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34195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6786.0

申请日:

2007.10.03

公开号:

CN101523122A

公开日:

2009.09.0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24F 13/20申请日:20071003授权公告日:20120926终止日期:2016100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3/20; F24F13/22

主分类号:

F24F13/20

申请人: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东干夫; 口村康二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6.10.5 JP 274401/20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党晓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具备壳体(23)、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在壳体(23)上形成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52a、53a)和吹出口(56a)。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在吹出口(56a)附近对室内空气的进入间隙(S1)进行限定。在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中形成有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具有使间隙(S1)内的通风阻力增大的形状。由此,在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中,抑制了吹出口(56a)附近的结露水的增大,进而抑制了该结露水滴下。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特征在于,
该室内单元(2)具备:
壳体(23),该壳体(23)形成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52a、53a)和吹出口(56a);以及
间隙限定部件(26、27),该间隙限定部件(26、27)在上述吹出口(56a)附近对室内空气的进入间隙(S1)进行限定,
在上述间隙限定部件(26、27)中形成有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该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具有使上述间隙(S1)内的通风阻力增大的形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该室内单元(2)还具备:
热交换器(21),其配置在上述壳体(23)的内部,用于与经上述吸入口(52a、53a)吸入到上述壳体(23)内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排水盘(24),其与上述热交换器(21)接近,用于接收在上述热交换器(21)中产生的排水,
上述壳体(23)具有:形成有上述吸入口(52a、53a)和上述吹出口(56a)的正面面板(51);以及用于安装在墙面上的背面壳体(57),
上述间隙限定部件(26、27)配置在上述排水盘(24)和上述正面面板(51)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从正面观察,上述间隙限定部件(26、27)配置在上述吸入口(53a)和上述吹出口(56a)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上述间隙限定部件(26、27)包括板状部(26),该板状部(26)具有对上述吹出口(56a)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一面(26a)、和位于上述第一面(26a)的背侧并对上述间隙(S1)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二面(26b),
上述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形成在上述第二面(26b)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上述间隙限定部件(26、27)包括:
板状部(26),其具有对上述吹出口(56a)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一面(26a)、和位于上述第一面(26a)的背侧并对上述间隙(S1)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二面(26b);以及
隔热部件(27),其具有与上述第二面(26b)对置、并对上述间隙(S1)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三面(27a),
上述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2)形成在上述第三面(27a)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上述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具有凹凸形状。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在上述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中形成有蓄水槽(T1)。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上述间隙限定部件(26、27)包括:
板状部(26),其具有对上述吹出口(56a)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一面(26a)、和位于上述第一面(26a)的背侧并对上述间隙(S1)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二面(26b);以及
隔热部件(27),其具有与上述第二面(26b)对置、并对上述间隙(S1)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三面(27a),
上述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形成在上述第二面(26b)和上述第三面(27a)上,并具有使上述第二面(26b)和上述第三面(27a)配合的凹凸形状。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其中,
在上述第二面(26b)和上述第三面(27a)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蓄水槽(T1)。

说明书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背景技术
在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在形成于该室内单元的壳体上的吹出口的附近,有时由存在于该吹出口的附近的各种部件限定间隙。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室内单元运转时,有时被从壳体内部向室内吹出的气流卷入的含有湿气的室内空气进入到该间隙内,该室内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在该间隙中结露而增大,并且向壳体的外部滴下。特别是在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由于经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低,因此进入到吹出口附近的间隙中的室内空气被这样的冷气所冷却,结露水容易增大。此外,特别是在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的情况下,进入到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的室内空气在壳体的内部被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传递来的冷气所冷却,助长了结露水的增大。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形成于吹出口附近的空间的入口和内部设置吸水材料,以防止这样的结露水的滴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4752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成本与吸水材料相应地增高,未必见得是上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简单地抑制吹出口附近的结露水的增大,进而抑制该结露水滴下。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具备壳体和间隙限定部件。在壳体上形成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间隙限定部件在吹出口附近对室内空气的进入间隙进行限定。在间隙限定部件中形成有通风阻力增大区域。通风阻力增大区域具有使上述间隙内的通风阻力增大的形状。
在该室内单元中,通过存在于吹出口附近的间隙限定部件,在吹出口附近对间隙进行限定。另外,该间隙可以是形成在作为间隙限定部件的多个部件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是形成在作为间隙限定部件的单一部件的多个部位之间的间隙。并且,在间隙限定部件中形成有通风阻力增大区域,该通风阻力增大区域用于抑制由于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进入该间隙内。其结果为,抑制了被该气流卷入的含有湿气的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由此,在该室内单元中,能够简单地抑制吹出口附近的结露水的增大,进而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滴下。
关于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还具备热交换器和排水盘。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的内部,用于与经吸入口吸入到壳体内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排水盘与热交换器接近,用于接收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水。壳体具有正面面板和背面壳体。在正面面板上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背面壳体安装在墙面上。间隙限定部件配置在排水盘和正面面板之间。
该室内单元是壁挂用的室内单元。而且,在该室内单元中,间隙限定部件配置在形成有吹出口的正面面板和接近热交换器的排水盘之间。因此,在像制冷运转时或除湿运转时那样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由间隙限定部件限定的间隙成为因该热交换器的存在而容易被冷却从而容易产生结露的环境。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采用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的结构是特别有用的。
关于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从正面观察,间隙限定部件配置在吸入口和吹出口之间。
在该室内单元中,从正面观察,间隙限定部件配置在吸入口和吹出口之间。因此,由间隙限定部件限定的间隙容易成为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的通道,此外,在像制冷运转时那样经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的空气是低温的情况下,上述间隙成为容易被该吹出的空气冷却而容易产生结露的环境。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采用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的结构是特别有用的。
关于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间隙限定部件包括板状部。板状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对吹出口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第二面位于第一面的背侧,并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通风阻力增大区域形成在第二面上。
在该室内单元中,板状部的某个面(第一面)对吹出口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该面的背侧的面(第二面)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即,上述间隙隔着板状部与吹出口邻接,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容易到达该间隙的入口。因此,对板状部的第二面实施了能够抑制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进入该间隙内的措施。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
关于本发明第五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间隙限定部件包括板状部和隔热部件。板状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对吹出口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第二面位于第一面的背侧,并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第三面与第二面对置,并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通风阻力增大区域形成在第三面上。
在该室内单元中,板状部的某个面(第一面)对吹出口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该面的背侧的面(第二面)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而且,另外,与板状部的第二面对置的隔热部件的某个面(第三面)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即,上述间隙隔着板状部与吹出口邻接,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容易到达该间隙的入口。因此,对隔热部件的第三面实施了抑制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进入该间隙内的措施。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
关于本发明第六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通风阻力增大区域具有凹凸形状。
在该室内单元中,在间隙限定部件上形成有凹凸面,该凹凸面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能够使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的通风阻力增大。
关于本发明第七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在通风阻力增大区域中形成有蓄水槽。
在该室内单元中,在间隙限定部件的凹凸面上形成有蓄水槽。由此,在该室内单元中,能够将在上述间隙中产生的结露水保持在蓄水槽内,能够抑制结露水滴下。此外,保持在蓄水槽内的结露水的水面由于其表面张力而描绘比蓄水槽的开口面隆起的轮廓。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通过保持在蓄水槽内的结露水,将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相对于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密封起来,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该间隙的通风阻力。
关于本发明第八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间隙限定部件包括板状部和隔热部件。板状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对吹出口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第二面位于第一面的背侧,并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隔热部件具有与第二面对置、并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的第三面。通风阻力增大区域形成在第二面和第三面上,并具有使第二面和第三面配合的凹凸形状。
在该室内单元中,板状部的某个面(第一面)对吹出口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该面的背侧的面(第二面)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而且,另外,与板状部的第二面对置的隔热部件的某个面(第三面)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即,上述间隙隔着板状部与吹出口邻接,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容易到达该间隙的入口。因此,对板状部的第二面和隔热部件的第三面实施了抑制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进入该间隙内的措施。更具体地说,板状部的第二面和隔热部件的第三面形成为凹凸形状,该凹凸面对上述间隙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限定。此外,该凹凸形状的第二面和第三面相互配合。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能够使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的通风阻力增大。
关于本发明第九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在本发明第八方面涉及的室内单元中,在第二面和第三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蓄水槽。
在该室内单元中,在间隙限定部件的凹凸面上形成有蓄水槽。由此,在该室内单元中,能够将在上述间隙中产生的结露水保持在蓄水槽内,能够抑制结露水滴下。此外,保持在蓄水槽内的结露水的水面由于其表面张力而描绘比蓄水槽的开口面隆起的轮廓。因此,在该室内单元中,通过保持在蓄水槽内的结露水,将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相对于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密封起来,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该间隙的通风阻力。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能够简单地抑制吹出口附近的结露水的增大,进而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滴下。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采用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的结构是特别有用的。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采用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的结构是特别有用的。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能够抑制室内空气进入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内。
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能够使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的通风阻力增大。
在本发明第七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能够将在形成于吹出口附近的间隙中产生的结露水保持在蓄水槽内,能够抑制结露水滴下。此外,通过保持在蓄水槽内的结露水,将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相对于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密封起来,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该间隙的通风阻力。
在本发明第八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能够使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的通风阻力增大。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中,能够将在形成于吹出口附近的间隙中产生的结露水保持在蓄水槽内,能够抑制结露水滴下。此外,通过保持在蓄水槽内的结露水,将形成在吹出口附近的间隙相对于因室内单元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密封起来,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该间隙的通风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3是室内单元的侧剖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5是卸下了正面面板和过滤器等部件的状态下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卸下了室内风扇和隔热部件等部件的状态下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2:室内单元;21: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3:壳体;24:排水盘;26:板状部(间隙限定部件);26a:第一面;26b:第二面;27:隔热部件(间隙限定部件);27a:第三面;51:正面面板;57:背面壳体;52a、53a:吸入口;56a:吹出口;C1、C2:通风阻力增大区域;S1:间隙;T1:蓄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外观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单元2的空调装置1的外观的图。
该空调装置1具有:用于设置在室内的墙面等上的室内单元2;用于设置在室外的室外单元3;以及连接室内单元2和室外单元3的制冷剂配管4,收纳在各单元2、3的壳体23、30内的设备/阀类与制冷剂配管4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2)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图2是表示空调装置1的概略制冷剂回路的图。该制冷剂回路主要由室内热交换器21、储气筒(accumulator)31、压缩机32、四路切换阀33、室外热交换器34和膨胀阀35构成。
室内单元2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1,室内热交换器21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室内单元2具有室内风扇22。当室内风扇22被驱动时,在室内单元2的壳体23内形成气流,由此将室内空气从室内吸入到壳体23内,在所吸入的空气和室内热交换器21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壳体23内吹出到室内。室内风扇22具有细长的圆筒形状的叶轮22a、和驱动叶轮22a旋转的风扇电动机22b,该室内风扇22是将空气向与叶轮22a的旋转轴A1(参照图3)相交的方向吹出的横流风扇。对于室内单元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室外单元3具有:压缩机32;与压缩机32的吐出侧连接的四路切换阀33;与压缩机32的吸入侧连接的储气筒31;与四路切换阀33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34;以及与室外热交换器34连接的膨胀阀35。膨胀阀35经由液体侧封闭阀36与液体制冷剂配管41连接,并经由该液体制冷剂配管41与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一端连接。另外,四路切换阀33经由气体侧封闭阀37与气体制冷剂配管42连接,并经由该气体制冷剂配管42与室内热交换器21的另一端连接。另外,制冷剂配管41、42相当于图1中的制冷剂配管4。此外,室外单元3具有室外风扇38。当室外风扇38被驱动时,在室外单元3的壳体30内形成气流,由此,将作为热源的室外空气从室外吸入到壳体30内,在所吸入的空气和室外热交换器34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壳体30内吹出到室外。室外风扇38具备具有螺旋桨形状的叶片的叶轮38a、和驱动叶轮28a旋转的风扇电动机38b,该室外风扇38是将空气向叶轮38a的旋转轴方向吹出的螺旋桨式风扇。
(3)室内单元的结构
如图1所示,室内单元2具有从正面观察在左右方向较长的壳体23,在该壳体23的内部收纳有上述的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内风扇22。
a)壳体
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23主要由正面面板51和背面壳体57构成。
正面面板51主要由顶面部52、正面部53、右侧面部54、左侧面部55以及底面部56构成。顶面部52形成壳体23的顶面。在顶面部52上,形成有由沿着壳体23的宽度方向的多个狭缝状开口构成的吸入口52a。另外,所谓壳体23的宽度方向是指从正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正面部53形成壳体23的正面。在正面部53的顶面部52侧的位置,形成有由沿着壳体23的宽度方向的开口构成的吸入口53a。右侧面部54形成壳体23的、从室内单元2的正面观察时的右侧的侧面,左侧面部55形成壳体23的、从室内单元2的正面观察时的左侧的侧面。底面部56形成壳体23的底面。在底面部56的正面部53侧的位置,设置有由沿着壳体23的宽度方向的开口构成的吹出口56a。此外,在吹出口56a中,设置有用于对向室内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挡板58。挡板58设置成能够以平行于壳体23的宽度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自如。通过利用挡板电动机(未图示)驱动挡板58,能够进行吹出口56a的开闭。
背面壳体57形成室内单元2的背面,并安装在房间的墙面上。
b)室内风扇
图5是卸下了正面面板51和过滤器25等部件的状态下的室内单元2的立体图。
室内风扇22是横流风扇,其主要具有叶轮22a和风扇电动机22b。叶轮22a具有细长的大致圆筒形状,在其侧面设置有多个叶片。风扇电动机22b以贯穿叶轮22a的上表面和底面的大致中心的旋转轴A1为中心,驱动叶轮22a旋转。室内风扇22的外形大致根据叶轮22a来形成,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如图5所示,大致圆筒形状的室内风扇22配置成:其上表面和底面与正面面板51的侧面部54、55平行地对置,其宽度方向与壳体23的宽度方向平行。另外,所谓大致圆筒形状的室内风扇22的宽度方向是指该圆筒的高度方向。此外,如图3所示,室内风扇22从侧面观察位于由壳体23限定的内部空间的大致中央,如图5所示,该室内风扇22从正面观察具有与壳体23大致相同的宽度。
当利用风扇电动机22b驱动叶轮22a旋转时,在壳体23内形成气流。即,室内空气经由吸入口52a、53a向壳体23内流入。然后,流入到壳体23内的空气穿过室内热交换器21到达室内风扇22,被叶轮22a的旋转卷入并向室内风扇22的下方吹出。然后,吹出到室内风扇22的下方的空气沿着配置在室内风扇22下方的涡旋部件70的引导面70a(后述)被引导至形成在壳体23上的吹出口56a,并再次向室内送出。
c)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21主要具有正面侧热交换器6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62。室内热交换器21通过将正面侧热交换器6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62连接起来,从而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倒V字形状。此外,室内热交换器21从正面观察具有与壳体23大致相同的宽度,如图3所示,室内热交换器21覆盖室内风扇22的上部和正面侧。
室内热交换器21与形成在壳体23上的吸入口52a、53a对置,在吸入口52a、53a与室内热交换器21之间配置有过滤器25。过滤器25发挥以下作用:对通过室内风扇22的驱动而经吸入口52a、53a流入到壳体23内的空气中含有的灰尘和尘土等进行吸附,将除去了这些灰尘和尘土后的空气输送向室内热交换器21。
d)涡旋部件
涡旋部件70在壳体23的内部配置在靠正面面板51的底面部56侧且靠背面壳体57侧的位置。涡旋部件70从正面观察具有与壳体23大致相同的宽度,该涡旋部件70覆盖室内风扇22的背面侧和下部。即,涡旋部件70相对于室内风扇22大致存在于室内热交换器21的相反侧。
涡旋部件70具有引导面70a,该引导面70a将通过室内风扇22的驱动而流动到室内风扇22的下游的空气引导至形成在壳体23上的吹出口56a附近。如图3所示,引导面70a从侧面观察描绘大致平滑的曲线,引导面70a所描绘的曲线的曲率中心存在于室内风扇22侧。引导面70a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室内风扇22的上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引导面70a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左端位于与室内风扇22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左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此外,引导面70a从正面观察具有与壳体23大致相同的宽度。
e)排水盘
排水盘24配置在正面侧热交换器61的下方,并且配置在吹出口56a的上方。如图4所示,排水盘24主要由底面部24a、正面侧侧壁部24b和背面侧侧壁部24c构成。从正面观察,正面侧侧壁部24b从底面部24a的最靠近前侧的位置朝向近前侧向斜上方延伸,从正面观察,背面侧侧壁部24c从底面部24a的最靠里侧的位置朝向近前侧稍微向斜上方延伸。底面部24a和侧壁部24b、24c从正面观察具有与正面侧热交换器61大致相同的宽度。底面部24a和侧壁部24b、24c一体地形成。由此,排水盘24能够接收在正面侧热交换器61的表面产生、并沿表面落下来的排水。
通过室内风扇22的驱动而穿过室内热交换器21的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传热管63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或者除湿运转时该空气被冷却,在制热运转时该空气被加热。另外,在制冷运转时或除湿运转时,空气中所含的水分有时会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表面结露。在正面侧热交换器61上结露而成的水被配置在正面侧热交换器61下方的排水盘24接收而被回收,在回收后,上述水沿着由与排水盘24连通的排水软管(未图示)等限定的预定的路径流动,并向壳体23外排出。
f)板状部
图6是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卸下了隔热部件27(后述)和室内风扇22等部件的状态下的室内单元2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板状部26与排水盘24一体地形成,并从排水盘24的底面部24a与正面侧侧壁部24b的交界处大致水平地延伸至正面面板51附近。板状部26从正面观察具有与排水盘24大致相同的宽度。板状部26和排水盘24的底面部24a限定在同一平面内。
板状部26具有:朝向下方的第一面26a;和位于第一面26a的背侧、且朝向上方的第二面26b。第一面26a限定吹出口56a的上方的轮廓。另外,板状部26a在第二面26b侧具有图4中虚线所示的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具有凹凸形状。在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中,形成有从正面观察具有与板状部26整体大致相同的宽度的多个蓄水槽T1,这多个蓄水槽T1与从侧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平行地排列。
g)隔热部件
在被正面面板51的正面部53、排水盘24的正面侧侧壁部24b和板状部26所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大致与该空间的形状一致地成形而成的隔热部件27。隔热部件27从正面观察具有与排水盘24大致相同的宽度。隔热部件27由发泡苯乙烯制成,用于防止来自正面侧热交换器61的冷气传递至正面面板51侧而使正面面板51附近过度冷却,上述正面侧热交换器61隔着排水盘24的正面侧侧壁部24b而与隔热部件27邻接。
隔热部件27具有与板状部26的第二面26b对置的朝向下方的第三面27a。在隔热部件27的第三面27a与板状部26的第二面26b之间形成有间隙S1,隔热部件27的第三面27a限定该间隙S1的上方的轮廓,板状部26的第二面26b限定该间隙S1的下方的轮廓。另外,隔热部件27在第三面27a侧具有图4中虚线所示的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2,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2具有凹凸形状。在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2中形成有多个突出部Y1,该多个突出部Y1形成为能够嵌入在形成于板状部26的第二面26b上的多个蓄水槽T1中的形状,该多个突出部Y1与从侧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平行地排列。突出部Y1从正面观察具有与板状部26整体大致相同的宽度。
这样,由于在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上分别形成有上述的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因此间隙S1的通风阻力增大,从吹出口56a吹出的气流难以进入到间隙S1内。此外,由于在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中形成有蓄水槽T1,因此,即使含有湿气的室内空气进入到间隙S1中、并被来自正面侧热交换器61的冷气或者经吹出口56a向室内吹出的空气中的冷气冷却而结露,也能够将该结露水捕捉到蓄水槽T1内,从而抑制了结露水向壳体23外滴下。另外,贮存在蓄水槽T1内的结露水的水面由于其表面张力而描绘比蓄水槽T1的开口面隆起的轮廓,因此贮存在蓄水槽T1内的结露水能够阻挡想要进入间隙S1的气流。
<特征>
本发明所涉及的室内单元2具有如下所述的特征。
(1)
在室内单元2中,通过存在于吹出口56a附近的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在吹出口56a附近对间隙S1进行限定。另外,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具有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该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用于抑制由于室内单元2的运转而形成的气流进入间隙S1内。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具有相互配合的凹凸形状。其结果为,抑制了被该气流卷入的含有湿气的室内空气进入间隙S1内,抑制了吹出口56a附近的结露水的增大,进而抑制了该结露水滴下。
(2)
在板状部26的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2中形成有蓄水槽T1。因此,即使含有湿气的室内空气进入到间隙S1中、并在间隙S1内产生了结露,该结露水也能够被蓄水槽T1捕捉。另外,被蓄水槽T1捕捉到的结露水的水面由于其表面张力而描绘比蓄水槽T1的开口面隆起的轮廓。其结果为,当蓄水槽T1内贮存有结露水时,该结露水能够阻挡想要进入间隙S1内的气流,因此进一步增大了间隙S1的通风阻力。
<变形例>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2是壁挂用的,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壁挂用以外的室内单元。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应实施结露对策的间隙,例示了由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限定的间隙S1,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在室内单元的吹出口附近限定的任意的间隙。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状部26的第二面26b和隔热部件27的第三面27a两者都形成为凹凸面,但是也可以仅使其中一方形成为凹凸面。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形成为凹凸形状,在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中设置蓄水槽,但是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增大间隙S1的通风阻力。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27也可以不是由发泡苯乙烯制成的。
(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板状部26的第二面26b或隔热部件27的第三面27a、或者在两者上粘贴无纺布等吸水材料。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贮存在间隙S1内的结露水滴下。
(G)
上述实施方式(A)至(F)所涉及的变形例中包含的各种技术特征可以任意地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其具有以下效果:能够简单地抑制吹出口附近的结露水的增大,而且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滴下。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2)具备壳体(23)、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在壳体(23)上形成有室内空气的吸入口(52a、53a)和吹出口(56a)。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在吹出口(56a)附近对室内空气的进入间隙(S1)进行限定。在板状部(26)和隔热部件(27)中形成有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通风阻力增大区域(C1、C2)具有使间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