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化工业中苯乙烯与丙烯腈共聚合技术领域, 具体的说是一种高腈含 量窄分布的 SAN 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SAN 树脂是苯乙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 具有良好的透明性、 力学性能、 耐化学性能 和抗渗透性, 主要应用于透明结构材料或者作为聚合物合金的共混组分。
SAN 共聚物在化学组成上是相当复杂的混合物, 分子量大小及分布、 共聚物中丙烯 腈含量等指标对 SAN 树脂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 SAN 树脂中丙烯腈含量的提高, 树脂的 力学性能、 耐溶剂性和耐温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目前商业 SAN 树脂的丙烯腈含量都在 30% 以下。 在分子大小分布上, 由于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会导致分子量分布变宽, 同时由于是两 种单体的共聚, 还存在着单体组成分布的问题, 更窄的分布和更均匀的单体组成分布对成 型制品的透明性、 色泽和力学性能有利, 目前商业 SAN 产品的分布指数在 2 ~ 3 范围。在特
殊的应用领域, 需要更高的丙烯腈含量和更窄的分子量分布。
SAN 树脂的制备是苯乙烯与丙烯腈进行自由基共聚合而得到, 在工业上, 可以通过 本体法、 悬浮法或者乳液法等聚合方法实行。 热引发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短、 聚合温度、 压力易于控制, 操作安全性高、 生产成本低、 产品质量好、 不需要引发剂、 添加药 剂少 ( 只用少量的分子量调节剂 ) 的特点, 该工艺不需要乳化剂、 分散剂、 盐或水, 是一个无 废水处理或环境污染问题的生产过程, 因此是工业领域应用最多的方法。
热引发连续本体聚合方法的特点包括 : (1) 反应单体的配制 ; (2) 聚合反应器中进 行本体共聚合 ; (3) 未反应单体的脱挥。反应单体的配制, 就是确定了参与聚合反应的单体 的组成, 参与反应单体的组成决定了聚合物的组成 ; 单体在聚合反应器中发生共聚合, 其特 点是高粘聚合体系, 反应强放热, 温度控制较难, 通常采用蒸发反应单体来撤热, 由于丙烯 腈和苯乙烯的沸点相差较大, 这将导致聚合反应器内组成的变化及分布的变宽, 反应器进 料中的丙烯腈含量要高于 SAN 树脂中丙烯腈含量 ; 对未反应单体脱挥过程是物理过程, 但 要避免期间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聚合反应的发生, 加宽了产物的分布。
从共聚合机理来说, 要制备高丙烯腈含量 SAN 树脂是可行的, 因为丙烯腈的竞聚 率为 0.04, 而苯乙烯的竞聚率为 0.40, 属于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丙烯腈更倾向于与苯 乙烯发生共聚合, 而苯乙烯与丙烯腈发生共聚合的概率也大于苯乙烯发生均聚的概率, 因 此从机理上, 制得高丙烯腈含量的 SAN 是可能的。
但在工程上, 针对热引发连续本体聚合方法的特点, 要制备高腈含量和窄分布的 SAN 产品, 由于加大了反应进料中丙烯腈的比例, 这将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 (1) 高腈含量 SAN 树脂的聚合体系粘度升高, 同时, 丙烯腈含量的提高, 由于丙烯腈属于极性基团, 而通常 聚合过程采用乙苯为溶剂, 乙苯为非极性溶剂, 因此随着 SAN 中丙烯腈含量的提高, 乙苯逐 渐成为了 SAN 树脂的不良溶剂, 综合这些会导致反应体系的粘度急剧增加, 这会带来撤热 和混合困难, 反应体系出现不均匀 ; (2) 反应进料中丙烯腈含量的提高, 增大了反应器内生成丙烯腈均聚物或超高含量丙烯腈共聚物的几率, 导致分布变宽, 将大大恶化材料的力学 性能和色泽 ; (3) 反应体系中丙烯腈含量的提高, 聚合反应器中蒸发出来的丙烯腈单体也 越多, 这将要求反应器进料单体组成中有更高的丙烯腈含量, 这将进一步加剧前述的两个 问题, 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 在蒸发出来的气相中丙烯腈含量更高, 这增大了在冷凝器生成 丙烯腈均聚物或高丙烯腈含量的共聚物的几率, 这些成份是不溶的凝胶样聚合物, 其热稳 定性非常低, 使得成型制品上带有红色和黑色斑点, 破坏了制品的外观。
因此, 制备高腈含量窄分布 SAN 树脂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研究其聚合方法。根 据文献调研的结果, 很少有文献报道高腈含量窄分布 SAN 树脂的制备方法, 在中国专利 CN85106459A 中公开了一种苯乙烯和丙烯腈进行连续本体聚合的工艺, 其实施例 5 共聚物 中丙烯腈含量为 33%, 属于高腈含量 SAN 树脂, 但未指明其分布。在其聚合方法中, 为解决 高粘度问题, 其增大了反应体系中惰性溶剂的比例, 而进料单体中丙烯腈含量为 40%, 同 时, 其也公开了常规的丙烯腈含量 26%的 SAN 的聚合结果, 此时, 进料单体中丙烯腈含量仅 需 30%。 由此对比可以看出, 为得到高丙烯腈含量的 SAN 树脂, 需要大大增加进料单体中丙 烯腈的比例, 这就会导致我们前面分析的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 为了制备高腈含量窄分布 SAN 树脂, 必须解决丙烯腈含量提高带来的宽分 布、 色泽黄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脂 : 所述高腈含量窄 分布的 SAN 树脂是反应单体在混合惰性溶剂和分子量调节剂存在下实现的连续热引发本 体共聚物 ; 其中丙烯腈含量≥ 32% ( 质量 ), 熔融指数小于 6g/10min(230℃, 3.8kg), 分子 量分布指数 (Mw/Mn) 小于 2。
进一步地, 所述混合惰性溶剂由高沸点的乙苯和低沸点的惰性溶剂组成。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包括四氢呋喃、 苯、 甲苯或环己烷。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包括四氢呋喃、 苯或环己烷。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是四氢呋喃。
进一步地, 所述分子量调节剂是异十二烷基硫醇。
进一步地, 所述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脂中丙烯腈含量 32 ~ 40, 熔融指数小于 4g/10min(230℃, 3.8kg), 分子量分布指数 (Mw/Mn) 小于 1.9。
进一步地, 所述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脂中丙烯腈含量 32 ~ 36, 熔融指数小于 3g/10min(230℃, 3.8kg), 分子量分布指数 (Mw/Mn) 小于 1.8。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 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将反应单体、 混合惰性溶剂和分子量调节剂连续地引入反应器内, 在反应器中使 三种反应混合物聚合, 得到 SAN 共聚物 ; 所得共聚物经反应器出口排出泵入脱挥器中进行 两级脱挥, 而后在造粒机中造粒, 即得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脂。
进一步地, 聚合反应是在 140-160℃、 压力 0.15 ~ 0.26MPa 下聚合 1.5-2.5 小时。
进一步地, 所述反应单体的量为 : 32-40 重量份数的丙烯腈和 60-68 重量份数的苯
乙烯 ; 分子量调节剂添加量为占以反应单体计 0-0.5 的重量份数 ;
混合惰性溶剂为高沸点的乙苯和低沸点的惰性溶剂组成, 其中, 高沸点的乙苯添 加量为占以反应单体计 0-30 的重量份数, 低沸点的惰性溶剂添加量为占以高沸点的乙苯 计 0-30 的重量份数。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的量为占高沸点的乙苯的 5-20 重量份数。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的量为占高沸点的乙苯的 8-15 重量份数。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为四氢呋喃、 苯、 甲苯或环己烷。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为四氢呋喃、 苯或环己烷。
进一步地, 所述低沸点的惰性溶剂为四氢呋喃。
进一步地, 所述分子量调节剂为异十二烷基硫醇。
进一步地, 所述聚合温度为 142-155℃。
进一步地, 所述聚合温度为 145-152℃。
进一步地, 将反应单体、 混合惰性溶剂和分子量调节剂连续地引入反应器内进行 共聚反应, 反应过程中通过反应器夹套中冷却介质撤热, 同时在特定的反应温度和压力下 通过反应混合物中低分子物质的蒸发冷凝, 进而在特定的反应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共聚反 应。
进一步地, 所述制备所得 SAN 树脂与 ABS 高胶粉掺混制备 ABS 板材。
本发明提供的苯乙烯与丙烯腈连续热引发本体共聚合方法, 是在共聚合反应体系 中加入混合惰性溶剂, 降低丙烯腈在蒸发撤热过程中的蒸发, 进而降低进料中丙烯腈的比 例; 采用两级脱挥降膜蒸发、 冷凝和撤热、 高粘度熔体输送, 得到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 脂。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聚合温度与所得树脂物性的关系示意图, 其中 1 为维 卡软化点 ; 2 为拉伸强度 ; 3 为熔融指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利用苯乙烯与丙烯腈连续热引发本体共聚合得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 脂。
首先, 在连续热引发本体聚合过程中。 在通常的连续热引发本体共聚合中, 反应热 的撤走主要是通过蒸发反应体系中的低分子物质来实现的。 反应体系中的低分子物质主要 包括了丙烯腈、 苯乙烯、 乙苯及少量低聚物, 针对共混体系的气液平衡研究及反应过程中各 取样点采样分析, 其结果见表 1 :
表1: 聚合过程中各采样点组成分析结果
组分 苯乙烯 进料 70% 循环物料 28% 6 反应器出口 14.5% 蒸发物料 8%102336857 A CN 102336867 丙烯腈 乙苯 聚合物
30%说34% 38%明书17.5% 20% 48% 78% 14%4/8 页上述聚合过程中所得到的 SAN 树脂其丙烯腈含量为 26%。 从各采样点的组成分析 看, 由于丙烯腈相对于苯乙烯和惰性溶剂乙苯, 具有低沸点易挥发的特性, 其在蒸发过程中 被大量蒸发并带走热量, 从而导致聚合过程中各处的物料组成并不一致。在高丙烯腈含量 下, 蒸发物料中丙烯腈的含量还会更高。
由此, 本发明为了减少丙烯腈物料被大量蒸发, 同时又能保证聚合热通过蒸发的 方式带走, 因此引入低沸点的惰性溶剂, 减少丙烯腈的蒸发, 使丙烯腈单体尽量多地留在反 应器中, 保持与苯乙烯的组成比例, 得到更均匀的共聚组成。
在苯乙烯和丙烯腈的本体共聚合过程中, 惰性溶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反应体系的 粘度, 有利于反应过程的传热和混合。 因此选择惰性溶剂, 其基本要求是 : (1) 应该是 SAN 共 聚物的良溶剂 ; (2) 不与反应体系中的其它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保持惰性 ; (3) 与反应单体 保持良好的互溶。因此, 在常规的 SAN 共聚物的制备中, 通常选择乙苯作为惰性溶剂, 乙苯 除了满足前面提到的要求外, 还具有饱和蒸气压低, 因此降低了设备的要求, 可以减少投资 和操作风险。但是在制备高丙烯腈含量 SAN 树脂时, 随着丙烯腈含量的提高, 由于丙烯腈为 极性组分, SAN 树脂的极性提高, 而乙苯作为非极性溶剂, 其对 SAN 树脂的溶解能力降低, 导 致体系的粘度会增大 ; 同时, 由于其高沸点物性, 对减少丙烯腈的蒸发并无帮助。因此在传 统的本体共聚合工艺中, 继续选择乙苯为惰性溶剂, 所得到的 SAN 树脂性能和色泽都不能 令人满意。
进而要降低丙烯腈的蒸发, 选择低沸点的与丙烯腈沸点接近的惰性溶剂。丙烯 腈的沸点常压下为 77.3 ℃, 可选择的惰性溶剂有四氢呋喃 (66 ℃ )、 苯 (80 ℃ )、 环己烷 (81℃ )、 甲苯 (110.8℃ ), 这些物质能溶解 SAN 树脂, 与反应单体也能保持良好的互溶, 不 与反应体系的其它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可以作为 SAN 共聚合时的惰性溶剂。而且这些溶剂 的常压沸点都比乙苯 (136℃ ) 低, 在引入反应体系后, 可以减少丙烯腈的蒸发, 有利于高腈 含量 SAN 树脂的合成, 并能保证窄分布。在这几种溶剂中, 优选的是具有更低沸点的四氢呋 喃、 苯和甲苯, 而从极性的角度, 有利于高丙烯腈含量 SAN 的溶解, 更优选的是四氢呋喃作 为低沸点的惰性溶解。
虽然低沸点惰性溶剂有利于高腈含量 SAN 树脂的合成, 但低沸点惰性溶剂会有更 大的饱和蒸汽压力, 如果完全取代乙苯, 对设备的耐压要求更高, 则不利于在传统的 SAN 生 产设备上合成高腈含量的 SAN。因此, 本发明用低沸点惰性溶剂部分替换乙苯, 使用低沸点 的惰性溶剂与高沸点的乙苯组成的混合惰性溶剂来调控丙烯腈的蒸发量。 在混合惰性溶剂 中, 低沸点的组分占高沸点的乙苯的 0 ~ 30%, 优先在 5%~ 20%, 更优先在 8%~ 15%。
可见采用混合惰性溶剂方法, 在制备高丙烯腈含量 SAN 树脂时, 可以降低丙烯腈 的蒸发, 缩小进料单体丙烯腈比例与 SAN 树脂中丙烯腈的含量间的差距, 同时, 在一级脱挥 中不用升高温度, 即可脱去大部分丙烯腈和部分低沸点溶剂, 降低了在后处理阶段未反应 单体继续在高温下进行聚合的可能, 有利于得到窄分布的 SAN 树脂。另外, 苯乙烯与丙烯腈的共聚合是放热反应, 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引发后才能聚 合, 而在引发产生自由基的前提下, 反应温度还影响着聚合速度, 同时对聚合体系的粘度也 产生影响, 这也间接影响了体系的传热和传质效率。 由于苯乙烯与丙烯腈有不同的竞聚率, 在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 聚合时以不同的速度进入聚合物链。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合过程 中, 在不同温度下聚合速率、 固含量、 熔体粘度等不同, 影响反应温度的主要因素有 : 引发剂 加入量、 反应压力、 分子量调节剂加入量、 苯乙烯和丙烯腈配比、 反应釜液位、 循环液量的大 小等。
针对高腈 SAN 树脂的生产, 从引发和聚合速度的角度看, 丙烯腈含量的高低不会 对聚合温度产生影响, 而从聚合体系的传质、 传热来看, 由于体系粘度的增加, 从而可以希 望通过提高反应温度来降低体系的粘度, 从而有利于传热、 传质。 但是反应温度过高不利于 聚合装置的可控性。
本发明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聚合温度 131-169℃对高腈 SAN 树脂的产品性能的影响 ( 参见图 4), 结果表明, 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 其维卡软化点降低, 表明耐热性降低, 拉伸性 能也降低, 熔融指数升高。这些现象表明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在降低, 高温不利于高分子量 SAN 树脂的生成。因此制备本发明所述 SAN 树脂, 其聚合温度在 140-160℃范围, 温度的选 择优选在 142-155℃范围, 更优选在 145-152℃范围。 对于在聚合过程温度的控制, 在初期引发时需要供热, 而在稳定后则需要撤热, 整 个过程主要是撤热, 保持聚合温度的恒定。 通常通过通入低温的反应混合物、 通过反应器夹 套中冷却介质撤热或反应混合物中低分子物质的蒸发冷凝的方法进行撤热。
其中反应混合物中低分子物质的蒸发及其气相是以控制反应器压力, 使反应混合 物中低分子物质在特定温度下蒸发, 并通过外接冷凝器冷凝, 将冷凝的液体混合物再循环 到反应器中来进行控制的。
SAN 树脂通过连续本体共聚合制备, 单程转化率在 60 ~ 70%, 因此从反应器出口 排出的物料中不少未反应的单体和惰性溶剂, 需要通过脱挥脱除。常规 SAN 树脂生产工艺 中是通过两级脱挥 : 先是把反应器中排出的物料升高到一定温度, 控制脱挥器的真空度, 把 混合物中低沸点的丙烯腈组分先脱除, 完成一级脱挥, 然后在二级脱挥器中, 再次升高温度 和提高真空度, 完全脱除里面的苯乙烯和乙苯。针对高丙烯腈含量 SAN 树脂, 如果脱挥温度 过高, 则聚合物发黄概率增加, 而在本发明提高的应用混合惰性溶剂的制备工艺中, 一级脱 挥可以不用升高温度, 即可完成大量的低沸点的物质的脱除, 在二级脱挥中升温脱除高沸 点物质, 在此阶段高温导致物料发黄的几率降低。
实施例 1
在一个体积为 27m3 的现有立式搅拌釜式反应器中, 苯乙烯和丙烯腈混合物进行连 续热引发本体共聚合反应。 反应单体混合物的进料速度为 18.5m3/hr, 新鲜反应单体混合物 在进入反应器前先泵入一静态混合器中, 在此静态混合物内发生混合的物料还包括从反应 器底部被高粘齿轮泵抽吸上来的循环物料以及被脱挥冷凝下来的再循环液体物料, 三路物 料在静态混合器中完全混合均匀后进入反应器中。
新鲜进料单体混合物的组成为 66 重量份苯乙烯、 34 重量份丙烯腈、 28 重量份混合 惰性溶剂和 0.15 重量份分子量调节剂。其中的混合惰性溶剂组成为 3 重量份四氢呋喃, 25 重量份乙苯。
反应器的有效反应体积控制在 75%, 物料停留时间约为 2hr。
在搅拌釜反应器内发生共聚合反应, 要保证整个釜内的均匀性, 通过使用反应物 料外循环和搅拌器的搅拌作用得以实现, 搅拌器为锚式加透平叶片的组合桨, 搅拌转速为 110rpm, 釜内的最大温差在 1℃以内。
控制搅拌釜的反应压力, 使反应器内的反应温度保持在 148℃。 聚合反应器外设置 有夹套, 夹套内有循环导热油, 通过恒温油槽控制导热油温度在 135 ~ 140℃。达到稳定状 态, 反应器中温度和压力保持恒定。通过把一部分聚合的反应混合物通过高粘齿轮泵从反 应器底部连续地泵出, 就可以在反应器中维持一恒定的物料体积, 出料速度应该与进入该 反应器的反应单体混合物和再循环物料的速度相等。
从聚合反应器中泵出的反应混合物直接送到一级脱挥器, 脱除大部分残留的丙烯 腈和四氢呋喃, 剩余物料经过高粘齿轮泵泵入预热器中, 将物料升温到 230℃, 物料进入二 级脱挥器中, 脱除残余的苯乙烯和乙苯, 得到高腈含量的 SAN 聚合物。
将所得到的 SAN 聚合物进行表征分析, 测量丙烯腈含量、 分子量及其分布和熔融 指数、 黄指数等参数。其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2
与实施例 1 不同之处在于, SAN 的制备过程中混合惰性溶剂中四氢呋喃 4 重量份, 乙苯为 24 重量份。所得到的 SAN 聚合物表征分析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3
与实施例 1 不同之处在于, SAN 的制备过程中混合惰性溶剂中四氢呋喃 2 重量份, 乙苯为 28 重量份。所得到的 SAN 聚合物表征分析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4
与实施例 1 不同之处在于, SAN 的制备过程中新鲜单体进料组成为 64 重量份苯乙 烯, 36 重量份丙烯腈, 混合惰性溶剂中四氢呋喃为 4 重量份, 乙苯为 24 重量份。所得到的 SAN 聚合物表征分析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5
与实施例 1 不同之处在于, SAN 的制备过程中混合惰性溶剂中的低沸点溶剂选择 苯。所得到的 SAN 聚合物表征分析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6
与实施例 1 不同之处在于, SAN 的制备过程中聚合反应温度控制在 145℃。所得到 的 SAN 聚合物表征分析结果见表 2。
比较实施例 1
SAN 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 1 相同, 除了混合惰性溶剂中四氢呋喃为 0 重量份, 即采 用纯乙苯作为惰性溶剂, 所得到的 SAN 聚合物表征分析见表 2。
比较实施例 2
SAN 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 1 相同, 除了混合惰性溶剂选择二甲苯 (144℃ ) 和乙苯 的混合体系, 占比保持不变。所得到的 SAN 聚合物表征分析结果见表 2。
表2: 各实施例所得 SAN 树脂表征结果
表 2 的结果显示了本发明制备的高腈含量窄分布 SAN 树脂具有良好的性能、 低的颜色。 同时将本发明实施例所得 SAN 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参见表 3 提供的 SAN 树脂物性 分析典型值。
项目 黄度指数 残留单体 /(mg/kg) 维卡软化点 /(℃ ) 拉伸强度 /(MPa) 冲击强度 /(J/m) 熔体流动速率 /(g/10min)
质量指标 13 640 107 71 19 4.6 试验方法 HG/T 3862 Q/SY DH0438 ASTM D1525 ASTM D638 ASTM D256 ASTM D1238表3另外, 将本发明实施例所得 SAN 树脂按照现有技术与高胶 ABS 粉料掺混, 生产板材 ABS 树脂, 各项性能指标均显著提高 ( 参见表 4 提供的板材 ABS 树脂物性典型值表 )。
表4
项目 悬臂梁冲击强度, J/m 拉伸强度, MPa 洛氏硬度 (R 标尺 ) 板材级 770 267 53 100 试验方法 ASTM D256-2006 ASTM D638-2003 ASTM D785-200310102336857 A CN 102336867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g/10min 热变形温度,℃说明12.4 89书GB/T 3682-2000 ASTM D648-2006 ASTM D790-20038/8 页弯曲强度, MPa 弯曲弹性模量, MPa
65 2260 ASTM D790-2003本发明提供的苯乙烯与丙烯腈连续热引发本体共聚合方法, 是在共聚合反应体系 中加入混合惰性溶剂, 降低丙烯腈在蒸发撤热过程中的蒸发, 进而降低进料中丙烯腈的比 例; 采用两级脱挥降膜蒸发、 冷凝和撤热、 高粘度熔体输送, 得到高腈含量窄分布的 SAN 树 脂。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 限制, 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 修饰、 替代、 组合、 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 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