 10 mol/L, 而式 (II) 化合物的浓度为 10 ~ 10 mol/L。

说明书


制备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制备具有宽分 子量分布的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更具体而言,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由单烷基二卤化铝 和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引发剂体系存在下将异单烯烃和多烯烃共聚可以得 到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背景技术
     丁基橡胶 (IIR) 作为商品问世距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气 密性、 阻尼性、 耐热老化性、 耐臭氧和耐候性等特性而成为最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之一。
     目前, 除了俄罗斯 Togliatti 公司采用溶液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外, 其他公司均 采用以一氯甲烷为溶剂的淤浆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 如 ExxonMobile 公司、 Lanxess 公司、 俄罗斯 NKNK 公司以及中国燕山石化公司。 采用淤浆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 工业生产中一般以 H2O/AlCl3 作为引发体系, 由于 溶剂中的水难以除尽, 实际水含量很难控制 ; 而且固体 AlCl3 也极容易吸水, 在使用前需要 采用大量精制溶剂进行冲洗 ; 又由于 AlCl3 在溶剂一氯甲烷中的溶解度很低, 使 H2O/AlCl3 引发体系的配制系统庞大, 涉及溶剂的回收精制及废 AlCl3 处理, 而且水含量难以稳定控 制, 给丁基橡胶的生产控制增加了难度。
     采用淤浆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 涉及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丁基橡胶的加工性 能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丁基橡胶的加工性能实际上与分子量分布有很重要的关系 ; 在生产丁基橡胶时, 除了要保证足够的重均分子量外, 还需要保持合适的高低分子量部分 的平衡, 高分子量部分用以获得足够的生胶强度, 而低分子量部分用以保证一定的应力松 弛速率。 对比发现, 窄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胶在混炼机上容易碎裂, 加宽分子量分布可以消 除这样的问题, 而且混炼过程中也不再需要极端的混炼步骤就可以达到将碳黑均匀细致的 分散, 使制品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 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胶在加工过程中也具 有更稳定的尺寸和形状。 然而, 聚合物在加工前的分子量分布极大地取决于聚合反应机理, 确定的聚合反应就已经决定了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特征, 因此要实现加宽聚合物分子量 分布的目的往往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或手段。目前, 采用淤浆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 ExxonMobile 公司和 Lanxess 公司可以生产出分子量多分散系数 Mw/Mn 能够达到 3.5 以上 的丁基橡胶, 而俄罗斯和中国生产的丁基橡胶其分子量多分散系数 Mw/Mn 均低于 3.0, 加工 性能较差。
     关于加宽丁基橡胶分子量分布或改善丁基橡胶加工性能的方法, 专利 US2781334 和 US2729626 提议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偶联剂二乙烯基苯 (DVB), 使部分分子链发生偶联生 成少量高分子量的支化大分子以提高聚合物的初始强度, 但 DVB 用量稍多就会带来明显的 凝胶问题。专利 WO0216452 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 在加入多烯烃交联剂如 DVB 的前提下 再引入适量的链转移剂如二异丁烯以缓解凝胶问题并同时改善聚合物的加工性能。专利 US3780002 提出采用元素周期表中第 II 族或第 III 族的金属卤化物与元素周期表中第 IV
     族金属的四卤化物组成复合引发剂, 如将 AlCl3 与 TiCl4 复合使用, 或将 AlCl3 与 SnCl4 复 合使用, 使其中每一种引发剂都可以独立地引发阳离子聚合, 在常规的丁基橡胶聚合条件 下合成得到分子量分布系数 Mw/Mn 在 5.0 以上的丁基橡胶。专利 US5071913 发明了在单 体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SBS 或 SIS 嵌段共聚物, 其中的不饱和双键通过链转移或参与共 聚的方式就可以在聚合过程中直接生成部分具有很高分子量的高度支化的星形分子, 得到 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胶, 即 ExxonMobile 公司所开发的星形丁基橡胶产品。专利 US5194538 公开了采用官能团数不同的引发剂进行复合使用, 即在传统丁基橡胶 H2O/AlCl3 引发体系中再另外加入一种含有 2-4 个羟基的化合物, 结果得到呈现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 基聚合物。US20030166809 提出在二烷基氯化铝与单烷基二氯化铝的混合体系中加入少量 活化剂铝氧烷对引发体系进行活化改性, 用于溶液聚合来合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 胶。CN1966537A 公开了在以 H2O/AlCl3 为引发体系的淤浆聚合体系中加入一些添加剂, 如 醇类、 酚类、 胺类或吡啶类、 酰胺类、 羧酸酯类或酮类等化合物, 与 AlCl3 进行陈化反应后形 成复合引发剂体系, 通过调节该添加剂与 AlCl3 的用量比例,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丁基橡 胶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由以上现有技术方法可见, 加宽丁基橡胶分子量分布, 均需要采用添加额外组分 的方式, 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 因此, 寻找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来生 产具有较宽分子量分布或良好加工性能的丁基橡胶是有必要的。
     具有多个卤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常用来合成多臂星形聚合物、 嵌段共聚物或遥爪聚 合物等功能性聚合物, 例如专利 US4740572 提出了用含有多个卤原子的有机卤化物 ( 见下 式 ) 与 BCl3 组成引发剂体系使异丁烯聚合得到分子链末端带有活性卤原子端基的遥爪聚 合物。
     n 为 2、 3或4专利 US4946899 和 US4276394 也采用这样的化合物与 TiCl4 或 BCl3 以及给电子体 组成引发剂体系进行活性阳离子聚合, 合成了遥爪聚合物或具有热塑性的嵌段共聚物。
     专利 US4942210 提出了采用含有 2-4 个卤原子的金刚烷与烷基卤化铝组成引发剂 体系合成多臂或星形支化的异烯烃均聚物或共聚物。
     本发明旨在采用含有多卤素官能团的有机卤化物与单烷基二卤化铝组成的引发 剂体系用于合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而且经济适用的引发剂体系来制备丁基聚合物, 其中该引发体系的各组分在聚合溶剂中的溶解性好, 配制工艺简单, 浓度调节方便, 不仅引 发体系的引发效率高、 聚合活性稳定, 而且聚合淤浆体系也更稳定更容易控制, 采用常规的 丁基橡胶聚合方法就可以制备高分子量的、 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意想不到地发现, 通过将由多卤素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与单烷基二卤化 铝组成的引发剂体系用于引发异单烯烃和多烯烃的共聚来合成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 所得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不仅分子量高, 而且可以具有宽分子量分布。本发明因此提供一种制备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使至少一 种 C4-C8 异单烯烃单体与至少一种 C4-C14 多烯烃单体, 在 -120℃至 -20℃的温度下, 在惰性 有机溶剂存在下, 与由下式 (I) 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下式 (II) 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 物组成的引发剂体系接触,
     AlRY2 (I)
     式 (I) 中, R 为直链或支链 C1-C8 烷基, 和 2 个 Y 各自独立地为卤素,
     式 (II) 中, n 为 2、 3或4; R1 为选自下组的桥基 : - 直链或支链的 C1-C10 烷基桥基, - 苯基桥基, 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取代的, 也可以被 1-4 个直链或支链 C1-C6 烷基取代 ; R2 和 R3 各自独立地为氢、 直链或支链 C1-C8 烷基、 苯基、 苯基直链或支链亚 C1-C4 烷 基、 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亚苯基或 C3-C8 环烷基, 其中 R2 和 R3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 以及
     X 为卤素。
     对本发明而言, “卤素” 是指氟、 氯、 溴或碘, 优选氯或溴, 尤其是氯。
     对本发明而言, 术语 “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 指的是含有 1-4 个碳原子的直链或 支化的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 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正丁基、 仲丁基、 异 丁基和叔丁基。
     对本发明而言, 术语 “直链或支链亚 C1-C4 烷基” 指的是含有 1-4 个碳原子的直链 或支化的二价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 亚甲基、 亚乙基、 亚丙基、 亚异丙基、 亚 正丁基、 亚仲丁基、 亚异丁基和亚叔丁基。
     对本发明而言, 术语 “直链或支链 C1-C6 烷基” 指的是含有 1-6 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 化的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除了上文对于 “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 所提及的各实例以外, 还包括但不限于 : 正戊基、 2- 戊基、 2- 甲基丁基、 3- 甲基丁基、 1, 1- 二甲基丙基、 1, 2- 二甲 基丙基、 2, 2- 二甲基丙基、 1- 乙基丙基、 正己基、 2- 己基、 2- 甲基戊基、 3- 甲基戊基、 4- 甲基 戊基、 1, 2- 二甲基丁基、 1, 3- 二甲基丁基、 2, 3- 二甲基丁基、 1, 1- 二甲基丁基、 2, 2- 二甲基 丁基、 3, 3- 二甲基丁基、 1, 1, 2- 三甲基丙基、 1, 2, 2- 三甲基丙基、 1- 乙基丁基、 2- 乙基丁基 和 1- 乙基 -2- 甲基丙基。
     对本发明而言, 术语 “直链或支链 C1-C8 烷基” 指的是含有 1-8 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 化的烷基。 这些烷基的例子除了上文对于 “直链或支链 C1-C6 烷基” 所提及的各实例以外, 还 包括但不限于 : 正庚基、 1- 甲基己基、 2- 甲基己基、 3- 甲基己基、 1, 1- 二甲基戊基、 1, 2- 二 甲基戊基、 1, 3- 二甲基戊基、 1, 4- 二甲基戊基、 2, 2- 二甲基戊基、 2, 3- 二甲基戊基、 2, 4- 二 甲基戊基、 3, 3- 二甲基戊基、 3, 4- 二甲基戊基、 4, 4- 二甲基戊基、 1- 乙基戊基、 2- 乙基戊基、
     3- 乙基戊基、 1- 正丙基丁基、 1- 异丙基丁基、 正辛基、 1- 甲基庚基、 2- 甲基庚基、 3- 甲基庚 基、 4- 甲基庚基、 5- 甲基庚基、 6- 甲基庚基、 1, 1- 二甲基己基、 1, 2- 二甲基己基、 1, 3- 二甲 基己基、 1, 4- 二甲基己基、 1, 5- 二甲基己基、 2, 2- 二甲基己基、 2, 3- 二甲基己基、 2, 4- 二甲 基己基、 2, 5- 二甲基己基、 3, 3- 二甲基己基、 3, 4- 二甲基己基、 3, 5- 二甲基己基、 4, 4- 二甲 基己基、 4, 5- 二甲基己基、 5, 5- 二甲基己基、 1- 乙基己基、 2- 乙基己基、 3- 乙基己基、 4- 乙 基己基、 1- 正丙基戊基、 2- 正丙基戊基、 1- 异丙基戊基和 2- 异丙基戊基。
     对本发明而言, 术语 “直链或支链 C1-C10 烷基” 指的是含有 1-10 个碳原子的直链 或支化的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除了上文对于 “直链或支链 C1-C8 烷基” 所提及的各实例以 外, 还包括但不限于 : 正壬基、 1- 甲基辛基、 2- 甲基辛基、 3- 甲基辛基、 4- 甲基辛基、 5- 甲基 辛基、 6- 甲基辛基、 7- 甲基辛基、 1, 1- 二甲基庚基、 1, 2- 二甲基庚基、 1, 3- 二甲基庚基、 1, 4- 二甲基庚基、 1, 5- 二甲基庚基、 1, 6- 二甲基庚基、 2, 2- 二甲基庚基、 2, 3- 二甲基庚基、 2, 4- 二甲基庚基、 2, 5- 二甲基庚基、 2, 6- 二甲基庚基、 3, 3- 二甲基庚基、 3, 4- 二甲基庚基、 3, 5- 二甲基庚基、 3, 6- 二甲基庚基、 4, 4- 二甲基庚基、 4, 5- 二甲基庚基、 4, 6- 二甲基庚基、 5, 5- 二甲基庚基、 5, 6- 二甲基庚基、 6, 6- 二甲基庚基、 1- 乙基庚基、 2- 乙基庚基、 3- 乙基庚 基、 4- 乙基庚基、 5- 乙基庚基、 1- 正丙基己基、 2- 正丙基己基、 3- 正丙基己基、 1- 异丙基己 基、 2- 异丙基己基、 3- 异丙基己基、 1- 正丁基戊基、 1- 异丁基戊基、 1- 仲丁基戊基、 1- 叔丁 基戊基、 正癸基、 1- 甲基壬基、 2- 甲基壬基、 3- 甲基壬基、 4- 甲基壬基、 5- 甲基壬基、 6- 甲 基壬基、 7- 甲基壬基、 8- 甲基壬基、 1, 1- 二甲基辛基、 1, 2- 二甲基辛基、 1, 3- 二甲基辛基、 1, 4- 二甲基辛基、 1, 5- 二甲基辛基、 1, 6- 二甲基辛基、 1, 7- 二甲基辛基、 2, 2- 二甲基辛基、 2, 3- 二甲基辛基、 2, 4- 二甲基辛基、 2, 5- 二甲基辛基、 2, 6- 二甲基辛基、 2, 7- 二甲基辛基、 3, 3- 二甲基辛基、 3, 4- 二甲基辛基、 3, 5- 二甲基辛基、 3, 6- 二甲基辛基、 3, 7- 二甲基辛基、 4, 4- 二甲基辛基、 4, 5- 二甲基辛基、 4, 6- 二甲基辛基、 4, 7- 二甲基辛基、 5, 5- 二甲基辛基、 5, 6- 二甲基辛基、 5, 7- 二甲基辛基、 6, 6- 二甲基辛基、 6, 7- 二甲基辛基、 7, 7- 二甲基辛基、 1- 乙基辛基、 2- 乙基辛基、 3- 乙基辛基、 4- 乙基辛基、 5- 乙基辛基、 6- 乙基辛基、 1- 正丙基 庚基、 2- 正丙基庚基、 3- 正丙基庚基、 4- 正丙基庚基、 1- 异丙基庚基、 2- 异丙基庚基、 3- 异 丙基庚基、 4- 异丙基庚基、 1- 正丁基己基、 2- 正丁基己基、 1- 仲丁基己基、 2- 仲丁基己基、 1- 异丁基己基、 2- 异丁基己基、 1- 叔丁基己基和 2- 叔丁基己基。
     对本发明而言, 术语 “C3-C8 环烷基” 指的是含有 3-8 个环碳原子的环状烷基, 其包 括但不限于环丙基、 环丁基、 环戊基、 环己基、 环庚基和环辛基。
     在本发明方法中, 引发剂体系包含式 (I) 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对于该化合物所包 含的单烷基 R, 它可以是含有 1-8 个、 优选 1-6 个、 更优选为 1-4 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 基, 特别优选为乙基。对于式 (I) 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化合物所包含的两个卤原子, 优选所述 两个卤原子是相同的, 例如均为氯或溴, 尤其均为氯。
     作为式 (I) 的单烷基二卤化铝, 其包括但不限于 : 二氯甲基铝、 二氯乙基铝、 二氯 丙基铝、 二氯丁基铝、 二氯异丁基铝、 二氯戊基铝、 二氯己基铝、 二氯庚基铝、 二氯辛基铝、 二 氯 2- 乙基己基铝、 二溴甲基铝、 二溴乙基铝、 二溴丙基铝、 二溴丁基铝、 二溴异丁基铝、 二溴 戊基铝、 二溴己基铝、 二溴庚基铝、 二溴辛基铝、 二溴 2- 乙基己基铝、 一氯一溴甲基铝、 一氯 一溴乙基铝、 一氯一溴丙基铝、 一氯一溴丁基铝、 一氯一溴异丁基铝、 一氯一溴戊基铝、 一氯 一溴己基铝、 一氯一溴庚基铝、 一氯一溴辛基铝和一氯一溴 2- 乙基己基铝。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 使用的式 (I) 化合物为其中的单烷基为含 有 1-4 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在另一优选实施方案中, 使用的式 (I) 化合物为其中的两个卤原子均为氯原子或溴原子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在本发明方法的 一个特别优选实施方案中, 作为式 (I) 化合物, 使用其中单烷基为含有 1-4 个碳原子的直链 或支链烷基并且两个卤原子均为氯原子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式 (I) 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尤其 选自下组 : 二氯甲基铝、 二氯乙基铝、 二氯丙基铝、 二氯丁基铝和二氯异丁基铝, 特别是二氯 乙基铝。
     在本发明方法中, 引发剂体系包含式 (II) 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在该化 合物中, 作为桥基的 R1 基团, 取决于 n, 它可以是二价、 三价或四价的, 即桥基可以是二价桥 基、 三价桥基或四价桥基。
     在式 (II) 化合物中, 作为多价桥基的 R1 基团, 它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 C1-C10 烷基 桥基, 优选直链或支链的 C1-C4 烷基桥基, 其包括但不限于 : 亚甲基、 1, 1- 亚乙基、 1, 2- 亚乙 基、 1, 3- 亚丙基、 2, 2- 亚丙基、 1, 2, 3- 三价丙基、 1, 4- 亚丁基、 1, 2- 二甲基 -1, 2- 亚乙基、 1, 5- 亚戊基、 2, 2- 二甲基 -1, 3- 亚丙基、 季戊四亚甲基、 1, 6- 亚己基、 1, 7- 亚庚基、 1, 8- 亚辛 基、 2, 2, 3, 3- 四甲基 -1, 4- 亚丁基、 1, 9- 亚壬基、 1, 10- 亚癸基和 1, 1, 4, 4- 四价丁基, 特别 优选亚甲基、 1, 2- 亚乙基、 1, 3- 亚丙基和 1, 4- 亚丁基。 作为式 (II) 化合物中的多价桥基 R1, 它还可以是苯基桥基, 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 取代的, 也可以被 1-4 个直链或支链 C1-C6 烷基取代。该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基桥基可以以 任何位置与通式 (I) 中所示 C 原子连接, 例如当该苯基为二价桥基时, 它可以以 1, 2- 位、 1, 3- 位或 1, 4- 位连接 ; 当该苯基为三价桥基时, 它可以以 1, 2, 3- 位、 1, 2, 4- 位或 1, 3, 5- 位 连接 ; 当该苯基为四价桥基时, 它可以以 1, 2, 3, 4- 位、 1, 2, 3, 5- 位或 1, 2, 4, 5- 位连接。在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 桥基 R1 为未取代的苯基或带有一个取代基的苯基, 例如为 1, 2- 亚苯 基、 1, 3- 亚苯基、 1, 4- 亚苯基、 5- 取代基 ( 即直链或支链 C1-C6 烷基 )-1, 3- 亚苯基、 1, 3, 5- 三价苯基桥基或 1, 2, 4, 5- 四价苯基桥基, 尤其是 1, 4- 亚苯基或 1, 3, 5- 三价苯基桥基。
     在式 (II) 化合物中, R2 和 R3 各自独立地为氢、 直链或支链 C1-C8 烷基、 苯基、 苯基 直链或支链亚 C1-C4 烷基、 直链或支链 C1-C4 烷基亚苯基或 C3-C8 环烷基, 其中 R2 和 R3 可以 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式 (II) 化合物中, X 为卤素原子, 优选氯或溴, 特别优选为氯原子。
     作为式 (II) 化合物的实例, 可以提及下列 : 1, 4- 二氯 -1, 1, 4, 4- 四苯基丁烷、 1, 4- 二氯 -1, 1, 4, 4- 四甲基丁烷、 1, 4- 二溴 -1, 1, 4, 4- 四苯基丁烷、 1, 4- 二溴 -1, 1, 4, 4- 四 甲基丁烷、 2, 5- 二氯 -2, 5- 二甲基己烷、 2, 5- 二氯 -2, 5- 二苯基己烷、 2, 5- 二溴 -2, 5- 二 甲基己烷、 2, 5- 二溴 -2, 5- 二苯基己烷、 2, 6- 二氯 -2, 4, 4, 6- 四甲基庚烷、 2, 6- 二氯 -2, 4, 4, 6- 四苯基庚烷、 2, 6- 二溴 -2, 4, 4, 6- 四甲基庚烷、 2, 6- 二溴 -2, 4, 4, 6- 四苯基庚烷、 对 - 二氯甲基苯、 对 - 二溴甲基苯、 对 - 二 (1- 氯乙基 ) 苯、 对 - 二 (1- 溴乙基 ) 苯、 对-二 (2- 氯 -2- 丙基 ) 苯、 对 - 二 (2- 溴 -2- 丙基 ) 苯、 1, 3- 二 (2- 氯 -2- 丙基 )-5- 叔丁基苯、 1, 3- 二 (2- 溴 -2- 丙基 )-5- 叔丁基苯、 1, 3- 二 (2- 氯 -2- 丙基 )-5- 异丙基苯、 1, 3- 二 (2- 溴 -2- 丙基 )-5- 异丙基苯、 2, 4- 二氯 -2, 4- 二甲基戊烷、 2, 4- 二溴 -2, 4- 二甲基戊烷、 5, 7- 二氯 -5, 7- 二甲基十一烷、 5, 7- 二溴 -5, 7- 二甲基十一烷、 5, 8- 二氯 -5, 8- 二甲基 十二烷、 5, 8- 二溴 -5, 8- 二甲基十二烷、 2, 5- 二氯 -2, 5- 二 ( 对甲基苯基 ) 己烷、 2, 5- 二
     溴 -2, 5- 二 ( 对甲基苯基 ) 己烷、 2, 5- 二氯 -2, 5- 二苄基己烷、 2, 5- 二溴 -2, 5- 二苄基己 烷、 2, 7- 二氯 -2, 7- 二环丙基辛烷、 2, 7- 二溴 -2, 7- 二环丙基辛烷、 1, 3, 5- 三 ( 氯甲基 ) 苯、 1, 3, 5- 三 ( 溴甲基 ) 苯、 1, 3, 5- 三 (1- 氯乙基 ) 苯、 1, 3, 5- 三 (1- 溴乙基 ) 苯、 1, 3, 5- 三 (2- 氯 -2- 丙基 ) 苯、 1, 3, 5- 三 (2- 溴 -2- 丙基 ) 苯、 1, 3, 5- 三 (2- 氯 -2- 丁基 ) 苯、 1, 3, 5- 三 (2- 溴 -2- 丁基 ) 苯、 1, 2, 4, 5- 四 ( 氯甲基 ) 苯、 1, 2, 4, 5- 四 ( 溴甲基 ) 苯、 1, 2, 4, 5- 四 (1- 氯乙基 ) 苯、 1, 2, 4, 5- 四 (1- 溴乙基 ) 苯、 1, 2, 4, 5- 四 (2- 氯 -2- 丙基 ) 苯和 1, 2, 4, 5- 四 (2- 溴 -2- 丙基 ) 苯。
     在本发明中, 式 (I) 化合物为共引发剂, 式 (II) 化合物为引发剂。根据本发明的 引发体系通常以均相溶液使用, 在已有技术中所公开的丁基橡胶聚合所用溶剂均可用于本 发明的引发体系, 例如一氯甲烷、 二氯甲烷、 己烷或其混合物。一般情况下, 在引发体系中, -5 -2 -3 引发剂的浓度控制在 10 ~ 10 mol/L 范围内, 共引发剂的浓度控制在 10 ~ 10-1mol/L 范 围内。或者, 式 (I) 化合物与式 (II) 化合物的摩尔比为 0.1 至 1000, 优选 0.5-500, 更优选 为 1 ~ 100。
     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具有宽分子量分布。为了得到 本发明方法所提及的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 使用的共聚单体包括 C4-C8 异单烯烃单体和 C4-C14 多烯烃单体。
     对于本发明而言, 术语 “C4-C8 异单烯烃” 指的是含有 4-8 个碳原子且首位碳原子带 有烯属双键的异烯烃。
     作为 C4-C8 异单烯烃单体, 可以提及 2- 甲基 -1- 丙烯 ( 异丁烯 )、 2- 甲基 -1- 丁烯、 3- 甲基 -1- 丁烯、 2, 3- 二甲基 -1- 丁烯、 2- 甲基 -1- 戊烯、 3- 甲基 -1- 戊烯、 4- 甲基 -1- 戊 烯、 2, 3- 二甲基 -1- 戊烯、 2, 4- 二甲基 -1- 戊烯、 2- 甲基 -1- 己烯、 2, 3- 二甲基 -1- 己烯、 2, 4- 二甲基 -1- 己烯、 2, 5- 二甲基 -1- 己烯、 2, 4, 4- 三甲基 -1- 戊烯, 优选异丁烯。
     对于本发明而言, 术语 “C4-C14 多烯烃单体” 指的是含有 4-14 个碳原子和两个或更 多个烯属双键的烯烃。 该 C4-C14 多烯烃优选为直链或支链的 C4-C14 二烯烃, 更优选为直链或 支链的 C4-C8 共轭二烯烃, 还优选为 C4-C14 环状二烯烃。
     作为 C4-C14 多烯烃单体, 可以提及丁二烯、 异戊二烯、 2, 3- 二甲基 -1, 3- 丁二烯、 1, 3- 戊二烯、 环戊二烯、 甲基环戊二烯、 环己二烯等, 优选异戊二烯。
     在本发明方法中, 通常使占多数的 C4-C8 异单烯烃单体, 例如 80-99.5 重量%, 优选 90-99.5 重量%, 更优选 95-99.5 重量%的 C4-C8 异单烯烃单体 ( 例如异丁烯 ) 与占少数的 C4-C14 多烯烃单体, 例如 20-0.5 重量%, 优选 10-0.5 重量%, 更优选 5-0.5 重量%的 C4-C14 多烯烃单体 ( 例如丁二烯或异戊二烯 ) 反应而制备, 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的总 和。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 使用异丁烯作为 C4-C8 异单烯烃单体, 而使用异 戊二烯作为 C4-C14 多烯烃单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将 95-99.5 重量% 的异丁烯和 5-0.5 重量%的异戊二烯用作共聚单体, 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的重 量总和。
     可用于本发明聚合方法中的有机溶剂为在本发明方法涉及的聚合反应条件下不 参与聚合反应的有机溶剂, 即为惰性有机溶剂。 作为该溶剂, 在已有技术中所公开的丁基橡 胶聚合所用溶剂均可用于本发明。该溶剂可以为烷基卤化物溶剂, 优选 C1-C4 烷基卤化物,例如一氯甲烷、 二氯甲烷、 一氯乙烷和二氯乙烷。也可以使用脂肪烃溶剂, 优选 C5-C8 脂肪 烃, 例如正戊烷、 异戊烷、 己烷、 庚烷、 异辛烷等。 还可以使用脂环烃溶剂, 优选 C5-C10 脂环烃, 例如环戊烷、 环己烷、 甲基环己烷等。 作为选择, 还可以使用前述一种或多种烷基卤化物, 优 选 C1-C4 烷基卤, 前述一种或多种脂肪烃溶剂, 优选 C5-C8 脂肪烃, 以及一种或多种前述脂环 烃溶剂, 优选 C5-C10 脂环烃的混合物。作为溶剂, 特别优选使用一氯甲烷、 二氯甲烷、 戊烷、 己烷或其混合物。 溶剂使用量是常规的, 只要能使共聚反应顺利进行即可, 它可以占混合物 ( 共聚单体和溶剂 ) 总重量的 40-99%, 优选范围为 60-99%。
     本发明方法可以以淤浆聚合进行, 也可以以溶液聚合进行。 例如, 本发明方法可以 采用烷基卤作为溶剂而以淤浆体系聚合, 也可以采用脂肪烃或脂环烃作为溶剂而以溶液聚 合进行, 还可以采用前述溶剂的混合体系聚合, 例如一氯甲烷与戊烷混合溶剂或一氯甲烷 与己烷混合溶剂, 优选以烷基卤为溶剂的淤浆体系聚合。
     本发明方法涉及的聚合反应在 -120 ℃至 -20 ℃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优选聚合 在 -110℃至 -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聚合反应压力是常规的, 优选为常压。由于根据本 发明的聚合反应极快, 聚合反应在引发剂体系添加完毕之后即基本完成, 因而聚合反应时 间基本上对应于引发体系的添加时间。 通常而言, 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聚物, 其具有高分子量, 其重均分子量至少大于 200,000, 优选大于 400,000 万, 最优选 400,000-1,000,000, 尤其 为 500,000-1,000,000。在本发明中,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采用英国 PL 公司生产的 PL-220 型液相凝胶渗透色谱 (GPC) 仪进行测定, 其中采用标准聚苯乙烯进行校正曲线测 定。
     在本发明方法中, 通过采用由式 (I) 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式 (II) 的卤素多官能化 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双组分引发剂体系来引发异单烯烃和多烯烃进行共聚, 可以得到具有 宽分子量分布, 甚至具有双峰分布的共聚物。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异单烯烃 - 多烯烃共 聚物, 其分子量多分散系数 Mw/Mn 至少为 3.0, 优选至少为 3.5, 最优选为 4.0-7.0。
     为了较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提到的宽分子量分布、 甚至双峰分布的异单烯烃 - 多 烯烃共聚物, 这里不受任何理论的限制, 进行简要的说明。下文以式 (II) 的卤素双官能化 的有机卤化物与二氯乙基铝组成的引发体系引发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进行说明。 利用 传统阳离子聚合反应存在引发聚合和转移聚合的特点, 卤素双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在二氯 乙基铝的作用下活化形成双端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聚合生成具有双链结构的线形大分子, 而 链增长活性中心通过向单体的链转移反应再次生成单官能活性中心, 继续引发单体聚合得 到线形单链大分子, 因此最终的聚合物主体是由分子量相差一倍的两种线形大分子组成的 混合物。
     可以通过调节二氯乙基铝与双官能有机卤化物的比例关系来调节双官能团卤化物的引发效率, 进一步形成双端引发聚合和单端引发聚合, 从而很容易地调整聚合物中两 种大分子的比例组成, 进一步调整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甚至得到双峰分布的聚 合物。
     本发明利用传统阳离子聚合存在链转移的特点, 采用双官能团有机卤化物的引发 聚合形成双链线性大分子, 而利用向单体的转移聚合形成分子量下降一倍的单链大分子, 这二者共同组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 无需再加入其他调节剂, 只需通过调节 单烷基二卤化铝与双官能团有机卤化物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引发效率, 从而进 一步调节两种大分子的比例含量达到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目的, 甚至可以 生产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如果采用三官能度以上的有机卤化物为引发剂, 则通过引发反应形成多链星形大分子, 而利用向单体的转移聚合形成分子量下降的单链大 分子, 这二者共同组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通过调节单烷基二卤化铝与卤素 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的比例关系, 形成更为复杂的引发聚合情况, 可以调节高低分子量 级分的比例含量, 从而达到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目的, 甚至可以生产具有 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 附图说明
     图 1 是实施例 1 所制备的异丁烯 - 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 ; 图 2 是实施例 3 所制备的异丁烯 - 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 ; 图 3 是实施例 4 所制备的异丁烯 - 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 ; 图 4 是实施例 10 所制备的异丁烯 - 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 ;以及 图 5 是实施例 12 所制备的异丁烯 - 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
     在以上各图中, 图中的纵坐标 dWf/dLog[M] 为重量分数对分子量对数值的微分, 其中的 Wf 为重量分数和 Log[M] 为分子量的对数值, 由 dWf/dLog[M] 不同微分值得到分子 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 但是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测试方法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以下实施例中, 采用了以下测试方法 :
     1. 采用称重法测定聚合物收率。
     2. 采用英国 PL 公司生产的 PL-220 型液相凝胶渗透色谱 (GPC) 仪, 单孔径色谱柱 为 PL106 、 105 、 104 、 103 , 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流动相为 THF, 流速为 0.7ml/min, 溶液浓度为 0.6mg/ml, 进样量 200μl, 测试温度为 35℃。采用标准聚苯乙烯进 行校正曲线测定。
     3. 采用瑞士 Bruker AVANCE400 核磁共振仪 (400Hz), 磁场强度 9.40 特斯拉, 以 CDCl3 作溶剂, TMS 为内标, 室温测试引发剂结构和共聚物不饱和度。
     参考实施例 1 : 1, 4- 二 (2- 氯 -2- 丙基 ) 苯 ( 二枯基氯, DCC) 的合成
     将配有插底进气管和出气管及磁力搅拌的 500ml 三口圆底烧瓶置于冰水浴中, 向其中加入 8gα, α’ - 二羟基 -1, 4- 二异丙基苯, 10g 无水 CaCl2 和 100ml CH2Cl2。通过将 浓硫酸滴加到固体 NaCl 中产生 HCl 气体, 该气体通过装有 10ml 浓硫酸的鼓泡器再经装有 无水 CaCl2 的干燥塔进行干燥后通入前述三口烧瓶中, 控制 HCl 流量以观察鼓泡器中缓慢 连续鼓泡为宜, 搅拌反应 10 小时。反应结束后进行过滤, 得到澄清溶液, 真空脱除 HCl 和 CH2Cl2, 得到无色针状晶体, 粗产品收率 96%, 将所得粗产品在正己烷中进行重结晶得到精 1 制产品。 H-NMR 表征 : 枯基甲基的 12H : 2.00ppm ; 苯环上 4H : 7.56。
     参考实施例 2 : 1, 3, 5- 三 (2- 氯 -2- 丙基 ) 苯 ( 三枯基氯, TCC) 的合成
     三枯基氯的合成以均苯三甲酸为原料, 通过与甲醇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均苯三甲酸 酯, 再与格利雅试剂 ( 甲基溴化镁的乙醚溶液 ) 进行反应生成三枯基醇, 最后通过氢氯化反 应得到三枯基氯, 具体化学反应流程如下 :
     1) 由 1, 3, 5- 苯三甲酸进行酯化反应生成 1, 3, 5- 苯三甲酸甲酯
     向配有磁力搅拌、 冷凝管和恒压滴液漏斗的 1000ml 两口圆底烧瓶中, 加入 1, 3, 5- 苯三甲酸 18g(0.086mol) 和 500ml 无水甲醇, 在回流状态下通过恒压滴液漏斗缓慢滴加 浓硫酸 20ml, 从滴酸开始保持搅拌回流反应 30 小时, 将产物冷却至室温, 并在 -5℃下存放 12 小时, 滤出固体产物并用蒸馏水洗涤直至无酸为止, 得到高纯度的无色 1, 3, 5- 苯三甲酸 1 甲酯晶体, 产品收率 92%。 H-NMR 表征 : 酯基上甲基 9H : 3.98ppm ; 苯环 3H : 8.86ppm。
     2)1, 3, 5- 苯三甲酸甲酯进行格利雅反应生成三枯基醇
     在配有磁力搅拌的 500ml 两口圆底烧瓶中, 在干燥氮气保护下将苯三甲酸甲酯 16g 溶解入 280ml 的无水 THF 中, 并冷却至 0℃。开动搅拌, 然后通过恒压滴液漏斗缓慢滴 加摩尔浓度为 3M 的甲基溴化镁的乙醚溶液 120ml, 保持 0℃反应 18 小时。然后将混合物在
     搅拌的状态下加入到 280g 的碎冰和 18g 氯化铵 (NH4Cl) 的混合物中, 采用乙醚进行萃取, 萃 取液用无水 MgSO4 干燥, 将溶液过滤后蒸发除去溶剂, 得到粗产物三枯基醇, 产品收率 87%。 1 将三枯基醇在醋酸乙酯中进行重结晶, 得到精制产物。 H-NMR 表征 (CCl4/CD3OD) : 异丙基甲 基 18H : 1.61ppm ; 苯环 3H : 7.52ppm。
     3) 三枯基醇进行氢氯化反应生成三枯基氯
     该方法与参考实施例 1 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 : 在三口圆底烧瓶中首先加入的 是三枯基醇 6g, 无水 CaCl212g 和 CH2Cl2120ml。粗产品收率 84%。1H-NMR 表征 : 异丙基甲 基 18H : 2.01-2.03ppm ; 苯环 3H : 7.72ppm。以 上 合 成 方 法 可 参 见 文 献 Polymer Bulletin, 1987, 17, 307-314 或 J.Macro. Sci.-Pure Appl.Chem.1992, A29(11), 1017-1030。
     实施例 1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7.86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89ml, 和 DCC(0.04M 的二氯甲烷溶液 )1.25ml, [EtAlCl2]/[DCC] 摩尔比= 16.0, 形成引发剂溶液, 并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4min, 待用。
     聚合反应在氮气操作箱中进行, 在 -100℃的低温冷浴中, 于 500ml 的配有强力恒 速搅拌的玻璃反应器中注入 -80℃的一氯甲烷 128g、 异丁烯 32g 和异戊二烯 0.82g, 形成单 体溶液。 将该单体溶液降温至 -97℃, 历经 8 分钟滴加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5ml, 这期间采用 液氮控温, 将聚合温度保持为 -94.6℃至 -101.7℃, 该聚合时间对应于滴加引发剂的时间。 在此期间淤浆体系分散良好。 之后加入预冷至 -60℃的甲醇 5ml 终止反应, 真空脱除未反应 的单体和溶剂, 聚合物经蒸馏水洗涤后在真空烘箱中于 40℃下干燥至恒重, 结果得聚合物 15.3g, 转化率 46.6%, Mn = 136800, Mw = 614600, Mw/Mn = 4.49, 不饱和度 1.41%。该聚合 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见图 1, 由该图可以看出, 聚合物主体由分子量相差一倍的两 种大分子组成。
     实施例 2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8.02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78ml, 和 DCC(0.05M 的二氯甲烷溶液 )1.20ml, [EtAlCl2]/[DCC] 摩尔比= 11.7, 形成引发剂溶液, 并且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110min, 待用。 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 方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15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5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度 保持为 -95℃至 -101℃。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20.8g, 重量收率 63.4%, Mn = 189300, Mw = 698500, Mw/Mn = 3.69, 不饱和度 1.72%。
     实施例 3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13.02ml, EtAlCl2(0.9M 的 己烷溶液 )0.38ml, 和 DCC(0.05M 的二氯甲烷溶液 )1.60ml, [EtAlCl2]/[DCC] 摩尔比= 4.3, 形成引发剂溶液, 并且将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5min, 待用。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方 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12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11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度 保持为 -95℃至 -102℃。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15.2g, 重量收率 46.3%, Mn = 119100, Mw = 557000, Mw/Mn = 4.68, 不饱和度 1.45%。该聚合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见图 2, 由该图可以看出, 分 子量分布呈现双峰分布特征, 即聚合物主体由分子量相差一倍的两种大分子组成。
     实施例 4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13.03ml, EtAlCl2(0.9M 的 己烷溶液 )0.17ml, 和 DCC(0.05M 的二氯甲烷溶液 )1.80ml, [EtAlCl2]/[DCC] 摩尔比= 1.7, 形成引发剂溶液, 并且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6min, 待用。 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方 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10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13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度 保持为 -95.6℃至 -101.2℃。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13.6g, 重量收率 41.5%, Mn = 110600, Mw = 493400, Mw/Mn =4.46, 不饱和度 1.36%。该聚合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见图 3, 由该图可以看出, 分 子量分布呈现双峰分布特征, 即聚合物主体由分子量相差一倍的两种大分子组成。
     实施例 5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7.61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89ml, 和 DCC(0.04M 的二氯甲烷溶液 )1.5ml, [EtAlCl2]/[DCC] 摩尔比= 13.4, 形成引发剂溶液, 并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6min, 待用。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方 法, 不同的是 : 单体溶液中含有一氯甲烷 128g、 异丁烯 32g 和异戊二烯 1g ; 历经 7 分钟向单 体溶液中滴加引发剂溶液 4ml, 这期间聚合温度保持为 -96℃至 -102℃。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9.6g, 重量收率 29.1%, Mn = 179100, Mw = 684600, Mw/Mn = 3.82, 不饱和度 1.57%。
     实施例 6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7.94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56ml, 和 DCC(0.04M 的二氯甲烷溶液 )1.5ml, 形成引发剂溶液, [EtAlCl2]/[DCC] 摩尔比= 8.4, 并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8min, 待用。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方法, 不同的是 : 单体溶液中含一氯甲烷 136g、 异丁烯 24g 和异戊二烯 1g ; 历经 4 分钟向单体溶液 中滴加引发剂溶液 2ml, 这期间聚合温度保持为 -97℃至 100℃。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3.4g, 重量收率 13.6%, Mn = 116800, Mw = 443700, Mw/Mn = 3.80, 不饱和度 2.11%。
     实施例 7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9.18ml, EtAlCl2(0.9M 的 己烷溶液 )0.67ml, 和 DCC(0.05M 的二氯甲烷溶液 )0.15ml, 形成引发剂溶液, [EtAlCl2]/ [DCC] 摩尔比= 80.0, 并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4min, 待用。 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 方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6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4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度 保持为 -93.6℃至 -102℃。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9.5g, 重量收率 29.0%, Mn = 254100, Mw = 822200, Mw/Mn = 3.24, 不饱和度 1.28%。
     实施例 8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9.03ml, EtAlCl2(0.9M 的 己烷溶液 )0.67ml, 和 DCC(0.05M 的二氯甲烷溶液 )0.30ml, 形成引发剂溶液, [EtAlCl2]/ [DCC] 摩尔比= 40.0, 并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6min, 待用。 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 方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15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9.5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 度保持为 -93℃至 -103℃。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21.2g, 重量收率 64.6%, Mn = 164200, Mw = 634000, Mw/Mn = 3.86, 不饱和度 1.46%。
     实施例 9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4.60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80ml, 和 TCC(0.04M 的二氯甲烷溶液 )0.60ml, [EtAlCl2]/[TCC] 摩尔比= 30.0, 并且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7min, 待用。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方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10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4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度保持为 -92 ℃至 -101℃。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19.7g, 重量收率 60.0%, Mn = 211100, Mw = 737300, Mw/Mn = 3.49, 不饱和度 1.55%。
     实施例 10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5.00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40ml, 和 TCC(0.04M 的二氯甲烷溶液 )0.60ml, [EtAlCl2]/[TCC] 摩尔比= 15.0, 形成引发剂溶液, 并且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8min, 待用。 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方 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7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6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度保 持为 -97℃至 -102℃。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16.7g, 重量收率 50.9%, Mn = 184700, Mw = 679300, Mw/Mn = 3.68, 不饱和度 1.40%。该聚合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见图 4 所示。
     实施例 11
     在 -85℃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8.42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78ml, 和 TCC(0.05M 的二氯甲烷溶液 )0.8ml, [EtAlCl2]/[TCC] 摩尔比= 17.5, 形成引发剂溶液, 将该引发剂溶液陈化, 在陈化过程中使该溶液自然升温至 -30℃, 总陈化 时间 126min。随后重复实施例 1 的方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9 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陈化后 的引发剂溶液 4.5ml, 这期间聚合温度保持为 -94℃至 -101℃。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15.2g, 重量收率 46.3%, Mn = 187400, Mw = 751400, Mw/Mn = 4.01, 不饱和度为 1.42%。
     实施例 12
     在 -70℃下向 60ml 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 5.27ml, EtAlCl2(0.9M 的己 烷溶液 )0.13ml, 和 TCC(0.04M 的二氯甲烷溶液 )0.60ml, [EtAlCl2]/[TCC] 摩尔比= 5.0, 并 且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 8min, 待用。重复实施例 1 的方法, 不同的是 : 历经 5 分 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 5.5ml 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 这期间聚合温度保持为 -96℃至 -102℃。
     结果获得聚合物, 重 6.7g, 重量收率 20.4 %, Mn = 96600, Mw = 620600, Mw/Mn = 6.43, 不饱和度 1.28%。该聚合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见图 5, 由该图可以看出, 分 子量分布具有双峰分布特征。
    

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72822A43申请公布日20120314CN102372822ACN102372822A21申请号201010258523822申请日20100819C08F236/00200601C08F210/04200601C08F210/14200601C08F4/54200601C08F4/52200601C08F236/08200601C08F210/1020060171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址100728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72发明人邱迎昕龚惠勤张雷赵丽娜刘海明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代理人刘金辉李小梅54发明名称制备异单烯烃。

2、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C4C8异单烯烃单体与至少一种C4C14多烯烃单体,在120至20的温度下,在惰性有机溶剂存在下,与由下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下式II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引发剂体系接触,其中式I和II化合物中的各变量如说明书中所定义。所制备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甚至还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并且该共聚物具有高分子量。ALRY2I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2页附图3页CN102372825A1/2页21一种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

3、该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C4C8异单烯烃单体与至少一种C4C14多烯烃单体,在120至20的温度下,在惰性有机溶剂存在下,与由下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下式II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引发剂体系接触,ALRY2I式I中,R为直链或支链C1C8烷基,和2个Y各自独立地为卤素,式II中,N为2、3或4;R1为选自下组的桥基直链或支链的C1C10烷基桥基,和苯基桥基,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取代的,也可以被14个直链或支链C1C6烷基取代;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氢、直链或支链C1C8烷基、苯基、苯基直链或支链亚C1C4烷基、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亚苯基或C3C8环烷基,其中R2和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以及X为卤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式I中,R为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优选乙基,和2个Y各自独立地为溴或氯,尤其均为氯。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式II中,R1为选自下组的桥基直链或支链的C1C10烷基桥基,苯基桥基,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取代的,也可以被14个直链或支链C1C6烷基取代;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氢、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苯基、苯基直链或支链亚C1C4烷基、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亚苯基或C3C8环烷基,其中R2和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及X为氯或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式I化合物为二氯乙基铝,并且式II化合物为1,4二2氯2丙基苯或1,3,5三2氯2丙。

5、基苯。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式I化合物与式II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1000,优选05500,更优选为1100。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C4C8异单烯烃单体选自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异丁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2,3二甲基1丁烯、2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2,3二甲基1戊烯、2,4二甲基1戊烯、2甲基1己烯、2,3二甲基1己烯、2,4二甲基1己烯、2,5二甲基1己烯、2,4,4三甲基1戊烯,尤其为异丁烯;以及C4C14多烯烃单体选自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丁二烯、异戊二烯、2,3二甲基1,3丁二烯、1,3戊二烯、环戊二烯、甲基环戊二烯和环己二烯,尤。

6、其为异戊二烯。权利要求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2/2页3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C4C8异单烯烃单体的用量为80995重量,和C4C14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2005重量;优选C4C8异单烯烃单体的用量为90995重量,和C4C14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1005重量;更优选C4C经8异单烯烃单体的用量为95995重量,和C4C14多烯烃单体的用量为505重量,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的重量总和。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将95995重量的异丁烯和505重量的异戊二烯用作共聚单体,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的重量总和。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

7、所述的方法,其中共聚物的分子量多分散系数MW/MN至少为30,优选至少为35,最优选为4070。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400,0001,000,000。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惰性有机溶剂为C1C4烷基卤、C5C8脂肪烃、C5C10脂环烃或其混合物。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引发剂体系以溶液使用时,式I化合物的浓度为103101MOL/L,而式II化合物的浓度为105102MOL/L。权利要求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1/12页4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

8、明涉及一种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制备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由单烷基二卤化铝和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引发剂体系存在下将异单烯烃和多烯烃共聚可以得到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丁基橡胶IIR作为商品问世距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气密性、阻尼性、耐热老化性、耐臭氧和耐候性等特性而成为最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之一。0003目前,除了俄罗斯TOGLIATTI公司采用溶液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外,其他公司均采用以一氯甲烷为溶剂的淤浆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如EXXONMOBILE公司、LANXE。

9、SS公司、俄罗斯NKNK公司以及中国燕山石化公司。0004采用淤浆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工业生产中一般以H2O/ALCL3作为引发体系,由于溶剂中的水难以除尽,实际水含量很难控制;而且固体ALCL3也极容易吸水,在使用前需要采用大量精制溶剂进行冲洗;又由于ALCL3在溶剂一氯甲烷中的溶解度很低,使H2O/ALCL3引发体系的配制系统庞大,涉及溶剂的回收精制及废ALCL3处理,而且水含量难以稳定控制,给丁基橡胶的生产控制增加了难度。0005采用淤浆聚合法生产丁基橡胶,涉及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丁基橡胶的加工性能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丁基橡胶的加工性能实际上与分子量分布有很重要的关系;在生产丁基。

10、橡胶时,除了要保证足够的重均分子量外,还需要保持合适的高低分子量部分的平衡,高分子量部分用以获得足够的生胶强度,而低分子量部分用以保证一定的应力松弛速率。对比发现,窄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胶在混炼机上容易碎裂,加宽分子量分布可以消除这样的问题,而且混炼过程中也不再需要极端的混炼步骤就可以达到将碳黑均匀细致的分散,使制品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胶在加工过程中也具有更稳定的尺寸和形状。然而,聚合物在加工前的分子量分布极大地取决于聚合反应机理,确定的聚合反应就已经决定了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特征,因此要实现加宽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目的往往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或手段。目前,采用淤浆聚。

11、合法生产丁基橡胶,EXXONMOBILE公司和LANXESS公司可以生产出分子量多分散系数MW/MN能够达到35以上的丁基橡胶,而俄罗斯和中国生产的丁基橡胶其分子量多分散系数MW/MN均低于30,加工性能较差。0006关于加宽丁基橡胶分子量分布或改善丁基橡胶加工性能的方法,专利US2781334和US2729626提议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偶联剂二乙烯基苯DVB,使部分分子链发生偶联生成少量高分子量的支化大分子以提高聚合物的初始强度,但DVB用量稍多就会带来明显的凝胶问题。专利WO0216452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加入多烯烃交联剂如DVB的前提下再引入适量的链转移剂如二异丁烯以缓解凝胶问题并同时。

12、改善聚合物的加工性能。专利US3780002提出采用元素周期表中第II族或第III族的金属卤化物与元素周期表中第IV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2/12页5族金属的四卤化物组成复合引发剂,如将ALCL3与TICL4复合使用,或将ALCL3与SNCL4复合使用,使其中每一种引发剂都可以独立地引发阳离子聚合,在常规的丁基橡胶聚合条件下合成得到分子量分布系数MW/MN在50以上的丁基橡胶。专利US5071913发明了在单体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的SBS或SIS嵌段共聚物,其中的不饱和双键通过链转移或参与共聚的方式就可以在聚合过程中直接生成部分具有很高分子量的高度支化的星形分子,。

13、得到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胶,即EXXONMOBILE公司所开发的星形丁基橡胶产品。专利US5194538公开了采用官能团数不同的引发剂进行复合使用,即在传统丁基橡胶H2O/ALCL3引发体系中再另外加入一种含有24个羟基的化合物,结果得到呈现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US20030166809提出在二烷基氯化铝与单烷基二氯化铝的混合体系中加入少量活化剂铝氧烷对引发体系进行活化改性,用于溶液聚合来合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橡胶。CN1966537A公开了在以H2O/ALCL3为引发体系的淤浆聚合体系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如醇类、酚类、胺类或吡啶类、酰胺类、羧酸酯类或酮类等化合物,与ALCL3。

14、进行陈化反应后形成复合引发剂体系,通过调节该添加剂与ALCL3的用量比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丁基橡胶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0007由以上现有技术方法可见,加宽丁基橡胶分子量分布,均需要采用添加额外组分的方式,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来生产具有较宽分子量分布或良好加工性能的丁基橡胶是有必要的。0008具有多个卤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常用来合成多臂星形聚合物、嵌段共聚物或遥爪聚合物等功能性聚合物,例如专利US4740572提出了用含有多个卤原子的有机卤化物见下式与BCL3组成引发剂体系使异丁烯聚合得到分子链末端带有活性卤原子端基的遥爪聚合物。0009N为2、。

15、3或40010专利US4946899和US4276394也采用这样的化合物与TICL4或BCL3以及给电子体组成引发剂体系进行活性阳离子聚合,合成了遥爪聚合物或具有热塑性的嵌段共聚物。0011专利US4942210提出了采用含有24个卤原子的金刚烷与烷基卤化铝组成引发剂体系合成多臂或星形支化的异烯烃均聚物或共聚物。0012本发明旨在采用含有多卤素官能团的有机卤化物与单烷基二卤化铝组成的引发剂体系用于合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001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而且经济适用的引发剂体系来制备丁基聚合物,其中该引发体系的各组分在聚合溶剂中的溶解性好,配制工艺简单,浓度调节方便,不仅引发体系。

16、的引发效率高、聚合活性稳定,而且聚合淤浆体系也更稳定更容易控制,采用常规的丁基橡胶聚合方法就可以制备高分子量的、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发明内容0014本发明人意想不到地发现,通过将由多卤素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与单烷基二卤化铝组成的引发剂体系用于引发异单烯烃和多烯烃的共聚来合成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所得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不仅分子量高,而且可以具有宽分子量分布。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3/12页60015本发明因此提供一种制备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C4C8异单烯烃单体与至少一种C4C14多烯烃单体,在120至20的温度下,在惰性有机溶。

17、剂存在下,与由下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下式II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引发剂体系接触,0016ALRY2I0017式I中,R为直链或支链C1C8烷基,和2个Y各自独立地为卤素,00180019式II中,0020N为2、3或4;0021R1为选自下组的桥基0022直链或支链的C1C10烷基桥基,0023苯基桥基,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取代的,也可以被14个直链或支链C1C6烷基取代;0024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氢、直链或支链C1C8烷基、苯基、苯基直链或支链亚C1C4烷基、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亚苯基或C3C8环烷基,其中R2和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及0025X为卤素。0026对本发明。

18、而言,“卤素”是指氟、氯、溴或碘,优选氯或溴,尤其是氯。0027对本发明而言,术语“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指的是含有14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的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异丁基和叔丁基。0028对本发明而言,术语“直链或支链亚C1C4烷基”指的是含有14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的二价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亚甲基、亚乙基、亚丙基、亚异丙基、亚正丁基、亚仲丁基、亚异丁基和亚叔丁基。0029对本发明而言,术语“直链或支链C1C6烷基”指的是含有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的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除了上文对于“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所提及的各实例以外,。

19、还包括但不限于正戊基、2戊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1乙基丙基、正己基、2己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2,2三甲基丙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和1乙基2甲基丙基。0030对本发明而言,术语“直链或支链C1C8烷基”指的是含有18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的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除了上文对于“直链或支链C1C6烷基”所提及的各实例以外,还包括但不限于正庚基、1甲基己基、2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1,1二甲。

20、基戊基、1,2二甲基戊基、1,3二甲基戊基、1,4二甲基戊基、2,2二甲基戊基、2,3二甲基戊基、2,4二甲基戊基、3,3二甲基戊基、3,4二甲基戊基、4,4二甲基戊基、1乙基戊基、2乙基戊基、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4/12页73乙基戊基、1正丙基丁基、1异丙基丁基、正辛基、1甲基庚基、2甲基庚基、3甲基庚基、4甲基庚基、5甲基庚基、6甲基庚基、1,1二甲基己基、1,2二甲基己基、1,3二甲基己基、1,4二甲基己基、1,5二甲基己基、2,2二甲基己基、2,3二甲基己基、2,4二甲基己基、2,5二甲基己基、3,3二甲基己基、3,4二甲基己基、3,5二甲基己基、4,。

21、4二甲基己基、4,5二甲基己基、5,5二甲基己基、1乙基己基、2乙基己基、3乙基己基、4乙基己基、1正丙基戊基、2正丙基戊基、1异丙基戊基和2异丙基戊基。0031对本发明而言,术语“直链或支链C1C10烷基”指的是含有1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的烷基。这些烷基的例子除了上文对于“直链或支链C1C8烷基”所提及的各实例以外,还包括但不限于正壬基、1甲基辛基、2甲基辛基、3甲基辛基、4甲基辛基、5甲基辛基、6甲基辛基、7甲基辛基、1,1二甲基庚基、1,2二甲基庚基、1,3二甲基庚基、1,4二甲基庚基、1,5二甲基庚基、1,6二甲基庚基、2,2二甲基庚基、2,3二甲基庚基、2,4二甲基庚基、2,5二。

22、甲基庚基、2,6二甲基庚基、3,3二甲基庚基、3,4二甲基庚基、3,5二甲基庚基、3,6二甲基庚基、4,4二甲基庚基、4,5二甲基庚基、4,6二甲基庚基、5,5二甲基庚基、5,6二甲基庚基、6,6二甲基庚基、1乙基庚基、2乙基庚基、3乙基庚基、4乙基庚基、5乙基庚基、1正丙基己基、2正丙基己基、3正丙基己基、1异丙基己基、2异丙基己基、3异丙基己基、1正丁基戊基、1异丁基戊基、1仲丁基戊基、1叔丁基戊基、正癸基、1甲基壬基、2甲基壬基、3甲基壬基、4甲基壬基、5甲基壬基、6甲基壬基、7甲基壬基、8甲基壬基、1,1二甲基辛基、1,2二甲基辛基、1,3二甲基辛基、1,4二甲基辛基、1,5二甲基辛基。

23、、1,6二甲基辛基、1,7二甲基辛基、2,2二甲基辛基、2,3二甲基辛基、2,4二甲基辛基、2,5二甲基辛基、2,6二甲基辛基、2,7二甲基辛基、3,3二甲基辛基、3,4二甲基辛基、3,5二甲基辛基、3,6二甲基辛基、3,7二甲基辛基、4,4二甲基辛基、4,5二甲基辛基、4,6二甲基辛基、4,7二甲基辛基、5,5二甲基辛基、5,6二甲基辛基、5,7二甲基辛基、6,6二甲基辛基、6,7二甲基辛基、7,7二甲基辛基、1乙基辛基、2乙基辛基、3乙基辛基、4乙基辛基、5乙基辛基、6乙基辛基、1正丙基庚基、2正丙基庚基、3正丙基庚基、4正丙基庚基、1异丙基庚基、2异丙基庚基、3异丙基庚基、4异丙基庚基、。

24、1正丁基己基、2正丁基己基、1仲丁基己基、2仲丁基己基、1异丁基己基、2异丁基己基、1叔丁基己基和2叔丁基己基。0032对本发明而言,术语“C3C8环烷基”指的是含有38个环碳原子的环状烷基,其包括但不限于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和环辛基。0033在本发明方法中,引发剂体系包含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对于该化合物所包含的单烷基R,它可以是含有18个、优选16个、更优选为14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特别优选为乙基。对于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化合物所包含的两个卤原子,优选所述两个卤原子是相同的,例如均为氯或溴,尤其均为氯。0034作为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其包括但不限于二氯甲基铝、二氯。

25、乙基铝、二氯丙基铝、二氯丁基铝、二氯异丁基铝、二氯戊基铝、二氯己基铝、二氯庚基铝、二氯辛基铝、二氯2乙基己基铝、二溴甲基铝、二溴乙基铝、二溴丙基铝、二溴丁基铝、二溴异丁基铝、二溴戊基铝、二溴己基铝、二溴庚基铝、二溴辛基铝、二溴2乙基己基铝、一氯一溴甲基铝、一氯一溴乙基铝、一氯一溴丙基铝、一氯一溴丁基铝、一氯一溴异丁基铝、一氯一溴戊基铝、一氯一溴己基铝、一氯一溴庚基铝、一氯一溴辛基铝和一氯一溴2乙基己基铝。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5/12页80035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使用的式I化合物为其中的单烷基为含有14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在。

26、另一优选实施方案中,使用的式I化合物为其中的两个卤原子均为氯原子或溴原子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特别优选实施方案中,作为式I化合物,使用其中单烷基为含有14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并且两个卤原子均为氯原子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尤其选自下组二氯甲基铝、二氯乙基铝、二氯丙基铝、二氯丁基铝和二氯异丁基铝,特别是二氯乙基铝。0036在本发明方法中,引发剂体系包含式II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在该化合物中,作为桥基的R1基团,取决于N,它可以是二价、三价或四价的,即桥基可以是二价桥基、三价桥基或四价桥基。0037在式II化合物中,作为多价桥基的R1基团,它可以是直链或支链。

27、的C1C10烷基桥基,优选直链或支链的C1C4烷基桥基,其包括但不限于亚甲基、1,1亚乙基、1,2亚乙基、1,3亚丙基、2,2亚丙基、1,2,3三价丙基、1,4亚丁基、1,2二甲基1,2亚乙基、1,5亚戊基、2,2二甲基1,3亚丙基、季戊四亚甲基、1,6亚己基、1,7亚庚基、1,8亚辛基、2,2,3,3四甲基1,4亚丁基、1,9亚壬基、1,10亚癸基和1,1,4,4四价丁基,特别优选亚甲基、1,2亚乙基、1,3亚丙基和1,4亚丁基。0038作为式II化合物中的多价桥基R1,它还可以是苯基桥基,该苯基桥基可以是未取代的,也可以被14个直链或支链C1C6烷基取代。该未取代或取代的苯基桥基可以以任何。

28、位置与通式I中所示C原子连接,例如当该苯基为二价桥基时,它可以以1,2位、1,3位或1,4位连接;当该苯基为三价桥基时,它可以以1,2,3位、1,2,4位或1,3,5位连接;当该苯基为四价桥基时,它可以以1,2,3,4位、1,2,3,5位或1,2,4,5位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桥基R1为未取代的苯基或带有一个取代基的苯基,例如为1,2亚苯基、1,3亚苯基、1,4亚苯基、5取代基即直链或支链C1C6烷基1,3亚苯基、1,3,5三价苯基桥基或1,2,4,5四价苯基桥基,尤其是1,4亚苯基或1,3,5三价苯基桥基。0039在式II化合物中,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氢、直链或支链C1C8烷基、苯基。

29、、苯基直链或支链亚C1C4烷基、直链或支链C1C4烷基亚苯基或C3C8环烷基,其中R2和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0040在式II化合物中,X为卤素原子,优选氯或溴,特别优选为氯原子。0041作为式II化合物的实例,可以提及下列1,4二氯1,1,4,4四苯基丁烷、1,4二氯1,1,4,4四甲基丁烷、1,4二溴1,1,4,4四苯基丁烷、1,4二溴1,1,4,4四甲基丁烷、2,5二氯2,5二甲基己烷、2,5二氯2,5二苯基己烷、2,5二溴2,5二甲基己烷、2,5二溴2,5二苯基己烷、2,6二氯2,4,4,6四甲基庚烷、2,6二氯2,4,4,6四苯基庚烷、2,6二溴2,4,4,6四甲基庚烷、2,6二溴。

30、2,4,4,6四苯基庚烷、对二氯甲基苯、对二溴甲基苯、对二1氯乙基苯、对二1溴乙基苯、对二2氯2丙基苯、对二2溴2丙基苯、1,3二2氯2丙基5叔丁基苯、1,3二2溴2丙基5叔丁基苯、1,3二2氯2丙基5异丙基苯、1,3二2溴2丙基5异丙基苯、2,4二氯2,4二甲基戊烷、2,4二溴2,4二甲基戊烷、5,7二氯5,7二甲基十一烷、5,7二溴5,7二甲基十一烷、5,8二氯5,8二甲基十二烷、5,8二溴5,8二甲基十二烷、2,5二氯2,5二对甲基苯基己烷、2,5二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6/12页9溴2,5二对甲基苯基己烷、2,5二氯2,5二苄基己烷、2,5二溴2,5二苄。

31、基己烷、2,7二氯2,7二环丙基辛烷、2,7二溴2,7二环丙基辛烷、1,3,5三氯甲基苯、1,3,5三溴甲基苯、1,3,5三1氯乙基苯、1,3,5三1溴乙基苯、1,3,5三2氯2丙基苯、1,3,5三2溴2丙基苯、1,3,5三2氯2丁基苯、1,3,5三2溴2丁基苯、1,2,4,5四氯甲基苯、1,2,4,5四溴甲基苯、1,2,4,5四1氯乙基苯、1,2,4,5四1溴乙基苯、1,2,4,5四2氯2丙基苯和1,2,4,5四2溴2丙基苯。0042在本发明中,式I化合物为共引发剂,式II化合物为引发剂。根据本发明的引发体系通常以均相溶液使用,在已有技术中所公开的丁基橡胶聚合所用溶剂均可用于本发明的引发体系。

32、,例如一氯甲烷、二氯甲烷、己烷或其混合物。一般情况下,在引发体系中,引发剂的浓度控制在105102MOL/L范围内,共引发剂的浓度控制在103101MOL/L范围内。或者,式I化合物与式II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至1000,优选05500,更优选为1100。0043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具有宽分子量分布。为了得到本发明方法所提及的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使用的共聚单体包括C4C8异单烯烃单体和C4C14多烯烃单体。0044对于本发明而言,术语“C4C8异单烯烃”指的是含有48个碳原子且首位碳原子带有烯属双键的异烯烃。0045作为C4C8异单烯烃单体,可以提及2甲。

33、基1丙烯异丁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2,3二甲基1丁烯、2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2,3二甲基1戊烯、2,4二甲基1戊烯、2甲基1己烯、2,3二甲基1己烯、2,4二甲基1己烯、2,5二甲基1己烯、2,4,4三甲基1戊烯,优选异丁烯。0046对于本发明而言,术语“C4C14多烯烃单体”指的是含有414个碳原子和两个或更多个烯属双键的烯烃。该C4C14多烯烃优选为直链或支链的C4C14二烯烃,更优选为直链或支链的C4C8共轭二烯烃,还优选为C4C14环状二烯烃。0047作为C4C14多烯烃单体,可以提及丁二烯、异戊二烯、2,3二甲基1,3丁二烯、1,3戊二烯、环戊二烯、甲基。

34、环戊二烯、环己二烯等,优选异戊二烯。0048在本发明方法中,通常使占多数的C4C8异单烯烃单体,例如80995重量,优选90995重量,更优选95995重量的C4C8异单烯烃单体例如异丁烯与占少数的C4C14多烯烃单体,例如2005重量,优选1005重量,更优选505重量的C4C14多烯烃单体例如丁二烯或异戊二烯反应而制备,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的总和。0049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使用异丁烯作为C4C8异单烯烃单体,而使用异戊二烯作为C4C14多烯烃单体。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将95995重量的异丁烯和505重量的异戊二烯用作共聚单体,前述百分含量基于所有共聚单体。

35、的重量总和。0050可用于本发明聚合方法中的有机溶剂为在本发明方法涉及的聚合反应条件下不参与聚合反应的有机溶剂,即为惰性有机溶剂。作为该溶剂,在已有技术中所公开的丁基橡胶聚合所用溶剂均可用于本发明。该溶剂可以为烷基卤化物溶剂,优选C1C4烷基卤化物,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7/12页10例如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一氯乙烷和二氯乙烷。也可以使用脂肪烃溶剂,优选C5C8脂肪烃,例如正戊烷、异戊烷、己烷、庚烷、异辛烷等。还可以使用脂环烃溶剂,优选C5C10脂环烃,例如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作为选择,还可以使用前述一种或多种烷基卤化物,优选C1C4烷基卤,前述一种或。

36、多种脂肪烃溶剂,优选C5C8脂肪烃,以及一种或多种前述脂环烃溶剂,优选C5C10脂环烃的混合物。作为溶剂,特别优选使用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戊烷、己烷或其混合物。溶剂使用量是常规的,只要能使共聚反应顺利进行即可,它可以占混合物共聚单体和溶剂总重量的4099,优选范围为6099。0051本发明方法可以以淤浆聚合进行,也可以以溶液聚合进行。例如,本发明方法可以采用烷基卤作为溶剂而以淤浆体系聚合,也可以采用脂肪烃或脂环烃作为溶剂而以溶液聚合进行,还可以采用前述溶剂的混合体系聚合,例如一氯甲烷与戊烷混合溶剂或一氯甲烷与己烷混合溶剂,优选以烷基卤为溶剂的淤浆体系聚合。0052本发明方法涉及的聚合反应在12。

37、0至2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优选聚合在110至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聚合反应压力是常规的,优选为常压。由于根据本发明的聚合反应极快,聚合反应在引发剂体系添加完毕之后即基本完成,因而聚合反应时间基本上对应于引发体系的添加时间。0053通常而言,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其具有高分子量,其重均分子量至少大于200,000,优选大于400,000万,最优选400,0001,000,000,尤其为500,0001,000,000。在本发明中,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采用英国PL公司生产的PL220型液相凝胶渗透色谱GPC仪进行测定,其中采用标准聚苯乙烯进行校正曲线测定。0054在本发明方法。

38、中,通过采用由式I的单烷基二卤化铝和式II的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组成的双组分引发剂体系来引发异单烯烃和多烯烃进行共聚,可以得到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甚至具有双峰分布的共聚物。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其分子量多分散系数MW/MN至少为30,优选至少为35,最优选为4070。0055为了较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提到的宽分子量分布、甚至双峰分布的异单烯烃多烯烃共聚物,这里不受任何理论的限制,进行简要的说明。下文以式II的卤素双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与二氯乙基铝组成的引发体系引发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进行说明。利用传统阳离子聚合反应存在引发聚合和转移聚合的特点,卤素双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在二氯。

39、乙基铝的作用下活化形成双端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聚合生成具有双链结构的线形大分子,而链增长活性中心通过向单体的链转移反应再次生成单官能活性中心,继续引发单体聚合得到线形单链大分子,因此最终的聚合物主体是由分子量相差一倍的两种线形大分子组成的混合物。00560057可以通过调节二氯乙基铝与双官能有机卤化物的比例关系来调节双官能团卤化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8/12页11物的引发效率,进一步形成双端引发聚合和单端引发聚合,从而很容易地调整聚合物中两种大分子的比例组成,进一步调整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甚至得到双峰分布的聚合物。0058本发明利用传统阳离子聚合存在链转移的。

40、特点,采用双官能团有机卤化物的引发聚合形成双链线性大分子,而利用向单体的转移聚合形成分子量下降一倍的单链大分子,这二者共同组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无需再加入其他调节剂,只需通过调节单烷基二卤化铝与双官能团有机卤化物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引发效率,从而进一步调节两种大分子的比例含量达到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目的,甚至可以生产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如果采用三官能度以上的有机卤化物为引发剂,则通过引发反应形成多链星形大分子,而利用向单体的转移聚合形成分子量下降的单链大分子,这二者共同组成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通过调节单烷基二卤化铝与卤素多官能化的有机卤化物。

41、的比例关系,形成更为复杂的引发聚合情况,可以调节高低分子量级分的比例含量,从而达到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目的,甚至可以生产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的丁基聚合物。附图说明0059图1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0060图2是实施例3所制备的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0061图3是实施例4所制备的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0062图4是实施例10所制备的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以及0063图5是实施例12所制备的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0064在以上各图中,图中的纵坐标DWF。

42、/DLOGM为重量分数对分子量对数值的微分,其中的WF为重量分数和LOGM为分子量的对数值,由DWF/DLOGM不同微分值得到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0065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0066测试方法0067在本申请说明书和以下实施例中,采用了以下测试方法00681采用称重法测定聚合物收率。00692采用英国PL公司生产的PL220型液相凝胶渗透色谱GPC仪,单孔径色谱柱为PL106、105、104、103,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流动相为THF,流速为07ML/MIN,溶液浓度为06MG/ML,进样量200L,测试温度为35。采用标准聚苯。

43、乙烯进行校正曲线测定。00703采用瑞士BRUKERAVANCE400核磁共振仪400HZ,磁场强度940特斯拉,以CDCL3作溶剂,TMS为内标,室温测试引发剂结构和共聚物不饱和度。0071参考实施例11,4二2氯2丙基苯二枯基氯,DCC的合成0072将配有插底进气管和出气管及磁力搅拌的500ML三口圆底烧瓶置于冰水浴中,向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9/12页12其中加入8G,二羟基1,4二异丙基苯,10G无水CACL2和100MLCH2CL2。通过将浓硫酸滴加到固体NACL中产生HCL气体,该气体通过装有10ML浓硫酸的鼓泡器再经装有无水CACL2的干燥塔进行干。

44、燥后通入前述三口烧瓶中,控制HCL流量以观察鼓泡器中缓慢连续鼓泡为宜,搅拌反应10小时。反应结束后进行过滤,得到澄清溶液,真空脱除HCL和CH2CL2,得到无色针状晶体,粗产品收率96,将所得粗产品在正己烷中进行重结晶得到精制产品。1HNMR表征枯基甲基的12H200PPM;苯环上4H756。0073参考实施例21,3,5三2氯2丙基苯三枯基氯,TCC的合成0074三枯基氯的合成以均苯三甲酸为原料,通过与甲醇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均苯三甲酸酯,再与格利雅试剂甲基溴化镁的乙醚溶液进行反应生成三枯基醇,最后通过氢氯化反应得到三枯基氯,具体化学反应流程如下0075007600771由1,3,5苯三甲酸进行。

45、酯化反应生成1,3,5苯三甲酸甲酯0078向配有磁力搅拌、冷凝管和恒压滴液漏斗的1000ML两口圆底烧瓶中,加入1,3,5苯三甲酸18G0086MOL和500ML无水甲醇,在回流状态下通过恒压滴液漏斗缓慢滴加浓硫酸20ML,从滴酸开始保持搅拌回流反应30小时,将产物冷却至室温,并在5下存放12小时,滤出固体产物并用蒸馏水洗涤直至无酸为止,得到高纯度的无色1,3,5苯三甲酸甲酯晶体,产品收率92。1HNMR表征酯基上甲基9H398PPM;苯环3H886PPM。007921,3,5苯三甲酸甲酯进行格利雅反应生成三枯基醇0080在配有磁力搅拌的500ML两口圆底烧瓶中,在干燥氮气保护下将苯三甲酸甲酯。

46、16G溶解入280ML的无水THF中,并冷却至0。开动搅拌,然后通过恒压滴液漏斗缓慢滴加摩尔浓度为3M的甲基溴化镁的乙醚溶液120ML,保持0反应18小时。然后将混合物在搅拌的状态下加入到280G的碎冰和18G氯化铵NH4CL的混合物中,采用乙醚进行萃取,萃取液用无水MGSO4干燥,将溶液过滤后蒸发除去溶剂,得到粗产物三枯基醇,产品收率87。将三枯基醇在醋酸乙酯中进行重结晶,得到精制产物。1HNMR表征CCL4/CD3OD异丙基甲基18H161PPM;苯环3H752PPM。00813三枯基醇进行氢氯化反应生成三枯基氯0082该方法与参考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三口圆底烧瓶中首先加入的是。

47、三枯基醇6G,无水CACL212G和CH2CL2120ML。粗产品收率84。1HNMR表征异丙基甲基18H201203PPM;苯环3H772PPM。说明书CN102372822ACN102372825A10/12页130083以上合成方法可参见文献POLYMERBULLETIN,1987,17,307314或JMACROSCIPUREAPPLCHEM1992,A2911,10171030。0084实施例10085在70下向60ML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786ML,ETALCL209M的己烷溶液089ML,和DCC004M的二氯甲烷溶液125ML,ETALCL2/DCC摩尔比160,形成。

48、引发剂溶液,并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4MIN,待用。0086聚合反应在氮气操作箱中进行,在100的低温冷浴中,于500ML的配有强力恒速搅拌的玻璃反应器中注入80的一氯甲烷128G、异丁烯32G和异戊二烯082G,形成单体溶液。将该单体溶液降温至97,历经8分钟滴加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5ML,这期间采用液氮控温,将聚合温度保持为946至1017,该聚合时间对应于滴加引发剂的时间。在此期间淤浆体系分散良好。之后加入预冷至60的甲醇5ML终止反应,真空脱除未反应的单体和溶剂,聚合物经蒸馏水洗涤后在真空烘箱中于40下干燥至恒重,结果得聚合物153G,转化率466,MN136800,MW61460。

49、0,MW/MN449,不饱和度141。该聚合物的分子量的重量微分分布图见图1,由该图可以看出,聚合物主体由分子量相差一倍的两种大分子组成。0087实施例20088在70下向60ML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802ML,ETALCL209M的己烷溶液078ML,和DCC005M的二氯甲烷溶液120ML,ETALCL2/DCC摩尔比117,形成引发剂溶液,并且将该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110MIN,待用。随后重复实施例1的方法,不同的是历经15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5ML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这期间聚合温度保持为95至101。0089结果获得聚合物,重208G,重量收率634,MN189300,MW698500,MW/MN369,不饱和度172。0090实施例30091在70下向60ML的羊角瓶中注入精制过的二氯甲烷1302ML,ETALCL209M的己烷溶液038ML,和DCC005M的二氯甲烷溶液160ML,ETALCL2/DCC摩尔比43,形成引发剂溶液,并且将引发剂溶液在该温度下陈化5MIN,待用。随后重复实施例1的方法,不同的是历经12分钟向单体溶液中滴加11ML陈化后的引发剂溶液,这期间聚合温度保持为95至102。0092结果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