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1036192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58317.1

申请日:

2011.09.02

公开号:

CN102338186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16F 9/06申请日:20110902授权公告日:20131009终止日期:2014090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F 9/06申请日:20110902|||公开

IPC分类号:

F16F9/06; F16F9/32; F16F9/58

主分类号:

F16F9/06

申请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袁欣; 洪增辉; 孙铁源; 孙佳; 贾玉红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代理人:

官汉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包括外部固连组件、内部运动组件和分离部件;所述的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行程柱塞和密封装置结构,内部运动组件包括内作动筒和阻尼活塞头,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动活门和气室隔板活塞。行程柱塞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A,阻尼活塞头的外边缘处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锥形阻尼孔B。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创新性地使用锥形管式阻尼孔设计方法,通过设计锥形阻尼孔锥形角以及进出油端面的面积比来实现最优的缓冲全行程变阻尼工况。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油针式设计,结构更为简洁,且结构不易受到摩擦、撞击等损坏,制造维护成本更低。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外部固连组件、 内部运动 组件和分离部件 ; 所述的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 行程柱塞和密封装置结构, 内部运动 组件包括内作动筒和阻尼活塞头, 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动活门和气室隔板活塞 ; 外作动筒 内部空腔的下部设置有内作动筒, 在内作动筒的外壁和外作动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装 置结构 ; 在内作动筒的顶部连接有阻尼活塞头, 且内作动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缓冲器行程 限制卡槽, 在该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上方的内作动筒外侧套连有阻尼制动活门 ; 阻尼活塞 头的内径与内作动筒的内径相等, 阻尼活塞头的外径大于内作动筒的外径, 且在大于内作 动筒的阻尼活塞头的外边缘处, 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锥形阻尼孔 B, 该锥形阻尼孔 B 朝向内作动筒的方向是收缩的, 朝向外作动筒顶部方向是扩张的 ; 在阻尼活塞头与内作动 筒内部套接有行程柱塞, 外作动筒与内作动筒之间密封容腔内充满油液与缓冲气体, 行程 柱塞的顶部与外作动筒的顶部固定连接 ; 行程柱塞顶部设置气室隔板活塞, 将缓冲器上部 内腔分为上下串联的主气室和第二气室, 并设置有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 ; 行程柱塞的底 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 A, 且该锥形阻尼孔 A 的方向布置为朝向主气室方向为收缩 孔, 朝向内作动筒底部为扩张孔。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锥形阻尼孔 B 的锥度为 5°~ 7°, 锥形阻尼孔 B11 的面积比为 2 ~ 9。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锥形阻尼孔 A 的锥度为 60°~ 80°, 锥形阻尼孔 A 的平均截面尺寸为缓冲器压气截面外作 动筒内截面尺寸的 1%~ 2%。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根据权 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大型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缓冲器行 程限制卡槽距离阻尼活塞头底部距离 H 为阻尼制动活门的高度为 h 的 2 ~ 3 倍。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的行程柱塞的外壁与外作动筒的内壁之间的反弹阻尼腔的宽度为外作动筒内壁半径的 0.15 ~ 0.25 倍。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行程柱塞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气室内壁通孔, 通孔的直径为 2 ~ 4cm。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主气室与第二气室容积比为 3.5 ~ 4.5。

说明书


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机械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背景技术 在大型飞机起落的设计中, 均是使用油气式减震器设计形式, 利用气体的压缩变 形来吸收能量, 油气分离处设有简单阻尼孔, 利用液体高速流过阻尼孔的摩擦来消耗能量。 随着飞机起飞重量的增大, 特别是在大型民用客机中, 为了保证飞机地面着陆、 滑跑平稳性 的要求, 通常需要采用变阻尼孔的设计形式。 总的原则看来, 缓冲器在压缩过程中阻尼孔等 效面积相比于伸展过程中的阻尼孔等效面积要大, 在缓冲器压缩行程中, 阻尼速度缓慢, 阻 尼孔等效面积逐渐减小 ; 伸展行程中, 阻尼孔面积较小, 使得油液反流速度不至于太快, 这 样其能耗散更多的能量, 且保证伸展过程中, 气体体积较为均匀地增大。
     目前应用于大型客机的油气式缓冲器多采用变截面油针或者单向节流活门来改 变油孔截面, 进而改变油孔流阻。但是近代减震器的压缩行程阻尼孔面积一般仅为缓冲器 压气面积的 1%~ 2%, 一般其等效截面直径仅为 1cm ~ 2cm, 伸展行程阻尼孔面积为压缩行 程面积的 30%~ 50%, 这个比例是很小的, 采用油针的设计形式时, 油针和柱塞上阻尼孔 的间隙可能仅为毫米级, 这对加工工艺和装配要求较高, 且在着陆或者起飞时, 起落架受到 侧向力作用时, 很可能会出现油针与阻尼孔相碰或者剧烈摩擦情况, 结构较易受到损坏。
     如图 1 所示为常见的双腔式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图, 该缓冲器有两个气室, 常规的 缓冲器中有独立出来的主气室 (1) 和第二气室 (3), 第二气室 (3) 内压力较高, 当压缩主气 室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工作, 这样以保证飞机在粗糙和未修彻的道面上滑跑。此种常规的 双腔式油气缓冲器仅在行程柱塞上开一定截面的阻尼孔 (7), 且油孔分布集中在缓冲器中 央部位, 这样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油液摩擦应力集中。虽然在采用油针 (9) 结构实现了压缩 行程变阻尼, 但是油针 (9) 的结构设计受到压气压油截面积制约较大, 油针截面太小, 强度 较差, 受油液作用变形较大, 容易与油孔内壁发生摩擦、 碰撞等 ; 油针截面太大, 油针外表面 与油孔内壁距离太小, 同样在受到侧向撞击力时, 容易发生摩擦、 碰撞等结构损伤, 并且, 此 种双腔式缓冲器的两个气室分别位于油室的上下两端, 不易地面维护, 且在外部撞击力作 用下, 气室的承力不连续, 对大型民用客机而言, 严重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油气式缓冲器的弊端, 对现有的双腔式缓冲器整体结构进行一定改进。 本发明的缓冲器主体结构依然沿用经典式的油气缓冲器形式, 不同的是本发明中主气室 ( 又称为压缩阻尼腔或者初始气室 ) 与第二气室 ( 又称高压气室 ) 串联作用, 并采用了分 布式锥形阻尼孔的阻尼活塞头, 同时配合阻尼制动活门来实现缓冲器压缩和伸展变阻尼作 动。内部油液流动控制以实现阻尼制动活门的开合, 缓冲器内作动筒内截面 ( 即是缓冲器 压油截面 ) 与外作动筒内截面 ( 即是缓冲器压气截面 ) 面积比值一般在 0.6 ~ 0.7 之间。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包括外部固连组件、 内部运动 组件和分离部件 ; 所述的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 行程柱塞和密封装置结构, 内部运动 组件包括内作动筒和阻尼活塞头, 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动活门和气室隔板活塞 ; 外作动筒 内部空腔的下部设置有内作动筒, 在内作动筒的外壁和外作动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装 置结构 ; 在内作动筒的顶部连接有阻尼活塞头, 且内作动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缓冲器行程 限制卡槽, 在该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上方的内作动筒外侧套连有阻尼制动活门 ; 阻尼活塞 头的内径与内作动筒的内径相等, 阻尼活塞头的外径大于内作动筒的外径, 且在大于内作 动筒的阻尼活塞头的外边缘处, 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锥形阻尼孔 B, 该锥形阻尼孔 B 朝向内作动筒的方向是收缩的, 朝向外作动筒顶部方向是扩张的 ; 在阻尼活塞头与内作动 筒内部套接有行程柱塞, 内作动筒下部为缓冲器油腔, 油液与气体交界面大致在阻尼活塞 头上方 10cm ~ 15cm 处, 行程柱塞的顶部与外作动筒的顶部固定连接 ; 行程柱塞顶部的设置 有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 并在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的上方的行程柱塞上设置气室隔板 活塞, 将缓冲器外部作动筒的内腔分为上下串联的主气室和第二气室 ; 行程柱塞的底部中 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 A, 且该锥形阻尼孔 A 的方向布置为朝向主气室方向为收缩孔, 朝 向内作动筒底部为扩张孔。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 :
     (1) 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创新性地使用锥形管式阻 尼孔设计方法, 通过设计锥形阻尼孔锥形角以及进出油端面的面积比 ( 扩张比或者收缩 比 ) 来实现最优的缓冲全行程变阻尼工况。 压缩行程中, 锥形阻尼孔为扩张状态 ; 伸展行程 中, 锥形阻尼孔为收缩状态, 故在整个缓冲器行程中, 油液经过锥形阻尼孔的摩擦程度更为 均匀平稳, 耗散更多能量, 缓冲器减震行程曲线更为饱满。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油针式设计, 结构更为简洁, 且结构不易受到摩擦、 撞击等损坏, 制造维护成本更低。
     (2) 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行程柱塞上设置一个较大 的锥形阻尼孔 A, 配合阻尼活塞头上的分布式的锥形阻尼孔 B, 通过运动中阻尼制动活门的 相对运动对锥形阻尼孔等效面积的影响, 进一步优化全行程变阻尼工况。
     (3) 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将主气室 ( 又称为压缩阻 尼腔或者初始气室 ) 与第二气室 ( 又称高压气室 ) 结构串联布置于缓冲器的上部, 这样整 个气室承力分布连续均匀, 传力特性更好, 同时这样的结构形式为地面维护充气等操作提 供便利。
     (4) 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密封装置结构设置于外作 动筒下端, 外筒内壁设计了行程限制结构, 且在第二气室 ( 高压气室 ) 运动中, 外筒内壁也 设计了同样形式的行程限制结构, 这样保证了其内部高压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 传统的双腔式油针变阻尼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
     图2: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图 3-A : 本发明中的缓冲器阻尼孔以及阻尼制动活门平面图 ;
     图 3-B : 本发明中的缓冲器阻尼孔以及阻尼制动活门半剖视图 ;
     图4: 本发明中的锥形阻尼孔的油液流动示意图 ;图5; 本发明锥形阻尼孔和阻尼活塞头的工作示意图 ; 图中 : 1- 主气室 ; 2- 油腔 ; 3- 第二气室 ; 4- 外作动筒 ; 5- 内作动筒 ; 6- 行程柱塞 ; 7- 阻尼孔 ; 8- 气室隔板活塞 ; 9- 油针 ; 10- 锥形阻尼孔 A ; 11- 锥形阻尼孔 B ; 12- 阻尼活塞头 ; 13- 阻尼制动活门 ; 14- 密封装置结构 ; 15- 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 ; 16- 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 ; 17- 通孔 ; 18- 反弹阻尼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 如图 2、 图 3-A 和图 3-B 所示, 包 括外部固连组件、 内部运动组件和分离部件 ; 其中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 4、 行程柱塞 6 和密封装置结构 14, 内部运动组件包括内作动筒 5 和阻尼活塞头 12, 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 动活门 13 和气室隔板活塞 8。外作动筒 4 内部空腔的下部设置有内作动筒 5, 且在内作动 筒 5 的外壁和外作动筒 4 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结构 14, 用于密封, 且该密封装置结构 14 与外作动筒 4 固定连接。在内作动筒 5 的顶部通过固定件连接有阻尼活塞头 12, 且内作 动筒 5 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 15, 在该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 15 上方的内作 动筒 5 外侧套连有阻尼制动活门 13, 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 15 距离阻尼活塞头 12 底部距离 H 为阻尼制动活门的高度为 h 的 2 ~ 3 倍之间, 这样使得阻尼制动活门 13 能够在气室压缩 或扩张时, 在内作动筒 5 的外壁小范围的运动。阻尼活塞头 12 的内径与内作动筒 5 的内径 相等, 阻尼活塞头 12 的外径大于内作动筒 5 的外径, 且在大于内作动筒 5 的阻尼活塞头 12 的外边缘处, 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 6 ~ 12 个锥形阻尼孔 B11, 锥形阻尼孔 B11 的锥度为 5°~ 7°, 该锥形阻尼孔 B11 朝向内作动筒 5 的方向是收缩的, 朝向外作动筒顶部方向是 扩张的, 通过该锥形阻尼孔 B11 的作用, 使油液穿过该锥形阻尼孔 B11 带动阻尼制动活门的 上下运动。在阻尼活塞头 12 与内作动筒 5 内部套接有行程柱塞 6, 外作动筒 4 与内作动筒 5 之间的密封腔体之间充满油液和缓冲气体, 内作动筒腔 5 下部为油腔 2, 内为油液, 上部即 外作动筒 4 内为缓冲气体 ( 一般为氮气 ), 油液交界面保持在阻尼活塞头 12 上端 10 ~ 15cm 处, 行程柱塞 6 的外壁与外作动筒 4 的内壁之间的反弹阻尼腔 18 宽度大致为缓冲器外作动 筒 4 内壁半径的 0.15 ~ 0.25 倍, 行程柱塞 6 的顶部与外作动筒 4 的顶部固定连接, 阻尼活 塞头 12 与内作动筒 5 能够在行程柱塞 6 的外部上下运动。行程柱塞 6 顶部设置有隔板活 塞行程限制卡槽 16, 并在该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 16 的上方行程柱塞 6 上设置气室隔板活 塞 8, 将缓冲器的内腔分为上下串联的主气室 1 和第二气室 3, 主气室 1 与第二气室 3 容积 比保证在 3.5 ~ 4.5 之间。且气室隔板活塞 8 能够在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 16 的限制下, 在行程柱塞 6 的顶部与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 16 之间运动。所述的行程柱塞 6 的侧壁上 均匀分布有若干气室内壁通孔, 通孔的直径为 2 ~ 4cm, 以用于气室内气体均布流动。行程 柱塞 6 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 A10, 该锥形阻尼孔 A 的锥度大致保证在 60°~ 80°之间, 锥形阻尼孔 A10 的平均截面尺寸 ( 截面面积 ) 一般为缓冲器压气截面外作动筒 1 的内截面尺寸 ( 截面面积 ) 的 1%~ 2%, 且该锥形阻尼孔 A10 的方向布置为朝向主气室 即行程柱塞 6 内腔方向为收缩孔, 朝向内作动筒 5 底部方向为扩张孔, 且在小截面端口保持 锐边形式。锥形阻尼孔 A10 和锥形阻尼孔 B11 的方向设置原则为 : 压缩阶段保证锥形阻尼孔 为扩张形式, 伸展阶段保证锥形阻尼孔为收缩形式。 整个结构布置完善合理, 能起到非常好 的缓冲吸能制动效果。锥形管路式阻尼孔是以收缩 / 扩张管为设计雏形, 区别与传统油针 式变阻尼式设计形式, 锥形孔的阻尼, 即是流体流过时的摩擦损失以及局部损失与其面积 比 ( 又称扩张比 ) 和锥形扩张角来决定。在本发明中中, 锥形阻尼孔的总体配置为保证在 压缩过程中, 锥形阻尼孔为收缩管形式, 行程阻尼较小 ; 伸展过程中, 锥形阻尼孔即为反向 的扩张管形式, 行程阻尼较大, 这样耗散更多能量。 如图 4 所示 : 压缩行程中, 相比传统的阻 尼孔形式, 即是突然缩小管, 油液流过时能量转换更为平稳 ; 伸展行程中, 有一定锥角的阻 尼孔形式能量转换速率更为剧烈, 动能耗散能力更强。 这样, 在设计中合理地选取锥形角和 面积比 ( 扩张比和收缩比 ), 能使缓冲器具有最佳的缓冲性能。
     在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结构设计中, 加入了环形阻 尼制动活门 13 配合阻尼活塞头, 如图 3-A 和图 3-B 所示 : 在缓冲器运动中, 阻尼活塞头 12 与阻尼制动活门 13 之间相对运动相反, 压缩行程中, 阻尼活塞头 12 向上挤压气体做功, 阻 尼制动活门 13 受油液推力相对活塞头向下运动, 伸展行程则相反。对行程柱塞上的锥形阻 尼孔 A10 其承担主要的耗能任务, 因此需要其在伸缩阶段, 扩张管的角度应在流动阻力相 对较大的范围里选取, 锥形阻尼孔 A10 的锥度一般为 60°~ 80°之间, 且小截面端口保持 锐边形式, 这个角度范围内, 压缩段的流动阻力相对较小, 但是需要保证压缩段入口亦为锐 边形式以提供足够的阻力特性。对环形阻尼活塞头 12 上的分布锥形阻尼孔 B11, 相对锥形 阻尼孔 A10 为辅助承担耗能任务, 其流动损失应适当在较小范围内选择, 以避免缓冲器的 反弹现象, 锥形阻尼孔 B11 的锥度一般选取为 5°~ 7°之间, 且可以在扩张管入口处采取 修圆形式适当减小流阻, 而在收缩管入口处应采用锐边形式以提供压缩时的流阻消耗。而 油液进出口面积比 ( 即是扩张比和收缩比 ) 在一定范围内对锥形阻尼孔的流阻影响不大, 仅保证在大锥形角情况下不应过大即可, 一般锥形阻尼孔 B11 的面积比 ( 入口与出口的截 面比 ) 取 2 ~ 9 即可。
     本发明的缓冲器内作动筒 5 与外作动筒 4 均是锻造成型, 运动接触面间保证光滑 度以减小摩擦阻力, 内作动筒 5 与外作动筒 4 之间通过密封装置结构 14 如密封圈或其他一 定的结构形式保证密封。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当飞机着陆或者受到冲击时, 缓冲器主气室 1 首先被压缩, 主 气室 1 随压缩压力增大, 当载荷达到一定数值, 主气室 1 压缩到一定程度时, 其内部气压超 过气室隔板活塞 6 的临界开启压力, 这时第二气室 3 开始压缩工作, 压缩过程中, 油液经过 行程柱塞 6 中央的锥形阻尼孔 A10 流入主气室 1, 同时产生一定的摩擦和分离阻尼耗散动 能, 同时, 内作动筒 5 带动阻尼活塞头 12 同向上压气, 反弹阻尼腔 18 内压力增大, 这时油 液冲开阻尼制动活门 13, 流经分布在阻尼活塞头 12 上面的锥形阻尼孔 B11 而做功耗能, 整 个压缩过程中, 油液摩擦阻尼相对较小, 是通过正向扩张型锥形阻尼孔 A10 和阻尼制动活 门 13 的逐渐开启来实现变阻尼工况, 同时, 缓冲器的压缩速度决定了油液流经锥形阻尼孔 A10 的流速, 流速较大, 阻尼较大 ; 流速较小。阻尼减小, 这同变阻尼工况的要求完全符合。 伸展行程中, 外作动筒 4 内气体压缩油液向下流动, 油液反向流经收缩型锥形阻尼孔 A10, 同时反弹阻尼腔 18 内油液冲压阻尼制动活门 13 而逐渐盖住分布的锥形阻尼孔 B11, 两者 的配合使用使耗散能作用发挥到最大, 分布式的阻尼孔设计以及收缩型锥形阻尼孔大大提高了制动效果。整个行程中, 压缩行程较为缓和, 锥形阻尼孔 A10 表现为扩张型流动阻尼, 同时阻尼制动活门 13 处于相对打开状态, 整体阻尼作用相对较弱 ; 伸展行程中, 锥形阻尼 孔 A10 表现为收缩型流动阻尼, 同时阻尼制动活门 13 处于相对逐渐闭合状态, 整体阻尼作 用相对较强, 耗散能力较强。

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8186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38186ACN102338186A21申请号201110258317122申请日20110902F16F9/06200601F16F9/32200601F16F9/5820060171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地址100191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72发明人袁欣洪增辉孙铁源孙佳贾玉红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11121代理人官汉增54发明名称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57摘要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包括外部固连组件、内部运动组件和分离部件;所述的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行程柱。

2、塞和密封装置结构,内部运动组件包括内作动筒和阻尼活塞头,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动活门和气室隔板活塞。行程柱塞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A,阻尼活塞头的外边缘处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锥形阻尼孔B。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创新性地使用锥形管式阻尼孔设计方法,通过设计锥形阻尼孔锥形角以及进出油端面的面积比来实现最优的缓冲全行程变阻尼工况。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油针式设计,结构更为简洁,且结构不易受到摩擦、撞击等损坏,制造维护成本更低。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5页CN102338199A1/1页21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

3、孔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固连组件、内部运动组件和分离部件;所述的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行程柱塞和密封装置结构,内部运动组件包括内作动筒和阻尼活塞头,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动活门和气室隔板活塞;外作动筒内部空腔的下部设置有内作动筒,在内作动筒的外壁和外作动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结构;在内作动筒的顶部连接有阻尼活塞头,且内作动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在该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上方的内作动筒外侧套连有阻尼制动活门;阻尼活塞头的内径与内作动筒的内径相等,阻尼活塞头的外径大于内作动筒的外径,且在大于内作动筒的阻尼活塞头的外边缘处,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锥形阻尼孔B,该锥形阻尼孔B朝。

4、向内作动筒的方向是收缩的,朝向外作动筒顶部方向是扩张的;在阻尼活塞头与内作动筒内部套接有行程柱塞,外作动筒与内作动筒之间密封容腔内充满油液与缓冲气体,行程柱塞的顶部与外作动筒的顶部固定连接;行程柱塞顶部设置气室隔板活塞,将缓冲器上部内腔分为上下串联的主气室和第二气室,并设置有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行程柱塞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A,且该锥形阻尼孔A的方向布置为朝向主气室方向为收缩孔,朝向内作动筒底部为扩张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阻尼孔B的锥度为57,锥形阻尼孔B11的面积比为2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

5、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阻尼孔A的锥度为6080,锥形阻尼孔A的平均截面尺寸为缓冲器压气截面外作动筒内截面尺寸的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距离阻尼活塞头底部距离H为阻尼制动活门的高度为H的23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程柱塞的外壁与外作动筒的内壁之间的反弹阻尼腔的宽度为外作动筒内壁半径的015025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程柱塞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气室。

6、内壁通孔,通孔的直径为24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气室与第二气室容积比为3545。权利要求书CN102338186ACN102338199A1/5页3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航空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背景技术0002在大型飞机起落的设计中,均是使用油气式减震器设计形式,利用气体的压缩变形来吸收能量,油气分离处设有简单阻尼孔,利用液体高速流过阻尼孔的摩擦来消耗能量。随着飞机起飞重量的增大,特别是在大型民用客机中,为了保证飞机地面着陆、滑跑平稳性的要求,通常需要采用变阻尼孔的。

7、设计形式。总的原则看来,缓冲器在压缩过程中阻尼孔等效面积相比于伸展过程中的阻尼孔等效面积要大,在缓冲器压缩行程中,阻尼速度缓慢,阻尼孔等效面积逐渐减小;伸展行程中,阻尼孔面积较小,使得油液反流速度不至于太快,这样其能耗散更多的能量,且保证伸展过程中,气体体积较为均匀地增大。0003目前应用于大型客机的油气式缓冲器多采用变截面油针或者单向节流活门来改变油孔截面,进而改变油孔流阻。但是近代减震器的压缩行程阻尼孔面积一般仅为缓冲器压气面积的12,一般其等效截面直径仅为1CM2CM,伸展行程阻尼孔面积为压缩行程面积的3050,这个比例是很小的,采用油针的设计形式时,油针和柱塞上阻尼孔的间隙可能仅为毫米。

8、级,这对加工工艺和装配要求较高,且在着陆或者起飞时,起落架受到侧向力作用时,很可能会出现油针与阻尼孔相碰或者剧烈摩擦情况,结构较易受到损坏。0004如图1所示为常见的双腔式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图,该缓冲器有两个气室,常规的缓冲器中有独立出来的主气室1和第二气室3,第二气室3内压力较高,当压缩主气室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工作,这样以保证飞机在粗糙和未修彻的道面上滑跑。此种常规的双腔式油气缓冲器仅在行程柱塞上开一定截面的阻尼孔7,且油孔分布集中在缓冲器中央部位,这样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油液摩擦应力集中。虽然在采用油针9结构实现了压缩行程变阻尼,但是油针9的结构设计受到压气压油截面积制约较大,油针截面太小,强度。

9、较差,受油液作用变形较大,容易与油孔内壁发生摩擦、碰撞等;油针截面太大,油针外表面与油孔内壁距离太小,同样在受到侧向撞击力时,容易发生摩擦、碰撞等结构损伤,并且,此种双腔式缓冲器的两个气室分别位于油室的上下两端,不易地面维护,且在外部撞击力作用下,气室的承力不连续,对大型民用客机而言,严重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发明内容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油气式缓冲器的弊端,对现有的双腔式缓冲器整体结构进行一定改进。本发明的缓冲器主体结构依然沿用经典式的油气缓冲器形式,不同的是本发明中主气室又称为压缩阻尼腔或者初始气室与第二气室又称高压气。

10、室串联作用,并采用了分布式锥形阻尼孔的阻尼活塞头,同时配合阻尼制动活门来实现缓冲器压缩和伸展变阻尼作动。内部油液流动控制以实现阻尼制动活门的开合,缓冲器内作动筒内截面即是缓冲器压油截面与外作动筒内截面即是缓冲器压气截面面积比值一般在0607之间。说明书CN102338186ACN102338199A2/5页40006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包括外部固连组件、内部运动组件和分离部件;所述的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行程柱塞和密封装置结构,内部运动组件包括内作动筒和阻尼活塞头,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动活门和气室隔板活塞;外作动筒内部空腔的下部设置有内作动筒,在内作动筒的外壁和外作动。

11、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结构;在内作动筒的顶部连接有阻尼活塞头,且内作动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在该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上方的内作动筒外侧套连有阻尼制动活门;阻尼活塞头的内径与内作动筒的内径相等,阻尼活塞头的外径大于内作动筒的外径,且在大于内作动筒的阻尼活塞头的外边缘处,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锥形阻尼孔B,该锥形阻尼孔B朝向内作动筒的方向是收缩的,朝向外作动筒顶部方向是扩张的;在阻尼活塞头与内作动筒内部套接有行程柱塞,内作动筒下部为缓冲器油腔,油液与气体交界面大致在阻尼活塞头上方10CM15CM处,行程柱塞的顶部与外作动筒的顶部固定连接;行程柱塞顶部的设置有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

12、,并在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的上方的行程柱塞上设置气室隔板活塞,将缓冲器外部作动筒的内腔分为上下串联的主气室和第二气室;行程柱塞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A,且该锥形阻尼孔A的方向布置为朝向主气室方向为收缩孔,朝向内作动筒底部为扩张孔。0007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00081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创新性地使用锥形管式阻尼孔设计方法,通过设计锥形阻尼孔锥形角以及进出油端面的面积比扩张比或者收缩比来实现最优的缓冲全行程变阻尼工况。压缩行程中,锥形阻尼孔为扩张状态;伸展行程中,锥形阻尼孔为收缩状态,故在整个缓冲器行程中,油液经过锥形阻尼孔的摩擦程度更为均匀平稳,耗散更多能量,缓。

13、冲器减震行程曲线更为饱满。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油针式设计,结构更为简洁,且结构不易受到摩擦、撞击等损坏,制造维护成本更低。00092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行程柱塞上设置一个较大的锥形阻尼孔A,配合阻尼活塞头上的分布式的锥形阻尼孔B,通过运动中阻尼制动活门的相对运动对锥形阻尼孔等效面积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全行程变阻尼工况。00103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将主气室又称为压缩阻尼腔或者初始气室与第二气室又称高压气室结构串联布置于缓冲器的上部,这样整个气室承力分布连续均匀,传力特性更好,同时这样的结构形式为地面维护充气等操作提供便利。00114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

14、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密封装置结构设置于外作动筒下端,外筒内壁设计了行程限制结构,且在第二气室高压气室运动中,外筒内壁也设计了同样形式的行程限制结构,这样保证了其内部高压的稳定。附图说明0012图1传统的双腔式油针变阻尼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4图3A本发明中的缓冲器阻尼孔以及阻尼制动活门平面图;0015图3B本发明中的缓冲器阻尼孔以及阻尼制动活门半剖视图;0016图4本发明中的锥形阻尼孔的油液流动示意图;说明书CN102338186ACN102338199A3/5页50017图5;本发明锥形阻尼孔和阻尼活塞头的工作。

15、示意图;0018图中1主气室;2油腔;3第二气室;4外作动筒;00195内作动筒;6行程柱塞;7阻尼孔;8气室隔板活塞;00209油针;10锥形阻尼孔A;11锥形阻尼孔B;12阻尼活塞头;002113阻尼制动活门;14密封装置结构;15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002216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17通孔;18反弹阻尼腔。具体实施方式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24本发明提出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包括外部固连组件、内部运动组件和分离部件;其中外部固连组件包括外作动筒4、行程柱塞6和密封装置结构14,内部运动组件包括内作动筒5和阻尼活塞头。

16、12,分离部件包括阻尼制动活门13和气室隔板活塞8。外作动筒4内部空腔的下部设置有内作动筒5,且在内作动筒5的外壁和外作动筒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结构14,用于密封,且该密封装置结构14与外作动筒4固定连接。在内作动筒5的顶部通过固定件连接有阻尼活塞头12,且内作动筒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15,在该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15上方的内作动筒5外侧套连有阻尼制动活门13,缓冲器行程限制卡槽15距离阻尼活塞头12底部距离H为阻尼制动活门的高度为H的23倍之间,这样使得阻尼制动活门13能够在气室压缩或扩张时,在内作动筒5的外壁小范围的运动。阻尼活塞头12的内径与内作动筒5的内径相等,阻尼。

17、活塞头12的外径大于内作动筒5的外径,且在大于内作动筒5的阻尼活塞头12的外边缘处,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有612个锥形阻尼孔B11,锥形阻尼孔B11的锥度为57,该锥形阻尼孔B11朝向内作动筒5的方向是收缩的,朝向外作动筒顶部方向是扩张的,通过该锥形阻尼孔B11的作用,使油液穿过该锥形阻尼孔B11带动阻尼制动活门的上下运动。在阻尼活塞头12与内作动筒5内部套接有行程柱塞6,外作动筒4与内作动筒5之间的密封腔体之间充满油液和缓冲气体,内作动筒腔5下部为油腔2,内为油液,上部即外作动筒4内为缓冲气体一般为氮气,油液交界面保持在阻尼活塞头12上端1015CM处,行程柱塞6的外壁与外作动筒4的内壁之间的。

18、反弹阻尼腔18宽度大致为缓冲器外作动筒4内壁半径的015025倍,行程柱塞6的顶部与外作动筒4的顶部固定连接,阻尼活塞头12与内作动筒5能够在行程柱塞6的外部上下运动。行程柱塞6顶部设置有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16,并在该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16的上方行程柱塞6上设置气室隔板活塞8,将缓冲器的内腔分为上下串联的主气室1和第二气室3,主气室1与第二气室3容积比保证在3545之间。且气室隔板活塞8能够在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16的限制下,在行程柱塞6的顶部与隔板活塞行程限制卡槽16之间运动。所述的行程柱塞6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气室内壁通孔,通孔的直径为24CM,以用于气室内气体均布流动。行程柱塞6的。

19、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锥形阻尼孔A10,该锥形阻尼孔A的锥度大致保证在6080之间,锥形阻尼孔A10的平均截面尺寸截面面积一般为缓冲器压气截面外作动筒1的内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的12,且该锥形阻尼孔A10的方向布置为朝向主气室即行程柱塞6内腔方向为收缩孔,朝向内作动筒5底部方向为扩张孔,且在小截面端口保持锐边形式。说明书CN102338186ACN102338199A4/5页60025锥形阻尼孔A10和锥形阻尼孔B11的方向设置原则为压缩阶段保证锥形阻尼孔为扩张形式,伸展阶段保证锥形阻尼孔为收缩形式。整个结构布置完善合理,能起到非常好的缓冲吸能制动效果。锥形管路式阻尼孔是以收缩/扩张管为设计雏形,区别。

20、与传统油针式变阻尼式设计形式,锥形孔的阻尼,即是流体流过时的摩擦损失以及局部损失与其面积比又称扩张比和锥形扩张角来决定。在本发明中中,锥形阻尼孔的总体配置为保证在压缩过程中,锥形阻尼孔为收缩管形式,行程阻尼较小;伸展过程中,锥形阻尼孔即为反向的扩张管形式,行程阻尼较大,这样耗散更多能量。如图4所示压缩行程中,相比传统的阻尼孔形式,即是突然缩小管,油液流过时能量转换更为平稳;伸展行程中,有一定锥角的阻尼孔形式能量转换速率更为剧烈,动能耗散能力更强。这样,在设计中合理地选取锥形角和面积比扩张比和收缩比,能使缓冲器具有最佳的缓冲性能。0026在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客机起落架锥形阻尼孔式缓冲器结构设计中,。

21、加入了环形阻尼制动活门13配合阻尼活塞头,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缓冲器运动中,阻尼活塞头12与阻尼制动活门13之间相对运动相反,压缩行程中,阻尼活塞头12向上挤压气体做功,阻尼制动活门13受油液推力相对活塞头向下运动,伸展行程则相反。对行程柱塞上的锥形阻尼孔A10其承担主要的耗能任务,因此需要其在伸缩阶段,扩张管的角度应在流动阻力相对较大的范围里选取,锥形阻尼孔A10的锥度一般为6080之间,且小截面端口保持锐边形式,这个角度范围内,压缩段的流动阻力相对较小,但是需要保证压缩段入口亦为锐边形式以提供足够的阻力特性。对环形阻尼活塞头12上的分布锥形阻尼孔B11,相对锥形阻尼孔A10为辅助承担耗能。

22、任务,其流动损失应适当在较小范围内选择,以避免缓冲器的反弹现象,锥形阻尼孔B11的锥度一般选取为57之间,且可以在扩张管入口处采取修圆形式适当减小流阻,而在收缩管入口处应采用锐边形式以提供压缩时的流阻消耗。而油液进出口面积比即是扩张比和收缩比在一定范围内对锥形阻尼孔的流阻影响不大,仅保证在大锥形角情况下不应过大即可,一般锥形阻尼孔B11的面积比入口与出口的截面比取29即可。0027本发明的缓冲器内作动筒5与外作动筒4均是锻造成型,运动接触面间保证光滑度以减小摩擦阻力,内作动筒5与外作动筒4之间通过密封装置结构14如密封圈或其他一定的结构形式保证密封。0028如图4和图5所示,当飞机着陆或者受到。

23、冲击时,缓冲器主气室1首先被压缩,主气室1随压缩压力增大,当载荷达到一定数值,主气室1压缩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气压超过气室隔板活塞6的临界开启压力,这时第二气室3开始压缩工作,压缩过程中,油液经过行程柱塞6中央的锥形阻尼孔A10流入主气室1,同时产生一定的摩擦和分离阻尼耗散动能,同时,内作动筒5带动阻尼活塞头12同向上压气,反弹阻尼腔18内压力增大,这时油液冲开阻尼制动活门13,流经分布在阻尼活塞头12上面的锥形阻尼孔B11而做功耗能,整个压缩过程中,油液摩擦阻尼相对较小,是通过正向扩张型锥形阻尼孔A10和阻尼制动活门13的逐渐开启来实现变阻尼工况,同时,缓冲器的压缩速度决定了油液流经锥形阻尼。

24、孔A10的流速,流速较大,阻尼较大;流速较小。阻尼减小,这同变阻尼工况的要求完全符合。伸展行程中,外作动筒4内气体压缩油液向下流动,油液反向流经收缩型锥形阻尼孔A10,同时反弹阻尼腔18内油液冲压阻尼制动活门13而逐渐盖住分布的锥形阻尼孔B11,两者的配合使用使耗散能作用发挥到最大,分布式的阻尼孔设计以及收缩型锥形阻尼孔大大提说明书CN102338186ACN102338199A5/5页7高了制动效果。整个行程中,压缩行程较为缓和,锥形阻尼孔A10表现为扩张型流动阻尼,同时阻尼制动活门13处于相对打开状态,整体阻尼作用相对较弱;伸展行程中,锥形阻尼孔A10表现为收缩型流动阻尼,同时阻尼制动活门13处于相对逐渐闭合状态,整体阻尼作用相对较强,耗散能力较强。说明书CN102338186ACN102338199A1/5页8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38186ACN102338199A2/5页9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38186ACN102338199A3/5页10图3A图3B说明书附图CN102338186ACN102338199A4/5页11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38186ACN102338199A5/5页12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3818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